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舌尖上的温情舌尖上的温情散文(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2 00:09:26 作者:曼珠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锻炼作用。最后,希望以下的优秀作文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热情,并在写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优秀作文推荐: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想是什么美食让我写出这个题目呢?那当然是我爱吃的可乐鸡翅了!

可乐鸡翅是一些大餐厅的“常客”。当然,可乐鸡翅也经常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

妈妈中午说:“等一会儿,我做可乐鸡翅给你吃。”我高兴极了。妈妈告诉我,做可乐鸡翅要先把鸡翅用盐腌好。妈妈怕我不懂,叫我跟她进厨房。于是,我就跟着妈妈进厨房了。妈妈边做边说:“我们再下一些酱油在鸡翅上,用手把配料与鸡翅搅匀,放入锅内。用铲子翻炒几分钟后,放入一杯可乐,再用铲子把鸡翅和可乐不停翻炒。过了大约10分钟,等鸡翅变成橙黄色后,便可以上桌了。”

可乐鸡翅终于做好了。可妈妈说要等爸爸回来才能吃。于是,我就用我的鼻子闻了闻可乐鸡翅的香味。那时我的样子,真像一只在帮助警长找犯人的警犬。妈妈看到我这样子,无奈地说:“你这只馋猫,想吃你就吃一个吧!”我赶紧吃起来。哇!真好吃啊!一入口,可乐的味道已经布满了整个空腔;再咬一咬,鸡肉的鲜味喷薄而出,鸡肉白白嫩嫩,可乐酸酸甜甜,简直就是完美。

可乐鸡翅在我的舌尖上舞蹈,我也不介意。因为它太好吃了!

舌尖上的哈拉海散文

儿子下班带回一包嫩绿的哈拉海,说是朋友在罕山采来的。这可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我们品尝了一顿,妻子就珍藏到冰箱里,说留着待客。

哈拉海是大地馈赠给北方人的食物,南方人闻所未闻,更别说吃了。哈拉海别名螫麻子、狭叶荨麻,生长在山地的林缘、灌丛、沟帮,因茎叶上长有蜇毛,牲畜是不敢吃它的。

哈拉海营养丰富,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据说哈拉海还能防癌抗癌。我嗔怪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他们若来本土吃到这种美食,再写进诗文,那哈拉海岂不名扬天下?你看那鲈鱼并不在“八大海鲜”之列,只因王昌龄写了“忽忆鲈鱼脍,扁舟往江东”,范仲淹又做了“但爱鲈鱼美”的广而告之,那些“江上往来人”、好事的食客们便争购而食之;唐代唐玄谦写了“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哕出琼酥香”,人们就纷纷去吃螃蟹;苏东坡写了“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食客们就觉得藤菜比杭州珍贵的莼菜还好吃。我以为这些都“味”不足道,哪能与哈拉海相媲美!

我不记得童年是否吃过哈拉海,只记得第一次采哈拉海是八十年代初。那时,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我家在杏树村大东沟东坡上有一块责任田,周日和妻子去田里锄地、间苗,中午收工后,我们到沟边采哈拉海。为了防止蜇手,我们戴上手套,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一叶一叶剪采。我们刚采不多,在地里干活的王大嫂颤抖着粗矮的身段,三步并作两步蹿到沟旁,不顾哈拉海的`蛰毛扎手,就一把一把捋起来。我真佩服她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就赞扬她几句。她说,你越楞点儿越不扎手,你越怕扎,它就越扎你。我们一棵还没有剪完,她竟捋了好几棵。沟边的哈拉海才十来棵,我俩每人剪了半小塑料袋,人家却捋了大半编织袋。看来,收获的多少是靠勇气和意志的。

我离岗闲适后,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就骑上摩托车带上剪刀、手套,到山上去采哈拉海,除了自家吃外,还到小镇送给姐姐家,城里人很少吃到这种美食,姐夫喜欢得不得了。他对我说,您再来时挖两棵带根的哈拉海带来,我栽在院里。过了几天,我去采哈拉海带上镐头,采完了哈拉海后,在沟帮刨了两棵带根的,第二天装进摩托车的褡裢里,进城送到姐夫家。姐夫很高兴,立即在墙根挖坑栽培。他把坑里的土弄得很细,放上农家肥搅拌,认真地栽好后,又浇透了水。一个月左右,那两株哈拉海长出嫩叶,姐夫剪下做菜,品尝收获的愉悦。

我的同学爱民患得了肝癌,前几年在北京做了介入手术。那次遇到他,见他面部红润,神采奕奕,开朗乐观。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现在没啥大事,手术三年了,只是每年做一次化疗。我问现在吃什么药,他说什么药也不吃,唯独每天早饭吃哈拉海荷包鸡蛋。我问他,哪儿弄来那么多哈拉海,他告诉我,克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盛产哈拉海,超市里有袋装的干菜销售,什么时候吃都有,由他在克旗的朋友随时寄来。我又问他吃了效果如何,他说反正前几天去北京复查,癌细胞不见了。我听了后替他高兴,祝福他身体愈加健康。

过了几天,两个妹妹来我家。中午,妻子做了八道菜招待亲人,其中有一道菜是哈拉海炖山药,大家吃着口感滑润细腻的哈拉海,慢慢咀嚼,满口余香。别的菜肴剩了一半,哈拉海却一扫而光。

我不知道央视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里有没有哈拉海,如果没有入编,我总觉得是一大遗憾。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圣杜甫的名句,它道出了社会的不公:在豪门贵族中,花霍过度,奢华成风,过多的酒肉因腐朽而发出臭味,但在路旁边仍有受冻挨饿而死的人。杜甫的这首诗严峻的批评了其时的社会。

你或许会觉得那是封建社会,公民饱尝压榨才形成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仍存在这样的现象。

每天在全国上下的巨细饭馆以及餐厅中,过多的剩菜剩饭被倒进了垃圾桶,一天糟蹋的粮食便是一个家庭几年的口粮,可是,在某些贫困山区里,人们还在喝着能够数清米粒的稀粥度日。

你或许会说,这是由于国家没有重视到山区,等国家全面重视了,一切都会好的。但你何尝想过,当你糟蹋粮食时,你是否想到了那些啼饥号寒的人们。

据有关人士查询,一座大学里一周被倒掉的饭就相当于一亩地的产值;校园一年糟蹋的电满足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这些震撼人心的数字绝非虚拟,而是铁的事实。

回想一下,在炎炎酷日之下,农人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着麦禾的生长,而咱们站在这富贵的都市中,随心的糟蹋着,糟蹋着他人的汗水。

那咱们又是什么人呢?人人都是封建社会的漆黑,却未曾想到现代富贵背面的黑。

记住在一次春节晚会上,牛莉说过一句话:哪个城里人不是从乡村过来的,乡村人便是城里人的爸妈啊!

是啊!咱们在糟蹋什么?咱们在糟蹋农人伯伯的汗水,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咱们糟蹋的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期望啊!一个奢华成风的民族,注定会走向消亡。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韧力为艰”咱们是时分觉醒了,节省从咱们自己身边的小事开端。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你猜猜现在我在哪儿?我呀,正在去面积77·536平方米的味全品牌体验馆的路上。体验馆坐落于美丽的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小记者坐着大巴,一路上欢声笑语地来到了味全品牌体验馆。

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们,味全品牌体验馆在台湾已经成立60多年了,而且,全国各地的味全体验馆都有20条生产线。好厉害呀!接下来,我们又知道,原来牛奶中的三大明星是:酸奶,活性乳酸菌,无调整鲜奶。

终于,我们要乘“热气球”电梯去“天空”参观啦!太高兴喽!

