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3 23:27:12 作者:飞雪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体悟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字记录,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意义,我想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道德情操教育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道德情操教育在人们的成长中的重要性。道德情操教育是一种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的过程,通过对人们心灵的熏陶和引导,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在进修了一年的道德情操课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将从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情操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我在道德情操教育中的成长、道德情操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道德情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涉及到一个人性格、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认识到,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最终只会导致社会的病态发展,而道德情操教育则是纠正这种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道德情操教育可以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人们拥有诚信、善良、勇敢、感恩等美德,从而形成一个和谐、健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社会。

其次,道德情操教育对人们的影响不可估量。在道德情操教育的引导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发生积极的转变。对于孩子来说,道德情操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尊重父母、敬爱师长、团结同学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对于成年人来说,道德情操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抱负,并且培养他们具备公平、正义和勇气的品质。

再次,我在道德情操教育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在课堂上,老师们通过讲授道德故事、引导讨论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了我们对美德和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参与让我在不断审视自己的同时,也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很多。此外,我还尝试了一些实践项目,如志愿者活动和团队合作等,通过这些活动,我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最后,道德情操教育对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社会,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繁荣和进步。道德情操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通过道德情操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公民,从而形成一个拥有高度道德素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同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道德情操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道德情操教育中,我体会到了道德的力量,积累了道德的财富。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我明白了道德情操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践行道德情操教育的理念,以此为指导,追求自身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同时,我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重视道德情操教育,从小事做起,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读完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v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v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7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顾客(顾客即是上帝)、去生活。

道德情操教育心得体会

近年来,道德情操教育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在实践中,我不仅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以下是我对道德情操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道德准则,而是要深入浅出地给他们讲解这些准则背后的道理。我发现,将道德准则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例如,在讲解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时,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或例子来说明。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实际中感受到诚实守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德情操教育需要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口头上强调道德,而是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揭示自己的过去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且告诉学生我是如何从中获得启示。例如,当我讲述自己曾经撒谎的经历时,我会强调撒谎的后果及诚实的重要性。通过自身的示范,我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并理解道德准则。

第三,道德情操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信心。在道德情操教育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好的事情。为此,我会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并让他们亲自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我也会给予学生真诚的赞美,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是被认可的。

第四,道德情操教育需要与家长合作。孩子的道德情操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家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进行密切的合作。我会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向他们传递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如果发现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我也会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最后,道德情操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育者耐心和毅力,不能轻言放弃。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因为一些学生在道德情操方面进步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他们,而是要继续鼓励和引导,相信他们可以得到改变。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总之,在道德情操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解、以身作则、培养自信心、与家长合作以及耐心和毅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道德情操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6月16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我前进道路上给予鼓励和指导,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党。刘书记还给我们推荐了两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把信送到加西亚》、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我本人也是个喜爱读书的人,利用闲暇的时间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还从网上买了很多书,我觉得一件漂亮的衣服装扮了我们的外在,而一本书则填满我们空洞的内心。

亚当·斯密这个名字,只要接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他同西方经济理论紧密相连,他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响力。然而,《道德情操论》被《国富论》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着——《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美国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论》的份量远比《国富论》重得多,因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我索性从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理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总是喜欢为事事动情,也喜欢读完一本书写写心情。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当我翻开此书,第一卷《行为的适当》的第一篇“适当感”中的关于同情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的阐述极为深刻,他说:“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绝不是专属于良善君子,尽管他们可能对此最敏感。即使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规范,他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他还说:“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只要我们自己还能置身事外,即便我们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们也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只有依靠想象,我们才能对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我们依靠想象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遇之中,以为自己正经受这所有同样的痛苦,又仿佛进入他体内,与他合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当我们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时,我们终于为之所动,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浑身颤抖。”“正因为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感情。”

的确如此,当我看到汶川地震、动车相撞的报道时,我经常热泪迎眶,我感叹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悟到:身置其中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具体、最清楚,任何程度的同情、感受都无法与亲历来比拟。正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谓:“如鱼吞水冷暖自知”啊!

