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读后感(优质7篇)

时间:2023-10-07 00:07:52 作者:文轩 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读后感(优质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弟子规感悟篇一

我读过许多书,有古代历史战争,也有介绍各种百科等书,其中我觉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是《弟子规》这本书。

这本书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体现了一个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它告诉了我们青少年时代该干的事,本书有许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终身难忘,启发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读《弟子规》中,让我有难忘的一句话是“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他的典故是管宁与朋友读书时朋友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出外面乱逛,管宁割断了席子与他绝交,对他说:“我不与你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张席子”。

说完,管宁认真读书,不再理朋友了。

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我觉的它像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该尊敬长辈,谦让幼小,对大人多一份敬重,对小孩多一份关爱,对学习多一份用心,那会让我们永向光明大道走去。

弟子规感悟篇二

当我第一次翻开《弟子规》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封面,是如此精美,飘着淡淡的书香;内容,是如此丰富,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是它,让我懂得了:人,原来是这样做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首悦耳动听的三字歌谣,就是《弟子规》。

“入则孝”这一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家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出则悌”、“谨而信”叙述了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泛爱众”、“亲仁”进一步讲述了如何为人处世;“余力学文”叙述了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

“要是听到别人指出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的表扬就高兴,那么,对自己有害的人就会来到,对自己有益的人就会离去。”是啊!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爱听别人赞美的人,他们往往不知道,这正是一个败笔。对自己有害的人会逐渐加害你、利用你,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但如果相反,你得到的益处会越来越多。

《弟子规》,教会了我诸多的人生道理还有礼仪规范,以及学习的技巧。拥有一本《弟子规》,就如同有了一颗熠熠生辉的钻石,让你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受益无穷。

《弟子规》,你散发的那淡淡的书香,将会陪伴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畅行!

弟子规感悟篇三

明明,别玩了,去写作业吧。

知道了!知道了!我马上去。

你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菜,吃饱了吗?

吃饱了,吃饱了,别总问我。

明天星期一去学校别忘了系红领巾。

“我知道了...

妈妈,你真啰嗦,我的耳朵要长茧了。

父母的千言万语在我们心中是啰嗦烦人;我们误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是多管闲事。父母教书,一定要听,父母责,一定要顺从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惭愧。

兄弟道友,兄弟道恭。兄弟和睦,孝顺。兄弟应该爱他们的兄弟,兄弟应该尊重他们的兄弟。只有这样,兄弟们才能和睦相处。每次我有美味有趣的东西,我都会记得给我哥哥留一份。当我哥哥不讲理时,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对他凶猛。在与哥哥相处时,我学会了分享和谦虚。

记得放学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家好几次,没有提前给父母打电话。同学家玩的时候忘了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结果妈妈担心到处打电话,最后决定在同学家放心。

还有一次,我妈妈和我聊天:她说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学到了很多兴趣班。不幸的是,没有人能长期坚持下去。我对兴趣班没有热情,热情也不高。我回来后没有练习。结果,我半途而废。这件事感动了我。

出必告,回必面,居无常,行业不变。出门要告诉父母,回来要通知父母,避免父母关心。平时住的地方要固定,选择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轻易改变。自从知道了这句话,我就决定摆脱这些坏习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要轻易放弃!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是我的一面镜子,展现了我无法发现的许多缺点。通过努力,我想我会成为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弟子规感悟篇四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小编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高中的时候,感触非常深。时隔多年,再次重温这篇国学经典,依然深有体会。下面是四篇《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想必大家都读过《弟子规》吧,《弟子规》里的内容蕴藏着许多道理,只要我们反复回味,就会有许多体会了。

