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9 06:34:08 作者:紫衣梦

实施方案的制定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的详细规划。在进行任何工作或项目时,都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应当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变化和挑战。然而,一个好的实施方案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分配、时间安排、风险评估等,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制定实施方案前,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实施方案的编写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无比珍贵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各族儿女的乡愁,是大美黔东南的名片。目前,我州共四批30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占贵州省545个的56。70%,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近年来,我州在强化组织领导、建章立制等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大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上下功夫,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打造村落旅游示范村等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推进传统村落又好又快发展。

一、保护发展工作现状。

(一)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一是在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基础上,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级单位职责,规定建设红线范围,制定奖惩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二是为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督查、研判,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调整州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村寨建设中心人才配置,建立黔东南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州级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及组建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

(二)强化保护发展规划。

一是完成309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建档。其中,300个已通过住建部技术性审查,9个正在整改完善,273个通过县级人民政府批复。

二是下发《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州传统村落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是编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免费提供村民建房使用,规范村民建房。

四是出台《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十三五”保护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等工程,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资。充分用好用活各级资金,启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民居修缮、文物保护、步道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目前,获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计95451万元,拨付到各县市项目实施部门68709。6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1804。86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传统村落消防改造。针对我州村落为木质结构特点,为有效防控火灾隐患安全,实施消防常高压系统建设,在完成100个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基础上,20将全面完成209个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

(四)探索保护发展途径。

一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投入对村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通达条件进行改善,引导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等业态,如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保护发展模式。

二是建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通过合作、自建、捐建等模式,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在的环境中,如黎平堂安(侗族)、隆里村生态博物馆(汉族)保护传承模式。

三是村企合作保护模式。加强与大企业合作,促进企业资金技术与传统村落资源有效联姻,如以腾讯公司与黎平铜关村、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与黎平地扪村为代表的村企合作保护模式。四是村民自治保护模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促进村寨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产业结构的保存以及村寨风貌完整性,如以雷山上郎德、从江岜沙为代表的村民自治保护模式。

(五)培育产业推动发展。

一是规划建设传统村落旅游示范村,通过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开展村民培训等项目,示范村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完善,为我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探索上迈出重要一步,20我州规划建设黎平县四寨村等8个示范村,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开展村民培训等116个项目,完成投资6850万元,示范村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完善。

二是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村落资源”,着力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等进行销售,拓宽当地群众增收的门路,促进村落保护发展的良性互动。如肇兴千户侗寨、雷山郎德苗寨、从江岜沙苗寨等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旅游,极大提高了这些传统村落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旅游等产业成为提高当地老百姓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双赢。

(六)搭建保护发展平台。

“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和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实现了将峰会办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特色化文化交流盛会的目标,搭建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率先唱响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好声音,使黔东南在贵州在全国甚至世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赢得了先发优势,开启了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黔东南新篇章。

二、存在主要问题。

我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州村落产业发展和业态培育依然滞后、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不完善、贫穷落后依然是村落的主要标签,等等问题。

(一)保护压力大。

黔东南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虽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完整的约束保护体系。如从党委和政府整个层面来讲,从决策到推动执行,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走向法治化、制度化、机制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以及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居住在传统村落的群众期望改善现状,拆旧建新、房屋扩建的现象比较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借鉴外来现代建筑风格,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布局被打乱;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产业较为低端和同质化;打工潮兴起导致部分农村空心化,民间技师工匠外出打工或改行,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城市建筑模式向农村蔓延建设性破坏问题比较突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压力。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过近些年的建设投入,全州村落人居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消防安全隐患大,一些农村生态环境、消防隐患问题还比较突出。同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90%以上的建筑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加上大多数村寨分布在交通条件落后山区,房屋依山而建,较为密集,无防火隔离措施,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产品不断增多,村民用电负荷剧增,部分村民电线标准低、电线老化、用电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极易引发火灾,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消防队伍不健全,成为传统村落被毁和消失及老百姓人身财产安全的最大隐患。

(三)村落脱贫面大。

黔东南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重,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是贵州省贫困人口分布集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之一。我州有16个县被纳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占国家片区覆盖县数82的19。51%,占贵州省覆盖总县数44个的36。36%。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占全州16个县市的87。5%。我州村寨多分布散,传统村落大多数又集中在“雷公山、月亮山”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公路等级低,出行难、运输难,信息闭塞,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难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传统村落大多数以传统农业为主,增收渠道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任务十分艰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包括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养老支出、电脑手机设备支出等)的提高,这些依靠传统农业的传统村落,收入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四)保护资金少。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建设涉及面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公路路况差,通电、通水、通路户均投资高,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遭水毁、塌方等损失严重,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省投入部分资金外,所在县市均没有配套能力,群众自筹能力较弱。除少数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村寨外,大部分村寨没有村集体经济,无力对村寨进行有效保护和建设。而每个中国传统村落获中央补助资金每村大概300万元左右,省级少量扶持资金,州级陪一点专项资金,这一些资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简直的杯水车薪,我们做个详细初算每个传统村落要建成样子,每村至少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缺口量大,投入资金少。

(五)产业层次低。

黔东南州80%以上的'传统村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这些村寨多数地处山区,耕地多为梯田,人均田地也较少,设施建设滞后,不便于机械化,大多数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难以发挥产业链的作用。近些年来,农品价格增幅不大,传统农业相对其他产业,受益较低,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因此,单纯依赖传统农业增加收入的空间非常有限。刺绣、银饰、工艺品特色手工艺产品规模和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市场开发欠缺,缺乏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不完善,核心竞争力弱。除少数村落因发展旅游而获益外,多数村落的主要产业依旧保持传统农业,农民增收缓慢,集体经济收入低,加上地处偏远、交通非常的不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村公路等级低,出行难、运输难,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原住民文化程度低、素质技能低,村寨内地势较陡,产业发展投入大、收益小,很难形成整体效益。

三、对策建议。

为让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篇章从黔东南掀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典范,也要从黔东南竖起。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战略背景下,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彰显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文化价值的发展新路,更好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发掘文化价值、提升群众生活,推动全面小康的新路,让黔东南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一)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综合整治设计。

按照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要求,加快我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继续优化完善前三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抓好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力争年底前完成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立足于村落实际和大局工作的要求,轻重缓急、统筹实施,对重点打造的传统村落要在原有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生态资源,抓好村落综合整治项目和设计,在传统资源保护、新建项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深化成项目施工图纸或现场指导,真正起到指导项目建设的工程蓝图作用,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效措施。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落人居环境。

围绕满足群众增长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扶贫摘帽的要求,按照《黔东南州“十三五”期间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施方案》(黔东南党办发〔2016〕7号)抓好着力实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信息宣传、文物保护、新村安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消防改造、村落清洁、人畜饮水、特色产业、和谐家园等十一大工程,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有计划实施好传统村落项目建设。优先抓好消防设施建设,采用消防常高压系统建设,力争在底完成前三批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改造任务,消除我州农村木质结构连片村寨消防隐患。优先抓好文化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示范基地的认定与管理制度体系,要以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建成一批文化宿地、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文化乡镇、文化村,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将一批传统村落建成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同时对重点打造的传统村落要按照示范村规划建设要求,实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景观绿化、综合防灾减灾、新村建设、村寨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整体景观、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配套服务项目、开展村民培训等示范项目,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设计建设,为实现全域旅游,推动农村村貌美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三)注重平台建设,促进村落提升转型。

要打造一批传统村落示范点。总结推广2016年打造8个示范村建设经验做法,继续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示范村建设,抓好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寨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景观提升、精品民宿打造、配套服务完善等工程建设,利用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将传统村落打造成旅游精品村寨。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集中连片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到建成更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寨。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发展平台。继续办好“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等重大节会,承办世界古村落大会等世界级活动,谋划打造一批重大平台支撑载体,推动培育壮大一批精品客栈、精品民宿等产业,以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把传统村落相关产业发展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共享经济品牌。

(四)培育特色产业,增强村落发展后劲。

总结推广2016年打造8个示范村建设经验做法,结合各村落自身实际,以“农文旅一体发展”为抓手,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生态资源,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村和特色农业,突出抓好林下经济、稻鱼、稻蟹、稻虾等共生体系,着力生产中高端农产品,生产方式上要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原生态走向现代文明的生态。突出山地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培育传统村落+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手工艺品、+文化体验、+山水风光等业态,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与传统村落旅游利用的有机衔接,在村落保护的基础上,嵌入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设计,提升村落服务功能及品味,重点抓好月亮山片区和雷公山片区两个片区传统村落苗侗游线建设,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村落和线路。大力发展民宿经济,通过鼓励村民出租、转让闲置民居或房屋入股等方式,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示范村按照1个村不低于50间精品客栈+30间精品民宿(简称“5+3”)规模建设,建立村民自愿广泛参与的旅游开发运作和利益分享机制,让传统文化元素变成村民致富的“摇钱树”。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刺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民间手工业,推广宣传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食品、纪念品的生产和营销,高品位的民俗风情歌舞表演、民族竞技活动、特色饮食品尝,打造民族文化消费、体验与传播的新平台。

(五)加强市场运作,激发村落发展活力。

启动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整体景观、建设精品酒店、改造精品民宿、配套服务项目、开展村民培训等示范村规划建设,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方式,由州级目标公司――贵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各县平台公司合作成立目标公司,明确利益分配,建立起示范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依法将示范村的特许经营权出让给投资公司,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负责融资,引进一流的团队,承担示范村主要项目的建设实施。在运营管理上,形成目标公司牵头主导,村“两委”、村民积极参与的管理运营机制,引进国际水平酒店管理公司负责酒店运营管理,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坚持国际视野,创新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充分吸引高端旅游客群。

(六)探索共享机制,实现村落脱贫小康。

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要求,坚持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坚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老百姓,充分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老百姓利益相结合,探索脱贫收益模式,调动群众参与保护、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利用村民出租、转让、置换闲置民居或房屋改建为精品客栈、精品民宿,优先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列入改造对象,探索老百姓入股利益分享机制模式,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结合当地实际,通过以人口、户头、房屋、田土、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作为收益分配,安排一些就业岗位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考虑老百姓利益,让他们共享开发收益,不断增加收入来源。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通过旅游示范带动,探索“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分配模式,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公司发展利益时,要充分考虑老百姓利益,优先考虑扶贫对象,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民、农民变股东,确保村民每年现金收入实现增长,确保贫困户收益率先脱贫。同时,要确保示范村集体保底收入,目标公司在正式运营第一年内要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村集体经济,视情况逐年递增,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