想到这,我不由得悲从心头起,我的悲伤感受与那些亲身苦楚的人相比,差之远亦!唉……。

斯密在阐述了同情之后,书写了“相濡以沫的快乐”。

在“相濡以沫的快乐”中,斯密写道:“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总让我们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相反,无动于衷的表情则让我们失望莫名。”“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另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找个人一吐为快,此时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让我们得到安慰,如果他们无动于衷我们就更觉得委屈。”“如果我们可以和一个人肝胆相照,那么在同他交谈时我们得到的快乐,会远胜于偿还我们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

的确如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和朋友小聚,谈谈生活、谈谈工作,我还喜欢一个人抱着本写心情,把所有不快都倾诉给那小小的空间。有的时候到自己的博客去座一座,回味起曾经的心情,也别有一番滋味。

斯密在“可敬的美德”中写道:“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当事人,当事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则早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人品,将激情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轨道。”“无独有偶,当我们放任胸中的怒火不加任何节制的时候,那种傲慢蛮横的态度是最令人讨厌的。但是那种愤恨之中却不失宽宏大量的气度却让我们由衷钦佩。”他得出的结论是:“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他也实事求是地讲:“在我们决定如何对一种行为加以褒贬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两个不同的标准。首先是得体适度、完美无缺。在那些艰难的处境中,人的行为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总是有可以指责之处。其次是虽不完美但有所接近,这是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无论这种行为距离无可挑剔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表扬,可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应该受到责备。”

他一再强调适度、得体和控制。而我偏偏是个随性的人,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会毫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其实控制的程度就体现出文化的水平:正常情况下,我们制怒,既不能肆无忌惮又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制喜,既不能得意忘形又不能麻木不仁;我们制声,既不能低声暗语又不能放声阔论;我们制技,既不能繁复虚设又不能粗制滥造;我们制步,既不能忘我疾行又不能犹豫不前……总之,最为难得的是适度。想适度、想得体,就要将所要控制之事控制的恰如其份,应时应景应人应事,此事最难为。所以,得体、适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得体、适度的人自然就不是一般人,而异于人、高于人。文化修为的高低自然一目了然,控制能力和文化水平成了正比。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读一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它真的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相信读后你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它真的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伴随我们成长。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诧异。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我们应该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道德经》读书心得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

《道德情操论》读过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想。作者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去对待生活。

道德情操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学术能力,更需要有健全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参与和推进道德情操教育的工作,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体会。如今,我深知道德教育仅仅是知道道德规范、掌握道德原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

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时,我始终坚守“情感至善、心灵传递”的教育理念。我通过故事、影视、音乐和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感知善良、美好的情感。例如,在课堂上,我会给学生讲述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展现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故事。通过听故事中的感人之处,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善良的力量,进而激发起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和善意。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们通过互动游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良好行为带来的愉悦和友善氛围。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学生会更加愿意接受道德情操教育,并愿意将这种情操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另外,我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引导者,我常常鼓励学生们在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去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懂得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例如,当班级中有同学因抄袭被批评时,我并没有过多责备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分析抄袭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这样的引导,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同时,我还会着重培养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之光,让他们具备内在的道德规范,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

除了以上两点,我还坚信道德情操教育需要注重家校合作和课外拓展。家庭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环境,而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会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学校的道德情操教育目标和具体方案,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着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同时,我也善于利用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老人院,让他们亲身体验关爱和陪伴的重要性;安排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感受到自己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快乐。通过家校合作和课外拓展,学生们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感受到道德情操教育的力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最后,我发现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学生们都是有良知的人,只需要激发起他们内心的道德理念。因此,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时,我会尽量避免强加于学生的行为规范,而是通过启发式教育和开放性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例如,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不会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是找出他们内在的原因,并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通过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参与,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行为的价值,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体现。

综上所述,道德情操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我的多年实践和思考,我深知道德教育要从情感教育、自我反思、家校合作和激发内在动力等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只有通过综合的教育措施,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条条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一定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六次修改他的《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出发,探讨了善恶、美丑、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和谐发展的奥秘。

这本书在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发挥了更根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个人面临的变化多端的社会地位,贫富差距逐步扩、,企业改制改革成败、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等各种问题,并且人经常生活在权力,自私、虚荣、嫉妒、仇恨、贪婪和背叛不道德的情感包围着,因此更渴望公平,正义,感恩,宽宏大量的,慷慨、正直、节俭、自制等的人性美德。

《道德情操论》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意识的束缚,不伤害他人,而是要全力以赴帮助他人。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始终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每个人都必须保持这种朴素的人类情感,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甚至一个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作者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如果不能真正地向公众分配,就会在道德上不受欢迎,也会有风险,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论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后他引出了一个常识:相互同情的快乐,增加快乐,减少痛苦。

