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汇总15篇)

时间:2023-11-08 16:35:23 作者:QJ墨客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汇总15篇)

情况报告的撰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技能,它要求我们对所研究或工作的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和概括所收集到的信息。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情况报告样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构元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距旬阳县城14公里,地处汉江北岸,境内交通便捷,316国道贯通东西。东与关口镇相连,南与棕溪镇一水相邻,西接城关镇,北与白柳、双河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920米,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镇内辖7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3397户,11959人,均为汉族居民,耕地总面积18634亩,森林覆盖率达68%,人均纯收入9729元。

近年来,构元镇把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科技兴农,突出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稳粮、强烟、壮畜、扩芋、兴药和优果”的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烟草、畜牧、中药材、枇杷、柚子、狮头柑、蔬菜等产业,着力培育核桃、油桐、金银花、油牡丹、皂角后续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按照“高标准建园、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办法,重点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牵总的羊山市级生态农业园区、万阳公司为龙头的清明河现代渔业园区,以谷多公司为引领的羊山特色种植酿造园区,以庆丰油脂为龙头的芝麻种植园区,以羊山民俗文化村建设为龙头的磨沟河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园区。二是大力发展烟草产业。抓住放开烟叶收购价格上调的机遇,加大对村级烟草生产扶持力度,严格考核奖惩等措施,保持特色优质烟叶发展、烟农收入稳步增长和财政增税“三个不动摇”目标,加快推进全镇烟草产业稳步发展,抓好林相烤烟千亩村、每个村各建2个百亩以上烤烟生产小区,年种植烟草3000亩,实现产值780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突出规范、生态发展,重点以生猪养殖、林下养鸡和养羊为主,以大鲵、甲鱼、山鸡、网箱养鱼等特种养殖为辅,已建成千头生猪养殖场9个,发展100头以上养猪大户60余户,121循环经济示范户512余户,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8万头。发展林下养鸡1000只以上大户6户,存栏5000羽以上蛋鸡养殖大户2户。养羊大户50-100只的12户,存栏820只。养牛大户10-20头的3户。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在万阳大鲵养殖水产公司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磨沟流域为核心区的水产养殖基地,主要水产有大鲵、金樽、银樽、中华鳖、鲤鱼、草鱼等,大鲵产出8吨,产值1280万元,全镇实现渔业产量230吨,产值1642万元。四是注重打造林果产业品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在构元社区发展柚子、枇杷、狮头柑系列产品和羊山村、林相村核桃等果品,截至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达3000亩,枇杷面积500余亩,建成枇杷示范园1个、核桃示范园2个、柚子示范园1个。示范园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运用“畜沼园”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果树采用沼液沼渣施肥,果实采用套袋防病防嗮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栽培技术,确保了园区内产品的品质。构元社区万花果园盛产的枇杷、柚子口感好,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注册了“万花”果品商标,在全县已小有名气。五是努力发展蔬菜产业。以磨沟河流域的设施蔬菜和羊山高山露地蔬菜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瓜、辣椒、莲菜、甘蓝、四季豆、马铃薯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近年来,年种植蔬菜4000亩,发展商品蔬菜1000亩。六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油桐、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列入全镇重要特色产业加以发展,已发展油桐3万亩、黄姜7000亩、魔芋余亩、金银花800亩、牡丹600亩。庆丰油脂有限公司发展订单种植芝麻6000亩,年加工“庆丰源”牌小磨香油150吨,还加工有花椒油、辣椒油、芝麻酱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供不应求。“秦蕾”牌金银茶已注册上市,提高了金银花附加值,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目前,魔芋、中药材、皂角等产业虽然规模小,但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镇虽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投入了不少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但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耕地为陡坡地,水田旱地仅占1.8万亩耕地的30%左右,土地抗旱保土和生长能力差,水利设施不到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状。加之我镇山大人稀,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镇入村公路虽然覆盖了100%,但到组路未硬化路况条件差,许多地方无法正常通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法运输出来,严重制约了我镇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技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当前农业产业虽然在向园区化、科技型、现代化产业方向发展,但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及技术服务体制不健全,新型科学化耕作很难代替传统耕作手段,有机无公害促产增产方法很难替代化肥农药极端增产方式,修田造地以土养地的优良传统无法战胜急功近利人为降低土地地力的行为,导致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仍无法摆脱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加之目前我镇产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期,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部分农户思想相对保守,创新能力差,进入市场的主动性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实施连片种植和规模养殖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对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畏惧和排斥心理。同时小农思想观念强烈,缺乏诚信经营理念,一些食用性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超标使用化肥、农药,非法添加激素等有害物质,直接降低产品内在质量,转基因技术的无序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阻碍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农业产、供、销、储、运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农业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出台了关于对种养业发展的奖励政策,但仍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制度,造成一段时间产业发展较快较好,一段时间又停滞不前的局面,甚至存在借发展项目套取政府发展资金的现象。当然,农业产业的发展离开项目的支撑,没有资金的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上不了规模、档次,也只是小打小闹。镇财政也只是保机构运转,对农业产业的的投入有限。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转变观念,推动发展。一方面,决策层和领导层要牢固树立“农业优先、产业支撑、园区引领、企业拉动、合作共赢”的理念,农业企业、合作社要树立“顺应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农业产业生产者和农民要树立“以农为本、依托市场、科技先行、守土生财”的理念,从思想上为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准确定位,为转型升级铺路奠基。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全镇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要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弄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做好产业规划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把农业产业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确保农业产业速转升级,科学有序发展。

