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心得体会(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5 09:45:58 作者:笔砚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精选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一些年轻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于成长和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共鸣和反思。

解决三农问题会后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了总结经验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一场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会议在某地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深受启发与感悟。通过与其他与会者交流和研讨,我更加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二段: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复杂性(200字)。

在与会者的发言和讨论中,我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农村地区存在的土地问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民的收入问题都需要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土地问题,我们要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同时,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在农业生产方面,我们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要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

第三段:政府的责任和角色(200字)。

会议上,与会者就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责任和角色进行了讨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此外,政府还要关注农民的权益保护和收入增长,通过培训、扶贫政策等手段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收入水平。这些举措需要政府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四段:企业的参与与农民的积极性(200字)。

除了政府的责任,会议讨论了企业及农民的角色。企业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和支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农民共同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参与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民也需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提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只有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第五段:结语和个人感悟(200字)。

通过与会者的交流和讨论,我深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企业和农民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企业要积极参与,帮助农村发展。农民要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提升自身素质。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和改善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会议结束后,我将积极行动起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通过这次会议,我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明白了政府的责任和角色,企业的参与,农民的积极性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工作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源动力”,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讲堂育人,深挖本土人才、摸清群众需求、丰富讲堂主题,让广大党员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着,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让乡村振兴看得见。

就地取“才”。“外来和尚会念经”,但“本地和尚”一样能“念经”。抓牢讲堂名师这个“核心关键”,深挖本土人才,为“能人”搭建“干事”平台,让“墙内开花墙内香”。开展“组团成员进讲堂、两委干部上讲台”行动,按照“团长+团员”的力量配比,为乡村振兴讲堂下派组团成员讲师,主抓政策法规和线上业务的宣传解读;村两委干部重点围绕村务工作和从业专长等方面进行讲解,提高党员群众对讲堂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好挂联部门的人才资源,让部门业务骨干加入讲师队伍。加大与学校和卫生院的对接合作,将教师医生纳入讲师团队,积极传授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用好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实现讲堂名师本土化。

各取所“需”。鼓要打到点子上,笛要吹到眼子上。不搞“大水漫灌”,在讲堂主题上做足文章,精挑细选,精准聚焦,让党员群众愿意来、听得懂、用得上。要因材施教授以渔,不烧“集体灶”,不吃“大锅饭”。多途径摸清群众“想听什么”,形成主题清单,确保讲堂内容接地气、贴民心。安排具有多年专技工作经验的干部,现场讲授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技能,推广畜禽养殖、茶叶种植加工、园林苗木栽培等技术,提高村民增收致富本领。抓好农房管控、涉农补贴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宣传,让群众成为惠民政策的监督者和获益者。开展平安知识进讲堂活动,举办防汛防台、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安全防护意识。备好“菜单”群众“点单”做好“菜品”,实现讲堂主题实用化。

推陈出“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创新讲堂开设模式,做到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为讲堂建设提供经验样板,学有参照、赶有目标。坚持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农村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综合应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育效果。打破有形课堂走进无形大课堂,将课堂由学习教室搬到了村部大楼、田间地头、村居民宅,由课堂教学变为现场观摩学习,打造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注重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出发,采取党员群众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调动融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优方式创形式,“创”出乡村振兴新引擎,实现讲堂开设特色化。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工作心得体会

稻花香里说“三农”

八月是传统丰收的季节,也是地里农民朋友最为忙碌的季节。稻田边伫立众多群众,带着期盼的眼神望向收割机希望一年的辛苦能够好收成。使用传统手工收割的农民朋友,手臂的一挥一甩间金黄的稻粒收集起来,虽脸上挂满了汗珠但掩盖不了的是丰收的喜悦。除作物的丰收,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让农民朋友欣喜不已。随着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乡村的路变得更宽更平,村里的走道变得更敞更亮,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好更舒适,群众的腰包变得更鼓、心里更温暖。这都是来自幸福的收获,都是满满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扶贫攻坚这一伟大工程把三农工作推上更高台阶。

推进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业,让稻花香更醇厚。老一辈的党员干部对农业不陌生。但现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最缺乏的就是农业相关知识,只有对农业相关知识学懂学透,工作才能找准方向,才能与农民朋友更好地交流,才能更好地施政于民。只有党员干部懂农业才能更好带领农民朋友发展产业,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在懂农业的基层上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继续前进。