(七)强化法制建设,推动村落和谐发展。

坚持立法引领保护,增强责任意识。加快出台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列,明确村落保护红线及州县乡村四级各级各部门职责,做到事有人抓、事有人管,层层分解落实下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增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地方法律强制约束力,使传统村落保护有法可依,让独具特色的传统居民、民族文化、民族工艺等得到保护和传承发展。坚持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积极引导村寨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把立法和制定村规民约结合起来,对传统村落进行严格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利用、建设、经营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实施“活态文化传承工程”、“创意乡村发展工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科学挖掘、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加强经济制度建设,尊重村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示范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让群众获益。强化社会制度建设。抓好宣传,开展村民素质提升培训,强化“家园意识”,形成“人人是村落形象,处处是美丽环境”的良好氛围。抓好引导,积极引导全体村民的理解和参与,目标公司提供一定额度的保护和奖励资金,鼓励村民对村落开展自我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xx村传统村落位于xx河东侧,由6个组村民的聚居形成的一条街道,俗称茶马古道上的“xx驿站”。村落东靠青山,西靠xx河,村落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建于河谷平坝。xx站地形独特,小镇场头小,场尾大,再加上周边河床、地质的相伴,站在后山观看,像个葫芦。场头有一条直通大云寺庙的缓步坡路,不到百米。寺庙门前有一棵几百年的大桢楠树,大树连着路,大路连着xx站坊头,故此有“金钱吊葫儿”之说。

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修旧如故”的'原则,对xx村民居的兴盛店和中和店进行修缮,在修缮过程中保持了原有的外部形状以及构造方式,没有破坏xx驿站的整体风貌。同时鼓励和支持民居房屋所有权人按相关要求进行整治修缮,但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乡土建筑。

该村落采用分散式供水方式来满足村民饮用水需求,水源来自后山的袁家岩(小地名),污水采用直排的方式,一般用于农业灌溉、清洗路面等等。电力引自大田坝乡的照射平变电站和石龙电站,电力线采用架空敷射的方式,目前能够满足村民的一般生活用电的需求。电信线引自xx县电信局。电信线采用架空敷设的方式。能源主要采用电能。村落内建有垃圾池,垃圾采用转运方式进行处理。村内修建了村道、联户路等,交通更加方便,在主干道安装了路灯。现在正在修建xx大桥,建成后到xx村的交通更加方便。

xx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xx站,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兴盛店、戏台、兴发店,同时还有很多古井、古桥、古碑等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如村内的古碑两处,一是晒经寺古碑;二是刻有“茶马古道xx驿站”的碑文。村内保存的古井有多处,对曾为饮用水源的古井进行修缮,并清理干净周围杂草;村内仍在使用的石拱桥——平镇桥,已对其进行加固维修。

村落内有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隐患点所危及的人户全部张贴“两卡”,并组织进行应急演练,熟悉逃生路线,在发生灾害的第一时间能够快速逃离危险区,安排专人负责监测隐患点,并要求监测员在雨前、雨中、雨后都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情,及时上报、处理。建立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村落内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戏台和兴盛店进行修缮,戏台修缮完成后,在此戏台进行了多次文艺表演,在xx驿站举行长街宴,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使更多的人了解了xx村这个传统村落。

xx村xx驿站紧畔xx河下游,依山傍水,登高远望,蔚为壮观。这一历史遗产将会给人们以及xx旅游事业增光添彩,提供良好平台。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1、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2、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状况。

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近10年我们在各地考察民间文化时,亲眼目睹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

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

三是城镇化。城镇化是政府行为,撤村并点力度强大,所向披靡;它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缘由。

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课程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开展好传统文化课程对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人生积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区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厚重学生的人生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实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自觉拓展学习视野。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具备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能力,具备通过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自觉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1、做到学期备课。系统了解学期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2、做到单元和章节备课。掌握本单元和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的要求和重点。

3、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焦点、盲点,并确定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开掘,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

4、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渴望,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5、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扬长避短。

6、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单元一次在教研活动室进行。

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提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二)上课要求:传统文化课堂共5套教材,每年级各一套。建议每课采用1课时处理,个别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或合并课时,但不能减少课时,更不能挪用,挤占课时。课时的处理与要求:

(1)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人的世界,体会古人的情怀。

(2)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自主解决教材中的疑难。

(3)要通过范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要适时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4)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的背诵训练,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段落要烂熟于心,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5)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效果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改善方法。

(6)要依托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从古人身上学会认识世界,丰富人生。

(7)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

(8)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展讨论,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过参观、访问、游览的形式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三)教研要求: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

作用,推动学校传统文化课的实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两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

2、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优质课评选”和“传统文化课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1、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必修课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课程表按时上课,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课时,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必须及时填写调课单,报教导处审批后方可调课。

2、教师必须按学校规定认真备课,不得不带教案进课堂,学校将对备课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每发现一次,扣教师责任制考核1分。

3、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供全区公开课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在评先树优,责任制考核上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奖励。

4、学校将传统文化课程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要按时参加,做好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将统一组织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要给予责任制扣分处理。

5、教师应积极上传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丰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学期末,学校将根据上传情况给予奖惩。

6、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网络、图书、社会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1、评价过程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学生学习记录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避免笔试形式,要将评价结果纳入《快乐成长》手册。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和情绪;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6、要通过“书画比赛”、“传统文化考察”、“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7﹞52号),加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价值,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努力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保护,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立足传统村落资源禀赋,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制定保护措施,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坚持突出重点、活态传承。注重保持传统村落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注重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坚持合理利用、有序发展。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鼓励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进行合理利用,支持发展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不断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整合资源,有序实施。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三)总体目标。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和社会广泛参与,到2018年底,全市完成41个左右传统村落档案建立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基本保护,特色产业培育工作全面推进。到2020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底前编制完成《安庆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规划》,明确总体要求、保护体系、重点任务、实施项目、投入机制和保障措施。(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市城乡城乡规划局、市文物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旅游局配合)传统村落所在地的县级政府要深入开展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文化、文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旅游等部门组织技术评估,修改完善后按法定程序报批。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二级保护制度,加快建设传统村落数据资源库。(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桐城市、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望江县、宿松县、宜秀区人民政府落实,以下简称属地政府)。

(二)深入挖掘传承文化遗产。全面保护村落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市城乡城乡规划局牵头,属地政府落实),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积极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注重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延续,留住乡愁记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名录保护体系建设以及传承人认定等工作,推进民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使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旅游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市文广新局牵头,市教育体育局,属地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

(三)大力加强村落风貌管控。传统村落中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保护发展规划要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加强对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核心保护区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行为,建设控制地带要严格控制新建农房的层高、体量和色彩,禁止拆旧建新、拆真建假,防止建设性破坏(市城乡规划局牵头,属地政府落实)。对未经许可建设的违章建筑,由县级政府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组织拆除。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前提下,允许对传统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更新使用功能,改善居住条件。传统村落要合理划定农房新建区,为新增人口预留建房空间。(市城管局牵头,属地政府落实)。

(四)整治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正确处理保护传统村落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善村内道路、供水等设施,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等环境,加快垃圾污水和水口、水系治理。到2020年,全市传统村落硬化道路通达率、饮水安全达标率、电网改造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和宽带实现全覆盖。加强传统村落地质灾害防治,大力开展白蚁防治,完善防火措施,按有关标准设置消防设施,强化传统村落安全保障。(市美丽乡村办、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安庆供电公司、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文广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消防支队牵头,属地政府落实)。

(五)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习俗、美食等多种价值,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资源,提出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方式和措施,适度有序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空间环境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共保共建共享机制。在不改变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前提下,鼓励村民利用传统建筑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等相关活动,积极引导民宿建设,打造地方特色民宿。(市旅游局牵头,属地政府落实)。

(六)准确定位村落特色产业。鼓励引导村民利用承包地或自有房屋发展传统农产品、美食、手工艺等特色经营,打造一批特色种植业、休闲观光农业、传统工艺生产基地等。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元素,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景点、线路、片区,促进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文化等乡村旅游业发展。组织实施“互联网+传统村落”行动,积极融入新业态,加强地域特色产品营销策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市农委牵头,属地政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旅游局、市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负责政策制定、试点示范、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请市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有关县级政府对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负主要责任,负责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做好产业对接、资本对接、机制对接,努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乡镇政府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各传统村落要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提高村民参与保护利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政策保障。市财政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项目建设。有关县政府要在财政支持、用地保障、规费减免等方面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探索传统建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置换、租赁、政府收购一出让等方式促进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三)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推介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投资经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合理回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领域。鼓励众创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文化创意品牌。

(四)加强技术指导。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专家指导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规划制定、项目编报及业态谋划等方面的作用。有关县级政府要建立传统村落驻村专家制度,驻村专家负责督导项目建设。各传统村落要确定1名村级联络员,负责政策宣传、信息统计等工作。有关县政府要组织开展传统建筑工匠培训,稳定本地传统建筑工匠队伍。

(五)开展示范引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以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风貌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培育等方面为重点,建设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示范村。通过示范引领,开阔思路,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形成具有安庆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机制。

(六)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传统村落警示和退出制度,对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传统格局或整体风貌出现较大程度破坏、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消失、空心化极其严重、未按要求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及未建立档案、未及时启动保护工作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政府发出警示,并要求限期整改。未按要求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程序上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启动退出机制,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XX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国家、省、市、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xxx、xxxx届xxx全会和党的xxxxx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讲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明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民记得住乡愁。需要把握乡村的特色、特点、特征,组织文化、历史、文物、生态和建筑规划、设计创意等多方面专家,开展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要以改革的思维,转变。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落后的规划思维,制定科学的乡村规划设计制度,乡村设计同样要多规合一。要挖掘、放大每个乡村的特色,尽可能让这些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与记忆,有独特的产品与产业,有独特的景观与面貌。坚持做到“一村一社一设计”。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按照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业和农产品生加工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围绕旅游产业链,构建全域旅游模式,保护传统村落风貌,要做到村域环境不能变,民居外观不能变,民居内部品质要提升的“吃外住内”的民居建设模式,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村民切实的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政府要强化村两委班子的建设,选好带头人,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支持有力,营造环境,依法行政,强化监管”。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供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护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电力电信线路维护。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同时,架设路灯。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包括周围植树绿化,美化全村、村庄环境。重要节点空间整治。对全村、村庄的出入口,标志性建筑物周围民,驳岸、戏台等公共空间进行景观环境整治。

