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实用5篇)

时间:2023-09-05 10:14:23 作者:字海 最新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篇一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县商贸物流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商贸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xx县商贸物流业发展,对于我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融合与对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商贸物流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7.08亿元增长到39.8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06%,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20**年全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42亿元,占全县gdp的4.4%,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23%,连续多年保持在17%左右。

(一)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完成。我县物资、商业、供销体制改革后,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退出流通领域,流通企业全部为个体私营业态。

(二)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我县紧紧围绕“大市场、大流通、大开放、大服务”目标,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专业市场,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商贸功能区,初步形成了以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大型商业设施、农贸市场、专卖店、步行街、连锁经营店共同发展的商业格局,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我县现有农贸市场53个,其中县城7个,xx年市场成交额为19.96亿元,同比增长16%。现有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建材大市场、小商品服装城等三个专业市场,全县共发展上规模的超市150多家,其中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12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25家。我县累计改造万村千乡标准化农家店784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使66万农业人口受益,农家店已成为农村市场流通的一大亮点。xx年全县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亿元,同比增长17.8%。全县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1000余个,从业人数近7万人。

(三)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档次逐步提高。我县流通企业逐步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涌现了一批商品陈列整齐、品种丰富、购物环境舒适的连锁店、专卖店、超市、购物广场等新型零售业态,流通企业经营结构、经营业态、经营模式得到提升和创新,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全县年营业额上千万的零售企业达10余家,其中本土商贸企业新华联超市还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湖北、贵州、武汉等省市开设了连锁超市分店。全县现有连锁企业2家,xx年销售额达3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的7.5%。

(四)商业步行街、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异军突起。我县商业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建设如火如荼,由过去单一的商品交易场所逐步向集购物、居住、商务办公、酒店、美食、文化、娱乐、金融、休闲等多功能互容共生的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发展。xx年开业的青树坪镇富厚商业步行街总投资4000万元,门店238个,商业面积达18000平方米,形成了超市、服饰、五金、娱乐等功能分区,交易火爆,被誉为“全省乡镇第一街”。县城汇丰步行街、艺芳步行街即将建成营业,华剑·凯旋城已开工建设。

(五)物流配送呈多元化发展。我县积极培育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现有货物托运站20家,零担公司10余家,快递公司6家,在建的丰厚物流园已完成6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建设,已有10家货物托运站入园经营和12家企业入园仓储配送,现正在进行信息办公楼建设。今年规划建设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拟占地80亩,投资达1.6亿元,建成后全县所有农家店的货物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将有效减少物流成本,净化农村市场,确保食品安全。全县现有连锁企业2家,xx年销售额达3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总额的7.5%。电子商务、网上购物渐成人们追求时尚潮流的方式之一,新型的经营方式,既转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档次,又提升了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发展商贸流通业政策引导支持不够。长期以来,政府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没有具体的扶植政策,长期以来,我县商贸流通业大多是以个体经营户的形式存在,大部分市场都是自发形成,没有起到商贸流通纽带作用。

(二)没有品牌支撑,商贸流通企业竞争力不强。从本县情况看,至今没有一家国内500强及省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双峰,从业人员最多、营业收入最大的新华联超市年营业收入也没有超过3000万元。大幅射的商贸流通局面没有形成,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动力不足。

(三)农产品市场建设基础薄弱。全县16个乡镇有经营场所的农贸市场仅14个,平均每个乡镇不到1个市场,马路市场占主体。大部分乡镇仍沿袭千年来“赶场”的传统交易方式进行商品交易,既阻碍交通又不安全。目前,农民购买的商品有60%以上是来自流通方式落后的'“夫妻店”、“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种现状如不尽快改变,农村现代流通的格局就难以形成,食品安全无法保障。

(四)商贸流通行业规划相对滞后。由于一直以来对商贸流通业的建设缺乏有力的规划,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市场建设为名搞房地产开发,无序设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导致不少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分区不协调,政府规划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班子。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发展商贸物流业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全县商贸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编制好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做好全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调研,尽快编制好我县商业网点规划,并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联系起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严肃性,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有序推进。

(三)加快农产品市场标准化改造步伐。迅速启动农产品市场三年改造行动规划,改造好25家,新建9家,三年内基本完成全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任务。

(四)着力打造湘中物流园区。加快已落xx县经开区的丰厚物流园的建设步伐,将其打造成为湘中地区分工明确、设施完善的综合物流枢纽。以洛湛铁路为依托,建设好太平寺铁路枢纽型物流基地,逐步规划1000亩,建设一条从东至西的商贸物流走廊。

(五)大力培育专业市场。要着力建设好我县农机、家具、建材、农资、服装等专业市场,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促进我县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大商贸流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要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着力瞄准世界五百强、国内五百强企业,争取5至xx年内引进2—3家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一是请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现代商贸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带动下迅速成长起来的全新的服务业,政府要把发展商贸流通业列入重要经济工作内容,加大扶持力度,在国土、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物流产业,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二是建议尽快制订出全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既需脚踏实地,又需高瞻远瞩,使规划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是请求大力支持我县太平寺铁路枢纽型物流中心的建设,在土地审批、配套资金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乃至湘中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篇二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株洲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本规划。

