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9 19:44:46 作者:笔尘

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七单元教案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在学生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一步进行的巩固练习。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上教学完时,发现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掌握的还是不错,课堂的习题做的也很好的,自己感觉还可以。可是,当今天早晨拿到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出错率很高,主要的出错是,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的不好,这不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吗?是呀,在上节课中自己讲的也很清楚,学生总结的也很高呀。现在回想一下,的确自己疏忽的方面有很多,首先是对于重点内容把握不够,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其次,对于学生的期望太高,在讲完例题,要做练习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当时自己也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且利用课间还重复了一遍。而且在总结算法时,我们还一起总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真的是先“乘”“除”吗?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以上情况,我在本节课中是这样想的:

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并且让学生用横线标注;。

其次,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情况进行展示,然后集体进行纠错;最后,在本节课中还应加大强化算法练习。让学生经历不同类型题的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又一节的教学,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是拿到题目,盲目的去完成了。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的原因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故以后再改学生的作业和做课堂练习时,要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做法,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使及时的改正。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约2课时。

课时1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出示图片: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再出示它爆炸的图片。

电脑解说: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引起的。

师: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重一点或轻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研究找次品。

出示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自主探索。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b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1次。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b学生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2次。

5(1,1,1,1,1)2次。

三、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9”“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是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让生自己审题,并找出重点、关键的词语,课件用点标出重点词语:次品重、至少、一定。

2、让学生拿出九个正方体,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3(4,4,1)平。

不平4(2,2)不平2(1,1)3次。

93(3,3,3)平3(1,1,1)。

不平3(1,1,1)2次。

95(2,2,2,2,1)平(2,2)平不平2(1,1)。

不平2(1,1)3次。

99(1,1,1,1,1,1,1,1,1)4次。

2、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是否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都可以将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呢?”(不是)。

“对,有的数能平均分成3份,如:6、9、12、27等。有的数不能均分成3份,如5。”

“我们看看前面的5的例子,(师指板5(2,2,1)),我们要分成三份时要分得尽量怎样?”(要分得尽量平均)。

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怎样?

(1)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2)假如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怎么办?

据生回答出示: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练习:如果零件是10个,你认为怎样分最好?

让生思考后回答,师电出:10(3,3,4)。

如果零件是11个呢?11(4,4,3)。

四、看书质疑。

五、练习:书本第136页的第2题。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跟同桌交流交流。”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七、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3(1,1,1)1次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5(2,2,1)2次93(4,4,1)平。

5(1,1,1,1,1)2次不平4(2,2)不平2(1,1)3次。

93(3,3,3)平3(1,1,1)。

10(3,3,4)不平3(1,1,1)2次。

95(2,2,2,2,1)平(2,2)平不平2(1,1)。

11(4,4,3)不平2(1,1)3次。

99(1,1,1,1,1,1,1,1,1)4次。

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3、教师板书:晚上9时上午9时。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数学一上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教案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86—3447+33。

23+6962—18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投影仪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 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分苹果。

分香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

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

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

(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第七单元教案

乘加乘减(课本第77页、第78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材第78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教材78页第2题。

教学后记:学生掌握得不够好.

第七单元教案

成长中的故事犹如满天星,又像黄河水一样流进大海无处寻觅,但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骑上了电动车,姑姑的电动车有像自行车一样的脚蹬,刚开始我不加电像骑自行车一样,可是和姑姑说话的工夫,爸爸把钥匙拧开了,但我没注意到已经开电了,骑行中我不自觉转动转把,车子就飞似的跑了起来,吓得我赶快捏刹车。刚停下我就连忙跳下了车,对爸爸说:“我不骑了不骑了。”可爸爸对我说:“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我又骑上了电动车,这一次我轻轻加电,慢慢地我便会骑了。休息了一会儿我便开始学加速了,骑上车后,我转动转把开始练加速,慢慢地,终于可以轻松骑行了。爸爸夸我:“你真棒,不到一个小时就学会骑电动车了。”听了爸爸的夸奖后,我心里乐开了花。

成长,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使我的生命旅程中掀起了一朵朵浪花;成长,像一颗郁郁葱葱的大树,年轮里记载我留下的足迹。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回来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些东西没买,便去了超市,让我一个人回家。大街上没几个人,灯光昏暗昏暗的。我忐忑不安地走在大街上,生怕有什么“鬼”一样的东西突然窜出来,我在心里一个劲儿鼓励自己,没关系,“鬼”没什么好怕的!可是,我不听这些没有“鬼”的这些话,因为我不信这些话,依然害怕“鬼”。于是,我又回到超市门口,期待着爸爸妈妈的出现。