到达“天空”,我好奇地望来望去,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将奶液加热,杀死细菌。原来,牛奶挤出来是不能直接饮用的呀!我一下子羞红了脸。

活动结束了,我不可思议地想到:时间过得真快啊!以后好想当一个品尝师。谁让味全牛奶这么好喝呢!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有一天我在家里呆着无聊,于是便叫上一个同学一起去逛街。那个同学说西施故里的臭豆腐不错,我们便相约去西施故里,品尝臭豆腐。

我们来到西施故里的油炸臭豆腐摊前。哇!这里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做的臭豆腐技术真娴熟!摊主把没炸过的臭豆腐穿成一串。把它放到沸腾的油锅中冒出阵阵香气,香气入鼻勾起一种想吃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口水快溜出来了。摊主把臭豆腐捞起来,沥干了上面的油,这时臭豆腐更诱人了被炸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滴着油,在一股臭气底下你可以嗅到一股香气。摊主将臭豆腐涂上特质调料酱,甜中带咸,脆中带软,入口很有嚼劲,我喜欢这种重口味。

咸、辣、臭,这就是我对臭豆腐的评价。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一颗幽默的跳跳糖》到了,到了......姑姑你真好!”我迫不及待的捧着书翻看着,多么期待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啊。

拿着这本心爱的书,我每天中午、晚上都抱着她,爱不释手,“姑姑太好看了”,“怎么好看啊?”姑姑面带笑容地问我。“嘻嘻......嘻嘻,就是好看,晚上我说给你听哈”我调皮的做了个鬼脸,撒腿就跑了......

舌尖上的母爱抒情散文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这又是一种土家族餐饮中被人们赞誉为舌尖上的美味,说它美味,主要是它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

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时才能吃得上,据我们当地上了一定岁数的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受洗后在武当山出家的法号为德福仁波切的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独特的香酱饼大众口味食品,在很短的时间内畅销热卖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它尤其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有的小吃。说它特有,主要是它的制作考究,堪称当地小吃一绝。

酱香饼是一种与千层饼外貌相似,但口感和味道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新饼,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相当火爆,数十人排队等候成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

如此火爆的.酱香饼,在制作时其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它分为面料、馅料、辣椒油:

面料:高筋面粉二十斤、干酵母五十克、泡打粉六十五克、糖二两(一百克)、吉士粉半匙(国际计量一汤匙10ml)、水十二斤、色拉油四百克。

辣椒油:色拉油(适量)在没开的时候倒放辣椒粉(适量)中搅匀;。

制作饼表面油:色拉油三十斤,大葱五根,大蒜,姜各半斤(二百五十克),麻椒二十克,芹菜四两(四百克),花椒二十五克,大料二十克,桂皮三十克,当油开的时候把这些料倒入炸至无水份捞出既成。

制作过程:将面料倒入和面机和面,色拉油分二次倒入和匀;再面揪剂子每个一百三十五-一百五十克,擀皮抹一层满薄薄的馅,包起来擀成饼,在饼的上面抹上一层匀称的馅。在馅的上面在抹一层表面油;紧接着在饼的上面撒上一些芝麻(生)葱花;饧三至五分钟,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金黄色即可。

说得更形象直观一点,就是将开水浇入面粉中,搅拌至水分消失,再倒入冷水搅拌成团,用手将面团揉光滑后盖保鲜膜醒30分钟;熟芝麻一汤匙放入保鲜袋,擀成芝麻粉;醒面的时候熬制酱料。锅中放油,油冷时将花椒、八角放入小火炸至变色并出香味,然后取出不用,只留油;放入一汤匙剁碎的郫县豆瓣,炒出红油;放入一汤匙甜面酱和一汤匙蒜蓉辣酱,炒出香味;加入半碗水,小火煮至沸腾,放入白糖、芝麻粉、孜然粉,搅拌均匀;保持小火煮,加入适量水淀粉勾芡;用勺子舀起可缓缓流下即可,太稠了不容易刷到饼上;醒好的面擀成一张大薄片;上面撒一层花椒面,倒上适量的油;然后拎起四个角到中心沾油,面皮上都沾到油即可;将薄面片横竖各切4刀,注意不要切断;然后一层层叠起,16叠好后成一个小方块,四周捏死;像包子一样捏成圆形,能擀的比较圆,也可以直接擀;将饼擀薄,要比平底锅大一些;平底锅中倒入油,要能覆盖锅底。烧热后放入饼坯,饼比较大,可以形成自然的褶皱;以小火慢慢烙至两面金黄,记得要盖盖子,否则会烙的干硬;刷上酱料,撒上葱花和芝麻即可关火。酱料比较咸,注意用量。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共四人在外面办事。路上小孙孙喊肚子饿了,恰好街道对面的路边有卖土家酱香饼的,我们把车圈了一大圈才转过去停在路边,我拉开车门下车,前去买了四个土家酱香饼,大家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我看着他们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再闻着扑鼻的香气,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好香,真是人间美味呀!我发自肺腑地在心底大喊一声:实在是太好吃了!

土家酱香饼酱料是关键,正宗的土家酱香饼一共由30余种不同的调料配制而成,在制作酱料的过程中分量,时间先后都极为讲究。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酱料才能使土家酱香饼更加奇妙。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舌尖上的温情散文

前几天路过街上的小摊,在不远处我便闻到了一股烤板栗的香味,板栗的味道从烤箱里面溢出,依旧是那么熟悉、温馨。来到摊位前,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摊位上烤好的板栗,金灿灿的,我不禁陷入了回忆的深渊。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板栗,那一粒粒深褐色的板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吃的,嘴馋的我就常常惦记着外婆家的板栗。舌尖上的板栗,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是一年秋季,正值这个周末有空,我去外婆家看望她老人家。一年四季,我也去不了外婆家几次,去看望她老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路上我还在脑海中想象着外婆家的场景,脑海中不禁浮现院子里的那株板栗树。那段美好光阴,是爱的见证。

来到外婆家门前,我打量了一眼,一段时间没来了,眼前的景象还是那么熟悉、温馨。我推开虚掩的门扉,走进院子,喊了一声,外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外婆看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么和蔼可亲。

一晃眼,我长大了,而那个极其疼爱我的外婆却老了,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额头上留下无情岁月的痕迹。此刻的我,在时光洪流的面前,似乎无能为力。

外婆来到院子里迎接,连忙招呼我去正堂坐下,转身便去端来茶水、拿些瓜果。望着外婆的背影,不禁有些心酸,那一刻,我多想时光能够慢下来一点,再慢一点。

从小到大,在众多兄弟姐妹当中,我一直是外婆最疼爱的孩子。外婆去集市总是会带上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出门前我答应跟着外婆一起走去集市,可是走到中途我就说脚酸,走不动了。外婆见状,蹲下身来,欣然背着我去集市上。到了集市,外婆会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或者是想买的。那个时候,我一味向外婆索取,不懂得这深沉的爱。

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于外婆的点滴情景,我不禁出神了,还是外婆端来瓜果把我思绪打断。回想起小时候的美好,不禁感慨时光飞逝,一转眼,已过去好多年。

在外婆端来的果盘里,还有板栗,我拿了一粒,剥开,细品,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不禁来到院子里,打量着眼前的这株很大的板栗树,金秋时节,板栗树上挂满了板栗,一如当年。外婆家的板栗树有十几米高,枝繁叶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我小时候就常常站在板栗树下,看着着眼前这株板栗树,眸子里满是深情。板栗树上,悬挂着的不只是一个个板栗,还有我的期盼。

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秋天,一眼望去,外婆家的板栗树上缀满了带刺壳的板栗,藏在叶子下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家板栗树上的板栗也由青色变为暖黄色,在太阳的折射下,板栗树在闪烁着光芒。

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迫不及待,看到板栗树上的板栗成熟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会偷偷地拖着长竹竿来到板栗树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慢慢扛起长竹竿,靠近板栗树。看到结了好多板栗的地方就是胡乱打一通,可是树上的板栗没掉下来,倒是打落了不少的叶子,散落一地。眼看着树上的板栗没打中,我便调整好长竹竿,瞄准板栗,使劲一敲,刚还挂在树上的板栗应声而落。

