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试地理说课稿(实用16篇)

时间:2023-12-17 17:13:22 作者:字海

在面试前,求职者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能力做好充分准备。以下是一些关于面试失败的教训和反思,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应聘者的重视和警醒。

地理面试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点,熟悉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课件。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三、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让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本节共包括5部分:

(1)创设情境。

(通过板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入教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教授新课。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三部分的学习。

3、活动探究。

结合教材第45页活动部分——“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进而提出我国的城市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最后总结现代化城市要具备的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

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4、课外探索。

设计问题(在最后给出一则材料,关于某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几点城市规划建议,基于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问题和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知道,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应用意识的薄弱,以这些应用问题为背景,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是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的学科。

5、总结反思及课堂练习。

在完成教授新课和活动探究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适当课堂练习,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这一重点,并着重突破“城市化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体现了简洁明快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强化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体验。并且整个课堂中我还将根据教学设备的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投影仪等工具,使知识生动化趣味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过程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为案例,具体展开讲述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同学们要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

地理面试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面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学会调控情绪》。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学会调控情绪》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是第一框的内容延伸与拓展,在理解情绪多样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从而为第七课“培养情趣,追求高雅生活”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充满了心理冲突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情绪具有冲动、易变、不稳定、不协调、不成熟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引导启发。因此,我会在课堂中进行提问互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习惯,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结合小组讨论活动,在帮助别人解决烦恼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地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乐观的心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调控情绪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树立尊重他人、关注他人感受的意识。

【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帮助别人调控情绪,掌握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培养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调控的方法;理解表达情绪要合理,也要顾及他人感受,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难点】理解表达情绪要顾及他人、关心他人。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变化,并知道调控情绪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提高自己调控情绪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法和学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复习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的方法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丰富多样的情绪”,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情绪说来就来,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住它吗?”引出本课的框题“学会调控情绪”。这样不仅可以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还有利于本节课内容的开展,增强知识的连续性。

环节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从整体把握教材,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内容是三个同学对下雨的不同情绪表现,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呢?”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个人态度不同”这样的答案,我会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态度紧密相连,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会对情绪有更直观的认识,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2、排解不良情绪。

我会展示教材中“因情绪冲动而犯罪”的案例,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其他案例,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讨论对不良情绪的看法,并通过小品表演、事件讲述、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展示小组成果。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自控差等特点,积极的情绪可以给人带来勇气、信心和力量,不良情绪会使人冲动、忧郁、懦弱,甚至会让人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得出“需要排解不良情绪”这个结论。

紧接着,我打算组织同学们进行一个“自己平时如何调控情绪”的分享活动。在这个环节,会有学生说出听歌、散步等转移注意力的说法,会有学生说出像哭、倾诉等发泄的方式,也会有学生说出自我激励、解嘲等理智调节的方法,当然,还会有学生说出喝酒、打架、暴饮暴食等不理智不可取的方法。之后,我会让学生来评价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不可取,让学生先形成初步判断,再进行总结,引导第学生要学会运用合理的方式调控情绪。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初中生的情绪本不稳定,通过同龄人案例的分析及同学间的分享,正确认识排解不良情绪的必要性,以及合理调控情绪的方法。

3、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关于薛阳和李晔的故事,集体探讨怎样看待“喜怒哀乐”的这两种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引导学生懂得在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感受。在此基础上,我会告诉学生还要学会关心他人情绪状态,共享快乐、分担忧愁。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会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突破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供三个同学的情绪困扰案例,组织学生同桌间交流,为三位同学排忧解难。这一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真正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采用了结合板书内容,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通过课堂小结,可以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下堂课的教学,我还设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预习第七课的内容,并试着找出情绪、兴趣与情趣的关系。通过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地理面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案例教学)。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制定了本节课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难点: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4、说学法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1、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具体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说复习提问。

2说新课导入;

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说新课教学;

(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说课堂小结;

(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5说课堂练习。

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6说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是:×××。

