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20:11:25 作者:雁落霞 最新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大全8篇)

优秀的高中教案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优秀的初一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一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二

1、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能进行简单的数量推理,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3、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2、每名幼儿10个小猪纸偶。

【活动过程】

2、请幼儿把10个小猪纸偶放在自己书中的椅子上,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猪可以坐下来吃东西。

3、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1-10),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

4、教师任意说出椅子的数量,但不直接给出数字,请幼儿推测并回答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如:有比6多1把椅子或比8少1把椅子,可以请几只小猪来吃东西。回答后,请全体幼儿用小指偶摆放,进行验证。

5、游戏:排排坐

·轮流猜拳,胜利的一方可将1个小猪纸偶放在书中的椅子上。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5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当书中的椅子上放满了10个小猪纸偶后,请两名幼儿各自数数手上剩下的纸偶数量,然后比较两人纸偶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6、操作完成后,老师可即时创编一个小故事作为总结。

评价

·能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愿意合作进行游戏。

·能从椅子的数量推算出可以坐下的人数。

活动建议:

·教师可依据幼儿用书《排排坐》制作相应的游戏玩具,投放于活动区中,请幼儿自由地游戏,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感知物品的数量关系。

·活动后,教师将此游戏玩具投放于益智区中,使幼儿在反复操作体验中发展数量和物品的一一对应,并在活动中感受到合作游戏的快乐。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个接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能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二、集体探索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四

(1)能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讲述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讲述比较的结果

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卡纸等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粗,xx比xx细)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宽,xx比xx窄)

b.再请二组小朋友比较宽窄(引导幼儿说通过比较知道的)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个粗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个粗的和个细的物体,并说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根粗,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棵粗,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比》(比较粗细),活动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六

1、能正确点数10以内雪花片的数量并按数取物。

2、能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

3、体验参与游戏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重点:能正确点数10以内雪花片的数量并按数取物。

难点:能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

每桌一筐雪花片。数字卡片1-10,三个正方形的图形,三个表情图片。

一、根据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拿取雪花片。

1、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请幼儿认读卡片,并根据卡片上的数字从篮子里拿取雪花片,平铺到桌面。

----请你从框子里拿5个雪花片平铺在桌面。

2、请幼儿互相数一数同桌的雪花片有多少,进行验证。

----帮你的同桌数一数,看他拿对了没有?

3、重复游戏几次,数字逐渐增大。

小结:小朋友在数的时候,点一个数一个,不要漏数,也不要重数了。二、比较谁的雪花片多。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前,和教师各随机抽取一张数字卡,根据数字卡拿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拿到的雪花片贴在白板上。请大家比较谁拿的雪花片多。如:

----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前和我一起抽数字卡片,抽到几,就拿几个雪花片贴在白板上。

----数一数,老师拿了多少个雪花片?莉莉拿了多少个呢?

----是老师拿得雪花片多,还是莉莉拿得多?为什么?(老师7,莉莉5)讨论后,教师和该名幼儿拿出自己的.数字卡展示给大家,进行验证。

小结:因为老师有7个,莉莉有5个,所有老师的雪花片比较多。或者:我的雪花片很多,他只有一个,所有我的比较多。

三、在每组桌子中间放一套数字卡片,请幼儿两两组合,根据各自卡片上的数字抓取雪花片,进行比较。

----现在我给每组放一套数字卡片,请你随便抽取一张,根据数字拿雪花片。

----拿好了以后,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

----你的是几个?你同桌是几个?谁的多?四、大家一起比多少。

1、教师和幼儿分别抓取一定量的雪花片。请幼儿只抓一次,能抓多少就多少。

2、请幼儿一起来和教师比一比。

----我抓了7个雪花片。

----数一数,你们抓了多少个?

----谁的雪花片和我一样多?

----谁的雪花片比我多?

----谁的比我少呢?