(二)强化基础,促进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积极向相关涉农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加大以40度以下耕地坡改梯、土地复垦、流域治理、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的修田保地工程,以造林护林、保土涵养水源、节雨水窖、渠道、池塘、防护堤为主的水利工程,以机耕路、通户路为主的农业生产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村组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利化程度,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以培养职业农民为抓手,建立一支适应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对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要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农户参与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三)树立品牌,拉动发展。对发展前景好,群众发展热情高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强力推进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禽类产业发展,做优构元土鸡蛋,羊山山鸡品牌,以羊山无公害露天蔬菜和磨沟河设施蔬菜品牌,以万阳特种养殖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品牌,以谷多产业园为引领的种植养殖酿造品牌,以羊山清泉为引领的工业牌品,以庆丰油脂为引领农业产品深加工品牌,以万花果品为引领干鲜果品牌,以“秦蕾”金银花为引领的中医药品牌。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整体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让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强力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注册商标,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率。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羊山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进程。

(四)强化服务,提升发展。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争取信贷、财政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协调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组织积极支持种植、养殖大户和头龙企业优先发展。二是抓好重点帮扶对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抓好重点户建设,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做大做强,成为为民增收、行业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型产业。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加工企业入驻我镇,加快全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切实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需要通过培训,切实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五是强化引导和管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引导和管理,让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切实发挥在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对市场信息的掌控能力,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六是加快土地规范流转。镇、村两级干部无偿进行土地流转服务,当好土地“媒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领导,保障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统筹安排工作,落实建设计划,注重农业项目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时序性。明确责任人员,同步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政府要从宏观着手,对农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组织地包装推介,有重点地培育名牌,打造构元品牌农业形象。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将畜牧干部驻场包抓、农技干部抓点示范等工作机制引入农业产业建设中,夯实包抓责任和目标任务,确保培育任务高质量完成。各经营主体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从经营主体内部做好纵向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组织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编制规划时要注重产业现状、发展潜力、提升空间等要素,体现前瞻性、可行性、特色性等特点;制定计划必须实事求是,要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标紧密结合。四是科学评估,严格考核。制定考核办法,把发展情况、干部科技人员是否抓到户、服务到户作为评定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对抓好龙头企业、园区建设、大户发展、招商引资、市场销售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先争优,把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对单位和村绩效考核,以严格的考核奖惩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2013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2013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2000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2012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2013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2000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0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2000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20,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2013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序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本身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oo乡地处隆阳区东北部,东与大理州永平县隔江相望,南与瓦渡乡接壤,西与金鸡乡、板桥镇相邻,北与瓦窑镇相接,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4242人,耕地10657亩,林地1224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乡内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人均林地七亩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生态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oo”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20xx年全乡生产总值中林业和林下经济产值达到了6000多万,对gdp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5396元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林业及相关经济产业,这些还不包含畜牧业中林下养殖应计入林下经济部分。全乡无论从自然坏境还是经济收入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森林之乡、生态之乡。

(一)经济林建设和林下种植情况。全乡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果松为主,核桃种植5.8万亩,年产量1600多吨,产值4000多万。成材果松种植2万亩,年产松子50多吨,产值100多万。另外种植油茶2350亩,桑树2830亩。林下种植中药材、花椒、木瓜、梨、石榴和柑橘等,其中中药材种植虽起步晚、但发展较快,仅20xx年林农自行发展种植龙胆、七叶一枝花、续断、板蓝根就达到400多亩,主要种植在洼子田和oo,oo有零星分散种植,且经济效益不错,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

