2023年汉服活动宣传海报 中秋汉服活动策划文案(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02:39:05 作者:BW笔侠 2023年汉服活动宣传海报 中秋汉服活动策划文案(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汉服活动宣传海报篇一

2 . 把酝酿已久的创意交给秋风,任其去演绎相思的旋律;让祈盼团聚的心跃上太空,在月宫桂树下再续永恒的主题。中秋来临之际,愿你心清气爽,笑靥如花!

3 . 警告:你的藏身之处已经暴露,并被卫星定位锁定,一种精确制导的武器已经启动,正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向你急驰而来。别紧张,这是给你的中秋祝福!

4 . 豆豆期盼圆圆丰收在秋天,果果期盼圆圆甜甜在秋天,月亮期盼圆圆中秋在今天,梦也期盼圆圆幸福在今天,好友期盼圆圆祝福在今天!中秋快乐!

5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你行。朋友:中秋快乐!

6 . 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如翻过那满是泪痕的记忆,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银露,在日子的扉页上,滑进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又一个中秋,又一个不得不在月浪的沙滩上,伫望嫦娥守侯的美丽。

7 . 孩子只愿假期有零食有快乐招着小手;老人只愿健康久福气久儿女事事都有,父母只愿工资有工作久幸福天长地久。亲爱的朋友,月,等中秋,团圆马上有,假期乐悠悠!在中秋来临之际,愿你保持快乐!

8 . 一轮弯月,扳动了浓浓故乡情,剥掉了微微寂寥,打开了一点忧愁;一串乡味,刻画出浅浅的佳园景,泛起了一缕温暖,涌起了一片片回忆。中秋快乐!

9 . 一年一度中秋节,一年一度团圆夜,年年月圆人不圆,岁岁形只影孤单。只愿大家能够团团圆圆,合家美满。中秋节,团圆节,月圆,人更圆!

10 . 采一轮松间明月供你观赏,织一件秋日的凉爽为你披上,斟一杯月宫的琼浆醉你心上,做一份中秋的祝福圆你梦乡。

汉服活动宣传海报篇二

转眼十年已过,我等这一代传承者,终于能顺势而起,壮大了起来,汉服运动依然在各地生根发芽,不可阻挡。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不远的将来必然有所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早已提出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发展的策略,但任然是比较偏重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文化。本以为生活安逸了,我们会更有时间精力去恢复那些消失与即将失去的重要的东西,然而大多数却又生了懒惰之心,认为失去就失去了,没有必要再费力寻回。即便偶尔有人努力去尝试,又时常听到他人说道做这些没有什么出路,不是正道,又不赚钱养家,不如趁早放弃。闻此深感悲哀,如果我们不去做,他人不去做,又要靠谁。

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与此世间毫无存在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灵魂,又如何自立于世界,又如何崛起,迎来万邦的尊重。

或许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生死大劫方有所悟,一个国家唯有遇到了危急存亡之时方才会反思寻求出路吧。正如曹雪芹先生一般本是享受富贵之人,忽然天地逆转,成为一介草民,落魄贫困,如此大难,自然引起了他的思考,对人生,对国家的反思。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写进了书中,从而成就了不朽的著作《红楼梦》。不过虽然其思想远超当代,但毕竟囿于当世,所知所识有限,最终只得寄托于佛道,逃避红尘。鲁迅先生同遭变故,所以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的点评很是准确到位。且同是对国家民族的反思,而鲁迅先生却因时世变化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如今我们也正是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与高度发达的经济相比,在文化方面却潺弱的可怜,正是到了危亡之时了,亟待改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之士历来不会少。至此境地,也自然不会少了那些对民族命运国家未来担忧的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或许有人会认为是杞人忧天了,但先祖的荣光不正是靠代代的传承与发扬的吗,如果我们不主动去继承发扬,总要那败亡之日啊。

也有人说这些老旧的东西已经不适合现在了,早该完全去除,何必去恢复?听闻使人心寒,欲灭其族,先亡其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死不远已。没有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如何形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如何建立一个昌盛的国家?非是前人之学不合于世,而是我等愧对先辈。若非祖先披荆斩棘,开创盛世,何来今时的我们?祖先的血液在心中流淌,当勿忘圣恩,发扬光大,以慰先祖圣灵。

我们华夏自古便是一个注重礼乐文明的国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可以说“祀”代表文化礼乐,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行为准则。“戎”代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能在国际事务中掌握话语权。如此重要的礼乐文化部分,我们怎能丢弃。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每当一个朝代建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正衣冠,明正朔,以继承三皇五帝之大统,延续华夏之命脉。衣冠礼仪却是一个文明标志的开始,如何不去重视。我辈作为汉服传承复兴者,使命之重大,责任之沉重可想而知。

当然复兴华夏,是所有国人的愿望,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通过各自的方式去努力实现。也不必要求都一样,应该多元化发展,正如有三千大道,条条皆可得正果。我们只要立足同一个根基,多向发展,如同大树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方能长久。

