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优秀13篇)

时间:2023-12-15 10:07:38 作者:ZS文王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决策进行评估和反思,有助于获取新的洞察力。探索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开拓我们的视野。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依据及策略

叶圣陶先生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不是教师不教学,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可以说是实现“不需要教”的理想路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抓手。叶圣陶先生曾提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能“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叶老的语文预习观可谓紧紧地抓住文本,以文本为“凭借”,增强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的教师必须重视课前预习设计,把“课前预习”作为探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基础的重要“抓手”,在预习过程中,文本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起来,利用文本(特指语文教材)预习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观照审议。

1.通读文本,增强个性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文本学习要借助记录单进行,以有效监控学生的个人体验效果。通读文本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体验记录,可以设计如下的阅读体验记录单。

备注:填写的内容可以根据文体变化做适当调动。

通过阅读体验记录单的监控,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自主预习的状况,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2.以练习为“抓手”,有的放矢预习。

人的思维活动是产生于问题的,以练习为“抓手”,通过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确保学生的预习能在文本视域下进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与学习的新文本知识间建立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系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魏书生指出:“我认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梯度、难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6]若在预习时,教师给予学生课后习题适当的指导,充分利用练习这个“抓手”作为预习文本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文本的重难点,突出预习问题所在,以便在下一步学习中针对重点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的有效化。

3.利用“助学材料”,挖掘文本内涵。

助学材料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合理得当,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系统的建构;有利于阅读兴趣激发和自学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程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助学材料的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引发兴趣为目的的助学材料、以温故知新为目的的助学材料、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助学材料和以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助学材料四类,教师要根据文本呈现的助学材料进行功能性划分与预习指导,加深对文本的内涵理解。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采用单元主题式编排方式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同一主题单元的其他文本进行比较、互证式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将单元略读课文直接纳入助学材料范围运用,逐步培养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特别是比较式阅读,教师要适当给予搀扶指导,在学生习得比较预习之法后便可放手让其独自预习。

叶老的语文预习观为进行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凭借文本进行预习,可以有效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防止预习走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的预习结果进行有效教学内容确定和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6]魏书生.教学教案纪实选[m].沈阳:沈阳出版社,,57.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_

[摘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种图文影视等教学资源进行形象化呈现,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学科能力,形成健康价值观。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一是变抽象知识为形象展示,加深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二是变知识灌注为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三是变凌乱史实为整体线索,增强学生主干史实意识。

变抽象知识为形象展示,加深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形象化的特点,但厘清基本史实的前因后果、弄清基本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有一定困难的,理解一些基本史实或历史结论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此时,我们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优点,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与学生一起理解“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这一历史结论时,不少课堂都是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慕尼黑阴谋的影响”进行圈画,然后让学生强化记忆完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但如果我们通过多媒体用动态图示的形式将“推向顶峰”这一抽象历史结论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顶峰”含义,并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使历史学习真正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套路,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二、变知识灌注为能力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定位应该在于素质与能力。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我们要尽量避免纯知识化的呈现手段,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多呈现一些有利于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史实比较能力、情感感悟能力等学科素养的文图影视资料。比如我们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完成新授课内容的教学后,可呈现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比较表,从战争的背景、领导人、进程、重要文献、结果、影响等多方面加深对这两场战争的理解。其他如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加强等等,涉及这些主题范围内的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史实比较表,以便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进一步理解,避免日后应用时的张冠李戴。

三、变凌乱史实为整体线索,增强学生主干史实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离不开一系列基本史实,就具体某一课或某一单元而言,由于范围有限学生还不至于混乱不堪,但如果从整册教材或某一阶段或某一国家的专题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些史实混淆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增强学生的主干意识,运用主干史实厘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样,学生学习有秩序,思维有途径。比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重大史实、重要影响、重要时间有很多,如果掌握不清,很容易混淆整个二战进程的基本史实。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用括号图或表格的形式,通过爆发、扩大、联合、转折、胜利等各阶段的史实关键词语将众多史实厘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从整体上掌握二战进程。如果是在单元复习课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复习线索呈现出来,然后顺着主干线索以点带面、层层铺开,让学生掌握具体史实的同时,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了历史线索,这正是历史学科的必备素养。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复习点很多,但如果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及“特色会议”“特色政策”“特色理论”三个关键词,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单元的整体框架,在整体框架下我们再去复习具体知识点,就能让学生轻松地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