第一部分:“十一五”农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工作,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一是面积稳定,总产、单产保持较高水平。五年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均稳定在380万亩以上,2010年达到393万亩。五年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平均粮食总产187万吨,亩产稳定在450公斤左右,单产在全省14个市州中始终稳居第一。其中,稻谷年均总产183万吨,双季稻面积达到174万亩以上,年平均水稻单产485公斤,比全省平均值高出约80公斤。二是优质稻种植比重提高。201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220万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90万亩,超过“十一五”规划年播种面积90万亩;高档优质稻年平均播种面积25万亩以上。三是粮食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全市种植规模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7300余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含专业合作社)达到2450户,200亩以上的达到158户。最大的达到5000亩以上。

二、经济作物稳步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163万亩,总产值33亿元,同“十五”期末比较,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了3万亩、6亿元,增长1.87%和22.2%。一是几种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为88万亩,总产13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万亩、18万吨,增长13%和15.8%;水果33万亩,总产11.6万吨,比2005年增加2万亩、1.6万吨,增长6.45%和16%;茶叶3.54万亩,总产1292吨,比2005年增加0.38万亩、35吨,增长12.03%和2.78%;果用瓜11万亩,总产15.34万吨,比2005年增加2.7万亩、4.6万吨,增长32.53%和42.83%。二是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优质高产和突出特色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经济作物优良品种。茶陵脐橙、炎陵黄桃、攸县南方早熟梨以及株洲县、天元区和茶陵县的葡萄等,已形成一方产业。同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内部结构日益优化,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37种之多,市民“菜篮子”日益丰富。三是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设施栽培面积为29.7万亩,比2005年增加16.5万亩,增长125%。其中,2010年全市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为17.4万亩、果用瓜10万亩、水果2.3万亩,同“十五”期末比较,分别增加了12万亩、2.5万亩、2万亩,增长222%、33.3%和667%。

三、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来,我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26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8个,面积达200余万亩,9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无公害产品82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覆盖蔬菜、大米、旱杂粮、茶叶、瓜果、食用笋等6大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市、县两级成立了11个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站),同时在乡镇、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农残速测站40个,配备检验检测仪器100多台(套)、专业检测人员100余人;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5台、执法人员56名。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点46个,涵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加工企业等,年抽样检测30多次,样品3万余个,农残超标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且逐年下降,农残合格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加大了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均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不断推进。200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城区确定了33家基地、企业和超市进行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推行以蔬菜、猪肉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同时,根据市场准入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质量追溯、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等四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市民消费安全。

四、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3.6%,比“十五”末净增98亿元;完成增加值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7.3亿元,实现利润6.1亿元,上交税金2.4亿元,安排农村劳动力6.3万人,带动农户41万户;“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88%、208%、193%、130.7%,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40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5亿元。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十一五”末,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5家,比“十五”末增加7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18.5亿元、利税6.6亿元,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9%。二是品牌建设成绩喜人。“十一五”末,我市共培育了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南名牌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9个省著名商标、14个湖南名牌产品,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基地163万亩,竹木基地183万亩,油茶基地58万亩,茶叶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0万亩。四是休闲农业乘势而上。我市休闲农业已从“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逐步向多功能休闲庄园企业为主的形式转变。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星级农庄不断显现,已分别拥有省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休闲农庄7家、10家、5家,其中年经营总收入过500万元的农庄达9家。

五、综合产能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坚持地力培肥和农民培训的硬件、软件两手抓,农业生产综合产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低产田改造。五年来,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有力地促进我市地力的提升。到2010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30万亩,比2005年增加270万亩,耕地质量和地力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农民科技素养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通过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蓝色证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5年累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其中,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对全市3个县201个示范村的9902名农民开展了系统的科技培训;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全市9个县(市区)的79200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

六、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的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共选育新品种38个,其中国审3个,省审13个;获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7400.5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5亿元。

第二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更加凸显 “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对稳定物价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的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我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13.3:49.6:37.1调整到2009年的10.6:55.4:34,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1230提高到2009年的17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958提高2009年的6525元。表明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起飞期、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已经显现。

三、科技的发展与农业的转型,更加有利于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和转型将会出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转型和农村经营主体发生变化以后,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利用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集成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其累积效应。与此同时,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将促进科技水平的向前推进。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将在较长时间存在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和用工成本的上涨,农产品成本上升趋势明显,但价格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在短期内还难以理顺,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的空间更加狭小,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二、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但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模式,使中小型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建设,一些大型农业设施的配套工程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越来越受耕地、水等资源的约束,农业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而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低下。夯实农业基础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农业内部分工分业加速,而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生代农民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以后,将加速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统购分销、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生产型营利性服务体系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及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相对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第三部分:“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优势产业形成

对接省里实施的主体提升战略,抓好项目论证和实施,积极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化规模经营主体的发育和株洲优势产业的形成。引进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参与项目建设,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销对接等途径投资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的支撑,增强株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提升地方特色品牌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装备水平,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加强产销对接和原材料本地基地建设,鼓励工商企业实行品牌嫁接,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株洲特色农业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三﹚以资源和需求为依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机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努力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等服务型农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机联动转变和农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四﹚以提高综合产能为目标,增加农业基础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核心,是农业基础的基础。一是认真落实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机制创新;五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

二、主要目标

﹙一﹚ 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在18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98万亩,产值25亿元;水果35万亩,产值8亿元;茶叶5万亩,产值2亿元;中药材发展到10万亩,产值达到1.6亿元。

