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参观哈达铺纪念观后感大全(19篇)

时间:2023-10-21 23:03:04 作者:灵魂曲 热门参观哈达铺纪念观后感大全(19篇)

发言稿是一种在公开场合向听众发表意见、陈述观点的书面材料,它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进行演讲。如何在发言稿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写发言稿时易犯的错误,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避免在写作过程中犯相同的错误。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国文化巨人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周三,我系分团委组织05级各支部成员参观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于阜城门内大街,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鲁迅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步入馆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先生的脸上依然是那坚毅的表情,他的手中依然握着那只战斗用的钢笔。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 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站在仿真的三味书屋前, 我仿佛看到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市井栏,高大得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又仿佛听到了油蛉低唱,蟋蟀们的琴声。

站在鲁迅先生的照片前,注视着他始终坚定犀利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战斗”场面,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

走出展厅,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七十年时光流逝,这座故居中的一切却都保存完好。在那间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鲁迅工作室内:一张普通的三屉桌上,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庭院中,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虽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叶茂。时至四月,丁香花开,清香缕缕,分外宜人。

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0周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壮丽辉煌的一页,为纪念这一伟大壮举,10月25日在公路局团委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整个展区共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用兵如神、突出重围;斩关夺隘、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理想胜天;胜利会师、抗日救国;长征精神、光耀千秋等七个部分,图文并茂、生动记载了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沼泽密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国民党重兵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终于战胜优势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壮举。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渡过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最危险、最艰难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的胜利,锻炼和保存了革命力量,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长征的胜利,是红军以实际行动宣传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志;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南北转移到了大西北,三大主力红军转移到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的胜利,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是此后中国革命胜利进军的前奏曲,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的胜利,也是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通过参观,我清楚的认识到,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运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红军长征途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乃是“迁移中的共和国”;长征的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身居领袖地位的毛泽东,遂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20xx年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

如今,人们习惯地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称为“长征精神”。长盛不衰的长征精神,是不同时期人们的永恒的话题。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中则将长征精神概括升华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其中,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这是红军将士最终战胜敌人、克服险阻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是整个长征精神之源;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这是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也就没有长征精神;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发挥的正确指南,只有在这正确路线和战略战术的指导下,上述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和力量基础。今天,红军长征精神早已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历史已经走过70个春秋,红军长征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岁月易老,精神永存。长征精神将永远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我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

参观长征纪念馆观后感

10月25日在公路局团委的织下,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x周年”展览。整个展区共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用兵如神、突出重围,斩关夺隘、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理想胜天?胜利会师、抗日救国?长征精神、光耀千秋等七个部分,图文并茂、生动记载了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沼泽密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国民党重兵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4个省,长驱6.5万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终于战胜优势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数不清的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壮举。

至今,我仍然庆幸当初我走了进去。和所有的纪念馆一样,这里面陈列的是一些红军当年曾经用过的物品和走过的路线。我麻木的看着那些路线,和枯燥的文字介绍,引不起一点感觉。跟随着人流,慢慢走到了一间介绍文物的展览厅。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时穿的衣服鞋子毫不愧疚的放在晶莹的玻璃柜里。那在我的记忆中只能是做床垫的棕,竟然就是当时的战士的主要御寒衣物;那一双双遮不住脚的草鞋,竟然带着战士们爬过了大雪山;那今天看来太过粗硬的皮带,竟然曾经被战士们作为充饥的食物。红军长征的故事曾经听说过无数回,可是,当我真正看到这些实物的时候,眼泪突然不受控制的涌了上来。我们的前辈,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为我们打下了今天的胜利。他们,短短的一生又是多么伟大的一生。七根火柴”“小红军”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只是,这催人泪下的故事,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明白也不理解“以前”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傻?展览馆内的老旧的步枪、电台,令年轻人想破头也想不通如何用它们去打仗,毕竟,和楼下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的武器相比,它们太渺小了。为什么,曾经就有人无比相信它们,并且用它们赢得了胜利。

