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600字

时间:2023-06-21 11:09:41 作者:曹czj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一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其中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可亲可敬的红军形象。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之间,这种苦难来自于她的两个收养的孩子的内斗,和强大近邻的觊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章党旨都源自西方,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在华夏大地争夺统治权利的两大党派。即便在日本暴露出其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侵略欲望时,两党依旧争斗不已。

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斯诺正式踏上前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旅程。 不得不佩服一个外国人的勇气,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到的:“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我发现我同这个脑袋正好有些联系,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个代价不算太高。”我相信这种危险程度并没有被夸大——在斯诺刚进入苏区不久,外界就流传出斯诺遇害的消息。

全书三十万字,共分十二章,介绍了中共多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李德等人。斯诺注重于领导人们的私人经历,因为在斯诺的采访中发现,诸多中共领导人对于自己的经历是不在意的,当他们成为一名苏维埃主义者时,当他们参与到中国红色革命的洪潮中去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入集体中去了,在他们口中再难听到“我”、“他”等字眼了,他们的表述往往变成“委员会决定……”、“根据会议……”等等,似乎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已经在集体决议中得到充分体现了。斯诺每每刻意地询问关于他们自己当时的看法,他们已经说不出所以然了。而且,斯诺也在中共领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出生;他们从小便表现出抗争精神;他们在身居高位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品质。这些特质使得斯诺如沐春风,并与诸多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书中也穿插介绍了红军的成长历史和目前的形式和政策。从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到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区。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感知到中共发展的不易与容易。“不易”来自于国民党的镇压和打击;“容易”来自于底层人民的支持和欢迎。在这么多年的国共斗争中,红区不断的扩大,我们可以推断出,易与不易,愈来愈取决于人民自己的选择,而非执政党的意愿。中共能够赢取人民的支持,在斯诺看来,主要是两大政策的实施:土地改革,建立统一战线抗日。在这两点下,人民认识到了共产党才是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政党。

斯诺的文字优美,风格诙谐,严肃的报告文学中也能透露出一点轻松,正经的纪实文学中也有着玩笑般的描述。在这种愉快地阅读氛围中,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浮躁生活的我们,对当下的一切充满了质疑与否定,我们似乎已经不是斯诺笔下生活在苏区的那群农民,对共产党交口称赞。但我们何妨,去读读这本书,轻松自在。看看最苦难的日子里,它最可爱的模样。(张东盈)

八(8)班 陈子珉

《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四篇借由毛泽东的自述阐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毛泽东小时候家境比较富裕,在学堂读书时,在偷看禁书,讨论“造反”等事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思想。在他长大后的无数次求学过程中,他的革命思想不断加深,对于当今时局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终于,他开始为今后的的事业做准备:走遍湖南五个县;团结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毕业后,他投身政治,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九二一年,毛泽东终于加入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共产党。在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起义战斗后,他开始担任共产党主席。这时,故事的讲述已经脱离他个人历史的范畴,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项伟大的革命运动。红军立下了十一条简明的纪律,在这样的管辖下,它不断壮大。经历了国民党的五次围剿,红军成功地完成了长征,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通过毛主席的简朴自述,不禁为他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作为一名卓越的革命家,不但有气壮山河的宏伟目标,而且有绝妙的的文笔和广泛的见识。他能够身无分文就走遍湖南五个县;没钱没鞋时,好友帮他找到出路;又通过同志的帮助,躲过了追捕。这一次次的冒险经历,他结交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广泛的人际关系,为他以后的革命事业做好了铺垫。还有他对农民的重视,得到农民深深的爱戴。由此可见,知识、见识、人缘、品德这些优秀的品质将影响我们的一生,我们好好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的修养。

站遥原,望烟际,万里垄片风光土地无限。一闪红星,照起千万河山,数数操声,已带而发。

坐广室,看新政,万里马飞风光捷报不断。一代中国,耀来千万路途,频频叙音,革命而胜。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可观,无数爱国热血之士,站了出来,喊了出来,为苏维埃而革命了出来。

救百姓,灭庸危,东方雄狮在这战了起来。战斗,战斗,解放千千万受压迫的人民!