﹙二﹚农村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充分利用农业区划成果,挖掘地方特色,调优种植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内翻一番,达到300亿元,年递增率14%,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提高到1:1.1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到达80%以上;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市场流通等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四﹚农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集成技术,切实把优势产区做成优势产业;挖掘农业资源,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进传统特色作物的集约经营和品牌运作,提升其质量和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提高的市场竞争力。

﹙五﹚农业资源环境显著改善

坚决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从严查处违规占用和破坏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切实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确保到2015年我市的耕地保有量不少于现有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旱作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力争农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耕地复种指数提高10%;种子、能源等资源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和绿色防控技术,力争农药利用率提高15%以上,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和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

﹙六﹚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到达95%以上,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54%提高到59%。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到达70%以上。

第四部分 重点产业规划

一、粮食生产

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与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着力引进和推广高产、环保、节本的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化、标准化、轻型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稻和优质旱粮作物,不断调优粮食内部结构和粮食品质;大力推进“单改双”,恢复和稳定双季稻面积。“十二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180万吨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在每年200万亩以上,双季稻面积确保在170万亩以上;旱杂粮面积到2015年发展到15万亩以上,总产5万吨。

二、蔬菜生产

围绕“保供给,重质量,促外销”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兴菜为重点,大力推动蔬菜的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企业化经营。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8万亩,总产160万吨,产值突破25亿元,同“十一五”时期比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加11万亩、25万吨、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菜地保有量超过0.033亩,人均日鲜菜供应量0.75公斤以上,做到品种多、数量足、质量优、上市均、价格稳。工作重点:一是坚决执行占补平衡适度发展的原则,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二是积极推广设施栽培和各项先进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延长市场供应,增加菜农效益;三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和流通组织扶持,确保产销畅通;五是建立蔬菜生产风险机制和产品储备制度,落实异常情况下的补偿机制。

三、农产品加工业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一个产值过百亿元、10个产值过10亿元、50个产值过亿元、100个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建成区域结构合理,企业结构优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快特色基地建设,以“唐人神”带动1000万头生猪,以“福来喜”带动130万羽“酃县白鹅”,以“好棒美”带动1000万羽攸县麻鸭,以攸县纤维板厂带动1000万亩林木,以“武陵源”带动100万亩油茶。重点抓好畜禽、粮食、竹木、中药材、油脂、果蔬等主导产业链建设。依托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建立高档优质米生产基地,实施精米加工改扩建项目,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依托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实木家具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档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依托千金药业、大豪药业、康美尔乐等企业,建立一批中草药种植基地,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药物流、加工品牌;依托好恰油、恒源油脂发展山茶油的精深加工,开发高档烹油、色拉油、保健油;以沙坡里、一遍红实施蔬菜深加工项目,提高特色蔬菜商品化处理能力;以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为龙头,加大推广名优茶、有机茶种植,打响株洲“神农福茶”系列茶叶品牌知名度。

四、休闲农业

到“十二五”末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1%,年接待能力达800万人(次)以上。到2015年努力建设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培育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0个星级农庄,增加农村就业人数5万人以上。

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 以茶陵火田、高垅、秩堂、严塘等乡镇小气候适宜区为重点,发展脐橙3万亩;以攸县酒埠江库区沿线5个乡镇及炎陵县炎帝陵周围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早熟梨;以城市四区及株洲县等地为重点发展葡萄2万亩;以炎陵、茶陵、攸县名优绿茶为重点,新扩0.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改造转换0.5万亩有机茶园;以106国道沿线为重点发展双低油菜40万亩;以炎陵、茶陵为重点建设1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以茶陵为重点发展烤烟基地3.5万亩。

第五部分 主要工作实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茶陵为重点建设100万亩标准农田;10万亩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的快速培肥;修缮中小型水库及各类山塘水坝,完善好农田灌溉设施;搞好退化土壤的综合治理和污染土地的恢复;实施好每年3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完成好60万亩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冬闲田开发及绿肥示范推广,切实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工作要求完善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站点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其能力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根据自然和生态条件、主导作物的布局等不同情况建设8-10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农技队伍的培训;着力抓好株洲市农科所科研手段的改进,科技设备的武装和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促进原创能力的提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服务,整体提升我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准确及时地把握农村发展的机遇,推动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实施专用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二是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三是努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名牌激励机制,加大名牌宣传力度,发挥品牌效应。五是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企业,培育新的目标市场。

四、推进农业行政执法

按照依法治国和建设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执法;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控,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外来物种的法制化管理。

第六部分 重点支撑项目

一、新增粮食产能工程

以攸县、醴陵、株洲县和茶陵县为主的株洲市新增6亿斤粮食产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水利工程、田园化工程、机耕道建设、地力提升、良种引进与推广、设施化育秧、农机化建设、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信息化工程和仓储流通工程建设。

二、湘米产业工程

在攸县、醴陵市、株洲县、茶陵县等4个产粮大县建立高档优质湘米原料基地30万亩。突出抓好品种引进和示范,种子生产;扶持一批种粮专业合作组织(大户),建立健全农技农机服务体系,力争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在75%以上;优质稻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重点扶持神农米业、仙竹米业、金湘米业、湘渌米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完善湘米推介新型销售网络,制定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标准,狠抓品牌质量和品牌运作,做优做强株洲大米品牌。