五、xxxx村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xxxx位于xxx城城南,距县城4公里,当地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平均气温6℃,无霜期140天,平均海拔2107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地区。xxxx村下属9个村社,村落东西狭长,引洮工程的洮河之水将濯濯而来贯穿我村南北两地;西临兴隆山脉,北与神话气息的凤凰山相接,相邻栖云之山以自然风光为主,夏日奇花异草满谷清香,山泉小溪潺潺流淌,秀峰峻岭青山滴翠,另有兴源寺、瞭望台可供游人上香、观景。

项目实施地理位置在xxxxxxxxx。xxxxxx地处xxxxx东南面,土地总面积4.7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4320亩。辖xxx个村民小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现有人口498户,1950人。xxxx设xxx个党支部,xxx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0名。全村到xxxx年底未脱贫户xxx户。

2.自然资源。

xxx村西临马衔山脉,北依神话气息浓郁的凤凰岭,与兴隆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牙邻。从小范围看,浪街村被素有小三峡之称的xxx、xxxx、xxx(均位于xxx兴隆山核心东侧)自西、南、东西环绕、又有村庄凤凰岭在北相守,因此,村庄从小三峡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山地农田凰岭梯田,再到村庄平坦谷地,自然景观层次丰富、、峰峦叠翠、起伏变化,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xxxx水资源分别来自徐家峡和龛谷峡,经省部级有关部门鉴定,徐家峡和龛谷峡的山水清澈无污染,饮用。

xxx自然村落主要分布在xxx盆地边缘地带,村庄东西长约4.6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海拔在1906—2220米之间。气候类型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光照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约为2665.9小时,气温偏低,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雨量400mm,无霜期120天。地形塬面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由北向南逐渐降低。xxxx凤凰岭系马衔山余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海拔2096米。

3.历史文化。

早在距今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xxxxx年在xxx紫家营社出土了大批马家窑文化早期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彩陶文物。xxx所处有一龛谷峡,在唐宋时期是重要的军事边关要塞,宋神宗元丰4年在此设立龛谷寨,抬头可见的马衔山脉是当时大宋与西夏的边境线,当年的xxx正处在两宋保家卫国抵御外族入侵的最前沿。在唐宋年间,浪街有一大户人家,人称浪员外,在此地开街立市,并在灾荒之年开仓施粥赈灾,人们感其恩义,将此地称为“浪街”。1955年建的村落民宅一座。

4.产业项目。

xxxxx村两委带领本村致富人和在外经商人员赴陕西袁家村、马嵬驿等多地实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召集联络本村致富带头人和在外经商人员共xx人,筹措资金xxxx万元,商议成立了xxxxxxxxxxxxxx公司。着力打造“老家浪街”乡村旅游项目,正在致力于走出一条振兴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脱贫致富路子。

六、组织实施。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制度、加强与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保护传统村落的认识。

传统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抓紧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

3.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所在村村民委员会。

保护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有关建设程序,条例有关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

5.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配套资金要足额定时到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随着工业化、城乡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笔山村属于清朝乾隆年间始建留下的古建筑群,我们意识到保护村落的重要,为加快推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乡农村建设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笔山村因位于尖笔山旁而得名,位于平朗乡中部,距乡政府9公里。六景至钦州高速公路设有笔山出口,区位优势明显。笔山屯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人口1350人,笔山屯以种植甘蔗为主,人均年收入2000元,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

笔山保留下比较完整古村落建筑群,名曰花屋。笔山花屋是在1757年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笔山屯还有软水古井、抗日狙击战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以“新丁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笔山已经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正在申报南宁市级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横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正在为笔山屯申请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

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需要,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要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及强化农村人文建设为基础,整合提升现有资源和特色优势为主要手段,充分挖掘拓展本地自然地理、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产业特点等资源禀赋,实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保护历史建筑、挖掘传统文化、美化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村管理精细化的目的,促使农村发展更有特色、更上水平。

(一)坚持保护乡村风情的原则。坚持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实际出发,切实保护农村环境,以村庄风貌、文化底蕴、产业基础为依托开展创建工作,要能够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乡村元素,反映南方农村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二)坚持创建幸福宜居环境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宜居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以村庄整治和农村管理为突破口,重点通过改善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创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使本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群众的幸福指数都得到明显提升。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大拆大建、盲目推进,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三)坚持挖掘特色和个性的原则。根据笔山村花屋的特点,因地制宜创建特点鲜明、主题突出的传统村庄。充分挖掘山、水等自然元素,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以及产业、产品等经济元素,提升特色品牌效应,打造有别于普通宜居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魅力,防止千篇一律。

(四)坚持抓精品出示范典型的原则。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和自愿主动的原则,确保创建质量。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增强策划包装和宣传推广能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典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一)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要根据传统村落保护标准,结合实际,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2012年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南宁市规划局已委托华蓝设计院做了建设总规,应作进一步详细规划。

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中,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体现历史风貌,修旧如旧的文化内涵,反映笔山特色风情的原则,适当调整用地结构,优化村庄布局,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规划相衔接。

(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宜居村庄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治理,整治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强村庄道路、池塘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突出岭南园林风格,提高绿化档次。加强对农村古树、大树等树木的保护,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标志性景观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整治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通信及公共交通等设施。

(四)挖掘笔山文化底蕴。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传承并保护好历史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笔山村以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花屋而闻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经申报市级、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新丁节”申报列入市级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度挖掘人文故事,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载体,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

(五)提升丰富特色优势。目前笔山村耕地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少。必须实施特色提升工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根据笔山村的特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在保护古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成立合作社、协会等模式,充分利用笔山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笔山村脱贫致富的产业结构。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使各项投入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需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坚持以“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保护现行、利用适度”的原则,考虑保护与更新的时序问题,制定分期建设规划。

建设时序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2014——2016),完善基础设施,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改善和环境相配套协调改造整治,加强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

中期(2016——2020)适度发展新村,持续完善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

远期(2020——2025)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旅游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旅游业稳步发展。

根据《意见》要求,以及笔山村花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笔山村花屋的保护与发展3年内计划投资1371.0万元,资金筹措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县以5:2:3比例配套。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实施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任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宣传。运用有线电视、网络、宣传册子、横幅标语等各种宣传工具,对名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宣传,重点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宣传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措施、工作成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督促。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组织各成员单位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全程掌握进展情况,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在上级建设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努力把笔山村落打造成为横县乃至全市、全区的农村的“金名片”。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及其产品。而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传统文化,将会失去文化创新,失去时代精神的根基。

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由于地方和气候等条件差异,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风俗文化,相互交接,构成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其中,我们古老的佛山,有着上千的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更是岭南文化的带领着。由于佛山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出现了以陶瓷、木板年画、剪纸和秋色代表的传统文化。

在佛山境内发现的造迹记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佛山就已经有烧制陶瓷的作坊,他们的陶瓷不但制作精美,而且技术在世界上有着领先水平。据说,佛山的陶瓷出口到国外,价格比黄金还贵。可见,这一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时至今天,佛山人民不但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还给予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石湾,一间又一间大型陶瓷制造厂拔地而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陶瓷公仔。在五百年的龙窑——南风古灶中炼成,这是值得我们佛山人自豪,体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与此相反的是佛山木板年画这一项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如此的风骚,有着许多制作工场。时至今天,这一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工场也一间一间关闭,只剩下几间作坊苦苦经营。木板年画面临失传。它作为一项文化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是佛山文化乃至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挽救发展,让它重获生机,继承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传统文化是一笔难以预料的财富,它犹豫一个迈向天堂的阶级,它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的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地,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精神乐园,同样的我们面对一些有着不良影响的因素,它的存在局限了我们的思想,抑制了我们的发展,控制了我们的取向。

我们要根据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合理地使用或改造,在现今社会发展中,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优异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导向标,佛山的发展,有赖于我们的文化古迹,传统文化的建筑有着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例如:祖庙、梁园、清晖园等„„另外佛山的陶瓷也推动了佛山乃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帮助。粤剧也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使我们的精神乐园得到满足。所以面对传统文化,只有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就能发展自己当地的特色,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此,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宣传和继承佛山特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我们佛山人民每年春节都会逛花街,元宵佳节都会吃汤圆,行通济桥„„这些传统习俗到现在仍保持着。佛山传统建筑,比较闻名的要数锅耳屋了。文学艺术,被称为精神的火炬,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我们佛山的粤剧文化、剪纸艺术等等都是别树一帜的传统文化。

二、多举行有关的活动或展览,如粤剧表演、剪纸作品展览等等。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其中。在欣赏表演、展览的过程中,让市民对佛山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示。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我县共有x个堡子先后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其中,蟹螺堡子于xxxx年底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猛种堡子和木耳堡子于xxxx年列入了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县通过强化组织领导、高标注编制规划等工作,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着力推动我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带领县级分管领导、县级相关部门亲临传统村落实地踏勘,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规划方案,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xxxx年x月,为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县文体广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二)强化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委托x省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xx县xx乡xx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x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了《xx乡xx村xxx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和《xx乡xx村xxx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均已通过专家评审。今年x月,在x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的猛种、木耳堡子规划的基础上,为更加契合文物保护要求,再次委托x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xxx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已经县城规委会审议x次,于今年x月通过评审。

(三)严格保护传统村落资源,稳妥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我县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的传统村落保护分区,严格保护核心区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要素等传统村落资源。xxxx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经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后,x个堡子的房屋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蟹螺堡子核心建筑碉楼等少部分房屋成为危房,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x个堡子核心区房屋都以维修加固的方式进行保护,未违规批建一栋新建筑。xxxx年x月,x园冶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派驻专人驻村对x个堡子核心区所有民居进行建筑测绘,编制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片传统村落―蟹螺堡子整体保护方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片传统村落―猛种堡子整体保护方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片传统村落―木耳堡子整体保护方案》,制定了x个传统村落每一栋民居的维修设计方案,并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

