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10-03 06:33:37 作者:文轩 最新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

2、简单了解一些昆虫的特征和习性,感受昆虫的多样性。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贴纸。

活动过程:

一、昆虫聚会

师: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昆虫,看看有谁呀?

(出示蝴蝶)师:这里还有许多小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漂亮)那你们知道蝴蝶小时候是什么呀?(毛毛虫)对,蝴蝶就是从毛毛虫慢慢演变成的。

(出示蚂蚁)师:又爬来一只(小蚂蚁)你们在哪里见过蚂蚁呢?蚂蚁的家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出示瓢虫)师:又飞来一只(瓢虫)你们知道哪种瓢虫?(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因为它专门吃小虫子),但是不一定每种瓢虫都是益虫哦,比如这些瓢虫,看看它们在吃什么?(树叶)对,破坏植物,所以它们是害虫。

(出示蚱蜢)师:还有一只小昆虫是谁呀?(小蚱蜢)它有一种什么本领?它能在草丛中跳来跳去的。

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自主探索各种排序方法。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教学准备:

1、红、黄色卡纸若干,自制面包若干;

2、自制地图一幅:

3、模拟场地;

三、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和幼儿听《感恩的心》跟随老师进入场地。

(二)谈话引出主题: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打来了求助电话,说他们那里发生了火灾,虽然大火扑灭了,但是它们没有食物吃,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了,我们一起给他们运一些面包去吧。

2、教师:“但是通往森林是没有道路的,只有一张地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路出发吧。

(三)引导幼儿根据要求解决困难:

(1)遇到小河:

1、师:怎么办?(搭桥)那我请小朋友们分组,搭一座有规律的桥吧!

2、请幼儿分成四组将这些卡纸铺成各种各样的长长的桥。

幼儿分组边讨论边操作将这些卡纸根据颜色铺成各种规律的桥。

3、幼儿分组讨论操作。

4、师:”铺好的小组请站到旁边,我们一起看看哪个小组搭的桥是有规律的。“5、集体讨论幼儿操作结果,和全体幼儿一起从第一队开始按顺序读出泡沫板颜色,等找出规律后再问幼儿,如果再向下接着按这样的规律排,应该再放什么颜色?(此处让个别幼儿来操作)。请小朋友快速的过桥我们继续前进!

(2)进入丘陵地带:

1、师:晚上了,我们要休息,怎么办?(铺地毯)”地毯有什么形状的呢?(幼儿回答:一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那我请小朋友们分成四组根据卡纸颜色铺成有规律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毯。”好,现在开始行动“。

2、铺好地毯的士兵请迅速归队,我们一起看看每一组铺的地毯是什么规律的?”如图:

第一组:

第二组:

好,现在开始休息!

(3)(大约1分钟后)进入大山:

1、师:早上起床,我们要翻过大山,怎么办?(铺路)那我请小朋友们分成四组边讨论边操作将这些卡纸根据颜色铺成有规律的长方形路。师:要求要按规律,不能和前面的一样。教师:“铺好路的小组迅速回队,我们一起看看每一组铺的路是什么规律的?”3、总结点评。如果再向下接着按这样的规律排,应该再放什么颜色?请小朋友们快速翻过大山我们继续前进!

(四)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终于到达了森林,让我们把面包送给小动物们一起来舞蹈吧。”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今天执教的体能游戏活动中,我认为通过对环境细致和充分的利用以及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使这次活动达到了我所预想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非常高,情绪愉悦“(2)整个活动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幼儿在玩挑战性较大的器械中,部分能力较弱、胆子较小、意志力较弱的幼儿活动情况,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通过帮助和鼓励,最终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表现在,我感觉对孩子的全面关注还不够,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还要加强,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排列位置或其他原因因素的影响,初步告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量守恒。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一二三四五》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操作探索

1.通过观察,感知数量守恒的意义。

(1)感知数量守恒与颜色无关。

教师出示教具“魔术帽”中的5顶红帽子和5顶绿帽子

教师:红帽子多还是绿帽子多,为什么?引导幼儿明白两种帽子的颜色不同,但数量相同。

(2)感知数量守恒与大小无关教师出示5顶大帽子和5顶小帽子。

教师:这两组魔术帽,哪组数量多,哪组数量少,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两组帽子大小不同,但数量相同。

交流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颜色、大小怎样变化,数量不变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数量守恒与空间的变换无关。

教师出示教具“小圆片”,将5个圆片任意摆放在黑板上,请幼儿数数一共有几个圆片;数完后请个别幼儿变换不同形式摆放,再数数有几个。

引导幼儿知道虽然圆片排列不同,但数量不变。

3.游戏“摆一摆”

分组游戏,每组选一名幼儿抽取一张数字卡片(5以内),其他幼儿取出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成不同形式,比比哪组摆的形式多。

4.理解数量守恒与物体的外形特征无关。提供数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积木让幼儿拼摆,进一步理解数量守恒。

交流小结:数量相同的物体,无论颜色,大小,空间位置、外形特征怎样变化,物体的数量不变,这就是数量守恒。

结束活动游戏“梅花开”

