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14:22:28 作者:ZS文王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大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知道出血的初步护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知道止血带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对于运输血液的管道并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以及功能还不了解

挂图法 实验法 观察法 分类比较法

挂图 止血带(布条) 木条

教学双边活动

一、 引入新课

提问 1)我们每天都用水,那你每天用的水都是从那获得的呢?

2)现代化的家庭中,用天然气做饭,那天然气的运输需要什么呢?(天然气管道)

3)人体内有血液,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样流动的呢?(运输血液的管道)

二.讲授新课

出示)血流示意图和血管示意图

讲) 根据血管内血流方向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划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观察)血流示意图,说明三种血管

实验1.摸手腕动脉

观察)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壁厚)

过度: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如同树干,与分越细,最后与毛细血管相连

提问)图中哪个是毛细血管?

生)第三个

过渡:毛细血管的另一端与静脉相连

实验2.观察手背的的静脉

提问:静脉是那一个?

学生:第二个

问:管壁又有何特点?血流速度又怎样?分布在哪里?

师生总结: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有的分布较深,有的较浅

讲:静脉功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送回心脏)

小结:整体看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过度:生活由于磕碰划破,就会引起血管出血,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出血?

学生自学出血的初步护理

试验3演示:用止血带止血

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还知道了出血的初步护理

习题:课本p55填表

想一想:1,2题

思考:动脉血和动脉有何区别?

静脉血和静脉有何区别?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篇二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篇三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作课件辅助教学

3、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一课时

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提问:

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血浆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血液

血细胞

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学生思考讨论:

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完成表格。

分类

形状

数量

细胞核

大小

功能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

(plt)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篇四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立足于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小肠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才能完成,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

(2)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重在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观看课件——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动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教师:血浆里面溶有多种物质,请同学们看血浆成分示意图,看看主要含有那些物质?并通过成分推断—下血浆的主要功能。

学生:看图、分析、推断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小组表演;要求头戴各自血细胞的模型,以各种形式介绍表演。配备了齐全的运输工具——红细胞, 2设立了清除异物的特种部队——白细胞,3组成了养路队来保证运输路的完整——血小板。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化验单上的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各小组同学提交了你们在预习和查询资料中想到的一些问题,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广,有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还有,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

1、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2、发炎后流出的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吗?

3、白细胞多就是白血病吗?

4、血友病、血吸虫病、血癌都与血液有关吗?

学生:概括总结

教师:我们对血液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想不想看看血液的真面目?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提出问题深化本节的内容。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爰心的精神。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书后练习。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爱身边的人热爱生命。

七年级生物流动的组织教案设计篇五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