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到读后感(专业12篇)

时间:2023-11-21 05:46:36 作者:影墨 三国演义到读后感(专业12篇)

读后感是读书的一种必然结果,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所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接下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读后感,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理解和体悟了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全书贯穿的各种打仗场面很有趣,其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说的是吕布很强悍,张飞打不过他,结果叫来了他的兄弟,关羽和刘备,一起打群架,结果还是没打赢。吕布太厉害了。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是诸葛亮,爸爸告诉我,诸葛亮是个“法西斯”,在他的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就像当年的日本鬼子东条英机,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的一生,都是在侵略别人,制造战争。

《三国演义》太深了,很多地方我都没看懂,我决定有时间再看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时,吴国大将黄忠率几十条小船,向魏军诈降,他在小船上堆满干草,洒满硫磺,在离曹操的铁锁大船二里处点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顿时,整段江上火光连天,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幸好魏国大将张辽划着小船前来解救曹操。可是陆军大营早已被烧光。曹操带着几百人狼狈不堪地逃向乌林。在路上又遭到赵云、张飞的埋伏,溃不成军。

走着走着,曹操一行人来到了华容道。这路泥泞难走,前面的人一慢下来,就会被后面的人踩成肉酱!就在一个险要的路口,关羽带着五百名刀校手前来拦截。曹操眼看山穷水尽,下了战马,跟关羽抱拳说:“云长,你以前杀我这么多将军,这次放我们回许都吧!”关羽见那些曹兵可怜巴巴地瞅着自己,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他掉转马头,让曹军过了这里。

故事讲完了,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现在我要说说我的感想。

曹操,他是一代枭雄。他以很少的兵力打败了袁绍的二十万兵马,留下了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战!可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刚愎自用,不顾将士们的反对,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导致了赤壁之战中的大败。

刘备,他从一介草民变成了汉王是因为他有着一双会发现人才的眼睛,还有仁厚的性格。他爱惜将才,体贴老百姓,是一代英雄。

周瑜,他足智多谋,却气量太小,屡屡被孔明打败,但对吴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被孔明活活气死。

黄忠,吴国大将,曾跟随孙坚、孙策、孙权的三朝大将。有勇有谋,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的人物是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为人大度。从刘备三顾茅庐起就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孔明跟着刘备入主西川、荆州、襄阳、汉中,对刘备成为汉中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备逝世后,孔明又忠心耿耿地辅佐后主,曾北伐数次,留下了至今人们还非常熟悉的出师表!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夜,静悄悄的,我翻开《三国演义》,想再次回味那位令我疑惑的“神机老人”的风采。

忽然,灯灭了。四周漆黑一片。一股凉风扑面而过。不一会儿,桌上多了一根点燃的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我发现我的对面坐着一个人。

手执羽扇,头裹素巾,坐在一张木制花椅上,犹如仙人一般。我立即明白过来,便走上前去。

“前辈,”我开口了:“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走出茅庐辅助刘备呢?”

他一点也不迟疑,甚至用一种愉快的口气回答道:“先帝乃一守信讲义之人,心胸宽广,有王者风范。能够放下身份来请教我,已是很难得了。而我受他三顾之恩,又岂有不助他一臂之力的道理呢?”

“那,你既然为其效力,在华容道时,你应派其他将领埋伏于此,将败将曹操一举歼灭才对呀。”我说。他听了,笑一下,接着说道:“我若在此时将曹操一举歼灭,那曹操的后方一定大乱,使百姓又遭受战乱之苦。而关将军在此前,曾受恩于曹操,故我送关将军一顺水人情,借他之手,放了曹操。于敌于我,都是有利的。”

我沉思了片刻,又问了一句:“那你有没有料到,日后的蜀国会被灭掉呢?”听了这个问题,我竟发现他的脸上不再有愉快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不尽的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弄人。先主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我也很痛心啊!可是,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在受先主拜访之前就已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

我很惊讶,他却丝毫未停顿:“先主的实力在当时是很弱小的。虽然后来有所发展,但实际上,力量根本无法同魏国相抗衡。魏国接受了汉的领地、兵力,大小诸侯多听命于他,这是我们所不及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后主实在令人失望。他的所作所为根本无法同先主相提并论。这两点原因,是蜀被灭的根本原因。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改变的。我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点了点头,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它不会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他见我沉思,便又补充了几句:“其实,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没有谁能够阻止车轮前进或是改变它的运动方向。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是唯一不能改变的。”

我知道,没有人能够改变昨天的故事。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蜡烛灭了。他,走了。

昨天过去了,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今天呢,是否能改变?

