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23-10-04 00:08:11 作者:文锋 2023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优秀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一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一片山清水秀的的地方!

从小,爷爷就告诉我,我们先辈啊,在这片青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千年。从小,我就在田野里奔跑,在清澈的河里摸鱼,在苍绿的大山里寻宝,在无穷碧的荷花池里卧剥莲蓬……这是我自豪的家乡啊!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她。

我在不断地长大,她也在不断地发展,工厂林立,村民的口袋日渐鼓起,家家建起了漂亮的小别墅,柏油路通向四面八方,自来水管连接起家家户户,村里的环境整治得比大城市还更干净!长辈告诉我,这是因为国家不断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才能拥有金山银山,做人可不能忘本!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死鱼味,挥之不去。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总带着一股土腥味,却不是田野的清新。在大人的闲谈中,我知道了,死鱼味是不远处的饲料厂趁着晚上或阴天时偷偷排放的;山上缺少了树木,雨水混着泥土,直接进入了源头…。所以,烟囱浓烟滚滚,径冲向天空,天空染上了毒颜料;污水注入小溪,发出了哀嚎声。

我查了很多资料,原来,国家在高速发展,兴旺繁盛,不可避免地会忽视一些,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了。但同时,国家也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只是长辈们没有将她们统一起来而已。我也不太懂这些词,可我会听,这几年大人一直在讨论环保排放,轮休砍伐,源头治水……我会看,天空溪流恢复了纯净,名胜古迹被保护开发,荷花与油菜花轮流绽放,旅游大巴络绎不绝……利用这片绿水青山,村民们也拥有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富,生态美,家园的健康发展,使得这片土地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更有金山银山的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二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茶乡女孩,我家后山的茶园四季飘溢着醉人的茶香,家乡的祖祖辈辈都以种茶为生。奶奶常常指着后山告诉我:“咱是茶山的儿女。”于是那片茶园成了我童年最美的梦。

有一天,我看到学校门口贴着一幅大标语:“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请教老师:“我们这哪来的金山啊?”老师笑着说:“茶叶让大家赚钱致富了,茶山不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山吗?但是这几年农民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哦,原来如此。

我想起来了,这几年,乡亲们纷纷上山开垦茶园,原本草木葱茏、绿树成荫的大山变成了一片片茶园,鸟儿失去了美丽的家园。

老师还告诉我:“其实我们是有这方面的教训的。我们的蓝溪原本清可见底,但后来上游建了造纸厂和化肥厂,王业用水直接排入蓝溪,从此水就变得又黄又臭,整条蓝溪没有一条鱼。这几年,造纸厂停产了,化肥厂破产了,溪里的水也清了……”

“那我们不是要把茶树全部砍掉吗?”我急了。

“不是,我们要建设生态茶园。”老师微笑地说。

“什么是生态茶园?”我问。

“就是科学规划,一边种茶,一边种树,立体开发,一边保护水土,一边发展绿色茶叶种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茶叶品质。”老师回答。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爸爸,我读懂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句话。爸爸听我一说也明白了,摸着我的头,笑着说:“你书读得还真不少,我们也要把山后的那片茶园改建成生态茶园。要是有人来参观,你就为客人讲解。”在一旁的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我相信,我的梦,你的梦,我们茶乡人的梦,一定能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三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学习总书记20xx年前在浙江安吉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深深地感到,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发展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在主政浙江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发展基石:把环境、生态纳入“生产力”范畴