(四)组建专家团队,建立健全巡查机制。派出由县规建和住房保障局总工程师刘国军为组长,县文体广局文管所所长周万任,蟹螺乡邓天旭为成员的传统村落驻村专家组,出台《xx县传统村落驻村专家巡查实施办法》,建立月巡查、季总结、年汇报的工作机制,在蟹螺堡子碉房维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发现问题。指定蟹螺堡子胡永清、猛种木耳堡子王勇为村级联络员,协助宣传保护政策,反映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进展。同时,组建江坝村唐全刚和猛种村吴贵华等xx人组成的建筑工匠队伍,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作。xxxx年xx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发挥工匠队伍传统工艺,完成了蟹螺堡子碉楼的维修加固工程,项目竣工后通过省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评审验收并得到高度评价,使承载了xxx族xxx余年历史的碉楼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五)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利用现有建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原则,实施了蟹螺堡子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包括生态步游道、生态停车场、厕所、休憩设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猛种、木耳堡子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完成猛种、木耳堡子强弱电、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目前正抓紧进行图审、造价等程序,待危房改造启动项目建设。正在编制xxx族民居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大纲,拟将蟹螺堡子碉楼将作为尔苏藏族民居博物馆向游客免费开放。

(六)强化旅游资源管理保护,科学规划开发。实施“旅游+文化”、“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战略,将x个堡子纳入旅游资源重点保护管理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展可能危害旅游景区资源的活动。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专业旅游资源保护方案,并严格落实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和建成后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将传统村落定位为县域乡村旅游产业五个支撑景区之一予以培育。按照“修旧如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在核心区仅进行环境整治等保护性开发工作,将新建和商业开发项目科学合理的设置在新区,在x个堡子核心区外规划新区,引导需建房的村民到新区建设,实现传统风貌、现代生活的目标,在户型设计上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引道村民发展民宿等旅游产业,目前,蟹螺堡子“”灾后重建安置点xx户已搬迁入住,木耳堡子、猛种堡子新区规划已提交县城规委会审议。

(七)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积极整合灾后重建、旅游、环保、文保、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等资金xxxx万元,实施了蟹螺堡子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项目,完成蟹螺堡子“”新村聚集点建设,加快推进猛种堡子、木耳堡子x户危旧民居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挂牌保护不及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确定的各类保护对象未及时挂牌保护。

(二)前期工作进展较缓。由于猛种、木耳堡子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高标准实施保护工作,确保猛种、木耳堡子改造符合文保要求,我县聘请了专业设计单位深入一线蹲点调研,了解民风民俗,开展了专业的技术设计,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多次修改完善设计文本,导致前期工作进展缓慢。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猛种堡子、木耳堡子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设计已完成,目前正在开展预算编制,待x户危房改造完成后方可实施,建设进度滞后。

(四)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中央财政给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每个村拨付的补贴资金平均为xxx万元,加上其他整合资金,基本能满足村落基础设施改造。但房屋修缮、环境美化等工程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严格时间节点,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我县将加快推进猛种堡子、木耳堡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倒排工期,强化工作落实,坚持目标倒逼、任务倒逼、责任倒逼,争取早日开工,高质量完成建设。

二是保护和发展并重,引导传统村落良性发展。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核心区的历史文化元素,传统建筑,坚决制止私搭乱建,未批先建的违规建设情况。尽可能保留当地村民在核心区生活,避免传统村落空心化,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引导建房需求强烈的农户到新区建设。坚持保护保全和科学利用互促共进。积极培育传统村落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如手工艺的作坊、民俗表演、乡土文化体验地等,吸引文化创意项目入驻。

三是多渠道整合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积极探索推动补助、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综合支持传统民居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中国传统村落倾斜。鼓励本土能人、企业家回乡及相关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投资、租赁等多渠道参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县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县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县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乡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村落主要是指由多个聚落组成的大型聚落或聚落群。在现代意义上,它们经常被用作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自然村、自然村和乡村地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进一步加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改善我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县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县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县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做好受到破坏、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保护工作任务。

(四)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着力推进保护。

为加强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督导,并明确相关责任和分工。

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及验收;。

制定专业消防保护规划,在传统村落村庄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等工作。

县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提供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等相关资料;。

确定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提名并交领导小组审定;。

协助有关乡镇完成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认定、公布、档案建立和保护标志的设立。

负责传统村落项目资金评审,配合相关单位监督传统村落项目招投标工作;。

负责政府采购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拨付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传统村落修缮、修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审批等工作;。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多渠道筹措用地指标,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xx生态环境局:与水利局、各乡镇、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协调配合县农业农村局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县文广体旅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旅游线路,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县消防救援大队:加大对传统村落消防的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管理,指导传统村落村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做好培训义务消防队伍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抗御火灾的能力。

根据本方案要求,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xx镇xx村、xxx乡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等x个村庄的保护工作。

(二)严格落实规划,确保科学保护。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项目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修缮项目及修缮项目资金安排表,由县财政局组织评审核准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备案。同时,在村委会、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公示。

(三)严格建设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传统村落所在村庄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直接责任单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禁有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的建设行为。保护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等有关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争取群众认同支持,主动配合保护工程实施;。

要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要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好保护工作。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近一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省住建厅等六厅局《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冀建村[2014]17号)、财政部《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财农[2014]218号)文件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禁止过度开发;坚持民生为本,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精工细作,严防粗制滥造;坚持民主决策,避免大包大揽。

(三)主要目标。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

(三)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挖掘社会、情感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开展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

(四)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

(一)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二)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三)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注重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一)挂牌保护。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设置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

(二)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法》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号)抓紧编制和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要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要纳入保护发展规划。

(三)加强建设管理。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同意,并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征得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相关建设及文物迁移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四)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范围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五)做好技术指导。制定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每个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驻村专家,参与村内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王永华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毕吉平,县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高贵元,县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朱晓辉,财政局局长张国平,住建局局长贾彦庭及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乡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财政局副局长何秋文、住建局副局长张录荣、旅游局副局长李笑梅、文广新局副局长马佶、环保局党组成员苏吉海。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副局长何秋文兼任。

(二)明确责任义务。县政府负责编制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负责综合协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主体,是建设单位和项目招标人,负责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传统村落项目村集体及“两委”负责人,负责组织村民参与方案设计工作,确定传统村落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村落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应成为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要与传统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签署日常保护责任协议,明确各方保护权利与义务,按规划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住建、规划、旅游、文广新、文物、环保、财政等相关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做好项目实施监管。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做好与保护规划的衔接,建设单位负责聘请有资质的机构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内容进行项目施工图设计、编制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聘请专业机构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工程监理。旅游局负责策划旅游开发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文广新局、文物局负责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讲好“乡村故事”,做好宣传工作。环保局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财政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监督项目招投标工作,并负责政府采购过程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登记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村内基础设施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情况。推动建立健全项目库,为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选择、组织实施、考核验收和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四)加强项目公示制度。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信息录入一事一议信息监管系统,项目实施主体应公开项目内容、合同和投资额等,保障村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为按时完成任务,相关部门应倒排时间、挂图作战。2015年2月底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和建筑设计单位;3月15日前,完成县工作实施方案、项目预算、规划设计图并报省、市审核备案;3月底,将省、市审批后项目预算评审。4月份,组织招投标工作。5月-7月,组织项目实施;8月底项目完工,进行工程决算评审,组织专业和综合验收工作。

已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编制的项目设计成果,要在项目村主要位置进行展示和公示,增加村民对规划设计的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新闻、网络、报刊、宣传展牌等方式,扩大传统村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保护的良好氛围。

由乡镇政府牵头,县委农工委、县法制办协调,成立项目执法联动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以及其他阻挠传统村落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为加强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县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使我县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县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做好受到破坏、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的保护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安排,分年度逐步实施。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依据保护规划,制定资金详细使用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时完成保护工作任务。

(四)协调发展,持续保护。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科学指导,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整体推进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充实各级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并与落实经费、完善装备、加强管理等工作同步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着力推进保护。

进一步加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着力改善我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二)防灾安全保障。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传统村落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

(三)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

1.道路改造。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

2.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给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障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3.电力电信线路维护。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

4.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

5.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

6.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要植树绿化,美化街道、村庄。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必要的看护用房或保护展示棚、监控设施、消防设施、核心保护范围内重要部位的土地平整、排水供电系统、防洪工程、必要的护栏、界碑或界桩等。对于可移动文物,要建设标本库房和保护展示用房,并配备必要安防、技防及环境控制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针对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项目,结合当地相关的企业或个体生产者,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建设生产制作展示、传习培训等准公益性场所。针对植根乡村的节庆活动、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合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公共文化场地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表演场所。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督导,并明确相关责任和分工。

指导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及验收;。

制定专业消防保护规划,在传统村落村庄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等工作。

县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

提供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等相关资料;。

确定历史建筑和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提名并交领导小组审定;。

协助有关乡镇完成历史建筑和近现代建筑的认定、公布、档案建立和保护标志的设立。

负责传统村落项目资金评审,配合相关单位监督传统村落项目招投标工作;。

负责政府采购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及时拨付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专项资金。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传统村落修缮、修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立项审批等工作;。

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多渠道筹措用地指标,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用地服务和保障。

xx生态环境局:与水利局、各乡镇、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协调配合县农业农村局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县文广体旅局: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设,加速景点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纳入旅游线路,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县消防救援大队:加大对传统村落消防的资金投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管理,指导传统村落村组建专职消防队伍,做好培训义务消防队伍工作,提高传统村落抗御火灾的能力。

根据本方案要求,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xx镇xx村、xxx乡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等x个村庄的保护工作。

(二)严格落实规划,确保科学保护。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项目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传统村落修缮项目及修缮项目资金安排表,由县财政局组织评审核准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备案。同时,在村委会、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公示。

(三)严格建设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传统村落所在村庄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直接责任单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禁有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的建设行为。保护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等有关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争取群众认同支持,主动配合保护工程实施;。

要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要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做好保护工作。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摸清我县传统村落底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特制订本方案。

我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县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县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

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2、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

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1、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4月28至5月5日)组织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政府学习研究住建部建村【2012】58号《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4家联合成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村落调查小组,负责全县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调查的村落。对符合条件的村,开展入村调查,并按“一村一表”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收集有关图件。调查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具体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附件)。

3、组织上报(2012年6月2日至6月20日)整理调查成果,组织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建设局。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充分提高对“传统村落调查”的认识,要积极向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2、积极筹资,保障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联合文件要求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经费原则上由地方解决,县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此次调查的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协调配合。

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是住建局、文化部、文物局、财政局四家联合办公,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此次调查任务。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力度,顺利推进工作进展,特成立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肇源县住建局。

