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汇总18篇)

时间:2024-01-12 13:17:02 作者:琴心月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范本,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启发。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文化建设首要任务。

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决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倾向,坚决防止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和理论创新的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坚持以创新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及时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要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理论的时代价值。

坚持以务实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以经济崛起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重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要加强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明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防范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论调,绝不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坚定文化自信,最急迫的是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国民文化心态。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世界贡献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在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理论总结,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打造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的学术地位、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力仍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从童年记忆里他的山河,到中国江山的锦绣多娇;从亦苦亦甜的文化之路到厚重质朴的人生之路,余老用《文化苦旅》诠释着他对远方与人生的理解。

透过书中的文字,我向往着那描绘出的远方,而心中的一个声音提醒着我,远方,正在手中。是了,那每一篇上真而苦的文字,那一段段用泪与汗水浇灌出的话语,无一不展现着余老对中国泱泱几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沉重和他对“人文山水”的关怀、理解,以及反思。这,才是远方。

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风雨天一阁》,我无法感知当余老卑躬屈膝、哆哆嗦嗦、恭敬朝拜时,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想,大概如他形容这个仪式一般,纯粹而安静。当天一阁的故事徐徐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的是一座沉重的、威严的,有着无限生命力的书楼。我看到了绣芸那抑郁的目光,看到了黄宗羲郑重的眼神,看到了一连串大文人们尊敬的步伐。我疑惑,疑惑在那千年的执着里。“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当结尾的话语一出,内心的疑惑瞬间有了答案,那种执着,来源于文化内里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执着。我似乎也能理解了范家拼尽全力的保护,那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珍重。那一代代的传承,那一代代的守护,换来的是那一声声文化的传响,那一阵阵文化带给人的激荡。当轻轻阖眸,似乎有一串泪珠流过,这才是心灵的远方,文化给人带来的无限震撼与无限的敬畏。

从黄沙漫漫里走出的《道士塔》与《莫高窟》,怕最令人心痛。那车轮转动远去的声音,那骆驼铃铛渐渐消失的清脆,都在控诉着我们当年对那莫高窟的不珍重与不保护。大概有无数因此文字而嚎啕大哭的读者,有无数想要重回那个时刻质问王圆篆的激愤的人,可当一切沉寂,怕最想要的却是无限的惆怅与无尽的惋惜。因为我们知道,再多的痛恨也换不回曾经敦煌的辉煌,再多的气愤也找不回曾经莫高窟的绚丽多姿。于是,一切就只剩下了惋惜与期待。这个远方,就在身边,它召唤着文化的保护、文化的珍惜。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有王圆篆;无论怎样的黑暗,也都会有陈万里的出现。“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使历史发出重重的叹息。”当今这个年代,我们或许会厌恶国人曾经或现在的随意涂鸦,我们或许会赞叹与我们五千年文明所留下的光辉灿烂。可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记得那片远方,那片留守在我们心底的,只为了文化保护而声声呐喊的,那个远方。

有人说余秋雨太矫情,面对遗迹,他总是有大哭或者跪下的冲动。可试想一下,当我们自己站在满是斑驳的文化印记前,当我们看着这辉煌灿烂的文化烙印,心中不也是一样的激动与一样的震撼。我们不应觉得矫情,而是应当在想起那些带给我们心灵激荡的文化时,要觉得有一股清泉般地温暖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这正如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爱她的巍峨秀丽,爱她的水墨丹青,爱她的美好和不美好的一切,我们爱她那厚重的、完美的文化。我们现在常说的会有四个字——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缀着的、支撑着的,永远是他骨子里的文化。因为这文化,我们成为了仅存的唯一的文明古国;因为这文化,我们成就了现在的中国。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因为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贯穿于《文化苦旅》之中,书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无一不是对中国文化的极度热爱与自信。这一个远方,自我们降临于世间便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时时刻刻的提醒着我们——文化的自信。

当一本《文化苦旅》轻轻合上,当我闭上双眼慢慢回想在书中看到的一切,会看到一条曲折的,美丽的文化之路。路上满是荆棘与泥泞,却掩盖不住她绽放出的璀璨的光芒。人呐,终其一生,也就是寻找个远方,而我们往往就忽略了那个心底里真正渴求的远方,往往就是自己很少在意的那片文化的净土。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加快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交流,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自信。

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如何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是必须重视的重大课题。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也就是具体地筑牢群众文化自信,牢固树起群众文化自信观念。