历史,让我们明晓前人之为,反见今人之行,警示后人之心,在世界中而言:牢记使命,勿忘国耻,报我九州,振我威魂。(陆禹辰)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二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红色的扉页被悄悄翻开,白纸黑字,字字分明。屏气凝神,倾听它的絮语,听!是埃德加?斯诺走过中国时的脚步声,是人民对和平的殷殷期盼声,是中国共产主义对共产国际的热切响应声。在这个大步迈进先进化,民主化,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中,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样一本好书是再好不过的。

带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埃德加?斯诺踏上了去西安的慢车……从而用他的汗水浇注成了一部不朽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自1936带着无数个当时无法理解的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危险来到了苏区,正是他这一行为,使他注定成为采访苏区的西方第一新闻记者。他一生虽没有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将无数个珍贵的答案保留下来,震惊了全世界。可以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无可比拟,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一个接一个地被我们窥知。斯诺是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在种种冒险中所引起的激情和中国人民真挚的情感,所以说“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亮了全世界,带着一份憧憬与期待,来到那个世界。

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他们勇敢斗争,生活的形象深深地在我的脑海刻下了烙印,“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伴随着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许许多多革命青年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不屈从,不畏惧的勇敢色彩,似一团火焰,不会熄灭,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向这些人抛出困难,又不只一次地给予他们眷顾,一场旷日持久的免不了再次打响。戎马倥偬,也在所不辞,在大渡河上方,有条有名的桥叫淀定桥,有着百年的历史,铁索悬成,用厚木板做墙面,狡诈的敌军早在到达时,撬走了二分之一的木板,空空如也的铁索,并未吓退红军,他们果断出去,在对方援军到来前,历尽千辛万苦把桥占领,投出手榴弹,将敌人无情扼杀,长征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名词,让所有人震颤,这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他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优秀,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激励着我们。至于为啥有如此大的成就,那在于他们的初心一如往昔。

我的内心澎湃亦激动,他们作为我们的伟大领袖,何不为之自豪?

一本书闭,今日之中国,已经能成为自立根深,独立强大的国家了,而遭人凌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不就是红军心之所向吗?他们身上的韧劲会一直在我们心中,我们诞生在和平年代,自然没有感受过战场的残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法无天,更应抓紧时间一心一意扑在学业上,一丝不苟,更应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无畏的气魄和顽强不屈的品性。历史已成过去,像红军一样,勇攀知识的高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红色的天际映衬在红色的扉页上,显得更加耀眼闪亮,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无比光明。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三

跟官方史书比起来,《红星照耀中国》(以下简称《红星》)的语言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读者的兴趣。幸好“探险家”斯诺来到中国的西部世界,探索了中国的一隅并记录了生动的故事。

《红星》里许多可歌可赞的故事不在本文记述,谨以此文记录本人一些肤浅的收获。

1

革命者

2

格局

格局打开了,信念坚定了,可以迈开步伐向前走了。走路是要有方法的,大步向前,跬步徐行,三步一回头,都是优美的步伐。红军没少走弯路,但终是走上了正确道路。白军没少走弯路,但纵然走上了不归路。谁的步伐好,历史给了答案。我们个人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步伐和人生旅程呢?我认为要因时而异,乘事而行,造势而进,不要忸怩,不可故步自封。

3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斯诺是戴着白区售卖的有色眼镜前往红区的,但是他能够、愿意、也确实是为了摘掉有色眼镜才来到这片地区的。如今,各种意见领袖漫天飞舞,丰富咨询扑面而来,反转剧情超脱剧本。人们该如何增强定力保持独立思考,能不能给自己点儿时间看子弹飞一会儿,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4

选择

读书识字是有用的。如今我们不能满足于字面意义的读书识字。这个时代,难再有旧式文盲,谁还不会识字读书,认得几门外语的也大有人在。识了字,要读好书,要会读书,还要会用书。《红星》里面的人物,读哲学、政治、历史,取其精华。我们不跟伟人比,我们只跟自己较劲。争取每周拿出5%的时间,读一读好书,每年让出一周的时间到外面“读一读”世界,会是有好报的。不要抛弃读书,不要抛弃自己和世界。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四

他们生在受压迫,受奴役的战争年代。

这些红小鬼,大多数是从人口过多,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家逃出来的流浪儿,有些曾做过奴隶,有些是逃亡的学徒。在许多国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和平的年代,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他们要为了活命,被奴役,被压迫。他们自愿加入红军。有许多人参加过实际的战争,甚至是用刺刀的肉搏战。他们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在各种艰难困苦中抗争。而他们的年龄只有十几岁。

