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通用11篇)

时间:2023-10-15 20:06:47 作者:琴心月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通用11篇)

编辑的工作需要细致入微、耐心等待和大胆删改的精神。编辑要勇于挑战和反思,不断寻求突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一

小学英语书写教学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音、形、义三个层面,对语言作出了书面的记录即是对该语言进行了书写。英语的书写包括字母、由字母组成的单词、以及由标点和单词组成的句子。小学英语教学要求小学生在四线三格本上正确、熟练、清楚地书写,做到大小写、笔顺、连笔、词距、标点和格式正确,初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能让小学生在接触英语之初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大纲的这一要求,本人从小学英语教学的的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授规则坚持规范性

一切行为都要受到约束,因此英语书写也得循规蹈矩,如字母略向右倾斜度一致、大写字母都不顶到四线三格的第一线等等。教师在新授每一个规则时都要以书写体来规范学生,这种规范的做法要坚持始终,否则错误的容易先入为主,只有坚持规范性教学才能为后继的书写教学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学生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书写规则也不一定完全是灌输,很多规则可以通过教师指点学生观察得出。如通过呈现“helen、mike”等英美人名并让学生与一般单词比较,就可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英文中人名的首写字母应用大写。

二、练习形式呈现多样性

小学英语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口语的练习是在创设的情景之下进行的,具有交际性和趣味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而书面的作业,诸如抄写、造句等则显得枯燥了一些。为了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老师在杜绝狂抄滥写的同时,如果能开动脑筋设计形式新颖的书写练习(如搭配、改错、替换等),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就是最简单的抄写字母也要变换着方式,如按元音归类抄、按大小写字母分类抄。教师把“少而精”的练习奉献给学生,学生自然不会产生畏惧的情绪和泛味的感觉。花样繁多的练习形式在实际运用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抄写“thequickbrownfoxjumpsoverthelazydog”并把这句话中的.小写字母改成大写字母。这类题就属于综合了字母书写,单词书写和句子书写要求的题,这类题应该放在字母教学之后,并且练习前已讲授过单词和句子书写的要求。

三、评讲练习重视可比性

教师评讲学生的书写练习目的不仅是指出错误,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书写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本没有什么“所以然”可讲,教师如果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把正确与错误作比较找出错误的根源也不失为一种“所以然”。如学生把英语字母写成了拼音字母、把手写体和印刷体混淆了就要运用比较排除干扰。在对英语练习的评讲过程中重视了对比,还为设计出高效的练习打好了基础。改错题、搭配题等最好是来自对学生的练习的评讲,再把这些题反馈给学生时就有了针对性,即利于贴近学生的学习现状,也易于学生纠正错误。

四、平时书写作出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也”书写对学生而言是一块样板,教师的示范性书写不仅要体现在新授课的板书之中,同时要体现在一切展现给学生的材料之中。有的教材在字母和几个简单的单词教学之后就没有手写体的范例了。此后教师为了巩固书写基础,最好还要作出明确的示范,办法是让学生在四会单词和句子的下方画出四线三格,并抄上四线三格上的板书,为以后的抄写作参考。

五、阶段活动讲究必要性

这里的“必要性”,包括两层含义,即英语书写教学中要渗透一些阶段性的活动,但渗透的是必要的活动而不是滥用活动。在英语书写教学中开展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相互比较、相互交流英语书写技巧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英文书法之美的积极性。但是英语书写活动并非越多越好,多了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做了无用功。我们只要在平时搞一些作业展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之后开展一些书写小比赛,如写字母、写单词、写句子比赛等,这样的简单活动就足以激起学生的“攀比”欲,促进学生认真对待英语书写了。

英语书写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上几方面的操作也不是孤立的,只要英语书写教学中多实施一些活泼的创新的方法,学生的英语书写水平一定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而迅速地达到既定要求。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二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三