(二)林下养殖。oo乡林下养殖发展较早,但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多为农户自发分散养殖。全乡一半以上的禽类都是农户散养在自家庭院前或林下,林下土鸡养殖以玉米、米糠、稻谷等做饲养主料,再以自然草地、林地以放牧的形式自然觅食,这样既节约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土鸡的肉质,使其肉质鲜美、汤味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发展林下旅游和林下综合开发是我乡“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做的是依托松茸、块菌等林下珍馐,发展以oo为代表的生态农家乐,今年准备借助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整体提升oo环境的基础上,改变农家乐单纯餐饮服务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农业,如举办古道文化旅游节、生态核桃节、在假日开展如“果松采摘比赛”、“农村生活体验”、“松茸发现之旅”等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另外石仙堂和渭西河两个旅游区正在规划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oo的旅游将由点及面,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一项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

我乡林下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市场化程度极低,竞争力弱,没有将林下产品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全乡境内除了有一家“武陵春”核桃初级加工厂外,没有其他生产企业,且农户各自为战,没有实现合作社式经营,产品空有好的质量而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林农不能持续稳定增收。

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林下种植、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复合生产经营。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农户发展规模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受到较大制约,另外由于缺少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目前,全乡林下经济主要为“林果”和“林禽”两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很难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比如太元的水磨坊水库,周边环境非常好,但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周边整体开发。

五是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我乡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乡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4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与影响力。一方面,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二)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乡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四种模式。一是“林菌”模式,继续推广oo为代表的封山育林养松茸、块菌模式,适当人工种植其他食用菌种。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禽类。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规模饲养肉牛、山羊、野兔等畜类。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种植各类蔬菜。

(四)多方支持,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上级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农林水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推动。一是恳请今天调研的各位领导帮助我们向上多呼吁,给予我们发展林下经济更多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贷款)等;二是希望上级相关部门免费定期开展各种种养技术培训。三是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县旅游发展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面临的形势,谋划“xx”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安排部署xx年度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加快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建设步伐,全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随后,高书记还要讲重要意见,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寻找差距,坚定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为目标,加快泾川旅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产业集中突破,全县旅游产业得到长足进步。

一是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把旅游业作为全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以王母宫为龙头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整合县内资源,完善配套功能,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宣传推介,全力打造泾川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xx年来,县委、县政府持续将旅游产业开发作为年度“六个集中突破”中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重点项目,全县旅游产业一年一大步,三年实现了新进步和新提升。最近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地位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旅游业在全县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是旅游体系初步形成。把旅游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修订完善了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南石窟寺等重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有序推进开发建设。以扩大景区容量、丰富景点内涵为重点,突出“西王母文化”,精心实施了王母宫景区和瑶池景区综合开发工程,形成了集朝觐、观赏、集会、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人文旅游景区;立足佛教文化遗产,实施了大云寺景区开发工程;彰显生态文化,实施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开发工程和官山林场休闲区建设,形成了以王母宫景区为中心,以大云寺、南石窟寺、田家沟等为依托的旅游景点体系。

三是产业要素日趋完善。把完善旅游要素作为提升服务功能的关键,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文章,开展“泾川名优小吃”评选活动,精细开发地方小吃;依托温水资源,温泉宾馆进一步扩大了建设规模并晋升为四星级旅游饭店,确定旅游定点接待宾馆饭店8家,有效提升了游客接待能力;建成了北大路、中山大桥、南石窟大桥等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道路网络,开通了3条旅游公交线路,提升景区道路等级;依托县内主要旅游景点,全力推出王母宫“寻根拜谒游”、大云寺“礼佛朝觐游”、田家沟“休闲度假游”、温泉“洗浴理疗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了地域性旅游特色,县内旅行社增至4家;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20多种,设立旅游定点购物单位3家;编排大型古装神话剧《王母情》等系列文化演艺节目,开发田家沟跑马、攀岩、垂钓、狩猎等游乐服务项目,引导游客参与互动,增强了游客留驻能力。

四是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把宣传推介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走出去拓展客源市场,在**等地开展了泾川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多次组团参加国内旅交会、兰洽会、西交会等区域性商贸盛会;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泾川,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等专题栏目和《中国旅游报》等10多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开通了重点景区旅游门户网站,实现了与百度、西北旅游网等知名网站的有效链接;先后与省内外6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王母故里?佛道胜地”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要抓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打造新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有更多的旅游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的`大盘子,争取省、市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对相关的资金和项目,适当向重点旅游景区倾斜,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从今年开始,设立2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重点支持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宣传推介工作;积极开展银企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要抓培训,强化人才保障。发展旅游业,关键靠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旅游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事旅游工作的干部要加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同行学,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宣传推介、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工作落实等方面的能力;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以会代训、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旅游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讲解人员、出租车司机和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渠道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同时,要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紧缺人才。要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针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不同岗位,加强导游、酒店管理人员、服务员等旅游一线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志们,旅游产业发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进一步提高认识,抢抓机遇,鼓足干劲,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加快中国旅游强县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大县建设步伐,为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植产业链和产品链,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