接下来的路程,我含着眼泪走了下来。我迷茫的目光扫过红军长征时走过的每一条路线,打过的每一场战役,经历的每一场苦难,牺牲的每一位同志,心中隐隐约约似乎能理解他们,又有些什么无法理解。说不上来,只觉得今天的我们,缺少的就是曾经的他们所拥有的。此时,我的心激扬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生长在一个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加强砺练,争取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用实际行动回报革命烈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富强。我们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比起革命先驱们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发扬红军战士们的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通过参观,我清楚的认识到,红军的长征,不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_运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红军长征途中的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乃是“迁移中的共和国”,长征的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身居领袖地位的毛泽东遂能将共产主义运动变成前进的动力,后就取得了全国胜利。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应发扬广大。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当年红军长征一样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进门,就看见了墙上的红旗下印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十六个大字。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一张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前,爸爸跟我说:“那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疯狂的屠杀平民长达四十多天,杀害了三十余万人。”我在心里想:我特别憎恨日本人,因为他们杀害了无数中国同胞。这一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而后又来到了第二展厅,这里是红色文化展览馆。这里主要收藏了毛主席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珍贵历史图片。在这里,有一段话让我记忆很深,“让我们将红色的记忆留存,回忆那逝去的时光,永远记住那个年代,带给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第三展厅和第四展厅,它们分别是古代民俗博物馆和历代钱币陈列馆。

通过这次参观,我体会到了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都能英勇斗争.保家卫国。而今天我们坐在这样明亮的教室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参观长征纪念馆观后感

凝望着红军长征纪念馆展览的红军长征写下的铿锵有力的标语口号,我陷入了沉思。不忘初心,我们一直都在坚持着。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梦想激扬,初心不忘!继往开来,路在前方!

不忘来路,不惧险阻。还记得当初观看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情景。专题片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实展示了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战略定力,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干出来的”,取得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初心,冲破阻碍,奋力发展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

不忘来路,不失去处。基础局企业发展历史变革充分体现了“不忘初心”,从公司历史沿革到公司发展特点再到公司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发展,从密云水库施工总队到现在的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挥洒了无数不忘初心的老前辈们的辛勤和汗水,凝聚了多少不忘初心的老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

不忘来路、不改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我决心站在新的起点上,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补足精神之“钙”,铸牢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趁现在的时光,有梦就该去闯,我们要始终不忘对事业的奋斗之心。有所作为,主动作为,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业务工作能力,重整行囊,阔步前行。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新发展情况下,只有坚持不懈加强学习,有过硬本领,重实际,务实事,求实效,才能更好的做好各项工作,解决所面临的各项问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习总书记曾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基础局能走到今天,是多少老前辈们用行动堆积起来的。老前辈们所拥有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基础精神延续至今,他们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锤炼积淀形成了过硬的优良作风,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电基础人。我接触过一位老领导,虽身居高位,却节俭朴素,身体力行带头做表率,退休后仍心系公司,努力为企业谋长远,为职工谋福祉。他手上戴的表仍是那块即使扔大街上都不会有人捡的“老古董”,那部会说话的“老爷机”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他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一个企业优秀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强化学习,锤炼党性,永远保持艰苦奋斗、谦虚敬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经受考验,交出满意答卷。

很多时候,我在思考,我迷茫了,我徘徊不前了。现在我似乎明白了:

当我举棋不定时,

当我为工作烦恼时,

当我迷茫驻足不前时,

静下心来,重温一遍入党誓词,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一个在奋斗路上奔跑的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坚守初心,担当属于自己的职责使命,风起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我们在路上,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常州工作已经近一年了,还未到瞿秋白纪念馆参观过。3月28日,在清明节前期,医院党委和团委共同组织了党建带团建,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缅怀先烈的活动,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党员,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以前每次飘过此地时,总会想到我们这位革命先烈曾在此生活过,和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他曾以博大的胸怀,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引领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作为一名常州人,我以有这样一位老乡而骄傲,也以我能够加入有这样一位优秀党员同志的组织而自豪。这次,怀着期盼的情绪,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参观学习。