他说:首先,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幸福产生影响;其次,它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读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我深受感动。众所周知,道德和法律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疗保险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人与人、社会与人、社会与社会的情感无处不在。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感悟的,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光明的启迪,可以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教师道德情操总结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其道德情操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了教师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教师要具有责任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秉持着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有思想、有独立意识、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本着这样的思想,每当我面对学生时,我都会循循善诱、尽心尽力,不辜负父母和社会对我们教师的寄托,不辜负学生和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第二,教师要具有热情。在我的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师的热情为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我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真正的情感联系。我用我的温暖、我的关怀、我的鼓励、我的帮助,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的热情中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

第三,教师要具有严谨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上课,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对待学生要公正、公开、公平,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中,我都会注重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仅如此,在学生的考试及笔试中,我会对分数评定严格按照题目难度和学生表现的实际情况合理评定,保证其公平和客观性。

第四,教师要具有创新性。教育事业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开创新的经验和方法,才能把教育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和更广的发展方向。我一直认为,只有独具匠心,创新理念,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在我的工作中,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五,教师要具有道德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个榜样。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会以高贵的师德修养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标杆,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

总之,教师的道德情操是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和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未来。因此,我会将这五个方面的体会和心得深刻地铭记在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潜质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忙,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忙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齐,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情绪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刻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能够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奋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教师道德情操总结心得体会

近年来,在教育界关于教师的话题中,提及到教师的道德情操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它一直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段时间。道德情操是教师需要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尤其是在教育行业中,它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渐渐深刻地认识到教师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对教师道德情操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工作是一项精神博弈,要想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如果一个教师的道德情操不高,他的教育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无论是在教育环节中还是在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一个教师的道德情操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和学生打交道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上的言行,还有与学生沟通时的态度和方式等。教师需要有耐心和爱心,以及尊重学生的权威和自主性。因此,在与学生交往时,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关注和爱护,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关注,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诱导。

教师的道德情操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当然,这其中的原因还包括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如果教师的道德情操不高,这样的信任感也将不会存在。然而,在一些不道德的情况下,这种信任感就会遭到破坏,也就很难达成有效的教育效果。

第四段: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师要进行道德情操的提升,应该从各方面入手,包括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意识,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第五段:结论。

当今社会,道德情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识。每个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意识,以更高的标准和专业水准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育工作中,把教师的道德情操融入其中,这对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同情”概念的界定(两层含义):

1、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第5页)。

2、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第7页)。

“品德”与“美德”

1、品德(当事人)---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当事人)---赞同(旁观者)。

2、美德(当事人)---卓越、不寻常(当事人)---------------------钦佩、赞颂(旁观者)。

关于激情的“适宜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

1、每一种激情的适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

2、激情的类别及各自的适宜度。

(1)从肉体产生的激情。

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适当的,因为同伴们(旁观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页)。

肉体的激情(当事人)-----激起的同情为零或剧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观者)。

控制欲望(当事人)---------节制、坚韧等美德(旁观者的评价)。

(2)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从想象产生的各种激情,即产生于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人类的想象,不具备特殊的倾向,是不可能体谅它们的;这种激情,虽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几分是可笑的(第34页)。

譬如,对旁观者谈论自己的爱情、朋友、学习、职业等,都不激起旁观者的同情;倒是随同爱情产生的大量人道、宽容、仁慈、友谊、尊敬等,旁观者都抱有强烈的同情。

(3)不友好的激情:同情,但有反向的力量。

有一类激情,虽然来自想象,但在我们能够体谅它们之前,或者认为它们是通情达理或合适的之前,总是一定把它们大大降低到未开化的人性可能产生它们的程度。这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憎恶和愤恨之情。我们对所有这类激情的同情,为感觉到这些激情的人和成为这些激情的客观对象的人所分享(第38页)。

(4)友好的激情:同情,并且是双倍的。

宽宏、人道、善良、怜悯、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尊敬,所有友好的和仁慈的感情,当它们在面容或行为中表现出来,甚至向那些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表现出来时,几乎所有的场合都会博得中立的旁观者的好感。旁观者者对感到那些激情的人的同情,同他对这些激情对象的人的关心完全一致(第44、45页)。

(5)自私(自我)的激情:无反向力量,无双倍同情。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除了两种相反的激情——友好的和不友好的激情之外,还存在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处于某种中间地位的激情;这种激情有时不象前者那样优雅合度,也不象后者那样另人讨厌。人们由于个人交好运或运气不好而抱有的高兴和悲伤情绪,构成了这第三种激情(第47页)。

a.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第54页)。

b.因为人们倾向于同情我们的快乐而不是悲伤,我们夸耀自己的财富而隐瞒自己的贫穷(第60页)。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便是人们同富者、强者的一切激情发生共鸣的倾向(第63页)。

c.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普遍的原因。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的落到贫困和软弱头上(第72页)。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