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尽相同,在我们宣传汉服时不必强求他人也走同一个路线。释迦摩尼不因循前人的修行之道,而是走自己的路,最终悟道成佛;老子集前人智慧体悟出了自己的道;孔子更是师法百家而成就自己的集大成者。即便是我们同袍内部,也应依据各自的喜好,不断地去追寻探索,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即可。

汉服活动宣传海报篇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x

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晚,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到场的嘉宾。教育学院学生科科长xxx老师,xx市报的xx记者,以及我们的辅导员xxx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端午习俗的介绍:

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具体的风俗。

赛龙舟;

粽子情节;

悬艾叶菖蒲;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讲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言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引出屈原)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所了解,但是,却不甚解。下面有请为仙为我们讲述一个详细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掌声有请。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离骚》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端午节常常举办赛诗会。今晚,让我们这群温大学子也来一场现代版的赛诗会。此环节分为三部分。

1、诗歌诵读

2、我爱记诗词

3、库存诗词大比拼

1、《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作。当他在汨罗江边抱起石头,面对滚滚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请欣赏由xx、xx、xx、xx为我们带来诗歌诵读《怀沙》。掌声有请。

2、我爱记诗词:作为中文专业的我们,对于古诗自然是要多多读、多多背的。下面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记诗词。抽纸条,答题,答对5题,奖励一个粽子。

3、库存诗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个环节。抽话题,分组。对诗歌。那组卡住了就是输了。积分制。

是汉族传统民族服装,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汉民族服饰传统延续了超过3700年的时间。今晚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汉服,走进汉服文化。

首先,汉服走秀。

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汉服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代表了这个古国民族华丽,优雅,博大的气质。和古中国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今天中国及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韩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的,世界的汉服。

其次,汉代礼仪。

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做蛋袋:由xx带领大家一起做。

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它流行于汉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端午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

发纸,写心愿。

欢迎学生科科长xxx老师为此次活动作总结

欢迎辅导员xxx老师发言。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了端午节爱国主义的情节,也就是端午情节。借此佳节,我们用诗歌演绎着青春、生命、和爱。盼望,xxxx班会越来越好。盼望,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富强。今天的端午晚会到此结束。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汉服活动宣传海报篇四

目录:

一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的起源

二盂嘉落帽、陶潜得酒——民俗异说与重阳故事

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

九月霜菊涵秋光,莫负东篱临暗香——重阳节复兴过节方案

附:重阳诗词欣赏

深谙天地人和的华夏先民很懂得在季节更替之时驱毒除疫、防病健身。由冬入春的三月三上巳节祓禊祛灾,由春转夏的五月五端阳节禳解避疫,同样,秋末的九月初九也是一个除疫健身的节日。

——题记

一日月并应、俗嘉其名——“重阳”的起源

夏历每年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重”者,《博雅》解为“再也”。自太古时代,华夏民族既有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故称“重阳”。前一九应日,后一九应月,故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传统的天文节令观念中,阳数代表的是开始,重要的“重阳”之日往往是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比如,三月三上巳节,季节由冬转春;五月五端阳节,岁时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阳气极盛,正是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就要到来的时刻。

汉民族传统节日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人们都要驱毒、除疫、防病健身,三月三上巳节最重要的主题便是祓禊祛灾,五月五端阳节则是恶月解毒,同样,九月初九也是华夏先民除疫健身的节日。

如何祛疫健身?纵观这些以“卫生”为主题的节日,大致有三种方式:以节令食饮驱病解毒、以浸沐佩戴禳解避疫、以野游和运动亲近自然。如上巳节的佩兰、祓禊、踏青、游春;端阳节的沐兰汤、佩香囊、缠彩缕、食五毒饼、划龙舟、打马球。九月重阳,则是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等。华夏传统节日,真正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节日。

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且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故重阳节登临;“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长寿之草”,菊是汉方医学重要的入药植物,陶渊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故重阳节赏菊、饮菊花美酒;晚秋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稍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

民间历久积习的风俗往往被各种传说、读本加以勾勒描绘,再进一步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习惯。成功比附描绘重阳风习的传说,当属南朝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的“恒景登高”故事。

这里牵出了一个重要的中医传说人物,费长房。费长房,东汉方士。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能缩身入壶的神仙,其故事即“悬壶”的由来)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费长房之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

《续齐谐记》则是一部志怪小说。其中记载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曰,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二盂嘉落帽、陶潜得酒——民俗异说与重阳故事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盂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节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盂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盂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之节物风俗

(一)菊——赏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馔

金风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阳充满了清新馥郁的气息。菊是品种繁多分布广泛的药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间在重阳节赏菊、簪菊、酿菊花酒、饮菊花茶、做菊花馔,围绕着秋菊,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重阳节俗。

1赏菊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菊花在我国栽培广泛,品种非常丰富,秋日菊花傲霜绽放,因其品格的高洁而被称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称。