五、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地理面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部》第二节的内容,第二节概括阐明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人文地理特征,讲述了九个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利用已学的经纬度知识阅读出俄罗斯大致的经纬度,利用已学的等高线图上的高度表和五种地形,读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两个影响俄罗斯气候的主要因素出发。

明确俄罗斯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俄罗斯各地气候的差异。利用大洲的界限知识掌握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俄罗斯煤,铁,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章在此将知识进一步巩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1)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掌握俄罗斯的气候和地形的主要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经济大国;掌握工业区的分布和主要工业部门。

(3)了解俄罗斯内河航运,铁路和海上交通的基本状况。掌握和记忆主要的港口和西伯利亚大铁路及重要的城市。

2、能力目标:

(1)得分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

(2)综合分析说明欧洲和北亚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3)综合分析俄罗斯工业建立的基础和地区分布和日本有何区别。

3、情感目标:通过俄罗斯自然资源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使学生用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念来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的分析和突破。

1、重点。

(1)北亚的位置:

北亚全部为俄罗斯所占,大部分为中高纬度其决定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

(2)俄罗斯的面积: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的国家,通过读图明确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这是欧亚两洲的界限。为说明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打下基础。

(3)俄罗斯的气候:

从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分析其气候特点。“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东部平面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部西伯利亚地区常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的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苔原气候,东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有小部分温带季风气候使学生认识气候分布的明显地区差异。

(4)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读俄罗斯矿产分布图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可以使学生理解资源与工业的关系及建立的基础与地区分布和日本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工业主要上建立在本国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基础上且以重工业为主。

2、难点: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主要从农业,工业的分布,历史的,人口的分布,交通运输网的疏密来分析得出俄罗斯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而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地区落后,人口稀少。

二、说教法。

本科题教学为一个课时本节棵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与回顾已有的地理知识相联系。

三、说学法。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分区地理知识我们前面已讲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能力尚未完全建立。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应当突出重点,实现深化提高的目标。

(二)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三)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

(五)说板书设计: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地理面试说课稿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数学教师面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章第x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为后面学习做准备,在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善于。

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由xxxx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生学习的学习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自信心、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数学能力的发现,以及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体育教师面试说课稿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跳跃是人体基本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小学生喜爱。跳跃与游戏的内容丰富,生动有趣。通过跳跃与游戏的结合,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欢乐,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动作知识与实用技能,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水平二的学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在观察时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缺乏顺序性。独立意识也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希望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更多地思考和展示空间,评价方式多采用鼓励、启发等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热爱体育锻炼。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动作要点,80%的学生能完成跳远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跳跃的游戏练习,发展速度、协调、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重点】。

掌握跳跃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难点】。

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结合。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错误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分解练习法:通过分解技术动作,降低技术动作的复杂度,更易于让学生掌握动作,激发学习欲望,获得成就感。

4.完整练习法:通过完整动作的学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练习。

5.游戏比赛法:通过游戏与比赛的穿插,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效率。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教学意图】简短精炼的开始部分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锻炼学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课前对于着装的检查以及安全的提醒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准备部分(5分钟)。

1.玩赛龙舟游戏。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4队,每队学生竖排一行,头扎红色布条,面向前蹲下,两手分别扶住前面一个学生的腰,比赛开始,学生同心协力蹲着前进,游戏当中,不能松手,队伍自始至终没有断队的现象,最快到达终点的一队为胜利。输的队伍蹲起五个。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教学意图】把平时枯燥的跑步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配乐韵律操替代了传统的徒手操,在活动关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放松心情,融入课堂。

(三)基本部分(27分钟)。

1.导入:我会以情境进行导。“同学们!青蛙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要开始了!大家想不想当蛙王啊?”,由此导入本节课内容:跳跃与游戏。

【教学意图】通过运动会的情境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利于项目的学习与练习。

2.示范:首先,我会组织学生呈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我在队伍的前方做侧面示范。示范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跳远一共分为几个步骤,经过学生回答总结得出三个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