1、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的分析——混合的情感。

优点: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

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

缺点:对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

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

2、正义与仁慈。

只有具有某种仁慈倾向、出自正当动机的行为才是公认的感激对象,或者说仅仅是这种行为才激起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感激之心,所以似乎只有这种行为需要得到某种报答。

因为只有具有某种有害倾向、出自不正当动机的行为才是公认的愤恨对象,或者说仅仅是这种行为才激起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愤恨之心,所以似乎只有这种行为需要得到某种惩罚。

仁慈总是不受约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愤恨之情似乎是由自卫的天性赋予我们的,而且仅仅是为了自卫而赋予我们的。这是正义和清白的保证(第96、97页)。

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诫人们多行善事,但是她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做出足够的劝诫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建造和维护这一大厦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别而宝贵的关注。所以,为了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象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一个只是作为其同胞的不幸同他们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竟不重要;他们很想持强伤害一个人,并且也许有很多东西诱惑他们这样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卫的过程中没有在他们中间确立这一正义的原则,并且没有使他们慑服从而对被害者的清白无辜感到某种敬畏的话,他们就会像野兽一样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一个人参加人们的集会犹如进入狮子的洞穴(第106、107页)。

公正的神还是需要的,今后他会为受到伤害的寡妇和丧失父亲的人复仇,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经常受到侮辱而无人对此加以惩罚。因此,在每一种宗教和世人见过的每一种迷信中,都有一个地狱和一个天堂,前者是为惩罚邪恶者而提供的地方,后者是为报答正义者而提供的地方(第113页)。

3、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构成一行为的全部性质和状况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1)产生行为的内心意图或感情。

(2)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外部的行为或动作。

(3)这个行为实际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后果。

抽象的概括:后两种情况不能作为任何赞扬或责备的根据。因为在最清白的行为和最可责备的行为中,身体外部的行为或动作往往是相同的。其次,后果并不取决于行为者而是取决于命运。

具体情况下:我们的情感很少完全是受这种法则控制的——尽管我们都承认情感应该完全受它的控制。

原因分析:

(1)无论痛苦和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会在所有的动物身上立刻激起感激和愤恨这两种激情(第116页)。

(2)如果由最值得称赞或最可责备的意愿引起的那些行为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就会减弱我们对其优点或缺点的感觉。

(3)如果那些行为偶然引起了极度的快乐或痛苦,就会增强我们对其优点和缺点的感觉,从而超过这些行为由以产生的动机和情感所应有的感觉(第120页)。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1、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当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为时,当我努力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对此表示赞许或谴责时,在一切此类的场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察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不同的角色;另一个我是被审察和被评判的行为者(第140页)。评判者,即旁观者根据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响行为者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第137页)。

2、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第141页)。

造物主,当她为社会造人时,就赋予人以某种使其同胞愉快和某种厌于触犯其同胞的原始情感。她教导人在被同胞们赞扬时感到愉快而在被同胞们反对时感到痛苦。但是,单凭这种对于同胞们的赞扬所抱的愿望和对他们的不赞同所感到的厌恶,并不会使人适应他所处的社会。于是,造物主不仅赋予他某种被人赞同的愿望,而且赋予他某种应该成为被人赞同对象的愿望(第144、145页)。

(1)和(2)虽然彼此相似,互有联系并且常常混同一体,但是,在许多方面,又有区别和各自独立。

3、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在所有的场合,良心的影响和权威都是非常大的;只有在请教内心这个法官后,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才能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较(第163页)。

自己的眼光(人性中的自私而原始的激情总是放大自我)——第三者的眼光(公正)。

是什么促使人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类内心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即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它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有力的动机。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最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必任何人更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只有从他那里我们才知道自己以及与己有关的事确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只有借助于公正的旁观者的眼力才能纠正自爱之心的天然曲解。是他向我们指出慷慨行为的合宜性和不义行为的丑恶;指出他人较大的利益而放弃自己最大利益的合宜性;指出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最小伤害的丑恶。在许多场合促使我们去实践神一般美德的,不是对邻人的爱,也不是对人类的爱。它通常是在这样的场合产生的一种更强烈的爱,一种更有力的情感;一种对光荣有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的优点的爱(第165、167页)。