听见板栗掉在地上的声音,我放下手中的长竹竿,跑到板栗落地的地方,拾起板栗。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板栗是包裹着的,外面有一层带刺的壳,等到板栗成熟,外面的壳会自动破开,板栗就会掉在地上。看到板栗落地,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捡起刚才打落的板栗,放置在一旁。毋庸置疑,紧接着我又是用自己瘦弱的臂膀艰难地挥动长竹竿,一次次敲打着树上的板栗。拿着长竹竿很费力气,我的手心没打一会儿就变红了,轻轻触碰一下,手心有些疼。

我和表弟把刚才打落的板栗堆放在一起,把板栗分开,有的板栗带刺的外壳有些破裂了,就不需要用石头敲开,穿上鞋子就可以把里面的板栗取出来了。看到板栗带刺的外壳裂开了,我就把板栗放好,板栗裂开的地方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一只脚踩住地上的板栗,另外一只脚踩住另一边,一用力,带刺的壳就开了,用手取出里面的板栗即可。一般来说,一个带刺壳的板栗里面有两到三个饱满的板栗。板栗外壳的刺还是青色的,也没有裂开就需要用石头敲开,板栗带有点白色,还没有完全成熟。

板栗一个个从壳里面取出,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板栗就往嘴里送,一咬,板栗开了,里面的板栗肉,黄里透白。我和表弟把刚才打的板栗平分,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

外婆看见靠在板栗树上的长竹竿,一切都明白了,准是我们这几个小家伙刚才打板栗了。不过外婆也没有过多责备,只是担心我们,怕没注意出什么意外,弄伤了自己。外婆看见我们这样,便把我们几个叫过来,外婆说是给我们再打点板栗,正好晚上给我们做板栗红烧肉吃。板栗红烧肉,那可是我去外婆家最喜欢吃的一道菜,也是外婆最拿手菜之一,这舌尖上的记忆,最为深刻。

外婆拿着手里的长竹竿,挑选着大的板栗,一敲,板栗就落下来了,比我轻松多了。外婆娴熟地把一个个板栗从带刺壳里面取出来,放在了盆里。看着盆里深褐色的板栗,心里满是欢喜,在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外婆做的板栗红烧肉。

板栗红烧肉,这需要把一个个板栗剥开,用板栗肉来做红烧肉。这把板栗肉取出来可不容易,而且还要保证板栗肉完好无损,难度可大了。不过这些对于外婆来说,小菜一碟。外婆把板栗洗净,放在盆里,加入适量的盐,再用开水差不多浸没板栗,等上个十来分钟就可以了。眼见外婆拿来小刀,在浸泡好的板栗上面划出一个小口,一剥开,便是一个完整的板栗肉。

外婆把剥好的板栗肉放在盘子里备用,一颗颗板栗肉映着盘子的琉璃白,煞是好看。外婆把五花肉切块,用白糖腌制下。等到锅里温度升高,外婆倒入适量的油,先把板栗用温油稍炸,然后盛放在盘子里。紧接着油温升高,把五花肉放进去,稍微油炸后加入八角等其他作料,加适量盐,用水烹煮红烧肉。等到锅里面的红烧肉差不多要烂的时候,把先前的板栗肉放进去下锅同煮便可。

灶堂里的火焰,红通通的,可以清晰地听见锅里沸腾的声音。锅里溢出了板栗红烧肉的香味,扑面而来。五花肉的软烂,板栗肉的香酥,色香味俱全,板栗红烧肉,肉香而不腻。

我在院子里回忆着那些记忆,外婆此刻已经早早地就去准备午饭了,外婆知道我非常喜欢吃她做的板栗红烧肉。恰好现在自家的板栗树上结有板栗,特意给我做了板栗红烧肉。看着满桌子的菜,都是我爱吃的。看着我吃得很香,外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将脸上的皱纹,抚平。

舌尖上的板栗,记忆犹新,那板栗肉的酥香,轻闭眼帘,便可闻到那久违的馨香。

板栗成熟的季节,是我最欢乐的时光,装饰着我的童年!秋风一吹,树上的板栗便纷纷落地,碰上夜晚有大风的话,第二条早上,板栗树下那一颗颗深褐色的板栗落了一地。调皮的我就和表弟一起跑出去,偷偷地找来一块空地,去拾些柴火,生起了小火,把随身带来的板栗投进去。我们不断添加柴火,那炽热的火焰摇曳,偶尔还能够听见火堆里板栗爆破的声音,强烈的情况下板栗还会从柴火里蹦出来。等火焰熄灭,我们从里面把板栗找出来,一个个都崩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板栗肉。烤的板栗特别香,现在回忆起来,这美好的时光,恍如昨日。

这些深藏在我心底的记忆被此刻唤醒,蛰伏的情愫穿过斑驳的岁月,在心头萦绕。板栗,满足我的味雷,在板栗的馨香里细细回味那时的美好。板栗的那抹暖黄,让我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忘记了外婆的呼唤,忘记了时光!

外婆在饭后和我聊了好久,提到了我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外婆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么亲切。在外婆的心中,那些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转眼间,我已经长大,外婆,却老了,头发白了。我看得出,外婆的眼睛不再那么炯炯有神,手上布满青筋,起了皱纹……我不敢直视外婆的眼睛,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便会让外婆发现我的心事。

黄昏时分,我向外婆道别,起身回家。一路上我泪眼婆婆,外婆一直是我心里牵挂的人,这个院子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

外婆老了,步履蹒跚,看着我心里不禁生生地疼。那舌尖上的板栗,浸染着眷眷温情。看到板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那个疼爱我的外婆。那舌尖上的温情,那份来自外婆深沉的爱,值得我穷极一生去细细回味!

舌尖上的温情作文[]

“妈妈,过年怎么写?”“啪!”妈妈捡了一本书扔给我:“自己看,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泡大蒜、买年货、贴对联、逛元宵,哦,我明白了,这就是过年!让我也来晒晒我家的年味。

“嗷――”怎么了?阿婆家杀猪啦!我又想看又害怕,大肥猪被杀猪佬从猪栏里拉出来,几个大人把它按在长凳上,大肥猪拼命地挣扎着、吼叫着,我吓得躲到里屋不敢出来。猪叫声渐渐低了,最后没了,我伸出头一看,已经泡到大桶里。杀猪佬三下五除二剃光了猪毛,白花花的大肥猪呀!我捂着鼻子跑开了,晚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红烧肉了。阿婆又把猪肉都用盐腌在缸里,等到二八二九就可以煮猪头肉吃啦!

过年的脚步不慌不忙,搞卫生啦,买新衣服啦,办年货啦,似乎很平淡,直到腊月二十三――炸油豆腐、做麦琪。油豆腐平时我不爱吃,但新鲜炸的味道可好吃啦!阿婆把新做好的豆腐切成很小的正方体,放进烧热的大油锅里,平静的油面翻起黄色的水花,不一会儿,白色的四方形豆腐就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黄球。阿婆不时用大铲子翻动一下,小球们就在锅子里翻个不停。夹一个放进调料碗里,金黄香脆的皮就着辣椒酱油,可好吃啦!哪管它烫不烫嘴巴。

麦琪,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只知道用面粉做的,里面调了鸡蛋黄酒辣椒酱。将面粉和成团碾成片,切成小菱形,中间剪一刀,将其中一头穿过去拉平,变成梭形。放在油锅里,哗啦啦,几分钟就变成金色的小梭子,又香又脆,既可以当零食,又可以下酒,深受大家的喜爱。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又包了很多很多的饺子,为正月的早点夜宵做准备。我最期待的是煮猪头。猪头里的核头肉最香啦!我等啊等,等爸爸把猪头洗干净,等爷爷烧开了水,等到我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终于听到爸爸说拆猪头喽!我的眼睛骨碌一下全睁开了,迫不及待撕下一块全精肉塞进嘴里,那个香啊!我吃了一块又一块,甚至拿起大骨头就啃,妈妈“咔嚓”拍下我的馋样。

终于到除夕啦!满桌的好菜我不想吃,绚烂的烟花我不感兴趣,你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吗?对了,压岁钱!阿公阿婆有,舅舅有,爸爸妈妈有,叔叔有,舅公舅婆有,最大的当然是爷爷啦!拿着一大叠的红包,我乐得合不拢嘴。

新的一年开始啦!我们每天忙着这家拜年,那家吃饭。停下来的时候已经初八了。不过我知道,我们还有一个热闹的元宵,因为爸爸妈妈、叔叔及两位舅公都是正月生日,大家统一在元宵过集体生日,这将是我们过年最完美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还没进门,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劲地吸一口气,那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你看,每一个小汤包都小巧玲珑,长得矮矮的、胖胖的,成锥形坐在深深的笼子里。在那锥形顶端,有十几条褶子均匀分布,当中还有一个小而深的“洞”,好似一个个迷你小火山,即将爆发;又好似一个个倒着的陀螺,自由地旋转着……肥嘟嘟的小汤包,在笼子里,等待我筷子的光临呢!

