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周长评课稿(实用16篇)

时间:2023-11-09 06:26:04 作者:FS文字使者 图形的周长评课稿(实用16篇)

范文范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这次,学校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梁婷婷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对于梁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我颇有些想法。

1、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在由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后,梁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在课中设计了“拼拼摆摆”等既富童趣又具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体验、创造。在拼摆图形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后又设计了“将圆剪成正方形”和“让手中的风车转起来”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图形之间的变换和转化,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2、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梁老师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动手制作风车,在课临近结束时又设立了“展示风车”的环节。这个做法来自于她的大胆创新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应该说直接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把这个环节放到课前和最后,老师和学生都是轻松的。当看到孩子们用他们灵巧的小手拿着各色的风车做展示时,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梁老师对教材的重组可谓“英明”。

3、巧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梁教师在第一环节出示汽车平面图,巧妙引导,唤起兴趣,复习铺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折一折、拼一拼,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共同完成图形的认知和拼组活动。在拼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百花齐放的。教师在关键处置疑。如“谁来帮老师家设计地砖?”“你们真是小小的设计师!”“这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想不想帮他一下?”“谁能做得更好?”等富有挑逗的语言濒出,对学生的常规思维进行冲撞,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些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当然,一堂精彩的课也难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如在“拼拼摆摆”环节中,梁老师如能更放手,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成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把课堂推向高潮。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基本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本节课孙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孙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基本图形的运动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出示基本题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孙教师在复习了三种基本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这三种图形运动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孙老师在出示有思维量的题时,总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对于有困惑的地方,总是及时给予适当引导。

孙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虽然孙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成功之课,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由于本次复习课,牵涉到图形的三种运动,所以教学时,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没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环节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使学生练习环节时间缩短,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杨老师为二期课改配套的教材录制了一节示范课(做成光盘,与教材同步发行),并由我作了简单的点评。现将点评的发言提纲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学校是上海市一期课改、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为了新教材的实践与研究,为了更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承担了《情境、引导、探究》和《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有效性的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本节课可以说是这两个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个展示。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1、运用心理激励机制,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

杨老师首先设计了生活化、情趣化的情境,并利用计算机将实物的动态旋转过程演示出来,展现具有旋转形象的图片,放映几何图形的旋转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探究新知的同时,感受旋转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2、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引导探究,带领学生朝着期望目标前进。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杨老师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逐步深入的活动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利用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数学新知,同时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获得深刻的数学活动体验。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此时最容易出现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杨老师及时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想一想”、“试一试”等系列活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极大地改变了那种被动的、单纯听讲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演绎,还要重视探索知识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类比、联想和论证,逐步通过试探或试验来获得新知识。应该说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3、注重课程媒体整合,提高时效,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之中”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听课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可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研讨中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展现了多彩的图片、直观的动态过程和旋转的美感,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时效率,其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现代教学离不开信息和媒体技术,但是信息和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杨老师特别注意没有更多的关注信息和媒体技术本身,而是更多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的概念与规律上,使媒体与课程有机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本节课还有两个亮点需要提一提:

一个是为得出“图形绕任意一点旋转后,都会与初始图形重合”这一重要结论,杨老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结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是杨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工整、规范,是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当然这一节课也存在着一点不足或者说遗憾吧,整个授课的节奏显得较慢,语言较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加以注意。

总之,这是一节体现“二期课改”精神、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很好的示范课。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因此我选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学生采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学生能拼出一幅幅异常精美的图案设计,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让学生感受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能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规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存在的不足:

1、本节课,我在讲解镶嵌的概念时,有些过于简单,从而镶嵌的概念没有讲透。

2、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内容有比较多,我感觉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动手操作时,叙述不太清楚,因此,有些孩子在拼图时拼得太多,故而耽误时间。

3、本节课学生也在不停的拼图,教师也在看拼图,没有将学案很好的利用起来。

4、通过教学,我发现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节课有些前送后紧的感觉。

图形的周长说课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引入周长。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2、引入周长。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三、巩固练习、问题解决。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老师的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她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根据详实地表述出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本节课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教学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

本节课对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恰当,主次分明,抓住了主要矛盾。

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合理、实用,适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教法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能够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可以达到的不同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科学,能达到教学目的。授课内容科学、正确,注重了思想教育。教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并且注重难点的突破。

纵观李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如下亮点:

