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05:40:02 作者:GZ才子 最新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篇一

日病假工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当月计薪日相应的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第四、病假天数的确定

疾病或非因工负伤休假日数应按实际休假日数计算,连续休假期内含有休息日、节假日的应予剔除。而以上公式中提到的计薪日概念,是指国家规定的制度工作日加法定休假日,例如小冯单位的制度工作日是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6月份单位制度工作日是20天,如果是5月份就得加上五一3天法定休假日,而不是统一的国家规定的20.92天月平均工作天数。

1、根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的通知》,沪劳保保发14号,企业支付职工的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不得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现行标准为每月508元)。

2、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不包括应由职工个人缴交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3、病假待遇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40%的,应补足到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应补足到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关于病假待遇,有两点需要注意,也即病假工资的保底标准和封顶标准。

1.病假工资的保底标准

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生活的通知》及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每月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休假待遇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40%的,应补足到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但不得高于本人原工资水平、不得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企业月平均工资的40%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应补足到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不包括应由职工缴交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2.病假工资的封顶标准

根据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疾病休假管理保障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生活的通知(沪劳保发[1995]83号)第五条之规定,职工疾病或非因工负伤待遇高于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可按本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发。因此,打个比方,如果某员工的收入比较高,每月10000元,而按照法定标准计算出来的病假工资是6000元/月,高于上海市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则可以按照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发,即每月发放2892元,而非6000元。

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篇二

某工程天棚平面如图8-4,设计为u38不上人型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龙骨网格350×350,计算天棚装饰费用。

560)=560“border=”0“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img/uploadfile/1104/11/"/解:1、天棚骨架:平面,查定额12-42#,基价为26.28元/m2

工程量:跌级式,s=0.6×(4.5+7.5)×2=14.4m2

平面,s=(4.5+0.6×2)×(7.5+0.6×2)-14.4

天棚骨架费用:35.19×26.28+14.4×34.84=1426.49元

工程量:平面,s=35.19m2

跌级式,s=0.6×(4.5+7.5)×2+0.3×(4.5+7.5)×2

=14.4+7.2=21.6m2

天棚饰面费用:35.19×15.07+21.6×16.74=891.9元

天棚装饰费用合计为:1426.49+891.9=2318.39元

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篇三

案例

中午进餐的时间到了,今天的午餐是贝壳面。孩子们洗完手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吃饭,教室里一片寂静,只听到碗勺相碰的声音。看到孩子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很满意。这时,我发现洋洋小朋友在饭刚分好时他吃了一口,就和同桌的小朋友说起了悄悄话。发现老师在注意他,就又吃了一口饭,含在嘴里,坐着发呆,约两分钟后,再慢吞吞地喝一口汤,吃一口饭。后来我看他几乎都没吃下去就去喂他吃,可当我把青菜喂进他嘴巴的时候他好象要呕吐一样。这顿饭他足足吃了半个多小时才把面吃完,菜全剩在碗里,理由是“我不喜欢吃”。

今天的午餐是炒米饭和蛋花汤,小朋友们依然是吃得津津有味,才一会儿,就听到一个小朋友喊:“老师,我饭还要一碗。”是洋洋的声音。只见洋洋的碗已吃得干干净净的拿到我前面要我盛饭了,我给他再盛了半碗。再一会儿洋洋已经把饭菜及水果都吃完把碗勺送回来了,他是全班吃地第三快的小朋友。

分析: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摄取丰富的营养是保证身体健康发育的前提。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营养与膳食越来越重视,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进餐情况,一到放学的时候,家长问老师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的孩子吃饭好不好?有没有剩饭?”不少家长在教师家访的时候也都会谈及孩子的吃饭问题,普遍反映孩子的吃饭问题是个头疼问题,有的家长采取各种物质奖励哄骗孩子吃饭,有的采取威吓打骂的方式;有的家长更有耐心,干脆追跑喂饭等等,使尽了无数招数,仍不尽人意,他们为此大伤脑筋。由此看来,不少幼儿都缺乏良好的进餐习惯,而不良的进餐习惯不利于营养的吸收,对身体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挑食、偏食的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是责任却在父母。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时养成的,它与家庭的饮食结构、家长处理孩子进食的态度以及家长自身的挑食、偏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吃饭场景,我们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都可看见。的确,孩子吃饭挑食、偏食在今天非常普遍。比如,有的孩子只吃肉不吃菜,有的孩子不吃某些菜,有的孩子只吃才不吃饭,有的.孩子不吃水果等。