推动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村,让稻花香更浓郁。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还有接近一半是农村,农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农村,基层工作可谓是寸步难行。当下农村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勤于思考,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的新变化、新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切实增强农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开展农村工作。除此以外要多深入农村,多看多学多调研,要摸清楚辖区内的农村实际情况,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迎接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推动三农工作,基层干部要懂农民,让稻花香更芬芳。中国有9亿农民,以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创造了世界奇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认识到农民朋友的伟大。农村的基层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工作对象具体,接触问题直接,在工作中也许因为文化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一定的“代沟”,在遇到一些需要现场解决的实际性问题时,可能会觉得难度系数很大。但越是这样就我们就越需要懂农民,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义务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俯下身来、沉下心来跟农民朋友交流,要说实话,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同时要多关心农民朋友,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困难。只有了解农村农业的主人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助力脱贫攻坚。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工作心得体会

梁家河里有“马列”

时下,走进梁家河,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梁家河“大学问”已经成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的精神富矿。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前往梁家河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试图从中探寻领袖足迹,筑牢初心使命,以此荡涤灵魂、寻找答案、学到本领。

作为一名曾经在乡镇基层摸爬滚打的大学生村官,笔者在工作之余,灯下夜读《梁家河》。一口气读完,心有戚戚焉,震撼、感动、亲切、敬畏,这些复杂的心绪油然而生。掩卷深思,看着红色书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不禁想起毛主席曾经说过:“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不同时代的两句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两代领袖对“山沟沟”的思考、对中国农村问题的重视。

两代领袖结缘延安、深耕延安、心系延安,走进延安、又走出延安,走进时艰苦卓绝探索,走出时收获马列真理。一个在杨家岭中运筹帷幄,打反动、救中国;一个在梁家河里为民请命,务庄稼、搞生产。一个历经13年,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了“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的党风、政风、民风,使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当时众多进步青年、仁人志士的向往之地和一方净土,使延安成为新中国治国理政的试验田,从延安起步,缔造了新中国的蓝图;一个爬冰卧雪,吃尽苦头,不断探索寻觅,历经7年,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从所谓的“黑帮子弟”到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习近平总书记现在的很多思想与行动都与梁家河的经历有关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两代领袖缘起延安,见证了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光辉历程,是在基层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农村问题的典范,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最初探索。笔者以为,两代领袖之所以都能够在延安获得成功,能够从延安出发开创“新局面”,是因为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苦苦追寻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马列主义办法。事实证明,也只有实事求是讲马列、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

农村问题,才能赢得人心、打牢根基,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最难啃的骨头在农村。农村治,国家安;农村兴,国家强,得农村者安天下。农村是一个大舞台,是一所大学校。以梁家河为代表的农村的大学问,就是扎根基层的大学问,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大学问,是一个共产党人成长历练的大学问。两代领袖在延安的探索实践为中国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范本”。历史是最有力的见证者,翻开近代史,细细咂摸、品味,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革命伊始,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的道路遭遇失败,毛主席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力挽狂澜,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山沟沟”里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把农村推到中国革命的最前沿,广大农民成为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立足实际,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虽然我们的农村也伴随着城市化而面貌焕然一新,但相对城市而言发展缓慢。因此,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发展农村是中国最大的难题,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是中国最实际的“马列”。

山沟沟里有“马列”,梁家河里也有“马列”,农村基层更有最实际的“马列”。习近平在他的7年知青岁月里,扎根梁家河这个“山沟沟”、疙瘩梁,在梁家河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苦苦追寻,探究解决。

农村问题的答案,探索着最具泥土味、最朴素、最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大学问,用实际行动标注共产党人的价值坐标,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心系苍生的民本情怀,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村问题细小繁杂,需要有慢火熬粥的耐心和韧劲,没有坚定不移的马列初心,就容易畏难退缩。初心就是民心,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执政者永恒的价值追求,更是总书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恪守信仰的马列主义初心。7年知青生活中,习近平面对艰难困苦,没有畏难而退,而是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能吃苦、“不撒奸”,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在打坝淤地时,每次都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习近平总书记与最底层民众朝夕相处,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农村的细小问题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孕育了对群众最真切、最质朴的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马列主义初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解决农村问题的主角是群众,没有立党为公的政治智慧,就难以凝聚人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古人云:“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天下为公”是党始终坚守的价值原点。党没有自己的私利,立党的初衷也是为公众“举事”,而不是“自为”谋私。作为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坚持“举事以为人”,获得了民望与“众助”,始终用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诺言。他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主动申请到陕北农村插队,通过在基层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他带领梁家河父老乡亲改产生产生活条件,为建好沼气池,跑了四川5个地区的17个县;为了查找沼气池哪里漏气而一遍一遍地摸索,最终建成陕西首个沼气池,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虽然又苦又累,但他没在自己身上多花心思、打小九九,一心只为人民群众,把人财物都用在人民群众身上,凝聚了人心,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智慧。