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出来了,看见了我,惊奇地问:“李小寒,你怎么还没有走?”“我…我害怕有…有鬼窜…窜出来……”我支支吾吾地说。妈妈却“扑哧”一声笑了,说道:“什么?我居然听见有人说这世界上还有‘鬼’?怎么可能?”我一本正经地说:“是的,这世界上的确有‘鬼’!”“什么鬼呀!”妈妈嚷道,“那都是人想象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没“鬼”,还真是我多疑了。

经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了:做什么事都要独立,不要让害怕影响了你。

童年是美好的,是灿烂的。转身看一看,成长道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是我们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是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它们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一起做游戏”。教材利用主题图小朋友熟悉的贴鼻子游戏引发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游戏,让他们观察游戏的过程,感受到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习做游戏的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在做游戏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

2.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游戏的过程,有趣的地方和心理感受。(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难点)

1.教师课前带孩子们玩游戏:老鹰捉小鸡。

2.让学生找几个小伙伴去玩一下自己喜欢的游戏。

3.黑板上先画一张小熊的笑脸,准备一个鼻子粘贴,一条蒙眼睛的布。

(教师课间带领孩子们玩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老鹰捉小鸡。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极了!

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由生活中最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游戏、乐于表达的愿望。

师:告诉老师,你觉得刚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哪儿最好玩?

生1:老师当老鹰,跑得好快,我差点儿被捉住了。

生2:我当鸡妈妈,保护我的“孩子”,真有趣!

生3:我的手紧紧抓住前面的“小鸡”的衣服,生怕被甩掉了,真好玩!

生4:老师,下次再玩,我当老鹰,你当鸡妈妈,好不好?因为你的胳膊比我们的长。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你们还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丢手绢、跳皮筋、贴鼻子……

生:太好啦!

师:那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这只可爱的小熊贴鼻子吧!(把学生的眼睛用布条蒙住。)

生:老师,我们可以给他提示吗?

第七单元教案

教科书第113页例1、第116页练习十六第1题。

1、通过具体、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4、经历用统计图或统计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从中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认识象形统计图,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

学生回答略。

出示例1情景图。

二、引入课题

学生:不知道。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数一数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这些小动物进行分类统计。

教师板书课题:统计。

三、教学新课

1焙献魈骄

教师:首先我们要将这些小动物分类(教师板书:分类。),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类,同桌的两个小朋友相互说一说。

全班汇报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现在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我们还需要把它们一个对着一个地排起来。

教师板书:一个对着一个摆。

(课件演示摆的过程)

教师:谁来说说老师是怎样摆的?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一个对着一个从下往上整齐地摆的。

学生对摆好的图形作适当的评价。

教师介绍统计图。

教师:现在你能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了吗?

学生:能。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说出,统计图中每一种小动物有多少个头像,就说明有多少只小动物。

教师:请你完成统计图下面的填空。

学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填空,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知道哪种小动物最多?哪种小动物最少吗?怎样解决?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汇报。

教师:从统计图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后同时抽学生来解决,并用小红旗进行鼓励。

2蓖臣仆夹危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要求学生说出先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再把同类的小动物从下往上一个一个对着摆整齐。

教师:你们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自己来统计?请同学们统计出书上116页第1题中每种图形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与第1题相符的学具进行统计。

教师:统计好了吗?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要求汇报的学生说出先把各种图形分类,然后再一个对着一个的摆好。

教师:你们和他的统计图一样吗?小组内互相看看谁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教师:小朋友们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列表示图形的类别,第二列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出示例1统计图和填空题。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和我们刚才做过的填空题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这两道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际意义都是相同的。

教师介绍统计表。

教师:现在你能根据你刚才制作的统计图来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抽学生汇报。

小组活动后全班汇报,对提得好的学生发小红旗奖励。

二、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小结,教师作必要的总结。

四、巩固拓展

学生:想!

教师: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结果呢?

学生:看黑板上的红旗。教师指着红旗图:这就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甲:第2组的小红旗最多,他们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

学生乙:我们组没有得第一,但下次我们一定要努力,超过他们!……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评价,多进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同学们刚才用统计的方法对你们自己的表现作了评价。老师今天表现得怎样呢?我也想统计一下。每个小组都有三种表情牌,(如下图所示)如果你们觉得老师这节课上得好,就选择微笑的笑脸贴在黑板上;如果你们不满意这节课呢,就贴哭脸;觉得一般,就贴没有表情这个脸,懂了吗?(学生:懂了)

学生上台贴表情牌,教师根据统计结果作相应的总结,如果满意的学生多,就感谢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不满意,就了解不满意的原因,并今后加以改正。

第七单元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故事的四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写出完整有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编写一个完整有趣的动物童话故事。