在纪念馆中,应对着瞿秋白烈士的铜像,我们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一声声响亮的誓词让我们激情飞扬,热血澎湃。高兰书记阐述了本次活动的好处,并给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大家要牢记党的宗旨,持续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瞿秋白的故居,并从各种照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中进一步了解瞿秋白烈士的生平,学习他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纪念馆中保留了瞿秋白的手稿,穿过的蓑衣、草鞋,显示了这名伟大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呈现给我们一名文弱的书生,同时展现了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瞿秋白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政党统帅的重担,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投身革命之后,他以笔当枪,写了超多的文章著作,如《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剩余的话》、《江南第一燕》等,让他这一卓越的文学才华为革命事业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而由于叛徒告密,瞿秋白被捕,牺牲时年仅36岁,当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尽管此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要时刻谨记,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工作。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今年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自行前往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地度过。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心潮澎湃。在参观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牺牲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作为退休干部,尽管组织上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没有变。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保持晚节,在支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观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馆陈列大厅。鲁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馆将展厅重新布置过。举步入内,能感到新的展厅色调清爽、空间明亮。

新陈列里的旧日时光

自1956年建馆以来,展厅已几经变迁。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展厅颇具俄罗斯风格,90年代新建时又一变为东方情调。时至今日,由于使用了10年之久,展柜和展品(复制品)已出现破旧和破损。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博物馆对其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重新布展。调整充实后的馆藏陈列,即将与访者见面。改造过的展厅,质朴、自然、明快、流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最近10年间,中国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发现,而且学术界对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脉络和说法。这次改进陈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边,新添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手稿,让人们对于《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丰富性。

在新的展示陈列中,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触摸屏、录像片等电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对历史静态的呈现,而赋予一种动感。在展柜里,多了几个电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播放的录像竟然就是当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画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借助这黑白和无声的影像,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百年前的风雨和人生世象。

历史记忆承载民族希望

展厅中央,是几面造型美观的展墙。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厅的通道,本身也是整个陈列中别出心裁的创造。人们能看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鲁迅先生的.种种名言,也能看到鲁迅所喜欢的新时代的版画艺术。

鲁迅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又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觉得鲁迅是个虚无主义者。可是,当人们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

让我们随着轻轻的脚步,进入那些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吧。

展柜中的电子屏幕播放着当年的“画片”,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翻转,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从此,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从仙台到东京,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听到“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1926年的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

很难在此一一讲述展柜里的一切,和这一切讲述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

由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曾经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许这位瘦小的躯体里,确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困惑与煎熬,但是,终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每个时代他都“在潮

鲁迅当年说过,不希望有人纪念自己,人已死去,万事皆空,散灭就散灭了吧。然而,在博物馆这个凭吊之处,我们却看到精神血脉的传承。

10年前,正在这个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次深情的讲演。他回忆了20年前的自己,回忆起在贵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龄的青年学生阅读鲁迅、讨论鲁迅的青春岁月。他说自己感到惭愧,那今日还在小小山城中生活着的老朋友们,他们对鲁迅的理解,并不比自己这个“鲁迅专家”更少。相反,这些在民间真实地生活着的“精神弟兄们”,更是鲁迅的“知音”。

鲁迅的知音,在民间,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始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大江的演讲,其精神底蕴正是来自鲁迅的希望哲学。大江说,对鲁迅的阅读,贯穿了他的一生。笔者去年曾采访过日本的著名学者丸山升,他同样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老师,认为鲁迅的杂文对他的影响最大。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在每个时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参观长征纪念馆观后感

战火硝烟远去,红色记忆永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x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x周年之际,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激发热情,开拓进取,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6月23日至24日,监狱长罗元昌、纪委书记张雪雯、政治处主任黎德军带领各监区支委成员及部分优秀党员赴革命圣地土城参观了“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瞻仰革命圣地的活动,受益匪浅。