一、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引领于群众文化自信的筑牢全过程。

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力导群众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值观消化弄懂、吸收融进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层层阶阶,转化到大众的文化行动、行为中去,进入到民众的血液里。坚决抵制反面的落后的消极的乃至负面的文化逆袭,自觉净化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做正能量流播的弄潮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群众文化自信、筑牢文化自信的过程永远在路上,有始无终,没有任何可懈怠的空隙与机会。没有累代的积淀,没有世代的承继,自觉持续恒久的文化自信就确立不起来,更谈不上筑牢及其筑牢后的稳固自信和永久自信。

二、打造一支在基层思想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

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文化队伍首先是保障。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是推动社科类社团不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领导人员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大局、驾驭复杂局面和严格公正管理的能力,才能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队伍,使基层文化机构各项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村里的文化工作人员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敞开文化活动室的大门,任何村民,只要自愿,皆可进入,不看身份,不看年龄,不看学历,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力求做到有求必应,应有结果。

三、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创造者。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有没有成效,必须回到基层群众这个根本上来。加强基层文化站、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公共图书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积极为有文艺细胞的村民提供专门场所,做好后勤保障。如建设一批文艺工作室、书画创作室、舞蹈排练室等活动性场所,配备笔墨纸砚、电脑、艺术服装等创作必需的设备器材,安排交流平台、讲座场所等,或开办大班式讲堂,义务讲授输送创作常识,尽量大众化再大众化,尤其鼓励传统演艺和民间民俗艺术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甚至对于喜欢并追求休闲娱乐的大众,也是一样,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棋牌类设施,一应俱全,各取所需,有意识地促进其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牵动和推动群众文化繁荣。只有把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蕴藏在群众中文化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有广泛群众基础,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融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民生、贫富差距、公权力运行等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易引发舆情,如果处置不当,将会爆发网络舆情。思想上如若未能提高警惕、高度重视,往往不能把握最佳的时机和行动方法,未能在最快的时间做出反应,因此一开始就没有成功掌握社会舆论控制和引导的主动权。在热点事件上,特别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舆情危机,也很难做出准确的研判。而对于一些谣言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网络言论还没有形成处置的习惯,舆论宣传和控制方面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最终导致舆情恶态发展。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起新时期的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把网络舆情控制放在更高的位置来认真对待。途径主要有:首先要敢于接触网络,不能再生活在过去的无网络时代,要充分自信地面对网络与网民,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管理。其次就是以网络管理为快乐,网络作为政府与网民交流的信息公路,是政府部门听民声、消民怨、集民智的重要手段,利用网络引导公众积极参政议政,才能更好地落实执政为民的宗旨,把网络变成政府各项工作的助推剂。再次就是要掌握参与网络管理的一般方法,工作思路要遵守网络媒体的运作规律,熟悉网络心理,对网络舆情苗头进行及时准确的研判,形成高效有危机管理机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西方有句名言:世界是自信创造的`。是的,力量是成功的根本,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它是生命的灯塔,照耀着我们成熟的人生。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古代边河祭玉的故事。为了让美玉在人间大放异彩,边赫先是失去了左脚和右脚,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第一次丧。终于,她遇到了懂得珍惜的人,以至于稀世珍宝彩禾走了出来。试想一下,如果边贺的左脚被砍了,他怀疑和动摇了宝玉的真实性,把它扔进了深山峡谷,即使宝玉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也只能和石头在一起。但让人佩服的是边赫的自信,这让他成功了!

19世纪之前的300年里,数学家们一直忙于证明一元方程是否有四次以上的解。可惜他们要么退缩,要么半途而废,没有一个人能揭开这个心结。1818年,1岁的挪威人阿尔伯特,在研究了大量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后,坚定地对他的老师说:让我来回答这个历史问题,我可以证明这个方程是否有四次以上的解。凭着自信、聪明和勤奋,他用了六年时间给历史一个满意的答案:高于四次的方程没有代数解。这就是著名的阿尔伯特鲁菲尼定理。

是的,一旦你有了坚定的自信,人们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如果周公谨没有信心,赤壁怎么会有大胜利?如果罗斯福没有信心,怎么可能连任两届?如果保罗呢?没有自信的盖茨如何达到事业的巅峰?成功研究的创始人拿破仑说:自信是人类使用和控制宇宙无限智慧的唯一渠道,是一切奇迹的基础,是一切科学规律都无法分析的神秘魔法的发源地。

