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模板5篇)

时间:2023-10-02 06:18:30 作者:琉璃 2023年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篇一

1、光阴荏苒,日月不等人。

2、光阴如同东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3、河水泉源千年在,青春一去不再来。

4、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

5、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天,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天。

6、冬去春又来,年华似水流。

7、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8、有钱难买少年时。

9、懒人嘴里明天多。

10、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1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13、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1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5、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16、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17、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18、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19、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20、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篇二

1.元旦小长假,送礼太俗套,祝福没花招,只愿朋友你:天天被财神爷骚扰,时时被弥勒佛普照,大把大把地赚钞票,每天快乐地哈哈笑,幸福生活跟着跑。

2.一月一日元旦,一个月亮,一个太阳,组成了新年;祝福你,新的一年,每天都有月光一样美丽的机遇;祝福你,新的一年,每天都有阳光一样灿烂的好心情!

3.站在新年这一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向着明天、向着东方那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以怒放的百合花的心情,真诚地道一声:朋友,新年快乐!

4.祝福加祝福是很多的祝福,祝福减祝福是祝福的起点,祝福乘祝福是无限的祝福,祝福除祝福是唯一的祝,祝福你一年平安快乐健康无忧,元旦快乐!

5. 元旦快要到了,趁着还没有放假,欢庆晚会还没有开始,祝福短信还没有爆发,你的手机还有空间,我的手机还没欠费,发消息还没涨价,提前祝你元旦快乐!

6.你如果现在是一个人,我祝你元旦快乐;如果是两个人,祝你们元旦快乐;如果是一伙人,请立刻告诉我你们在什么地方。

7.岁月的意象渐渐绿了,嫩叶和新叶的歌,沿着年轮急速地旋转,我的心却始终停留在对你的思念里。元旦快乐,新年快乐!

8.阴转晴,晴转阴,又出太阳又结冰。元旦节,假期近,祝你玩得舒心,吃得开心、想起顶心,忘记伤心,收到我祝福顿时和我心心相印!

9.亲爱的,想拥你在我的怀抱看那新年的绚烂烟花,想牵你的纤手一起敲响新年幸福的钟声,想吻你的双眸去期盼新一年的甜蜜与幸福。宝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10.元旦庆祝放礼花,看到礼花都会发;元旦祝福短信发,收到短信全发家;收到祝福要转发,幸福传遍你我他,我们一起来发家,幸福快乐乐哈哈。

11.元旦元旦,祝福串串:祝你金山银山,连连不断;大财小财,滚滚而来;眼福口福,天天都有;喜气运气,绵绵不息。

12. 元旦到了,祝你常煮鲜鸡蛋,笑容比花艳;有空吃点绿色蛋,环保还低碳;早晚炒炒保健蛋,锻炼身康健。千万别吃胡扯蛋,吃了可就成傻蛋啦!元旦快乐!

13.元旦佳节兮,聚天地之欢乐,展山川之喜庆,于雪飞中送吉祥之问候,在风舞里赠平安之祝福,愿君新年出门遇贵人,行大运,恭喜发财。

14.元旦是美好的总结,就像句号;元旦是未来的开启,就像冒号;元旦是惊喜的祝福,就像感叹号;元旦是幸福的未知,就像省略号。愿你新年写满快乐的标点!

15. 元旦到元旦到,祝福要记牢,问候不会少。元旦送礼有惊喜,短信带着礼包到。收到者鸿运从此把你罩,幸福从此围你绕,平安健康永远跑不掉!

16. 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衷心的祝福,都在这个欢乐的元旦来到你身边。愿你百事可乐,天天快乐,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元旦快乐。

17.元旦元旦,祝福不断;世事变迁,思念不变;深深祝福,藏在心间;问候短信,传到身边;愿你平安,幸福绵绵;愿你健康,快乐依然。元旦快乐!

18. 元旦到了,我把蓝天送给你,愿你的心情从此蔚蓝;我把阳光送给你,愿你的未来从此明亮;我把繁星送给你,愿你的人生从此璀璨!元旦快乐哈!

19. 元旦来临之际,一送你缘分的“缘”,送一个祝福是一种缘;二送你财源的“源”,祝你新的一年有财源;三送圆满的“圆”,愿你家庭幸福团团圆圆!

20.有些人正在酝酿,有些人正在密谋,有些人正在蠢蠢欲动,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所以我只好提前行动,抢先向你……送上元旦祝福!祝元旦快乐!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篇三

1.钟声还未响,你的手机还未挤爆,除夕夜我的拜年短信先报到:新年来,拜年了,祝你全家身体好,金龙相伴无烦恼,和和美美乐淘淘,大吉大利真美妙。

2.拜新年,贺新年,家家户户庆团圆!平时忙碌难相见,今日相聚俱欢颜。先祝父母多福寿,再拜亲友都平安。福禄吉祥都送到,一家胜似一家欢!春节快乐!

3.敲起锣,打起鼓,除夕到来笑呵呵;福星照,春意闹,欢歌笑语真热闹;事业火,钞票多,一路高唱平安歌;好运旺,身体棒,快乐安康永相伴;除夕到,愿你全家热热闹闹过除夕!

4.元旦到,烦恼抛,忧愁抛,悲伤不见了。忘掉旧日的不好,迎接新年的美好,朋友的祝福也送到,祝愿你万事都好没有烦恼,一生幸福乐逍遥!

5.元旦来临送温暖,我把祝福连一连,愿好运连连财气多,福气连连幸运多,喜气连连顺心多,快乐连连欢乐多。祝元旦快乐!

6.愿你幸福做加法,烦恼做减法,快乐做乘法,困难做除法,幸运开平方,霉运开根号,坏心情像小数点,好心情循环无极限。祝元旦快乐!

7.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元旦快乐!快乐元旦!

8.新年到了,思念是我的牵盼,短信是我的书笺,清风是我的拥抱,美酒是我的衷肠,钟声是我的问候,礼花是我的祝愿,雪花是我的贺卡,快乐是我的祝福!

9.元旦到元旦到,祝福要记牢,问候不会少。元旦送礼有惊喜,短信带着礼包到。收到者鸿运从此把你罩,幸福从此围你绕,平安健康永远跑不掉!

10.元旦的钟声响了,新得一年朝我们走来了,我的心却飞向你的身旁。不求同步起舞,只愿心儿合着一个节拍跳动。元旦快乐!

11.节日临祝福送,信息传要讲究,发型讲究新潮,穿衣讲究时尚,生活讲究品味,短信讲究真心,元旦即将来临,友谊弥足珍贵,祝君笑口常开,享受美妙滋味。

12.一份平安,一份健康,一份快乐,一份幸福就足够了。人生不需要轰轰烈烈,但求简简单单,年元旦到了,愿你拥有简单的幸福!

13.俺这个人比较厚道,做事比较低调,元旦将到,怕到时挤不上祝福你的快车道,挤不进祝福你的人潮,所以预祝年元旦好!

14.一份喜悦,在新年里绽放;一份快乐,随着颂歌吹响;一份吉祥,伴着烟花降临;一份祝福,随着短信送到。朋友,年元旦到了,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努力,再接再厉。元旦快乐!

15.寒夜无眠月朦胧,人生匆匆又一秋,思念浓浓惹离愁,天涯游子难聚首,岁月尘埃路边落,生活舞步不停留,新年钟声悄然响,诉不尽的故乡情,祝异乡的兄弟元旦快乐。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篇四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20xx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 “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喜迎元旦手抄报内容文字篇五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xx 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