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保障粮食安全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6 07:05:20 作者:书香墨 最新保障粮食安全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一

心怀“国之大者”确保“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6月27日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__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自当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更加热爱新时代“三农”工作,钻研“三农”理论知识、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创新“三农”工作方法,团结带领广大种粮大户在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敢闯敢试中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敬业奉献”中确保“粮食安全”。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始终要“执事敬”。众所周知,“三农”工作“多、繁、杂、忙、细”,一些年轻干部刚走上基层工作岗位,或者在基层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浮躁、埋怨、当“逃兵”等现象。因此,只有广大基层干部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怀有挚爱之心,从事即十分热爱党的“三农”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去,发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服务“三农”,持续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大正能量。

在“精益求精”中确保“粮食安全”。“三农”工作也是政治性、时代性、专业性等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日常的“三农”业务工作,还要及时掌握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要求等。正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广大基层干部只有像“金刚石”那般,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打磨、锻造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厚积薄发,在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时刻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守好国家粮食安全站好岗、尽好责。

在“敢闯敢试”中确保“粮食安全”。__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切没有一项不是在敢闯敢试中助推完成的。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基层干部同样也会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唯有保持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不断开拓新时代“三农”工作新方法新举措,助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入新境界、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二

粮食安全要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

随着全国高考语文场的角逐落下帷幕,各卷作文题便相继出炉,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全国新高考一卷话题“本手”“妙手”“俗手”热议度持续高涨。“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当前,正值“三夏”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当认真思考,用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的思维,切实担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书写好粮食安全的“高考答卷”。

练“本手”,需坚定信念,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中的“本手”是何意?这里,可理解为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回望来时路,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嘱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遇到涉及粮食安全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遇到错误言论时,要及时纠正,敢于批评,勇于亮剑,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守得住、守得牢。其次,要严守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党规,不断念好纪律“紧箍咒”,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够不够,把稳思想之舵,严守纪律底线,从而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做到不负党和人民的选择。