静静地,我深思着……

《三国演义》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图书馆看书,我发现了一本《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他是一个文才卓著而又个性特异的下层文士,一直有志于建功当世。

这本《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腐败、宦官横行、残害忠良。到了灵帝时,宦官专权,天降灾异,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大概篇章有:桃园三结义、董卓乱朝纲、曹操假献刀、陈宫捉放曹、三英大战吕布、设计除权奸等等大篇。

在三国里也有许多角色的名言,比如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还有周瑜的:“丈夫处世兮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既生瑜何生亮”等等。

我非常喜欢三国里的关羽,关羽虽然在麦城失败了,但在之前的有:“三刀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三英战吕布”,这些好的战绩。还有勇敢的故事,“关羽刮骨疗伤、单刀赴会”等等事迹。

最后蜀国也灭亡了,三国归一,形成了一个大国,但是没有人主宰。

我看了三国后知道了许多官职,比如说:“千户候是什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你要知道当时三国一共才有几百万人,当时最大的官就是万户侯。

我看完三国后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刘备以德服人,我们要向刘备学习以德服人的精神。我们也可以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听出来曹操是一位奸雄,他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所谓《三国演义》,就是要凸显义这个字,尤其是刘备这个大人物,他的意思,是众所周知的。

关于没有打败孙策,就把荆州交给了麦城,但孙权继续围攻麦城,俘虏了关羽。冷血的绞死了他,无止境的折磨他。就在这个故事要传到刘备耳朵里的时候,张飞又被他的士兵所杀害了。这两件事都惹怒了刘备,他率领75万大军向东吴进军,在那里与吴军死战,那一天没有回来,结果是失败。由于军队丧失惨重,无法为弟弟报仇,他患上抑郁症,死于白帝城。这一代英雄就都陨落了。

他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正义的人,做一个重视感情,重视正义的人。

我也想学学赵云的勇敢,我通常有些脆弱,老流泪,根本无法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

还有我们也要学到诸葛亮的智,诸葛亮七擒孟获,与司马懿斗智斗勇,上演了空城计,暗度陈仓,减兵增灶。司马懿不知道,是诸葛亮的计,害怕学生上当。可我现在还在学习中老犯其他小毛病,数字抄错,计算方法错误,审题不仔细分析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灵感希望下一次读《三国演义》,可以有另一番滋味。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非常精彩!

里面的人物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的鲁肃,气量狭小的周瑜,重义的关羽,勇猛的赵云。.。.。.

我最敬佩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鞠躬尽瘁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一生谨慎,可谓是奇才!他借东风、草船借箭、骂死王朗、空城计、三气周瑜。.。.。.这些常人是所想不到的。

关羽面如红枣,有“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斩严良、诛文丑、刮骨疗伤不怕疼。几乎变的天下无敌。

常山赵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赵云怀抱幼主,直透重围,赵云这一战,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一战。为了救小主人,生死置之度外。

《三国演义》让我大开眼界,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

书中,有多疑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谦虚的刘备,勇敢的张飞……从桃园三结义到三气周瑜到三国归晋中,有着很多战争故事。

张飞,他开始脾气还好,可是,一听说关羽被孙权杀了,脾气就暴躁的不得了,总是殴打士兵,结果被他的手下害死了。三国里,我比较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曹操就是中过他“火烧赤壁”这个计谋,把曹操的军队烧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最佩服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