农村最关键的问题是生计,衣食住行是最大的实际,没有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就干不到群众心坎上。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众所周知,梁家河是一个贫瘠农村,钱包不鼓、囊中羞涩、缺米下锅。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在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投入。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用,吃水、烧菜、照明都很困难的现状,习近平“敢吃第一只螃蟹”,带领干部群众,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从1971年到1974年三年时间,梁家河的粮食总产量从不到11万斤提高到近18万斤。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证明,这些举措得人心、顺民意、解民困,人民赞同拥护,促进了干群关系和谐,也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为政者民生至上的民本情怀。今天,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对于老百姓有利的事情,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切实将梁家河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用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处于山沟沟里的梁家河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板,里面有最实际、最朴素的“马列主义”,虽然不可复制,但值得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事迹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服务人民、民生至上的为政情怀,才能俘获人民“芳心”。此中有最实际的“马列”,后来者当镜鉴。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工作心得体会

基层工作要会“说话”

古人云:言者,心声也。说话是工作的外衣,思想是工作的灵魂。基层“迎来的是事,送走的是情”,要把党的政治主张政策理论贯彻落实,要有“言之灼灼的信条”,让群众“闻其言,信其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终于取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抓住新中国成立70年的机遇,深入一线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19个优势,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学会到群众中“说话”。

下乡调研,说话要有情有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稿和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阐述,在基层工作中,开展调研活动成了基层干部工作的常态。召集部分人员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座谈交流,是适合现实的工作方式。面对群众,干部要原原本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踏踏实实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用最优质便捷高效的座谈交流,将“中国之治”“中国之制”“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中国梦的新理论新探索新优势,展示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更深地了解增强“四个意识”、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本精神。年尾岁初,既要考虑群众切身诉求和利益关切,又要“沉下去、站前列”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握机会,有针对性地“说话”,讲好政策、讲好理论、讲好故事。增进干群友谊,融洽干群关系。因为“年终”是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干部说话,符合实际,群众就会感觉有理有情。

服务群众,说话要有依有据。有规矩才有方圆。基层组织在乡村都设立了便民服务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党群工作平台。既便于党员学习交流,又便于群众办事。便民服务站在基层宣传政策、处理问题、帮扶帮困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改过去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陋习,如今,服务站提倡的微笑服务,已经不是“装点门面”,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党中央在基层设立第一书记制度以来,大学生村官、省级选调生干部等新生代“领导人”走向基层,展现“初心”,面对困难,敢于担当。是新时代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选择。在基层工作经历中,学会有依有据说话最重要。每当遇到有困难的群众要有热情说话,遇到办事的群众要有耐心说话,遇到请客的群众要会委婉拒绝,遇到刁难的群众要会真诚说话。这样服务群众,才有可能赢得更多好评和点赞。

扶贫路上,说话要有为有爱。明年是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最后期限,今年内还有最后一个月。基层党组织要有为才有位,群众才赞成认同。扶贫,脱贫,是全民责任。为了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在基层开展工作时,都要以共同致富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口袋富,一阵子;脑袋富,一辈子。扶贫工作要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的项目意识。解决青少年儿童因贫辍学问题,应该成为眼下最大的政治,深入校园、深入农家,真真切切查看、询问、帮扶、关爱,这是我们最需要付出的爱。所以,基层扶贫工作中,干部最要紧的是做到会说话。说实话、讲实情、落实处,承诺了就要坚持做好。让群众满意,成为基层干部工作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说话水平,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干部有为有爱,才可能拥有更多的群众基础,才能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总而言之,基层干部要会说话,做新时代有素质讲文明的优秀干部。

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可以说,国家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的灵魂是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党员干部身上肩负国之重任、挑起民族大梁、承当社会事务,是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书写着或华丽、或朴实、或跌宕的基层篇章。