通过创设游戏环节让学生边玩边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事情,课中笔者设计了分组摸球游戏。游戏每6人一组,分为两步:1.在装有6个全部是黄球的口袋里每人摸一次球,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用“一定”“不可能”描述;2.在装有3个黄球、3个白球的袋子里摸球,每人摸一次,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用“可能”描述。教学这样设计,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悟新知。再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准备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积木,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同样多的积木,让学生们玩“搭积木”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搭得高、搭得漂亮,这样学生能边玩边直观认识到立体图形,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学生在这种游戏中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二、在“趣”中练

游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才能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位置”一课时,教师可组织“抢位置”游戏。教师先抢一位学生的位置,抢到后大声宣布自己的新位置“:我在第……组第……个。”接着继续让位置被抢了的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去抢另一个学生的位置,同时也大声宣布自己抢到的新位置。通过不断的演练,能够更好地巩固新知;同时师生之间共同游戏,还能有效地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笔者课前准备了许多不同图形的卡片,让学生玩“拼图”游戏,随意摆出两组图片,学生会发现有“同样多、多、少”三种情况。这样设计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游戏中去感悟这三种情况,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小手就能轻松自然地在游戏中获取新知。

三、在“乐”中思

游戏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需要不断设计新游戏,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体会游戏的乐趣中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动脑。例如,设计“数学接力赛”游戏,分析解决问题。桃子有9个,橘子比桃子多2个,橘子有多少个?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第一棒:从“橘子比桃子多2个”这句话里知道了谁与谁比(桃子和橘子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个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橘子的个数多,橘子的个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子同样多的9个,另一部分是比桃子多的2个)。第三棒:求橘子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橘子有多少个,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9+2=11(个),答:橘子有11个。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时可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开放性。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准备一些小棒,请学生们猜猜有多少根。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十,一捆就是代表10。然后让学生们玩“摆小棒”游戏,学生任意摆出十几,接着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最后提问:“再添几根有几个十几个一,或者说出有几个十是几根。”教师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有了边想、边说、边做的过程,就能让学生学得主动投入,兴趣盎然。在一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上只有手脑并用,加强手脑协调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力,激发学生寻找好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边玩边思的过程中让学生不再害怕遇到问题,而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发散思维。

四、在“悦”中比

竞赛性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勇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地学、愉快地学。例如,可以设置小组之间的比赛、大组之间的比赛、男生女生之间的比赛、师生之间的比赛等形式。再如,“开火车”这种游戏,可以数100以内的数、算口算等。在课堂中提供“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还能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是互相竞争的小战场游戏式的教学。在游戏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智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设计“小小广播员”的游戏,游戏规则是:看谁读得又准又快,在卡片上写出一些电子表时间或钟表时间,让学生比赛读;还可以设计“啦啦车,大家开”的游戏,学生各拿一张写有电子表时间或钟表时间或时()分的卡纸,先找朋友,然后组成一辆啦啦车开……首先教师和学生进行游戏的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让学生帮助老师找朋友。这个游戏环节不仅能巩固新知,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从中提高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激烈的比赛中让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变得轻而易举了。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可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和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的特点,设计各种游戏更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游戏环节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不要形成就游戏而游戏的局面。游戏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接轨”,寓教于乐,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将精心设计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四

:在我国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反馈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目前教育工作中,发现现有课堂提问方式及内容存在一些瑕疵,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对此,对现有课堂提问缺陷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能够切实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

随着小学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开始不断暴露。为此,我们对现有课堂提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们基于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以下问题:

1、提问侧重点单一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影响下,部分小学教师过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应试方面,这种教学思维直接导致了课堂提问的侧重点过于单一,这种“应试类”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2、问题回答空间受限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问题“非对即错”的定式思维,体现在课堂提问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拥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学生回答其余答案即判错的情况。对于小学英语学习而言,这种“两极化”的答案设置严重偏离了英语应用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及创新型思维的形成均有不利的影响。

