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改革评估方法(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6 18:09:54 作者:曼珠

优秀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秀作文,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学习而努力。

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你不改或者少改作文,教研组能通过吗教导处能通过吗校长能通过吗上级的教研员能通过吗因为似乎自古以来做语文老师就得改作文!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最近在苏北泗洪演讲,讲到作文批改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位女教师激动地站起来说:“李教授,我们都知道作文批改中有许多重复而无效的劳动,除了改出一些错别字,就是写一些颠来倒去的评语。我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批改作文!我今天也不怕得罪领导,我敢说,我都改得快要发疯了!”她的话,引起了全场几百名听众的共鸣。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很多家长,甚至不少校长,评估教师的业绩不是看他课外学习是否认真,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显著,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本,以是否“精批细改”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们也以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细才是工作积极,于是,一个个埋头在学生的作文本里!这对教师是多么大的延误!

[1][2][3][4]。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怎样的句子才算是完整的呢?读读下面的句子:

1、我们劳动。(谁,干什么)。

2、小蚂蚁运送食物。(什么,干什么)。

3、哥哥是一名少先队员。(谁,是什么)。

不难看出: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半部分交代“谁”或“什么”,后半部分交代“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前后两部分说全了,句子才算是一句完整的话。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完整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完整,这只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落实在行动上,即孩子平日在说每一句话,在写每一句话时,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提高“完整”意识,不写残缺不全的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把句子写具体。

句子要完整,这是首要的。但在许多时候,句子只做到“完整”是不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还要做到“具体”。怎样的句子才算是具体的呢?读读下面这几组句子,体会一下:

第一组:

1、爸爸做工。

2、爸爸在工厂里做工。

分析:第二句写清了爸爸在哪儿做工。

第二组:

1、小蜜蜂飞来。

2、夏日,一只金色的小蜜蜂从远处嗡嗡地飞来。

分析:第二句写清什么时候,有多少,什么样,从哪儿,怎么样。

由上面这两组句子可以看出: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什么时候(时间)、有多少(数量)、在什么地方或从哪儿(地点)、什么样(形状或颜色)、怎么样(态势)、达到什么程度(情境)等,就写清了事物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就把自己要准确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了,这就叫做把句子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就算是完整、具体的句子。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需要孩子们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持久练习。

三、把句子写通顺。

句子通顺,就是句意明白,读得顺口。具体来说,句子通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词要准确,经得起推敲。例如:我们把门口的泥土消除掉了。句中,“泥土”不能“消除”,只能“清除”掉。

2、句中词语排列的顺序要合理。例如:正在花上,有几只漂亮的蝴蝶翩翩起舞。这句话改成“有几只漂亮的蝴蝶,正在花上翩翩起舞”,句子就通顺了。

3、词语使用搭配要得当。例如: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句中“生长”和“鲜花”两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4、句中各词语的意思不能自相矛盾。例如:我断定他大概是王小刚的哥哥。句中“断定”与“大概”矛盾,应删掉“大概”。

5、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例如:只有天下雨,地才会湿。“下雨”不是“地湿”的条件,因此,第一句应改为:只要天下雨,地就会湿。

6、句意明白,合乎实际,符合情理。例如:博物馆里展出了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说“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不合实际,应改为:博物馆里展出了新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文物。

四、把句子写连贯。

1、合理安排顺序,使句子连贯。

有顺序,这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孩子,在写几句话时,一定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要围绕既定的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的句子组织在一起,使句子前后连贯。

2、学会运用“他(她)”或“它”这些人称代词,使句子连贯。

读读下面这段话,想一想,有什么毛病,怎样说才好:

妈妈的衣袖破了。妈妈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妈妈先从布包里拿出一根针,一根青线,用牙咬了咬线头,把线头穿过针眼。妈妈又从布包里找出一小块布,贴在破了的地方,然后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读后,你一定会发现:这几句话写的对象是妈妈,主要写的是妈妈缝补衣服时所作的准备工作,是按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只是由于这四句话的开头重复出现“妈妈”一词,因此读起来显得很拗口。如果把后面三句开头中的“妈妈”改成“她”字,这几句话就连贯多了。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写作文时,在几个句子里,如果写的是同一个人物(或事物),后面再指这个人物(或事物)时,就可以用“他(她)”或“它”来代替。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地去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战胜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激发浓厚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为什么许多学校都挂孔子像呢?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随着多媒体的播放一起了解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媒体介绍了孔子讲学、孔子论著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补充。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大家认真阅读一下《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解开这个秘密了。