当生命的轨迹倔强地向前延伸时,请挖掘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它会成为你不可摧毁的信念,成为你蓬勃成长的土壤,成为你生命中永恒的活水,不断寻找前进的方向。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xxx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度是保障,“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段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全面总结自近代以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后,得出的毋庸置疑的结论。“制度自信”的提出,充分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文化学文化层次理论的观点,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构成了文化的完整结构,也就是说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既依托并产生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又反作用于物质和精神文化;既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又可能成为文化发展的阻力和障碍,所以制度文化在三个子系统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的变迁将会引发文化结构的整体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在”向“自觉”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救亡图存的过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进行的,而且这种文化自觉是从西学东渐初期被动的“自觉”,发展到中国xxx成立之后主动的“自觉”,即中国xxx人开始“非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xxx文化自觉的过程。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在这里不仅谈到了文化自觉的起因,而且提到了文化自觉的意义,是中国xxx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点睛之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立。“文化自觉”使中国xxx人逐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选择,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不仅诞生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还催生了指导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文化理论,但绝不同于经典作家的理论,他们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基于国情、世情和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而实现的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这是我党和我国文化自立的标志。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就难以走出文化或中或西的“两难”境地,就难以摆脱苏俄模式,就难以摆脱或左或右的思想困扰,也就难以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归根到底一句话,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的文化自立。

文化自立和文化自信互为前提。文化自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根植于中国土壤中的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二是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把握、吸纳、建构、创新能力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中国xxx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文化自立,所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立的前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自立,指导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被近百年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的文化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家走向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不断复兴,这些不争的事实显示了我们所坚持的文化的珍贵性,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所以我们又可以说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既然文化包含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文化结构的完整系统,三个子系统的互动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动态发展,那么制度自信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制度和物质、精神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制度是根据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按照某种精神文化价值理念而制定的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的存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文化催生的气场,又是维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文化价值的制度和没有制度形式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相依相存,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文化的存在,才推动了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对文化的自信就是对制度的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这个文化的价值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自信。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种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党在思想、x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制定出来的,它不仅符合国情、世情和党情,而且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成果所证明,是符合当前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觉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文化自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自立,文化自立是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前提。诚然,本文中的文化自觉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中国人的文化选择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由“自在”走向了“自觉”。其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会停止,理论文化创新将不断继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不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不断的理论文化创新,就是文化自觉基于文化自立基础上的更高一个层次的含义。文化自觉包含制度自觉,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将带来更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后,应该在坚持国家的具有阶级属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强化、并在制度构建中真实体现“普遍利益”的思想,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自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中国xxx人始终秉持这一思想理念,树立“人民”观念,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保护和体现人民的“普遍利益”。同时,制度自信不能盲目自信,中国xxx人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改革理念,认识不足,承认差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不断优化设计,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新时期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制度自信需要我们大胆承认制度的不足,积极推动和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树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去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社会主义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在新的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正气,壮大底气,砥砺勇气。

以兼济天下、德泽苍生为最高理想与价值。

中国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光明与美好,扬清激浊,弘道养正,以兼济天下、德泽苍生为最高理想与价值。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前仆后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中华民族勇于领潮流和时代之先,有所贡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传统日益得到巩固与发扬。

坚信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利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确的、崇高的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1954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庄严宣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为中国人民的理想与追求注入新的,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件造福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的发展与和平,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坚定地相信中国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推动合作发展、共同发展,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不懈怠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逐步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没有文化底蕴的国家很难成为世界强国。

文化的优秀、人民的力量、国家的强大,在新时代不断给予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应有的底气。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中国革命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磨难,付出了太多牺牲,也积累起巨大能量。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没有优秀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走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中国文化的先进。

文化自信需要更大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新时代中国文化应表现出新的可能。虽然目前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xx大以来,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面临新困难、新挑战,文化自信理所当然地需要具有崭新的时代高度、世界广度和变革深度,需要更大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从来不缺少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靠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胆识与胸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人完全能够继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继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文档为doc格式。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在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神州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仓颉创造了足以震惊世界的文明——汉字。从秦朝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兵马俑;一直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从充满活力,风气开放的唐装;到端庄沉稳,秀丽文雅的旗袍。这金灿灿,辉煌无比的文化却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多么可悲!昔日的战火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画卷踩在脚底,埋进土里。好像我们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脚底,陷入沉睡。

