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

时间:2023-08-31 10:51:06 作者:曹czj

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是指政府针对保障供水安全所制定的紧急措施和预先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议题凸显了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责任心。它彰显了政府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时,为了维护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旨在高效地解决水源污染、供水中断等问题,促进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对供水安全的重视,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7字)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一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

25、住宅街坊

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

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

29、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 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3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 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二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2.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3.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4.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5.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6.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

17.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他考察的是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18.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关系。他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20.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 (dy/dx)*(x/y)

24.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xy = 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微观部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三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在没收官僚资料本主义企业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是指社会产品由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集全所有制的建立健全是分通过对家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成来完成的则指社会产品归某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一种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到发达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划分的依所是社会生产力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状况等综合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即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归谁所得和支配的关系

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权利关系或法律上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具体而言,它包含了狭义的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 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所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的成分和集体成公。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体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形式有全民所有制(国有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公有制实现形式:指一定所有制经济采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按照片每个劳动者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照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或产权或在创造成财富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是生资料归个人和私人所有、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料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得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化程度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虽然同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但二者又有重大差别,这表现在:属于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劳动者所共有,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只为范围内的劳动者所共有;在一个集体经济范围内,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的集体单位之间则是有不平等的。与此相适应,在一个集体经济内部能够同工同酬,而在不同的集体经济单位之间,却往往同工不同酬,在劳动报酬上会有较大的差别。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得要组成部分。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方式和方法。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

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计划经济:是指通过计划和制度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法。 主要形式有两种,即业主制和合作制。这两种企业形式被称作古典企业形式,相对于公司制这一现代企业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其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其基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是:法人产权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法理。

企业经营机制:狭义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的内部联系,具体包括经营决策、刺激驱动、内在约束、利益制衡、资产营内在机理和规则。广义的经营机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联系,还包括企业的外部联系,如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企业所处的的体制环境外和政策环境等等。 消费行为。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四

传播学

群体暗示

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 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

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是现场亢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智的自控能力,对外来刺激表现出了一种本能反应。经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但它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能够携带意义的事物,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影像等等,都是符号。

符号意义的确定性,来自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自反复的传播活动中的不断的对这些符号意义的观察与认同。

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是人的自我信息的交流活动,它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自我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同一个人,二者集于一身,这种传播通常不使用传播媒介。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它的特点是面对面的传播,无需借助媒介形式;互动性强,是一种双向传播;传播者与受众是特定、了解的;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随意性;借助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信息传播易误读与衰减。

大众传播

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媒介

媒介,一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手段、渠道(介质), 二为媒介组织和机构。

反馈

指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反应,再把这种反应回馈给传播者的过程。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概念。在大众传播中,反馈是受众对传播者所传信息的一种反应,即受众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反馈的本质在于使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交流的过程。从反馈的效果而言,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从反馈的形式,可分为前馈、后馈,从反馈的主体而言,可分为内反馈、外反馈,从反馈的真假而言,可分为真实反馈、虚假反馈。

噪音

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与现实事物是有对应关系的,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阐释和素描。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五

1.电介质-又称绝缘材料,简称绝缘,是电工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

2.绝缘电阻-加直流电压于电介质,经过一定时间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对应的电阻称绝缘电阻。

3.吸收比- 在同一次试验中,60s时的绝缘电阻值与15s时的绝缘电阻值之比。

4.极化指数-在同一次试验中,10min时的绝缘电阻值与1min时的绝缘电阻值之比。

5.介质损耗-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电介质中的一部分电能被转换为热能,这种现象称为介质损耗。

7.容性电流-有损耗的介质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容和一个有效电阻的并联电路表示,通过电容的电流称容性电流。

8.全电流-有损耗的介质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容和一个有效电阻的并联电路表示,通过电容的容性电流与通过电阻的阻性电流的相量和称全电流。

9.介质损耗角-电介质中全电流与电容电流之间的夹角,称为介质损耗角。

10.在线测量-对在运行电压下的设备,采用专用仪器,由人员参与进行的测量。

11.在线监测-在不影响设备运行的条件下,对设备状况连续或定时进行的监测,通常是自动进行的。

12.状态检修-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等提出要从以时间为基准的检修方式发展到以设备运行状态为基准的检修方式。

13.预防性试验-为了发现运行中设备的隐患,预防发生事故或设备损坏,对设备进行的检查、试验或监测,也包括取油样或气样进行的试验。

14.变比-变压器高压侧绕组与低压侧绕组匝数之比称为变比,近似可用高压侧与低压侧额定电压之比表示。

15.伏安特性-加在电气设备或者元件两端电压和通过电流的关系叫伏安特性。

1、三相交流电:

由三个频率相同、电势振幅相等、相位差互差120 °角的交流电路组成的电力系统,叫三相交流电。

2、一次设备:

直接与生产电能和输配电有关的设备称为一次设备。包括各种高压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力电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抗器、避雷器、消弧线圈、并联电容器及高压熔断器等。

3、二次设备:

对一次设备进行监视、测量、操纵控制和保护作用的辅助设备。如各种继电器、信号装置、测量仪表、录波记录装置以及遥测、遥信装置和各种控制电缆、小母线等。

4、高压断路器:

又称高压开关,它不仅可以切断或闭合高压电路中的空载电流和负荷电流,而且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切断过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它具有相当完善的灭弧结构和足够的断流能力。

5、负荷开关:

负荷开关的构造秘隔离开关相似,只是加装了简单的灭弧装置。它也是有一个明显的断开点,有一定的断流能力,可以带负荷操作,但不能直接断开短路电流,如果需要,要依靠与它串接的高压熔断器来实现。