离“俗手”,需多方发力,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粮食安全的“俗手”可理解为不切实际,或可受益一时,但不利于长远发展。面对新发展阶段,涉及到粮食安全的工作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都很多,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科技人员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科技成果及时送出去,通过开展现场会、农业科普讲座、农家科普书屋等系列活动,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农民在学习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粮食生产,从而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达到省钱、省心又省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等要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走一走、聊一聊,既可以让农民群众及时表达自己的种粮诉求,又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进而为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成“妙手”,需开拓创新,建设科技兴农的人才队伍。粮食安全如何成“妙手”?耕地就那么多,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成果取得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在粮食安全领域建设一支专业对口、素质优良、勇挑重担的人才队伍,为粮食安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次,实现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不是一朝一夕、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实现的。因此,选拔的科技人才需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同时,完善保障措施,基层工作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生活生产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加大“人才兴粮”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人才工程经费,对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要安排配套经费支持,建立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持续支持机制,从而实现既让人才引进来,又要人才留得住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三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始终念兹在兹。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思大国“粮”策,解决“怎么管”“谁来种”“如何种”三大难题,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划定粮食安全“责任田”,“使命在肩”解决“怎么管”之题。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业务工作,更是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优化顶层设计,划分党政同责“责任田”,健全责任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解决“怎么管”“管出效”的问题,做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还要在一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等问题,牵头负责召开耕地整治专题会、现场办公协调会等会议,层层压实各级责任,分区包片对问题地块进行靶向施策、分类整治。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及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共抓土地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多方合力,形成耕地保护共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激励现代农业“种粮人”,“砥砺实干”解决“谁来种”之题。“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能获利,粮食安全就有底气,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让种粮农民“钱袋子”鼓。党员干部要争当农村致富“领头羊”、为民服务“农小二”,带头苦干真干勤干,做好政策引导和资源引流,通过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种粮补贴发放力度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活农民生产致富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有钱赚、得实惠、日子过红火。还要积极探索农村人才精准培养模式,鼓励、吸引、培育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着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技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种粮人”,让“种粮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集智聚力”解决“如何种”之题。“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从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到江西开展集中育秧,再到黑龙江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都是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的火热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集聚各级农业科技力量,研发、引进、试验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突破农业种源、装备、设施与加工设备等“卡脖子”技术,构建“市场+企业+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等乡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借助卫星遥感“天上看”、植保无人机“天上飞”、视频监控“实时看”、无人驾驶农机“地上跑”等智能手段推进新型智慧农机作业,织密耕地保护监管网,抓紧收割“丰收在手”,做好收储“丰收入库”。让科技创新火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大灾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粮食部门围绕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一手抓粮食安全保障、一手抓粮油产业发展,粮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开展2015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工作,提请省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审定考核结果,通报考核情况并督促整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了工作规则、考核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职责分工,建立了会议报告、信息通报、检查督办和考核评价等制度;提前部署筹备2016年度考核工作,制定印发考核工作方案,分解落实年度部门目标责任,积极做好迎接2017年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首考”准备工作。通过监督考核强化了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意识,有效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突出抓好粮食收储,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各级粮食部门积极应对粮食市场持续低迷、“三高”造成的仓容紧张和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影响,主动担当粮食收购的组织、协调、监督、服务职责,积极谋划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年初提请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购销工作的通知》,9月省政府召开全省中晚稻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秋粮收购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于6月1日、7月30日、9月23日先后启动小麦、早稻、中晚稻托市收购,中晚稻收购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加强与农发行、中储粮的协调配合,提前做好器材、人员准备,通过新建和维修仓库、集并、轮换、租仓等途径增加有效仓容,保障收购需要;主动参与全省抗洪救灾工作,制定印发了《粮食行业灾后重建行动方案》,及时提出小麦专项收储、托市收购、应急供应等9项措施推进粮食行业灾后重建。全省共收购临储小麦1.07亿斤。安排专项资金为全省32个早稻主产县市配备清理设备。从部门经费中紧急安排210万元救灾物资,捐赠支援给13个受灾最严重县市。统筹安排农户储粮“丰产仓”14.5万套,迅速下达粮食仓储、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努力减少种粮农民和粮食企业损失;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强收购市场监管,开展联合巡查,保证了全省粮食收购市场平稳有序。2016年全省累计收购粮食332.6亿斤,其中收购托市粮食56.2亿斤,守住了农民增收底线,大灾之年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同时,克服种种困难全面落实了17亿斤新增地方储备规模。

(三)坚定不移深化粮食流通改革,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面,安排4000万元改革补助资金,支持65个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项目。召开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督办会议,多措并举加强督办,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全力推进改革。到去年底,全省有改革任务的82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整合组建任务;资产确权、土地变性比例达到85%和81%。在地方储备粮经营方式创新方面,建立新增5亿斤省级成品粮储备,确定了28家新增成品粮承储企业,实现了承储主体多元化。出台《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监管强化风险防控的意见》,修订《省级成品粮油动态储备管理办法》,建立风险准备金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截至2016年底,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创新已全面覆盖所有市县,全省地方储备扭亏为盈,确保了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积极推行粮食流通监管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完成了全省粮食库存检查,查办了一批涉粮案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探索将中储粮轮换、市县地方临储小麦、军供粮竞价采购引入公开交易平台,全年累计成交各类粮油286万吨,年成交总额突破百亿,创历史新高。

(四)加快推进“粮安工程”建设,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和管理得到明显提升。加强对2014-2015年新库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作的督导,基本完成全省73.4亿斤“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和22亿斤新建仓容项目。积极争取和精心安排项目建设资金,经过积极争取,去年国家再安排我省建仓规模34.45亿斤、中央预算内投资2.58亿元,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1690万元。我省纳入了2016年国家“粮安工程”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支持省份,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85亿元。同时,省级财政下拨资金1.31亿元,分别安排维修改造仓容11亿斤、为中心粮库配备粮食清理和输送设备190套、补助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粮食收纳中转库62个、粮食烘干整理设施建设项目51个、配备重金属快检设备95台套。加快粮食信息化建设步伐,省级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按期完成,建成粮库监测项目10个。完成全省中心库、骨干收纳库智能化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会同中储粮湖北分公司开展“一卡通”调研,实现了在粮库智能化升级建设中兼容和综合利用。强化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修改完善《地方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等制度,组织开展“外学柏乡粮库、内学十堰粮库”活动,举办全省仓储管理系列培训。狠抓粮食行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组织开展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夏季消防检查、秋季储粮安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对发现的210多处隐患进行了整改。全省安全粮比例达到99%,粮食系统没有发生储粮安全和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编制完成《湖北省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

