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09-25 08:25:01 作者:雅蕊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其只会写“同、形、状、采、再、仅、千、针”8个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千奇百怪”、“异口同声”。用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句所表达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树叶的形状,了解树叶的颜色。

【教学重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背诵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益。

【教学用具】:

师生采集树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来猜猜谜语,看谁脑筋动得最快。“春天刚睡醒,夏天遮阴凉,秋天随风落,冬天去无踪。”打一植物。(板书:树叶)

2.你看到的树叶都是什么样的?

3.大自然中所有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你还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读准字音。

(1)看课文,找找课文中你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多读读它们的拼音,读准了就算是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

(2)看看谁交的生字宝宝朋友最多?读读它们的名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找自己认识的生字认读)

(3)这些生字宝宝很调皮,把它们叫出来再认一认吧。(指名读,特别注意后鼻音“同、形、状、瞪”,前鼻音“仅、千、针、颜、扇”,翘舌音“状、针、扇”,平舌音“采、再”。师领读,学生齐读)

2.巧记字形。

小朋友们真能干,一会儿就和生字宝宝们交上朋友了,不过朋友之间可得经常联络感情的,下次见着它们,你们还能认出来吗?我们可要好好记记生字宝宝们可爱的模样。

(1)我们学过很多种字形结构,都有哪些呢?帮生字宝宝们排排队。

(认识生字的不同字形结构)

(2)想要快速记下生字宝宝的模样,可得想点办法,和你的同桌一起动动脑,看谁有好方法记得快。

(同桌交流记字巧方法,老师巡视,个别提示指导)

(3)把你们的好方法都说出来吧,比比看,谁的记字方法最简便。

(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3.指导书写。

(1)谁来书空生字宝宝的笔画?注意顺序别颠倒了。

(指名书空生字笔顺,老师相机指导,纠正,尤其指导“状”左部分的笔顺)

(2)调皮的生字宝宝有时候会把自己身上最关键的一笔悄悄藏起来,要心细眼尖的小朋友才可以发现,并且不会弄错,更能把生字宝宝写得漂漂亮亮。

让学生自由地谈谈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注意哪些地方。、

形:右边的三撇儿起笔在一条垂线上,第三撇儿较长。

状:不要漏写右上一点。

再:写好三横,第一横较长,第二横较短,第三横最长,中间的横、竖刚好分别写在横中线的竖中线上。

(3)选一个你认为最难写或者容易出错的生字,同桌小朋友互相考考对方。

(选一生字,同桌互相检测书写是否正确)

三、再读课文,巩固字词

现在,老师要把生字宝宝都藏进课文中,看看哪个小朋友没有忘记它们,并且很熟练很流利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男女分组读,齐读。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二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三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在“教教材”的观念中,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就是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的条理,得到一些写作知识。“教教材”是从教材出发回到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宰,而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则被偏离于教学的外围,处于被动的地步,一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被动地执行。久而久之,教师就沦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沦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按照“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一个“用”字,赋予教师教材加工者,教材开发者,教材创新者的角色地位,还学生以教学的中心地位。“用教材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湘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7课《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带领学生采集树叶标本,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在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按照“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观念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并对这两种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敲与比较,最终在“用教材教”的执教实践中,进一步体会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例一(片段,按“教教材”设计)

1。通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2。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3。读句子,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在句中的意思。

4。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5。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6。师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树叶的颜色不只是绿色,而是五颜六色,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说明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

该教学设计,我只停留在教教材上,重点放在讲知识点上,被动的把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能弄懂课文讲了什么,但学生并没有亲身观察的经历和深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为了改变这种缺陷,我又在新课程的新理念的指导下,从“教教材”出发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例二(片断,按“教教材”设计)

一,课前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课前我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到公园,路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树叶作成标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记下来。

二,精读课文,赏析理解。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呢

1。找一找课文中描述树叶颜色和形状的部分。

生划出句子:

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

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针,有的像扇子,有的边缘像锯齿……

2。展示采集的树叶,让学生自由补充树叶还有那些颜色和形状。

学生a:我采的树叶形状像一把梳子。

学生b:我在家门前摘了一种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就像一个葫芦,真有意思

学生c:我捡的这片树叶是彩色的。它上面有三种颜色,你看它的左边是绿色但右边已慢慢变成黄色和红色。

……

3。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树叶的颜色和形状。

4。板书:

颜色五颜六色

形状千奇百怪

三,拓展思维,说说新发现。

师:除了课文上写的和刚才大家说的,你在观察的过程中还有新的发现吗说一说。

生:我发现昨天摘的树叶,今天就干了。

生:我发现树叶的颜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原来树叶的颜色也会变呀!