三、水稻良种繁育工程

以株洲市农科所为主,建设两系不育系核心种子繁殖基地、原原种繁殖基地、亲本原种繁殖基地;以攸县、茶陵为主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农田水利建设、晒坪修建、仓库建设,收割加工机械、检验设备和制种农户等的技术培训。

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控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督与管理,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方面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重点是改善和武装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基地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五、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10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其中2.5万亩高山反季节外向型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炎陵县;2.5万亩特色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株洲县、攸县、茶陵;2.5万亩早熟茄果类和瓜类基地,主要布局地醴陵市和株洲县;2.5万亩城镇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主要布局在株洲县及醴陵市和攸县。

六、农作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工程

以县市区为主,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应急控制能力,主要建设内容有: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全面提高农药和药械管理与安全使用能力,把病、虫、杂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七、地力提升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低产田改造60万亩,标准良田建设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主要内容为培育耕地基础地力、建设和完善田间排灌体系、实行土地平整。达到每亩粮食产量增加5%以上,耕地地力提升0.5~1个等级,土壤的耕种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

八、龙头培育工程

围绕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企业的加工装备,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 “唐人神”、“福来喜” “好棒美”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好恰油、恒源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沙坡里、一遍红等蔬菜深加工企业;湘龙竹木、江陵木业、创兴人造板等竹木加工企业;洣江、兹峰、神炎春等茶叶企业等的加工技术改造和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优势区域的建设,形成地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九、休闲农业扶助工程 对具有地缘和资源优势的地方,运用贴息和税收等措施,大力扶助发展休闲农业和服务业。重点支持株洲县松西子生态农庄和茶陵惠科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云田、荷塘月色、松西子、星光、酒埠江5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

第七部分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托我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人才、资金、税收等的支持,利用科技扶持和信贷支持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安全水平;鼓励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进入农产品行列,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二、积极扶植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要充分利用技术支持、信贷扶持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种苗统一供应、病虫统一防治、产品统一收购和销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推动农业生产的分工分业,降低生产成本。

三、积极支持农业发展内涵,拓展外延

积极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突破传统农业范围,挖掘农业发展的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外延空间。发挥好农业的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扶助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

四、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农村经营主体的改变,对农技推广体系将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理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及农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增强农技推广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耕地保养、低产田的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篇三

一、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及“四个株洲”的目标,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积极推进和发展绿色物流,引进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促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将物流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设面向国内外的全国性物流业网络支点,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各类物流中转服务及工业原辅材料仓储、配送服务。加快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力,基本建成高效便捷、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我市建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打造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主要指标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8%以上。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到16%。

——第三方物流总收入占全社会物流总收入比重占30%。

——物流企业使用网络技术处理用户物流信息比例达50%。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达到7个以上。石峰区工业物流园、芦淞服饰物流园、醴陵烟花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初具规模。

——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业骨干企业集团达到3-5个。通过国家认证的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0家。

——建成覆盖全市的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物流中心9个。

二、物流业发展产业导向

基于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在规划期内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以下主要物流行业。

(一)国际保税物流。2010年我市进出口商品总值达14.7亿美元,具备了发展国际保税物流业务的基础。我市目前尚无国际保税物流中心,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设置一批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设施。重点加快云龙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天元区新马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建设,发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

(二)多式联运。充分整合株洲北站铁路编组网、湘江内河航运和过境高速公路,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配置,以石峰区铜锣湾为主要结合点,整合株洲北站及相连的铁路专运线、铜锣湾港区以及周边的货运站场,大力发展水铁联运、公铁联运、水公联运和铁路集装箱运输等国内多式联运。

(三)货运站场和专线运输。以加快公路站场建设及完善系统配套为重点,在整合和提升原有货运站场的基础上,发展专线运输业务,统筹规划一批新的大型货运站场,如董家段航空产业园、危险品物流中心、天元华南物流中心等,提升公路货物的集散能力,强化我市与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

(四)城市与区域配送。在主城区及周边中心镇的交通节点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化城市配送中心,完善城市与区域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大力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药品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率。

(五)大宗工业品物流。加强石油、煤炭、天然气及相关大宗工业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相关大型企业矿物物流场所与运输设备的改造与建设,加快茶陵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石峰区工业物流园和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建设,对市内白石港建材大市场等主要建材市场进行集中规划整改,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六)农产品物流。大力推进谷物、大米、食用油等重要大宗农产品储备库及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把中南谷物城打造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粮油储备与运输中心。依托本市周边主要蔬菜产地,规划建设雨润农副产品物流园等一批蔬菜批发和销售市场,建立完善的蔬菜运输与配送体系,满足各类酒店和市民对蔬菜需求。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冻肉、食品、药品等冷链物流,重点完善鲜活农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完善农产品保鲜保质设备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冷链物流中心。

(七)服饰物流。加快芦淞服饰城提质改造和芦淞服饰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专项服饰物流配送,完善服饰及其配件的配送体系。鼓励第三方服饰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打造第三方物流平台。

(八)供应链管理服务。引导制造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加快物流业务外包和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准时制配送(jit)等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普及和开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良性互动。

(九)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服务。鼓励托盘、集装箱、标准仓库、立体货架和叉车等物流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开展条码、电子标签、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库存管理系统(wms)、货代管理系统等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和普及,提升我市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物流标准化应用。支持具备实力的物流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我市物流行业的特点,开展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政府从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中抽出适当比例对前沿性的物流标准化研究项目予以支持,鼓励物资与信息的分类、编码、条形码和射频识别、冷链物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十一)物流管理咨询服务。鼓励物流系统设计和规划、采购管理、制造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成本分析与控制、物流绩效管理、物流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外贸政策解析等方面咨询业务的开展,为我市物流业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物流节点建设