(五)大力促进粮油加工业发展,“放心粮油”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做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2016年共安排80个粮油精深加工贴息项目和119个产粮大县扶持项目,重点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省粮食局与省信用联合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2016年全省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3000亿元。大力实施“走出去”行动计划。先后组织省内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到贵州、四川、重庆等7个省市区开展产销合作,签订粮油购销协议207万吨、93亿元。打造湖北粮油公共品牌。安排3000万元资金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湖北粮油“荆楚大地”公共品牌宣传广告片,精心组织举办第18届湖北粮油精品展交会,不断扩大湖北优质粮油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和影响力。完善提升全省“放心粮油”一张网建设与管理。强化“八个一”工作措施,制定出台《“放心粮油”市场体系管理暂行办法》,将“放心粮油”经营网络纳入全省应急供应体系,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维护补贴,落实应急供应网点1653家。结合巡视整改开展了“放心粮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确保补助资金规范使用。

(六)狠抓科技人才兴粮,补齐粮食工作短板。加快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大粮食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出台《加强粮食科技创新的意见》和科技创新十二条措施,承办国家“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签约项目总金额3.5亿。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88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行业紧缺人才培养,联合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开展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学历教育。举办了仓储信息化培训班、粮油产业发展研讨班、市州县粮食局长培训班。组织全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全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启动粮食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了粮食文化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郧阳、宣恩、夷陵等重点地区开展了粮食文化调研,推动粮食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将全省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纳入绩效评价范围,绩效评价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一年来,全省粮食部门在抓好粮食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粮食工作重要内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下联动做好巡视问题整改,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党建、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提升了粮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论文篇五

深入阐释了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遵循和战略重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农垦系统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充分发挥农业战线的“国家队”作用,积极探索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推动农垦成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可靠支柱。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艰巨使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对未来趋势的科学研判。我国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需求总量巨大,解决吃饭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粮食安全的任何问题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警觉,绝不能盲目乐观、心存侥幸。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理念。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粮食问题上现在是紧平衡,调不好就会失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增强对粮食的掌控能力,紧紧抓住粮食调控的主动权。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特别是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市场话语权不强,必须用市场化的办法全面提高国家对粮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底线。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重要原则,使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更加明确。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极其错综复杂,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寄予其中很不现实,任何时候都要始终绷紧提高粮食产能这根弦。

深刻理解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支撑。要调动保护好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两个积极性”,特别是首次从更高层面,提出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新的战略要求。这些重要论述,特别强调了如果没有可靠的生产主体、没有自己的国际大粮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缺乏有效的载体,只能在国内市场调控中捉襟见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处被动。面对国际农业垄断寡头对跨国粮食贸易的垄断格局,在更好发挥各级政府、传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等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国有农业企业的主导作用,着力培育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强化农业产业的国内资源整合集聚和跨国布局。

准确定位农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农垦是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的制度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农垦具有大基地、大产业和大企业的独特优势,是打造我们自己的国际大粮商最可行载体。农垦系统要将粮食的战略产业属性和农垦的国有企业属性相融合,坚持不懈地探索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成为国家实施粮食和农业宏观调控最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农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骨干作用。

农垦始终服从服务于国家核心利益需要。农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国家战略需要作为职责所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和改革发展年代,还是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非典”、汶川地震等应急时刻,农垦都坚决彻底地第一时间完成国家指令,发挥了抓得住、调得动、能应急的“国家队”作用。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垦是国家可以直接发挥掌控力的载体平台,是任何时刻都可以依赖的不可替代的核心,是足以抵御任何风险考验的“压仓石”。