提问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这两个方面,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从小学生的“童性”思维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相比枯燥的课本提问,学生更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具有趣味性的课堂问题,我们将这种离开课本的提问形式定义为“场景拓展”而非“知识性拓展”,通过预先建立趣味性的问题背景,使学生对问题的立场有一个预先的把握,对学生思维产生一些引导,使学生先思考问题内涵而非急于思考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考能力,同时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背景也使学生能够体会英语在生活实际中的使用方法。通过这种问题设计方式,教师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真正将提问良好地用于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2、开放式的答案设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问题设计时,问题答案不应简单地设计为“对”或“错”两类,而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及创新答出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再由教师进行修正与辅导。通过这种主观的问题形式及开放式的答案设计,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其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型思维;另一方面,这种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的问答形式可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生与老师的充分交流中,教师往往更容易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修正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做到高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友好的答案反馈英语课堂提问效果欠佳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抵触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往往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有效且友好的答案反馈,学生对于教师直接的否定或批评常会产生恐惧、悲伤、消沉的心理,这与小学英语教育“培养兴趣”的宗旨相违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及日后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在答案反馈时,首先,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我们参考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具有难度适中、层次跨度较小、易于掌握的特点,小学英语教育属于英语的初级教育,课堂问题的难度不会过大,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教师应当以引导为主,以求学生能够在引导下找到正确答案,培养其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学习成就感。其次,确保“友好”的态度。在大班教学中,学生学习水平不均衡是常见问题,对于简单问题未能很好回答的学生教师应当保持耐心,切勿大加斥责,而应尊重学生的自尊,从自身寻求问题的突破点,做到诲人不倦。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基于实际情况,面对实际问题,结合科学的分析思维,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到先分析了解问题,后改进防治问题,通过大范围的共同努力,提升小学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1〕王策,撒金财。课堂提问的反思〔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2〕谷爱东。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3〕田民,田道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4〕徐庆红。启发式教学与学习性评价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3).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五

“学科”这个词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的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是一个分类的概念。它有这样的几种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中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学问和实践的分支。如一门学术的或专业的学科。三是专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在我们了解了“学科”一词的含义后,我们就会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学科型教学的含义了,当然了,这里的重点在于教学。我们所针对的是单门学科的教学,小孩子能不能从小就对数学这一科产生兴趣,并且学好这一科目,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很难适应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游戏这个方法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的内容为例,来做一下详细的讲解。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目录。它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教材目录为:(1)数一数。(2)比一比。(3)分一分。(4)认位置。(5)认数(一)。(6)认识物体。(7)分与合。(8)加法和减法。(9)统计。(10)认数(二)。(11)认识钟表。(12)加法。(13)期末复习。从以上的教材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触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实际运用中,教材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以“第一章:数一数”为例。在这一章中,教材给出了一些彩色的图片,上面有一些树木,小朋友,还有气球,鸟儿和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旋转椅。下面给了5幅图片,前3幅图片标明了图片上物体的数量,而后2幅图片没有标明。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该怎么数这些物体。在这里,图片上引入了小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教学生数数,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数字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这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学游戏在认识物体方面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第六章:认识物体。在这一章中,老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的小朋友喜欢的球体,也有他们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其他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小朋友都爱玩搭积木的游戏,需要的积木也有各种形状的,老师组织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并且逐一向小朋友介绍这些积木块的形状,让小朋友对这些物体的形状有基本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型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设计教学游戏的方法是非常可行的。它符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做游戏的方法,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此外,教学游戏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趣味性更足。能让小学生持久的保持注意力。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各个行业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能总是沉浸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老师,要从小事抓起,努力抓好小学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从小就拥有优秀的学习品格。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六

数学游戏的形式可以十分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出“调查员”和“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晚上睡觉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并根据调查结果,做成统计图。在组内评选出画得最好的统计图,最后各组展示统计图,并派出“讲解员”进行讲解。学生结束讲解后,教师再对几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因为统计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多的,如果这节课老师只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游戏的方式则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理解并参与统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都体现了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发挥的推动效用,这些作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游戏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游戏的过程应当让知识教学得到有效渗透,并且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才是游戏教学应当发挥的效用。教师要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游戏形式,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展开对知识的应用,能够让游戏教学有更多收获。在教学中,只有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理解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更好,才能更好地推进知识教学。如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在接触1~5的数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体会到数的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的游戏“猜玩具”,来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游戏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和加强他们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要注重方法的选择,教师要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并且要有意识地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解决的游戏类型,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游戏任务让学生来参与,并且让他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答。这样的游戏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并在积极的思考与探究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深化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给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空间。这不仅是对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渗透,这个过程也能够综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在根据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整理房间》设计的“举牌游戏”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分类过程,懂得要按照分类的标准来整理事物。在游戏展开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向学生演示物品,并且给每个物品进行编号,从1到12号,随后把这些物品分成三类,一类是玩具,一类是文具,还有一类是服装鞋帽。然后,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三个牌子,三个牌子上分别写着玩具、文具、服装鞋帽。接下来,教师开始给同学们讲游戏的规则,教师指出一个物品,同学们很快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教师说“举牌”时,同学们把属于哪一类的牌子举起来,并把它说出来。这样的游戏学生们都非常喜爱,这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七