我市物流节点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物流枢纽,是整合物流设施群而建设的大型物流基地;第二层次为物流园,是综合性的、大规模的节点,为区域物流体系的中枢;第三层次为物流中心,是某一区域、某一专业范畴的综合性大型物流节点;第四层次为配送中心,是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规模适应于需求的专业性物流节点。

(一)物流枢纽建设

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发挥枢纽作用的设施群。

1、建设区域。以株洲北站为铁运中心,以铜锣湾港区为航运中心,以云龙示范区龙头铺为公路货运中心。

2、涵盖的主要物流园与专业物流中心。物流园有:石峰区工业物流园、红旗物流园等。专业物流中心有:铜锣湾钢材物流中心、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南车物流中心、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株洲危险品物流中心等。

(二)重点物流园建设

以物流园作为株洲物流体系的中枢,重点建设七大物流园。

1、石峰区现代产业物流园。位于石峰区喻家坪铁路工业站,规划用地3000亩。利用现有铁路专用线,结合铜塘湾港区湘江千吨级码头和白祁庙危险货物专用码头建设,建设成为一个联结铁、公、水和航空运输四种运输方式,集仓储、配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物流园区。

2、芦淞服饰物流园。位于芦淞区,规划用地1197亩,其中 1000亩用于以服饰及其配件为主的大型批发市场和服饰配送仓库建设,其中197亩用于以专项服饰物流配送为起点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

3、中南谷物城物流园。位于株洲县渌口镇,规划用地1780亩。建设粮油综合加工区等六大功能区,提供粮油、饲料等大宗农副产品运输、加工、仓储、交易、配送、信息等一体化服务项目。

4、醴陵烟花物流园。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1508亩。建设花炮仓储、普货仓储、联检、监装、物流基地,为醴陵市花炮的生产与出口服务,打造湘东赣西的物流中心。

5、荷塘农产品物流园。位于荷塘区,规划用地1200亩。主要满足城市及区域农产品物流、城市及区域生活消费品配送需求。

6、云龙中特现代物流园。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1000亩。建设批发交易展示厅、周转仓库、集装箱货场、车库和公共服务配套等设施,为企业代储、代发、代运各类原材料及产品,集仓储、分拣及新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易平台。

7、高新区新马物流园。位于天元区新马工业园内,规划用地1500亩,建设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

(三)重点物流中心建设

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作为株洲物流的支撑,重点建设九大物流中心。

1、石峰区湘江金属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规划用地1080亩,计划投资30亿元。建成集总部经济区、会展区、商贸服务区、仓储加工配送区等为一体的大型钢材、有色金属物流城。

2、石峰区铁路枢纽物流中心。位于石峰区,以铁路北站作为依托,规划用地800亩,建成长株潭地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资集散地,株洲市各专业市场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

3、天元区汽车零部件和整车物流中心。位于天元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株洲汽车工业的物流中心,主要为北汽控股株洲基地汽车零部件物流、汽车整车物流服务。

4、董家塅航空物流中心。位于芦淞区董家塅,规划用地100亩。建设“三区一平台”的物流中心,即仓储区、配送区、居住区和物流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平台,为我市航空产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物流服务。

5、云龙保税物流中心。位于云龙示范区,规划用地500亩。主要开展进出口货物保税存储,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等业务。

6、湖南湘赣商贸物流中心。位于茶陵县,规划用地1204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赣交界处商贸物流中心。

7、湘东南现代物流中心。位于攸县衡茶吉铁路渌田火车站附近,规划用地3500亩,建设大型货运物流中心及商品集散中心。

8、炎陵银太现代纺织物流中心。位于炎陵县,规划用地200亩,建成总储量达200万吨,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物流中心。

9、醴陵湘东物流中心。位于醴陵市,规划用地300亩,建成融仓储、运输、办公和服务为一体的湘东现代化综合物流中心。

(四)配送中心建设

配送中心面向最终用户末端运输,由市场决定各专业配送中心的数量规模与布局,为周边地区提供快速便捷的配送服务。

构筑完备的公、铁、水、空立体化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七条铁路、十一条高速公路、城铁网、二十八条干线公路、两大货运场站、三大港口的交通格局。为此,在物流交通方面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一是突出等级提升,实现快速交通;二是突出三路并进,实现立体交通;三是突出密度合理,实现便捷交通;四是突出管理提升,实现智能交通。到规划期末,形成长株潭物流核心圈半小时达到、“3+5”城市群2小时达到、市域内1小时达到的物流通路效率。

株洲物流信息平台体系拟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五层结构建设。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层。以株洲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基础,作为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物理层基础,主要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电信交换网、光纤宽带网、无线通讯网等)和计算机硬件设施等。

2、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层。主要承担株洲物流信息资源门户、物流公共信息发布、社会物流资源整合、政府相关政务职能履行和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等功能,是物流行业及其相关政府部门、企业进行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和办理相关物流业务的窗口。

3、数据交换平台层。实现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进行的edi及各类数据信息交换过程的标准化转换,以更好地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以及不同行业和不同格式数据之间相互交换与分享,真正打破物流信息共享瓶颈,实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交换与传输。