经过我这样的介绍,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新课的阅读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高效的阅读技巧。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注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这些词语或句子一般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感情、画龙点睛等作用。

例如在《草虫的村落》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并讨论它的意思和作用。“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一个“又”字点出了作者不止一次躺在田野里,说明了作者对田野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情感。

“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作者心境的宁静。“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这句话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下文。在文章的结尾“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点明了时间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说明了作者的心灵还沉浸在奇异世界中的欢乐和得意。所以,只有教师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技巧,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及由此激发出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在《彩色的翅膀》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石岛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岛呢?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生活呢?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呢?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什么方位,如果没有战士驻守,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体会了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读者。当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落花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有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的确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做人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和实力,才会得到重用……对于这些多元化、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有些是积极的、正确的,有些却是消极的,需要加以引导。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学习而努力。

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你不改或者少改作文,教研组能通过吗教导处能通过吗校长能通过吗上级的教研员能通过吗因为似乎自古以来做语文老师就得改作文!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最近在苏北泗洪演讲,讲到作文批改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位女教师激动地站起来说:“李教授,我们都知道作文批改中有许多重复而无效的劳动,除了改出一些错别字,就是写一些颠来倒去的评语。我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批改作文!我今天也不怕得罪领导,我敢说,我都改得快要发疯了!”她的话,引起了全场几百名听众的共鸣。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很多家长,甚至不少校长,评估教师的业绩不是看他课外学习是否认真,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显著,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本,以是否“精批细改”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们也以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细才是工作积极,于是,一个个埋头在学生的作文本里!这对教师是多么大的延误!

古人说,“取。

[1][2][3]。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教师随笔]。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必须由学生主体接收,然后内化为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认知、经历与体验,这才称得上是学生的经验。这些学生经验,可以是个人已有的经历,也可以是日常的生活经验,更可以是老师有意识组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经验来写作,可以很大地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学生经验若是丰富,那么自然就会有表达的欲望,从说话到作文便是很自然的过程。

比如:我们班在一次以“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课中,有的学生说到“养蚕”时,两眼发光,右手高举,有种强烈的倾吐欲望,他们在写作时,也表现得非常流畅与轻松;而另外一部分学生面对这一话题则面无表情、缄默不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前者养过蚕,对此有话要说、有话要写,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而后者因为没经历过,自然就说不出。由此可见,能否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经验。

在一次习作题目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教学课上,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若有所思、文思泉涌,而另有一些学生却双眉紧锁,迟迟不能落笔。我询问之下,学生回答:“我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写什么。”听后,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把作文教学课改为活动课?”于是,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现场游戏,并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写出较为真实、具体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充实学生写作情感,只有切实经历过某件事,投入过感情,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流露出真情来。

(二)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提取“经验”

写一篇作文,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有实际的经验,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联想、想象,引发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能为写作积累生动的习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特级教师李吉林就特别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她在《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指出:“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在教学中,分角色扮演、音乐背景、语言渲染、课本剧表演等都属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这种教学方式,因小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弱,所以常会有偏离“任务”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秩序,让学生自我约束,并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中来。

(三)作文教学的“支架问题”指向梳理“经验”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来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的工作。教学中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我班的一次作文教学中,尝试用“支架问题”展开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的作文题是《我的发现》,要求描写自己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的有趣事物,描写对象既可以写植物,也可以写昆虫。为了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我还特意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观察体验了一圈,可回来以后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这题目太难。观察了那么多植物和昆虫,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选取写作内容,一时举棋不定,难以下笔。我依据这个情景,设计了几个“支架问题”,让学生回答,帮他们整理思路。

2、来到教学楼下,你发现整个校园变美了,为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你先来到了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植物(或昆虫)?它是什么样子,什么地方吸引了你,让你产生了怎样联想?(请详细介绍一下。)。

4、接着,你又来到了哪里?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植物(或昆虫)?请再介绍一下。