【教学意图】侧面示范有利于展示动作的侧面和按前后方向完成的动作,好的示范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会在脑海里建立初步的动作表象,同时适当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引起学生对动作关键环节的注意。

3.讲解:我会边讲解边做动作,讲解时我会提取口诀,如助跑起跳要自然,两腿屈膝靠胸部,落地屈膝要缓冲。

【教学意图】以口诀的形式讲解可以迅速抓住关键点,直接满足学生对于动作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教学重点上;而边讲解边做示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分解动作更好的理解,使动作理论迅速回归实践,迅速提取之前学习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练习。

(1)原地预摆练习。

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后摆。

(2)蛙跳辅助练习。

练习设置: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

(3)整体动作练习。

练习设置:让学生把预摆跟起跳腾空动作进行一个结合。在落地的时候强调要收腹举腿,小腿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后摆,并屈膝落地缓冲。

在以上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上下肢不协调,落地没有充分缓冲的问题。我会以正确动作示范和口头提醒的形式帮助学生改进。

【教学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能在游戏的乐趣中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的个别纠错与集体纠错,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回归正确动作。

4.检验:在检验环节设置游戏展示环节,全体学生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进行袋鼠跳比赛:让每组同学接力袋鼠跳,看哪组最后跳的最远。比赛过后,我会表扬获胜小组,鼓励其他小组,并让获胜小组分享胜利经验,互相学习。

【教学意图】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进行比赛是对整堂课学习效果的检验,游戏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更加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疲劳,为下节课做好身心准备。教师的针对本节课的鼓励性评价,也为学生树立信心。

标志筒4个、录音机1台、磁带、田径场、口哨。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25~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面试说课稿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面试说课稿范文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牧歌》,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歌》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f宫六升加变宫调式调,2/4拍,情绪抒情宽广,旋律宛转悠扬,描绘了草原放牧的故事与场景,表达了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长调和短调知识,感受作品表达热爱家乡和生活,体会生活的美好,提升演唱技能。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牧歌》,加深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感受蒙族人民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增强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演唱,并配以讨论、欣赏、分析探究等活动/方法,学生能够了解长调的音乐特点,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的音乐特点,掌握其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的演唱特点。并能够用悠扬抒情的情绪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热爱家乡和生活的情感。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了解蒙古族民歌风格,掌握《牧歌》演唱特点。

难点:分辨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请同学们演唱各地区的民歌并提问各地歌曲风格都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因为地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歌曲风格,有的细腻婉转,有的活泼跳跃、有的高亢嘹亮。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牧歌》。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花之圆舞曲》,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花之圆舞曲》是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为四个主题,全曲的结构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乐曲为d大调,3/4拍,情绪轻快、活泼,旋律抒情、幽默。舞剧《胡桃夹子》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是作为欢迎和歌颂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玛丽的热烈气氛达到高潮时演奏的。这首圆舞曲不仅是这部舞剧中的重要乐曲,而且在柴可夫斯基许多圆舞曲中也是最突出的一首,同时也是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花之圆舞曲》的聆听与欣赏,学生能够了解圆舞曲音乐风格特点,并能够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音乐作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音乐的好听与否,渴望更深一层的了解音乐的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我会通过反复聆听、直观演示以及音乐实践,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同时,这时期的学生正值变声期,我会通过教授歌唱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嗓音的保护。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欣赏作品《花之圆舞曲》,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并且从中体会作品所表达对善良勇敢的女孩的歌颂。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花之圆舞曲》的聆听与赏析,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学生能充分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并通过对竖琴的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以及圆舞曲音乐特点的了解,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与画面美。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聆听欣赏《花之圆舞曲》,了解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难点是通过对乐曲分主题的聆听,正确把握对乐曲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别有创设情境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选段,请学生聆听感受,随之引出其中第二幕音乐《花之圆舞曲》,顺势引出新课。

运用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听到所传达的内容,感受芭蕾舞剧,与课前做好过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快的引出新课,走进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课下到课上形成更好的衔接。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学生经过认真聆听后得出,歌曲情绪活泼、轻快,带给我们抒情而优美的感受;乐曲采用了管弦乐演奏,以竖琴圆号、单簧管为主。我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之后我会简单介绍竖琴的相关知识:竖琴是一种大型弹弦乐器。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据埃及古图记载,此种乐器出现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

紧接着再次播放乐曲,设问:乐曲属于什么音乐形式?是怎样的曲式结构?