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个,嘿,这小家伙可真沉哩!举起它,对着灯光一照,仔细一看,哟!隐约可以看到肉馅呢;再摇一摇,还可以感受到肉汁慢慢地在晃动哩!

轻轻地夹起一个小汤包,慢慢地送到嘴边,温柔地在小汤包的外皮上,咬一小口,那浓郁的汤汁与鲜嫩的肉馅显露出来。轻轻地去吮吸包中的汤汁,每一滴都是那么的鲜美,而且油而不腻,咸中带甜,使舌头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口腔里也溢满了香味,而那肉馅更是又嫩又香,富有弹性,嚼劲十足,入肚后,唇齿留香,真是应了那句“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才能品尝到小汤包的‘鲜味道’”。

舌尖上的年味散文

前言:下午,老妹在哀嚎她明天要开学的事情,于是出门买了好几包辣条回来,说要吃个够,因为她是要走回大山的孩子。于是顺着辣条,我脑洞大开。

很有意思的是,在那段奴隶揭竿,武将操戈,谋士鼓舌,君王伏血的青铜岁月里,一碗肉汤往往会改变历史的走向。马克思老先生说“中华民族是个早熟的民族。”他不知道的是,中华民族的早熟并不是因为地理环境,而是源于食物的芬芳。在散发着食物温热的中国历史中漫步,会惊异地发现一个真正一统天下,贯穿全国的存在:辣条。

诸君不妨坐下,听我盘点那些与熊孩子小学生相伴而寸步不离的辣条。

最常出现的,叫“红烧牛筋”,算是豹子头林冲的级别。那是一种鲜明,浓郁的辣。另一种叫“大中原”的也辣,但它质地极软,吞咽的极快。因此得以留存的还有香味,非要到一定程度,才会觉得辣味翻滚涌动如潮。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抵如川菜和湘菜,尽管都以辛香鲜辣著称,但大中原带着湘菜的重油浇头,红烧牛筋则偏向于川菜的饱满生动。所以我见过不少边吃牛筋边跳脚的小学生,却极少见干干净净吃完大中原嘴角没油光闪烁的熊孩子。

牛筋极韧,故难以嚼咽。当它入口,被津液层层包裹,每一次齿唇的接触都会晕开一圈有形的辣意。鲜红色的,氲着麻香的汁水滑过喉管,连带着相邻的气管一起,沦陷于一种近乎战栗的震撼中。这是味觉与嗅觉的感官盛宴。廉价却足够实惠的血潮澎湃。唯有这样的血潮澎湃,才能真切的意识到生命的跃动,欢欣与无比激昂的潜在活力。

于是我把大中原比作口感绵柔醇厚,后劲汹涌翻腾的黄酒,而将牛筋视作原浆的二锅头,如火的炙热席卷而过,烧唇烧齿烧舌烧心烧肺,一路烧将下去,一路醉意弥漫。而那些借酒消愁,大白度日的迁人骚客,和街头成群分食辣条的少年,从骨子里是一样的:酒不醉人人自醉。

比起它们诗人般的写意,香菇丝多出了几分“罢百尊儒”的霸道王气。佐料的调配包装的渲染,使它呈现出近乎黯淡和血红的色泽,杂乱的短根,则有如思绪的触角,使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荒原》。仿佛是无名英雄的前赴后继。牺牲的血雨浸透梦想的旗帜。

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很绵长悠久的辣。从口中一点一滴的蒸腾,到饱和后缓慢而势不可挡的凝结,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这样的辣,有煌煌君临天下之意,堂堂正正统领世间。

摆脱了极微触嗅的层进式推衍,香菇丝在厚重之余多了一份灵动。每一根都容纳了由盛转衰,再由衰复兴的过程。织田信长在桶狭间血月里吟出“人生五十年”,那份极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华美,在香菇丝上得以长驻。每一次咀嚼由是成为永恒的轮回,是辣意的千回百转,是味蕾的兴尽悲来;是口水的肆意流动,是心灵的跌宕复环。在其中领悟到的,是个体生命的凌波横塘,是集体意志的暮雪千山。

吃下去的只是辣条,但却有拥抱世界的错觉。在并不刺骨的辣里,透过琐屑庸常的纷繁复杂,贴近革命般的昂扬悲慷。

卫龙,有一种宗教般的朦胧。

它的辣会让人觉得极为古典,近似于儒家理想人格的俗世化,内涵明确而外沿模糊的君子风范,难以接近。它是辣条,却又不像辣条,而是以士大夫柔静外表下的淡雅风骨,在国际全球化的风景中踽踽独行。

他有不同的包装,有不同的风格。但无论是寻常街头五角一包的“小学生必备款”,还是走出国门38美元一袋的“高档奢华款”,在黑色外壳与红色食料的交织中某股禁穆的精神凝聚不散。吐纳的内息如此从容不迫,蕴藏的内核又是如此凌然威凛,既出即成圭果。

如果香菇丝是王者,那么卫龙就是宗教。目光越过了一城一池的逼仄国界,径自转向孕育无限的远方。如同在君士坦丁游荡的教徒,即使不被待见,却依然用十字的神秘追觅宗教的灵光。在冥冥的旷远中,在杳不可知的狂野里,卫龙用原教旨般的坚韧不拔,使辣条的格局更为开阔,迈出远销海外的第一步。

或许平凡到淡漠,哪怕普通到卑微,当它踏上征途,就注定会有殉道者,以狂信徒的姿态相随。

肯定还有更多我没有提到的,但那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该如何发掘辣条背后的内涵。它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在道,佛,儒的模型中找到各自的归属;也可以理解成功用,信念,信仰的不同境界。当然,我更愿意划分成过去,当下,未来的类别。当红烧牛筋守着传统的风味,当香菇丝将即刻的享受做到极致,当卫龙眺望未知的将来,辣条承载的就以蜕变一个民族的期盼。宛若青萍之末的风,纤弱却包容着无限可能。

一碗羊肉汤决定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黑色幽默,但也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脆弱。也许陷入了过度阐释的悖论,可我依旧坚信,在辣条的背后折射着古老国度的基因。让它茁壮成长吧,借此从舌尖寻觅一条波澜壮阔的星河,璀璨如星辰,照亮前路。

献上老妹在一旁像只老鼠,在解决几包辣条图。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春节吃饺子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间传统。这是一个每年春节期间必须吃的节日...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品。春节吃饺子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间传统。这是每年春节期间必须吃的节日食物。来自遥远地方的人们会一路旅行回到他们的家乡,在冬季节日吃饺子,以表明他们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目的地。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可能会在春节期间回家与亲戚团聚。然而,很少有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离开工作。所以没有办法和他的家人团聚。在新年回外婆家的路上,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家庭。

一位老太太的女儿是一列火车的售票员,她因为工作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新年。因此,每年元旦,这位老太太都会去火车站的站台,等着她的女儿给她带来一盒自己做的饺子。碰巧这位老妇人的女儿是我们公共汽车的售票员。