2.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体制建设。鼓励企业重点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积极与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

3.加强新能源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系统外引进、系统选拔与培养等方式,为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储备人才。优化能源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的作用,建立多层次的能源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技术入股、提高薪酬、重奖突出贡献者等措施,吸引新能源领域的高级研发人才来宝发展,形成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4.加快新能源产业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相关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积极参与构建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的国家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尽快搭建针对新能源设备的测试、检验和质量认证平台和机构,确保宝鸡市新能源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5.改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实行项目支持、财税和价格补贴、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能源项目的资金支持。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林业资金短缺

-,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当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它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须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进,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当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当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当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她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当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它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县近期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由于受能源、材料价格、用地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使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先机,我县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力争到,新兴产业实现销售1000亿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逐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19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287.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458亿元。

近年来,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总体要求,强化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新兴倍增计划,把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我县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新兴产业对全县经济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新能源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光伏产业链。除最前端的硅料提纯,我县已形成从单晶硅拉棒(多晶硅铸锭)到切片、电池、组件封装、系统集成、光伏应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各个环节实现垂直一体化覆盖。新能源产业增幅领明显先于其它产业。卡姆丹克、全晶光电科技、欧贝黎新能源、吉阳恒基伟业、浚丰太阳能、福克斯新能源、欧贝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持续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县光伏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主要有凯瑞得光伏的光伏镀膜玻璃、欧得利新材料的太阳能背板薄膜、超益能源公司的电池板,礼德铝业有限公司的太阳能组件边框及中联科伟达太阳能电池线设备制造生产线项目等。

新材料产业转型提升。(1)磁性材料,以万宝实业、晨朗电子、鹰球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其中鹰球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行业前三强。(2)高分子材料,以中平神马、三禾铜箔为代表引进了一批高新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

节能环保产业后劲十足。我县目前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三大领域,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1)高效节能装备:主要包括江苏鹏飞集团生产的4.8m以下管磨机、5.2m以下回转窑和2m油砂油页岩绿色提油水平干馏炉等10多个系列60几个产品;江苏飞鹏生产的fpp系列新型磨机;江苏瑞安特的高效、节能、环保型复混肥成套设备;江苏恒通的钻杆、春光自控的变频调速皮带杆;亚威重工的节能港口机械;江苏涞森的大型风机等。(2)高效节能产品:主要包括同天能源的真空绝热板芯材;华源氢能、欧贝黎的太阳能电池;华飞电器的空气能热水器;江苏菱安的绿色照明产品;汇能环保的节能环保建材;万宝的高性能大弧度永磁气体磁瓦等。(3)资源循环利用设备:主要包括天楹赛特的垃圾焚烧发电装备;天楹赛特、联源环保的污水处理设备;巨邦的垃圾压缩机、垃圾压缩车、垃圾运输车;**环海的压缩机后处理净化设备;以江苏绿叶为代表的各类收尘器;以中港涂装为代表的涂装设备;明诺机械的电动驾驶式扫地机等。下半年,随着天楹赛特环保项目的全面竣工投产,环保特色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产业规模水平将进一步释放。

软件和服务外包发挥效应。海安软件园首期规划占地80亩,建成软件研发及服务外包产业用房及配套综合服务用房4万多平方米,目前入驻企业86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8月开园,是江苏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家软件园。园区通过不断的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整合有效资源,以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获得迅猛发展。9月与清华科技园签约,正式挂牌“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海安软件园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信息产业部认定的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创新应用中心、是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软件服务业集聚区、省级软件科技园、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归国人员创业园。在新城内建设公共服务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区、教育培训区、综合住宅配套区、海关物流区、商业、金融服务区和休闲公园。

文化创意产业展示新意。“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是我县倾力打造的一个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抓手,**学教育、景观艺术展示、休闲旅游、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523“主题园位于海安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带,总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人民币50亿元;首期用地50亩,商业总容量约3万平方米,”523“的文化产业链条已完整构建,成功循环,入园绘画工作室100多个,接待游客逾万人次。今年5月23日,”523“主题园交易会展出文化产品20多万件,吸引了1000多家海内外采购商与会洽谈订购,签约文化产业项目59个,签约额达18亿元。