比起《锦衣之下》《士为知己》,蓝大大的这本《月斜碧纱窗》其实篇幅不算长,我看着看着越到后面也不知道情节该怎样发展下去,望舒和若虚公子之间的甜如果太过冗长,确实也不太合适。它不像前面说的两部那样,《锦衣》和《知己》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舞台上搭建的故事框架,里面除了男女主的情爱,国仇,家恨,每个人的理想与现实,都是要呈现给读者的。可《月》不一样,混迹江湖的爽朗明媚的少女与长年病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贵公子之间的故事,两位拥有截然相反的生活经历的男女主之间发生的故事,其实本身就足够吸引人。而我也是怀揣着“他们会有怎样的交集,发生什么有趣的互动”的心情看完了整本书。蓝大大的文笔是毋庸置疑的,看他的文字会很舒服,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心情很轻松,没有什么穷凶极恶的坏人,没有刁钻刻薄的男配女配,每个人都是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展示着自己作为角色的魅力和欲望,唯一美中不足,是可能对配角的着墨少,除了男女主让我有真实感,其他人都像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陆续登台,又陆续谢幕,陌生的脸尚未熟悉,却已匆匆下台。这并不是苛责作者的文字功力,而是我们不得不明白,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的身上必定是有故事,他的故事里必定有感情,感情里七情六欲皆具,喜怒哀乐应全,如此这般填充丰满,形象才会立体。作者选择小篇幅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作者的自由,作为读者,我也甘之如饴地享受着他所铺设的这个动人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男女主种种互动有趣又甜蜜,自然且真实,我在郁闷时读来,觉得心情很愉悦,在轻松时读来,心情就像踩在云端轻飘飘的云。一言统之,情之所至,自然而然。

若虚和望舒初见,望舒是来打算偷东西的,若虚却病卧在床上,若虚说:你要拿走就拿走,切勿翻乱我的书,一个病弱儒雅贵公子的形象就呼之欲出,而女主望舒是什么情形呢?:“呃……呃……那人怔了怔,呆了片刻,才慢吞吞问道:“你有什么值钱东西么?”一位机智俏皮可爱的姑娘形象就树立起来,这是他们的初相遇,使我不禁莞尔,世上怎有这样子贼呢?贼之为贼,察言观色,人情世故,必定是样样精通,而望舒呢,带着懵懂,天真,心里没什么防备,只念着我奔着值钱的东西而来,率直可爱,稀奇得很。很有吸引力。

――突听身后竹叶一阵沙沙作响,他回去望去,一个穿着黑衫清秀绝俗的少女正抓着竹枝摇晃,故意让竹叶沙沙作响,没提防残叶倒落了她自己一头一脸。见他回头,她停了手,吐吐舌头,笑吟吟道:“我怕突然跳出来吓着你,所以……”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帘使奔属。

――你拿去便是,”南宫若虚笑道,“最好把偏头疼也一并拿去。”

待要再问,就看见邹总管圆乎乎的身子出现在小径上。

――她也记不得,又取出当票子瞅了瞅,笑道:“定宝当铺。”

南宫若虚微微笑道:“不必麻烦了,这是我家的铺子。”

(哇哈哈~财大气粗的感觉……)。

――南宫若虚不解,见她笑生双厣,汗湿的几缕头发贴在眼角眉梢,忍不住抬手替她拂开:“你笑什么?”“你刚才唱的曲好听死了。”她咯咯笑道,“我真是没想到。”他脸微微一红,倒不好意思起来。

当然,事事也不总是称心如意的,期待公子和望舒幸福的希望越大,那些许能破坏他们的因素都会使我高度紧张啊,像公子的病,有一次好像真的是非常严重,我就一直担心公子该不会最后因为病而留下望舒一个人吧,还有关于望舒身份的种种误会,周围不明真相的人的阻挠,生怕他们就此天各一方,或者是天人永隔。他们之间心意相通,纵使误会多多,但公子还是相信自己爱的这个女孩子,而望舒也为公子的病情奔走。这应该也算是“所爱隔山海,山海犹可平”吧。

你一定要撑过去。”她伏在他耳边悄悄道。然后,极轻极轻地,亲了亲他。

――我后悔死了,”她的声音很轻,虚无缥缈,似乎随时都会消散在雨中,“我不该对你说那些话,你是不是快被我气死了?”