对策

1、带孩子一起到市场购买食物,请孩子帮你挑选今天要吃的菜。

2、让孩子和你一道捡菜、洗菜,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诱发孩子对饭菜的兴趣。

3、将食物切成各种形状,并给饭菜取一个好玩的名字。

4、增加食物的种类、扩大食物圈。尽量变换饭菜花样。对孩子不熟悉的食物可采取先小量混合在熟悉的食物中一起做,让孩子慢慢习惯它的味道。

5、鼓励孩子尝试新食品,但不要强迫。

6、孩子不喜欢吃某种食物,改变一下制作方法,或许孩子就接受了。

7、控制孩子的零食,尤其不要在饭前半小时给孩子零食吃。

8、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吃饭,激发孩子吃饭的兴趣。

9、不要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多少饭菜。

10、父母给孩子作出不挑食、偏食的榜样。

11、不要将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手段。

在纠正孩子挑食、偏食习惯时,家长要把握好度。既要给孩子挑选食物的一定自主权,又不能完全由着孩子自己来。在孩子吃饭时,父母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担心孩子如果不吃或者吃得太少会影响健康,为此而放弃原则。在这一点上,父母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孩子在进餐时间不吃饭,ok!给孩子自主权。你可以不吃,但要告诉他不吃饭的后果,如果不吃饭也得不到其他食物。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将家中可吃的东西藏起来。经过1、2次,孩子就会学乖,知道必须好好吃饭,否则会饿肚子。

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分类教学是小班第二学期的教学重点,又是较复杂、较抽象的一项数概念。对小班幼儿来讲,更是如此。而小班幼儿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性思维较突出,运用自己动手操作、探索来理解这一概念,相对较容易。

纲要明确指出:儿童只有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

皮亚杰也认为,虽然幼儿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但是他们在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却需要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

上述种种,都对我们幼教工作者表明了一点,那就是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习数概念。

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分类教学——分卡片。意在创设合理的操作环境及条件,并引起幼儿探索操作的欲望,通过幼儿自己对卡片的摆弄、操作、探索来学习理解“分类”这一数概念,再通过大家——起来分析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最后的巩固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类的认识、了解。相信通过活动,幼儿对分类这一概念会有较深刻的认识。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园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等活动,初步掌握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2、幼儿有初步的探究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分类的含义及方法。

难点:区分物体的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数量)

三、材料及环境的创设:

1、提供不同层次的印有不同数量、大小、颜色的图形卡片许多;

2、提供不同层次的其他各类卡片(各种动物、水果等,具有大小、颜色、数量之分);

3、小熊头饰一个,熊妈妈一个。”

四、操作流程:

创设情境——操作探索——讨论理解——巩固操作

—、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作思考状,并请幼儿一起思考

大家想出多种办法,最后决定:分放好。

3、怎么分呢?

这么多卡片,放在这乱糟糟不行,怎么分放,以后看上去整齐,用起来又方便寻找。(幼儿纷纷表示要帮助想办法分)

二、幼儿操作活动

“大家都要帮助我,太好了!”

1、教师按幼儿能力分发卡片,引导幼儿先观察

看看,这些卡片上到底有什么?

2、在观察过卡片后,幼儿进行操作。摆弄卡片,试图经过自己的操作、探索找到分的方法。

*教师注意观察、随时注意指导;

*鼓励个别胆小幼儿,大胆去尝试,去操作;

陈涛、陶懿鑫、周婷、何佳琳……

*鼓励个别能力一般的.幼儿找到一种分法后,再去寻找另一种分法;

*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进行两维思维,按两种特征分卡片;

宋依捷、乔艺、徐晨涛吴艺倩、张潇霞……

三、讨论理解(在幼儿基本找到分的方法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理解)

“太好了,我看到小朋友分的这么好,有的这样分,有的那样分,真开心!”

1、先把自己分的告诉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幼儿轻声与人交谈、讲述,师巡回倾听

2、太好了,这么多分法,几个幼儿告诉给大家听

个别幼儿讲述,大家一起听,并适当进行讨论、理解。

幼:我把红的放在这,黄的分在那,绿的又分在一起……

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她是按什么分的?

师总结: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是按颜色分的……

幼:我把卡片上是5个的放在一起,4个的放在一起,3个的……

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她是按什么分的?

师总结:把数量相同的分在一起,数数有几个,一样多的放在一起按数量分的……

幼:我把红a分在一起,绿的o分在一起,黄的口分在一起。

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是按什么分的?

师总结:按颜色形状分,把相同的分在一起。按两种特征分的,师与幼儿一起拍手鼓励。

3、师与幼儿一起总结

分的时候,把相同的分在——起,可按不同的特征来分,如大小、颜色、形状、数量等,把相同特征的分在一起,并告知幼儿,这样分的活动叫分类活动。

四、巩固操作

熊妈妈拿着又一叠卡片来了,“小熊,还有这么多卡片,你也要把它们理整齐。”

妈妈走了,小熊与小朋友开始分卡片。

l、一起观察,这些卡片与刚才不一样,刚才全是图形,现在是水果、动物等。

2、幼儿分,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可把这些分在刚才一起,也可重新分类,幼儿自由分类。

五、结束

妈妈回来了,表扬小熊和小朋友,夸大家分得好,按不同特征分好了卡片,分类的本领很大。

妈妈放好卡片,带小熊与幼儿一起出去做游戏。

幼儿建构区活动案例教案篇五

在我们班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娃娃超市”,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区。