本课从孩子熟知的生活中的旋转入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聚拢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通过“赏旋转、识旋转、辩旋转、练旋转、画旋转、用旋转、理旋转”进行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在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时,都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做”数学。教师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上老师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她的思路清晰,老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用手臂、肘通过转动让学生掌握表述旋转问题时注意三要素,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三要素:旋转点、旋转方向、旋转度数,我想学生肯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李教师在学习了旋转的定义和三要素后,在设计了“辩旋转”和“练旋转”两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运用新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画旋转”时,书上要求“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开硬纸板”。改为“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角形外任取一点o作为旋转中心,在下面再放一张白纸,然后用圆规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o扎透(能使下面的纸上留有痕迹即可)绕点o旋转任意角度,然后再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扎透把第二张纸上的两个三角形和点o描出来,标上字母。”这样进行修改以后,更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便于掌握作旋转图形的关键:点旋转确定了形旋转。使学生作图这个基本技能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李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为动态,把旋转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快速直观了解旋转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虽然李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成功之课,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由于本次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充分。所以教学时,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没有充分的估计。这一环节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使拓展练习环节时间缩短,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

平面图形的镶嵌评课稿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突出课题学习的特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为主,设计了丰富的拼图活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又使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等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铺地砖、墙面设计工人师傅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从简单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入手,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拼图实验,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已得到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平面镶嵌的条件;为了使知识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思考同一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使本节课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化。接着在“只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能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由于留给学生课前探究的.问题具有思考性及可探究性,所以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实践,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得几种不同的方案,使知识得到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让学生自已设计镶嵌图形,为学校设计一幅操场的平面镶嵌图案。这个学习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引发和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走出课本课堂进入生活实践,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于本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首先说课教师唐老师的说课流畅自如,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说课中“说”的特点。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有效,使人一目了然。对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能说明到位。尤其是教学中教师如何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突破难点的做法做了详尽的阐述,并预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达到了说课的目的。

周丽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教态亲和,精炼的问题、适时的点拔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特别好”“真勇敢”的评价鼓励、全体学生的关注,充分体现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整节课围绕着学习目标“了解旋转概念,探索旋转性质,用旋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进行设计,学生学得轻松且充实。

新课伊始,周老师展示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与变换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既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几何美,又复习了曾经学过的平移和轴对称,学生能初步感受了三种全等变换的本质区别。小结中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清晰梳理三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的图形变换的`知识点联成知识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不可能不做练习,不解决问题,但是过多的机械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课本的习题资源有限,需要教师带着设计的眼光,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习题,改编习题,以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周老师将本课例题进行变式拓展,由最初的培养学生画图技能,到涵盖旋转概念、旋转性质等有层次、有针对性的习题,这样做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效率。一题多做,一题多用,可以看出教师娴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做到“少教多学、少教多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夯实双基。

探究旋转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周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为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周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剪掉三角形的硬纸板,进行了“一人画,一个量,一个转,一人发言”明确分工。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参与度高。在活动过程中,周老师深入到小组中去,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本堂课赵娜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上课伊始,赵娜老师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组不停地旋转着的物体,精美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课件演示了时针在钟面上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旋转的方向和角度。然后课件展示了一组通过旋转得到的精美图案,同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自然地过渡到图形的旋转,从而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中。

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蹴而就。赵娜老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旋转的?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普通旋转图片的对比,再到一组半圆的旋转,一步步找到影响旋转图形效果的因素。

在学生经历了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后,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赵娜老师让学生通过身边最熟悉的钟表指针的旋转,逐步掌握旋转的技巧:顺逆时针的方向、所绕的点对旋转的影响、旋转90度怎么掌握以及怎么表述。先是旋转简单的线段,再到稍复杂一些的三角形,其间不断让学生做动作感受旋转,让学生深刻理解旋转的要素。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贴出旋转图充分感受旋转,突破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旋转,赵娜老师先是引导学生一问一答,再是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仿问。这部分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课重点,更是凸显本课题初步研究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提问。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考,培养其提问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时赵娜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旋转设计图,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制一个基本图形,并通过旋转基本图形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赵娜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制作方法,只要合理,赵娜老师都给予肯定;对孩子们创造出的图案,只要正确,都给以展示。这一做法使孩子们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成功不等于完美,本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处赵娜老师的话语还是有点重复、拖沓,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而言之,赵娜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图形的周长评课稿

听王老师的一节《图形的周长》新授课。教师新授课前设计了图形的复习知识,让孩子意识到任何图形我们都可以从边和角的角度去考虑,而后导入本节课新课。首先是情景导入,让生观察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后提出了3大类的数学问题,第二环节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教师没有基于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自己列式解答,孩子们一共说出了3种情况,孩子们对每一种方法都一一述说,并做解释。教师再次并没有直接推导出公式,而是让孩子又做了一道练习题,这样在这2道题的基础上,让孩子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由此水道渠成的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可以类比这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听完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她并没有墨守陈规的去上这节课,而是里面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且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掌握的还挺好。孩子们的表现也很好,孩子们的习惯特别好,课前2道题时,孩子们能够安静的自觉的'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在小组交流环节孩子们能够自觉的去做好,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这是一群会思考会听讲的孩子。反思自己的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有时就不尽如意,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平时没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孩子善于倾听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更何况这帮学生只是二年级,整整跨越了一个学年段,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本节课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演绎上,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次较为满意的的教学设计,并在莱州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进行执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那学习干劲,我深深的感觉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小车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第二,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应经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而应让学生多说。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进行补充或强调,这点我还做得不够到位。