总之,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种图文影视等教学资源进行形象化呈现,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科能力,使其形成健康价值观。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条件,不断探索更灵活、更有效地将多媒体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方法,使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之花越来越灿烂。

[参考文献]。

[1]邓晓俞.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08(6).[2]郑西恩.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7(5).(责任编辑庞丹丹)。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考核教师行为的指标。

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因文章主题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

2.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以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这样会污染环境。”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了,反正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通过这样的家学设计,教师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学生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优化,依靠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3.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那样的课堂会有什么效果。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可以这样设置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教师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学习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历史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是一条重要途径。

(责编:吴建好)。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_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然而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2.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使用加酶洗衣粉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消化不好;吃饭时大量喝水喝汤、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设置讨论情境。讨论情景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归纳出最佳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结论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讨论结论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2.创设热点情景。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发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动物细胞工程”小结时,可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而后设问:多利绵羊的遗传性状与上述亲代甲、乙、丙的那一只绵羊相似?为什么?多利绵羊的培育过程需要用到那项技术?学习“环境污染”时提出什么是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在探究中展示自主。

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说、爱说、唱主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3.指导学法,提高效果。只有把教师的最优化与学生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依据及策略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有效拓展是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到各个环节中,达到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横生的效果。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教者思想上不重视,忽视学生发展。在听课调研时不难发现,在农村小学,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内容拓展仅是做做样子,有的甚至没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方面的渗透与运用,这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非常不利。2.课堂教学只求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在学习课文时,大多数教师只让学生读读文章,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而对人物的分析、课文感悟、结构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过于简单,甚至不管,只指导学生做完练习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3.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内在实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如,在阅读教学中,“学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形成了这种单一的'程式化的模式,由于准备不充分,学生草草应付了事,效果还是不佳。4.拓展延伸过深,学生无法接受。一些教师人为地提高拓展要求。比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字与拼音(三)中的古诗《登鹳雀楼》,课尾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了这首诗的感受。这对于入学仅有半学期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和完成任务的。

因此,为了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师必须正确开展拓展工作,重视内容的有效性应用。

1.课前拓展,促进有效预习。

语文学习应重视预习,学生在不了解内容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课文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因此,在课前布置一些搜集资料的活动十分有必要,能为后期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学生大多根据课文小资料来说詹天佑所处的时代、生平、事迹等方面的资料,于是笔者利用投影展示詹天佑的事迹,学生再结合自己收集的与笔者出示的资料,初步了解詹天佑,激起了他们了解詹天佑一生不朽业绩及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更有助于理解詹天佑是一位爱国而又杰出的伟大工程师的主题。这样既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对要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

2.课中拓展,促进有效生成。

(1)动手操作,加强课文理解。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第六自然段“人字形路线”时,如果直接给学生演示课件,会让学生失去一次宝贵的认真读文、仔细思考的机会,但不深入读文,仅仅让学生直接乱涂乱画,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收获。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根据课文叙述来画,教师适时指点;学生画后用语言介绍“人”字型线路的情形和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从读文中画图,从画图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得到了真真切切的练习机会。(2)开放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合理开放的教学评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指名让学生读《蝶恋花答李淑一》课文时,笔者请一位女生读这首词,这个女生音质悦耳,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听完她的朗读,笔者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教师的肯定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3.课后拓展,促进有效延伸。