小孩子沉浸在农家书屋文学的海洋里,村民在田间地头边劳作边笑开了颜,小草倔强挺起了瘦弱的“身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赋予基层灵魂,点亮了基层之光,照亮了平凡之路,道出了希望之光。党员干部,就是这幅鲜活画卷的“灵魂写手”,给基层带来了“新与旧”的改变。

书写脱贫攻坚路上的“灵魂故事”。党员干部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引路者”。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帮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党员干部怀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一步一个脚印,深入农家院落、深入田间地头,摸实情、听民意,想对策、真帮扶,收获了一次次脱贫攻坚胜利的果实。“天雨不润无根之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群众的事无小事,党员干部关心群众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更应从找准脱贫路子着手。

书写乡村振兴途中的“灵魂佳作”。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三农”优先,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内容,这基本成为一种惯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更需要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怀着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书写党的建设征途的“灵魂样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论述为伟大工程,并强调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员干部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势,涵养政治品格,做好基层的“清新剂”,自觉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真正把党的政治理想作为一种信仰、把党的政治觉悟作为一种习惯、把党的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追求。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并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任务之一。“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基层党员干部作为“三农”工作的排头兵、主力军、见证者,尤需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下大力气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守牢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守住耕地红线,当好“麦田守护者”。“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耕地事关十几亿人的吃饭大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好“麦田守护者”,就必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一方面,要刚性执行上级政策部署,切实稳固耕地基本盘,坚持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一起抓,不单纯以经济效益衡量耕地用途,落实耕地占补政策,确保藏粮于地战略落地落实;另一方面,要坚持耕地集约化、节约化发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结合产业培育合理布局,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解决土地撂荒等问题,不断提高耕地产值效益,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护种子资源,守牢“舌尖上的安全”。古人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生产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永不过时的任务,自有人类社会起,粮食生产就是人们的头等大事。“种地吃粮”,核心就在于“种子”,要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基层干部就必须守护好种子这张“农业芯片”。一方面,要加强地域性农作物、畜禽种子源保护和培育力度,确保本土种子资源不流失消亡,并积极推广优质种子产品,提升种子产值效益,增强群众产业发展信心,确保“种子与耕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让粮食带着智慧基因,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推动粮食与科技发展互融共促,让大数据、工业互联等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现。

学好农业知识,当好“职业三农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懂得农业的基本特性和乡村的价值体系,才能够沿着农业的发展规律和乡村价值谱系、顺势而为,建设出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和谐乡村。一方面,要认真研读“三农”重要论述,提升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和能力,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和方法举措。另一方面,要有三农情怀,要熟悉农村、深知农情,弄懂悟透农业发展特点,掌握农业发展规律、懂得农业发展趋势,主动引领人民群众学习农业知识,带领广大农民在问题根源处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立足当前中国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突出打好“三张牌”。

打好“党建牌”,建强堡垒促发展。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只有把支部建强建好,乡村振兴才有主心骨。要着力加强支部政治建设,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开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上持续用力,努力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的坚强依靠,推动党的决策部署在农村落地生根。要着力抓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坚持用红色基因滋润党员心田,不断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推进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进头脑、入灵魂。要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注重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上当先锋做表率,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保持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树立党员良好形象。

打好“产业牌”,壮大产业促民富。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把产业发展好、培育好,乡村振兴才能见成效、出成绩。发展产业,不能想到什么就发展什么,而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谋划产业发展。结合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农田成片的情况,可以建立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集中发展大棚蔬菜。也可以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针对当前市场热门产品,适当引进种植或养殖,成功之后推广。另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农村目前资源优势,走一条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比如山地多的地方探索种植脐橙、油茶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工业基础的农村探索农产品深加工,通过技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利润。

打好“人才牌”,人才集聚促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才、努力引进人才?用情留住人才。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培育村“两委”后备干部,注重从致富能手、优秀党员、产业大户中选拔“两委”干部,尤其是要选好支部带头人,突出政治标准和群众基础,着力选出群众满意的农村带头人。要拓宽农村人才培养渠道,做强地基中的优质钢筋。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从机关干部中“派”、从本地能人中“聘”、从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中“引”、从大学生村官中“选”、从异地优秀村干部中“调”等多种方式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着力解决农村人才匮乏、后继无人问题,努力让农村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工程,支部、产业、人才这三样一定必不可少。只有支部强、产业旺、人才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才能有“源头活水”。

解决三农问题会后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问题,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一次关于三农问题的会议在某日顺利召开并圆满结束。参加会议后,我深感到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希望和机遇。