5、在整个校园里,你还看见了别的什么有趣的植物(或昆虫)吗?请总体说说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最后,经过这样的指导和提示,学生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习作,学到了写作文的方法,这次作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我们仔细体会上文中的几个“支架问题”,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具有共同的特点,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学生最有感触、最有体验的部分,这些问题构成了学生写作的“支架”。这些“支架问题”中隐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内容也指向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五个问题的顺序看,它们是按照“观察前的期待—初步观察的感受—细致观察的惊喜—观察后的感慨”的顺序安排的。让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的回答问题,就能帮他们整理写作思路。

先前学生们觉得写作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在观察活动中,接收到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散乱地存储于脑中。而他们在写作时,处理这么多信息不得方法,思维就显得十分杂乱,造成了无从下笔。现在通过回答问题,帮他们理清了思路,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梳理思绪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使他们头脑中那些最有体验的信息得到了再现和放大,写起来自然就文思如泉。因为有了问题的牵引,写作的思路也就自然清晰,所有的问题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一篇文章。

最后在学生完成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写的作文开头、结尾和过渡也十分自然。我能明显地读出学生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写什么”与“怎么写”就有效地融合起来了。由此看来,这些“支架问题”有效地帮助了学生,为他们的写作指引了道路。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对于写作这一情感表达艺术本身而言,不论其作为哪一种文体展现,其实质都是创作者对自身生活信息或阅历的整理、加工、再创作。小学阶段学生其自身阅历较为缺乏,难以在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因此语文教师要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加强对学生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生活使学生可以更好体会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情绪,通过这些小情绪的积累与升华使得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情感态度更为饱满,从而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灵性。

而对于主题式的作文题目,教师则应该要求并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事物,得出最为接近的结论与情感,并拓展自身的写作思路。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尊老”为主题核心的作文时,我要求学生去敬老院体验生活,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做了半天义工。通过这一举动学生不仅体会了“尊老”这个词的实际意义,还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与实践,使得自己在写作时更有下笔之处,作文更有血有肉有风采。

同时,在敬老院时学生发现老人们相比于物质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也让他们更重视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种严谨的素材收集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下笔写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2、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课外学习。

作文学习比拼的不仅是学生自身内在的精神层次,更是比拼学生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中国,学生的课余生活被网络充斥着,这种课外娱乐活动占据了小学学生的大部分,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积累,这是不利于作文教学发展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创新时要重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离开互联网,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课外阅读,以增加自身作文底蕴。

例如我在一次写作课上要求学生双向结合自己所读过的名著名篇进行创作,有一名学生就写就了一篇武侠类的小说,就文学内涵而言还难登大雅之堂,但难得的是这名学生所借鉴的是《天净沙-秋思》及《天龙八部》,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这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再创作能力,这是极为难得的。这就说明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设置“负清单”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阅读兴趣,并将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创作中。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然不是当年仅仅能播放幻灯片的教学辅助设备了,结合了互联网资源、演示白板、音视频播放功能的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了教学主要形式。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时要对这一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最大程度上发挥互联网教学的资源优势。教师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获取中国各地的语文作文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获取世界各地对于文学教学的有效信息,教师要通过这一有效渠道及时的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有效手段,以提高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及水平。

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依靠互联网设备阅览中国各地风景名胜以补上阅历上的劣势,更是可以依靠通过视频、音频的浏览认识到一些风景上的独特。这种浏览与观赏往往是具备震撼性的,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具备一定的正确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创作中,使自己的写作更饱满、生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与观察事物的基本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变化,巧妙的使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与学生自我的情感表达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为主动的投入到作文学习与创作中。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吸收、提高知识和技能不可或缺的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是文字、图片和音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憎感情,走进文章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水平。

三是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阅读的动力,从“要我读”

转化为“我要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教师向学生推荐值得读的书,让学生去自己阅读。最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或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三、加强课堂的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筛选出教。

学的重点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计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刻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说、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说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理解者,理解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就应给学生充分的时刻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明白,教师就应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刻让给学生阅读、明白、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十分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好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到达明白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能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能够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能够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潜质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资料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样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到达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盼、思索和探索,始终持续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简单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持续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潜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潜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明白语言,不仅仅要明白语言所表达的具体资料,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个性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

后面描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透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明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明白潜质和阅读水平。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在此,我给予学生一个变通的方法,有能力的就写日记,实在是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就写一写周记。