肇源县文化局。

肇源县文物局。

肇源县财政局。

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222担任。

传统文化课程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开展好传统文化课程对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人生积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区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厚重学生的人生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实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自觉拓展学习视野。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具备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能力,具备通过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自觉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1、做到学期备课。系统了解学期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2、做到单元和章节备课。掌握本单元和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的要求和重点。

3、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焦点、盲点,并确定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开掘,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

4、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渴望,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5、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扬长避短。

6、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单元一次在教研活动室进行。

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提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二)上课要求:传统文化课堂共5套教材,每年级各一套。建议每课采用1课时处理,个别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或合并课时,但不能减少课时,更不能挪用,挤占课时。课时的处理与要求:

(1)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人的世界,体会古人的情怀。

(2)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自主解决教材中的疑难。

(3)要通过范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要适时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4)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的背诵训练,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段落要烂熟于心,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5)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效果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改善方法。

(6)要依托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从古人身上学会认识世界,丰富人生。

(7)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

(8)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展讨论,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过参观、访问、游览的形式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三)教研要求: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

作用,推动学校传统文化课的实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两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

2、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优质课评选”和“传统文化课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1、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必修课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课程表按时上课,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课时,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必须及时填写调课单,报教导处审批后方可调课。

2、教师必须按学校规定认真备课,不得不带教案进课堂,学校将对备课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每发现一次,扣教师责任制考核1分。

3、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供全区公开课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在评先树优,责任制考核上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奖励。

4、学校将传统文化课程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要按时参加,做好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将统一组织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要给予责任制扣分处理。

5、教师应积极上传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丰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学期末,学校将根据上传情况给予奖惩。

6、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网络、图书、社会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1、评价过程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学生学习记录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避免笔试形式,要将评价结果纳入《快乐成长》手册。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和情绪;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6、要通过“书画比赛”、“传统文化考察”、“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工业化、城乡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笔山村属于清朝乾隆年间始建留下的古建筑群,我们意识到保护村落的重要,为加快推进和实现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乡农村建设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

笔山村因位于尖笔山旁而得名,位于平朗乡中部,距乡政府9公里。六景至钦州高速公路设有笔山出口,区位优势明显。笔山屯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人口1350人,笔山屯以种植甘蔗为主,人均年收入2000元,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

笔山保留下比较完整古村落建筑群,名曰花屋。笔山花屋是在1757年清乾隆年间始建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笔山屯还有软水古井、抗日狙击战遗址等历史文化名胜。以“新丁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笔山已经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正在申报南宁市级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横县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正在为笔山屯申请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村。

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需要,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要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及强化农村人文建设为基础,整合提升现有资源和特色优势为主要手段,充分挖掘拓展本地自然地理、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产业特点等资源禀赋,实现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保护历史建筑、挖掘传统文化、美化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推动农村管理精细化的目的,促使农村发展更有特色、更上水平。

(一)坚持保护乡村风情的原则。坚持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实际出发,切实保护农村环境,以村庄风貌、文化底蕴、产业基础为依托开展创建工作,要能够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乡村元素,反映南方农村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二)坚持创建幸福宜居环境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宜居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以村庄整治和农村管理为突破口,重点通过改善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创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使本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和群众的幸福指数都得到明显提升。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大拆大建、盲目推进,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三)坚持挖掘特色和个性的原则。根据笔山村花屋的特点,因地制宜创建特点鲜明、主题突出的传统村庄。充分挖掘山、水等自然元素,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以及产业、产品等经济元素,提升特色品牌效应,打造有别于普通宜居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魅力,防止千篇一律。

(四)坚持抓精品出示范典型的原则。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和自愿主动的原则,确保创建质量。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增强策划包装和宣传推广能力,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典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一)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要根据传统村落保护标准,结合实际,编制传统村落建设规划,2012年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南宁市规划局已委托华蓝设计院做了建设总规,应作进一步详细规划。

将古村落的保护纳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中,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措施,把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体现历史风貌,修旧如旧的文化内涵,反映笔山特色风情的原则,适当调整用地结构,优化村庄布局,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村落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规划相衔接。

(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宜居村庄要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治理,整治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强村庄道路、池塘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突出岭南园林风格,提高绿化档次。加强对农村古树、大树等树木的保护,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标志性景观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整治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通信及公共交通等设施。

(四)挖掘笔山文化底蕴。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传承并保护好历史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笔山村以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花屋而闻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经申报市级、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新丁节”申报列入市级或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度挖掘人文故事,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载体,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的娱乐生活,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

(五)提升丰富特色优势。目前笔山村耕地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少。必须实施特色提升工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根据笔山村的特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在保护古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同时,注重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成立合作社、协会等模式,充分利用笔山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笔山村脱贫致富的产业结构。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为使各项投入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需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笔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坚持以“全面规划、分期实施、保护现行、利用适度”的原则,考虑保护与更新的时序问题,制定分期建设规划。

建设时序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2014——2016),完善基础设施,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改善和环境相配套协调改造整治,加强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

中期(2016——2020)适度发展新村,持续完善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

远期(2020——2025)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旅游设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旅游业稳步发展。

根据《意见》要求,以及笔山村花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笔山村花屋的保护与发展3年内计划投资1371.0万元,资金筹措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县以5:2:3比例配套。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实施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分管城建工作的领导任组长,镇属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宣传。运用有线电视、网络、宣传册子、横幅标语等各种宣传工具,对名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宣传,重点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宣传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措施、工作成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督促。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组织各成员单位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全程掌握进展情况,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在上级建设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努力把笔山村落打造成为横县乃至全市、全区的农村的“金名片”。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近一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根据住建部等四部局《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省住建厅等六厅局《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冀建村[2014]17号)、财政部《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财农[2014]218号)文件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禁止无序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禁止过度开发;坚持民生为本,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精工细作,严防粗制滥造;坚持民主决策,避免大包大揽。

(三)主要目标。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

(三)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挖掘社会、情感价值,延续和拓展使用功能。挖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开展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

(四)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警和退出机制。

(一)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村落价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价值,防止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二)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文化遗产内涵的真实性,防止一味娱乐化等现象。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例,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三)保持传统村落的延续性。注重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一)挂牌保护。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设置传统村落的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

(二)制定保护发展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法》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号)抓紧编制和审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要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要纳入保护发展规划。

(三)加强建设管理。规划区内新建、修缮和改造等建设活动,要经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同意,并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征得文物行政部门的同意。保护发展规划未经批准前,影响整体风貌和传统建筑的建设活动一律暂停。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区划内相关建设及文物迁移的,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四)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范围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保护。探索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五)做好技术指导。制定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每个传统村落要确定一名驻村专家,参与村内建设项目决策,现场指导传统建筑保护修缮等。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王永华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毕吉平,县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高贵元,县政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朱晓辉,财政局局长张国平,住建局局长贾彦庭及天长镇、于家乡、南障城镇乡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财政局副局长何秋文、住建局副局长张录荣、旅游局副局长李笑梅、文广新局副局长马佶、环保局党组成员苏吉海。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副局长何秋文兼任。

(二)明确责任义务。县政府负责编制本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负责综合协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负主要责任,是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主体,是建设单位和项目招标人,负责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具体实施,并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配合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传统村落项目村集体及“两委”负责人,负责组织村民参与方案设计工作,确定传统村落设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根据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村落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应成为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要与传统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签署日常保护责任协议,明确各方保护权利与义务,按规划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住建、规划、旅游、文广新、文物、环保、财政等相关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做好项目实施监管。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做好与保护规划的衔接,建设单位负责聘请有资质的机构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内容进行项目施工图设计、编制工程量清单、施工图预算,聘请专业机构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工程监理。旅游局负责策划旅游开发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文广新局、文物局负责挖掘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讲好“乡村故事”,做好宣传工作。环保局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财政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监督项目招投标工作,并负责政府采购过程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登记村落各类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现状等情况,记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村内基础设施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情况。推动建立健全项目库,为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选择、组织实施、考核验收和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四)加强项目公示制度。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信息录入一事一议信息监管系统,项目实施主体应公开项目内容、合同和投资额等,保障村民参与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为按时完成任务,相关部门应倒排时间、挂图作战。2015年2月底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设计方案,确定规划和建筑设计单位;3月15日前,完成县工作实施方案、项目预算、规划设计图并报省、市审核备案;3月底,将省、市审批后项目预算评审。4月份,组织招投标工作。5月-7月,组织项目实施;8月底项目完工,进行工程决算评审,组织专业和综合验收工作。

七、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已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编制的项目设计成果,要在项目村主要位置进行展示和公示,增加村民对规划设计的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新闻、网络、报刊、宣传展牌等方式,扩大传统村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保护的良好氛围。

由乡镇政府牵头,县委农工委、县法制办协调,成立项目执法联动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以及其他阻挠传统村落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近几年,流行语中一句“记得住乡愁”,曾勾起无数人的乡土记忆、亲情回味。“保卫乡村,留住乡愁”,对于疾步行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上的中国,更是一个紧迫且沉重的时代难题。

在网上公示7136个传统村落中,已有2555个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这意味着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依旧阻挡不住传统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过度商业化,正在侵蚀传统村落。

另一个更令人沉痛的现实是,有些传统村落审定了,但村落的人越来越少,空巢化的逐渐渗透让只有外壳没有内核的传统村落丧失了生命力。

村民追求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缺乏认知和意识。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法规条文,加之地方保护缺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时候,都只能忍着疼痛,眼睁睁望着传统村落逐步在城镇化进程中走向衰落。

事实上,保护不是冻结,发展也不止于经济。

在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秉承的`文化底蕴太过厚重。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乡村绝非城市经济文化的附庸,即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留住传统村落也是不可遗忘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更要唤醒栖居于其中的村民的乡愁。

别等哪一天,传统村落濒临或是消失,继而只存在于记忆中时,才蓦然回首,原来我们已然失去寄托乡愁的本体。

传统村落保护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村落的面临严重的现代化冲击和改造,许多珍贵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不少机构和个人投入到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在我从事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参与远远不够,只有引导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做到“热点讨论、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共建共享”。通过向社会公开村落保护的信息,征集建设和保存方面的建议,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使传统村落保护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

其次,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在传统村落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不能简单粗暴地以“重建”和“修旧如旧”为目标。传统村落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村落的功能、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同时,要尊重历史的痕迹,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让传统村落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第三,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存古建筑和宣传民俗文化的层面上,也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找到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发展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第四,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注重教育与传承。传统村落是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传统村落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们能世代传承下去。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教育,让他们深刻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此外,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人才从事村落保护工作,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