在“两座山”问题上,“绿水青山”指的是环境、生态,“金山银山”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力,二是指财富。这里,我们先讨论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一难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同样,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讲环境保护讲的也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而不是只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生产力的环境保护。事实上,生产力讲的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我们常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不顾及人类一旦破坏了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这样的认识和说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曾经明确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这就是说,人们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首先就要生产,以解决人生存所必须的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而生产的问题,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话是很准确的,人是社会的,人也是自然的,比如人的生理特性就是自然的;生产过程除了人的因素要起作用,其他自然条件也要起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力是在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让自然界能够更好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一种能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重点研究的是生产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问题,他们没有多讲生产力的发展要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为避免误解,他们特地指出“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给我们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自从人类认识到增长不能损害环境、生态这一严峻问题后,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们在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一个制约条件,还是社会生产力之内的一个有机因素?显然,“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两个口号所表达的意思中,环境、生态是社会生产力之外的制约条件;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所表达的则是环境、生态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内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现在,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对不对?我们认为,这一思路和思想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无论是人还是物)都离不开环境、生态等自然条件。人的因素,即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既是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并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属性,又是生理心理健康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劳动者,只有健康的人才能从事劳动生产,形成生产力。物的因素中的劳动对象,不管是自然界的土地、森林、河流、矿产资源,还是人们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大自然给予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生产力都必须考虑本国的自然条件。物的因素中的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等生产设备,看起来同自然界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并不然,且不说它本来都取材于自然界,而且任何一种工具或设备的使用都要经过检测,检查他们对人的健康、对环境生态是否有危害。所以,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把环境、生态纳入社会生产力这一范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意提出但没有论述的“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讲清楚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关系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石的生产力理论。

发展目标:让环境、生态成为财富的源泉

接下来我们讨论环境、生态与财富的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破解了这一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理论。

关于财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大量论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时,常常遇到许多难题。比如马克思在评论《哥达纲领》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恩格斯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从来就是财富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遗忘的观点。

过去我们学习和理解这一观点,一般都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现在,我们认识到原来的理解不完全,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不仅是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原材料,而且是有待于人们保护的环境、生态那样的自然界。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所讲的“保护”,也是特殊意义上的“劳动加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四

党的xx大以来,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部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刻认识,揭示了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深刻道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以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的丰富与完善。学习贯彻好这一科学论断,是当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长期以来,发展与保护就像一对矛盾,特别是工业革命后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著名的世界环境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明显的例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资源环境代价较大。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日益加剧,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以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上阐明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习贯彻好这一新理论,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第一,加强保护能够实现更好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保护与发展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最终目的是拥有更多的金山银山。第二,必须把保护放在优先地位。破坏了绿水青山,就是砸掉了金饭碗;留得青山在,就是守住了聚宝盆。守护好绿水青山,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把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三,资源环境优势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并不天然等同于金山银山,实现两者间的转化,关键在人、在思路。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强。只有通过一定的机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例证

20xx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浙江省安吉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多年来,全县100多个农业园区变成景区,农产品成为了时尚礼品,尤其是安吉白茶,年产值达20多亿元;竹产量占全国1.8%,而衍生出的总产值占全国竹产业的20%,达150亿元;乡村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150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超175亿元。安吉突破了群山小路的制约,实现了“绿色生钱、生态富民”的目标。

我省高淳也是“两山论”的实践典范。近年来,高淳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充分依托“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走上了环境美与百姓富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保护绿水青山,将70%的土地作为生态涵养区,坚决不开发工业;大力发展以螃蟹、食用菌、经济林果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省首个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区;重点打造以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固城湖风光带为标志的生态旅游业,连续数年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均保持35%以上的增长,带动了“农家乐”、乡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近三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6%、30.2%和16.2%,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

分析安吉、高淳等地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难发现,它们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建立了两者间的有效转化机制。

第一,理念创新机制。一是生态产品价值理念。绿水青山是自然系统产出的优良生态产品,一方面具有外在的、显性的自然价值,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必需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还有内在的、隐性的价值,体现为商品属性、经济价值,特别是优质、稀缺的生态产品,价值等同于金山银山。二是自然资本有价理念。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绿色的储蓄银行,本身就是重要的自然资本、发展资源。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留住金山银山。三是自然价值转化理念。作为有价值的生态产品,绿水青山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实现其自然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资本财富的升华。作为有价的生态资产,也可以通过产业培育、资本运作、政策创新等手段,实现有形的经济收益,真正兑现成金山银山。