学生通过乐曲三拍子的音乐特点以及乐曲轻快优美的主题中得知圆舞曲以及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我会补充总结,简单介绍歌曲背景以及圆舞曲:舞剧《胡桃夹子》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是《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第二幕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音乐,经常单独演出。竖琴的华丽流畅的序奏之后,圆号以重奏形式奏出圆舞曲主题,旋律如歌,表现出糖果仙子与仙女们轻盈婀娜的舞姿,在单簧管相呼应的独奏之后,乐曲的主题抒情而优美。

圆舞曲,又称圆舞曲(waltz),有时音译为“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和德国的连德勒舞,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歌曲的情绪以及速度,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够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学生积极发言,补充总结出乐器有竖琴、提琴、圆号、单簧管;音乐情绪清新优美,犹如清晨花仙子从树林里慢慢苏醒的画面感。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我进行引导总结。

第二主题由弦乐演奏,明朗轻快,长笛用活泼、短促的五连音断音与之相对答,音乐主题慢慢由第二主题变得活泼明亮。

随后播放第三主题与第四主题,请学生以音乐小组的形式自行欣赏聆听,并对比整个乐曲的旋律发展,总结特点。

最后完整聆听整个乐曲,感受圆舞曲的韵律特点,并加入肢体动作感受音乐;轻声哼唱乐曲第一二主题旋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赏析作品的思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更全面地掌握歌曲情感以及所传达的精神,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把握作品。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欣赏观看《花之圆舞曲》视频选段,再次深入感受乐曲表达欢迎和歌颂善良勇敢的女孩子玛丽的热烈气氛。

通过以上这样的环节设计,根据新课标能够更加体现学生主体性,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聆听《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进行对比赏析,下节课进行分享。

这样一个开放性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1.2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四种方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相关知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而且各个方面都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过程相对而言比较顺畅。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应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和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解法、启发引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提问怎么样的一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定义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由此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启发法等。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实验一:取两长两短的四根木条用小钉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其中两根长木条长度相等,两根短木条长度相等。如果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个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实验二:取两根长短不一的细木条,将它们的中点重叠,并用小钉钉在一起,用橡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学生能初步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紧接着继续提问学生: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证明它们吗?如何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先请学生将命题翻译成符号语言,指出已知和待证结论。接着我给出提示:观察两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什么样的图形?如何判定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判定平行需要的条件怎么得到?给出思路引导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证明。学生完成后,我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由于时间所限,我会直接告诉学生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证明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并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相应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只考虑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们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四边形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呢?并给出思路引导:先想想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性质?写出逆命题是否成立,能否作为判定方法?请学生稍作讨论,得出猜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继续小组合作证明。我会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前三条判定定理。学生不难完成证明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梳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时巩固。

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以及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下午好,我是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的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第2章的第1节“word2003的概述”。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6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十二五”精品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由查东辉、陈伟莲主编,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1版。该教材在内容上去粗取精,针对实际应用,每章都涵盖了实用易学的知识点,易于吸收和运用。本节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第2章的第1节“word2003的概述”。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它在整个章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牢熟练握word2003窗口的组成和工作环境的设置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讲解—演示—出题—实践为主线,以讲授法为主并配以任务驱动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回顾复习上节内容。

通过简单的提问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比如:“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从而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课后复习。

二、展示作品、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应重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另外,还要重视教材中的疑问,并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实践操作。

根据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最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课堂操作要求。

五、布置作业。

将课后习题按照要求做好并发送至老师邮箱。第六方面说教学反思。

授课中我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巩固”。我会根据学生能力,适时地对他们加以组织调控,设置学习任务。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后再让他们开展互帮互学,带动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使他们共同提高。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对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专家和评委!