6、空气断路器

(自动开关):是用手动(或电动)合闸,用锁扣保持合闸位置,由脱扣机构作用于跳闸并具有灭弧装置的低压开关,目前被广泛用于500v以下的交、直流装置中,当电路内发生过负荷、短路、电压降低或消失时,能自动切断电路。

7、电缆:

由芯线(导电部分)、外加绝缘层和保护层三部分组成的电线称为电缆。

8、母线:

电气母线是汇集和分配电能的通路设备,它决定了配电装置设备的数量,并表明以什么方式来连接发电机、变压器和线路,以及怎样与系统连接来完成输配电任务。

9、电流互感器:

又称仪用变流器,是一种将大电流变成小电流的仪器。

10 、变压器:

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是用来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变成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交流电压的设备。

11 、高压验电笔:

用来检查高压网络变配电设备、架空线、电缆是否带电的工具。

12 、接地线:

是为了在已停电的设备和线路上意外地出现电压时保证工作人员的`重要工具。按部颁规定,接地线必须是25mm 2 以上裸铜软线制成。

13 、标示牌:

用来警告人们不得接近设备和带电部分,指示为工作人员准备的工作地点,提醒采取安全措施,以及禁止微量某设备或某段线路合闸通电的通告示牌。可分为警告类、允许类、提示类和禁止在等。

14 、遮栏:

为防止工作人员无意碰到带电设备部分而装设备的屏护,分临时遮栏和常设遮栏两种。

15 、绝缘棒:

又称令克棒、绝缘拉杆、操作杆等。绝缘棒由工作头、绝缘杆和握柄三部分构成。它供在闭合或位开高压隔离开关,装拆携带式接地线,以及进行测量和试验时使用。

16 、跨步电压:

如果地面上水平距离为0.8m的两点之间有电位差,当人体两脚接触该两点,则在人体承受电压,此电压称为跨步电压。最大的跨步电压出现在离接地体的地面水平距离0.8m处与接地体之间。

17 、相序:

就是相位的顺序,是交流电的瞬时值从负值向正值变化经过零值的依次顺序。

18 、电力网:

电力网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它是由各类变电站(所)和各种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线路联接起来组成的统一网络。

19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是动力系统的一部分,它由发电厂的发电机及配电装置,升压及降压变电所、输配电线路及用户的用电设备所组成。

20 、动力系统:

发电厂、变电所及用户的用电设备,其相间以电力网及热力网(或水力)系统连接起来的总体叫做动力系统。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六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三途:火途、刀途、血途。

四谛:苦、集、灭、道。

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五根:信根、进根、定根、念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定力、念力、慧力。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戒:杀、盗、淫、妄、酒。

五利使:见惑的五大类,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顿使:思惑的五大类,即贪、嗔、痴、慢、疑。

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七菩提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 八圣道分: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识盛。

八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无想天难、北俱芦洲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生在佛前佛后难。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每一谛有示相、劝修、作证三转,共十二行法-轮。

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劝修转:此是苦、你当离。此是集,你当断。此是灭,你当证。此是道,你当修。 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离。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见思烦恼:即执着,共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断见惑超三恶道、断思惑超六道。

尘沙烦恼:即分别,

无明烦恼:即妄想,

佛教的名称:

佛:觉悟的人,即快乐无忧名为佛。

菩提萨埵:

罗汉:共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

比丘: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比丘戒,约250条) 比丘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比丘尼戒,约348条) 沙弥: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尼: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同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优婆夷:(同女居士)受了三归依及五戒并戒行圆满的人。

沙门: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中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

白衣:印度地区,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住持:(同方丈)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副寺:指管财会之僧人。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

《佛教中部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七

1. 脊休克:高位脊髓突然受到损伤,损伤面以下的暂 时功能丧失,无反射活动、无反应状态。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20.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5.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39.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1.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46.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47.原尿:由肾小球滤过产生的血浆的超滤液,不含有形成分和大分子蛋白。

4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量,也称肾小球清除率。

50.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中葡萄糖浓度。

51.激素: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物质,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52.远距分泌:经过血液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53.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

54.自分泌:分泌的激素返回来作用于自身。

55.神经分泌:经神经纤维于末梢释放神经激素的过程。

56.肽能神经元:能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分泌细胞。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与促垂体区核团内。

57.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58.应激刺激:一般将能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59.应激反应:是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为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6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现。

6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cl-、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65.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66.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篇八

1. 脊休克:高位脊髓突然受到损伤,损伤面以下的暂 时功能丧失,无反射活动、无反应状态。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6.心输出量: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8.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20.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1.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35.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39.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41.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46.肾小球滤过: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47.原尿:由肾小球滤过产生的血浆的超滤液,不含有形成分和大分子蛋白。

4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量,也称肾小球清除率。

50.肾糖阈: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血中葡萄糖浓度。

51.激素: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信号物质,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经过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52.远距分泌:经过血液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53.旁分泌:不经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细胞。

54.自分泌:分泌的激素返回来作用于自身。

55.神经分泌:经神经纤维于末梢释放神经激素的过程。

56.肽能神经元:能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分泌细胞。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与促垂体区核团内。

57.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58.应激刺激:一般将能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

59.应激反应:是以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为主,多种激素参与的使机体抵抗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6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na+、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可引起冲动出现。

6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对cl-、k+ 通透性变化,主要是氯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65.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66.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子。

67.神经反射:是指在cns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68. 后放:即使刺激已经停止,传出通路仍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放冲动的现象。

69.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之为牵涉痛。

71.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72.β运动神经元: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73.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的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