4、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我们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考察自己的行为,并且尽力用公正的旁观者会用的眼光来看待它:一是,我们打算行动的时候;二是,我们行动之后。在这两种场合,我们的看法往往是很不公正的;而且,当我们的看法最应该公正的时候,它们往往最不公正(第190页)。

这种自我欺骗是人类的致命弱点,也是人类生活一部分混乱的根源。我们对他人行为不断的观察会不知不觉的引导我们为自己订立关于什么事情适宜或应该做,和什么事不适宜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一般准则(第192、193页)。

5、道德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的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的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第197页)。对一般准则的神圣尊重构成了有节操的正直的人和卑鄙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人们较好的遵守这些责任,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上述尊重还由于人们的如下看法——她起初是出于本性的一种模糊观念,其后为推理和哲学所证实——而进一步加强,那就是: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宗教,即使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就已对各种道德准则表示认可。宗教所引起的恐惧心理可以强迫人们按天然的责任感行事。这对人类的幸福来说太重要了,因而人的天性没有将人类的幸福寄托于缓慢而含糊的哲学研究(第199、200页)。

是非之心具有极为明显的权威特性。凡是我们的是非之心赞成的事是恰当的、正确的,并且是应该做的;凡是与此相反的,就是错误的、不恰当的,并且是不应该做的。是非之心赞成的情感是优雅的和合适的;与此相反就是粗野的和不恰当的。既然上述是非之心显然是充当人类天性中起支配作用的本性的,所以,它们所规定的准则就应该认为是神的指令或戒律,由神安置在我们内心的那些代理人颁布(第201、202页)。于是,判断行为功过的那些准则就这样逐渐被看成某个无所不在的神的规则,这个神在观察我们的行为,并在来世报答遵守这些规则的人和惩罚违反它们的人。这种考虑必然使上述规则具有新的神圣的意义(第207页)。

正义准则可以比作语法规则;有关其他美德的准则可以比作批评家们衡量文学作品是否达到杰出和优秀水平而订立的准则。前者是一丝不苟的,准确的,不可或缺的。后者是不严格的、含糊的、不明确的,而且告诉我们的与其说是如何臻于完美的确实无疑的指示,还不如说是有关我们应该指望臻于完美的一般设想(第216页)。

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1、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任何物体的效用,通过不断给主人带来它所宜于增进的愉快或便利之中;这一物体就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不断给他带来满足和欢喜的源泉。旁观者由于同情而理解那个主人的情感,并且必然用同样愉快的眼光观察这一物体(第223页)。但是,任何艺术品所具有的这种适宜性,这种巧妙的设计,常常比人们指望它达到的目的更受重视;采取和变化方法来获得便利或愉快,常常比便利或愉快本身更为人们看重,似乎想办法获得便利或愉快的过程才是全部价值所在(第224页)。(5)。

在肉体的舒适和心灵的平静上,所有不同阶层的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一个在大路旁晒太阳的乞丐也享有国王们正在为之战斗的那种安全。但是,天性欺骗我们追逐财富和地位所带来的,想象中重要的、美丽的和高尚的愉快。正是这种蒙骗不断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第229、230页)。

人类相同的本性,对秩序的相同热爱,对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的相同重视,常足以使人们喜欢那些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第230页)。

各种品质似乎从它们的益处或不便之处得到的美与丑。对我们自己最有用的品质,首先是较高的理智和理解力,其次是自我控制。这两种品质的结合构成了谨慎的美德,对个人来说,这是所有美德中最有用的一种(第235页)。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都是对别人最有用的品质(第237页)。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1、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如果人们经常同时见到两个对象,其想象就会形成从一个对象很快联想到另一对象的习惯。如果习惯已经把两者联在一起,我们对两者的分离就会感到不合宜(第245页)。风气则是种特殊的习惯。

2、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我们的美感赖以产生的那些想象的原则,是非常美好而又脆弱的,很容易因习惯和教育而发生变化;但是,道德上的赞同与不赞同的情感,是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和最充沛的感情为基础的;虽然它们有时可能发生一些偏差,但不可能完全被扭曲(第253页)。

(1)风气有时会给一定程度的混乱带来声誉,相反,有时会使应当受到尊敬的品质受到冷遇(第254页)。

(2)在不同的职业和生活状况中,人们熟悉的对象非常不同,使他们习惯于非常不同的激情,自然而然在他们之中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品质和行为方式(第255页)。