4、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两类信息系统构成:一类主要由相关行业和一些大型物流结点的信息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港航edi、铁路edi、公路枢纽指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信息系统,大部分能够自成体系,并能与公共系统连接;另一类主要是指与物流相关的政务职能,如海关报关通关、出入境商品检验、税务管理、保险、银行结算、工商注册等,为提高面向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的综合服务效率而设置。

5、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层。主要由物流供方企业(如运输、仓储企业等)、物流需方企业(如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专业物流企业和一些物流中介(如专业货代、物流咨询业)等构成,这些主体将在公共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支持下,完成本企业的物流运作与管理,以及与相关企业之间数据信息的交换和查询,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资源(供需信息)的无缝衔接,实现物流管理的全程无纸化。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物流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物流项目服务制度。每年认定一批年度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储备物流项目,从办事、立项、用地、财税支持、项目执行、绩效评价等多维度进行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建立城市配送交通管制机制。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二)适当强化财税政策支持。设立株洲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支持物流基地和园区建设、推广应用物流新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等。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试点物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收优惠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业务分给其他运输、仓储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运输企业、仓储合作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三)拓宽物流行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鼓励民营担保公司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运作,采取积极运用财政贴息,引导信贷资金,鼓励融资担保,支持物流企业股票上市融资等手段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培养引进物流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湖南工业大学等市内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职工开展在职培训。大力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依托市内高校建立多个物流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把物流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市引进人才政策范围。

(五)规范物流业市场管理。积极支持和培育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支持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软件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企业信用鉴证、行业资质论证、市场行情分析等服务的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六)健全物流行业统计制度。开展社会物流企业联网直报工作,扩大社会物流企业统计调查范围,建立和完善物流统计直报制度。研究设立更细化的物流业统计科目,加强物流统计数据分析,保持行业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物流统计,及时掌握我市各类物流企业的发展动态为制定相关决策和政策提供依据。

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篇四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基础较为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正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时期。为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力促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力争建立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社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及《江苏省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概况

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年起,gdp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72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从134.9亿元增至208亿元,年均增长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6459.92亿元增至10565亿元,年均增长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

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4.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20866.4公里;4c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294条,总里程约351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3条,里程约1215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将达40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2010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1000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55.39亿元,利润5.37亿元,纳税3.2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gps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25个,总投资约175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6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

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20家左右,全市大约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发展前景

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

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0万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62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4d级兼顾4e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77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完善、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力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体现南通区位优势及产业特色的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在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6000亿元;

——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0家,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25家。

三、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物流需求、货运枢纽、产业聚集区等影响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间体系框架。

打造四大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一览表

(二)主要任务

1.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物流。推动船舶、电子、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努力发展高端物流。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将传统物流只关注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延伸至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置、运输、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及结构特点,加大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一核四中心”规划初步形成11个综合货运枢纽,包括“一核”范围的南通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北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东站物流园区、南通纺织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海安物流园区、如皋港区货运枢纽、洋口港区物流园区、吕四港区物流园区、通州湾港区物流园区。

3.构建多层次企业集群。新设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分设物流企业,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一批传统型物流企业。以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等企业为龙头,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引进一批总部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引进一批跨市、跨省、跨国网络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物流企业见附件1)。

4.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集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5.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启东市重点推进吕四港物流中心项目;海门市重点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瑞典索亚汽车物流项目;如东县重点推进洋口港开发区管线桥、洋口港太阳岛10万吨液化品码头项目;如皋市重点推进如皋港基地的保税中心、熔盛物流项目、永晖800万吨洗选煤项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购中心项目;海安县重点推进苏中综合物流园、江海高速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发展计划见附件2)。

6.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运用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运用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展措施及规划实施

(一)发展措施

1.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充分协调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工商、物价、商务、港口、铁路、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对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土地征用过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工业园区内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园区内工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资金向物流业倾斜;根据物流规划布局,鼓励和促成市域内商业银行设立网点,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新型业务,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银行”。在税收政策及规费减免政策方面,对市重点物流企业以及列入重点物流项目的新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规费减免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从市服务业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制订相关办法,引导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培育、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规划补贴;对上述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优先给予配套补助。

4.构建科学统计制度

市经信委、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从2011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各县(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积极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强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中介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中介组织。

6.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依托南通大学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7.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中心)和重点企业,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实施

1.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细化、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督查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3.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完善各地、各部门的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园区建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纳入各县(市、区)、市级部门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更好开展公司现代物流建设,充分发挥物流服务保障作用,持续推进公司物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根据**行业“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和某公司“十四五”规划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物流工作成果和经验

“十三五”时期,按照行业物流“绿色、共享、智慧”要求,结合公司物流“管理、服务、创新”目标,物流中心通过认真部署各项工作,精细开展运行管理,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抓好规划布局,提升仓储保障能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推动自有仓库建设和退租部分仓库等措施优化了仓储布局;
通过对**库区和**库区实施穿梭式货架改造,原料扩容了38万担。公司仓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抓好服务保障,探索物流供应链敏捷管理。开展工商协同、精准到货管理,实现工商联动精准发货调度模式在**区内 14 个市级公司的全面运行,卷烟到货时间实现从“日”精确到“小时”,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末期,卷烟到货准时率达到 98.49%,卸货及时率达到 95.80%,车辆周转率(**区内)提升50%。