――好好的,一阵风过,便引得他直往外瞧,只当是你来了。你可别让他再落下这个病根,那老夫可是无能为力。”远远的,已经能看见月上枝头,几处薄云无拘无束地飘来荡去,弄得银水般的月色也是忽明忽暗。

――他和煦一笑,暖若春风,上前牵她进屋。

――他叹口气,道:“望舒,我只求你莫爬到树上或石头上,那些地方我实在上不去。这园子不算大,你且等等,我想我总能找着你。”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明末清初的作家罗贯中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它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这本书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让人们看过一眼后就再也不会忘记,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就算千里走单骑也要回到大哥刘备身边;张飞的粗暴耿直,在他们三次请不到诸葛亮时毫不遮掩自己的怒气;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准确无误地想出了曹操的必经之路……还有曹操的老谋深算,周瑜的文武兼济都让我过目不忘。

在这些人物里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学识渊博,虽然在还没有出山之前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十分了解外面发生的所有事情,甚至还能准确无误地推算出好几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实在是令人敬佩啊!而且诸葛亮十分善于琢磨人心,在抓住孟获时,他不着急劝降,而是放了他。在这样反复七次之后,孟获终于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于是投降了他,后来还立下了许多战功呢!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得十分精彩有趣,这本书把所有人的性格、脾气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把所有打斗场景都描写得十分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里面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还写出了汉末的战火纷飞,以及社会的黑暗,帝王的腐败。它真的不枉叫做四大名著之一。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真是百看不厌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精彩极了。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最后由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统一天下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草船借箭”了,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刘备派诸葛亮去找周瑜,而周瑜却想为难他,特意让他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还不给他齐全材料,但诸葛亮根本没想着去造箭,而是去曹军那边“借箭”。他叫鲁肃拨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还在船的两边。到了第三天,大雾漫天,诸葛亮让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不明就里,只好让水军朝他们射箭,大雾散去,孔明逃离,回到周瑜那边,船两边“草人”就像刺猬一样扎满了箭,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万多支箭。鲁肃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瑜,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诸葛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和学习,穷尽办法,巧用智慧解决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

今后,我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凭借自己的才智解决问题,用不俗的成绩证明自己内在的实力,不再依靠别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读了《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三国的时期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拉开了三国争雄,这场大戏的序幕;三国演义这篇历史名著,从黄巾起义开始,写到西晋统一;前后历程差不多百年,书中以魏、蜀、晋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军事斗争!

今天,阅读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先介绍一下,书中主人公曹操和袁绍。魏武帝曹操:(1554——220,3.15),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袁绍: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今河南周口人。在汉末群雄割据中,袁绍先占冀州,又先后夺青、並二州;並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了河北,势力达到顶点。在建安5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于建安7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带兵往官渡进发。夏侯惇派人送信告诉曹操,曹操带兵七万,前往迎敌,留谋士荀彧守卫许都。袁绍发兵之时,谋士田丰从狱中给袁绍写劝告信,“现在应当易静等待机会,不可随便出兵,这样恐怕有不利的地方。”谋士逢纪说:“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为啥说出这么不吉祥的话!”袁绍由此大怒,就要杀田丰;在百官地告饶下,方得以绕过不杀。袁绍恶狠狠的说:“等我破了曹操后,再拿你来问罪!”就带领队伍出发,战旗满山遍野,刀枪如林,声势浩大。行至阳武,安营住宿,谋士沮授说:“我们兵员虽然众多,而勇猛不如敌军;敌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充足。敌军无粮,喜欢速战;我军有粮,适宜坚守;若能守上一个月,敌军就将不战自败!”袁绍大怒说:“田丰扰乱军心,我回去就把他杀掉,你还敢如此!”袁绍大怒说:“把沮授锁起来,管于军中,等我打败曹操后,与田丰一起问罪!”于是下令,将大军70万,东南西北,周围连络90里安营扎寨!

有打探消息的探子,到官渡报信,诉说袁绍大军情况,曹军刚到官渡,有点恐慌。曹操召集众谋士商议,荀攸说:“袁绍的军马虽然众多,不用害怕,我军都是精锐之师,都能以一当十;但应当速战,若时间一长,粮草不足,这个事就有点麻烦。”曹操说:“此言正合我意。”就马上传令大军击鼓而上,袁绍亲率大军迎战;两军阵前,唇枪舌战,各展锋芒;这时,袁绍队中张辽,曹操队中张郃,两员大将打杀在一起,俩人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帮着张郃助战,那边,高览挺枪接住;四员战将,捉对拼杀。曹操令夏侯惇、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敌营,袁绍方审配,见曹操的军队来冲阵,便下令放起号炮;袁军万箭齐发,曹军溃败而走,袁绍指挥军队冲杀,曹军大败。退守至官渡!