最后,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面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分享经验与智慧。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吸引国际资源和技术,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参考。

总之,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各界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才能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古老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遗产。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许多地方开始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参与非常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明确保护方向和目标。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共同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只有广泛凝聚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信息的传递和宣传也非常重要。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让人们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此,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宣传报道、社交媒体和展览活动等,向公众介绍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广泛的保护共识,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此外,传统村落保护中的技术手段也非常关键。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例如,利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传统村落进行全景、高清的测绘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传统村落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重新呈现给公众,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因此,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能够更加高效和精确地保护传统村落。

除此之外,传统村落保护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继续发展,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需要注重融入新鲜的元素和创新的理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开发旅游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动力,实现村民的增收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注重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长久可持续。

最后,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努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投入。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激情和耐心,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作。只有持之以恒地保护,才能使传统村落真正得以保留和传承,为后代子孙留下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参与、信息传递、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坚持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共同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事业努力奋斗!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为切实搞好我镇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巩固农网改造及户户通电工程成果,确保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我镇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以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确保我镇配电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线路清理为突破口。严厉打击窃电、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等违法行为。坚持依法管电,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镇党委、各村、居和电力企业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全镇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管理工作。

三、具体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实施方法》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我镇电力设施保护措施。建立电力设施保护责任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和任务,强化考核,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和处理力度,切实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确保一方供用电平安。

四、工作重点。

1、清除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建筑物、构建物等。

2、整治在电力设施周围进行爆破及其它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行为。

3、整治收购电力器材的废旧收购网点。

4、整治擅自在杆塔上架设的其它线路和设施。

5、打击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依法查处损坏电力设施的事件。

五、具体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我镇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强化管理。将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建立电力设施保护网络,每个组都要有人具体负责,有信息联络员。

2、加大宣传力度。

我镇有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电力设施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保护电力设施氛围。

3、全面深入推行电力设施保护“三包”模式。

全镇电网线长、点多、面广,管理和维护工作量大,与人民生产、生活联系相关,仅靠供电所管理鞭长莫及,电力设施保护必须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我镇将全镇电网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供电部门的协调联动,组织发动群众参与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按照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各村、社区要与各组、农户划分电力设施保护责任区,通过实施电力设施保护“村包片、居包段,户包杆”的“三包”管理办法,进行明确分解,责任到村、到居、到户。

4、切实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国土资源、电力部门要加强联络,沟通和合作,搞好电力设施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建设部门要将电网建设纳入建设规划,在规划中预留电力通道和建设用地。严禁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兴建建筑物,凡在架空电力线路设施保护区内兴建建筑物,村、社区不得签批同意兴建或修建的意见。建设、国土等部门在办理建设、用地等手续时,应要求建设单位或个人出具电力部门出具的审查意见,确保规定的电力线路设施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5、开展电力设施保护“五个一”专项清理活动。

经过农网改造,配电网络逐步完善,供电质量、供电可靠率不断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特别是线路通道的清理,仅依靠专职电工已不能清理到位,为了确保安全可靠供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一是我镇与供电部门联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各组、群众集中清理一次线路通道,公安、林业、国土部门要大力支持,供电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现场指挥,确保安全。对危及电网安全的房障、筑障及林木进行全面清理。二是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要限期撤出。三是严厉查处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爆破作业、取石、取土、修建构筑物或建筑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对在电力杆上安装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线路或设备、各种标示牌、广告牌等要进行专项清理,消除安全隐患。五是对非法收购废旧电力器材的网点要严厉打击,堵住销赃渠道。

6、严厉打击破坏、盗窃电力设施及盗窃电能的犯罪活动,作为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动群众,积极举报,提供线索,如有线索,村居要迅速行动,严厉打击。不定期经常开展夜间巡查,对有贼心的不敢偷,建立常效机制,常抓不懈,对已发生的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要组织专班,抓紧破案,依法惩处,以震慑罪犯,教育群众,对收购废旧物资的行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堵塞盗窃电力设施的销赃渠道。

传统村落保护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面临消失的危险。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村落,许多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在参观和学习了多个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后,我深受启发并得出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传统村落保护需立足于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宝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必须要注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保护过程中,应当准确识别出该村落的文化特色,将其纳入保护范围,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这包括对建筑风格、工艺技术、民俗习惯、传统产业等诸多方面的保护。同时,还要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和重视,激发社区居民的保护村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传统村落保护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停留在“保护”的程度上,更应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带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发展传统生产技艺,推动村落的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总之,传统村落保护要注重发挥其多元功能,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第三,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传统村落的合法保护。其次,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组织管理,制定出合理的规划纲要和保护措施,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保护过程中,政府要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联合保护的强大合力。

第四,社会参与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不仅依赖于政府,还需要广大居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激发村民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保护传统村落的共识。此外,社会组织也应当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作用,通过开展相关的研究、宣传、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之间的良好合作机制,传统村落的保护才能够取得长远和可持续的效果。

最后,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村落保护涉及到文化、建筑、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保护工作中,各个部门和群体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只有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形成整体规划和综合布局,才能够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系统工程方面形成完善的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留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聚落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部落,保护好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摸清我县传统村落底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县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县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二、调查对象。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

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2、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

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3、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三、进度安排。

1、组织学习阶段(20xx年4月28至5月5日)组织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政府学习研究住建部建村【20xx】58号《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4家联合成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村落调查小组,负责全县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调查的村落。对符合条件的村,开展入村调查,并按“一村一表”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收集有关图件。调查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具体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附件)。

3、组织上报(20xx年6月2日至6月20日)整理调查成果,组织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建设局。

四、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充分提高对“传统村落调查”的认识,要积极向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2、积极筹资,保障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联合文件要求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经费原则上由地方解决,县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此次调查的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协调配合。

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是住建局、文化部、文物局、财政局四家联合办公,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此次调查任务。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力度,顺利推进工作进展,特成立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肇源县住建局。

肇源县文化局。

肇源县文物局。

肇源县财政局。

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222担任。

传统文化课程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开展好传统文化课程对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人生积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区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厚重学生的人生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自觉拓展学习视野。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具备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能力,具备通过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自觉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三、教学要求。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1、做到学期备课。系统了解学期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2、做到单元和章节备课。掌握本单元和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的要求和重点。

3、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焦点、盲点,并确定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开掘,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

4、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渴望,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5、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扬长避短。

6、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单元一次在教研活动室进行。

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提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二)上课要求:传统文化课堂共5套教材,每年级各一套。建议每课采用1课时处理,个别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或合并课时,但不能减少课时,更不能挪用,挤占课时。课时的处理与要求:

(1)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人的世界,体会古人的情怀。

(2)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自主解决教材中的疑难。

(3)要通过范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要适时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4)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的背诵训练,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段落要烂熟于心,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5)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效果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改善方法。

(6)要依托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从古人身上学会认识世界,丰富人生。

(7)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

(8)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展讨论,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过参观、访问、游览的形式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三)教研要求: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

作用,推动学校传统文化课的实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两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

2、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优质课评选”和“传统文化课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四、保障措施。

1、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必修课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课程表按时上课,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课时,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必须及时填写调课单,报教导处审批后方可调课。

2、教师必须按学校规定认真备课,不得不带。

教案。

进课堂,学校将对备课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每发现一次,扣教师责任制考核1分。

3、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供全区公开课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在评先树优,责任制考核上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奖励。

4、学校将传统文化课程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要按时参加,做好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将统一组织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要给予责任制扣分处理。

5、教师应积极上传优秀教学案例和。

课件。

丰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学期末学校将根据上传情况给予奖惩。

6、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网络、图书、社会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五、评价方法。

1、评价过程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学生学习记录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避免笔试形式,要将评价结果纳入《快乐成长》手册。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3、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和情绪;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4、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

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6、要通过“书画比赛”、“传统文化考察”、“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国务院、省、州、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特制订如下鱼木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传统文化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对鱼木寨实施整体保护,保护的方法由古寨—古民居—古墓葬—历史建(构)筑共四个层面,严格保护古寨的传统空间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鱼木寨内的寨墙、门楼、是鱼木寨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寨内的古墓葬是古寨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进行系统的整合。

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寨的民居根据现存的条件,新湾、学堂以维护现状,适度修复为主。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老房子、六吉堂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

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针对文物古寨及自然环境。

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本着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谋道镇鱼木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鱼木寨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保护鱼木寨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目标,使鱼木寨成为自然、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

四、项目需求。

除文物局已经纳入实施的项目外,在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提出以下几大类项目需求:

1、学堂古民居改造:

学堂古民居为清代遗址,均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学堂,两厢齐备,加有外院朝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学堂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面积均为20xx平方米。

年完成周边环境,院头防灾的建设。

共需投入资金5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地方财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加社会赞助。

2、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工程:

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20xx年完成1200平方米的民居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

共需投入资金3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二)防灾安全保障类。

1、防火防灾宣传牌:

鱼木村是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景区,因此务必要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快部署景区防火防灾等各项旅游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森林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在景区多处挂警示宣传牌,提醒广大居民和游客进入景区游玩时,要自觉接受防火检查,禁止野外用火。不要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酒精、汽油等火源及危险品上山,也不要在森林里面吸烟、烧烤。要加强防火防灾知识学习,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火情立即报警,报告火灾发生地点、火势等情况。

计划做防火防灾宣传警示牌50块,共需投入资金8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万元。

2、滑坡治理: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

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根据鱼木村的实际情况治理滑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边坡人工加固,即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

治理计划分三年度完成对鱼木村4、5、6组滑坡地带的治理,砌挡墙等:20xx年完成对4组滑坡带治理;20xx年完成对5组滑坡地带治理;20xx年完成对6组滑坡地带治理。

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8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三)历史环境修复类。

1、卡门修复:

门。这些卡门全用规整条石垒砌,长方形门洞,卡门隘墙的外沿一般都有垛墙高出,现三阳关卡门仍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鱼木洞卡门、大岩洞卡门因岩洞内已无人居住使用,更不会再在里边屯兵和制造枪炮钱币,已失去了它的作用,但仍保存较好。兵洞卡门已无存。

三阳关卡门位于鱼木寨北侧三阳关,向北直通张凤坪,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墙高5米,宽4米,门高2.3米,宽1.25米,卡门旁绝壁上镌刻着“三阳关”三个隶书大字。