比如:在家里帮父母做了哪些事,星期六、星期日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在家里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的,等等一系列的大事小情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课内外结合,积累阅读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得有广泛的阅读。农村的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好书,并从家里搬来家里的闲书以及女儿在小学阶段购买的各种书籍分发给学生自主传递阅读。

还有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录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在班级读书活动中把自己的摘录本拿出来相互交流、欣赏,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树立了读书信心,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坚持先说再写,稳步提高书面表达。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说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要结合起来,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三、训练自改、互改,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

详细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简单批改,又怕达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地。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范围广、内容多、途径也宽。我认为: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要实现学法指导的经常化、具体化,并获得切实的效果,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如何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能为学生“怎样学习”作导向,真正教会学生学习。要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提高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学生都以被动的方式去学习,往往出现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这样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果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这种课堂结构,既符合“感性——理性——实践”的人类认识过程的总规律,又是与人的一般思维过程“感知——理解——运用”相吻合的。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观,实现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结合。

二、了解学情选择教法,设计出合理的。

教案。

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应认真钻研所教课文的类型。设计出最有效的“导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左艺华老师曾将语文课文归纳成六种类型去训练学法,即“示范模拟”、“举一反三”、“激凝思问”、“操作训练”、“表象连锁”及“自学辅导”型,这正是这种课堂训练设计的体现。又如教学生的解词方法,学生的实际理解努力怎样?采用何种形式去引导?这正是备课的关键。曾有教师将解词方法归纳为十三种形式,教者在设计一篇课文的解词“引解”时,不可能同时“灌”下这么多种方法,只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教给最简易最有效的方法便可。至于其他方法,在平时的解词过程中可逐步进行训练,使学生不断掌握及运用这些方式方法。

三、总结教法和学法。

辽宁省的钟和诚、熊少华和陈洪相等老师针对学生上课不读语文书而只听老师讲的普遍现象,提出了“双向导读”的教学方法。“导”学生去听、说、读、写,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期望”读书,乐于思考和动笔的最佳情景中;“导”教师,使教师本身以戏剧角色的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和表演天赋,彻底摆脱满堂灌的困境,使学生从中吸取学习方法——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并进行自悟和总结,促使学生对学习每一课书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指导和训练,促进学生对学法的掌握与运用。

训练课是实现“感知——理解——运用”学法的重要途径,起到了强化迁移学法之功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要注重三项训练:。

第一项是基本功训练。它主要体现在课后的“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以及“语法”训练中,一般由若干个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训练点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单项训练构成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框架。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在“基本功”上的某个薄弱环节,由教师编制或者抄摘有关训练点进行指导。这项训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淀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扣这些知识要点,训练好学生语文的基本功。

第二项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为教者,不但要注意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语文书本,寻求课外的阅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某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后,由学生自找或教师推荐出相应的文体进行类比阅读,解决阅读要点,如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等。这是课内“渗透法”的延伸,它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语文能力,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法起到了强化迁移的作用。

教师在各项训练指导课中,必须注重指导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推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参考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1、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2、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二、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2、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1、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2、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文字上的练习,也包括语言上的交流,而语文的交流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不仅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到提高,还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益处却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的学习上,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交流,这样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分组问题要合理公平,要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以及教师对于小组学生表现的评价方式等等,这些都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的合理有效。同时,也要考虑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更加的能够接受。例如,在讲《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其实在开始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能不能追得上时间?这个问题,给学生5—10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教师会发现,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观点就会与文章不谋而合,当学生以这种理解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就会更好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教师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发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也更加的能够增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让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完善。

二、让游戏与教学结合。

小学时期,学生的天性比较爱玩爱闹,对一些事物也容易产生好奇,教师在教学时会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种种因素,而游戏是这个时期学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看法,会发现语文课堂也可以这么的活泼,这么的有意思,从而爱上语文。尤其,在我国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相对的比较缺乏游戏的意识,认为在学习中游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只有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对游戏的控制,让游戏与学习相衬托,两者结合,刷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例如,古文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记忆和翻译,当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时容易混淆,但是死记硬背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慢慢的也会让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竞赛,将学生分成几组,当教师出一个题目时,就由每组的学生进行回答。同学们为了小组的成绩也会努力的复习,同时,这样,不仅会勾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是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体验式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体验式教学侧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尤其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去学习语文,让学生带着一样的情感去阅读,去感受,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都知道地震,但是对于地震的场面学生却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一段《唐山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用眼睛去感受下地震,以及地震带后的场面。学生通过看视频就会感受到地震带来生死离别和家园的破碎,也就更能体会到父子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这种感情,当灾难来临时,人性中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个故事演一演,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体会到人物说出每句话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加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能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的感受。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得以高效进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论文