〔论文关键词〕语法教法 语法翻译 文化对比

〔论文摘要〕英语语法的掌握是英语能力的基本功,而目前中国学生的英语语法的学习效果并不令人乐观。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文化对比,注重正负迁移的影响,是改善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语法教学现状及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教育界关于英语语法的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语法知识是不能通过表述的规则传授的,而是在接触目的语中潜意识地习得的。只要平时多做模仿练习,多听英语磁带,多和善英语之士交谈便可以自然地掌握相关语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传播,包括词汇的背诵、对话和课文的讲解,而常常一带而过或忽略课本内缺乏的有关句法结构的系统讲解。对学生真正怎么“学”,“学”多少,“学会”多少却关注较少。即使有的教师会在上课时讲解语法,但大多采用的是那种就事论事的阻断式、割裂式的讲解和翻译模式,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或“雾里看花”的感觉。由于对英语语法重要性的忽略或语法讲解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其语法知识薄弱、句法概念不清、语言运用能力差等缺陷便暴露无遗。他们所写、所译的东西错漏百出,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同样,在阅读理解中遇到长句、难句时,他们也不能正确地剖析句型结构,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是主次颠倒或完全错误。据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大学生坦言其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句法结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词汇量少,到考试时一遇到阅读、词汇、语法、翻译或写作时就会方寸大乱。在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便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还语法教学本来面目”、“让语法教学重返课堂”的呼声在英语教学上越来越强烈。

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他们毕竟没有使用目的语的环境,那么他们就很难及时、准确地辨别和判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义特征和差异。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对语法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说过:“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成句,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就中国学生而言,希望不学语法便能牢固地掌握英语,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换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法教学,改善语法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

二、关于语法教学的一些想法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意识到了缺乏语法知识对其英语提高的限制,便想方设法改善其对语法的认识与掌握。很多学生买来语法书,夜以继日地研读,结果发现越来越糊涂,始终未能理出其清晰的头绪来。要想在短时间让学生加深对语法现象的了解,使学生对语法的认识豁然开朗,大学英语教师可借助于以下一些方法:

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语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设法将语法内容进行适当的有机整合,在原理相通的情况下,删除一些过于琐碎的部分,采用联系、归纳、演绎、图示和对比等多种方法。例如: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及表语从句联系起来讲解;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一同加以讲解及区别;将动名词和现在分词进行比较;将过去分词与现在分词进行比较等。这样使学生融会贯通,让他们真正懂得语法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使他们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使有潜在意义的语法知识在内化过程中被理解和吸收。这种将类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交互使用的方法(ausube,l 1988)十分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加强学生有意识记忆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言简意赅,很受学生欢迎。

其次,由于中英文的语法结构在某些地方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比较多,教师应时常对中英文的表达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汉语中经常出现主语不明和谓语是非动词词性(而非英语中主谓的省略)的情况时,就容易造成误解和语态辩识的难度。如碰到“公园里又建了一个游乐场”这一句子时,学生很容易把作状语的“公园”误作为主语,只要经过分析,学生便能明白这实际上是属于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的结构,动作的执行都并没有出现,用英语表达时应采用被动语态。再如当碰到“这个女孩非常可爱”这一句子时,学生很容易将其翻译成一个缺乏谓语的表达,这时教师须向学生强调此类句式必须加上系动词作谓语方能成立。