高2.6米,宽1.42米。

方形门洞,卡门的外沿有垛墙高出。

卡门修复主要是修复墙体和亭子,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2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3万元。

2、寨墙修复:

鱼木寨四周悬崖三迭,崖下稍有缓坡。为保寨内安全,阻断缓坡通路,古人在寨东青岗片、寨西垛子片一层岩下各修了一段石墙和一座卡楼,现卡楼已毁。

局部损毁。

5~6米,全用规整条石垒砌,损毁严重。

鱼木寨墙现需修复长度300米,共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类。

1、道路维修及改扩建:

鱼木村为传统古村落,村落道路修建年代较早,现已损坏严。

重,道路狭窄,路面不平。

计划5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分两年度完成,20xx年完成3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20xx年完成2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

2、游步绿化工程。

鱼木村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迎来全国各地不少游客,建好游步绿化工程有助于提高观赏品质,现准备在2500米游步道两边裁树,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3、鱼木寨门楼电线地埋改造: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鱼木寨门楼电线老化严重,现需要挖沟进行地埋改造。全长500米,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4、修建停车场:

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2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5、垃圾清运系统:

青山环抱下的传统村落古朴而美丽,不能因为垃圾的堆积而破坏了这份自然之美。因而提早搞好垃圾治理工作十分必要,现需修建4个垃圾池,长期聘请环卫工人保洁及清运垃圾,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类。

入资金5万元。

五、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2、工地设专门的文保员,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传统村落保护小组。会同业主、监理和文物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并做记录。负责现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有完备的文字记录,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结果。

3、开工前由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交底。

4、在工地显著位置安置好文物部门设立的标志,标志中说明文物性质,重要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

5、建立文物保护科学的记录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做好对现状的精确描述,对保护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

6、保护措施上报审批制度。每个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都要在得到文物部门和建设方的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7、不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保护专题会,根据情况特点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文管所、镇直相关部门、工作站和村支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明确责任。明确以文物部门为主,乡镇政府配合协调实施各项目。建立健全施工期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

应急预案。

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掌握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程序,落实设计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措施和要求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乡镇积极配合文物部门组织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利用、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适宜喜湿野生生物生存、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潮湿地域,主要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泥炭湿地等。

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是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的名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省重要湿地的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重要湿地可以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野生植物原生地等形式进行保护。

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生物资源。

第四条。

湿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公益事业。

湿地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湿地保护工作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省人民政府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和协调全省湿地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渔)业、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卫生、旅游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湿地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湿地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科技等部门应当组织、支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广湿地保护、恢复的先进技术。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人员开展湿地科学考察。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湿地保护意识。对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或者控告。

第二章湿地保护规划。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旅游等主管部门编制全省湿地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渔)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旅游等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水利和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渔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并结合本行政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实施方案及主要措施。

第十二条。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经批准的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编制和批准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三章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立。

第十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代表不同类型的典型天然湿地;。

(二)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征或者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的湿地;。

(三)候鸟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以及迁徙路线上的主要停歇地;。

(四)对主要水生动物的洄游、栖息、繁殖、越冬有典型或者重要意义的湿地;。

(五)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者重大科学文化价值及其他特殊保护意义的湿地。

第十六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不受行政区划和资源隶属关系限制,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划定。

第十七条。

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办理。

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分别由省人民政府有关湿地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湿地所在地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

第十八条。

申请建立省级、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应当组织专家对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按规定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申报书;。

(二)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三)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

(四)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五)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技术、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等说明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材料的审查。对申报材料不完备的,应当及时要求申请单位补充申报材料;对不符合评审条件的,应当退回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提出审批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湿地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认为不宜作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应当说明理由,并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知申请单位。申请单位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半年内,可以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复评申请。

经批准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范围,由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所需管理经费,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也可以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对生态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科普宣传教育价值明显,以及城市规划区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及其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新建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二十二条。

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建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

(二)湿地资源的图表、影像等资料及土地权属证明材料;。

(三)拟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及技术、管理人员配置情况等说明材料。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报材料的审查。对申报材料不完备的,应当及时要求申请单位补充申报材料;对不符合评审条件的,应当退回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请材料,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会同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旅游等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对有特殊保护价值,但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湿地公园条件的湿地,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者划定为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

建立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者划定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由湿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重要湿地设立保护界标,保护界标应当标明湿地的类型和保护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移动重要湿地保护界标。

第四章湿地保护一般规定。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结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保障湿地的生态功能。

省人民政府对种植蔓荆等旱生植物改良沙化湿地的,应当予以鼓励、扶持,将其纳入防沙治沙工程。

第二十七条。

在湿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湿地保护规划,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得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超出湿地资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给野生动植物物种造成破坏性损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防止造成湿地环境的污染。

对农用薄膜、农药容器、捕捞网具等不可降解或者难以腐烂的废弃物,其使用者应当回收。

第二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向湿地引入生物新品种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渔)业主管部门对引进的生物新品种应当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对湿地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林业或者农(渔)业主管部门,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湿地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信息,科学引导和管理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湿地区域不得开设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在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内建设旅游设施的,应当征得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同意。

第三十条。

禁止在重要湿地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非法围(开)垦、填埋湿地,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

(二)擅自采砂、采矿、挖塘、揭取草皮;。

(六)擅自新建建筑物和构筑物;。

(七)破坏重要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及场地;。

(八)其他破坏重要湿地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重要湿地;确需占用或者征收重要湿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征得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区内湿地的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禁止侵占或者破坏湿地。确需占用的,应当征得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城市规划区内退化的湿地,应当采取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依法占用湿地和利用湿地资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费,用于湿地生态保护。对因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使湿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给予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鄱阳湖湿地保护特别规定。

第三十四条。

鄱阳湖湿地保护适用本章的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湿地保护一般规定。

鄱阳湖湿地区域,包括鄱阳湖丰水期水体所能覆盖的区域范围内具有调节周边生态环境功能的水域、草洲、洲滩、岛屿等,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五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和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工作,禁止在鄱阳湖湿地区域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围垦、毁草开垦、填埋湿地以及其他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引导生产经营者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提倡采取圈养、轮牧、轮养等措施,适度控制牧畜、鱼、蟹、虾、蚌、菱、莲等动植物的种养规模,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再生能力。

禁止在鄱阳湖湿地区域种植有碍湿地功能的林木。

第三十七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沿湖地区农民收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发展生态旅游。

第三十八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水旱轮作、改水改厕、生物灭螺、封洲禁牧等措施,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因防治血吸虫病等向鄱阳湖湿地施放灭螺药物,负责施药的单位在施药前,应当通报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渔)业主管部门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共同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三十九条。

每年10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为鄱阳湖候鸟越冬期。候鸟越冬期间,在鄱阳湖湿地区域内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得从事破坏候鸟栖息和觅食环境的活动。

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为鄱阳湖水域禁渔期;鄱阳湖鱼类的越冬场所实行季节性轮流休渔禁港制度。

第四十条。

在候鸟越冬期,省人民政府林业、公安等部门和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候鸟保护宣传活动,制定候鸟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候鸟保护,依法打击猎捕候鸟和破坏候鸟生存环境的行为。

鄱阳湖湿地区域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以及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设立的湿地保护监测站,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执法巡查,保护候鸟及其生存环境。

第四十一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动物救护机制,及时受理有关救护报告,对受伤、搁浅或者被困的珍稀水禽、水生野生动物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第四十二条。

在鄱阳湖湿地区域内应当保证江豚和其他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畅通。确需在洄游通道上修建水工程或者电力、航运等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并征求农(渔)业和有关湿地主管部门的意见;对有可能影响洄游通道畅通的,应当根据有关部门意见,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第四十三条。

鄱阳湖湿地区域禁止围湖造地,已退田还湖的地域禁止新建居民点或者其他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退出后的旧房必须及时拆除。禁止移民返迁。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人口居住较密集的,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对迁出后仍从事农业种植的移民,应当安置到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安排给移民的耕地,应当不低于当地的人均标准。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鄱阳湖湿地区域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国际援助湿地项目的实施工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破坏或者擅自移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界标的,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破坏或者擅自移动其他重要湿地保护界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擅自在重要湿地内揭取草皮的,处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以围(开)垦、填埋、挖塘方式破坏重要湿地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每平方米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拒不恢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擅自排放湿地水资源或者修建阻水、排水设施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恢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或者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三)使用耙网捕捞螺蚌的,没收捕捞物和耙网,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采用天网、投毒、强光、仿声等方式非法猎捕,以及非法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候鸟及其他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依照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五)破坏重要湿地保护监测设施及场地的,责令其依法予以赔偿,并按监测设施及场地实际受损价值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在鄱阳湖湿地区域种植有碍湿地功能林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拒不恢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候鸟越冬期间,在鄱阳湖湿地区域内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破坏候鸟栖息和觅食环境的,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从事湿地保护和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湿地资源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林业、水利、农(渔)业、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的湿地保护,适用本条例对重要湿地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11月27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范文优选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于2015年2月18日-2015年2月20日走访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以主题为“乡村记忆——走访河口传统村落”展开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前言: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我国的自然村落数量锐减。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濒临瓦解。所以,保护村落文化,势在必行。

传统建筑:民居传统商业祠堂驿站防御非遗名称:铁芯子制作技艺。

河口乡河口村位于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村庄沿河而建,风景优美。河口村人文资源丰富,现存有古民居40处,200多间,祠堂两座,存有古码头遗址一处,古城池庄河堡遗址等。河口民俗文化丰富,地域特色明显,是兰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出于对羌戎的防御需要,唐代在此地修建庄河堡,史称广武,元代称庄浪河堡,明清时称庄河堡。黄河和庄浪河在此交汇,创造了特有的河流文化,是古渡又是古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口村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枢纽之地,也是古唐蕃道(古甘青道)、甘新道的要冲。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在繁华的商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南、北、西三条主街,街面店铺林立,街头商贾云集,沿街店铺以杂货为主,还有一些烟坊、磨坊、油坊等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其中的主古庄河堡在明清时期为重要的码头,凡从青海、新疆、河西等地运往兰州的货物都要途经河口渡口,乘坐羊皮筏子运往金城。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着一个故事。随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房梁上的木雕花鸟,古朴精致的门饰,偌大的花格窗户,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都让我过目难忘。村里人指点着说,这里以前是码头仓库,这是河口海关,这是磨坊、酒坊、烟坊,这是义学„„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含义。比如老鼠吃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松柏表示长寿等。