我在睡梦中迷迷糊糊,突然听到一系列急促的脚步声从我耳边传来。我被吵醒了。火车停下后,售票员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我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扰任何人。看到售票员和一位老太太被抱在一起,售票员抽泣着,老太太急忙去看她的红眼睛女儿。站台的光线照射在他们拥抱在一起的身影上,反射出地面上的一个长长的影子。老妇人一边安慰女儿,一边拿出饺子,告诉她趁热吃,但是饺子很快就变冷了。然而,售票员一边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一边哭着吃着。当他说它很好吃时,我不禁感到有点痛。

为了服务我们,售票员不能回家过年和吃饺子。他们是多么伟大啊!有时候要花好几年才能见到你的家人。这时,收音机响了,售票员不情愿地向老太太挥手,汽车渐渐远去......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人这一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石头――我之所以用“碰”字,而不用“遇”字,是特指会发出声响,会疼的那种。

碰石头的人最后都会变成一块石头,不同的人会变成不同的石头。

有些石头很特别,比如体具九窍、能化神猿的石头;比如满身荒言、惹人流泪的石头。它们有时躲进故纸里,斑驳、恍惚;有时悬在人心中,孤单、沉重。碰到这样的石头,要么会心碎,要么会悟空。更多的时候,它们的化身会走上人们的舌尖,做为一种谈资,获得自己另一种存在的理由。

假如有天我变成一块石头,我不愿意承载太多,不然,万一悬在某个人的心中,会让人受不了,太疼。

化石入心,最好化成一团轻松,偶尔在她的心湖的东隅晃动,提醒她:人生微疼。

我更不愿意成为一种话题,在别人的舌尖折腾。我只希望有人万一想起我,便得一时之沉默,什么话都不想说。

而有一块石头,因受过高人的点拨,以更殊胜的形式走上了人们的舌尖。它在舌尖停留时,人们总是陶醉得什么都顾不上说,当它从舌尖跌落心底时,又会激起一些平时不会说、不想说、不敢说的话来。

而且,碰到这样的石头会发出一种清脆的声响:咕咚。

这块石头原本安坐在朱山上。

朱山很小,就像是太行的尾尖。以至于卑微得都不好意思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履历。即使有人叫它猪山,它也默认了。

安坐在朱山上的这块石头,起初和朱山一样寂寞,不起眼。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刻上了十五个大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

这种刻画,道家认为是一种破坏,儒家认为是一种启蒙,而我只当是一次注定的机缘适逢。

不管怎样,从此,这块石头也就改变了自己的运命。

看起来,这是为赵王祝寿的一次纪念。眼见那宴会也散了,眼见那寿者也亡了。只留下一块刻下文字的石头,寂寞着,疼着。

直到道光年间,它被一位好事的知府发现,后经正名,有了一个雅号――“朱山石刻”。之后,这块石头就再也不得安生。

这位赵王究竟是战国之武灵?是汉朝之刘遂?是后赵之石虎?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其实只有这块石头最清楚,最记得那时候刻骨的.疼。

它成了文物,成了被保护的对象。在朱山上,被一个砖混的亭子看守着――顺便说一句,这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建筑。

它寂寞了那么多年,突然受到众人热捧,这究竟是不是它想要的?

与如今窥探它心事的一道道好奇的目光相比,也许它更想念那一丝丝清澈的星光,还有风。

我只能叹息。

幸好带有酒。

叹出息,饮入酒,生命的临时收支也算维持了一种平衡。

酒是“朱山石刻酒”,和身边这块石头有着不解之缘,或者说两者原本为一,只是以不同形态的人间示现。而它以怎样的形式示现,则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我和朋友们就站在这块“朱山石刻”旁,品尝着“朱山石刻酒”,也体味着自己和那石头难以止息的寂寞和疼。

酒,醇厚中带着一点凛冽,郁郁中藏着一股杀气,在我的舌尖上润侵着、攻伐着,让我想起了战国――不是西汉,西汉太过儒雅;不是后赵,后赵太过残暴。

于是,不必词汇演变上的推敲,也不用书法流传上的考究,我仅用舌尖的感觉就已经任性的断定此“朱山石刻”乃战国时所留。

和我持同样看法的还有那位高人――身高比我还低一公分的高人,他就是“朱山石刻酒”的创始人,吕志江。

当我想变成一块石头的时候,他却把一块石头炼化成了一壶老酒。

还是少一些笔墨用在他身上,免得他抢了那块石头和我的风头。不过,无法省略且必须要说的是,正是在他的点拨下,那石头才能以坛为茧,在封闭和黑暗中冥思、酝酿,易筋洗髓,脱胎换骨,化成引福禄的醴泉,生出散暗香的翅膀,重新走上人们的舌尖,润侵、攻伐,不再深究那些过往,不再执着那些是非,然后和喉咙碰出“咕咚”的一声脆响,再顺着一根热肠去抚慰心的疼和寂寞,也去刻画新的寂寞和疼。直到把心刻画成一个纷扰战国、一个太虚幻境、一个西牛贺州。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罗田在这方面当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究竟是什么,叫一个老罗田人来回答,恐怕一时之间也不容易说准确、说全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来聊一聊,倘若没有抓住重点,不能很好的反映罗田的特色,欢迎大家来争鸣。

我觉得倘若要了解罗田人饮食的普遍特点,还是得去乡村,在县城的餐馆里吃饭,是不大可能看出什么实质来的。因为在我们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它的消费主体是当地人,县城实际上是个时尚前沿,这些人最乐意尝试的不是本地的口味,而是随风飘来的外面的新花样,这样一来,最能代表本乡本土的东西就容易沦为配角甚至被忽略。也就是说,我觉得罗田饮食的最大特点应该从乡土中去总结---去看它乡土的食材、乡土的烹调方式与技法以及乡土的用餐氛围。

罗田的位置不南不北,森林覆盖率高,动物种类丰富。在罗田的农贸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地道的野味,山上的野猪、野鸡、野羊、野兔,以及水里的各种野生和家养的鱼类,都应有尽有;而处于华中、大别山核心区域的`地形和气候变化也比较大,北方的旱地作物和南方的水稻在这里都得到了广泛种植,且区别于大都市的是,各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也特别多,从它们的根到茎、叶、花、果,都可以被加工为极好的食材。再者,从历史上来说,罗田许多人群的先祖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从邻近的外省迁来的,比如我自己这一支周姓,就是明初迁自江西吉安,因而我们的食性就很杂。而在灾荒之年和经济困难时期,罗田人更是依据地利开发出了很多特别的食品,这些食品即使在罗田,现在也是稀罕物了,比如观音豆腐,尝试它们其实也是咀嚼罗田人曾经的苦难。

现在,罗田的农村人也在努力改造厨房,电力和煤气得到了广泛使用,有些烹调和饮食传统也在开始缓慢失去。从罗田乡村出来的人,会特别怀念老家铁锅铁罐煮的锅巴饭,它干焦、令人舒爽的米饭香气在城市基本是闻不到的。自己水塘和山间河溪里的鱼,更是特别适合煮汤,像牛奶一样浓、一样白的汤汁,根本无需添加任何人工佐料,它的甜鲜,有最真实的质感。随随便便从自家鸡埘里摸出几个鸡蛋,就可以给客人端上一盘黄酥酥的炒鸡蛋或者一碗蛋丝,不说吃,光看看颜色,你就忍不住馋涎欲滴了。若在冬春季,香喷喷的甜米酒煮鸡蛋就是待客的起首方式了。不要小看农村人火炉上头悬挂着的黑乎乎的腊肉,洗净切开,摊开的花朵一样,肉红得那么匀净纯粹,你一样会忍不住要直接伸手拈起来塞进嘴里的。外地人来到罗田,罗田的餐馆会向他们推荐板栗炖鸡,如果它用的是本地的鲜嫩板栗和真正的土鸡,他们的钱绝对花得值。

