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通用5篇)

时间:2023-09-28 23:37:29 作者:BW笔侠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篇一

电话***

其中包括:采煤机的设计,三维建模与运动仿真(带仿真视频)(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叶子”搬运机器人设计(带仿真视频)(院级优秀毕业设计)

福田奥铃ctx轻卡变速器设计

特种装载车(航空弹药装载)托举机构设计

液压挖掘机的设计

。。。

。。。

如有需要以及任何疑问请联系我注:会依据其毕业设计含金量定价,但是肯定比淘宝便宜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篇二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紧张而又充实,有烦恼也有喜悦!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独立设计,虽然和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对于我们的能力的提升仍然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对于设计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这次设计,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缺少对设计的整体把握。由于我们本身对机器接触的比较少,对设计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经验,很多实际中应注意的问题,我们都没有考虑到。比如在螺栓的装配,当时在画图时,画的螺栓是从下面往上面装,其实,螺栓的长度,已经大于下面留的安装空隙了,实际装配时根本装不上去,只有重新改为从上面向下面装了。其实老师也讲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在设计中,我们确实没考虑到位。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们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感觉无从下手,相信每个设计初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但当设计一展开,一步一步做下去,到设计完成也是水到渠成了。

我们组是三个人,组员也都很卖力,前几天主要是计算,先是根据原始数据算出各个轴的转速、功率、扭矩,再来选择电动机,然后算设计计算齿轮、轴、轴承以及联轴器等。在设计中每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的,组员一定要相互沟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比较顺利,电动机的选择我们一起努力计算,很快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三个人,每人算一根轴,每人算一对齿轮,效率也挺高的。我们组在分工合作方面做的非常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大家做出的数据都放在一起,彼此交流自己的设计进程,遇到问题,一起讨论攻破难点,共同确定一些关键尺寸,使我们的设计实现最好的配合。有点麻烦的感觉就是箱体了,因为这个不能单单是算的,要边画边算,边算边改。其实轴在前期的设计中也不是很准确,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改,但是如果在前期的计算中和组员交流的比较好,轴的改动也不会很大。就是箱体,要根据整体布局来设计,螺钉长度和位置,有时候会发生干涉,很难发现。我们组的较大的轴承端盖螺钉位置和箱体螺栓位置就出现了问题,刚开始也没发现,也没有去注意这个问题,当画一个剖视图的时候,结果才发现这两个螺栓发生了干涉,只有叹口气,再去改了。还是考虑的太不周全了。

关于课本上老师讲过的东西还不错,像轴承端盖与罩杯,罩杯与机壁间的垫片,轴承端盖与轴承间的间隙,加工面与非加工面的区别等,也都注意到了。有的地方局部剖视做的还不是太好,有的不是很必要却画上了,有的必要则是没画,都是后来才补上,以后都得注意。刚开始的时候,最基本的沉槽都没注意,也都是后来补上的,以后也得提前考虑。

在设计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画好的图突然发现了错误。当你看着你自己费了那么多心血画出的漂亮图纸,实在不忍心擦掉,哪怕只有一点,哪怕只有几根线条,尤其是加深过的,就更悲催了,好像一个美人脸上突然长了一道疤痕,大煞风景,让人很是无奈,以后一定得把草图搞好,什么都考虑周全了再加深。

在最后的尺寸标注上,也遇到一点问题。刚开始标准记得不是很清楚,一些细节没注意到,后来才又仔细查了标准才完善了尺寸标注。比如装配图的尺寸标注,主要有五条,一是配合尺寸,二是相对位置尺寸,三是安装尺寸,四是外形尺寸,五是其他重要尺寸,公差也是查了才标。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就比较复杂一点,一些细节只有照着图册来标了。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尺寸,装配图上中心距的极限偏差,经老师的提醒才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尺寸,一定得标,到最后才又补上。

减速器算是比较简单的设计了,但是里面的知识点也不少,很多地方都有具体的规定,在任务指导书里面都有,开始我们也都看了任务指导书,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都忽略掉了,到设计收尾环节会出现很多漏洞,我感觉这是我们对减速器理解的还不够,如果我们做到对减速器每个零件,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都能了解透彻,那么我们的设计将会轻松很多。