故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怎么编写童话故事。同学们大概都读过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大多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动物有趣的经历讲述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也来编织我们自己心中的童话美梦吧。相信大家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丑小鸭》更是经典,可爱的丑小鸭是美丽的化身,它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美丽之梦的呢?今天我们来重温一下儿时的童话。老师这里有几份丑小鸭的剧本,下面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舞台剧《丑小鸭》。

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的非常精彩。我们编的故事情节不但要完整具体,而且要想象丰富。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故事,不能将经典童话故事照搬。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大象是消防员去救火;白鹅把鸡驮过了河;客人来了,狗叫,遭到主人的毒打;老鼠来了,猫就不叫,也遭到主人的痛打。小鸭的父母工作忙,没人照顾他,只好把他成天关在家里,小鸭一天天消瘦了,爸爸只好把他送到伯父家去;小熊不明白蜜蜂为什么要跳不同的舞,通过蜜蜂的解释才知道了她们跳舞的秘密??故事内容可以异彩纷呈,不但要能编出完整的故事,还要根据动物的特点来编故事。

1、编出完整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1、选动物。

a、想想你准备写哪几个动物发生的故事?

b、这些动物的特点。

2、想故事。

第一,想想选谁当童话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动物们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第三,具体的故事情节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想象丰富合理,从现实中选材,采用拟人手法,把动物当做人来写。

同学们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奇异景象是作者的想象。这些想象奇特而大胆,而读者仍然觉得合情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亲眼目睹了穷苦孩子的悲惨遭遇,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在文章中,想象与现实有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作者想象小女孩在神志不清时见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就显得自然而合理了。我们在编写童话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想象力合理,从现实中取材。采用拟人手法,把动物当做人来写,就能写出一篇好的童话故事。好了,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自己思考一下该怎么写呢。下节课我们就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蜜蜂和蝴蝶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蜜蜂,他长着大大的眼睛,薄而透明的翅膀,擅长采蜜。春天到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蜜蜂开始忙碌起来,他整天飞来飞去采花蜜。

一天,他在采花蜜时看见一只蝴蝶在悠闲地玩耍。蝴蝶看到蜜蜂在忙着采花蜜,在一旁嘲笑他说:“蜜蜂你真傻,春天那么暖和,风景那么美,你不尽情地玩一玩,还忙着采蜜干什么?”蜜蜂说:“我采蜜不光为了给自己和孩子们储存过冬的食物,还为了能让人们喝上香甜的蜂蜜。”说完,他又忙着采蜜去了。

转眼间,冬天到了,蝴蝶因为贪玩,没有储存过冬的食物。瞧,在家里挨饿。蜜蜂呢?因为辛勤劳动,储存了很多食物。瞧,他正和孩子们在蜂窝里吃着甜甜的蜂蜜呢。

团结友爱一天,小猴出去玩,突然,一不小心,小猴踩到了一块西瓜皮上,“啪”的一声,小猴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我的妈呀,哪个缺德鬼乱扔的瓜皮”小猴一边摸着头上摔起的大包,一边自言自语的说。

小猴伤心极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自言自语的说:“现在我头上长包了,肯定好丑好丑,恐怕也没有小朋友陪我玩了。”小猴的话被小猫听得一清二楚,小猫跳出来说:“小猴你别伤心,也千万不要这么想,我们是个集体,集体里的每个人都会帮助你的,每个小朋友都会和你一起玩的。”正说着,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都跳了出来,他们有小狗、小白兔、小松鼠、小山羊、小笨象??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小猴别伤心,我们会和你玩,也会帮助你的,因为我们是个大集体”。小猴看到这样的场面,感动极了。

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的集体里,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关心,让大家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

第七单元教案

1、通过讲评,使学生加深对11~20的各数的认识及理解,巩固数的数位、顺序、大小、组成的知识,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

2.通过讲评,使学生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更加熟练。讲评重点:通过讲评,使学生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及数位,顺序、大小、组成、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有关知识。讲评难点:通过讲评,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做题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仪、试卷。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了,有什么想说的吗?

2、公布全班的整体成绩,表扬进步的学生。

二、进行试卷讲评

(一)基础部分讲解第一题,我会看图写数,考查学生对11―20各数的掌握情况。指导:认真看题,数的时候要有技巧,不能漏数或多数,还要看清楚数位。第二题,按数的顺序填写,按要求填空。

1、要认真审题。

2、按数的顺序填数,看清楚给的数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还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并且要看清题目是一个一个数,还是两个两个数。

3、按要求填空是考查学生对数的数序和基数含义的考查,让学生看清楚给出的数分别是哪些。第三题。猜一猜我是谁?是文字题目,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指导:文字不认识的老师读题时要非常认真听,教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试卷讲评教案》。比大小,先把算式的得数算出来后再比大小。看谁跑得快是考查孩子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要认真计算。