在课中,仅仅课堂上活动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课后也要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想象补充、续写、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同类的文章等都是课后拓展知识内容的途径。如,笔者在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刷子李》时,课文中最后一句“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假如你就是曹小三,你有何感想?请学生们想象一下,并试着说一说。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大胆想象:你从芸芸众生中走来,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一袭黑衣,诠释了铮铮誓言;一手绝活,演绎了永世精彩;一番教诲,书写了人生传奇!于是师生们都明白了,享受平凡生活,可以演绎精彩人生!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10月25日—11月7日,我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短训班,时间很短,但近半个月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国培”是我们老师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在相对偏远地区和从教工龄有较短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学校只有历史老师不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者说想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在研讨学案的设计时,应该是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可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教师这个资源,那么在学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听了云大附中优秀老师的课程,同时和同时培训的的老师么一起交流在教学中常见的难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分析云南农村地区中学生常见学习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给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学校后,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以及在培训期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一手材料,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想法: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今年应该算得上是划时代了,今年初中历史第一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2012年省抽测科目之一就是历史;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按新课改要求,搞好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现实的成绩压力,要把成绩提上去。初中历史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内容多,时间少,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等,但一周只2到3节课,怎么教让学生感兴趣,怎么教把成绩提上去是摆在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

从内容上看,很多学生对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学习兴趣不高,但比较喜欢古代史。这和其中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内容不熟悉相关,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古代史所占份额较少,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调整。首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巩固下来,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看电视看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巩固,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联想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实用。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多想些办法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过程会更轻松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已知历史事件,同时巩固好已学知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在解决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后,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让她参与进来,而学生陌生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重复率高一点,这个效果还是好的。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继续担任历史教研组组长一职,在这一年里,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教材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历史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历史的价值,增强理解历史和运用历史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历史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里就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谈几点浅潜的认识。

(1)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2)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并不是不可捉摸、无法控制的。尽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

数理教研组。

夏方军。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的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一定要摈弃以前那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化、程序化教学模式,)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怎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前提;二是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主体。下面就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在教时让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也就是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有所新意思,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像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5、拓宽知识,发展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发现学过的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知识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6、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以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产生兴趣,又带着疑问探究知识,乐在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埋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7、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忧认识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生气,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巴不得能代替他去学。但是看了这份报导,我的原本的观点在头脑中渐渐退去,为甚么会这么说呢?缘由很简单,由于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我们深究一下,孩子为甚么不喜欢老师啊?我觉得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缘由: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遭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讥讽;遭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等,特别是当和老师发生矛盾时,他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由于没有到达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厌学了。

3、有的时候我们老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自己也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教师缺少课堂管理的技能,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由于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进步嗓门,将其一军:

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讲的话。这样让他下不了台的老师他怎样会喜欢呢?不喜欢的老师又怎样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激起不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这样他更不会乐学了。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轻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要对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公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留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捉住学舌功能的故意留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留意力。固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爱好的教学活动;对课堂题目的处理要机灵奇妙,比如:

拐弯抹角法、眼光暗示法、变换音调法、行为知道法、心领神会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老师鉴戒。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正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以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同等中的首席。作为同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请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换的空间与时间,这类合作交换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换、小组合作、组织交换、全班交换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情势,这些组织情势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换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附送:

学习体会学习《未成年人保***》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未成年人保学习。

学习《未成年人保***》心得体会近几年,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未成年人被成年人控制卖艺、乞讨、叫卖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的现象随处可见,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新法有这几个特点:

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牢牢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往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往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往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

“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布满执着的爱,才能ji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富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气力,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完)。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凤庆县鲁史中学罗子富20xx年10月25日—11月7日,我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短训班,时间很短,但近半个月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国培”是我们老师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在相对偏远地区和从教工龄有较短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学校只有历史老师不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者说想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在研讨学案的设计时,应该是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可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教师这个资源,那么在学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听了云大附中优秀老师的课程,同时和同时培训的的老师么一起交流在教学中常见的难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分析云南农村地区中学生常见学习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给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学校后,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以及在培训期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一手材料,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想法:

成绩压力,要把成绩提上去。初中历史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内容多,时间少,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等,但一周只2到3节课,怎么教让学生感兴趣,怎么教把成绩提上去是摆在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

从内容上看,很多学生对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学习兴趣不高,但比较喜欢古代史。这和其中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内容不熟悉相关,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古代史所占份额较少,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调整。首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巩固下来,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看电视看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巩固,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联想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实用。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多想些办法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过程会更轻松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已知历史事件,同时巩固好已学知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在解决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后,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让她参与进来,而学生陌生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重复率高一点,这个效果还是好的。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有效的输入知识。教学应该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然而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个投喂食物给婴儿的保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拥趸。教学实则是一名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如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都是需要一名教学不断学习的。本文將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一、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自我教学素养。

反思是从结果出发360度地思考问题,它往往要借助两个东西,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内化的标准。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通过对自己行为和学生行为的重现来审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内化为教学的手段和标准。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不满意,也正是这种不安现状的教学心理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针。因此,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对自我有一个不满意的状态,进行自我评估。然后采用一些手段得到反馈信息,帮助自己教学成长。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和探索。

(一)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有一个审度,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估。正确的评估取决于教师的自尊,具有较高自尊的教师对于自我的教学水平处于一个较为满意的状态,对外界的评论更愿意接受正反馈。而自尊较低的教师对于自我教学水平处于忽视状态,对外界的评论处于一个消极状态。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保持平衡的自尊,对外界评论和自身的教学采取一个务实、谦卑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地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对自我的教学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个良好、积极的自我效能往往会促进教学地有效进展。自我效能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主观判断,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建立正确、健康的自我效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正循环。

(二)获取反馈。

具备一定的心理条件后,教师要获取一些有效的信息来形成反思。首先,教师必须对信息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自我审视只是教学反思中的一个反面,它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依赖于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学会从客观现实中获取反馈,比如,学生的考试状况,学生的评价,学校的反馈,其他教师的评论中敏感的获取信息。其次,教师要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具有一个高度的辨识,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教学,即返回到以上所说的自我认知中。另外,反思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的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其进行严密而又有逻辑地整理,获取一定的教学经验,反应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之中。教学反思有时候会矫枉过正或者无济于事,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重塑和重现,重新进行一个思考。反思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成,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它将极大地促进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坚持提高学习兴趣与培养综合能力并举。

(一)立足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方案。

在初中阶段,教学方法能否与教学环境相适应是关系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指引,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谈何容易?历史知识大多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透过历史现象,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提高文字的分析能力,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其历史成绩才会有所提高。而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教师引导的,尤其是历史这种知识体系庞大的学科,单靠学生个人力量,很难在学习上有实质性的突破。由此,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学科特色来看,需要教师对教学有足够科学有效的安排,立足教学发展全局,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教学方法之前,需要教师对充分考察教学环境,掌握其发展动向,考虑到教学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其近期学习状况,以此为立足点,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能够感受到课堂质量提升带来的改变,学习体验也会得到优化与提升,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培养综合能力。

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繁多,部分历史事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就连史学家对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观点明显,可以用于辩论的历史事件,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具体实施的话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初中生思考问题的出发角度始终有限,看待事物也不尽全面,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在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时就需要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了,而合作学习就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不错选择。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注意进行小组分配,成员组合的力量尽量均衡,不宜出现学习能力差距千差万别的情况;在进行辩论材料准备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查阅资料的途径以便学生参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在进行辩论时,需要教师仔细听取学生的辩论观点以及其运用的支撑材料,便于结束之后对辩论结果进行点评。点评方向主要从其运用历史材料的对论点的支撑力度以及学生的表述情况两方面来看。

通过进行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有助于前后知识的疏通与连贯;在进行辩论表述时,对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都会有一定的训练;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查漏补缺,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看似困难重重,无法逾越,实质上有很多教学方法可循。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所需,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不断摸索,敢于尝试新事物。除此之外,需要教师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为基本教学宗旨,才能有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