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3-10-16 09:34:05 作者:MJ笔神 2023年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优质8篇)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时代如何拥抱变化和适应社会发展?青春是向上的,以下是一些青春励志的名人名言,希望能给大家以勉励。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二

2、图片欣赏:精美绝伦的手工业品。(滚动图片配音乐)

江南的丝绸光彩绚丽,绝美的织品,奇异的花纹,斑斓的色彩,醉倒了几多丹青妙手。

宋代瓷器,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流光溢彩,晶莹剔透,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本篇小结:美轮美奂的手工业,让我不得不感慨: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过渡: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走进商业篇——江南富。

文档为doc格式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三

历史特级教师陈毓秀在《历史教学面面观》里面提到了“备课三步曲”,即:第一步,要使自己懂;第二步,要使学生懂;第三步,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此话听起来直白简单,做起来却让人感到永无止境。

3月25日,我有幸受赵俊特级教师工作室安排,在淮安市开明中学共建校同课异构活动中开设题为《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校际交流课。从接到课题,到上完课,前后10天,总算踉踉跄跄完成了任务。现将备课点滴整理如下:

一、要使自己懂

我理解,这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先请看课题“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什么样子?“南北”如何划定?从哪里能看出“移”?何时“移”的?因何而“移”?破题是个问题。

翻开人教版这一课的课文,通篇细细看完,“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三个大标题,大部分谈的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只在农业方面交待了一下原因,提到了“中原人南迁”。在课文末尾有一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讲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材,我理解,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是否是经济重心,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在质和量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人口数量是否占较大比重;三是该地的财政收入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了主要部分。关于南北的界定,淮安的古淮河穿城而过,“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园”就在我们旁边,用园内的标志图片及“秦岭——淮河”地理南北分界线即可明确“南方”与“北方”的概念。至于“移”,是一个过程,需要前后对比。

大致弄清题目意思后,就是要弄清细节。从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中原人南迁,要联系第9课内容,将本课置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背景下去学习。关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书本楷体字作了介绍。对于“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我心存疑惑。于是我上网查到了《中国黄河流域35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一目了然:宋代处于寒冷季。关于北方森林遭长期砍伐,生态遭到破坏,我也进行了罗列。难道促进发展的原因仅仅如此吗?继续查找!于是,我查了占城稻的品种特点、推广过程,“宋真宗种稻”的故事,太湖流域水利的兴修,宋初耕地面积的变化(华师大版教材)……这样,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要素基本理清了。

手工业方面,我查阅了中国的四大名锦、宋代八大名窑、福建泉州的造船业,选取了典型的图片。

商业繁荣方面,我先查阅了《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关注了其中商业区的分布,很显然和唐长安城的东市、西市相比要广得多。图中的夜市又与以前的“宵禁”形成对比,课文中也有具体表述。我又查阅了“南海一号”的考古工程及其考古发现。因为这一素材不仅和造船业相关,还和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国家财政收入等密切相关。关于货币,课文中说“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书本上又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一图,让人自然会误以为,此图便是四川交子。仔细看图,图中文字清淅可辨:“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可见,四川有四川的交子,此图为“除四川外”印制使用的纸币。“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非四川的交子铜版。这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免得让学生被“除四川外”搞迷糊。此图右边“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中“行在会子库”的“行在”是临安,也应解读清楚。此外还可以通过南宋纸币的发行量(华师大版教材),理解“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在赵俊老师指引下,我读了钟红军老师的《追问历史教学之道》132页、234页。采用了“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一图(北师大版教材),说明宋朝商业有了广告、商标,有了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与本课有类似之处,并有结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本课又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虽然这个问题史学界众说纷芸,但对初中生而言,不宜过度阐述。

二、要使学生懂

我理解,这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地是要普及常识,学会方法,形成认识,汲取智慧。本课知识点零散,要教好、学好,教学设计很重要。

课标中对本课课程内容的表述为: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课标,结合教材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分类归纳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宋代经济分布情况,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论据;理解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通过学生学习展示,教师以图说史,师生交流,培养识图能力、归纳能力;通过列表,知道从东汉末年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通过经济发展的表现,体会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宋朝经济的世界地位描述,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鉴于经济史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且,涉及的新名词、地理位置信息较多,于是决定以《宋代经济分布图》为主,从经济分布上得出“重心”“南移”的结论。通过课本图片及补充图片的介绍,以图说史,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史料及最新考古发现的分析,为学生搭建理解经济发展的“素材阶梯”。