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小学语文的作业改革论文

写不完的字,背不完的文,算不完的题,枯燥冗繁的作业往往使学生倍感学习的压力和无奈,也使得学习这件本该充满乐趣的事情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乏味,成了负担。用有趣、可爱、学生们喜欢的作业代替枯燥乏味的机械性作业,不仅关注学生作业应当达成的效果,还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否会充满兴趣,积极投入,是否会拓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力求使学生经历快乐的过程和愉悦的体验后,有多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让做作业不仅成为学生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一条途径,更成为学生展示性情和才智的舞台、挥洒想象和创造力的天空。

二、解决方法、策略。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但如果教师不科学地布置作业,随意性大,数量过多,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或者是简单重复,就会导致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心理受到压抑,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作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成为无效劳动。

笔者通过对目前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寻找作业的'趣味点,并赋予作业新的形式与内涵。

1、“表达型”作业。

学生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老师可让学生回家进行口语练习,如:对家长或小伙伴讲一讲学校、社会的新鲜事,就课本某一话题展开实际调查。比如,初二第三单元的交际话题是谈论外貌,我就布置学生调查班上一位同学喜欢的明星的外貌等。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提高了学生乐于与人交流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观察型”作业。

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好奇心的基础,结合教学教师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类作业。如学了turnon,turnoff这两个短语后,布置学生回家找一找自己家里有哪些地方存在它们的缩写on,off。第二天再总结turnon和open的区别时,就会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

3、“阅读型”作业。

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主要有学生互相推荐、教师推荐两种形式。学生推荐是向同学推荐最近读过的喜欢的书籍;教师推荐一般结合课本的学习,让学生读一些难度适中的文章或简易小说。这对于语言的总体把握来说,益处颇多。

4、“活动型”作业。

1、有效性原则。不管何种类型的作业,落脚点都要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考虑作业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作业内容要让学生感到有意思,有趣味,愿意做。只有作业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做。

3、实践性原则。丰富作业形式,读、说、演、唱、画、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侧重培养动手操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4、创新性原则。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作业类型,在教学实践中要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

三、效果。

如今全校学生普遍喜欢做作业,每次都体验到做作业的乐趣和来自老师的鼓励,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从作业形式多样化到作业选择自主化,再到作业日常行为化,改变了作业由教师布置和作业形式单一化的历史,开创了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学习的新局面。

2、从评价多元化到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了评价简单化向具体化、客观性的转变。

3、学生感受到作业的魅力,学习更主动,发展了多方面素质。学生已把实践活动当作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喜欢去探索研究问题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了探究,敢于创新,将所学知识和应用层面相结合,各方面素养得到提高。

四、几处反思。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思考。

1、由于学生实践活动场所较少,课堂上实践活动时间也比较少,加上学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动手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今后还是应该创造条件,广开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喜欢探究,乐于实践。

2、实验中,学生更多的是面对基础巩固型的作业,而且学科作业比较多,真正自主选择作业相对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如果一味强调作业自主,就难免存在学生学科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两者如何有机融合而且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还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新的小学作文教学课程观倡导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语文课程属于“文本课程”,它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应试为宗旨,是封闭式的课程。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不再拘泥于“文本课程”,而更多进入“体验课程”。

“体验课程”是开放式的课程:在作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上,可以自选、自定;在作文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上,能够自主安排和支配。由此,语文教师的角色也骤然转型,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

二、从生活入手,激发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尤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的确,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内容呢?语文老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对周围事物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几个是什么,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怎么办,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的方法,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写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想,写头脑蹦出来的灵感、闪现的火花。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那些没有观察意识的学生慢慢培养观察的兴趣,逐步形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多姿多彩,学生才能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感受幸福。