第二段:问题意识和根源分析。

在会议上,与会者广泛讨论了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通过深入探讨,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策不完善、农村资源配置不足以及农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欠缺等。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段:有效途径和措施。

从会议上的讨论中,我了解到虽然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有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进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此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政府要进一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段:机遇和挑战。

尽管有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我们也意识到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如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会对农村产业和就业产生影响,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和应对。其次,由于农村人口流失和农村劳动力减少,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引导和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增强农村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次会议,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和改革。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农民的意识和行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合作社的建设。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幸福。(总字数:505)。

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到“三个务必”

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做好农村工作关键看党,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全村“掌舵者”和“一把手”,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支部书记。现在随着中国进入到新时代,农村情况也面临深刻的变化,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当好全村“掌舵者”和“一把手”,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当好新时代的党支部书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务必要加强理论武装,让脑袋富起来。有些支部书记做农民工作很有一套,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很多时候好心办坏事。有时候自认为工作尽职尽责,实际上却已经踩了纪律的红线。这是由于理论武装不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学习不够。有些支部书记学习不深,认为学习是务虚,搞经济建设才是务实,其实殊不知“学习不误砍柴功”。只有理论学扎实了,全村的发展方面才有保证。所以当好支部书记要加强理论武装,武装头脑,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村党员做好学习的表率,带头学、主动学、认真学,建设学习型的党支部。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文件的贯彻落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好党员学习党的文件、认真讲好党课,突出党性锻炼,让党员的脑袋先富起来。

务必要抓好班子建设,让火车头跑起来。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把班子建设好,才能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当前全国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脱贫攻坚,关键看支部,支部关键看支书。作为书记,首先要带好班子,协调好班子人员的责任关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使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思想统一,拧成一股绳。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处理好村支“两委”的关系问题,发挥好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扎实做好村级后备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把本村的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注重从本村返乡优秀大学生、返乡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干部,为本村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备干部。真正让班子强起来,让火车头跑起来。

务必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腰杆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只有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威信。只有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村干部的腰杆才能硬起来了,村干部说话才有人听、办事才有人跟。所以党支部书记要在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盘活本村资源,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全村致富脱贫的火车头和排头兵。

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带头让党员脑袋富起来,农民的口袋才能富起来。只有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干部说话的腰杆才能硬起来。只有让班子强起来,支部这个火车头才能跑起来。

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2016年我走出了大学这座象牙塔,怀着对基层的向往与憧憬,成功考取了山东德州市大学生选调村官,加入了陵城选调生这个大家庭,时光荏苒,工作已近三年,回想一路的选调时光,历经磨练,风雨兼程,有喜有忧,有苦有甜,收益颇丰。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再一次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我会如何选择,答案毫无疑问,我会毅然走向选调之路。

如果,我不是一名选调生,不会发现自己还能完成如此完美的蜕变。

时光荏苒,岁月悄然。转眼间,我已在乡镇工作和生活了三个春秋,感慨万千汇成一句话:活得特别真实和充实。我们不再是学生的身份,而是奋斗在基层的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在身边的不再是你的同学们,而是领导和同事,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群,自己要充当以前从来没有试过的角色,要站在全新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一段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必经之路。走上选调生的道路是我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是人生新的起点,也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

如果,我不是一名选调生,不会理解信仰对于一个人的重要。

在推进工作的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太多突如其来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到勇于担当,直向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大胆开拓创新。这时候坚定的信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动力,每当我们累了倦了,唯有坚定的信念和最初的信仰能伴我们继续奋进。加入选调生队伍的我们,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在选调的路上,一如既往地坚定选择、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充实自我,踏实走好每一步。

如果,我不是一名选调生,不会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苦与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初入基层的我们,可以说身边领导、同事和群众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基层工作繁杂,需要我们与前辈所沟通交流,学习经验,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乡镇的领导和同事们都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刚来的时候对这句话体会并不太深。随着自己参与到精准扶贫、征地迁占、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信访维稳、重点项目和村“两委”换届等一系列工作之后,我发现乡镇工作确实是千头万绪,不仅要有“绣花”的功夫,更要有“穿针引线”的功夫。现在农村的发展新途径和新思路都很多,所以更要多学多看,学习优秀的经验方法,要视野开阔,放眼长远,去研究、去探讨,不能只做井底之蛙,否则会就跟不上时代步伐。