街上不免有稀少的穿着汉服的少年少女,而令人心寒的是旁人鄙夷的目光,连外国人看后都赞不绝口,爱若珍宝的精美服饰,在我们眼里竟然满是俗气,过时。原本中国绣娘心灵手巧下栩栩如生的刺绣,现在的人们见到了心里只有老气一词,可他们忘记了,它叫女红,那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手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相反,我们应当保存它,爱护它的责任心,和发掘它,弘扬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除此之外,更让人不解的是人们对进口产品的盲目追捧和对国产产品的无限否定。或许有人会说:“同样都是地球世界的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说的没错,可是文化有地域性,而不是说因为某地文化好,某地文化先进就因此遗忘中华文化。这时候,我们理应昂首挺胸,声如洪钟地说:“选中国文化!”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文化建设首要任务。

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决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错误倾向,坚决防止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和理论创新的旗号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坚持以创新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及时总结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要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理论的时代价值。

坚持以务实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以经济崛起为重要标志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高度重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要加强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坚持正确方向导向。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明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防范意识形态渗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要进一步加强防范,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论调,绝不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及自媒体等信息平台上出现,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坚定文化自信,最急迫的是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培育健全的国民文化心态。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今天,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世界贡献和当代价值,大力宣传革命文化的优秀品质与优良传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进展与美好未来,按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在培育健全国民文化心态中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理论总结,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要把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作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打造中国学术范式,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的学术地位、学术话语的世界影响力仍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太相称。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全新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系统完整的党建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达到了新高度。

在党的奋斗纲领和历史使命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党的领导问题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体党员都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制。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党的根本立场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管党治党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全面领导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看能不能把党建设好、建设强,这就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强调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强调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强调从严治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优化选人用人环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强调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以上率下,从领导干部抓起,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在党的纪律建设上,强调严明党的纪律。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挺在前面。既要加强纪律教育,也要强化纪律执行。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强调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制定完善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增强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反腐败斗争上,强调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实现自身使命的规律的科学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和建党学说的奠基者。列宁在总结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讲了许多新话,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要求,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

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升到治国理政重大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在实现战略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统一。

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科学指明了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包括“两个坚持”的根本方针、“四个以”的工作思路、“5+2”的总体布局和“五句话”的总目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内涵丰富,集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于一体,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总纲领和总遵循。特别应看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创新。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既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更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住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组织工作的关键。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党的组织路线内容作出科学概括,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同志强调,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首先要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其次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他还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党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上提出许多重大创新观点。比如,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制度问题。又如,提出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使全面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的“四自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再如,提出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的观点,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要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思想宣传范文】三。

19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28岁的毛泽东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之一。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28岁。当时全国只有58名党员,在4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沧海一粟。但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硬是像原子裂变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经过28年的艰难曲折,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创建了一个新国家。

时代灵魂性人物。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灵魂性人物。

1949年,即将担任新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开头就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前进。三十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

然而,毛泽东不仅是在那个披沙拣金的悲壮历程中脱颖而出的领袖人物,也是被他所处的时代选择的灵魂性人物。灵魂性人物超越一般政治领袖的地方在于,要有大信仰大担当、大判断大选择,以及非凡的号召力感染力,具有超常的战略眼光,能够代表人民的意志,在大历史中担当领导责任。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之间有过下面这段对话:

蒙哥马利:如果一个领袖为了取得很高的地位而牺牲他的原则,他就不是一个好人。

毛泽东:我的意见是这样的,一个领袖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言人。

蒙哥马利:但是他也不能牺牲他的原则啊!

毛泽东:这就是原则,他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

毛泽东曾多次说过,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人民。最有名的是人们都熟悉的《愚公移山》那篇文章。毛泽东说,古代寓言中那个每天挖山不止的愚公,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两个神仙下凡,把挡在愚公家门口的太行山、王屋山背走了。如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我们要下决心“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大众作为“上帝”,既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唯一群体,所服务的唯一对象。信仰人民大众这个“上帝”的人,当然会把自己的政治原则定位在“为了人民的利益”。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此,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喊出的口号是“人民万岁!”