请9名幼儿,让幼儿听指令做动作。教师说指令:梅花梅花3朵开。幼儿每3人站一起,排一排,蹲一蹲或者抱一抱,变换不同的造型,加深对数的守恒的理解。

活动反思

活动前,我引导幼儿用儿歌的形式对五以内的数字复习,激发了幼儿扩展的兴趣,颜色不一的魔术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好奇心,从颜色到大小不同的变化,能更直观体验数值的守恒,整个活动体现了孩子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发现,探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是有些不足之处,从大小,颜色,空间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有些幼儿会中途失去耐心和兴趣,另外,整个节奏感还要强些,内容紧凑些。

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篇四

设计思路

在“小超市”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能熟练地点数,但若要求他们进行一一对应地默数,就会有困难。如默数到“5”,报出的总数有可能是“4”或者“6”。其实这是幼儿不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是集合的总数,不理解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幼儿学习某些概念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和理解的,而不是靠教师教会的。所以我依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正在开展的“好吃的食物”主题,设计了“听声音数糖果”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第一次采用了默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明白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活动中还添加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多1”或“少1”,并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开展。这也是此活动的一个创新点。

活动目标

1、能通过“听声音”点、默数5以内的数,并能找出相应的数字。

2、让幼儿尝试着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

活动准备

1.供幼儿踩的板板6~8块,上面写有数字。

2.糖罐一只(最好是铁罐),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玩法一:

1.师出示铁罐和糖果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糖罐和许多糖果,我们一起来想想能做什么呢?”“听声音数糖果'的游戏。现在小朋友分成两组:苹果组和西瓜组,我们来比一比哪组的'孩子最棒。”

2.请小朋友们用双手蒙住自己的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听到放进了几颗糖果,并要及时验证)具体规则如下: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哦。

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待老师请到后才能站起来大声回答。

玩法二: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板板,上面有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几呀?”(教师一边放板板,一边让幼儿认认板板上的数字)

2.“这次游戏的玩法和刚才的不一样。小朋友蒙住眼睛,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不能马上说出答案。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有这个数字的板板。”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每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踩板板时不能拥挤,用脚碰到板板就行了。

玩法三:

1.“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更有难度的游戏,也要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往糖罐里放了几颗糖果。听完后等老师说开始,小朋友就去踩比这个数字多1的板板。踩对的孩子老师要来抱一抱他,还有好吃的糖果奖励。”

2.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玩“少1”的游戏。(“多1”或“少1”的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游戏水平及时调整)规则:

一定要蒙住眼睛,不能看。

教师说“开始”,幼儿才能离开座位去踩板板。

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积极投入,高潮迭起。分析原因,其一是游戏中的规则简单,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和操作。其二是游戏具有趣味性,默数是中班上学期不常用的一种数数方法,所以幼儿很喜欢。听完声音后不能马上回答,而是要捂住嘴巴听到命令后才能报出答案或去踩相应的板板,小小的一个动作既帮助幼儿遵守了游戏规则,又让他们沉浸在游戏情节中。

对于教师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则活动。其一这个活动教具少,便于操作。其二是规则简单,便于教师交待清楚。其三是整个活动层层递进,幼儿在活动中练习了默数、手口一致点数、尝试理解“多1”或“少1”的数概念等。整个活动贯穿了“形式不变内容变”的设计原则,让幼儿反复练习,却不感到枯燥乏味。

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游戏规则,游戏后要有验证环节,因为验证就是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数数时最后一个数词代表集合的总数这一数概念。

幼儿园中班数学对应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

2、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教学准备:

10只篮子,依次放入数量为9,8,7,6,5,4,3,2,1的实物玩具,第10只篮子内不放玩具。多媒体课件(有关“0”的课件,尺、温度计、门牌号、车牌、比分牌、球衣编号)。数字娃娃表演。每人一个数字。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引出数字“0”

1、依次出示篮子里的玩具。提问:篮子里有什么?用数字几表示?(复习数字1—9)

2、第10只篮子内没有放玩具,知道没有用数字“0”来表示。

3、感知“0”的形状。

4、让幼儿说说还有什么没有了也可以用“0”表示。

二、讨论

1、教师: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

2、幼儿自由讲。老师放多媒体幻灯片,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1)东西没有了用“0”表示,“0”表示没有。

(2)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

(3)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

(4)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5)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

3、总结。“0”的作用真大,不同的“0”表示不同的含义。

三、观看表演

1、复习0—10的排序。

2、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

3、启发幼儿说出“0”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比其它数字大。

四、游戏“找朋友”

1、要求两个数字娃娃做好朋友,比比谁大谁小,大数字娃娃站着,小的数字娃娃蹲下。

2、要求两个幼儿能听音乐找朋友,并能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用相应的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从教案上来看,你的教学目标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比较复杂一些,甚至于超出了你预设的教学目标。如:。“(2)湿度计上的“0”表示湿度0度,越往上温度越高,越往下的温度越低。(3)车牌、门牌、电话号码、年历、球衣上的“0”表示一个数字。(4)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5)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1:0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这些地方太复杂,太难,反而会分散孩子对你要在教学活动中达到的主要的教学目标——“1、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引起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0”的兴趣和思考。2、初步知道“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懂得0比1小。”的理解。建议将说道的环节简单化,目的性更明显、突出一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