如果,我不是一名选调生,不会懂得扎根基层矢志奉献的意义。

工作三年,感受到了太多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深深地热爱上了农村工作,浮躁的心逐渐平静,大学时的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豪言壮语,在现实的工作中逐渐沉淀与升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占据了我思绪的空间。我也见证了基层干部的奋斗身影,我也很荣幸成为了万千基层干部中的一员,在这里我们无论周末、无论假日,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我们都奋战在一起,我们拥有的不仅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更是一种家的情谊。在这里,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基层工作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奋斗可以生根结果,惠及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时代,朝气蓬勃,活力四射,都有自己的际遇与机缘,当青春遇上选调,希望我们都能一路风景一路歌。今后,我会永葆初心,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在坚定信念中甘于奉献,在实现理想中淬炼青春。

十四五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难题,几十年不解之谜,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十四五三农问题”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问题。在新时期,仅仅靠农业增产已不足以解决收入不义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农民的收入出现了很大改善。但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依然很大,所以需要在区域发展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增加差异化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段:农村环境治理问题。

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空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污染。这给农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污染物的清理力度,同时政策扶持应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加快农村环保的改善。

第四段:农村物资供应问题。

物质供应一直是农村问题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疫情灾害之后,人们发现农村物资的顶尖供应成为了突出的问题。在供应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扶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民日常生活的满意度。

第五段:农业结构优化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普及,但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扶持力度以及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生产环境,从而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得以从中获益。

结尾:总结。

在十四五规划中,政府对三农问题给出了很多期待和关注。当然,无论政府如何推出措施,最终落实到农民的身上也需要时间。但相信随着新冠疫情逐步的控制,整个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会越来越深,宏大的三农蓝图会得到不断实现和完美。

三农问题讲话视频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讲话视频心得体会”涉及到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其中包含了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业生产方式、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更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代,农村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共同使命。

第二段:视频内容概括。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农业技术滞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失、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使得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增长。同时,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确保农民收入权益及土地的长治久安。

第三段:思考与分析。

针对当前一些农村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着手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增强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以此来提升农民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此,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方法,加强农村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意识,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应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他们能够稳定地获得土地收益。

第四段:体会与收获。

通过学习这篇视频,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加深对农村发展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看到农村的希望与未来。只有以人民为本,重视农民的权益和利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的潜力和贡献。

第五段:总结。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加强市场调节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只有持续地关注农民问题,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开创全新的发展路径,化解三农问题,从而推进农村的繁荣和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农村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部门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将从土地问题、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谈谈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土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改革是关乎农民利益的大事。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确为农民提供了土地稳定性和经营性的保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土地流转难、土地流转价格低、土地承包权流失等。在我看来,应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流转收益,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其次,农业产业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应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民素质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保障。农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打破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民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只有通过提升农民素质,才能够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多个方面。为了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应该加大对农村公路和乡镇道路的投入,修建或改造通往农村的公路,提高农民出行的便利性。同时,还要加强农村通信建设,普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此外,对于农村的水利和电力建设也有待加强,提高农民用水和用电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最后,政策扶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政府需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扶助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比如,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推出农业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养老保障。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农民、企业和教育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合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科技引领、全面发力的方式,才能够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十四五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农业为主,而且人口众多,因此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十四五规划中,农业问题依然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焦点,而且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之后,我有了一些对于十四五三农问题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农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攀升,并且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这也导致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不断衰落。农村耕地的减少、农民收入的低下、农民素质的缺陷等问题都愈发凸显,影响了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加上各个方面的制约,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农问题其实是相对于城市问题而言的。在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地区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其中,农村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不佳、教育水平低等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同时,农村地区的职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下,也使得部分农民外出务工成了其主要的生计来源,而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了限制。

第四段: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三农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强对农村的科学教育等都是我们需要去着手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出以农民为中心的政策,鼓励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真正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我的体会与感悟。

作为一个学生,我希望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与问题,并为之去追求一个更美好的乡村生活。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帮助到农民,关注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这次学习和了解,我也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资源,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的公正和健康发展。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三农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农民一定会迎来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近年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治理的改进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我自己的亲身参与和观察,我深刻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下面是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民是农村问题的核心群体,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来源,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补贴和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和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现象,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解决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问题。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投入到农村发展当中。

