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7 08:37:25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应该兼顾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校的教学要求。领悟其他教师的教学计划之道,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奥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量算、撕拼、折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反思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以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般公理,初步感受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且能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画三角形。

2、画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60°+30°+90°=180°。

45°+45°+90°=180°。

1、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第一种:通过度量完成。

第二种:通过撕拼或者折拼完成。

第三类:通过长方形推算得出。

其他类。

3、小结:

(课件演示)刚才同学们用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你们真不错,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大声地读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知识升华:

三、实践检验。

2、老师不小心把墨水倒在了三角形上,你知道它的度数吗?

3、数学日记。

四、评价树。

你对自己的评价。

结束语:

数学是一棵大树,三角形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生活是一棵大树,数学只是它的一片叶子,

让我们欣赏着、享受着三角形为生活添得美!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锦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寻找思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

(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

(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2)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相应长方形面积/2。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运用阶段:

1、教学例1。

(1)分别测出3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作好记录。

(3)交流。

拓展:找出下列图形中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计算三角形面积要知道那些条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三角形比内角和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分析】。

经过近四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微机操作。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质疑猜想。

播放动画片:在图形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大家庭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钝角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我的锐角虽然比钝角小,但我的内角和并不比你小。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师:同学们刚才看了动画片你们知道谁说对了吗?不知道的话想一想,猜一猜谁说的对?

学生进行猜想,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猜想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生1:能。我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加起来是否接近180(量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误差)。

生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4: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往里折,看一看这三个角是否折成一个平角。

师:上面你们说了不少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请大家用准备好的材料用你喜欢的方法,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吧!(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以免在剪拼时把内角搞混了。)。

学生边实验边整理信息,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量一量、剪一剪、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交流评价,归纳结论。

学生操作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尺子。

剪刀。

量角器。

我的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表现。

自评。

互评。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充分交流和讨论实验中各自使用的方法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节微课视频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测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些已经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时,通过测量三角尺三个角的度数,知道三角尺三个角加起来的和是180度,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不过他们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验证结论的过程。教材组织学生对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索,通过转化、推理、比较、操作和验证,总结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转化、观察和比较等活动探索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并且能利用这一结论解决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等实际问题。

2、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和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验证结论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操作的过程获得发现规律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对不同验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交流:不同三角尺的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吗?三角尺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提问:三角尺的形状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还可以说成是什么?(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呢?(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方法一:拿出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和。(提示存在误差,但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度左右)。

方法二: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长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因此能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三个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引导: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了,由此我们联想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可能是180度。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一猜想呢?

拿出事先从课本第113页剪下来的3个三角形,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方法一:可以像上面那样先测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出它们的和,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测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测量时要尽量做到准确,测量是存在误差的,对于测量的不准的同学要重新测定和确认,计算出它们的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方法二:既然是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就可以想办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什么角。那怎样才能把3个内角拼在一起呢?我们可以将三角形中的3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会发现拼成了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三: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虽然能将他们拼在一起,但是原有的三角形被破坏了。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折过来拼在一起,同样会发现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方法四: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进行推理。180+180=360度,360-90-90=180度。

(三)归纳――获得结论。

交流:回顾以上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通过测量计算、拼一拼和折一折的方法,我们可以消除心中的问号,肯定得说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

(四)拓展――巩固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在一个三角形中,根据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理念:

数学学习不应是简单的个体受动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这种探索与发现过程,就是儿童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试验,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其终身收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多元评价学生,并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难灵活三角形面积公式。在学习时可借助方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媒体与手段运用:

多媒体。

教学环节:

一、复习阶段。

1、出示。

问:这是一个三角形,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到黑板前量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

问:知道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求也它的面积?用哪个公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h2)。

二、新授内容。

1、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教师讲解,学生试做。

(2)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完成。

2、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读题,并请同学讲讲自己的思路。)。

教师提醒学生在求三角形面积时要注意除以2。

3、练习十四第9题。(学生试做)。

分析题意,学生注意单位之间的转化。

4、讲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5、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么分?