(三)抓好资源共享,提升协同效益。整合**、**两卷烟厂的物流资源,实现公司内部物流资源的共享共用;
与**中烟实现仓储资源共享共用,在**就近储存公司在**采购的烟叶;
积极参与行业物流资源协同,与**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资源共享战略合作协议。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了物流资源协同效益。

(四)抓好智慧物流建设,提升物流科技水平。开展基于 **无线射频技术和密集式穿梭技术的原料数字仓储建设与应用;
引进智能穿梭小车、平衡重力式叉车、电动托盘搬运车等设备,进一步提升了物流运作效率。制定**中烟智慧物流建设方案,明确了智慧物流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完善物流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完成了工商物流协同 app 开发,实现了工商企业间物流管理信息化、移动化;
深化基于数字化仓储的烟叶醇化质量管控模块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原料质量数字化管理。

(五)抓好绿色经济,打好蓝天白云保卫战。持续强化卷烟包装箱、片烟箱的循环利用,不断加大塑料烟箱、片烟箱的回收利用,努力开展托盘联运等各项工作;
“十三五”时期,公司共完成循环箱利用204万箱、托盘联运49.2万箱,超额完成国家局下达的任。落实行业“公铁联运”工作部署,完成了费用测算和预算制定等工作。淘汰了 50 台国三标准柴油货车。

(六)抓好精益管理,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夯实全员精益思维,组织开展多层级、多形式的精益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推进流程优化工作,以课题攻关为抓手,着力推动精益工作与物流业务深度融合,努力破解各项管理难点问题,连续四年参加行业重点精益课题研究,项目获得二等奖并入选行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典型案例。

(七)抓好人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物流绩效管理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物流技术技能人员评审鉴定工作;
“十三五”时期,21人实现技术职称提升,58人实现技能等级提升,1人确定为行业技能人才工作专家库专家,4人确定为中国**学院物流分院专家,1人获聘**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2人获聘**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8人获聘公司技能鉴定考评员。

二、“十四五”时期物流发展环境及变化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制定了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发展战略,为现代物流发展确立了战略定位、强化了核心功能、提出了发展要求。

目前,行业工商之间、“两烟”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物流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依然存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存在薄弱点,资源整合共享不够充分,规模效应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合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物流成本依然偏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尚需加强,物流数据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水平有待提高,智慧物流建设和能效释放的推进力度仍需加大,网络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存在短板;
物流从业人员的年龄与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十四五”时期,**行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能治理、造就高素质队伍。**物流作为行业核心业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力量,在标准化、集约化、精益化、信息化、绿色等诸多方面,行业物流将面临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要求。

公司“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司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发展动能的后发优势更加凸显。全公司要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加速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征程中谱写发展新篇章。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提出了重点推进数字原料、数字研发、智能工厂、现代物流建设等;
在品牌发展跃上新平台方面提出了“真龙”品牌产销量逐年提高、到2025年稳定在140万箱左右;
在产业升级实现新跨越方面提出仓储资源整合优化,仓储设施集中建设,卷烟循环烟箱利用稳定提高,物流体系进一步朝着精益高效、绿色循环方向发展等新要求。

三、“十四五”时期公司物流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行业和公司“十四五”规划,落实和延展公司高质量发展“四步三重点”总体安排,坚持“精准服务、安全精益、协调共享、绿色循环、智慧智能”物流工作总体思路,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整体效率、控制物流成本为重点,完善一体化的物流运行系统、提升柔性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持续推动物流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精准服务。到2025年,确保“真龙”品牌年产销量140万大箱原辅料的物流服务能力得到保障。确保公司卷烟、原料、辅料的库容保障水平分别达到16万箱、232万担、20天左右。运输到货及时率达到99%。

2.安全管理。确保完成公司“701100”安全目标。

3.协调共享。充分利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实现物流运营成本稳中有降。

4.绿色循环。到2025年,卷烟包装箱年度循环利用量达到50万箱,其中纸质卷烟包装箱40万箱,塑料卷烟包装箱10万箱。按国家局部署开展滑托盘、绿色运输、公铁联运等工作。

5.智慧物流。通过平台整合、技术升级、系统开发等措施,持续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提升物流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四、“十四五”时期物流工作主要任务

(一)优化仓储布局,提高仓储资源利用率。

1. 优化卷烟仓储布局。按照16万箱卷烟成品最高库容,**部署**卷烟厂厂区和**仓库两个仓储点,**卷烟厂成品集中到厂区内存放。

2.优化原料仓储布局。2021年起在**布局53万担烟叶共享库,2022年达到60万担库容水平;
到2025年,形成以**、**、**等仓库为主的232万担库容原料仓储布局。

3.优化辅料仓储布局。整合辅料仓储,减少仓储布点,增加辅料库容。**卷烟厂技改完成后将**仓库辅料功能整合到**卷烟厂厂区,**二桥仓库和**仓库辅料集中到三塘新建的天德库区。

(二)强化精准服务理念,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1.提高物流服务效率。根据成品入库和原辅材料的计划,周密安排,合理移库,提高库容利用率;
适当增配叉抱车、电动液压车、物资输送系统等机械化设备,提高进出库作业效率及物资吞吐能力。到2025年,确保装卸搬运作业及时率达到99%以上,确保生产订单,物料订单入库及时率达到100%。