经过约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革命圣地土城,来到这里,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座古老的房屋,村庄坐落有致,处处都似乎显现战斗的痕迹,经过讲解员的解说,我对这座革命古镇有了大略的认识,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奇迹。

我们首先瞻仰了青杠坡战斗遗址,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向红军烈士敬献了花圈,重温了入党誓词,监狱长罗元昌作了讲话,他要求大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发扬革命先烈的英勇战斗精神,扎实开展好“手抄党章100天活动”,发扬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敢担当、多奉献的精神。这里的气候热得不用说,整个人就像在蒸笼里一般,但是每一个参与的同志都精神抖擞,踏着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每个人都心潮澎湃,忘记了烈日酷暑,汗水虽然湿透了每一个人的警服,但大家都希望能多呆一分钟,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崇敬。

瞻仰完青杠坡战斗遗址后,我们来到了“四渡赤水纪念馆”,通过参观,我们重温了红军长征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纪念馆详细介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系统地展示了“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突出讲述了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精彩华章,凸显了四渡赤水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围歼红军的计划,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是长征途中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是毛泽东军事指挥的“得意之笔”;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的运动战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的。此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人铸造了不怕牺牲、不怕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的胜利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四渡赤水”精神将永垂史册。

看着纪念馆陈列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再从“一渡赤水”到“四渡赤水”场景展示,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战火硝烟的岁月已经远去,但革命的精神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为中国革命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流血牺牲的共产党人我们一个也不会忘记,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我们在闪闪发光的党徽下勇往直前,迈向新征程。

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快乐的工作着,没有了战火硝烟,没有了枪林弹雨,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牢记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保持对工作和事业的激情,珍惜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换来的美好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作为监狱安全稳定的护航使者,我们肩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工作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妥善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改造罪犯的工作。同时,结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听党指挥,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伟大的监狱事业中,为监狱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今年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自行前往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地度过。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心潮澎湃。在参观中,我首先感受到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牺牲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作为退休干部,尽管组织上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要求没有变。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保持晚节,在支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游瞿秋白纪念馆是为了一段记忆。作为常州城市名人的代表,瞿秋白对于常州这座城市,就如同毛泽东之于湘潭,如同周恩来之于淮安。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而作为冠英小学堂(现觅渡桥小学)的后辈,我更深地去明白着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好处。要知道,不仅仅仅在革命史上,更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瞿秋白曾占据了那么重要的地位。

而这正是作为清一代常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延续,但这其中又是夹杂着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户外、左翼文化户外在内的因子。因此,不了解这些,我们就无法了解瞿秋白这个人,无法了解《剩余的话》中秋白对自我的认知,更无法了解瞿秋白之于江南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好处。

随着常州城市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整体衰落,我在这个纪念馆浏览过程中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这种境地。内里寂寥的陈设,和我记忆中这个纪念馆以前拥有过的翔实展览和资料相去甚远,难道是正因这个纪念馆已经免费开放的原因么?尽管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了全国文保单位,尽管这个纪念馆旁也竖立起了一座全新的陈列馆,但是我无法找见以前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着这个人物而对整个城市产生的那种自豪。是的,不就应是这样。

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就应拥有的纪念。为此,我再次进入到那个以前耳熟能详的纪念馆中,用影像纪录下点点滴滴,尽管不多,但是是为期望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唤起我们这座城市以前忘却的纪念。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北方有座小城叫大庆,大庆有种精神,叫铁人精神。暑假的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了大庆市铁人纪念馆参观学习,这里传承的不仅仅是铁人精神,更是每一位劳动者的灵魂。

身穿皮袄,手握刹把,目光刚毅,巍然挺立。一走进纪念馆广场,这幅王进喜的铁汉写真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拾阶而上47个台阶,代表着穿越了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一瞬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一句句铿锵的誓言,跨过时空,在我的耳畔回响。

我迫不及待的走进纪念馆,迎面是一组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脚步,走向新生活!