肩负时代使命。

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是时代灵魂性人物的历史使命。任何时代的灵魂性人物,都不可能跳出历史条件的限制来做决策。

毛泽东那代人是带着过去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进入新中国的。在此前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抗日战争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这就是毛泽东当时所面临的那个时代,这就使得毛泽东时代的治国理政,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着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课题或者说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是巩固新政权,革新旧国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社会改造让新中国“立”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得住。二是按既定目标,让新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要为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构筑基本制度,提供政治前提,开辟全新航道。三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四大课题,也是四大任务,环环相扣,相互交织在一起,主题词就是两个字“建设”。所以,今天的人们把毛泽东时代称为“建设时期”。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时代的全新要求。

那么,在时代提出的使命面前,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如果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概括,起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构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基础和行政体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把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我们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形成“一竿子插到底”和“全国一盘棋”的体制。在今天,这样的体制依然适用,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和前进方向。就像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二是塑造不同于旧中国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文明价值取向。比如,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强调社会平等,实现妇女解放;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崇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观,等等。这些事实上都属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前提和文化准备。

三是基本上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了一些初步思考和理论探索。比如,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论述,还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

当然,毛泽东时代在现代化问题上也有教训,因此才有改革开放。毛泽东说过,“建设比革命更困难”。这平淡如水的感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着意渲染,后来的中国人还是理解毛泽东时代的。

为了道路和梦想。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时代的灵魂性人物就是要带领人民寻找到一条实现梦想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时代的梦想,是通过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相应,毛泽东时代的实践探索,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实现这个梦想找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道路和梦想是统一的。

近代以来,中国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充满悲情的被动追赶者。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导权,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正是在新中国成立那年,毛泽东宣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学会”,即结合中国实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是“主动”,即自觉地走中国自己的路。走中国自己什么样的路呢?在毛泽东那个年代,先是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然后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两条道路里,看似没有“现代化”三个字眼,实际上都是中国走上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或者说,现代化梦想是这两条道路中的应有之义。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时代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社会制度基础、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提供了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的中国,已经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在这条路上大踏步地赶上时代潮流,实现了从追赶世界到融入世界,进而影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如今的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已经朝气蓬勃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这个新时代是在毛泽东时代基础上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回顾历史,我们要衷心感谢毛泽东这一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要自觉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引下,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自力更生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开创新时代网信工作新局面。

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网信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好、贯彻好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真正将网信工作更加明确地置于党的绝对、全面领导之下,为在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创造新辉煌提供坚强可靠的政治保障。

将坚持、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到实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高度重视网信工作,将其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发挥好企业、科研院校、智库等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网信工作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网信事业发生历史性巨变。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推动新时代的网信工作再上新台阶。

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多措并举努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在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的今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能否有力维护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安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意识形态安全在整个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大力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努力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压实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年多前的“4·19”重要讲话中提出的目标,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等。这就要求我们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更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多措并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努力更好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自力更生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位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不突破,是无法真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4·19”重要讲话中就特别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他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这就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尽快采取有力举措强力推进核心技术突破,这是努力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也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突破核心技术,就必须狠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深刻剖析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根源,清醒认识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努力实施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发挥好国家队的主力军作用,更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活力;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努力在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群体突破的进程中打造强劲的“中国芯”,以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建好数字中国,坚决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来牢牢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4·19”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更是进一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这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切实增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而且让人民网信为人民成为更多人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网信事业,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并再次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我们,在网信事业发展中既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作为开创新时代网信工作新局面的主心骨,真正让人民成为网信事业的主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绘就进军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着眼新的历史方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肩负神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培养中国科学家精神、凝心聚力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创新思想引领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阐明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方向目标、战略举措、任务要求,鲜明提出“六个坚持”的科技发展总体方略,系统总结“五个着力”的科技事业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统筹布局五个方面的科技未来发展重点任务,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全面战略部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世界科技强国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科技强国、怎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事关我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军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筑牢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在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巨大实践伟力。新思想集中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和世界责任,饱含着关心关怀关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真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强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舞台。这些都是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迸发报国热情和创新活力的强大动力。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神气质涵养对国家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指出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阐明爱国、创新、求实、协同、人梯等精神要素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家是一个充满理想情怀、献身精神、有着优良传统的优秀群体。百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激荡中,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报国实践,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塑造者。“航天之父”钱学森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说:“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两弹一星”烈士郭永怀说,“我愿以身许国”。长征二号总设计师屠守锷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国家事业重于一切。”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铮铮誓言,响彻寰宇。众多前辈科学家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无数星辰,他们展现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西迁精神”等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是新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向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和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们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面对全球范围创新博弈,突破“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等弱项,补齐“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等短板,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状况,形成发展长板,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等,这种挑战前所未有,国家和人民的期待前所未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代科技工作者要勇立时代潮头,勇做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力主战场、打赢攻坚战、勇闯无人区、开拓新赛场。要拓展全球视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的位势,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伟大的精神以其强大感召力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当代科技工作者,接过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突破战略高技术瓶颈和重大工程难关,以丰硕的创新争先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浓烈情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以战士般的豪情,展示出和平年代创新者的英雄气概。“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太行愚公”李保国扎根山区30余年,用生命书写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人民情怀。“芳林新叶催陈叶”,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涌现出大批青年科研和创业者,正在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当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抱负的殷殷嘱托。