(二)针对性进行讲解。

1、看图列式题。学生做错的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不理解题意,图中给出的图,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看不明白。指导: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能理解吗?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是求总数,就是把各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要是求部分数,就用总数减去另一部分。

2、我会做,第一小题是填算式中的未知数,比如()+10=( )+6,10+4=()+( )

有些空有好几种答案,只要等于号左右两边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第二小题。文字应用题。小红做了5面旗,小东做了10面旗,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18面,他们做的够吗?这种文字应用题,平时都没有训练,在加上学生的识字量很少,所以失分多。指导:认真听老师读题。先想他们一共做了几面旗?算出来后再和18对比一下,够不够。

三、课堂练习

投影出示相应的矫正练习,让学生进行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考试讲评你想说些什么?多指几人发表看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案

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真细致、有错就改的态度。

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积累一定的经验。

补充题。

学生口算,再集体订正,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口算简便方法。

1、出示:498×6303×2909×8398×7。

289×4210×3680×5709×5。

(1)学生先估计一下,他们的值大约是多少,再进行计算。

(2)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3)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特别指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指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2、完成p84第4题。

(1)学生估计并连线。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小结:将接近整百的数看成是整百进行估计,如果比整百大,则积比这个估计的结果大,反之,则小。

指名学生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指导:把496×5看成500×5,原来是496个5,现在是500个5,多了4个5,因此多看了20,496×5的积应该比2500小20,是2480。

(5)你会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剩下的题目吗?

3、p84第3题。

(1)学生进行计算。

(2)观察上下一组题目,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说说)。

(3)你能举出类似的题目吗?

(4)教师举例:120×12。

你会计算吗?你能用刚才的这个知识进行计算吗?

指名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0×2×6或120×3×4。

你会计算吗?(学生计算)。

(5)小结:看来我们可以将暂时不会的题目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解答。

(6)你能快速地回答:398×5×2的结果是多少吗?

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98×10=3980)。

(7)小结:我们可以将刚才的知识倒过来使用,将题目的计算简便化。

1、完成4第5题。

(1)读题,理解题意:“来回”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实地模拟一下,强化对“来回”的认识。

(2)解题。说说不同的解题方法,强调这样列式的含义。

2、完成p84第6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根据分析列出式子。

(3)学生看着式子先估计一下,并重点说说你为什么这么估计。再进行解答,同时进行验证。

通过练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复习第2、5题。

496×5500×5。

496个5500个5。

这部分内容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1~4题依次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1题让学生口算的题目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不进位的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自觉整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计算的必要性。第2题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结合律,加深对乘法运算方法的理解,不断提高计算乘法的能力和水平。第4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通常可以把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百数,再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得出积大约是多少。第5、6题都是用学过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题意。

本课继续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我认为让学生在计算前养成先估算的好习惯,可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初步的检验。今天所练习的估算,除了要估算积是几位数外,还在估算的基础上,补充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将计算简便化。对于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可以将后面两个乘数先乘,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当然,反之是两数相乘,可以将其中一个数写成两数相成,分别与第一个乘数相乘,也就是以后所要学习的乘法结合率。这一练习的处理,是先让学生按照原来的计算顺序计算,再进行比较,很多学生都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将学生的发现用题目的形式利用起来,让学生觉得这种规律能给他们带来方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估算的策略与方法。

口算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像500×6这样的算式如何口算,学生大部分都是先想5×6=30,再想500×6=3000的。第3题是一道比较好的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105×2×4和105×8这两个算式,可以知道由于2×4=8,所以这两个算式的得数肯定是一样的,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要算105×2×4的结果先算105×8会比较简单方便,于是我让学生马上说出398×5×2的结果,学生说出先算5×2=10,然后算398×10=3980。第5题主要让学生知道“来回”的意思,并且明确在50米长的游泳池游4个来回表示要算8个50米。第6题是一题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首先让学生弄明白小华和小芸每天走了几个来回,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并估算,最后让学生算出精确答案。由于估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约等于1600米,有的学生就不知道到底怎样比较了。

本课主要是对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以及笔算的巩固练习,并且利用估算的方法来验算笔算,本次练习中的第3题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和比较,体会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练习还安排了5、6两题解决实际问题,重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来回的实际意义,通过讲解、演示,利用对一个来回含义的理解,学生基本能独立解题。

本课继续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第1题让学生快速的口算,其中选了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口算的;然后出示几道普通的和特殊的(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先让学生估算乘积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帮学生巩固了一下估算的方法以及笔算时要注意的地方;第3题是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再次体会每组两道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补充了一道120×12,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算一下,虽然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还没学,但根据我们所学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从而想到,0先不参与运算,所以可以先算12×12,最后添0。12×12可以写成12×2×6或12×3×4。第5、6题,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来回”的的意思,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