最后,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治理。农村治理是推动农村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治理的引导和监督,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懂农业、懂乡村、懂农民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决策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秩序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自治和农村社会稳定。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只有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农村治理,才能够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广大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为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路上的“变形记”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工作简单而复杂,身为驻村干部通过和大家聊天、走访,使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工作的辛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而能够为老百姓办成每一件实事好事,都是一件快乐的事。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有了明显成效,让百姓实实在在共享发展成果。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的村貌之变。听老人说,过去我们的村前是一条很窄的土路,一下雨道路泥泞、坑坑洼洼,老百姓出行难。“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一直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现在一条条柏油路和水泥路从村头一直通向村尾,从村子通到镇上去,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轿车、摩托车在宽阔的大道上行驶,意气风发,再也无往日颠簸、尘土飞扬的景象了。

从“泥草房”到“砖瓦房”的村容之变。过去从村头到村尾都是低矮的小草房,几代人挤在里面,刮风下大雨时还有坍塌的危险。现在不一样了,一排排干净、明亮的大瓦房拔地而起。这几年国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的搞畜禽养殖,有的搞大棚种植,有的外出打工做生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家挣了钱,腰包鼓了,居住环境自然就改善了。他们都说,如今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不断改善民生,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力度,农民的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从“粮饱肚”到“建大棚”的产业之变。过去村里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旱地就是玉米。“靠天吃饭”是世世代代农民的无奈“叹息”。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水稻田里建起了一座座草莓大棚,现在我们这里的草莓大棚已经形成了规模,老百姓不愁销路,收入比种水稻、玉米高出几十倍还多。如今的科学种田利用率高,村民经济收入好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随着脱贫攻坚、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入到每家每户,百姓切身感受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也感受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离我们百姓越来越近,更感受到了祖国的国际地位、个人的社会地位正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懈努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三农问题讲话视频心得体会

“三农问题讲话视频心得体会”是一次重要的学习和思考机会,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解决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许多农民仍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国政府一直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我们的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段:政府的政策。

在保持农村稳定的前提下,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四段:农民的自我发展。

除了政府的政策,农民的自我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农民需要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加收入。他们也需要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为自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农民还应该加强自己的组织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在政策上,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在农民的自我发展上,农民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文化素养,积极参与组织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未来,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中国的农村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我,三农问题我接触的比较少,周边虽然很多城中村也接触到不少城中村的朋友和同事,但感觉大城市的城中村发展比较快,很多村民也比较富裕,也没有什么耕地了,离三农这一词有点遥远,感觉已经有点脱离三农这一词汇。

首先从人这一角度来说,也就是农民,要做好三农工作,我觉得首先要改变农民的自身观念。我之前在南沙的街道工作,工作的街道前身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华侨农场,过来定居的人大部分是侨民侨胞还有部分移民。他们来到农场所安排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种地,虽然后来成立新区以后改革了,我们街道也取消了集体土地,也没有了村,但几乎所有居民都是从农民队伍中来,虽然现在叫城市居民了,但从他们的观念里,他们一直都算是农村村民。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们本地的对于过来市区也一直沿用着出省城这一词,当然也因为地理位置的确比较远,但还有就是观念问题。每次的创文创卫,一年比一年强的违建执法力度,建筑建房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虽然现在网络新闻媒体信息那么发达,但他们都不是很理解这些工作,一直觉得这里偏僻乡村地方,不用那么严格(其他周边镇街没有取消集体用地的地方标准也是差不多),要对他们做很多的宣传沟通工作才可以,心理上他们总觉得和城市居民不是一个层级。所以我觉得国家推荐三农工作重点应该是改变农民的观念,让他们融入城市发展的潮流中,让他们深入理解国家政策和大环境,更方面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水平。

另外简单讲一下农业方面,农业方面我主要是讲耕地问题,之前接触的国土规划方面工作,其实知道,像大城市如广州,虽然对耕地方面的保护力度很强,尤其是耕地上的违建每年都抓得很严,航拍卫星图的文件那些每年都有不少任务。但实际上,每次调土地规划的会议,每个人都想把耕地改为建设用地,因为每个省的耕地面积是守恒的,都想调到其他市或区,自己区增加多一点建设用地。大家知道,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地位很重要,多点建设用地,就可以多一点创造gdp,创造业绩。当然南沙是发展新区,想增多正常,但广州其他区的我相信也是差不多。所以除了改变农民观念方面,我觉得也是应该改改政府对于这些发展方面的业绩指标,要强调经济发展,也要强调农业发展。

所以我觉得,现在国家重视了三农工作,正好是改变这些的契机,也是国家逐步变强变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农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