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演讲稿 人生的境界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3-08-30 06:05:39 作者:雁落霞 人生境界演讲稿 人生的境界教案(优质6篇)

演讲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机会,特别要注意字正腔圆,断句、断词要准确,还要注意整篇讲来有抑有扬,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那么演讲稿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一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lw/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lw/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二

1、一位佛友抱怨:为什么我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大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你帮我办一件事好吗?佛友:我绝对帮你办好!大师:帮我买一辆汽车。佛友: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大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2、幸福就在身边,知足便是天堂。

3、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4、别人的好不代表我们的不好,别人的不好也不代表我们好,但咱们总会有羡慕别人或看别人好戏的心态。其实不用,这样看着别人挺累的,做好该做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该你的怎样都跑不掉。

5、他人的敌意,对我来说,一直是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也是变相的鼓励。

6、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活一天就拥有24个小时,你浇灌在哪里,哪里就可能长出灿烂的花朵。你每周读一本书,十年就是520本,你就可以涉猎百家。你每天写500个字,十年就是180万字,你就可以着作等身。你每天发呆,十年就成呆萌。你每天狂吃,十年就成胖子。专业无它,专注而已。

8、成长是一种痛,痛过多少就成长了多少。但从此,也许我们笑得不再单纯,哭得也不再惊心动魄。

9、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10、有时候,你想念的是记忆,不是人。

11、失望只有两种可能:选错了人,或是怀有不该有的期待。

12、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是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

13、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14、人如果做了错事被追问,第一个反应是不承认是撒谎,第二是寻找一大堆理由自圆其说,第三是责怪别人,第四是沉默,第五才说,我错了。这个过程是将错误不断放大的过程,以至于无可挽回,连忏悔的机会都丢了。聪明人会首先说,我错了。可惜生活中能够首先说我错了的人,不到万分之一。

15、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16、一个人发展的越好,那么他犯过的错误就越多。一些人过中年,还没有取得成绩的人,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力求稳妥,小心谨慎,看似没有失去什么,却失去了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辜负了自己可能的成就,从而让自己变的平庸。

17、人就是这样,好一下,坏一下,高兴一阵,痛苦一阵,在自知冷暖中,我们慢慢学会了隐忍,日子就不觉得难过了。

19、最好的人生是这样的: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沉静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经历了长夜,守到了黎明,穿行过黑暗,还相信阳光,带着强大的内心上路,脸上有卑微的笑容,一路看山看水,走走停停。

20、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与其埋怨,不如思变。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三

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有时也是自私、虚荣并且贪图享受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自私的同时又伤害了他人或国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去争名夺利,不要在金钱、美色的利诱下迷失方向,不要在纸醉金迷中失去自我。这是人生的基本准则。

融入社会生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走出社会生活,能正确地看待世界,看清人生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是相当不易的。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品尝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辛,但他仍然融入生活,忧国忧民,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很了不起的。

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这是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与痛苦而不能自拔,只有了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照片反映的是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那兀鹫用贪婪的目光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将她吃掉。照片引起人们很大的争议,人们质问迪克里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他,最后他在绝望中自杀了,时年只有33岁。他陷入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这个问题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不能“出乎其外”,只能留下悲剧让人思考。

无论是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诱惑都会很多,苦难的经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陷入困苦之中而不迷失自我、不迷失人生的方向,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跳到生活之外去欣赏生活、去反思生活。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像陶渊明、屈原等一样获得更多的生活认识,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觉解 “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 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五

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鹰的境界。鹰高高翱翔云端,俯瞰大地,明察秋毫。第二种,乌龟的境界。以弱胜强,清静无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第三种,细菌的境界。若有若无,你说有,它又看不见,你说它无,又真实存在。

第一种,是孔子的境界。第二种,是老子的境界。第三种,是佛祖的境界。孔子的境界,可以成就俗世的强者,雄霸天下,一展雄风。老子的境界,可以成就弱者,以弱胜强,什么都以最终结果论胜负。佛祖的境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二者都是小儿科。

如果人生就是挑一担水上路,任务是把水送到终点。我想结果是,第一种境界的人会谨慎地保护桶子和水,历经千辛万苦,不惜一切代价,把水和桶安全送到终点,在桶落地的刹那,突然发现,桶底穿了,水漏完了。第二种境界的人边走边喝,边走边把空桶的多余的边缘去掉,快快乐乐好似疯子,待到达终点时,只剩下桶底了。第三种境界的人把桶和水都潇洒的扔掉,轻松自在,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到达终点时,什么都没有,却告诉大家,这就是解脱的方法。

我们都不想做乌龟,缩头缩脑,猥琐得很。做细菌?谁都没有这样想过,大家肯定会想,这样想的人肯定是疯子。我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雄鹰,拼搏吧,奋斗吧。世界的王者有几个?天上的雄鹰又能有几只?想做雄鹰,结果却做了小鸟,与雄鹰为伍,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往往做了它的可口晚餐。细想下来,还不如做只乌龟,修心养性,却能颐养天年。做细菌?呵呵,那是王者的天敌,躲在王者的体内,自由自在。我们都是有益菌啊,你身体的百分之五十都是啊,没有我们,你会立即死亡。

老鹰翱翔,小鸟雀跃,乌龟爬行,细菌无所不在。谁是强者?谁是弱者?我们甚至说不准。以气势力量论英雄,老鹰为最。以寿命长短论英雄,乌龟为最。以最终结果论英雄,细菌为最。最终谁来超度你?当然是细菌。

观天下帝王家族,国破家亡时,莫不血流成河,往往国亡时,就是灭种时。做臣子的,今天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明日诛灭九族,人去楼空,数都数不清。黎民百姓,就如那乌龟,躲不过的也许被捉去杀了,躲过去的也许又香火不绝。出家人,往往是被放过的,因为他们有益无害啊。也有死于战火的,那都是自己的劫难。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人生如饮茶,冷暖自知。人生如穿衣着鞋,合不合身,夹不夹脚,自己知道。适合做雄鹰的就做雄鹰,适合做小鸟的就做小鸟;适合做乌龟的就做乌龟,适合做细菌的就做细菌。

做什么都好,只有符合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快乐自己的快乐,幸福自己的幸福。爱自己所爱,想自己所想,生活着自己的生活,就是天道。

人生境界演讲稿篇六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