产业规模实现倍增发展。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5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

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0个,培育市级(含)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5家以上,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达到50项以上,实施重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25项,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到年,规模企业达40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其中,销售10-30亿元10家,销售30-50亿元5家,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公司力争3家。到2015年,培育新兴产业领域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2个,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省级以上品牌企业销售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中国驰名商标达3个,江苏省着名商标达6个、省名牌达6个,**市知名商标达12个、市名牌达10个。

人才队伍支撑作用明显。到2015年,引进10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1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10000名高校毕业生、10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和若干团队,力争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紧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建设载体平台,促进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纵向和横向扩展产业链,使”东区西园“在项目支撑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形成”区中园“和”园中园“的.格局,具备功能完善、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特征。在海安工业园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园,在海安开发区着力建设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园,力争使每个新兴产业获批一项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将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园建成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业园发展水平,以海安软件科技园、江苏华新高科技创业园为主体,加快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

强化招引重大项目。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等部门要共同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围绕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要求,细化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产业招商目录,尽快排出相关领域领先的国内外企业,梳理出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并组织精干专门队伍,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开展专题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载体招商,重点突出产业招商,力求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新突破。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洽谈,承接、实施一批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抓好在手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按项目建设周期达产达效,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完善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多层面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校企联盟“等合作载体。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集成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对自主研发产品的专利保护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对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推进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高我县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实行多方联合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工程。()积极与高校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并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科研基地以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培养一批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企业家与高校开展互动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工作领导组,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开发区、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国土局、人社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负责政策措施研究、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发展规划、典型经验推广等工作。

加大政策支撑。加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优先项目审批建设,优先土地供应,优先金融支持,优先人才支撑,在技改贴息、财税返还、培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健全统计制度。科学界定统计范围,建立和完善各大产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全县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考核奖励。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强化对产业重大项目、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每年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时间集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特点,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出现,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建议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20xx年11月,发展文化产业又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报告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目标和手段、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做了全面论述。自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和xx市委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xx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xx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一次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活动,以发现问题,认清形势,寻找对策,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目前,xx市文化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适时开展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工作,将有利于:

1、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发现不足,寻找对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文化产业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及各文化行业间的同度量对比分析,提供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文化产业宏观管理方面准确、客观的政策依据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

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学术界观点众多。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习惯于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xx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在文化产业范围的划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0xx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包括新闻、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及其他文化等;“外围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此次调研中,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范围,制定了《xx市文化产业调查实施方案》,以统一的范围、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能正确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此次调查统计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4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

(1)财务状况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包括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指标、文化产品流通企业指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服务企业指标、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文化单位指标。

(2)业务活动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

(3)就业人员指标:主要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结构等情况。

(4)补充指标:主要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近年来,xx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速度地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增加,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也进一步显现,创造的增加值较快增长。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3232家,文化产业总产出22.42亿元,从业人数2.52万人,资产总规模16.8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9.47亿元,文化产业税收(不包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下同)5707万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员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文化产业税收7844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32.4%、5.4%、10.1%、33.0%和37.4%,年均增速分别为15.1%、2.7%、4.9%、15.3%和17.2%。

然而,文化产业总体情况与xx市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相比,仍显落后。近年来,我市以海洋经济为龙头,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突出“二、三、一”产业发展导向,以船舶工业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尽管有较快发展,但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却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10%,20xx年占4.01%,20xx年为3.88%。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总产出4.40亿元,从业人数0.35万人,总资产7.40亿元,增加值1.6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产业外围层总产出12.45亿元,从业人数0.57万人,总资产7.65亿元,增加值7.5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产业相关层总产出13.80亿元,从业人数1.74万人,总资产3.49亿元,增加值3.7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04%、65.51%、18.85%和28.64%。文化产业外围层在全市文化产业中占居份额,文化产业相关层次之,文化产业核心层所占份额最小,与20xx年相比,三个层所占份额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从增加值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业所占份额,20xx年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实现增加值6.04亿元,所占比重为46.45%;第二位是玩具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所占比重为10.59%;第三位是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所占比重为9.51%;第四位是室内娱乐业,实现增加值0.59亿元,所占比重为4.55%;第五位是电视业,实现增加值0.45亿元,所占比重为3.46%。与20xx年比较,前五位行业没有变化,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除工艺美术制造业所占份额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余四个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风景名胜区管理业上升0.2个百分点,玩具制造业上升0.92个百分点,室内娱乐业上升0.31个百分点,电视业上升0.05个百分点。