农垦直接拥有现代化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全国农垦现有耕地面积9186万亩,部分已经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3年,农垦粮食产量688亿斤,特别是粮食商品率接近90%,并且绝大部分是口粮。据测算,如将农垦系统耕地全部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标准良田,到2020年农垦土地年生产的商品粮可达到1000亿斤,可以满足35%左右的城市人口一年的口粮需要。如果加上通过各种形式掌握的农村土地和海外生产基地的产能,农垦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农垦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在竞争中集体崛起。2013年,农垦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0391.8亿元(不包括土地等资源性资产),近12年累计盈利1116亿元。目前,全国农垦已有3大垦区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已经基本具备同世界最雄厚跨国公司同台竞争和较量的实力。从追赶系数来看,到2020年农垦将有2~3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有5~10家企业集团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随着垦区间联合联盟联营的深入推进,农垦完全可以培植出世界级一流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农垦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农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田有效灌溉率、病虫害统防统治比率达到87%、63%和7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28、12和30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农垦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达到51.9,高出全国平均24.5个百分点。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农垦规模化农业区被列为率先实现区域。农垦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垦在农业“走出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目前,农垦农业“走出去”整体规模处于“排头兵”位置,境外产业涵盖粮食、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畜禽等国内主要农产品,经营领域涉及生产、加工和贸易等所有环节。特别是近几年,农垦企业跨国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在发达国家的农业“走出去”也迈出坚实步伐。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农垦将在全球逐步形成内外相联、产销衔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着力探索培育我国本土的农垦国际大粮商

国际大粮商是通过宽领域、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通过产业高端和资本运作等,掌控利润的分配、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国际大粮商不只局限于粮食的范畴,而是树立“大食物”、“战略产业”的理念,面向整个粮棉油糖胶乳肉等农业战略产业。实践证明,在粮食和农业领域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培育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国际大粮商,以政府的手、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理清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培育思路。我国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的大粮商与发达国家的大粮商有着本质的区别。既不能等同于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农业跨国公司,也不能等同于发达国家以对外倾销富余农产品为目的的大粮商。我国的国际大粮商是以粮食特别是谷物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拥有自己大基地的生产商、保障国内市场稳定的供应商、带动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市场主体。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基本目标是要打造全球化、宽领域、全产业链、产业高端、资本运作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掌控资源、价格和利润分配的话语权,提升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和掌控能力;根本措施是实施联合联盟联营战略,通过资源集聚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等现代经营方式,组建产业化和股份化大联盟、大集团,行使供求调控、稳定市场的国家职责。

夯实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产能基础。农垦国际大粮商有自己的大粮仓。着力加强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大进展,实现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加快推动以大型农业机械、农用航空为重点的农业规模生产工具变革,打造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应急基地。整合垦区内外科技资源,探索组建水稻、种业等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农垦种业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转化应用平台。加强物联网等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探索搭建全国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农垦主要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垦职工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工的培育。

完善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供应体系。农垦国际大粮商有全产业链的供应网络。科学确定与农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配套的供给能力布局,全面加强烘干、仓储、加工和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全国农垦整体的粮食供销体系,确保无论是在平时状态还是应急状态,都能够实现及时有效的粮食调运。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按市场需求布局的原则,从资源和市场这两个基点出发,构建以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产区为原点,以国内大中型城市群为终点,以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为节点,全面联结生产基地、加工中心和营销渠道的铁路、汽运、海运、空运网络体系,以及相应的仓储、码头、中转站等配套设施。

强化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掌控能力。农垦国际大粮商是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继续深入推进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改革,完善母子公司的双层体制,构建以国有农场为基本经营单元的大型农业跨国集团组织框架。强化国有农场的统一经营和管理服务职能,形成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利益共同体。重点推进“产业公司+国有农场+家庭农场”的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体制。着力做大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探索组建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团队“走出垦区”,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小规模农户发展。围绕世界农业资源状况和国家外交战略需要,着力推进境外优质资源和企业的并购重组,围绕产业上中下游整合形成横跨全球的农业全产业链。在聚焦粮食的同时,逐步在食品、化肥、饲料、物流、贸易、金融等相关领域开展宽领域、多元化经营。

像历史上黑龙江北大荒的沼泽变良田、新疆的戈壁变绿洲、海南云南的炎荒变胶园等一样,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同样是开拓者的艰难事业。这就需要新一代农垦人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南泥湾精神和农垦精神,坚持不懈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跨国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培育道路,为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在我国农垦发展史上续写新的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