生:老师我知道了,树叶也和我们一样总是换不同衣服。

生:我采的树叶上有一层白色绒毛,摸起来还咔吱,咔吱响呢!

生:我发现枯了的`叶子变得很脆。

四,有感情朗读第七小节,体会新发现后的惊喜,兴奋的心情。

五,鼓励质疑,课外延伸

六,总结:只有认真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全面的发现。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细心观察,在观察中得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发现。教课文前,同学们把采集的树叶拿出来互相欣赏,互相交流,面对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

再从知识发展来看,当代知识观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是学习者”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使知识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嵌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之中“的过程;同时,”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生成过程“,是”个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新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开展对话,进行视野融合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可见,学生的知识教师是无法教给的,而应让学生自己悟得,生成;教学不应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借助教材,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经历,一种体验,让学生在这经历,体验中生成知识的过程;教材绝不可能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学生知识生成所需的一个凭借,一种资源。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四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

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

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

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五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涵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诗人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

以主要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借助文本材料进行思考探索。比如:在教学第一节时抓住“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让学生理解“大门”是“祖国”敞开的,“绿阴”是“祖国带给我们的,这就形象生动,增添亲切之感。接下来的两行诗,连用“去吧”,富有召唤色彩,这召唤是“祖国”发出的,饱含深情。去干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明白是大自然在呼唤孩子们去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可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不是简单的事,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去勇敢地攀登,才能饱览巍巍青山的无限风光。从而显示出少年儿童所向无前的豪迈之情。

结尾处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虽然内容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又不一样。一个总起邀请,一个总结升华,学生理解了诗歌重复的原因,明白了朗读不一定全靠用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调节不同的情感才能让朗读绘声绘色。

一、教会学生擦亮慧眼

诗歌第二段是这样的: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我出示了我故意修改过的句子: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让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中感悟,虽然句式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意味却有了变化。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告诉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不仅去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奥妙,更要发现自然万物蕴育的力量和精神,从他们身上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时,再让他们打开思路,你的慧眼还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秋菊的傲霜,梅花的顽强;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海的宽广,高山的伟岸;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草原的生机,森林的富饶;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都市的繁华,乡村的静美。

二、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诗歌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我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像,把这句诗写成充满情趣的小短文。

读着诗,赏着图,再品一品同学们的美文,不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在课本的河流里畅游。

三、带着学生一起创作

当读到第四段: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朗读无需指导竟已非常到位。于是我抛出练习册上的一道习题,学做小诗人。

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写,看看谁写的最像诗。

学生静思默想了一会,开始动笔。五分钟后有人举手了。群众的力量果然不可低估,孩子们的诗句虽然不是很讲究用词韵律,但还是让我惊讶,修改一下,竟和课本语言不相上下。

蓝天说:飞翔吧,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向少年的理想!

蓝天说:展翅吧,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少年的明天!

太阳说:努力吧,飞向无边的蓝天,展示少年的活力!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比起本册的其它课文,这首诗显得非常简短浅显,似乎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读懂,但是如何让这堂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而非一堂自然课,如何让这堂语文课更有宽度和深度却是值得琢磨与品味的。在反复研读了教材之后,我准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教会学生擦亮慧眼

诗歌第二段是这样的: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我出示了我故意修改过的句子: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