服务科技发展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明确科协组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要求科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强调群团组织要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协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谋划,以“1-9·6-1”工作布局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科协的生动实践。“1”即坚持一条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科协组织打造成为新时代创新先锋,充分彰显科协组织的政治性,这是科协工作的“纲”与“魂”。“9”是围绕主线的工作布局和新举措,指通过智库、学术、科普“三轮”驱动,国际化、信息化、协同化“三化”联动,外向拓展、纵横融合和网络活跃“三维”聚力,全力推动科协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增强组织活力,实现提升“四服务”效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倍增效应;“6”是组织实施“凝心聚力”“智汇中国”“学术引领”“科普品牌”“外交助力”“数字科协”六项重点工程,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高端智库、世界水平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国民素质提升的战略力量、世界一流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和智能泛在的智慧科协。“9”和“6”是工作格局和任务部署,充分展现科技群团的先进性,是科协工作的“形”与“体”。最后一个“1”是为科技工作者精心办好一批实事。彰显“四服务”的成效,是知行果合一的落脚点,是科协工作的“本”与“旨”。

深化规律认识,不断提升科协组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遵循创新发展规律,突出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首启中国科技峰会,创设中国科技智库论坛和世界科技期刊论坛,研讨一流期刊建议,发布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引领学术前沿。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发展问题,聚焦信息、生物、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集中研讨,分析卡脖子技术的“短板”,探索未来竞争的“长板”,健全科技产业变革持续研判机制。围绕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等问题,研讨推动基础研究稳定发展的长远之计。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扎实做好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基础工作。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抓高端、抓后备、抓环境。聚焦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需求,广泛搭平台、拓渠道,引导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解难题,培育科技后备力量。寓政治引领于联系服务之中,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做好稳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推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广聚天下英才的良好生态环境。遵循科技管理规律,突出抓跨界、抓系统、抓生态。着力构建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生产关系,加强与产业、教育界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发展。服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开展绿色开源共享平台试点,组织院士专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导论教材和科普读物。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协同发展组织生态,推动省会合作,开展基层组织力提升试点,探索“三长”(即医院院长、中小学校长、农技站站长等)进入县乡镇科协机构兼挂职,发挥“关键人物”带动作用,建设普惠、全域、共享科普服务体系,增强落地能力。推动开放合作,努力打造覆盖全球的科技创新“朋友圈”,培育有效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巧实力”,建立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并担当主角的“助推器”,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党有号召,科技工作者有行动,科协组织必须有新担当、新作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恰逢中国科协成立一甲子,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传承、创新、发展,更有效地融入大局、聚焦靶心,全面提升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联系广泛、服务群众能力,为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科技舞台中央不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光辉业绩。

坚定文化自信

这些古城都是美丽的,但我却窥见了里面的纤弱和虚假。君不见,这些古城刻意经营的排比句增添文采)。

剥开那些精致的外衣,只能看到残缺的苍白无力的模仿,并未将其本真文化渗入其中,仿来的,也只是一堆木材,几方青石罢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流传了很久的讽刺故事:东施效颦。西子捧心,东施效之。东施本就相貌绝丑,蹙眉更是再添丑色,不得不贻笑大方,她若不是这般胡来模仿只作个简单快乐的小妇人,曳尾于涂,却也有别样的农家轻快天然。

试问历史典籍中,又有几人,是仅靠着一味模仿就留名于世的?荀子学得了孔子的仁爱,却更加平和公正终使得儒教传扬天下;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清修,却更加洒脱,更加激情,对世间万物都抱有更深切更刻骨的怜悯和讽刺。他们都在继承前辈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大勇气、大精神和大人格。赢得后世景仰,于是千古流芳。

“绿蚁新赔洒,红泥小火炉”这样风雅的场景,早已有无数庸人附之。轻摇兴而来乘兴而去;张岱湖心亭看雪,既觅知己,暖炉奉洒;又或是阮籍嵇康嗜洒沉醉,放达世外。我们不仅仅读出了他们生活的情调,更品出他们如孤松独立的风姿,天质清秀,天神清举,而这,却是那些附庸风雅者永远学不去的。

一如郑板桥的字,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却也参透了他心中的那份真,那份韵致,那份独特的追求。一句“难得糊涂”也就跃然纸上,跃然心间。

