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曹操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6:13:16 作者:雅蕊 最新曹操读后感 曹刿论战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曹操读后感篇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定跟齐国拼死一战。

有一个鲁国人叫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看起来对打仗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正因为没有谋士而发愁呢,赶紧带上曹刿来到战场。

齐国擂响了第一次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打算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当齐军擂响了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按兵不动。等齐军擂响第三次战鼓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反击。

鲁军一个个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齐军经不起这一反击,败下阵来。鲁庄公明白了曹刿的用意,不由自主地赞叹:“这真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鼓作气、干净利落,不要拖拖拉拉。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我一口气爬上了山顶,觉得这山很矮。但妈妈却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觉得这山越来越高,最后干脆放弃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趁着劲头一鼓作气地完成目标。

曹操读后感篇二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曹操读后感篇三

《左传》中,《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历来被视为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全境在今山东境内)虽是一个一等诸侯国,其辖下土地大约就是如今一个县面积而已。齐国,也在山东境内,是二等诸侯国,其辖国却占有山东东部及山东半岛,地理上有渔盐之利,齐、鲁二国国力相比,强弱不言而喻。鲁庄公十年,齐国攻打鲁国,在曹刿协助下,鲁国打败了齐国。此战,曹国采用“敌疲我打”方针,并提出了理论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反击时机在敌方“辙乱旗靡”之际。时至今日,此等理论依然被军事指挥员所接受。因此,人们认定,《论战》是一篇军事文章。

细读《论战》,掩卷思之,该文还是一篇治国大文章。

强敌当前,鲁莽的庄公不考虑敌我双方状况就要出战。曹刿问,你凭什么去打仗?鲁庄公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我每天享用的衣食,无论如何都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告诉他,这种小恩小惠,广大人民没有得到,人民不会为你卖命的(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第二个条件是,祭神的时候,忠诚老实,不敢虚夸。用现在的话说,在精神信仰上,我是彻底忠诚的。曹刿说,这些微小的信用无济于事,精神信仰不会帮助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至提出第三个条件: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查清,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所以曹刿回答:因为你尽心为人民办事,凭这一点,能够打胜这一仗(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是古代士大夫和封建帝王都意识到的,民心民气是立国之本,说该文是治国文章,是恰如其份。成语“人命关天”,一般人认为人命如天大,有识者则指出:这个“天”是指“天数”、气数“。如果一个国家的司法部门、执法部门出了问题,恐怕这个国家将有不忍言之事发生。曹刿将司法公正与否来衡量民心向背,其见识确有过人之处。

说《曹刿论战》是一篇大文章,不是指其篇幅,该篇全文仅200余字,既阐明治国道理,又包涵军事理论,说它大实不为过。文笔方面也很精采,文中用“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向其故”,用墨不多而刻画出一个不分客观形势、鲁莽行事和打胜仗不知其所以然的统治者嘴脸,又印证了曹刿“食肉者鄙”的论断。可以说《论战》在整部《左传》中,是很精采的章节。

曹操读后感篇四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曹操读后感篇五

这是一篇千古传颂的华章。人们谈及它时,总是为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而赞叹,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言在军事史上永放光辉。然而我在掩卷之余,更为曹刿那以平民之身,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曹刿不是贵族,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介草民。军国大事本来与他毫无关系,他也毫无责任,“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说得也有道理。古人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民众官府各司其职,即使国有危难,也不是曹刿这样“素食者”的责任所在,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可是,曹刿却还是坐不住了。他毅然地站出来,请见国君,献计献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而他自己又确实有着惊人的谋略才能。但更深的一层,曹刿之所以有勇气打破官民的界限、突破世俗的成见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应当还是他救国于危难的一腔爱国心和责任感。

古往今来,胸怀天下、以社樱黎民的兴亡安危为己任的精神一直都最受崇仰。古人的修身操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然层次分明,从我做起,但最后的目标仍然是天下,仍然是壮志凌云。至于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振人胸臆,即使千载之下,也会令人激动不已。

国之为国,虽然有专门负责统治的官府君臣,但每个百姓也都是国中的一员,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国家兴盛,社会繁荣,人民便可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人民便会流离失所,难以为生。至于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人民便连生命也难以保全。可见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反过来,可能一个人在涣映大国中显得微不足道,但聚少成多,众志成城,如果每一个人都怀着富国救国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情势不能改变,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