走过一个个展馆,也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后备力量,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哦,原来你在这里——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雷锋叔叔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但是我认为他没有走,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我来到雷锋纪念馆追念他。

雷锋(1940年12月18日至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的一户贫困农民的家庭,7岁时成为孤儿。

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11月到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当推土机手;十八岁的雷锋写下了两篇小说,两篇散文和9首诗歌。1960年1月在辽阳应征入伍,(雷锋的入伍道路坎坷不平,但是他没有放弃。)入伍后被《解放军报》聘为通讯员。

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看着展览墙上的照片雷锋叔叔帮助过的陌生人,还给一位奶奶送的冻疮膏、给大嫂送的雨衣,都一一摆放在展览柜里……顿时我感受到了雷锋的精神永恒,我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传播在祖国大地上。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

以上这句话出自于雷锋叔叔笔下,我们要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关于螺丝钉有一段故事。小朋友们你们带着疑问去查询下关于螺丝钉的故事吧!

参观过后,让我明白我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好品质;每天坚持写日记;捡拾每一件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帮助别人、忠心向党,把优秀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去……他的精神是可贵的,弘扬雷锋精神从我做起!学习雷锋精神帮助他人!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10月10日消防支队团委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铁人纪念馆,铁人纪念馆观后感范文。我们到达铁人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抬眼望去,铁人纪念馆沐浴着朝阳的霞光,巍然屹立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之上,门前是高高四十七级台阶,它代表着铁人四十七年艰辛的人生历程;整个纪念馆雄伟壮观,气势逼人,犹如一座宏大的丰碑在向人们昭示着无私无畏的铁人精神。

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我们踏着铁人的足迹开始了意义深刻的参观。进入纪念馆的正门,铁人队伍向我们迎面走来,这是一组铁人带着的石油工人队伍所组成的雕塑,他们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组成了技压群雄的铁人队伍,他们是祖国石油战线上的一堵铜墙铁壁,是一面面不倒的红旗!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如此的艰辛,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兴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六十年代初,铁人从甘肃玉门千里迢迢来到这个不毛之地,支援祖国石油建立。许下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肝胆誓言,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天当房,地当床”,用人拉肩扛的手段,搬运钻井设备;用盆端桶提的方法取得油井开钻所需要要的水资源;寒冬腊月为了压制井喷而毫不犹豫得跳进水泥浆中充当搅拌机。他就是用这种铁一样的身体和意志,让中国把贫油的`帽子丢进了太平洋;他带着一群铁一样的队伍建成了年产5000万吨的大油田,他书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篇章!参观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铁人那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过上学念书的经历,他就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认字,他用自己的语言写日记,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在日记本中这样写道:“我学会一个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多么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一生的追求!正是这种执著的追求,才能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才能有“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勇气。

铁人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突出反映了大庆油田会战的优良传统和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的感人事迹。是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重要阵地。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平安的神圣使命,全力以赴创立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观纪念馆观后感

2018年5月19日,学校组织我们赴天津参观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天津风景秀丽的水上公园北侧,这是一座园林式的伟人纪念馆。馆外的纪念广场、巨型花岗岩雕像《高山仰止》、不染亭、纪念林、草坪花卉与主建筑相互衬托,环境幽雅,气氛庄重;纪念馆的整体设计是“人”字型,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纪念馆展厅包括瞻仰厅、生平厅、情怀厅、专机厅、仿制西花厅、竹刻楹联厅和书画艺术厅。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该馆已征集文物、文献、照片及其他资料8000余件,珍品达百余件。

周恩来、邓颖超是我们非常敬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两位伟人的青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这里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一起组织革命社团,传播革命思想,共同投身革命斗争。两位伟人对天津有着特殊的感情,把天津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始终关怀天津的革命和建设,多次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工作,直到他们临终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海河。

