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地理教案(优质22篇)

时间:2023-12-14 09:48:44 作者:琉璃

高一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高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1、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高一地理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第一、二章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以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做到举一反三。

一、分析试卷考查的内容和反馈试卷的批改情况。

2、试卷的批改情况。

(2)综合题部分:28和29题通过材料和图上信息分析问题部分做得不是很好;

批改试卷过程当中,还发现了学生在解题答题时一些相似的问题:主要是同学没有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没有掌握正确的地理解题的基本技能,甚至有的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懂,连地理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二、结合试卷部分典型试题,进行错题原因分析和讲评教学反思:

其实这份试卷不少内容我们都做过,都讲过,但是为什么还有的同学做不对呢?甚至有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做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我一讲评,就觉得很容易。这还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因些,在平时应该多思考,多总结,多反思。教学应该是双方面的事,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也很重要。尤其是试卷讲评的效果很重要。地理试卷讲评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很重要的环节。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点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讲评课应该是综合复习课,不能就试题讲试题,要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做适当的拓展,特别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各项地理能力。这也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我在以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高一地理教案

(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

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

[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

(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

(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

[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省会考纲要)

1. 什么是天体:

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本节的重点在于:

1.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的重点及难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3.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具体知识点请点击:盘点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期中考试知识点。

三、地球的运动。

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一地理教案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

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示玉树地震前后的图片,灾后重建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当地恢复经济建设?

展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图片,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

那么,人们该如何来选择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又该布局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

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情境创设:某一因地震而需异地重建的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工业园建设的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企业家代表、普通居民和政府官员等。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角色扮演1——企业家。

活动1: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如果找不到该怎么办?以炼铝业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

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炼铝业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识别主导区位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主导因素。

选址要求。

举例。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1:读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原因。

鞍钢。

宝钢。

兴建时间。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煤炭来源。

市场条件。

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2:结合p60图4.5,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2、环境效益的影响。

角色扮演2——城市居民。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普通居民,你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什么?

图中各企业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b

a

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

3、社会需求的影响。

角色扮演3——政府官员。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政府官员,你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分析所给案例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招商引资?(提示:从政策变化、企业决策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

(1)我国工业区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国家又加大了在西部发展工业的力度。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3)09年7月,由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江苏联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四川桥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四川省工商局核准,成为首家进驻汉旺无锡工业园的无锡企业。

生回答:略。

高一地理教案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五、教学设计过程(1个课时)。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

(2)锋面的结构。

(3)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高一地理教案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季风环流及成因。理解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于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的季风环流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知的条件,命制题目的能力。

3、通过对地理原理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1、通过对地理实际问题的探讨,最终掌握季风环流发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

2、根据已知的地理情景,并根据教师要求命制题目是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启发法、小组合作、辩论法。

环节一:区域如何作为呈现地理情景的舞台。

1、出示区域地图,介绍地图中等大风日数,等年降水量等值线。创设区域承载必修知识的情景。

2、逐渐减少区域中的地理信息,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自主回答区域定位的方法。环节二:如何通过学生命题,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命题题目,互相考查。

1、出示等大风日数图,鼓励学生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角度命制关于等大风日数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在理想的范围内,即从西北到东南递减,并追问原因。但在命制小尺度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教师无法掌握之题目,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功课做足,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鼓励学生从大小尺度命制关于等年降水量的题目,首先学生从大尺度出发,命制的题目应基本在教师的掌控中,从小尺度命制题目时,教师要多做准备,做到充分准备,将学生可能命制的题目尽量列出,并做好准备。

3、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合作,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环节三:图解区域与季风环流(必修知识)在高考中的侧重点。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上述内容的总结及延伸,她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结构如下:

环节四:总结提升季风环流。

当向学生讲解了区域地理与必修地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后,进一步将季风环流提升总结,知识结构如下:

高一教案地理

——“哈萨克斯坦”

【教学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与其工农业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亚是世界13个区域中一个深居内陆的地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由于距海远,地形封闭,该地区的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对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这在中亚表现得十分明显,今天我们就利用学习本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哈萨克斯坦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中亚的地域特征。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相邻的国家。

(提问)有没有与哈萨克斯坦相邻的海洋?里海呢?

(讲解)。

里海不是海,是湖,而且是世界的内流湖。

中亚五国都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岸。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国家,也是世界的内陆国。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地形图。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几条河流:乌拉尔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

(提问)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为什么内流区域面积大?

(总结)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水源不足,加之地形封闭,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

引导学生找出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地形区(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哈萨克丘陵、天山、阿尔泰山),并强调观察图例。

(提问)哈萨克斯坦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

(总结)哈萨克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大部分为平原。

(展示图片)中亚气候图。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卡萨林斯克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总结哈萨克斯坦的气候特征。

(教师总结)温带沙漠、草原性气候为主,温差大,降水稀少,形成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景观。

(展示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农作物分布图。

(提问)。

1、哈萨克斯坦主要有哪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大体分布在哪里?

2、它的谷物、小麦区为什么没有分布在图兰平原地区?

3、哈萨克斯坦南部能够种植棉花、小麦,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4、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有几种类型?它的荒漠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5、从上述哈萨克斯坦农牧业的分布特点能否了解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途径?

(引导学生讨论,一步一步得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

(展示地图)哈萨克斯坦矿产与工业图。

(提问)。

哈萨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的矿产?(煤、铁、石油、铜、铅、锌、锰、铝)。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教师简要讲解)。

阿拉木图:原首都,全国的城市,经济、交通中心,有“苹果之城”的美称。

阿斯塔纳:首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哈萨克斯坦。

1、世界内陆国。

2、地形。

3、气候:温带沙漠、温带草原。

4、资源及经济。

5、重要城市:

阿拉木图。

阿斯塔纳。

高一地理教案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高一地理教案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概念成因分布灾害表现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高一地理教案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一地理教案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