从企事业单位(包括风景名胜管理区)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占居绝对优势。20xx年国有单位实现增加值6.93亿元,所占比重为70.62%,比2004年提高0.3个百分点;私人有限责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74亿元,所占比重为7.58%,与20xx年比发展最快,份额提升最多,两年所占份额提高0.51个百分点;第三位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加值0.65亿元,所占份额为6.58%,比20xx年提高0.32个百分点;第四位为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实现增加值0.38亿元,所占份额3.89%,比20xx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核心层中印刷业总产出为16072.23万元,从业人数796人,总资产为8143.25万元,实现增加值2755.6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4.1%、2.4%、16.4%、36.3%;图书零售业总产出为4251.26万元,从业人数237人,总资产为4687.07万元,实现增加值1491.8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专业社团总产出为2223.46万元,从业人数361人,总资产为1955.65万元,实现增加值1495.9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群文活动单位总产出为1772.74万元,从业人数235人,总资产为1145.63万元,实现增加值1150.3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0.3%、0.4%、2.0%、10.7%。

外围层中室内娱乐业总产出为13128.91万元,从业人数1955人,总资产为9527.63万元,实现增加值5920.2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总产出为30980.9万元,从业人数1023人,总资产为19477.21万元,实现增加值3412.2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广告业总产出为7803.72万元,从业人数710人,总资产为5558.79万元,实现增加值2507.6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计算机服务业总产出为3247.06万元,从业人数439人,总资产为3220.80万元,实现增加值1542.00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14.3%、0.2%、0.9%、14.9%。

相关层中玩具生产总产出为83093.38万元,从业人数3355人,总资产为10307.42万元,实现增加值13761.02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艺品生产总产出为16162.68万元,从业人数9804人,总资产为125.27万元,实现增加值12355.48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电器零售总产出为14846.89万元,从业人数943人,总资产为9539.09万元,实现增加值3188.89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艺品零售总产出为2816.08万元,从业人数638人,总资产为604.78万元,实现增加值2396.66万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27.7%、2.6%、8.0%、29.7%。

近年来舟山文化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在发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海洋文化旅游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也开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全市依托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建设具有海岛特征、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实施,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节、金庸武侠文化节等一批海岛度假旅游、节庆旅游迅速崛起,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初露倪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文化产业发展扩展了海洋经济外延,丰富了海洋经济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经济的品质,增强了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产业,范围广泛,具有较强的产业辐射性和渗透力,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强,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就同时涉及旅游业和制造业,其发展也就为舟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使我市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税收达7844万元,比20xx年增长37.4%,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1%,占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重为3.2%。

3、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内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质,为海洋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近年来舟山依托海洋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促使舟山旅游业从主推佛教文化逐渐转向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促进舟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内涵;依托民间民俗资源,举办了“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将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民俗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提炼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吸引大量市民、外地游客观摩欣赏的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亦提升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产业发展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就业结构转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有效推动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费结构,提高群众文化消费品味、个人素质及其整体生活质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舟山社会和谐发展。

5、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如鸟之两翼共同构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荣的文化事业,又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两者比翼齐飞,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有效地推进文化企业单位在用人机制、分配制度以及工作方式、运作思路方面的变革,使文化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生机与活力。同时,可以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办文化,使部分文化经营单位从公益性单位中剥离出来,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压力,使政府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进步,共同促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一)观念落后,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过去一直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难于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正是由于过去一直回避文化产业化的提法,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被抢占了市场先机。

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质,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影响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长,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活,体制不顺,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文化管理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传统的文化单位尚在事业管理体制中运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胶着,难以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真正分离,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对市、县(区)的文化企业缺乏资源整合,对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更是底数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属性,偏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较弱,内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内部层级发展不平衡,“核心层”及“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核心层”,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8.39%,从业人员占21.33%,资产占41.25%,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97%,从业人员仅占13.16%,资产仅占39.90%。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也只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64%,从业人员只占65.51%,资产只占18.85%。

从外围层内部行业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占绝大部分份额,占外围层的78.4%,外围层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外围层内部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数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仅占gdp的3.88%。其中,“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69亿元,“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只有7.59亿元,而且主要是旅游景点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游门票部分,“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仅有1.64亿元。