另外,语法在语言学习中既体现为语法知识条文的掌握,也体现为语言活动中语法结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能否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以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语法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换言之,语法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法的能力。而应用技能的掌握是靠大量的操练和运用而获得的。在语法练习中,教师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改错、英汉互译、应用性的写作等,而且采用的句子应多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为主,与时代、潮流紧密相关,这不仅会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参与率,还能培养他们注重结构的辨识与运用,在应用中掌握规律的能力,并且这样的练习会让学生觉得很有意义和愿意为之。

三、加强文化对比,注重正负迁移的影响

语言学家lado认为,语言学习者容易将母语的特征转移或迁移到第二语言中来,当两种语言的结构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促进外语学习;当语言结构不同时,就会产生“负迁移”,影响外语学习。因此翻译教学首先应给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先采用对比法加深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了解,再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自觉的转变意识,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通过英汉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的对比,加强对语言差异的了解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onardbloomfield明确说:“外语中任何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对应的词或句子。”不同的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以英汉两种为例,它们各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方面差别都很大。汉语属分析型为主的语言,主要特征之一是语序固定,而英语则是分析、综合参半,以综合型为主的语言,因此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基本语序上是有同有异的。“同”的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异”在状语和定语的位置。在句法结构上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则注重意合。在翻译中将形和意结合起来,将固定和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二)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差异的了解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互相依存。语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和一种文化成果。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存在着共性,这是因为各个民族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审美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种文化的相似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极为相似的或相同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就能发挥出来,在翻译中就能找到对应的表达。当然,语言并不等于文化的`全部。但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语言的传承,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现实,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一种文化环境赋予语言独特的表达。不同的民族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而对事物和经历有不同的理解,在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不同。因此在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关系及结构特点上有很大区别。文化的差异容易造成的“词汇空缺”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在汉语中颜色的表达方式很多,而在英语中除了通常的颜色表达外找不到完全一致的表达。以“青”色为例,“青山绿水”,“青衣棉袍”,“踏青”等,“青”可为蓝色,黑色,绿色,如果对译者对汉语中的“青”不了解,那翻译就无从下手了。即使是相同的词和事物,不同的文化模式赋予它的文化的色彩也不一样。在对词汇的理解上,外延和内涵意义就至关重要。但是有双重意义的词语很多,他们往往构成翻译的主要障碍,因为他们常常兼指多意,甚至以内涵意义为主。这样的词语,虽然能在英语中找到概念相同的词语,却可能出现文化含义的不对应或假对应。如这几个词语在文化内涵上就有差异。红(喜庆)―――red(暴力);蓝(蓝色)―――blue(清高,忧郁,淫秽);黄(王权,淫秽)―――yellow(怯懦);乌鸦(黑)―――raven(凶兆);猫头鹰(凶兆)―――owl(聪明)。如果单单将单词对号入座是达不到翻译的目的的。以英语中的mushroom为例,它有生命力旺盛,生长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用汉语的“雨后春笋”来对应,但它同样有表生命短暂的意味。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造成误解。

(三)在清晰认识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提高对语篇的理解

通过上下文,掌握隐含意义。原文的意义不一定通过具体的词汇表达,有可能体现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或全句的语气上。这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这种弥漫在全文中的意义,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红楼梦》)显然,这里的“脱了衣裳”指脱下外套,礼服之类,不能照字面译成“takeoff one’s clothes”,所以译文是w ith a smile at pao-yu, thelady dowager scolded:“fancy changing your clothes beforegreeting our visitor・hurry up now and pay your respects to youcousin・”(tr・yangxianyi&glaysyang)

(四)加强培养学生文学功底,把握修辞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修辞特点,因此理解时要留意原文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及语体色彩。这些联想意义多用来达到某种修辞目的。只有透彻理解了原文的这些语言色彩,才能在表达时通过恰当的选词或结构将原文色彩意义传达出来。例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国民》(李大钊)―――na-tionalcrisis v・s・heroic nation(张培基译)。该题目的用词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精神的赞美之情,译文通过“heroic”一词巧妙地体现了原文的感情色彩,相比之下,the bad luck ofchina and the pw illof the chinese这种译文的感情色彩与原文相差深远。