有一次,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大扫除,而我在做妈妈布置的“海量”作业。经过两个小时的“拼搏”,我终于把“海量”作业给消灭了。没想到,我刚刚写完作业,妈妈就叫道:“阿怡,帮妈妈洗洗拖把吧!”我听了,说:“妈妈,我刚刚才把作业给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妈妈说:“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给累坏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听了,又说:”下次大扫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这总行了吧!”妈妈听了,说:“唉!算了,你还是好好学习吧!”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妈妈。妈妈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全部家务一直都是她做的。现在,妈妈很累很累,叫我帮她洗个拖把,我都不肯。唉,妈妈上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她还要忙个不停,我又何曾帮过她干过一点活呢?平时,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她叫我回去复习,不要再看电视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时甚至不听呢,净和她“唱反调”。妈妈处处都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没当一回事呢!但是,我现在决定改变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会做个懂事、听话、勤劳的好孩子,学会帮妈妈分担辛苦,让妈妈不再为我的学习操心。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而《弟子规》也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感悟篇五

《弟子规》起源于清朝民间,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并不算很闻名,也不是当代大学者,他一生最高的学位只是“秀才”。在当时,秀才只能在私塾里当老师,只能当“孩子王”,一般没有多大的成就。可是,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汇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论语》、《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书中的故事、句子,汇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书--《训蒙文》。现在,说起《训蒙文》是鲜为人知的,可是一讲到《弟子规》,那可就众所周知了。《训蒙文》是如何变成《弟子规》的.呢?这不得不归功于最后校订的,也是《弟子规》的大功臣—贾存仁先生。《弟子规》经过这两位先生之手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了。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宠习惯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更应该学一学《弟子规》。只有读懂、背过《弟子规》,我们才能从小树立起一种规矩,才能懂得要孝顺父母、讲悌道,尽到做儿女的本份!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孩子应该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要互相关爱,对同学、同事、朋友都要讲求“悌”道;还让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谨慎,一旦说出口的承诺,就一定要办到,即一诺千金;对任何人都要关爱;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最后强调的“余力学文”,这也纠正了同学、家长的一个错误观点,现在不少人总以为好孩子是多才多艺,能说会道的那一种,当然,有才艺固然很好,可是,家长们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对品质、道德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生命之本”,现在,家长们让孩子考一百分,学钢琴、学画画,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质道德,如果孩子品质不好,还不如什么都不会,笨头笨脑,至少这样对社会的危害少一点儿。

我们不应该只拿成绩、才艺、获奖证书来评判一个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质!

我呼吁大家学习《弟子规》,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真人”!

弟子规感悟篇六

国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暑假期间,我诵读了一本国学经典——《弟子规》。

《弟子规》讲的是古代圣贤对学生所要求的言行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言行要小心谨慎,对别人有诚实守信。这样正如《弟子规》开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我最喜欢这么一句话“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徐顺承。”意思就是说﹕“父母在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听从。如果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应当虚心地接受。”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故事《钱镠敬父》。钱镠是我国五代时的吴越王。一天,他带着手下浩浩荡荡地回乡看望父母。父亲却不愿见他。第二天,钱镠穿上便装,独自走回家,父亲才园见他。父亲生气地说﹕“我们家世代务,虽然你现在成了吴越王,但你只顾着贪图享受,所以我不愿见你。”听了父亲的话,钱镠每天勤奋治国。

比起钱镠,我愧疚万分。还记得考试前夕,爸爸妈妈都劝我“临时抱一下佛脚”。可我就是不听,什么也不去再巩固一下。直嚷嚷着要早点睡觉,补充精力,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考试,结果一塌涂地。不会的还是不会,原本会的却因为没有复习,忘得一干二净。真不该无视父母的教导,以至于后来后悔莫及。

弟子规感悟篇七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十二个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四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在路上遇到长辈时,要马上向长辈打招呼、敬礼。

当你要向长辈问问题,但长辈正在跟别人讲话或思考等时候,我们就要在旁边等待。

这四句话也让我改变了许多。

以前,我要问老师一个问题,当时,老师正在和其他老师讲话,我总会叫道:“老师老师!”直到老师听到为止。

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比如:当我要去找王老师问问题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家长讲话,我就在旁边慢慢的等待着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