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只有4.89万元,低于全市6.00万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83万元,而文化产业相关层则仅有2.14万元。总体上说,我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比较弱,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缺乏大规模产业集团。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员偏少。据统计,20xx年,平均每个文化产业单位仅有从业人员7.80人,年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单位寥寥无几,年增加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从单位性质来看,个体经营户所占25.2%,到20xx年也还占24.5%,经营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xx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根据20xx年全市人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中人才比重为43.6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但同年教育行业的人才比重为91.21%,卫生行业的人才比重为86.30%,分别高于文化产业人才比重47.55、42.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只有59人,占全市高级人才的比重仅为2.3%,与教育、卫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xx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植。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致使守法经营者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文化消费力弱,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xx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4.1%和16.2%(由于统计中无法将教育消费剔除,因此仅能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表述),若将教育消费剔除,估计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文化娱乐消费仍处于弹性较大的次要位置。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xx年我市人均gdp达到4320美元,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并急需将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群众多元性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市虽然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没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预测,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年均产值可达4800亿元,目前仅有1800亿元,尚有3000亿元发展空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设想是: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委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突破了原来单一地看到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价值。20xx年,浙江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6.93亿元,占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纷纷开始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以预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舟山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全面跨越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年均增长16.3%,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34475元,全省排名从第8位跃居第5位。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3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高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强了消费者潜在的购买能力,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正逐步扩大。这预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将会高起,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将于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车。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加强了舟山与沪、杭、甬长三角经济圈的紧密联系,使舟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相对孤立、封闭、岛域分割、资源共享程度低的传统岛屿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海洋经济转型。大桥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发展空间,提升了海岛城市发展定位,能够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桥加速了资源要素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我市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成本,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转变观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将文化事业职能和文化产业功能相混淆的体制性障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活力,根本就在于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则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立足现实,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是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最直接的资源优势。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出海口的交汇处,背靠沪、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通道。这里“得渔独丰”----是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中心,人称“东海鱼仓”;“得*优”----港域水深广阔,航道顺畅、良港天成;“得景独秀”----拥有两个风景名胜区和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舟山“渔、港、景”等海洋资源闻名遐迩,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和海洋旅游胜地。20xx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1414万吨,水产加工业产值150.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152.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亿元。丰富的渔港景自然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产业经济,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动力。

独特的地域特点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资源是人类海洋生活的遗迹和结晶,它不仅与人类的海洋经济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也是构成海洋文化自然环境的内容和实现海洋文化开发、利用的基础。应进一步挖掘、整合、发挥海洋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大桥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利用大桥沟通吸纳功能,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发能力、资金、信息等要素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服务。要借助大桥的沟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经济优势,培育海洋文化产业竞争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舟山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更大范围内销售,提高舟山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地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大桥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实现产业目标,克服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尽快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产业化生产方式这个核心问题,按照产业化运作规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布局结构、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作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尚有待制定,这里我们仅根据舟山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现状,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间xx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十一五”期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显著提高,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渐加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占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3-4个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主导产业,培育并建立2-3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海洋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左右。海洋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业的支柱产业。

(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推动形成品牌产业和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发展文化产业需突出重点,分明主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根据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展示我市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经分析,这些文化产业主要有:

1、文化旅游业。

编排具有浓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大戏和一批精致的小戏,充实旅游景区文艺表演的内容,进一步搜集整理民间民俗文化,编撰舟山文化旅游系列丛书,加强宣介力度;开发文化主题旅游岛,如“沙岛”、“侠岛”、“泥岛”等;挖掘整理并推出“渔歌”、“军歌”、“佛歌”等系列产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渔业博物馆,包括渔村生活习俗、渔业生产习俗、渔乡信仰习俗、渔乡礼仪习俗、渔船发展史(渔具、船模)、渔业文化与艺术史等内容;精心策划组织特色文物及艺术展览,突出精品陈列,加强文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启动以文物与旅游结合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利用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有利时机,主攻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把舟山建设成为长三角洲影响力的海洋休闲度假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

2、节庆会展业。

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把节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和媒体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节庆会展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在实行这一模式中,各方明确己任,各负其责,如政府负责协调、宣传、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确保节庆会展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成果。

我市国际沙雕节,从第4届起,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成立了舟山国际沙雕公司,该公司策划、组织、实施沙雕节及相关经营业务,使节庆活动越办越好。要进一步将舟山国际沙雕节的成功经验推介到其他节庆会展活动中,加强对“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双拥文化节、普陀的民俗民间大会、岱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和嵊泗的贻贝节等节庆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其举办水平和影响力。

3、文化娱乐业。

进一步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的手段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着力加强和改进歌舞娱乐场所管理,切实解决娱乐场所散、小、乱、差问题。积极推广自助消费的量贩式歌舞娱乐场所,鼓励娱乐企业走超市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连锁经营之路。引导歌舞娱乐场所向商业区和旅游区发展,严格歌舞娱乐场所申办程序,实行审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关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优先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型、综合性的文化娱乐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及早规划、及早立项、及早开工建设。