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6课,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这篇课文有种浓浓的回味和追忆的感觉。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个准确的把握,对于学生情况也要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本次课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的,他们已经能够读懂基本的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体会的过程和准确把握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1.认识“毡、卸、咀”三个生字,会写“嚼、袄”等九个生字;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懂课文,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基于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恋。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会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会打开ppt(播放背景音乐《童年》)请同学们看看我展示的课文标题然后进行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猜猜是什么意思,待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看法我会在此设置一个悬念,然后带领大家进行学习,验证一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这样的导入既可以很自然的进行新课教学,也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大家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完后我会让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查完后还不理解的用圆圈勾画老师讲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解决完生字词后我会请同学来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是对文章进行大体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次朗读,深入体会。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本环节中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在上次阅读的基础之上再次仔细读,读完之后找出文章围绕骆驼写了哪几件事,写这些事是为了体现什么?学生不一定每件事都能找出来,那么在这里我会设置同桌互相合作,交流来找这四件事。四件事情找出来就要从中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设置小组讨论找出写每件事时所用的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设置如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来时间很快过去,自己交替,但是骆驼却再也没有了,其实也是在说已经逝去的童年生活再也没有了。引导学生在一次一次的阅读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情感。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有些句子不太好理解,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鼓励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能自勇敢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有所思,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谈学习后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哪些事情以后想起来可能会念念不忘。我将适时进行指导补充。

第五环节:作业小结。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会给学生布置如下书写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件自己认为有趣的事。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冬阳·童年·骆驼队。

好的板书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看来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重教学方式,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面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于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1课时。本节教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新闻发布会”,主要是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中国制造的产品;第二部分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最后一部分是身边的进口货。教材这样编写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培养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知道了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旨在帮助同学们树立全球化的理念,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商品的正确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培养既不盲目“自大”又不盲目“崇洋”,对外来事物持包容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讨论、专题调研等活动,认识到中国货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养成以开放的国际视野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认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难点】。

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使学生学有所获,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谈话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问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合作探究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1.新闻发布会。

第一步,学生分别走上讲台,展示所收集的关于我国出口商品信息的资料。

第二步,台下同学做小记者,简要地记下相关数据。

你还知道中国制造的哪些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

教师讲解国表的有关知识,结合之前记录的数据,请学生试着画一个与我国出口商品状况有关的图表,横、纵坐标自拟。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2.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借助课件去了解一下“madeinchina”的产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

(1)出示南非地图。了解南非与中国的距离。

(2)在这儿举行了轰动全球的世界杯足球赛。让我们走近南非世界杯,来参观一下场内外。

难怪别人说中国足球队没进南非世界杯,可中国制造却在南非世界杯上狠狠地赢了一把。

第二步我们来思考,仅仅只有南非有我们的'“madeinchina”吗?(不是,还有很多,如,美国、日本、法国……)。

(出示地图)是的,“madeinchina”遍布世界各地。

第三步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17页《我在美国逛超市》,其他同学注意听。

同桌之间交流,你对黄奇逛美国超市的经历有什么感想?

(老师提示:小学生黄奇和姨妈的交往背景是我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若干年前的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与现在有较大差别。姨妈给黄奇家带东西,反映的是当时国内居民收入低,市场物资匮乏的状况,姨妈从国内买东西带往国外,反映的是国内用品的质量和款式与美国市场相同或相近并且价格低廉。)。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

3.我身边的进口货。

第一步,教师出示几件来自其他国家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认识到中国货走向世界的同时,进口货也走进国门,经济交流是双向的,初步培养学生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整理产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品的调查结果,填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包括物品名称,品牌,产地,调查方式等。前后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可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

环节四: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的环节,我打算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的调查报告,包括中国制造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设计意图:设计小组调查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本着直观、简洁的原则,利于学生掌握重点,设计如下: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新闻发布会。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

三、我身边的进口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