逢婚丧嫁娶,以前罗田农村人办酒席,讲究利用山珍。本地豆粉或者甘薯粉蒸制的肉糕、红枣等起席,汤菜与干菜、荤菜与素菜、甜菜与咸菜间出,以同样蒸制的、大碗的、连皮带瘦的肥肉为高潮。席上的素菜,常常采用自家平日自产、积累、准备好的山菇、木耳、黄花、竹笋、百合、红豆等等,荤菜却常常以家养的肥猪为主,头尾、猪膀、猪血、猪肘、心肺,每一样都可以是一道菜。大型酒席的饭菜在屋内是置办不下来的,这样,主家常常在户外架起帐篷,临时搭起一排土灶,请上邻居家的主妇,各司水火油盐、煎煮烹炸,真是热闹非凡,酒席还未开张,大吃大喝的气氛已经空前高涨了。现在,大型酒宴待客没有用本地的老米酒或者谷酒的,其实,本地乡民自酿的米酒桂花香才是正宗土味,它会让人不知不觉在无可比拟的植物的甜香中醉倒。

其实,外地人要体验罗田的味道,选择在县城富丽堂皇的餐厅吃饭基本就与真实的罗田风味失之交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城周边的农家乐就迅速兴起了,有些餐馆也改造成“吊锅城”,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把城市的便利和乡村的原汁原味结合起来,也有做得很出色、很成功的,也有画虎不成的。那些成功者需要依托、选择或者创造合适的外部环境,也需要有良好稳定的食材供应商和地道的烹调技艺,否则,不仅地方风味发挥不出来,还直接降低了用餐的档次。毫无疑问,这些地方的主要食客还是本地的权贵,长期的酒肉喂养着,他们有着相当挑剔的胃口。他们到这里来则主要是蒙蒙外地的傻冒大款,并给自己换换口味的,所以,他们要的是身心的轻松舒适,绿水青山、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助于清醒自己的头脑、解除别人的戒备。如果不是成群结队、蜂涌来去的外地游客,我认为他们最好还是随便捡一家干净清爽点的普通农户去食宿。

归根结蒂,最能代表罗田饮食特色的,还是原汁原汤的乡土味--本色、朴实、真诚、田园、亲和。虽然它主要是靠舌头来品尝,但更重要的,却是它可以让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感觉到自在与安逸。毕竟,每一个城市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外乡人,而他们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乡愁或者故乡情结,时不时需要一点厚重的乡土气息来抚慰。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说起童年时的美食,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那碗妈妈做的凉面。

夏日,太阳照着大地,室外的温度已经达到38度左右,家里虽然开了空调凉快些,可我也丝毫不想吃热乎乎的饭菜。妈妈也表示同感,我脑洞大开,对妈妈说:“妈,我们不吃热的,吃一点冷的。家里有面,今晚我们做凉面吃,行吗?”妈妈听了,连连点头。

开始做凉面了,我站在厨房的一角,静静地望着忙碌的妈妈。只见妈妈先烧了一大锅水,抄起一把面条往锅里放,盖上锅盖。过了一会儿,锅里就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妈妈掀起锅盖,一团白雾飘了出来。面条熟了,妈妈把面条捞起,放在一个装满冷水的大碗里冷却。在等面条冷却的时间里,妈妈又切了几片番茄,将黄瓜和萝卜切丝,放在碗里备用。20分钟过去了,妈妈把面条从冷水中捞出放进碗中,又倒了点酱油、醋、麻油,加些盐,再把刚刚切好的配菜摆上去,最后再撒上点白芝麻。哇,这配色,这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像饿虎一样吃起来,面条入口爽滑、咸香,简直是这夏日中的绝世美味!

我永远都忘不掉妈妈做的凉面,也忘不掉这炎炎夏日里的一碗清凉。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乡村的冬夜是一首粗犷、豪放的宋词,呼啸的北风漫卷飞舞的雪花,凄厉的寒气浸淫着村庄的角角落落,天地间昏黄黯淡,低矮的房舍抖抖瑟瑟地站立在冰天雪地间,做着春天的美梦。

筑一座泥炉,烧三五段木炭,温一壶陈年老酒,捧读一两卷古书,那是乡村冬夜的极致。然若非文人墨客,这种宁静致远的雅趣是断断享受不到的。不过,独自享受的乐趣还是有的。仍是那座泥炉,还是那三五段木炭,随手找一两块地瓜,或一小捧黄豆,再或一小把玉米粒,那香喷喷诱人的味道立马就氤氲于整座房间。狂风也好,大雪也好,寒气逼人也好,都抵不过这种撩人的香味。在乡村,冬夜烤地瓜、爆玉米花或黄豆,你要是从未享受过,那真是一段缺憾的人生经历。

一袭柔媚的春风飘过,自是冬去春来。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溪头的荠菜花,用清水洗净,热水一过,生拌凉调,或做成精巧别致花样繁多的水饺,味道清新爽口,真是人间的一道美味佳肴。在北方,一场春雨,各种野菜星星点点地从苏醒的泥土中钻出来,灰灰菜,纯菜,苦苦菜,鱼腥草……这些菜啊,对于吃腻了鱼肉的都市人来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品。萌动不久的柳芽,刚刚吐须的毛毛虫,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上大众餐桌。其实啊,乡村的春天,春天的乡村,就是一道清新可口的菜蔬。

转眼麦苗飘香已过,再后来打包出穗灌浆。悄悄走近麦田,摘三五支麦穗,躲到僻静无人处,双手轻轻一搓,吹掉麦壳,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马让你陶也醉也。别忘了注意四周,吃新麦,品香甜,只宜“偷”摘“偷”吃,否则,那乐趣情调定会大打折扣。

暑气一到,三五场大雨骤降,乡村的池塘就会满满荡荡,这正是鱼肥蟹黄的时节。随便走出家门,去池塘边,水渠旁,甚或田地里,都可以捕捉到各种类型的鱼儿。草鱼啊,青鱼啊,鲫鱼啊,鲶鱼啊,鲤鱼啊,泥鳅啊,大蟹啊……应有尽有,大点儿的带回家,小一些的尽可放生。这时候的鱼味道鲜美,最好的吃法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序,洗净,放入水中,加些常用的佐料即可,吃得就是那个鲜啊!其实,吃鱼的味道远不在“吃”,而在于捉的整个过程。看看清水渠内一群儿鱼朝你靠近,屏住呼吸,双手捏紧网绳,待到全部进入,猛提网绳,七八条几乎同样大小的鱼儿尽在网中,狂跳的心全是与生俱来的惊喜。

在北国的乡村,夏天的美味远不止这些,各种瓜类更是让你魂不守舍。甜瓜,菜瓜,西瓜,黄瓜,白瓜……还有更多不知名的瓜……你只需走到田间地头,向瓜棚里的老汉说上三言两语,就可以亲手摘上一只瓜。比如说西瓜吧,急切地打开,红瓤晃眼,清凉四溢,香甜浓烈。这时啊,说实话,再不吃就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看瓜的老汉看到你垂涎欲滴的模样,定会翘起大拇指,笑哈哈把种瓜的酸甜苦辣如数家珍般向你细细道来。北方的瓜,雨水少,阳光足,味道甜美十足,这是南方的瓜所无法比拟的。乡村的夏季,是蛙鸣蝉噪的时节,也是一道永远也品咂不完的.美肴。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最具风味的瓜果儿纷纷走进农家小园。金黄金黄的玉米成熟了,成块成块的地瓜从泥土里翻出,麻麻点点的花生一串儿一串儿的排放在田间,红艳艳的沉甸甸的高梁穗儿在风中摇曳,饱满丰硕的豆荚儿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不定的光彩,瓜果飘香: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时节。在僻远的田地间做一个土炉,从不知谁家的庄稼地间摘一把豆,偷两块地瓜,抱回三两穗玉米,收拢一些干柴,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边看小人书边有滋有味吃这些刚刚出炉的香脆爽口的收获,四十岁以上的有些乡村经历的中年人大都有过类似的回忆。乡村的秋天,其实啊,就是一种遥远的梦幻,那些酸酸甜甜的回忆中总要与美味相牵相连。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如果说云南不品一品过桥米线是一种遗憾,那么到无锡不尝一尝豆腐花也是一种遗憾。