4、演艺业。

依托华东演出协作机制,进一步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创作、演出、经营、场所、设计、制作、中介等产、供、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产业集团,努力开发挖掘演出市场潜力,不仅与省内各演出团体合作,并且与省外甚至国外的演出团体合作,建立统一的营销机制,降低经营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市演出公司龙头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在引进、外联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岛民俗风情的剧目带出舟山,将大陆文化的优秀经典作品引入海岛,形成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机制。

5、艺术培训业。

艺术培训业是两个效益并收的产业,也是最能体现和发挥文化优势和特长的潜在资源,市场潜力极大。要把艺术培训作为一项产业来做,积极发挥群艺馆、文化馆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提高艺术培训社会化程度。优化艺术培训资源配置,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艺术表演、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艺术培训市场,使艺术培训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之一。

6、文博业。

在做好文物保护、文物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资源的整合、开发、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级文物馆、博物馆、名人故居为依托,建立以文物复制品生产销售、文化展览和文化景点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文博产业体系。努力开发、利用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以展示全市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军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文物藏品和资源以及场馆设备,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广泛引进国内外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7、影视业。

近年来,舟山通过广泛吸收民营资本,投资兴建了全国第一座海岛拍摄基地----桃花岛射雕影视城,目前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点。下一步要依托桃花影视城及其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洋、海岛影视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改善影视拍摄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影视制片人到舟山拍摄影视剧,提高海岛影视拍摄基地的知名度,并带动朱家尖等地影视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设计、工艺品、影视、音乐、表演、出版、游戏等,舟山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观音故事、海洋动物故事等都是动漫、设计、影视、音乐、游戏等创意产业直接灵感的源泉。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落户舟山海岛。

文档为doc格式。

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1999—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2010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公路运输业广大从业人员,紧紧抓住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客货运输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客运量持续增加,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外地来洛旅游观光等各类人员流动显著增强。据运输管理部门统计,年全市客运量为1.60亿人,较上年增加2670万人,增长20.0%;旅客周转量突破120亿人公里,达到124.28亿人公里,创历史记录,较上年增加20.91亿人公里,增长20.2%。

二、货运能力不断提高,货运周转量完成358亿吨公里。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各类商品消费持续旺盛。统计显示,市货物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货运量达到1.63亿吨,较上年增加2892万吨,增长21.6%;货物周转量达到358.09亿吨公里,较上年增加66.39亿吨公里,增长22.8%。

三、运输业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公路建设等级较低,维护养护资金匮乏,与公路配套的停车场所规划、建设滞后,公路建设科学性、前瞻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个体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

年,市对几家大型公路运输公司进行了整合改制,经营主体集中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货运方面,存在大量个体私营货物运输业主,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成本攀升增加企业营运压力。

油价、人员工资不断攀升,增加了运输企业经营成本。近年来,汽柴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货物每吨公里运输成本已达到0.7元左右,一些运输企业经营困难。

(四)超限超载等非法营运依然存在。

对货物运输车主的调查显示,由于货源少、车辆多,加之信息缺乏导致的无序竞争,一些运输车主把货物运输价格降到每吨公里0.4元左右,为了不亏本赔钱,部分车主存在超载超吨经营,增加了运输业经营风险。

(五)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运输业经营线长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当前运输市场监管力度、管理方式、技术手段亟需加强,信息化设备和专业人才引进滞后,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四、运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公路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科学谋划,打造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运输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二)加大运输行业法规宣传力度。

采取有效形式宣传运输业法律法规,增强从业人员自觉守法意识,加强对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在提高文明执法、公平执法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超限超载问题的深入研究,努力从源头进行非法营运的治理根除工作。

(三)制定合理运价确保企业效益。

加强运输企业成本核算,制定合理运价,保证合法营运企业得到适当效益。目前客运票价已基本到位,客运车主效益得到了保证,超载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对货运行业应该加强运价调控,制定最低限价,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增强盈利能力,保护合法经营车主的经营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运输市场管理。

依法强化行业管理,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努力形成运输行业的监管合力。完善运输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等监管机制,建立公开公平、运行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

(五)努力推进现代运输业建设。

强化现代化人才与先进设备的引进培养,加快运输企业体制改革,努力培育现代运输物流企业。运输行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人才层次不高,信息化管理设备发展滞后有关。在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加大力度,切实解决运输业营运管理难题,找准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确保公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