三、前后比较,明确训练重点。

在习作训练时,我们不仅要明确每次作文题的内容,更要明确每次的训练重点。如何确定训练重点?一般来说,前后同类习作间显示出来的梯度就是训练的重点。

如:五年级上册习作一,有一篇习作范文《我的班主任》,与上册同类习作提示相比,多了这几句话:“这件事比刘绍棠写的老师的事还小,还平常,但十分细腻、感人。”这实际上是在向学生暗示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写好了,尽管小,但同样感人,同样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

联系下边的写人作文题,很明显,这次训练的重点是:用好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这点明确了,老师就要围绕“细节”,做一些必要讲解和拓展练习,例如:细节的类型,细节的描绘,细节的应用等等。训练重点明确了,小作该练些什么,也就有答案了。

四、强化范文引路,让学生有法可效。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做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

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能给孩子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经验固然好,但有些是无法提供的,还需要来源于间接生活―书籍,从中吸收别人的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积累,开拓自己的视野。

我在教学时:

(1)给学生们列出了必读的好书清单,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包罗万象,并经常利用班队活动,朝会、课外活动等时间,互相介绍新近读的好书,体会别人的写作精妙之处。

(2)教给孩子们剪贴、搜集资料的方法,扩展知识面,丰富词汇,以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障碍。

(3)采用美国著名作文教育家罗伯特?希尔博士的“课堂作品出版法”,将学生们自己的作文装订成书,一方面看到自己的作文成书,学生们欣喜若狂,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生从中吸取同龄人生活的经验,向他们学习。

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爱表现,以得到别人的称赞和同伴们喝彩的愿望,又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有利于调动学生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写作自信心,提高作文鉴赏能力。

六、严格要求,重视评讲修改。

教师对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即:阅读、指导、评讲、修改这四个步骤要加以控制,我称之为“习作质量控制四步曲”。现在有的班级作文水准自我感觉不如意,原因何在?我想:可能只控制了其中的一步,或两步。

没有把四步都控制起来,这叫局部过程失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作文是难以写好的。这四步控制必须在誊写之前完成。等到学生把文章誊到作文簿上了,已定局了,你批语写得再多,改得再多,都收效甚微。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韵味,教学方法就一个字: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在读中感受古文语感,在读中了解表达方式。辅助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工夫。在千百年的古代教育中,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积累下来并代代相传,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自古代私塾先生教儿童依依呀呀,到今日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朗读。“读”,古往今来都是行之有效的妙法。要以“读”为方法学好文言文,应按照“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顺序循序渐进。首先,读通。与白话文阅读教学一样,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本,这是“读”文言文的基础。读通文本,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得流畅。在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一类的字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这类字影响而读破句是在所难免的。文言文中,常有“一字即一词”的现象,因此对于读惯了白话文的学生来说,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适当地多读几遍是有助于学生读通文本的,读着读着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文言文就读通了。其次,读熟。所谓“读熟”,又比“读通”高了一个境界。“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之上读得不那么生涩,读得更加游刃有余。要达到“读熟”,方法就是多读。多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这样只会让学生读得乏味,读得无味,读出苦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读”的方法:同桌互相读,训练听读能力;集体齐读,带动读的气氛;指名诵读,榜样引领等等。再次,读懂。“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如何让小学生读懂文言文。很多教师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会有种恐惧感,生怕小学生无法理解这些深奥的古文。其实,笔者眼中的“读懂”并非教的字句落实,并非支离破碎地讲解。而是理解文本的大概,适当地对部分字词进行解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基本不对古文语法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着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白话文的使用中形成的。平时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必不可少地使用着白话文,而我们交谈时,有很多白话文来源于文言文,或与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中也有较多的文言词汇、成语、典故等。平时说话看似没用文言文,其实已经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汇,比如拔苗助长、作者、读者等。因此学生读懂文言文,应以学生自己理解读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为辅,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不会觉得困难。最后,读好。“读好”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后的要求。怎样才能叫“读好”文言文?我们不是诗朗诵,不是新闻播报。我们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即可。甚至可以创新出各种形式来读。我们所教学的文言文教材大多是小故事类的,因此学生常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等形式来“读好”文言文。