第二,政府主导机制。一是完善政策调控。强化法治约束,制定完善保护绿水青山的法规规章;制定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明确开发建设及保护边界;制定产业和环境准入规划,建立负面清单;强化用途管制,落实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二是有序引导培育。引导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核算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并用经济杠杆运作;培育生态产业,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完善生态产品产地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培育生态优势,把重点放在生态产品主产地、富集区的农村地区,通过促进农产品销售、发展生态旅游、推广民俗民宿等,让农民因保护生态而脱贫致富;培育自然资本市场,营造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环境。三是加强保护治理。履行对区域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职责,加强对山水林田湖保护修复,实施科学的休养生息政策,让自然逐步恢复生机;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水青山增值减负。我们要着力建立政府主导机制,通过政府调控管制、培育引导等方式,把绿水青山“点石成金”。四是强化要素保障。生态产品要发挥出经济效益,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一般来说,绿水青山所在区、生态产品密集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加强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包装、宣传、推介等工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市场推动机制。一是吸引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逐利的,当绿水青山作为优质生态产品、重要发展资源符合变现条件时,社会资本就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涌入,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充足的保障。二是催生产业形成。社会资本的集聚,加上政府投入的补充,能够迅速催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的形成,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一个地区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老百姓在享受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还能同步享受到生态财富的福利。三是促进市场交易。清洁空气、清澈水源是人们的必需品,绿水青山等优质生态产品更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会自动促成绿水青山的供需交易。比如当前各地推行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试点,都是市场导向的结果,是推动绿水青山兑现经济价值的重要交易手段。四是激发经营活力。除了交易,市场还会推动生态产品的经营,通过各种经营手段,最大程度释放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一些地区开展山地林权制度改革,施行林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等制度,盘活了山林资源,使农民实现了利用绿水青山增收致富。我们要着力建立市场推动机制,发挥好“无形之手”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五

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破解了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关系这一难题,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诠释了这一难题背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新颖的发展理念,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触及到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难题,即:金山银山是人的物质追求,绿水青山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两者都是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而这两者对于人来说又很难兼得。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牺牲绿水青山来实现自己的物质追求,曾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但是,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在对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新研究发展理论,重新研究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就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这一报告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呈指数增长,而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吸纳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谋求经济增长,最终将威胁自己的生存。这种增长极限论虽然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的观点,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强调增长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和需求,因此,在人类谋求增长的同时,必须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些问题由此被称为全球性问题。

但是,发展中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么样共处?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究竟是什么关系?人们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我国为例,我们在过去实行的是“先增长后治污”模式,在“两座山”问题上实际上是采取了“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的做法;后来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治污的代价要大于增长获得的收益,于是许多地方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即下决心改变“先增长后治污”的模式,优化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口号,这样的做法,虽然也讲“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是把“可持续”与“发展”割裂开来,表明我们在悲观主义的增长极限论影响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增长与环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完全对立了起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困惑中,在主政浙江期间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号、全新的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我们面前就有了三个口号、三个公式:一是“为了金山银山可以暂时牺牲绿水青山”;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口号、两个公式,在“两座山”问题上都割裂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实际上都对“绿水青山”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持有悲观主义的态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和公式,则以“就是”一词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辩证地连接起来,以积极的而不是悲观的态度阐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因为,我们都知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他还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结果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为此,他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恩格斯和那些悲观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一问题后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的乐观主义态度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说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以一种新颖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个安详而又宁静的山村,村民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太阳的第一缕光辉照进这个安静的山村时,鸟儿们开始唱歌,山中的小动物外出觅食,田间的禾苗也在吸取甘甜的露水,村民们也开始去地里劳作。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维持了许久许久,每一个人都感到生活的充实。

突然有一天,几个外地人闯进了这个村子,他们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大团大团的黑烟从烟囱里出来,仿佛在吞噬那片美丽的天空。从此,他们还大量招聘伐木工。村子里的大多数人都去那个工厂工作了,只留下孩子和老人。

这些人的眼里只有金钱、名利和地位,他们相互争夺,人们之间变得不再和睦,而是相互竞争。而那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没有了关爱,小村子里再也没有欢歌笑语了,剩下的是老人的唉声叹气和孩子们的哭闹。以往的节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全部人围在一起吃饭;而在这一年里,家家都只有冷清。

在洪水退去之后,他们在原来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哪位最年老的村民对大家说:“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还在执迷不悟那么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我们要植树造林,用我们剩下的日子来弥补以前的过错。”在那以后,人们不在砍伐树木。

几年之后,这是变的更美了!绿绿的山,清澈的水环绕着这个村庄。人民终于明白了: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