简单直接的模仿,只能是拙劣的,只有在其中放任了自己的性情品味,才能在这个世界寻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自然、纯真的个性。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执行文化。近日,我校党委组织学习代省长**在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重要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普及水平;要大力发展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要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最后强调,要努力加强政风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深入基层和实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关键环节,各项工作都要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我们还学习了《说境界》、《说共事》等文章,文章明确地阐述了做人的境界和原则,从多种角度和不同标准去理解和解读“境界”的含义,深刻地概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我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再次,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我们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我觉得老师和学校是共存的,是相互依赖的,一个好学校离不开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努力,每一位老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一个学校只要有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方位,看清前行方向,走好脚下道路,开启新的奋斗征程。

文化宣传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要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做讲团结、顾大局的表率,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后一句说的是能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写出一手好文章。这虽是一句老话,但在当下新时代来诠释它,依然意义深远。

铁肩担道义。说的是文化宣传工作者对社会无法推卸的责任。责任意识强、敢担当,这是文化宣传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踩“红线”,坚守“底线”,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最关键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凝心聚力,要牢记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切不可为,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判断社会舆论和舆情,做出最真实的报道。

妙手著文章。我的理解就是说要用“乡土情怀”做好宣传文化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用好手中的“三支笔”。

第一支“公正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应义不容辞地以主人翁精神爱家乡、爱南翔,时刻牢记“担当、创新、争先、克难、为民”五种“南翔精神”及“创新、品质、智慧、人文、幸福”五个南翔内涵,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政治生态,维护团结奋进的大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环境。

第二支“文化之笔”。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以实际工作成效贯彻十九大。必须不断创新理念思路、手段载体、方式方法、话语表达,全面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讲出南翔文化的“根”和“魂”,用文化歌颂家乡美好,助力建设文化家乡,做优擦亮古镇南翔这张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交融共生的“文化名片”。

第三支“心灵之笔”。文化宣传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南翔好声音,切实提升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新闻舆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开展舆论斗争。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善于发现和展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时刻给市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文化宣传工作者你还要牢牢掌握宣传工作主动权,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十九大宣传好、解读好。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文化自信展开热议,表示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3月9日)。

“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达10次以上。愚以为,中国的文化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光大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的文化自信。

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不忘传统,才能更好传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心印记,能唤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认同。

无论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文字魅力,还是凝成生活记忆的筷子毛笔展现的器物魅力,受其滋养、得其泽被,难以割舍、无法剥离。可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然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功败垂成。当前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不忘底气,更要接地气。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大脑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涵养。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都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在活化,活在当今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不能遗忘无数根植于乡土的地域文化织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浸润群众的生活,进而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从孩子、从青年、从基层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自信不能矮化,必须“撸起袖子“传承下去、光大起来!

坚定四个自信

——论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

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总书记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中国先后跨过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这两道巨大的历史沟坎,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然而,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代中国成功实现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能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过“失语就要挨骂”的新的历史沟坎,进而为21世纪和人类世界对美好精神家园及其意义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贡献中国力量,无疑也在深刻地考验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怀、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领。

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物质成就的创造是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实践和创造,而意义世界的创造则是更具超越性、稳定性和深刻性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更提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必须在努力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当代中国伟大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从而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自觉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展开物质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建设实践,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然—历史本质,而且还必须同步展开能够体现“以中国为主体”的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实践,并以之作为我们判断、把握、认同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和价值观标准。正是这一意义上,“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从意义诠释的深度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性、主体性和总体性,无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本质,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获得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说它更基础,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前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在人们的精神实践领域获得信念扎根与牢固认同;之所以说它更广泛,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坚实地走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成为担当并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说它更深厚,就在于文化本质的把握与阐明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具有延续并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实践主体性和价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义功能。

就此而论可以看到,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总体,是以文化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为支撑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把握与意义建构,正是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制高点。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创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以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实践为基础和本体,不断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文化表达、价值创造和意义建构的历史成果。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自觉与文化借鉴结合起来,不断开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历史成果。

其四,“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和根脉,始终坚持以我们党和人民开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推动了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就在于它内涵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开启了中华民族最广阔的精神创造。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

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伟大事业。“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由于把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和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实际上也就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继承。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多年而不中断,以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维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个中国人都紧密地连接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和而不同”的社会意义与伦理网络之中,形成了超强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转化力,成就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个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继承与自信。

其次,“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更是对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承诺和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昭示,确立了人类解放的永恒精神灯塔;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奠定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等,培育了亿万群众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政治激情、牺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觉与倡导,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雄浑力量和辉煌前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满内核和连续谱系。