古人赏菊非常讲究,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时人喜爱多种菊花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代《陶庵梦忆》载:“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古人赏菊、咏菊,流传下来的咏菊诗词浩如烟海。

2簪菊

汉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节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药,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阳节簪菊风行,唐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簪菊之俗唐代已有,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不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这可不是什么异常风习,古时汉族男女皆留长发插笄,人们在重阳登高赏菊时在发上插上几朵,颇显热爱生活的灵动和俏皮,且古人认为菊花可避邪、增长寿,重阳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酿菊花酒

民谚云,“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重阳饮菊花酒传说源自陶渊明得酒的故事。晋代葛洪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太清记》云:“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之效。王勃诗曰;“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宋时以菊花、茱萸泡酒,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4饮菊花茶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饮,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种多样,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为佳。

5菊花馔

以菊花入馔历史悠久,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如做成菊花酥饼和菊花饺等。菊花入食多用黄、白菊,杭白菊、黄山贡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阳糕

民间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蓬饵”。饵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两种,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荐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隋书载童谣曰,“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称麻葛糕,宋时已习称“重阳糕”。《梦粱录》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日,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

重阳节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或佩带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发,以避疫消灾。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赏秋

如前所说,重阳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强身,山顶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更是绝佳的赏秋之处。重阳登高往往携酒赏菊、佩戴茱萸、临风赋诗,举行趣味盎然的野宴。《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总之,皆登临高处。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因登高风俗盛行,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登高会等。

(五)敬老

重阳节又是一个敬老节。九为阳数之极,“九九”亦含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菊花则是长寿之草,重阳时节正值民间秋祭荐祖,故重阳节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这一天,老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阳糕,享受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节日欢乐。

(六)杂俗

最著名的重阳杂俗,当属食蟹。传说西周时即有“蟹酱”之类的食物出现,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时节,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鲜美,江南阳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馆也会在九月间,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阳节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重阳祭祖也是重阳节时的民间活动。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区有到湄洲妈祖庙或天后祖祠、宫庙祭祀的风俗,求得妈祖保佑。

四岁岁重九日、莫负菊花开——重阳节复兴过节方案

1赏菊、簪菊、饮菊花茶、酿菊花酒、做菊花馔

·重阳日、沐浴更衣,换上汉服(推荐男子着直身、袍衫或深衣,女子着襦裙、褙子),举家或结伴,赏菊、采菊、吟诗赋对。

·采菊,女子在头上簪戴。相互赠送,在家中做菊花插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煜·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李清照·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之仪·千秋岁》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柳永·斗百花》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晏几道·蝶恋花》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晏几道·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辛弃疾·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段克己·满江红》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张可久·折桂令》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曹雪芹·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殇,

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

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王昌龄·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杨衡·九日》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缙·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汉服活动宣传海报篇五

1 . 月儿圆,家人圆,合家幸福庆团圆;梦儿圆,事业圆,钞票滚滚钱包圆;饼儿圆,馅儿甜,甜甜蜜蜜爱情圆;人脉缘,友情缘,道路平安前途圆;问候圆,祝福圆,短信送来好运圆;祝中秋快乐!合家幸福!

2 . 甜甜的味道,绵绵的口感,咬一咬齿夹留香,闻一闻香盈满肠,香的不仅是月饼的味道,还有中秋的祝福,节日快乐!

3 . 无论我在何处,我与你只有一个荧屏的距离;无论我在何时,我都会铭刻你在心里,我永远在远方祝福你!祝远方的朋友健康平安,万事如意!

4 . 赏,月儿圆圆;尝,月饼甜甜;观,繁星点点;饮,美酒香香;望,花灯盏盏;送,祝福片片;品,情意绵绵;愿,笑容灿灿,合家美美,中秋欢欢!

5 . 开启你的电脑上,拷贝你的快乐,黏贴我的祝福,删掉你的苦恼,存储我的问好,储存你的幸福快乐,我希望中秋节快乐!

6 . 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海有多深,石有多坚,钢有多硬,泥有多软,风有多急,雨有多大,冰有多冷,火有多热,山有多高,河有多阔,桥有多宽,路有多长,距离有多远……我都要第一个给你送上中秋祝福,祝中秋快乐!阖家平安幸福!

7 . 愿圆圆的月亮带上我的思乡之情,把他传递给远在他乡的父母!

8 . 月照亮了夜:我将满满思念,装进脉脉月光,洒向你片片橱窗;星点亮了心:我把暖暖祝福,化作点点星光,照进你处处心房。温馨中秋,祝你快乐幸福!

9 . 中秋之夜,月圆如镜,家家户户摆月饼;十五团圆,月华如洗,亲友齐聚享天伦;其乐陶陶,其景融融,独你一人在异乡,中秋十五思故乡,知你求学归乡难,特发短信解寂寞:知识的甘露要吸取,十五的月饼也要尝,来年才能话团圆!愿你十五快乐,学业有成!

10 . 工作顺顺利利,出入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天天开开心心,月月奖金多多,年年业绩高高,世世幸福安康。中秋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