在无锡的惠山古镇溜达一圈,来一碗美味又便宜的豆腐花,实在惬意。我走进一家店,要了一碗豆腐花,静静地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我点的豆腐花便来了。顿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直钻入我的鼻子,引得我胃里的馋虫蠢蠢欲动,让我垂涎三尺。我细细瞧了瞧,白色的豆腐染上了酱油的棕红色,配着黄褐色的榨菜,伴着黑色的紫菜,点缀着几颗绿油油的香菜和几个米黄色的虾米,真是五颜六色,让人食欲大增。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勺子,挖了一大口,塞进嘴里,猛地吞了下去,立即满嘴生香。我不禁不边吃边赞,毫无淑女形象可言。滑顺爽口的豆腐和着榨菜、紫菜、虾米的鲜香,还带了些香菜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又尝了一口,豆腐滑而嫩,入口即化,充满了酱油的咸香可口,鲜美无比,咸中微微带甜,还掺杂着些许辣味,咸甜搭配,是正宗的无锡人口味。我胃口大开,不一会儿便“消灭”了这碗豆腐花。我满意地咂咂嘴,那鲜香无比的味道还在我嘴中久久不消散。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那就来无锡品尝这美味的豆腐花吧!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我的家乡——张家港市凤凰镇,虽然不如湘西凤凰有名,但与湘西的凤凰一样,古朴、美好。悠久的历史,蕴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

二月二,凤凰乡间人人都要吃“撑腰糕”。为什么要吃“撑腰糕”?老人们说,二月二,天气暖和了,意味着农民们又要开始新一年的辛苦劳作了。吃了糕,把腰撑得直直的,就有力气劳动了。这天,家家都要忙碌地在土灶上蒸糕,按照各自的喜好,有纯白糕、黄糖糕、赤豆糕等等。讲究些的人家就做“西施糕”:糯米粉先要用细密的筛子筛过,放入糖,用水调和成干糊状,然后放锅上蒸熟,捣粘,再中间放进豆沙,面上铺上红绿果脯丝,再蒸一次,熟后切成菱形块状。传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与西施一起,在河阳山下以牧读为业,教习乡人做糕点,因为做出的糕晶莹光亮,配上红红绿绿的果脯丝,与粉面桃腮的西施极为相似,所以乡人们称这糕为“西施糕”。“西施糕”糯软、韧滑,水乡人的精巧灵动在“西施糕”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立夏那天,母亲总会一大早送来一碗草头面衣。面衣是家乡人最常吃的一种面食。但草头面衣只有在立夏的这天才端上餐桌。草头也是家乡常见的一种蔬菜。草头与面粉相遇,草头的清香便在油煎的过程中得于充分发挥。母亲送来的时候,那面衣上的油星还在闪闪发亮。老人们说,立夏这天吃了草头面衣,就不会“忌夏”了。这天,香气充溢在空气中,暖暖亲情,就在这香香的面衣里。

麦收时节,正是做酱的时候。把新麦磨成的面粉拌匀,切块,煮熟,放在自制的“藤条”里让它们自然发霉。到一定时候,取出霉糕,开始下酱。一天又一天,淡黄色的酱汁在烈日的灼烤下逐渐变成了深褐色。酱熟了。夏天瓜儿丰富,生瓜、黄瓜、香瓜甚至西瓜皮都可做成酱瓜。爽脆香甜的酱瓜,是夏季最清爽的佐粥小菜。酱还可做成酱炖肉、酱炖毛豆。酱香、肉香、豆香,把一个个平常的日子渲染得鲜香四溢。

绵软、爽滑的蒸团,让六月廿四的乡村笼在腾腾的雾气中。这天,亲戚们总要汇聚到事先定好的某一家,一起动手做蒸团。天蒙蒙亮,这家的主人便早早地起身,把预先浸好的米淘净,在石磨上悠悠地磨。磨好的米浆灌入棉布袋子,搁空在木桶上,用重物压上,等米浆里的水份慢慢渗干,便可以开始做团子了。大家分工协作,切肉、烫菜、和米粉、椿豆子。用石磨磨出的米粉软糯柔韧,做出的团子特别滑爽,小巧精致地排在蒸笼里。欢声笑语中,亲情也在层层团捏中越来越紧密。团子排满了几大蒸笼,便放在地锅上隔水旺火清蒸。因为是清蒸,高温锁住了肉汁天然的鲜,咬上一口,浓浓的汤汁流过舌尖,回味无穷。那豆沙,因为是纯手工石臼捣制,有着一种最质朴的豆香。

夏末初秋,乡间的芦稷是最美丽的植物。它们一根根隔着相同的间距,在地边站成一排或几排,高挑挺拔,亭亭玉立,青翠欲滴的叶片,仿佛水袖一般,在风中阿娜轻舞。穗儿“秀”了,便是最甜的'时候。这时挥镰砍下,那芦稷汁便是最清爽甘甜的纯天然饮料。朋友、邻居来串门的时候,主人家就会拿出芦稷来招待。这时,大家一边撕皮、吮吸,一边聊着家常里短,那淳朴的乡情,也随芦稷汁一起浓浓地滋润着人们的味蕾。

在四季中芳香了每一天生活的,要数凤凰豆腐了。纯手工制作,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凤凰豆腐,是凤凰人的最爱。一块小小的凤凰豆腐,要经过浸泡、打浆、煮浆、点卤等七个步骤。烧制正宗的凤凰豆腐,除了用凤凰豆腐作原材料,还要用凤凰桃园鸡的鸡汤配上十几种作料长时间的熬煮。一碗凤凰豆腐,让多少人淹没在这醇香的乡愁里。

年年岁岁,凤凰人,将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和聪慧融进美食中,象山歌一样,世代传承。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从山野地粗咧咧的风中,我一路走来。城市到乡村,乡村到城市。我像一只风筝,那一根线牢牢地攥在娘的手中,无论我走的多远,飞的多高,都难以脱离那份飘着腊八粥香的民间。

也许,在地图上你只是偌大国土上的一个句点,辽南,我却要耗尽一生去爱你。

多少年前梦想成为一个城里人,张家祖祖辈辈皆是农民,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发生了变化。弟弟大学毕业后首先把户口变成了某城某街道几号楼的居民。前不久,我也搬进了新楼。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没了村庄里赶着老牛慢悠悠放牧耕田的闲适。日子和工作成了一碗素食面,简洁方便。总是脚不沾地的以奔跑的姿势活着,故乡的青山秀水还有美味佳肴只能压缩在母亲一次次送来的大包小裹中。

于是,在很多个周末,打点行装坐车返回老家,一头扎进母亲煎煎炒炒的氛围里不肯归去。

我们北部山区群岚叠叠,庄子里有人家养着绒山羊。多者几百头,少的也有几十头。这种羊体型不大,有爬山攀岩的本领,肉质细腻,因为食草又有攀山跃岭的本事,所以它的肉感极佳。绒山羊汤是辽南一带乃至东北三省极负盛名的特色小吃。

每一个来辽南观光旅游或者经商的外地客儿不喝上一大海碗羊汤,不大块大块地吃羊肉等于虚度此行。

就是辽南乡土人物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绒山羊汤都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风景。

羊要选一头一岁大的,牙口不老也不嫩的杀了。在一铁锅沸腾的热水中烀熟了,但不能太烂,太烂了没嚼头。最好是不烂也不硬,这火候一定得掌握好,不是每个人能调理到位。偏在我家乡老街上,有一个叫“春暖”的羊汤馆,那里的厨师做的拿手,大凡在老街歇脚的外地人均会慕名而来,稳稳当当坐下,喝上一碗绒山羊汤。那汤是要放上香菜姜末味素还有醋。如果是冬天的节气,这里的生意格外火爆。农事暂时搁浅的父老乡亲一个个随着集口的当儿,笑吟吟地前来。

人未到,“春暖”羊汤馆的老板娘“一枝花”,就一脸阳光地迎了出来,大哥大姐叔伯姨姨,响当当地叫着,那温暖似三级小风刮来,你不喝都不行。心情舒畅了,喝一碗还想喝第二碗。不仅仅是羊汤的味道,更是当地的一份人文关怀。