学习语法不是目的,但它却是在没有外语使用环境下掌握外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大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必须重视对语法的学习与讲解,并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事半功倍的讲授方法,这样方能改善学生的语法知识。有了较好的语法知识之后,学生方能全面提高其英语能力,促成其英语水平质的飞跃,在英语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较好的语法知识与丰富的词汇这些语言基本功之后,他们方能从容、轻松地应付任何一种英语能力的考试。

参考文献:

[2]戚雨林・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2, (5)・

[4]晨梅梅・探索与变革:转型期的英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

[5]章振邦,张月祥・新编英语语法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八

教学方法研究所谓“愉快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各种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种方法。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若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可这样设计:课一开始,并不急于叫学生马上看课文,而是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没有正面回答:“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又设计了下面一段话:“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这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在这个充满魔力的世界里,我们已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正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头脑里的问题或许排成了一条长龙,请别急,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吗?”接着运用书上的内容,讲述了化学的应用、我国化学工艺的发展等。这样,使学生对化学产生美的感受,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另外还可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尽量做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合理,使学生享受到化学知识像雨露滋润禾苗那样融进心田里。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到初中化学“缓慢氧化和自燃”时,不是先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演示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不到半分钟,就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最后发火燃烧。不用火点燃,滤纸为什么能够燃烧呢?这个实验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此时水到渠成,要解开这个谜,答案就在课本的某页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打开课本,比平时百倍认真地看着,之后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例如讲到铁的氢氧化物时,有意设计一个成功制得白色氢氧化亚铁而另一个未制得的实验,学生感到很奇怪。经师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后问:“采取哪些措施可制得氢氧化亚铁?”学生发言后再由老师点评,课后由学生分别去探索、验证。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以实验演示情境,创设“愉快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三、通过第二课堂,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1][2]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九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游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游戏活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然而在具体的运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怕学生年纪小,偏离预定的轨道,而对学生大加干涉,游戏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进行的,学生只被动地参与,没有任何的自由与选择权,这样的游戏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让学生快乐地玩,主动地学。这样的游戏是失败的。师生在游戏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也是数学游戏活动的主人。教师要从全新的角度把握游戏的大致方向,而对游戏的细节不做过多的要求与限制,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感受到更多自由的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激情,而且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现学生创造性地玩与学。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游戏要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

游戏是一种手段,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在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时,既要考虑到游戏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游戏的知识性,也就是说要与具体内容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分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趣味游戏,将课前师生共同收集的相关物品进行归类,将它们妥善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分类不同最后所安置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逐步渗透分类的概念,将概念的讲解与具体的游戏规则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加深了对分类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活动将学生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游戏操作达到了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与灵活运用,从而顺利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与知识的联系,不要只为了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知识性,那么即便学生玩得再高兴、再快乐,而并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能成为成功的数学活动。

三、游戏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游戏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学生的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要知道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脱离生活的数学只能成为公式与定理的机械记忆与套用,学生始终徘徊在数学知识殿堂之外,无法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设计游戏时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审视生活,从多彩的生活中提取丰富而有效的数学素材,整合到游戏活动中来。这样的游戏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引导学生从数学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如设计家庭购物游戏,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售货员与顾客之间包含着认识人民币、加减法的运算,在家庭中通过记录收支消费渗透正负数及各项支出的分类信息。这样的游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包含了太多的数学信息,从而使学生在快乐地玩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游戏活动要丰富多彩

游戏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时间长了,再好玩的游戏学生也会失去参与的激情。教师要贴近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设计多样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不断带给学生新鲜感,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如角色类游戏,主要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游戏,如购物,扮演商家与顾客;竞技类游戏,如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等激烈的竞争性游戏;娱乐性游戏,如击鼓传花等。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时机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符合数学学科特征与学生思维特点,我们要以新思想为指导,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成功的数学游戏教学之路,让整个数学教学因游戏而变得更生动活泼,更富有成效。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能力,更注重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游戏性教学方法的提出恰好满足了新课程的这一要求。本文从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设置游戏应当注意的问题出发,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的措施,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万物、了解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方法的主要学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与计算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接受程度存在严重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低迷。游戏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必须达到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才能产生更好地效果。