2.提升仓储管理水平。确保原料仓储损耗率控制在0.6%以内,原料养护单等级出现霉变、以及虫注箱数均控制在5个西格玛水平。

3.完善运输管理制度。优化业务管控模式,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物流运输管理由规模化、固定化的供给方式向碎片化、弹性化的供给方式转变;
做好计划对接,强化科学调度,加强过程管控,不断提高保障生产和满足市场的响应速度,确保运输到货及时率达到99%以上。

4.巩固精准调度成果。巩固现有的**工商联动精准发货调度工作成果,推动**工商企业在卷烟供应链的出入库管理、卷烟调运等方面高效协同,共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柔性调运体系,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完善、优化工商物流精准协同app各项功能,2021年实现**区内精准到货、精准卸货时间节点实时采集,2022年到2025年,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形成标准化文件和操作手册,自动生成各类数据报表,实现数据智能分析和通报。

(三)坚持协调共享理念,整合利用物流资源。

1.深化与**中烟战略合作,共享仓储物流资源。调整**烟叶仓储布局,实现**烟叶当年采购就近集中仓储管理,扩大**弥勒库区同时减少**省**烟叶公司烟叶代保管数量,2022年后**烟叶仓储库容扩大至60万担,加速提高企业物流资源整体配置效率,降低仓储成本。

2.关注行业区域集散中心建设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探索企业间物流资源协同,参与行业工工、工商的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关注**商业柳来河区域分拨中心的建设规划,密切工商协同,支持和参与项目前期筹备工作。

(四)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建设。

1.推进物流信息数据开发与整合。贯彻落实行业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加强物流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依托公司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中心和各类物流信息化系统,融合精益管理理念,逐步完成物流类各种底层数据的采集、互联互通。打造物流主题数据中心,基本实现物流数据采集全覆盖。

2.推进智慧物流建设。2022年,应用rfid、二维码、读写器、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成品、原料、辅料等物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
通过数字仓储系统、批次管理系统、物流综合管控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和集成,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共享、有效利用,全面有效支撑物流业务数字化。2023至2024年,推进统一集成平台建设,促进数据共享中心应用,重构物流业务综合管控平台;
探索并构建关键领域智能应用模型,推进智能仓储样板仓建设研究与实践,逐步实现物流管理领域和重要环节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2025年,深化智能应用与物流业务的融合,逐步实现物流关键领域或重要环节由智能管理向智慧决策转变。

3.推进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加大电动叉车,托盘叉车等装卸设备的使用,原辅料、卷烟成品装卸搬运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
探索卷烟成品自动化装车技术,在提高装卸效率、降低装卸作业成本和烟损上下足功夫;
持续推进烟叶仓库密集式货架现代化改造,扩大原料数字化仓储应用范围,实现自有烟叶仓库仓储管理现代化;
推进辅料仓库建设,按照智慧仓储目标,实现辅料仓储管理系统及现场存储一体化升级,提升辅料管理信息化和出入库智能化水平。

(五)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高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1.坚守物流安全底线。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和事故苗头隐患。到2025年,各库区安全网格化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分解到岗、明确到人,全员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提高,物流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体系基本建成,安全问题隐患有效整改(控制)率达到100%。

2.努力达成安全目标。“十四五”时期努力达成:50万元以上火灾事故为零,因公重伤、死亡事故为零,中毒和窒息事故为零,重大治安案件为零,特种设备事故为零,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负同等责任以上的交通事故为零,环境污染事件、新增职业病发病率为零,因公轻伤害率不大于千分之一,事故隐患的整改率、监控率100% 的“701100”物流安全年度控制目标。

(六)深入落实绿色循环发展要求。

1.持续推进绿色物流建设。探索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环保包装新材料,推进绿色包装工作。积极开展卷烟、片烟包装箱和塑料烟箱循环利用,按质按量完成国家局下达的年度卷烟包装箱循环利用工作任务。

3.持续推进绿色运输工作。积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和装卸设备。推进“公铁联运”工作落实和拓展,2022年实现“公铁联运”试点运行,到2025年实现自主品牌卷烟的部分批量稳定运输。

4.持续推进设备精益管理。规范库区能耗设备使用、维修和操作,深入开展设备分级管控,提高库区精益设备管理水平,到2025年库区能耗同比“十三五”末下降10%左右。

(七)扎实推进精益物流建设。

1.扎实推进物流对标工作。制定、完善对标工作机制,切实做到精准对标、科学对标、补齐短板,逐步提高管理要求和标准,不断提升物流费用管控水平。

2.加强创新与精益相结合。做好群众性改进创新活动,不断拓宽精益物流广度;
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选拔优秀课题参加行业内外评比,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
深入推进精益管理基层运用,切实做好样板仓库、精益课题、项目改善经验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精益物流工作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整体的全面铺开。

3.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以“做好服务、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进一步细化目标、质量、效率等环节关键点的要求,逐步完善物流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围绕主要业务从内外部要求、效率、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物流绩效指标库;
完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八)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物流人才队伍素质。

以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实现培养物流领域副高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1人。培养或引进一批既懂自动化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满足物流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加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加强安全队伍专业化建设,鼓励专兼职安全管理员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和注册消防工程师,不断提升物流安全管理专业水平。

五、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公司“十四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十四五”时期公司物流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项目和任务将分解、纳入各相关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细化任务分工,完善相应措施,以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强化规划调整的与时俱进,及时开展全面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和调整方案。规划实施情况将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和干部评价体系,确保各目标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