第四,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操作出现的误差,也应该及时找到原因,及时纠正。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我个人认为设计比较精彩之处在于,先后借助同一个学习材料(卡片)来两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剪卡片上的图形,通过剪来感知周长。这样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活动是测量所剪下的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开放度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方法的空间。这两个活动恰恰都是通过卡片为载体,利用同一卡片为主线,把整节课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尊重教材、利用教材的同时又整和了教材,使课的结构上前后呼应,体现合理性、整体性。

课中还是留下遗憾: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不够充分,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也没有在展台上演示自己的具体测量方法,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上不够科学、规范、严谨。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教学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比赛吗?见过昆虫比赛吗?昆虫王国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运动会图片演示、昆虫比赛图片演示)。

师解说:现在,两个小选手点点和圆圆马上就要比赛了,这个瘦的是点点,这是圆圆。它们的比赛规则是:谁能最先沿树叶(两片形状不同的树叶)的边线爬完一周,谁就获胜。大家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比赛马上开始。请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谁是冠军?

生齐答:点点!

师:是点点吗?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请举手。

生:这样不公平,两片树叶不一样大。

师:奥。还有发现别的的吗?两片树叶不一样大,两个选手跑的路程不一样长。

师:比赛的路程不一样长,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参赛选手把他们跑的路线画出来,我们共同看一下。(演示两只小瓢虫用红线描出各自跑的路线,即树叶的一周。)。

生:量。

师:下面大家就动手量一量。

数学小故事-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的人。

20xx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以下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小故事。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欧拉放羊的故事。

欧拉一面放羊,一面读书。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生活引入——回忆整理——构建网络——实际应用”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与运用的能力。

1、联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生活中照的照片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面的梳理复习。

2、先回忆后点拨,全面梳理知识。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各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在回忆中引出六种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指一指,摸一摸图形的周长,突出了“有无计算公式”的思考方法,紧扣“所有边长的总和”,使学生的思路更为清晰、明朗。接着再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强调了“各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链接。

3、在合作中交流,在体验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交流,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4、练习循序渐进,在实际中应用。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解决问题。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又有学生常见错题的纠正,还有综合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

5、进一步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在得到网络图后,让学生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其中,从右往左看,可以发现在推导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总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从而,进一步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会的问题来解决。

《图形的周长》

3、主动参新知识的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手绣作品、彩条、直尺、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出示学生美术作品)同学们看,这是美术课上同学的绘画作品,怎么样?

生:很漂亮!

生1:做个长方形的边框。

生2:做个正方形的边框。

(生比画)。

师:大家设计的图形都很漂亮,那你们知道刚才这样比画的就是图形的什么?

师:在哪听过?

生1: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你可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2:我是听爸爸说的。

师:你们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知道的同学说,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猜。

生2:周长就是周围边的长。

师:(出示梯形)同学们看,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抽一生指)。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呢?

(抽一生指)。

(抽二生指)。

(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在小组中讨论得很热烈,谁想上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图形?

生2:我喜欢五角星,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周长)。

生3:我喜欢圆形。(边说边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周长)。

(生动手描,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好办法?

师:你真聪明,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

(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了铅笔盒的面,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指)。

生2:数学书的面,它的周长在这儿。(边说边指)。

生3:黑板面的四周,课桌面的四周就是它们的周长。

……。

师:是呀!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

4、知识的扩展:

三、动手操作,探索测量方法。

1、商讨方案,进行估算。

师:在这些图形当中,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你们小组能估一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这个正方形呢?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打算?

组1:我们估计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30厘米。

组2:我们估计正方形的周长大约是20厘米。

2、小组合作,动手设计。

(小组活动)。

师:(板书算式)刚才你们估计的是多少?

组1:30厘米。

师:你们估计得非常接近。这个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前面学过长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我的算式是(8+6)2=28(厘米)。(板书)。

师:能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吗?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先把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再乘二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真了不起。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师:刚才你们估计的是多少?

组2:20厘米。

师:你们的估计能力太棒了!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很简单。

3、数学知识生活化。

四、回顾反思。

师:能谈谈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吗?(生自由发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