最后我们都按时完成了设计,看着亲手画出来的图纸,心中有一种兴奋和喜悦,设计中的烦恼一扫而空。这是我们第一次画零号图纸,以后估计机会也很少了,真有一种想把图纸永久收藏的冲动,要是不用交该多好啊!只能拍照留念了。

总之,经过这次设计,我们的收获是非常大的,有了设计的初步经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课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篇三

为期十多天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几天,几分坎坷几分欢欣。

炎炎烈日,烘烤着大地,没有空调的经管210就像一个大蒸炉,再加上每个人排出的温度,此时的教室俨然就是人间地狱,然而,在这地狱之中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酷暑难耐,作业繁重,本来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本应该度日如年,可事实偏偏与此相反,每天早早的来到经管,时间似流水一般悄无声息的从指间划过,不知不觉一天就这样从身边走过。地狱般的生活本该痛不欲生,苦不堪言,可一路走来,汗水中夹杂着喜悦,似乎轻轻松松,预期的苦痛并没有如约而来。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机械制图课程设计的独特之处吧。

每天虽然很忙碌很疲劳,但感觉很充实,收获颇多。每天的专注和辛劳,唤回了我对机械设计课的重新认识,还有一种对设计制图工作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看着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没有枉费这两周来的心血。在这次设计中进一步培养了我对工程设计的独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常用的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使我找到了信心。

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当中的每一天都是很累的,其实正向老师说得一样,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没有那么简单,虽然种种困难我都已经克服,但是还是难免我有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完美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抱着这个心理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我的任务。制图测绘是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各种图纸的测绘,让我们全面地、系统的复习机械制图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绘图、读图的质量和速度,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通过十多天的课程设计,自己感悟颇多,知道了设计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根线条,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后才能加以确定(最后还不一定正确),也明白了要想学好机械制图,不仅需要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还需要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最后,感谢老师这十多天陪我们一路走来。这十多天,虽然艰辛,但也有喜悦,虽然痛苦,但也有欢愉,相信这十多天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特殊时光。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篇四

一.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

封面(见附件1)

目录(小标题、页码)

1.设计题目(包括机器的功能、工作条件及设计要求、原始数据)

2.原动机的选择

3.总传动比的确定及选定运动方案中传动比分配

4.执行机构的选择与比较

5.传动机构的选择(含原动机)与比较

6.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方案布置图4种)

7.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7.1方案1分析(主要指原理分析)

7.2方案2分析

7.3方案3分析

7.4方案4分析

7.5各方案的比较(可从是否能顺利地实现预定功能目标,是否满足其运动性能及动力性能,机械效率,机构结构的复杂程度、制造的难易程度等经济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8.执行机构设计

8.1执行机构运动参数的选定及设计

8.2执行机构运动和动态静力分析

9.设计小结(课程设计的体会、本人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意见)

10. 参考资料(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例: 1.孙桓,陈作模.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作者…)

说明:3,8项内容可根据各组设计题目要求调整,其它为必写内容

二.说明书撰写规范

1.封面用a4纸电子文本打印

2.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手工书写在a4纸上,上下左右边距各留20mm,说明书中的计

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格式如下:

20mm……………………20mm2.原动机的选择

电动机因构造简单、工作可靠、控制简便、维护容易,一般生产

转速

n=1000

r/min电动机的转速 n=--------……………………

7.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

……………………

2)机械运动方案图中应包括电动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三部分,全部用计算机绘图

粗实线、细实线应按国标规定。

4)应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机构运动仿真时,要求选择反映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为视图

平面并打印在a4上。

三.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篇五

目录

1.机械毕业设计任务书………………………………………………3

2.设计目的及总体分析…………………………………………………

3.电动机选择…………………………………………………………6

4.传动装置总传动比及分配传动比…………………………………7

5.传动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8

6.v带的传动设计……………………………………………………8

7.齿轮的传动设计……………………………………………………10

8.轴的设计……………………………………………………………13

9.轴承的设计…………………………………………………………18

10.键与联轴器的选择………………………………………………26

11. 润滑方式与密封方式……………………………………………27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