二、“渔”法为上。

文言文的教学既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当今社会的小学生接受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化呢?笔者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发现,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成长。上兵伐谋,文言文教学之“上”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懂,文言文教学的“渔”是什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行之有效。例如,注释理解法、拆字组词法、结合旧知法、联系生活法、猜猜试试法,这些方法的发现与运用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得来的。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言文在小学中的教学应把“读”这一学习精神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在“读”中使文言文学习不断深入。应以“趣”为引导,使学生走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走“浸”文言文,使文言文这条河流,不断流向语文的海洋。应以“渔”法为主,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比让他学习几十篇文言文更加有用。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古人云:“写尽八缸水,池塘染墨黑。博采众家长,使得龙凤飞”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中小学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巧妙的构思、出新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他们真的是见多识广,一点也不比大人逊色。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唐宋八大家文集》、《诺贝尔奖获得者文集》、《读者》、《人民文学》、《诗刊》杂志等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培养孩子阅读经典与名著,阅读习惯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

背诵经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小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0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5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1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那么,他的语文基本功就有些本钱啦。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3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基。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稳步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写作。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改革作文评估方法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先生曾说过:“读一本书好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看一篇文章也会给你带来收获。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给学生上好一节成功的作文课呢?作文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昨日去县城听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讲演有关《怎样上好小学生作文课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在静听讲座的同时忽然听到身旁有一名女教师叹声自语:“唉,莫说教学生,可我连作文也不会写。”使我为之一振,闻听此言,顿有所悟:师不才而学生有欲求则不达误也。

下面本人对怎样上号作文课做几点浅谈:

一、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收集素材有题作。

记得有一句童年歌谣中:“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劳动,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啥也办不到,双手和大脑,谁也离不了。”此歌听之记忆颇深,无不撞击为师之心。学生怎样用好自己的手和脑,关键在于老师的拨导。上好作文辅导课,首先使学生在写作之前早理解题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对周围的事物多留心、多观察、做好笔记,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习作训练的一片空间。让学生感悟作文来源于实际生活,在课堂上写作时才会感到有内容可写,文章就不会出现言之无物,内容空虚的现象。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而语言是作文的基础,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想象,深入挖掘作文素材,用言语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相互交谈中受到启发,使作文构思巧妙,语句通顺,中心突出。

近期我与其他年级的学生谈起有关写作内容时我问道:“这一周你们写作的题目是什么?”“老师还没有告诉我们,您班呢?”那些学生回答。“我就给学生讲好了,题材是通过学雷锋精神见行动,以《爱在-----》为题……”通过简短的对话可以看出老师在辅导作文课方面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要写好作文,教师必须提前告诉学生写什么、怎么写,让学生提前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在实际生活中广泛收集写作素材,切忌临时出题,学生无文可写。

二、重在辅导抓题眼,教师不能在课堂上阅读范文,以免学生在写作时生出弊端。

所谓题眼即是作文题目的中心词,也就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如果没有抢眼的亮点,一篇再好的文章也不会吸引读者。在教学训练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作文题目要新颖,内容采取多样化,取消一律化。让学生理解在同一个作文题目的范围内有自己的标题,就会提高有效的阅读率,在写作之前切莫为学生阅读过多的范文,从“一分为二”来看也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范围,但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模仿、照抄等弊端。由此在范文的误导下,所写的内容华而不实,没有个性,阻碍了学生的写作创新意思。教师辅导学生作文的目的应注重环节紧凑,层次分明,内容连贯畅通,修辞巧妙,表达生情中心突出,感人生动等。

三、评作文重在参与互动,鼓励启迪后进生。

学生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但来源于自己的写作技能,而且更源于集思广益,在作文训练课程中,首先组织好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终于发现,把所掌握的事件内容运用口语表达,进行逐人发表自己所见所闻的真情实境,对于表达好的得以展示其他的也深受启迪。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一些学生的大胆参与,公开说明写作水平,因而使学生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写作目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小学学科中语文占主要地位,而作文是塑造生活中形象的结晶。教学中让我们激起学生写作的心灵火花,快乐的动起手脑,拿起笔来用我们的智慧描绘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宏伟蓝图。

附:新编写作要领《七字歌》。

把关。

写好作文并不难,抓住题眼是关键。

留心事物多观察,平时积累莫等闲。

记事作文六要素,时地人事要写完。

起因经过和结果,缺一不可记心间。

写人要抓真特点,语言动作要细观。

神态心理也要写,详略得当写周全。

完稿之后多修改,文章前后细查看。

严查漏洞找差异,切莫忽略把紧关。

全文贯通句流畅,围绕中心紧相连。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