为此,我设计了学案,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填空题)完成知识梳理。指导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在课文中标注序号、圈划要点;同桌互助,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点,在学案的地图中标出。小组代表上讲台,通过实物展台,展示标注结果,说一说在地图上圈画了哪些位置信息,并说出与圈划地点有关的经济信息。对其中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地方作强调,自然得出经济重心在南方的结论。再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解读图片和材料,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主题探究(列表格、讨论)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及时检测(选择题)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宋代经济的世界地位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

我理解,这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设计是关键。

人的发展,如果有成长路线图,会成长得更好更快。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一张精心编制的学案,就像旅游线路图,就像玩具操作说明书,学生通过这张“线路图”“说明书”按步实施,就会有新发现,新惊喜。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见到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找到他们扮演的角色,去挑战他们思想的边界。

一图抵千言。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要比理性认识活跃得多。如何让学生轻松、形象地认知经济重心南移呢?我想到了杠杆原理,于是请我校物理组的老师为我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跷跷板演示,通过这一演示,可以形象地看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人口迁移对经济重心带来的影响。这可以对破题起到很大帮助。在学习经济发展表现的环节,能用图解决的,我一般不用文字。一个个考古现场图片、一张张文物图片,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给力得多。

参与有快乐。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我认为,一是来自学习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二是来自学习活动过程的趣味性。试想,你是要一堆瓶瓶罐罐的营养素,还是要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你是要输液,还是要享受美食的过程?答案不言而喻。学生学习有小梯度、密台阶的学习素材铺垫,在攀爬知识高峰的过程性中有渐行渐佳的美景体验,才会有兴趣继续前行。从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有获得感,从同伴互助的学习成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和同学的掌声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才是兴趣的生长点。这一课,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个别点评激励,小组代表展示前的组员互助,回答问题失败后,再找机会,降低难度,让学生再尝试,获得成功,都是为了让学生“站在成长正中央”“另起一行做排头”。

教学是一场师生双方信念不对称的游戏。教师的信息占有量是优势,可学生的可塑性是优势。教师想把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是不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又难以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趣的道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备好、上好一堂好课,要花上一辈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四

2、图片欣赏:精美绝伦的手工业品。(滚动图片配音乐)

江南的丝绸光彩绚丽,绝美的织品,奇异的花纹,斑斓的色彩,醉倒了几多丹青妙手。

宋代瓷器,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流光溢彩,晶莹剔透,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本篇小结:美轮美奂的手工业,让我不得不感慨: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过渡: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走进商业篇——江南富。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五

【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年级】初中七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一)内容介绍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讲述的是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讲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三,商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风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教师可结合课文,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树立直观印象。在讲述具体的经济表现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分析本节课的基础上,结合前后篇目,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观察、体验、探究和理解;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考虑如下: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疑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例如本节的几个部分分别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牢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必须引导、点拨、讲解。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丰富的史料、图片等,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知、体会有关的历史现象。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化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并引申了解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情。

3、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滚动图片。

师:同学们,如果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你最想去哪个朝代?为什么?

师:我最想去的是宋朝。很多名人也想去宋朝?当代学者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德国史学家弗兰克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非常突出…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推崇宋朝?宋朝吸引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宋朝,了解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skipif10生观看图片。

生发表见解。音乐+图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领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导学

新课

整体感知:本节课我们将从四个篇章进行学习,江南丰—农业篇,江南美—手工业篇,江南富—商业篇,江南情—格局篇。

师过渡: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首先,让我们走进农业篇——江南丰。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的梳理:

北宋:

1.建立:

2.赵匡胤加强统治的措施:

辽:

1.建立:

2.澶渊之盟:

西夏:

1.建立:

2.西夏与宋的关系:

金:

1.建立:

2.靖康之变:

3.汉化措施:

南宋: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约:

元朝:

1.建立:

2.元朝的统一:

3.行省制度:

4.西藏:

5.回族的诞生:

6.元朝京杭大运河: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七

1、让我们再次随着商人宋氏的旅程去感受宋朝商业的魅力。

师:拿出笔来写一遍。

师:为什么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师:宋朝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设置机构——市舶司,反映出宋代对外开放的心态,这也和今天改革开放的精神一脉相承。

2、商贸之旅四:既然他已经办好了手续,请大家结合地图帮他选择出发港口和销售范围吧!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准确!哪位同学上台根据地图说一说具体的路线呢?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篇八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行业类别成就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手工业采煤和冶炼制瓷业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