加入红军成为他们不幸命运中的幸运。

红军里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少年,他们在红军里当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无线电收发员,挑水夫,宣传员,演员,马夫,看护,书记,甚至是教员!他们大多数所穿军服太大,袖子垂到膝头,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一天洗三次脸,但老是肮脏不堪,他们常用衣服来揩抹,显出一副怪相。但世界依旧是他们的。

少年先锋队员,之所以喜欢红军,大概因为他们在红军里,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的食住像人的食住,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平等,他们有自己活动的自由,有保护他们自己的组织。他们练习竞技和游戏,受着初步教育,他们获得一种简单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口号的意义不过是帮助别人打地主和学徒的主人。这些比在主人的工作台,一天十四小时的工作,侍奉主人要好。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他们没有抱怨,却以乐观,坚忍的心态,接受了一切。还想方设法的去寻找和创造着改变命运的行动。在红军里,他们的精神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的愉快和乐观,感染着大人们,为了他们的未来战斗。这些英勇的少年,是在不幸年代里找到幸福和快乐的幸运的红小鬼。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五

《红星照耀中国》出自美国的作家埃德加—斯诺之手。全书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所见所闻而做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

斯诺经实地采访,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将领及领袖非凡的人生经历,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几人极具代表性。

文中写道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小时,而身体却身份健康,生命时刻充满活力,身体仿佛如铁打的一般。这一切都得益于小时候在田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从小喜欢读书,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十八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后退学,给自己拟定了自修计划,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并且自始至终都执行着。每次他都是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到了闭门才出来。期间他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红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人民,这无疑在红军长征中体现了出来。红军真正实现了官民平等这一体系。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狠狠地驳斥,驳斥了他们一向对外宣传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在书中对毛泽东大为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就学的且极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对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几十年后也却如作者所说,共产党以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向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革命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

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

百万青年百万兵。

愿“长征精神”永存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六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是一部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的新闻作者,在1928年来到了中国,在报社工作,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叙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身处其中的经历,触发了他当时写作的愿望。

这本书共12个章节,作者斯诺并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字。本文虽朴实无华,但正因为此,笔下的人物才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拥有陕西一带鲜明的文化特点。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先用了反问句强调了红色中国这一写作中心,此后,他又记录了一些革命的领导者,如毛泽东,贺龙,周恩来等。作者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大概叙述,如苏区的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但在这么多章节中,只有其中的第四章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以及成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它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亲的聪明头脑使他们家成为了富农,但又因为父亲的封建愚昧,使他早早辍学,由此便激起了在幼小的毛泽东心里的反抗愿望。在毛泽东的童年中,一方面备受母亲的疼爱,与之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方面父亲对他则格外严厉。由于毛泽东自幼受父母双方的影响,他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父母亲给予的不仅是毛泽东的生命,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年少时,毛泽东就产生了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立志为大多数中国穷苦人民谋得幸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决定改造中国,打倒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算在那些压迫的环境下,他还是秉持着他内心的初衷去实现内心的抱负。他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的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

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的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了蒋介石的国民党集团,勇猛战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精液,中国的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发是:我们不能辜负了将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的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七

80年前,红色中国有着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独自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一点一滴地汇编成一本书,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当时的国民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这一说法、“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2023年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中(8篇)篇八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无比的惊讶,因为这本书竟然是外国记者写的。埃德加·斯诺真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虽说还未看完这本书,但开篇——《探寻红色中国》就给了我许多的感慨与反思。

想起--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于是我想,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是拥有像梅花一样的秉性的人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地,热爱生长在这大地上的人民。他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祖国文化。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舍己为人、奋勇当先,三河坝阻击战,革命军人一个个奋勇争先,为战友换取撤离时间而牺牲自己,这是同志的真情友谊,是血浓于水的革命感情,生命换不回,我无法控制我的眼泪。”的确,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中华人民的带路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前仆后继,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以至于生命。他们中的许许多多人,人们甚至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凭着这样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渐渐壮大起来。

想起陈惠瑛的祖父对她说的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是的,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拥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因为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让我们学习梅花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