学生自己先试分,然后上台反馈答案。

三、巩固练习。

课后做一做。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意面积单位。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通过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出。这种方法在今后还可以多次进行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师版)五年级第九册。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1)导入新课时激励学生求新知——诱导自主学习。

(2)探索新知时鼓励学生自学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

(3)内化新知创新设疑,讨论质疑——创新自主学习。

(4)巩固新知时激励学生自主解答,讲解思路——巩固自主学习。

(5)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为学生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本课教学总时间为40分钟。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用来展开的。教学环节可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数学五年级《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件)。

“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同学们周日预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于三角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考查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果有疑问,你看一看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是否把它解决了。”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我们没有预习前是一个陌生的知识,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否可以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2、小组学习:拼组三角形。

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完全一样”)。

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另外两组三角形。

“同学们想一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而且拼出图形的面积还会计算。”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完成后汇报、交流。

3、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老师把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注意观察,听老师的提问。”

“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来吗?”“为什么?”

学生答出以后,写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样能求了吗?”(板书算式)。

“如果让你求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通过我们上面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看一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个和第三个同样讲解。

“同学们看一看,通过我们的实际操作和列式计算,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呢?”(课件出示,填空)。

“你们可以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底×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是哪几个?

4、应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计算,解答后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略)。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若干个完全一样的按比例放大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套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

2、解决方案: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你是怎么想到的?

(前面我们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平移、拼补转化成长方形研究的,所以我想到了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让老师陪着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一)实验一:剪。

1、师:下面让我们做几个实验,好不好?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上画好底和高。)。

2、(1)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三个图形,平放在桌上,用剪刀沿虚线把它们剪开,剪开后一对一对的放在一起。(标上1、2、3号)。

(3)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大小、形状怎样?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演示重合的过程)。

师:重合了,在数学上叫“完全一样”(板书:两个完全一样)。

师:现在你能用“完全一样”说一说我们剪到的`三角形吗?(学生说1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2号、3号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演示重合过程,课件演示剪、重合的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根据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并出现字幕: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4)师:这两个三角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课件闪动演示,学生回答,出现字幕: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看字幕说: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说一说1号、2号、3号各是什么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1)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三角形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求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已学过的图形。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发展迁移原则。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学生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在学习方法上我侧重以下几点:

1、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2、操作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出自己学过的图形,弄清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

3、学习讨论法。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生:我喜欢。

(引导学生可以先求长方形面积,再算它的一半就可以)。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谈话启思。

请大家运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行确定研究方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拼,还可以摆。小组里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讨论,看哪一些小组能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学生积极踊跃的动手动脑,教师融入其中并适当给以启发)。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师:同学们,方法找到了吗?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重合旋转平移的过程,并说出推导过程)。关于其他的三角形,哪个小组还有新的发现?好,你们小组来。

生:我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推导过程跟上一组一样,我们的结论是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好的,我们来看一下电脑里有没有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你们的方。

法也很好。

生:我们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生:我们小组用的同样是直角三角形,但我们拼成的是一个长方形。这个。

师:好,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让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大家的研究成果吧!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板书:s=ah2)。

1、估算红领巾的长是多少,高是多少,计算红领巾的面积。(确定底是100厘米,高是33厘米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小结课件出示结果)。

(课件出示标志牌图,在学生算出面积之后,引导思考:为什么不用3乘以2.5来算它的面积)。

引导小结:在求三角形面积时,底与高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的底乘以对应的高再除以二才是三角形的面积。

认识交通警示标志牌,引导计算制作两块标志牌所用的铁皮?

(课件出示题目)。

3、评价体验。

师: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也为你们。

生:愿意!

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你能在图中再画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会用它来进行计算。

生: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出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真是太高兴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尾顺序相接而组成的封闭图形。它们相互之间不仅在特征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公式推导的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探索研究未知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后,又为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圆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自主探索能力及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有什么爱好?

那么如果遇到花坛形状是这样普通的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提出思考: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谈话启思。

请大。

4、操作探索。

(1)小组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交流。

5、开始现场发布会,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

三、尝试练习。

四、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下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你能在图中再画一个与画阴影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试试看?

五、质疑调节,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课后探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一等奖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三角形的面积》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14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底是()厘米。

4、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斜边为5厘米,这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5、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面积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6厘米,三角形的高是()厘米。

6、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将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度不变),它的。面积()。

a.比原来小b.比原来大c.与原来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4cm2,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a、44b、22c、88。

四、解决问题。

1、一块三角形的地的面积是360平方米,底是50米,高是多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