当来到周恩来肖像前,眼前浮现出那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俊朗的身影和在革命峥嵘岁月里那许许多多壮丽的诗篇。在庄严肃穆的大厅内,我的心情感到格外激动。早在建党之初周总理夫妇就已投身到拯救中国的革命之中。周总理领导了南昌起义,坚持白区斗争,参与指挥长征,推动全民抗战,指挥解放战争。建国后的日理万机更体现了周总理的伟大。他勾勒了中国建设宏图,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参观的时候,生平厅是给我震撼最深的一个展厅,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党纪、国法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最高原则。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无私无畏,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学习和发扬的。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壮丽辉煌的事业,自己带走的却是一身忠骨,两袖清风。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顾正红是我们的英雄。他对日本资本家充满仇恨,他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教工人唱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等革命歌曲,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无理开除工人举行大罢工,揭露帝国主义剥削压迫中国工人的种。种罪行。

5月16日,顾正红为工友们讨回公道,团结工人,与日本资本家抗争,他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时年20岁。他的英勇牺牲,燃起了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顾正红唤醒了深受迫害的`中国人,他当然知道这会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但他决不能容忍中国人受屈辱。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顾正红一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现在社会上仍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与顾正红相比,实在应该感到惭愧。

512地震中有把赈灾钱款中饱私囊的可憎之人,但更多的是舍己救人的英雄、慷慨解囊的善良之士,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顾正红使我们的楷模,他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我们会永远铭记!

参观纪念馆的观后感

今天,我们一家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纪念馆建于万人坑遗址上。整个纪念馆主体采用灰色的花岗岩建成。给人们一种压抑、灰暗、沉重的感觉。

进入纪念馆,在大门口领一朵白菊花。我们沿着纪念馆的入口大道前行,看着路边栩栩如生的雕塑。一种战争的既视感降临在每个人的心头。其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一个由照片浇铸成的铜像。这是一个14岁的孩子带着他奶奶逃难的雕塑。这个孩子背着他的老奶奶,艰难地往前走,我想他那时只想着一件事——恶魔来了,快跑!他的眼神、老奶奶的眼神里都透露出了一种恐惧、憎恨感。

在展馆里浏览着,一种沉痛的感觉笼罩在所有人的心灵深处。那惨痛的历史重临我们的记忆。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残忍屠杀。并在城内烧杀抢掠。一共杀死了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这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反人类罪!

这也是侵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种.种暴行里最邪恶最残忍最无人道的一次暴行!

展馆里听不到一丝声音,所有人都放轻了脚步。以往调皮的孩子也安静了下来。一些情感细腻的人们还流下了眼泪。许多外国友人也跟着导游静静的参观着、聆听着。

看过了日军种.种暴行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大厅。这里很暗,只有一些隐隐约约出现的烛光。每过几秒就有一个名字和相片亮起。这里是沉思堂。这里记录了大部分死难同胞的姓名和照片。每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名字,我心里就是一震。让人们不免想起那悲痛的历史。

离开展馆,移步到和平广场。象征着和平的圣火永远燃烧着,也永远的提醒今天的人们——和平来之不易。我和表弟献上了一朵白菊花,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以祭奠那些在那场浩劫中遇难的同胞们。

离开了纪念馆。一句话久久回荡在我的心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你参观了纪念馆后,有何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参观铁人纪念馆。

观后感。

希望您喜欢!

纪念馆的外形是工人二字组成的,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的纪念馆。顶部是钻头造型,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介绍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带领下发掘、开采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纪念馆里还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东西,比如说电子感应相册:只要你把手在它上面一挥,它就会一页一页的翻过去。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报墙”;“报墙”上到处都是“大庆晚报”的雏形—“战报”。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是当年会战时石油工人们的一句。

口号。

正是他们凭着这种忘我拼搏的精神才使我们的国家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我为自己是一名大庆人的后代而骄傲!