依山傍水,是古渡又是古道。

房梁上的木雕花鸟。

古朴精致的门饰。

偌大的花格窗户。

祠,南街建有张公祠和张氏天二三房祠,南门建有龙王庙、莲花山建有菩萨庙,东门外沿庄浪河建有三盘水磨坊。东西有各类门店20多处,设旅店、马车店10多处,普济寺前建有货运码头。城内民居多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样的木雕板装饰,院内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结构建房,结构合理,长幼有序,很是合理。

古街两侧民居主要分三类,包括古民居,旧式民居和新式民居。其中古民居多为前店后院式四合院,多为砖木、土木结构,以平房为主,装饰以民清木板雕为主。旧式民居多为建国初期建筑,为砖木、土木结构。新式民居建于近几年,多为砖混结构,主房以二层为主,辅助房屋多为一层。

古民居——多为木土结构,清式木板雕装饰。

——砖木结构。

旧民居。

新式民居——砖混结构,二层为主。

河口村(街)为了恢复河口老街的原貌,盘活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载体,于2012年,在原鼓楼的遗址上,重新修建起了鼓楼。这座新建的雕梁画栋,石鼓抱柱,古色古韵,沧桑厚重的鼓楼,成为了河口老街的一大景观。这座鼓楼,不仅恢复还原了100多年前的风貌,而且还保持了河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古色古香的钟鼓楼。

雕梁画栋,文化的传承。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部将攻破兰州,末代肃王朱识宏的儿子逃到河口村,改名张献龙。为立下脚跟,张献龙拜访张家的族长,说自己要在河口买“一块牛皮地”。族长觉得一张牛皮那么大点地方无关紧要,就答应了,并立下了契约。不料,张献龙吩咐家人将牛皮裁成绳条,在河口村中心地段用牛皮绳条围了一个大圈,沿圈订上木桩为界。族长恍然大悟,却又不得不服。从此张献龙在河口村扎下了根。

这段故事,完整地记录在张公祠里。张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前门正中书“张公祠”三个大字,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左右侧门上分别有“木本”、“水源”字样,意为树有根,水有源。

清式雕刻的门楼显得古朴大方。

每家每户的门楼各不相同。

人们就忙碌了,先是在街道上栽灯杆,拉线,搭建牌楼,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这时并不挂灯。正式挂灯到正月初八以后了,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在挂灯的同时,还要给周围的村镇“发牌”(送请柬。

形像极了菩提树,并由400余盏小立灯共同组成的“菩提灯”一起点燃时,下面有人缓缓推动旋转,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火塔,无数的灯芯子缓缓落下,绚丽多彩,十分壮观。此时,大佛寺和东城门楼上,也各有一棵“铁树”,在铁树的叶子上置一铜制的立灯,全树燃灯108盏。这个数字也颇有讲究,包括一年有四季,有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等。

村民家保存完好的楠木制作的纱灯,四面纱绢上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

热闹的灯会。

铁芯子是皋兰流传广的一种汉族民俗文艺活动。

皋兰的铁芯子是在清朝时期由华北地区来凉州经商的人传入的,主要活动在城市。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铁芯子表达了汉族皋兰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传统民俗——铁芯子表演,是村里每年的大戏。

贴对联,请门神,是家家户户的新年传统。

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张。但是,当地人却分得很清楚,有姓张的张氏,还有姓朱的张氏。而这姓朱的张氏却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后人。

性质用地之间干扰较小。居住用地整体保持了一致的传统风貌,体型及色彩基本延续了传统状态,现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无论从技术、艺术、历史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河口村历史地段的绿地系统结构较为明显,分为院内和院外两部分,院内以居民自主规划的花坛、藤架、树池为主。院外自然随机生长的灌木和乔木,广泛分布于各街巷,以黄河岸边居多。

1958年,除民宅、祠堂外,其他建筑全部拆除。由于历史久远,居民保护意识不强,对原有院落居民进行了翻建,政府保护力度不大,保护资金投入少,剩余的民宅、祠堂保存一般,还存在逐渐毁损的危险。

2013年,河口村恢复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列入兰州市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项目,村上集资300万元恢复性整修了道路、古码头和黄河堤岸,西固区政府投资300万元修缮了濒危古民居。

在村委会的门口竖立村落的规划图。

政府全力打造,希望河口古村成为陇上民俗一条街(五变迁的村落,永恒的问题。

谋生。老年人或许对村子有着巨大的热爱,但对于流逝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商业利益也是无可奈何。

经过一天对于河口村的走访调查,我发现这个崭新与古朴共存的村落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村落的消逝步伐或许是在政府的关注和建设中减缓了脚步,但是,政府对于村落的规划有可能会渐渐走向商业化的方向。在建设中或许缺少与村子真正的主人——村民的沟通。重修重建是出于重现村落全貌的好意,但或许过度一意孤行地以新换旧,会让真正有岁月意义的文化消失于崭新的现代文明中。

保护古村落的意义就是留住消逝的中华文明,如果村落对原有传统的古民居大肆拆改,古村落的价值就受到影响,可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保护意义。在我看来,村落的新建设是一种适当折中的方式。一定要让传统村落居民保持原始的、陈旧的、已成过去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并不可取,也不符合人们始终都在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本性,更不能剥夺农村居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虽然传统村落有文物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是文物。政府可以拿出一种特色民居的标准设计方案,农民按照这种特色翻建自己的新居,改善生活条件,应该享受政府补贴。这样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又使传统村落的风貌得以传承。

适当、沟通、并存,这是我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认为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词。也希望在往后的建设中,能够真正实现这样的平衡,让我们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古朴的村落再次熠熠生辉。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省、州、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特制订如下鱼木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传统文化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对鱼木寨实施整体保护,保护的方法由古寨—古民居—古墓葬—历史建(构)筑共四个层面,严格保护古寨的传统空间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鱼木寨内的寨墙、门楼、是鱼木寨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寨内的古墓葬是古寨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进行系统的整合。

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寨的民居根据现存的条件,新湾、学堂以维护现状,适度修复为主。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老房子、六吉堂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

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针对文物古寨及自然环境。

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本着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谋道镇鱼木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鱼木寨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保护鱼木寨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目标,使鱼木寨成为自然、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

四、项目需求。

除文物局已经纳入实施的项目外,在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提出以下几大类项目需求:

1、学堂古民居改造:

学堂古民居为清代遗址,均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学堂,两厢齐备,加有外院朝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学堂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面积均为平方米。

分三年段完成:(1)完成500平方米的古民居改造;(2)完成1500平方米的古民居改造;(3)。

年完成周边环境,院头防灾的建设。

共需投入资金5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地方财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加社会赞助。

2、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工程:

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20完成1200平方米的民居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

共需投入资金3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二)防灾安全保障类。

1、防火防灾宣传牌:

鱼木村是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景区,因此务必要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快部署景区防火防灾等各项旅游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森林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在景区多处挂警示宣传牌,提醒广大居民和游客进入景区游玩时,要自觉接受防火检查,禁止野外用火。不要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酒精、汽油等火源及危险品上山,也不要在森林里面吸烟、烧烤。要加强防火防灾知识学习,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火情立即报警,报告火灾发生地点、火势等情况。

计划做防火防灾宣传警示牌50块,共需投入资金8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万元。

2、滑坡治理: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

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根据鱼木村的实际情况治理滑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边坡人工加固,即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

治理计划分三年度完成对鱼木村4、5、6组滑坡地带的治理,砌挡墙等:20完成对4组滑坡带治理;年完成对5组滑坡地带治理;完成对6组滑坡地带治理。

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8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三)历史环境修复类。

1、卡门修复:

门。这些卡门全用规整条石垒砌,长方形门洞,卡门隘墙的外沿一般都有垛墙高出,现三阳关卡门仍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鱼木洞卡门、大岩洞卡门因岩洞内已无人居住使用,更不会再在里边屯兵和制造枪炮钱币,已失去了它的作用,但仍保存较好。兵洞卡门已无存。

三阳关卡门位于鱼木寨北侧三阳关,向北直通张凤坪,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墙高5米,宽4米,门高2.3米,宽1.25米,卡门旁绝壁上镌刻着“三阳关”三个隶书大字。

高2.6米,宽1.42米。

方形门洞,卡门的外沿有垛墙高出。

卡门修复主要是修复墙体和亭子,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2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3万元。

2、寨墙修复:

鱼木寨四周悬崖三迭,崖下稍有缓坡。为保寨内安全,阻断缓坡通路,古人在寨东青岗片、寨西垛子片一层岩下各修了一段石墙和一座卡楼,现卡楼已毁。

局部损毁。

5~6米,全用规整条石垒砌,损毁严重。

鱼木寨墙现需修复长度300米,共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类。

1、道路维修及改扩建:

鱼木村为传统古村落,村落道路修建年代较早,现已损坏严。

重,道路狭窄,路面不平。

计划5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分两年度完成,2015年完成3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20完成2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

2、游步绿化工程。

鱼木村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迎来全国各地不少游客,建好游步绿化工程有助于提高观赏品质,现准备在2500米游步道两边裁树,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3、鱼木寨门楼电线地埋改造: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鱼木寨门楼电线老化严重,现需要挖沟进行地埋改造。全长500米,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4、修建停车场:

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2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5、垃圾清运系统:

青山环抱下的传统村落古朴而美丽,不能因为垃圾的堆积而破坏了这份自然之美。因而提早搞好垃圾治理工作十分必要,现需修建4个垃圾池,长期聘请环卫工人保洁及清运垃圾,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类。

入资金5万元。

五、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2、工地设专门的文保员,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传统村落保护小组。会同业主、监理和文物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并做记录。负责现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有完备的文字记录,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结果。

3、开工前由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交底。

4、在工地显著位置安置好文物部门设立的标志,标志中说明文物性质,重要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

5、建立文物保护科学的记录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做好对现状的精确描述,对保护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

6、保护措施上报审批制度。每个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都要在得到文物部门和建设方的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7、不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保护专题会,根据情况特点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文管所、镇直相关部门、工作站和村支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明确责任。明确以文物部门为主,乡镇政府配合协调实施各项目。建立健全施工期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掌握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程序,落实设计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措施和要求。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乡镇积极配合文物部门组织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