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摘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精彩(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09:48:58 作者:雅蕊 论语摘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精彩(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摘抄读后感篇一

有一天,我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什么是孝?”“孝就是顺”妈妈说。

”那顺又是什么呢?”我追问妈妈。妈妈回答我:“就是父母命,须顺承。”

我伸出三个手指说:“我觉得孝有这么三层意思:

养活父母:要养活父母,不养活父母,怎么能算上是孝呢?”“对,那第二层呢?”

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尊敬。

乌鸦,狗,猫这些动物都懂的孝的第一层意思,但是作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的话,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就像论语里有一条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子游问孔子孝顺父母的道理,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是孝了。其实,就连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对父母没有敬意,那又有什么用呢?”“哦,原来是这样。”妈妈继续鼓励地看着我,等我说第三层意思。

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其实在论语里还有很多关于孝的提法,比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再比如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些就是第三层意思,按照至圣先师——孔子的说法来解释了。”

“那什么是色难?”妈妈追问我。“色难就是心难,比如你特别想做一件事,对父母欣悦喜色的说还挺难,而你为什么这样,不就是心难吗?”

”哦,原来孝有这么多的意思啊,和父母好好说话,也是孝心的表现呢。”

在母亲节的前一天,我和妈妈谈了“孝”是什么,我觉得“孝”不只是要说在嘴边,更要落实到行动上。我的行动就是在母亲节这一天我给妈妈做了一盘菜,妈妈非常地开心。

先来看一看孔子是怎样注重饮食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由此可见孔子非常讲究食物的卫生:不吃坏掉的肉,不吃颜色变坏了的东西,气味不好,也不吃,没到时候,还不吃。

孔子还非常讲究食物的美和味,比如说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割的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不太赞同孔子的观点。肉割的好不好,吃进肚子里都是一样的啊,怎么能扔掉呢?古代有些食物都会配有有特殊的酱料,但是如果你想试试新的吃法呢?比如现在的糖醋里脊、梅菜扣肉、水煮肉片。再说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不符合你的口味,还可能符合别人的口味呢。我觉得这样的讲究有点过了。

再看孔子说的穿衣。《论语》中说: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不用近乎黑色的颜色镶边,红,紫不能用来做内衣的颜色。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在夏天,如果穿内衣的话,一定要露出一点点。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孔子的穿衣观放在现代也是很时髦的,不仅有颜色搭配得当,还要舒适合体

由此可见,孔子的衣食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部分,身为现代人,我觉得读《论语》,对孔子的思想既不能全都接受,也不能全都否定,有用的合理的,我们就学习接纳,不恰当的,我们也不要因循守旧,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是现代人,不是古人。

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名颜渊,鲁国人,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喜爱的学生。

颜回是个贤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颜回真是贤人啊,他每天只吃一碗饭,喝一碗水,每天住在陋巷,别人忍受不了的事,他也能忍受。”可见颜回安于贫困,自得其乐,自有其值得尊敬的崇高品质。

颜回修养很高。《论语》里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是指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我觉得颜回这一点太厉害了,人难免要犯错误,但能做到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也很难。

还记得我有一次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睡得很晚,第二天起床眼睛睁不开,头也疼。但是等休息好了,就还想玩游戏,只不过再不敢熬夜了,我还要向颜回多学习。

从《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出颜回好学且聪明,知道一件事能推知十件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英年早逝非常令孔子伤心,也让后人感叹。我读《论语》,觉得颜回早逝可能是营养不良而死的。一个人一天只吃一碗饭,喝一碗水,虽然心里能安之泰然,但是人的身体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爱学习、为贤人是颜回的优点,但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英年早逝,只能是惜一身才华,却空留遗憾。

不过想想颜回家贫,吃不饱肚子还能钻研求学,更值得我们敬佩。

由颜回早逝也让我想到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这学期我去清华附中参加篮球体验采访活动的时候,听到老师讲每个清华人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就决心要好好锻炼身体,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坚持跑步,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更加健康。

合上《论语》,我想如果颜回能像孔子一样活到七十岁,也许他能留给我们更多的精神财富。

论语摘抄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又拿起《论语》心得这本书,《论语》心得读后感。

记得《论语》心得幼儿园曾每人都发一本,让我们拜读,去好好体会书中的精华,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几张,没有好好的`去思考。

上次听了金丽菊老师的《论语》的读书报告后我就决定仔细地看看直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去体会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论。

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论语摘抄读后感篇三

看到阿波的读后,才想起几年以前曾带研究生读过一次《论语别裁》。不过当年共读的学生都毕业了,阿波也已硕士毕业工作了两年,今年又来我新调来工作的这所大学读博士,并由我协助指导论文,可谓因缘巧合。而《论语》,我希望成为我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必读内容;对我来说,也是常读常新。

说来这是第二次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的《论语别裁》,只不过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记,随着阅读讨论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体会,有些惭愧。这次趁着入学前的一个月,伴随着一些杂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上册。

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等,讲的是作学问的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祭祀之礼,外交之礼,君臣之礼,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对“仁”进行了阐释和讲解。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通过对话和事例进行印证,述而第七则是通过对学而的注解,引申了学问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为政,而子罕第九则是对公冶长和雍也进行了引申,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学问的观点。

读完之后,印象较深的是学而、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记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该从人生经验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作学问,要多看、多疑问,随时随地地去思想、去见习、去体验、去反省,并不是读死书。反观我们,求学都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但离真正的作学问,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再来看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家做孝子,出门在外,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为人处事要谨慎,不小器,拥有宽广的胸襟,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来是这样的美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孝敬与友爱却是那样的缺失。为人子女者不赡养父母,更谈不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却为争夺财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朋友间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喻于义,而喻于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想来令人痛心。

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以看出德业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是法制与德治。其实为政也好,做人也罢,都要有德,都要通晓人情世故。正所谓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刻怀揣一颗平常之心,爱人之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对;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感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其中的深意和内涵,留着以后慢慢去学习和体会。

论语摘抄读后感篇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要怎样,同时他也突出了学习之乐。这句话既能给全书奠定基础,也正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助力,通过学而时习,就可以使自己的德业并进,日臻佳境,这自然是让一个读书人而高兴的事情。老子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闻道。”以老子的话来证明论语的观点,真是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找到新问题,就可以做老师了。由此可见孔子对“温习”一词的看重。知识是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并不是凭空虚造,必须通过“温习”的途径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推陈出新。其实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竟奇斗异的新,只是一种时髦,并不是真的新!可见《论语》对后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学习、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一部对任何人都有用的好书!

论语摘抄读后感篇五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