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摆弄各种商品。一会儿放在这,一会儿放在那。通过观察,我觉得孩子们对商品的具体分类,不太清楚,只会把商品随意地摆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参观了幼儿园附近的一所超市,通过参观,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有关超市的知识,如:商品的摆放、分类、标签、收银及怎样计算收银等等。而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可以通过超市等一系列活动,来组织分类、计算、统计等等有趣的计算活动。

一、在超市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做以下计算活动

1、分类活动:

在“娃娃超市”中,孩子们最先接触的是商品的分类、组合,要把很多的商品进行合理的摆放,例如:对超市所有商品可以按照用途进行分类:饮料类、玩具类、生活用品类、食品类等;在各个种类中又可以作不同的分类:饮料类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品牌分;玩具类可以按大小分、轻重、易取放、方便顾客分;生活用品类可以按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用途、大小分;食品类可以按不同的食品味道、颜色、大小分。在刚刚开始分类的时候,孩子们只是会按照简单的大小分类,经过不断的尝试活动,他们不但会简单的分类,还会按照各种不同的用途来分。例如,他们刚开始对饮料进行分类时,是按照大小来排列的,小的太子奶放在第一层,大的可乐瓶放在第二层。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到想买的东西,到处都有,拿取非常不方便。于是孩子们又重新进行调整,他们把最小的瓶子都放在了第一层,第二层放大的,第三层放小的,第四层又是大的。这样摆起来大小一目了然,但不同的`品牌就存在东一个、西一个的现象。如果想买2瓶以上的,就要找半天。怎样快速地买到同类的商品。在参观超市后,孩子们明白了:“人家超市里的商品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孩子们开始有了品牌的概念,经过一番“倒腾”,他们把同样的商品放到了一起,“可乐”放到一起,“鲜橙多”放到一起,“脉动”放在一起,“太子奶”放到一起等,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活动,孩子们的分类组合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在不知不觉间主动学习了分类的知识。

2、计算活动:

在“娃娃超市”里,买完东西就要交钱,这里就产生了需要进行加减运算的问题。随着超市活动一步一步的深入,收银台的工作开始忙碌起来。孩子们把商品都贴上了标签,有1元的、2元的、3元的、5元的。有的孩子买了2瓶可乐(1元一瓶)、2瓶矿泉水(2元一瓶),那么就是1+1=2、2+2=4、2+4=6。孩子们经过一番思索总算算出来了,大大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果顾客给了8元钱,那么8-6=2,还要找人家2元钱,在这里,加减法的使用率明显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己就学会了,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3、统计活动:

随着超市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在进行商品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渗透统计的活动,在调整商品后,怎样知道每个组的商品都有什么,一共有多少商品,我们为担任“超市工作人员”的幼儿每人提供了一个小本,用来记录每个小组的统计商品,孩子们不会写字就用画图来表示,把每一种同类的商品放到一起,画出图,在旁边写上数量。统计商品后,有的孩子又提出:“老师,我们每天卖出的商品是不是也应该记录下来呢?”随后我们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用来统计每天卖出的各种商品的记录本。孩子们每天在超市活动后,主动去记录今天所卖出的商品,同时了解到什么商品最受小朋友的欢迎,今天投放了什么新商品,明天准备上什么货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的统计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为什么要运用超市游戏这种形式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超市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每天都离不开的重要的购物场所,孩子们也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到超市购物,日常接触得很多,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再现起来比较容易。在《娃娃超市》中,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游戏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非常生动。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方式,超市又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利用超市这个游戏形式,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数学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培养幼儿的实际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再现他们生活经验的同时,真真切切的进行着他们的计算活动,认真地给每一位顾客算好帐,顾客在交钱的一瞬间,也在算着自己的钱还剩多少,可见,超市活动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易模仿。这与其他活动相比,有着它独特的优势。

三、在超市活动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

在《娃娃超市》刚刚开始筹建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很多的方法,如:商品怎样摆放,标签怎样贴,商品多少钱一瓶,买的东西多,钱不够了怎么办,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想买还缺2元钱,怎么办,对于非常贵的商品,自己怎样才能买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发挥了自己的各种智慧,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如:超市里有一大箱拼插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它,有一次,韩皓拿着自己手里的10元钱,想买这箱玩具。当他看到箱面上醒目的标签15元时,他着急了,钱不够怎么办呢?他转来转去,当看到张敬贤也来买东西时,他问:“张敬贤你想玩这箱里的拼插玩具吗?”“想玩呀。”“我的钱不够,咱俩把钱凑在一起买,行吗?”“好啊,买完后咱俩一起玩。”“行!”通过合作,两人愉快地买到了称心的玩具,高高兴兴地去玩了。在这里,孩子们主动交往的意识提高了,互相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样的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孩子们看到收银台的机器和开小票的机器,觉得很有意思,王宇轩就与丁雨晨商量:“咱们做个收银台吧。”于是,两人找来废旧的纸盒子,做了一个收银台,他们还找来了计算器,自己卷小票,在这里,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孩子们会自己管理超市了,每天他们把超市里收拾得很干净,自己整理商品,不断地调整超市的商品内容,在中秋节时,他们还准备添加各种月饼,进行促销活动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