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落实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不断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形成团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氛围。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境
景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由。
情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i、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ii、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iv、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v、重点:a、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b、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vi、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rarr;出示目标rarr;启发提问rarr;教师点拨rarr;讨论探究rarr;总结扩展rarr;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我设计的导语是:“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hellip;hellip;”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a)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c)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
1、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
2、a、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总结和扩展设计为: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
板书设计为。
顺序景物写法抒情。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游鱼:(动静)。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寞[寓情于景]。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相关背景。
3.主要内容。
4.句式。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2相关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3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静穆和优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4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程【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背课文。
互相提问。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导入。
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堂课,主要是进行课文的背诵以及默写训练。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教师指导课文背诵方法。
背课文,要先熟悉课文,有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读,对背课文有极大的`好处。
下面,开始课文朗读比赛。
分组读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声音洪亮。读完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理解文意。理解记忆,对于课文背诵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把每一段的内容进行解说。不是翻译,而是说出大概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背诵。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等。
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背诵课文。
4.练习。
教师指名背诵课文。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
(4)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教学反思。
王志军。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
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二、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读、齐读。
三、字词意思。
1、说,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可议论,可抒情。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西:向西(名作状)篁竹:(2)“如鸣佩环”即“如佩环鸣”
乐:以……为乐(形的意动)之:指水声。
3、下:向下(名作状)清冽:(4)。
4、“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全石”放在前面,表示强调。“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卷”放到前面,也表示强调。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为:成为坻、屿、堪:(7)。
5、翠蔓:(8)蒙络摇缀:(9)参差披拂:(9)。
6、可:大约许:上下左右皆:都空:在空中(名作状)。
7、下:向下(名作状)彻:照射怡然:(2)储尔:(3)翕忽:(4)。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
8、西南:向西南(名作状)而:表修饰斗: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
蛇: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斗折蛇行:(5)明灭:(5)。
9、其:那犬牙参互:(1)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可:能。
其:它的,指溪水的。
10、寥:空虚寂静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2)。
怆:悲伤邃:深。
12、隶:随从从:跟随小生:年轻人。
四、句子翻译。
1、如鸣佩环(2)。
2、心乐之:(我)心里很喜欢它。
3、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4、全石以为底(5)。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6)(7)。
6、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9)。
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10)(11)。
8、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1)(2)。
9、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4)好象跟游览的人逗乐。
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5)。
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石岸的形状……,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2)。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翻景致离开了。
五、学生自由复习。
六、作业:字词含义的抄写和背诵。
教学思考: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同学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
2.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3.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互动探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词过关(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给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怆()。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2、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的划出.(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1)翻译下列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理解文只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3、背诵课文。
4、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读懂课文。
自学质疑:
1、你学过《江雪》这首诗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互相背诵一下,柳宗元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自己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他的散文《小石潭记》同样体现了这种独立人格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通过预习,你对柳宗元有了那些了解,把你多柳宗元的了解写在下面。
二、通过预习,你一定可以熟练朗读课文了吧!那么试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把它们的读音写在括号里。如果除了这些字之外你还有不会读的.,别忘了把它们写在后面。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
蒙洛摇缀,()参差披拂。()()。
倘徊欢,()m而远逝。()。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三、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倘徊欢倘唬。
2m而远逝m而: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遂: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清:去:
如果除这些字词之外,你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就写在下面。
四、对字词你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现在你可以试着翻译课文了,别忘了结合课下注释、利用你手中的工具书哦!实在不会的句子,一定记在下面,和其他同学一起研究一下。
点拨解疑:
现在你可以和你们小组的同学合作探究,把你刚才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在其他同学帮助下你一定可以解决的。
当堂作业:
一、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清冽()为坻()。
为()参差()()m而()。
翕忽()悄怆()幽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
2、水尤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悄怆幽邃。
5、乃记之而去。
6、隶而从者。
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
四、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8篇,合称__________。
五、下列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古义:可以今义:副词。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成衣服和其他物件的材料。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六、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a全石以为底()。
b卷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可:a潭中鱼可百许()。
b不可知其源。()。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原文译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说课稿八年级必修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学生说说诗歌展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寂寞,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作者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作者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作者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结合介绍作者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作者笔下的景,感受作者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倘唬m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可……。
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可-乃……。
同游者……。
五、当堂练习。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8)心乐之: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11)凄神寒骨:
21小石潭记
宿松县实验中学沈兴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十六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d.寂寥(1iao2)悄怆(chuang4)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十六
王建升。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著名的有《捕蛇者说》、《三戒》等。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2、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3、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4、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堪( )。
怡然( ) m尔( ) 翕忽( ) 差互( ) 悄怆( )( )。
幽邃( ) 寂寥( ) 摇缀( ) 隶( ) 参差( )( )。
5、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引导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谭水清澈空明,鱼儿闲适、轻快、灵敏、活泼。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研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潭中石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3、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讨论。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日光、游鱼、影子,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影布石上,倘徊欢,这是静止的画面;m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特写镜头)。
谭水: 清澄(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
游鱼: 轻快、活泼(倘徊欢 m尔远逝--动静结合 拟人)。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
(1) 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静)。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动)。
6、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7、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讨论。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二、总结。
1.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3.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4. 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扩展: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五、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
(4)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六、布置作业。
七、附总板书:
顺序 景 写法 情。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心乐之。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特写镜头 似与游者。
游鱼:动静结合 相乐。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 ……寓情于景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
1.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自己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阅读(30分钟)。
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的意象有哪些?有何作用?
(2)文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有何作。
用?(3)文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讨论。
三、分析(20分钟)。
1.请学生回答问题:
(1)《小石潭记》是谁写的?作者的背景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2.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讨论其作用。
3.请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一节文学鉴赏课,通过学习《小石潭记》,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描写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阅读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原文译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十六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