其三,“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还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心诚意。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变化和中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事业的新发展和遭遇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而且也需要我们在文化理想上实现新的充实和高瞻远瞩,通过面向并指向未来的“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当代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都视为“当下的东西”而收摄并涵化在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文化理想的视野和把握之中,从而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对此,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就表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从“三个自信”迈向“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迈向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记者朱基钗、姜潇、刘奕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有何深意?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显示了习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给我们的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结晶。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表示,文化与道路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多少民族精英、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引进了多少思想理论,直到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就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生命力。”尹韵公说。

文化来自历史面向未来。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总书记讲话在已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第四个自信即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四个自信”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的自信不仅具有传统的和历史的根基,更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

文化彰显民族生命力。

习近平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广泛深远。”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认为。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上升到同一个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力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尹韵公认为,“中国方案”必须包含文化色彩和文化符号。“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范文

你无声无息的流入到我的头颅中,不带有一点杂质,留下持久的痕迹;你顽强的抵抗外界的阻挠;融入我的肠胃,成为我充饥的食粮;你美丽的外壳不断脱变,为我们思维更好的转变。而你只有一个简单的名字“中国文化”。

空气中挤满了你的思想,而你正以不同的情感,不同的音调拨动人的心弦,倾听你无边的诉说,在商业化、娱乐化交织的宇宙中、总是缺少让人心灵伫足的天地,当人们被闲杂的事物熏染得光怪陆离时,你的自信让天空更多的是星点。

今天,溪水依旧向前高歌,华美的书页页页在腐朽,各种山寨版的《静夜思》成为人们的口头时尚,但中国文化以一种铿锵的自信力呼喊着,反抗者,它具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的不屈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渝的信念。李羡林曾说: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文化的真正内涵,就会缺乏自信。

中国的《论语》孔孟思想在外国历史课本上频频出现,让他们穿透中国文化的道领略我们昨日的风采,中国文化已树立起自身的本,让外国人苦苦的追寻,孔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思想给中国文化增添自信,韩愈的传道受业解惑,更是让中国人大有作为。中国文化影响的并非是一代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一棵璀璨的古国,文化的自信需要我们自己建立,让心中的水滴荡起一片涟漪,将自信写成永恒的丰碑。

文化似乎是一种让人窒息的东西,由悲凉到繁华的邂逅,迸发出最嘹亮的歌声,传播华夏,希望再次听到你的声音。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中文化传承却在逐渐失去历史传统魅力。而如何让文化传承得到更好地展示与保护,成了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对于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但是及时的探寻文明足迹可以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广文化。

探寻文明足迹的意义在于发现历史留下来的精华,找回文化的根源,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和化解外来文化的入侵。通过传承较为古老的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再次焕发出光彩。在探究文化传承时,我们可以通过前往博物馆等文物中心,更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把文化融入生活和实践中,对传承文化的活动进行扶持和支持,促进文化自信的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了坚定文化自信,摆脱浅薄的文化消费和单向度的文化输出,我们要加强对文化传统的探究和积()累,把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的需要结合起来,让中国文化在影响全球文化的同时,又能够被全球所认知,从而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中国文化魅力。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智慧和知识,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等,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人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也异常严峻,需要我们以更高的姿态去呵护和保护。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好文化传承和保护,比如对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载体的保护、文化消费的指导、等等。在文化传承和保护上,推广文化还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文艺工作者可以创作和演绎充满中国特色的作品,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深入、广泛地传播到全球。

总之,我们需要更加严格的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财富,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明足迹,让珍贵的文化延续到后代,并让世界认识我们更真实、更美好的中国。文化是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珍视传承下来的文化,传递文化的温度,化腐朽为神奇,让文化在我们的手中璀璨绽放。

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文化自信展开热议,表示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一词在***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出现多达10次以上。愚以为,中国的文化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光大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的文化自信。

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不忘传统,才能更好传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个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心印记,能唤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认同。

无论是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文字魅力,还是凝成生活记忆的筷子毛笔展现的器物魅力,受其滋养、得其泽被,难以割舍、无法剥离。可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然植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功败垂成。当前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不忘底气,更要接地气。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大脑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涵养。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都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在活化,活在当今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同时不能遗忘无数根植于乡土的地域文化织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对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的和风细雨浸润群众的生活,进而唤起基层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忱。从孩子、从青年、从基层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自信不能矮化,必须“撸起袖子“传承下去、光大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