袁绍领兵把官渡团团围住,袁、曹双方谋士,出谋划策,你来我往,互有胜算。

转眼间近两个月,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多了。曹操日有放弃官渡,退回许昌的意思,始终不能定下;就作书一封,让人赶赴许昌问计于谋士荀彧;荀彧建议:据守官渡这个咽喉要道,等待时机;机不可失,不能退回许昌。

曹操见信大喜,令众将士死守官渡。袁军退回三十里扎寨。晚间巡营,曹军哨兵史涣抓住一个袁军探子,押解去见徐晃;徐晃审问候袁军中虚实,得知袁军大将韩猛,每天早晚給前方军队,押送粮草。徐晃把这一消息报告曹操,谋士荀攸献计:“安排轻骑数千,在半路袭击,断其粮草,绍军自乱!”

曹操即命令徐晃带人埋伏,袭击粮草;张辽、许诸引兵救应。当天晚上袁军韩猛押解数千辆粮草车,前往绍营时,埋伏在山谷的徐晃,率军截住去路;徐晃接住韩猛厮杀,史涣便安排人烧毁辎重粮草;韩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徐晃便安排人把粮草全部烧尽。当袁绍得知粮草被劫时,安排张郃、高览去截大路上的徐晃,;正遇见徐晃烧粮回来,不等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边夹击,杀退袁军,四将合兵一处,胜利回到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韩猛回营后,袁绍大怒,就要把韩猛杀掉,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免于问罪。

自古作战,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明粮草的重要,战争的胜利,固然需要士兵的英勇顽强,但取得胜利的基础是需要一个重足的粮草做保障。袁绍不能知人善任,为以后的官渡之战种下了苦果!

反观袁绍,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对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去做仔细的分析和推敲;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是没有听从谋士许攸的计策,却听信了审配之言,把许攸逼迫投降曹操。这个人才的外流,是致命的错误,为官渡之战的失败挖下一个深深的大坑!许攸带着情报投向曹操,并献计于曹操:偷袭乌巢,夺取其粮草辎重,三日之内将不战自乱!曹操力排众人对许攸的怀疑之心,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这才是将帅之道!

看看袁绍,谋士怚授,深陷牢狱,还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建言;袁绍根本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一意孤星行,其下场肯定是可惨可悲!

曹操听取了许攸的建议,亲率精兵袭击乌巢,机智用兵,把刚和众将喝过酒的淳于琼活捉。并将其割去耳鼻手指,绑在马上,放回袁营,去羞辱袁绍。袁绍的用人缺陷,终见其恶果;天大的优势被曹操一步步蚕食!

曹操率兵将乌巢的粮草辎重烧毁后,让士兵换上袁军衣服,来迷惑敌人;在路上遇到了率兵前来解围的蒋奇,趁其不备,被张辽斩如马下,蒋奇所带的兵全部被杀。并配合官渡守军把前来偷袭的袁军杀得大败而逃。张郃、高览,杀了袁绍的使者,投奔曹操!

袁绍先后走了许攸,又去了张郃、高览二位大将,且失去了粮草重镇乌巢,现在已经军心不稳,兵无斗志。

曹操听从了许攸之计,兵分三路,去劫袁营;一战袁绍军死伤大半;许攸又献计,这一计,直接把袁绍置于死地!

曹军大队人马,八路齐出,直冲袁营。袁军已无斗志,四散逃跑,大溃而败。在获取袁绍的财物中,发现有很多书信,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命人一把大火将其烧掉。不去追问。从这里能够看出曹操的胸怀有多高大,不似袁绍那样小肚鸡肠;有那么多的谋士战将辅助,可谓兵强马壮,但不能虚心的听取下属的意见,偏听偏信,被奸人所误导,导致一手好牌,落得一个最终失败的下场!

曹操,具有宽广的.胸怀,能聆听下属的意见,对谋士的建议,虚心听取,对于作战双方的意图,清楚明了;在用人方面,手下的大将士兵会舍死忘生的为其卖命!对于投奔他的文官武将,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彻底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