这些年,城市逼进乡村,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土地在减少,封山育林的措施一出台,大部分绒山羊项目被砍掉了,没处放牧。原先老街有好几家羊汤馆,如今只剩下“春暖”一家,生意还算可以。

不过,到城里安家落户的年轻后生大喜那日必回老家大操大办,绒山羊是主打菜肴。就有东家将整头羊放在院子里支起的大铁锅里烀熟,喝汤。大冷的天,村里人最得意这一口。七老八少的围着大铁锅你舀一碗我舀一碗,哧流哧流喝,喝得浑身是汗,嘴角流油。那大块的骨头连带着肉你一块我一块啃着,没有了斯文。别说这下里巴人,就是城里那些穿着体面开着私家车来旅游的人碰到这场面也是撒了膀子地吃。

我回老家总要给父亲带些羊肉杂水羊血嘱咐母亲熬汤喝,我之前也喝羊汤,放点辣子,后来就有一回去姨夫家遇到他挥刀宰羊时那羊痛苦的哀鸣和求生的泪水,当姨夫不忍心杀它时,这只羊居然前腿跪地叩谢姨夫,那一瞬我发誓今生不再吃羊肉。不是我善良就能延续它的生命,而是起码我维护了良知的天秤不再倾斜。从那以后我拒绝吃羊肉,不管它有多么美味。

事实上母亲即是我的故乡,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不必用眼睛触摸,只要一踏进村庄的土地我就能在一朵花身上闻到母亲的乳香。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母亲将岁月捻进馒头里,盛入菜肴中一一让我们品尝。

端午的粽子腊八的粥这些都是全国性的吃日,只是我故乡的杀年猪这一样就欢实了整个冬天。

男人打工的脚步一踏进回老家的门槛,家里的向阳花便张罗着将圈里的猪喂肥了。豆饼苞米什么的管够它吃,如伺候娃子一样精心。一天四遍喂着,夜里起来再支着手电筒给一瓢泡好的黄豆吃。这么着猪就肥壮起来,可这样逼近死亡的日子,猪也是有预感:不愿意吃食,眼睛呆呆地望着主人。女人呢?心情是微妙而又复杂的。千瓢水万瓢糠养大了猪,舍不得它挨那一刀,又巴巴着老亲旧邻远方的儿女飞回老巢吃上一顿猪肉。

有关杀猪的题材泛滥于网络的各大网站,我自己也写过两篇,一篇是小说,一篇是散文。而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吃法。有的地方将猪血扔掉了,杀猪那天不大块吃肉,只炒几样小菜喝喝酒。我们故乡灌血肠是杀猪那天的压轴菜。

这血肠的做法也是一个师傅一个铃。我在家做姑娘时,家里杀猪邀请的屠夫是我本家的侄子,他灌血肠先打十几个笨鸡蛋,调料和别的师傅差不多,不过这鸡蛋增加了血肠的亮度。熟了,从锅里捞出来放在案板上切,一片一片的'阳光下那血肠还闪着光泽,着实的惹你流口水。刚出锅呢,我本家的大侄子管我叫大姑姑的切一片就放嘴里吃,吧唧吧唧还有响,他这么一带动,吃客们都将筷子伸向了那盘血肠。一家一头三百到五百斤的猪的血肠一顿吃完,加上给亲戚们稍带点也就所剩无几。

苦了女人等七大姑八大姨都吃得饱嗝连天提溜着打包好的往屋外走,桌子上的饭菜凉了不说,杯盘狼藉。女人吃到嘴里的也就几块肉,到了我这一辈儿的女人,就没有步母亲的后尘,最后才上桌。吃饭时把肉啊菜的端到桌子上,几个帮衬的女人还有孩子坐在另一张桌子上,就开始吃吃喝喝。只是心疼着母亲,今年杀猪那晌母亲也是最后吃的饭,那肉血肠都没了热乎气。即使是吃,老还是安看那假牙怎么也不得劲儿。心就酸了,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为母亲那代女人,更为自己平时没有好好地陪陪母亲。

来到城市,参加过几次文学方面的颁奖大会,宴席自然丰富,却怎么吃也吃不出家乡菜的味道。就愈发地眷恋母亲做的菜,哪怕是一盘凉拌白菜,萝卜丝儿也能吃出暖暖的亲情和乡情。

不管你多富有,也无论你身处多繁华,任何闹市以及灯红酒绿的地方都无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只有故乡,故乡连那一缕炊烟都是美丽的,我们更迷恋的是这里的民风民情以及地地道道的特色菜,故乡一直驻扎在我们的舌尖上。

舌尖上的凤凰散文

有一句话叫“食色性也”,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书都说是孔子说的。据我查证并不是孔子所言,而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且不管是谁说的,可见“吃”是人的一种本性。不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确实是孔子在《礼记》中所讲。

牛肉,很多人都爱吃的食物,有“肉中娇子”的美称。目前为止我还没吃过像大理那样好的红烧牛肉。“红烧”不是别的'地方加了酱油闷煮的红烧牛肉,也是清汤的,不过大概牛肉曾用红染过,故肉呈胭脂红色。“红烧”是切成小块的。这不用牛身上的“好”肉,如胸肉腿肉,带一些“筋头巴脑”,和凉片相较,别是一种滋味。它不像其他地方的“红烧”,端上一盘,大块的牛肉颜色出奇诱人,没有筋头巴脑,没有汤,吃起来确实有牛肉的味道却感觉干涩。要么就是零零散散掺些杂菜。在下关的时候,吃过几家味道不错的,一个人吃饭可以喊“一碗红烧一碗饭”。人民南路的清真饭店,大理一中对面的牛菜馆,其次,泰安路边有个苍邮巷,一个很不起眼的巷子和小店,那么隐蔽的地方我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么找到的。前次去下关特意去找这家,已经没有了。鹤庆金菩提对面有家回族饭店,味道也是一样的。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出这种感觉。

狗肉,又叫“香肉”或“地羊”,有至尊肾宝美誉。在粤语地区也叫“三六香肉”,因为三加六等于九,“九”和“狗”在粤语中同音。下关洱河南路有一家花江狗肉,是贵州人开的,云南人不怎么爱吃狗肉,也很少吃。不过“不知狗肉者,不知天下大味,神仙下凡寻味,和尚闻香犯戒”确实不是浮夸。狗肉很有讲究,不能用一般的狗,得用特养的土狗。花江狗肉口感细嫩,肉质紧密,饱满,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吃狗肉先讲究喝汤润胃,这样吃起来的口感会更加的新鲜。汤是狗肉原汤,它是以清凉见底而著称。火锅是鸳鸯火锅,一面麻一面辣,可谓一绝。不过狗肉不易多吃,容易上火。

生皮,估计只有在大理才能吃得到了。生皮也就是生猪肉凉拌了吃,听起来着实有些吓人。不过它也像国外的牛排,讲究个几成熟,也有带血丝的。第一次吃生皮也是欧阳带我去的,蝴蝶泉门口的一家饭店。它的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上好的生皮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的配制才是整道菜的关键,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甚至会闹肚子。蘸过汁水的生肉片吃到口里,绝对感觉不出平时生猪肉片具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感受过的鲜嫩可口和满口溢香。第一次和欧阳吃就点了两盘生皮和一个汤,许多来吃饭的游客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们。不过味道确实难以言喻。

海菜花,鹤庆人叫海guou(阳平),中国汉字里确实没有这个字。海菜花一般生长在淡水湖中而且得是活水。洗净后煮和炒都可以。煮成汤的海guou有一种特殊的香,在腊猪骨熬的汤中,装入洗净不切的海菜藤茎,其味鲜爽甘香,而且有一种滑腻清馨的感觉。据我了解海菜花属于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不过在鹤庆吃它好像没人约束,因为确实很多。鹤庆北门街的思味餐馆,做海菜汤就是一绝,看着不怎么起眼,不过吃起来让人大饱口福。

不管什么样的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吃中自有生活味,吃中自有平常心。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