请幼儿一起来和教师比一比,比老师多的站在笑脸的方形里,如果比老师少站在哭脸的方形里,如果和我一样多就站在没有表情的图形里。

本次活动选用幼儿喜欢的玩具-雪花片为操作材料,幼儿兴趣很高,能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在点数和按数取物环节中,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摆成一排,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摆成规则的方形,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杂乱的摆放,导致了部分幼儿不能正确的点数10以内,所有就需要老师做示范时,用最方便数数的摆放方式来引导幼儿,必要时做方法的提炼。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七

1.在玩、数中比较5以内的数。

2.通过剥一剥、玩一玩提高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每人一个花生(大小不一);每人一张白纸;

2、幼儿有剥花生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3、ppt

1.出示花生,引出课题

师小结: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花生,每个花生里面都有可爱的花生宝宝。

(评析:让幼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行第一次操作,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花生宝宝剥出来,一边剥一边数有几个花生宝宝。提问幼儿:你剥到了几个花生宝宝?好,请你们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

(3)通过故事“大比拼”对比5以内的数字师:在“花生王国”里面也有许多的花生,他们是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今天在国王的宫殿里面要举行一场“大比拼”的活动,他们要比一比谁生的花生宝宝多,参加比赛的有:胖胖、美美、帅帅还有多多,准备就绪,裁判员说:谁先来生花生宝宝,胖胖说:我先来,只听到“啪啪啪”的一声(播放ppt,提问幼儿:胖胖生出了几个花生宝宝?),紧接着谁来了,帅帅也来了,听“啪、啪、啪、啪”的声音。(提问:这是谁生的花生宝宝?生了几个花生宝宝?)“你们好了那就瞧我的,“啪、啪、啪、啪、啪”(是谁?生了几个花生宝宝?)接下来该谁上场了“啪、啪、啪、啪”(提问:是谁在生花生宝宝,生了几个?)下面我们来当小裁判帮他们比一比。

提问:

(1)用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的看一看谁和谁生的宝宝是一样多的?

(2)谁生的比美美和帅帅少?有几个?

(3)谁生的比美美和多多多?有几个?

多多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后来又有许多的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去找他比式谁也赢不过他,他成了“花生王国”里的花生王。

2.串花生串,通过串串进一步感知比5小的数量。

师:你们想不想当花生王,请你们把花生一个个贴在这张白纸上,然后数一数,再和你们一组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花生多谁的花生少,看看你们一组谁是花生王。(4人一组)

3.送花生串教师:看看你的花生串和谁生的花生是一样多,老师和多多是一样多的,有5个,我就把花生串送到多多身边,现在也请你们来送花生串,作为比赛的奖品。(提出要求: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数清楚,你是和谁一样多的)3.结束活动师:多多为了庆祝自己得了冠军,请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出发吧。

纸板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是一件简单,又好玩的游戏器械。在日常的小器械活动中,取用方便,有非常安全。本节活动中,主要结合操作物体从而进行身体的位移,孩子们在初级阶段常常会发生手忙脚乱的现象,两块纸板拿错顺序,导致速度减慢。特别是多人合作时,更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篇八

1.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使幼儿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大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天枰、记录纸、笔、大皮球和小皮球、泡沫积木、磁铁、梨、苹果等幼儿每组一份材料:天枰、幼儿记录表、笔、实物若干份(塑料蛋壳与铁质小、磁铁与橡胶玩具、橘子与香蕉、积木与乒乓球)

一、了解天平秤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出示天平秤:让幼儿观察,并知道天平秤的原理。

二、探究新知识

用句子"……重,……轻"和"……比……重轻"来说明物品的轻重。

你们又是怎么标记的轻重的呢?(箭头)

2.掂一掂,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2)师:现在请一个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泡沫积木和磁铁的轻重。老师这还有好多东西,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端一端、提一提、掂一掂)

(3)有幼儿说,他反复掂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轻重不是很明确,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呢?(对了,我们可以借助秤这种工具称一称,现在,我们用天平这种秤称一称。

3.称一称,比一比。

(教师示范称一称苹果和梨)师:谁轻谁重呢?;你怎么看出来的?(很多同学都看出来了,放苹果的这边矮,说明苹果重垂下去了,放梨的这边高,说明梨轻翘起来了。(这边是垂、这边是翘)

三、幼儿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请幼儿每两人一组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轮流操作。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四、活动小结:

(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的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当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