让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中感悟,虽然句式看似相同,但表达的意味却有了变化。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告诉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不仅去发现自然万物的神奇奥妙,更要发现自然万物蕴育的力量和精神,从他们身上学会坚强,学会独立,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时,再让他们打开思路,你的慧眼还发现哪些有趣的东西?孩子的答案丰富多彩: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秋菊的傲霜,梅花的顽强;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海的宽广,高山的伟岸;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草原的生机,森林的富饶;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都市的繁华,乡村的静美。

二、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诗歌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我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像,把这句诗写成充满情趣的小短文。

读着诗,赏着图,再品一品同学们的美文,不禁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可爱的小蝌蚪,在课本的河流里畅游。

三、带着学生一起创作

当读到第四段: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朗读无需指导竟已非常到位。于是我抛出练习册上的一道习题,学做小诗人。

我说老师和你们一起写,看看谁写的最像诗。

学生静思默想了一会,开始动笔。五分钟后有人举手了。群众的力量果然不可低估,孩子们的诗句虽然不是很讲究用词韵律,但还是让我惊讶,修改一下,竟和课本语言不相上下。

蓝天说:飞翔吧,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向少年的理想!

蓝天说:展翅吧,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少年的明天!

太阳说:努力吧,飞向无边的蓝天,展示少年的活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从对比、想像、练笔三个维度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操作简单,情趣盎然,收获不小。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六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渴望春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难点】

1、歌曲情感的表现。

2、认识变音记号,学习临时变化音的唱法。

3、体会6/8拍子活泼轻快的特点,了解弱起小节。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等。

【教学理念】

以“感受春天(创设情景)——体验春天——表现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渴望春天》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一)播放清新优美的音乐,学生有序进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

(二)看春、说春、听春:

1、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春景图片,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从冰雪融化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到处充满无限生机)

生:略

2、师:是啊,现在正是春天。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春天的美景吗?或者你说一、二句赞美春天的话或诗句。

生:略

师: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生: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从文学的角度,运用听、说的情景导入,,营造春的氛围,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置身在春的怀抱中,为后面的歌曲欣赏作了情感铺垫。)

二、导入新歌:

的人都期盼的季节,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总体描述,为后面的歌曲欣赏和学习作了情感铺垫,能更好的激起学生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和渴望学习歌曲的急切心情。)

三、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播放童声合唱《渴望春天》,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a、作品的演唱形式:

1、男声合唱

2、童声合唱

3、女声合唱

b、作品的情绪:

1、热烈激动

2、抒情愉快

3、低沉忧伤

c、歌曲的.拍号:

1、3/4

2、6/8

3、3/8

(设计意图: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欣赏优秀童声合唱团的演唱录音歌曲,使学生熟悉旋律,熟悉音乐,初步体会和感受和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感受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几个小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愿望。)

2、听一听,比一比。

指导学生划拍子唱一唱上面旋律,巩固6/8拍的节奏。

(2)比一比歌曲为什么用的是6/8拍子,而不用3/4拍子。(学生在听中比较,同样的旋律用不同拍子有何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节奏拍子的对比聆听,感受歌曲旋律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3、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啦”进行哼唱旋律。并模仿一下节奏xxx拍手为旋律伴奏,注意6/8拍子的强弱对比。

(1)学生随琴轻声的用“啦”来模唱。

(2)师弹奏,生轻声学唱,并找出自己认为最难唱的一句。教师讲解升号,装饰音、休止符、连音线等乐理知识。

(设计意图:视唱能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通过唱旋律对分析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哼唱,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划拍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6/8拍的强弱规律。)

4、请同学们按照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其中的春天气息。学唱歌词并且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激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有机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来了,绿色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让学生初步感受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第三、第四行中的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呼唤,我指导学生激情呼唤,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学习第二至五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经观察到的大自然动人的画面,回顾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欢乐和温馨,倾听大自然对自己的呼唤。

这首诗激情澎湃,生机勃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不大声喊。同时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情绪的变化,读出自己内心美好的感觉。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反思篇八

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摆正了学生的“学习者”位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存在的不足

(1)“让学生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一步要落到实处,避免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时出现“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

(2)要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

(3)教师要摆正自己当“配角”的位置,随时注意不要“越位”,不能越俎代庖。(受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的影响,我经常犯以上的“错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