进入暑期以来,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事业单位青工等,或有组织,或自发地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他们深受铁人等老一代石油工人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精神所鼓舞,纷纷表示发扬铁人精神,争做铁人的好后代。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7月26日,大庆石化公司组织180多名新入厂青工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他们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并不熟悉,问了许多关于石油会战方面的问题。他们渴望学习石油知识、了解会战历史的心情在讲解员的耐心解答下得到了满足。参观结束后,纷纷表示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月26日下午,十几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搭伴来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学生们被丰富的展览内容深深的吸引了。当讲解员讲到铁人发出的誓言时,讲解员刚说出前两个字,孩子们就异口同声的接了下去“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个半小时。参观结束后,他们每人写一篇观后感,抒发对铁人爷爷的怀念。

7月28日,6岁便离开大庆,现就读于加拿大thornlodgep。s学校天才班的薛文博同学回到大庆,与家人、朋友一起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群雕“石油魂”前,薛文博同学用英文朗诵了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对铁人的真情实感。一同前来的大庆外国语学校宋诗宁同学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

散文。

诗:。参观后,薛文博同学表示,作为铁人的后代、作为一名大庆人是无比骄傲和光荣的。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祖国和家乡,走到哪里就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到哪里。

今天早晨,我迫不急待地吃完早餐,马上和妈妈、姥姥就去了铁人纪念馆参观,天空灿烂的阳光抚摸着我们的脸。

进入铁人纪念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正中间是铁人纪念馆,旁边是绿油油草地和前头一面一个的雕像,铁人纪念馆旁边各有二座雕像。说了半天,还没说铁人是谁呢!告诉你吧,就是王进喜爷爷。铁人纪念馆的外面台阶也很有学问的,一共是47个灰颜色的台阶,王爷爷也活到了47岁,怎么样,有意思吧!在铁人纪念馆里进去一眼就看见了,王爷爷领着一帮战士们向前去。向左转,就进入了一个展区。我看见了这样一个牌子,上面写道:王进喜6岁拉着盲人父亲去讨饭,9岁同父亲出劳役,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在油矿当童工。王进喜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的。当我看完这张牌子后,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在这美好的生活环境,就在这种环境下,却没有一个能像王爷爷这样的人。我想:我长大了争取也做王爷爷那样的人才,为祖国做贡献。他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1920xx年10月8日出生的。他经常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1970年11月15日病逝,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正堂一室,那一年他才47岁。

铁人精神享誉中外,历史弥新,影响同愈深远。铁人的形象不仅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还有留在文学、摄影、美术、邮票、展览和影视作品的记忆中,持续深入形式各异的宣传。铁人精神绽放着光芒,她已成为建设企业文化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

参观纪念馆观后感

黄桥战役发生在一九四零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投降日寇,加紧进行军事摩擦。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奉命率主力部队挺进苏北,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多次派兵向我军进攻,我军被迫自卫还击。九月三十日,韩德勤又出动主力与我决战于黄桥。激战至十月三十日,我军歼灭顽军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战役的完全胜利。

黄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又一光辉范例。它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通过新四军黄桥纪念馆参观学习,对我们每个党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先烈的缅怀,也是我们胸怀的开拓和精神的积淀。正是那些简陋的装备,那些前仆后继坚毅顽强的英雄,创造了我们现在幸福和平的生活。

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是一处前后三进四厢的青砖小瓦古朴民宅。这个不算很大的院落,因许晓轩而扬名,因《红岩》而受瞩目。故居内100多幅珍贵的照片、10多件烈士遗物、两组雕塑以及14幅领导题词和名人书画,按照“少年时代”“参加革命”“狱中斗争”“英勇献身”“光耀千秋”五个板块有序陈列,加上一株根深叶茂年年结出累累硕果的石榴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许晓轩烈士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即便戴着手铐脚镣,他坦然并深情地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

1949年到2018年,英雄的意志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英雄的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英雄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奔腾淮河水,滚滚长江流!英雄虽逝,英灵犹在!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牢记烈士的鲜血重托,与时俱进开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