1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性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是因为游戏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发掘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是处于灵活记忆的时间,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不愿意记忆,而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恰好打破了小学生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僵局,在数学教学中增加了小学生极易产生兴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加深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利用游戏的多变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小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综合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产生重要的效果,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游戏不是随心所欲就可以的,需要注意游戏激发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增加数学的生活化等问题,同时一定要遵循针对性、全员参与性、带动数学启发等原则,让游戏真正起到辅助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效果[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游戏,这种游戏一定要是符合该节授课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参与的冲动性,并且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参与能力,在参与游戏后是否能够学到相关的知识,否则游戏的设置就是不成功的。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篇十一

关于记忆规律的诸多理论,可能是信息加工理论给出的解释最为合理。在这个理论当中,记忆被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对于小学生的词汇学习而言,感觉记忆是重要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感觉记忆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总结发现,情境创设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5bunit1《cinderella》的教学中,四会单词包括why/because/clothes/puton/putoff/haveto等。从数量上来看,词汇量不算大,用重复式的记忆也行。但如果能够创设有效的情境,则效果会更好。笔者所创设的情境也不复杂: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作出提问的表情,并说出why,然后另一个学生作回答状,并说出because;而穿上/脱下/衣服三个词汇则可以让学生模拟穿上或脱下衣服的样子,让其他学生说出相应的词汇。这样的情境不复杂,但可以在学生记忆相应的单词时,大脑中出现一个相应的辅助情形。不要小看这个辅助情形,它可是学生单词记忆的“依赖物”,是与词汇对应的记忆表象。有了这个表象,学生的记忆就是形象生动的,没有这个表象,学生的记忆只可能是机械的。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一表象正是由教学情境来提供的,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的感觉记忆变得非常有效。

其实感觉记忆的时间是非常短的,根据专家的研究,这个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其后学生的记忆就进入了短时记忆,顾名思义,这个记忆的时间也很短,但对于学生的记忆来说却是十分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需要记忆的新信息与原有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新旧信息之间出现了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个加工过程,使得新知识在旧知识中有了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但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年当中,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会显著下降,因此,有效的精细加工对于词汇记忆而言非常重要。事实上,在上面所举的例子当中就已经发生了精细加工的过程。学生为什么在情境中能够加强对那些词汇的记忆?因为puton/putoff与学生熟悉穿、脱衣服等动作发生了联系,与询问和回答的口气及表情发生了联系,因此这就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时间短,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意识不到,但这就是规律,自然会促进学生的记忆。

整个小学阶段的词汇量其实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实际教学中会观察到两种情形:一是机械记忆的记忆效果很差,教师还因此常常责怪学生;二是即使创设了情境并加强短时记忆,学生也总会出现遗忘。这实际上是学生的长时记忆出现了问题,那么怎样增强长时记忆的效果呢?记忆规律给出的方法是组块。组块是什么意思呢?即将需要记忆的内容“凑零为整”,譬如why/because/clothes/puton/putoff分开记的话,就是五个记忆单位,如果合起来变成whydoyouputon(takeoff)clothes就变成了一个记忆单位,如果能够再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个很热(很冷)的天气却穿上(脱下)了衣服,会让人感觉很奇怪,于是就会问出如上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该句子的句义理解会更加形象,记忆效果自然也就更好。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让看似没有意义的词汇产生联系并形成组块,是考验英语教师的重要关键。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其中的智慧既应当来自于教师,更应当来自于学生。事实上在教学中当笔者试图让不同词汇产生联系时,学生的点子总是非常多,而这个过程本身又是精细加工的过程,真正想到点子的同学,他们不需要进入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就已经对相关的词汇产生了很好的记忆效果。

以上基于记忆规律并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记忆,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三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也是连贯的,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学生的词汇记忆分成三个阶段去实施,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加之记忆理论也不止信息加工理论一个,多涉猎并博采众长,也是加强小学英语词汇记忆教学的重要方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