(3)一般说来,在任何民族中产生的行为风格,常常在整体上被认为是最适合于那个民族的处境的(第265页)。

有关美德的品质。

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

1、论个人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谨慎这种美德,在仅仅用来指导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虽然被视作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贵的美德。它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没有资格得到任何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第277页)。

2、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1)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自己——自己家庭的成员——亲属关系逐渐疏远,感情也就逐渐淡薄。

被称作感情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第284页)。我担心血缘关系的力量除了在悲剧和恋爱故事中存在外,并不存在于其它任何地方(第287页)。

畜牧业国家(家族)——商业国家(法律,远地亲属疏远)。

什么情况下,友情应当让位于感激,或者感激应当让位于友情;在什么情况下,所有天生感情中最强烈的一种,应当让位于对那些优越者的安全——全社会的安定仰赖于他们的安全——的重视;在什么情况下,天生感情可以正当地胜过这种重视,都必须留待内心的这个人——这个设想出来的公正的旁观者,这个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裁决者来决定(第293页)。

(2)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国家——阶层和社会团体。

(3)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3、论自我控制。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这些激情有时促使他、有时引诱他去违反他在清醒和冷静时赞成的一切准则。对这些准则的最充分的了解,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第308页)。

(1)第一种类型:恐惧与愤怒。

(2)第二种类型:对舒适、享乐、赞扬和其它许多只是个人得到满足的事情的喜爱。

不同激情的合宜程度的一般准则:

旁观者最乐于表示同情的激情——因此,其所达到的合宜程度可以说是较高的——是其即时的感受或感觉或多或少合乎当事人心意的一种激情;相反,旁观者最不想表示同情的激情——因此,其所达到的合宜程度可以说是较低的——是一种其即时的感受或感觉或多或少不合当事人心意的、甚或使他厌烦的激情(第315页)。

论道德哲学体系。

1、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1)美德存在于什么地方?

2、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1)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柏拉图的体系。

亚里士多底的看法。

斯多葛学派创始人芝诺的看法。

(2)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伊壁鸠鲁的说法。

(3)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奥古斯都时代以及其后的大部分哲学家的体系。他们以晚期柏拉图主义的称号闻名。

(4)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孟德维尔博士的学说体系。

3、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1)论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2)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3)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4、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根据总公司党委的推荐,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本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首创水务公司,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公司党委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及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无论何时,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和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好办法,能让我们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的人,经常为了自己的烦恼忧伤而闭门郁郁不乐,虽然他们慷概仁慈、自尊自爱,却很难获得凡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军人道德情操心得体会

高尚的军人道德情操一直被誉为军人精神的体现。在军营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军营里所领悟的军人道德情操心得体会。

第一段:尊重和纪律。

在军营里,纪律是军人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军事训练中,我们不光只是被要求遵守规矩,更是需要积极维护和践行规矩。严格的规章制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纪律的重要性。而这种坚定的纪律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样地,尊重也是军人道德情操中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上级指示到战友之间的尊重都需要我们积极践行。正是由于这种尊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了我们的同袍,让我们在执行任务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第二段:勇敢和忠诚。

无论在任何的岗位里,勇敢都是军人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执行任务时,深入敌后执行任务的独立排,就需要强大的勇气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机遇。而在军营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勇气,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情况。忠诚,是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洁的一种品质。在军营里,我们积极践行着忠诚的每个选择。忠诚于国家、团队和战友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了坚定的信仰对我们行动的重要性。

第三段:荣誉和责任。

荣誉是军人的骄傲,是我们肩上的的担子也是我们日夜奋斗的目标。我们保卫国家,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而这种荣誉观念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行动中,让我们保持着强大的自豪和奋斗元气。责任,则是我们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自己的责任所在。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执行命令,更是保护公民,保护人民安全和尊严。在这份责任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我们的承诺和行动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第四段:诚信和尊重。

在军营里,我们深刻体验到了诚信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诚信,从不欺骗他人,更不欺骗自己。在行动和选择之间,我们始终保持真实、可靠和诚实的态度。同时,尊重也是军人道德情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无论是在发言还是在思路上,我们总是尽力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保持不带有任何偏见、诋毁和误解的态度。

第五段:回归现实和未来。

回顾这些军人道德情操,我们深刻体悟到了每一种品质的内涵和价值。我们在坚守着军人道德情操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层次地思考未来和现实。我们会继续践行我们的信仰,用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不断地推进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我们也会践行着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用我们的毅力和决心厚植我们未来的梦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