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案例12篇)

时间:2023-10-26 17:21:55 作者:薇儿 最热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案例1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赶快来看看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吧,或许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因为有趣的书名,我饶有兴趣地翻了一下,就敬而远之——直觉是一本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捧起这本书,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字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学等多方面的当时最前沿、现在也不过时的知识。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领略科学的“无穷大”、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人类的方法与潜力“无穷大”,处处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在看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无穷大的数的大小时,我想起小学数学一年级中的“一一对应”,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而在抽象这种思考方法的过程中站位仍需再高一些,做更多的引导,开阔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们在体验、追问、探索中开始对这一方法的认识、理解、运用。

这种追问与思考在“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一节中,除了更加明晰的知识阐释,也更多的显示出人文的气息:快乐而坚持的态度;时而循序渐进、时而又另辟蹊径的方法;严谨细致的风格以及“世界很大,我还渺小”的理念。

读及此处,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看、想、做,摒弃自大,不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读过《有用的0和1》这本小册子,我翻开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目录,全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以前读《十万个为什么》,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而读《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时,我觉得它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科普著作,这本著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该书作者是俄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乔治.盖莫夫,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他非常重视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除了经常为《美国科学家》、《今日物理学》和《科学的美国人》等杂志撰稿外,还写下了二十多本出色的科普作品。

作者这本《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是“通才教育”的科普书。全书以生动的语言着重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先漫谈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如,阐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四维时空结构,并讨论了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宏观世界(如太阳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同时也涉及了一些较为深奥的领域,例如虚数的概念与应用、“最纯粹的理论数学”数论等等,作者用详细而具体的解法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深邃与奇妙,并在无形中清楚呈现了虚数的实际运用时空相对性等等。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有的人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但是当你阅读这本书时,就会发现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其实是那么有趣的故事。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里面不仅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本月的读书推荐,是一本写给12岁以上小朋友的科普读物《从一到无穷大》。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切实感受到枯燥的基础理论的美好,诚心诚意的觉得那些理论漂亮的很,尤其觉得那些公式美得一塌糊涂.....

这本书是被我列为“必须给自己小孩反复看的书籍”之一,让我们一起看看别的读者的感受。

对于我这种伪的科学爱好者(一定要区别于伪科学的爱好者),公式啊数据啊统统不重要,看过就忘。甚至是那些被感叹过的理论本身,最终能够记下的也是异数。长存心中的,想要在书中寻找的,只是科学自己的美。我是诚心诚意的觉得那些理论漂亮的很,是真的让人惊叹的漂亮。(或者是,这就是真相的单纯的美?)(亦或者,我就是一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的典型?)。

一手拿书,一手拿笔。方便随时在书的空白处写在诸如“呃,扭曲的世界,扭扭”或者“果然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类要打上个人烙印的评语,不过后面的那句后来又划掉了,想想看还是有问题,应该是上天一天地上一年才对嘛。。。这个动态是要突出滴。。。呆在天上不动的话,时间也是不会变慢的吧。。。划下大大小小的感叹号,以及就着原图画出奇怪的线条。似乎很久没有这样读过书了,看完一页想一想。

四维正方体在三维平面上的投影。。。还有苹果变面包圈。。。呃。。。建议有老年痴呆趋势的各位可以参考一下,做做脑力练习。。。

爱因斯坦,einstein,哪里是一块石头,此乃神人也。。。

宇宙的年龄,这本书上标注的才只有50亿岁,可现在大家承认的至少也有130亿岁了吧。果然,探索无极限。。。

看到宇宙的形状的时候,很不满意那。一般大家都认为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界的,这样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曲率为正,就好像球形或者银河系那样的扁平形状;另外一类的曲率则为负,比如说马鞍形。可是,为什么算出来的宇宙形状的曲率应该为正呢。。。我多么多么的希望我们的大宇宙能够是个马鞍形阿。那么,我就可以想象一张巨大的飞毯,而我们就住在这张魔毯的内部。。。如此以来,甚好甚好。

书的语言平实幽默,作者直白又可爱。好像前言说的,读起来好像侦探小说,是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涉及的范围很广(第一章是数论,第二章是相对论,第三章是微观世界,第四章是宏观世界),很好懂,绝不会拒人千里之外。重要的是,翻译好。天晓得我是一个多么讨厌读外国小说的人,翻译过来的的中文怎么读怎么不像中文。可是这本书不是,读起来很流畅。

自己觉得这本书若是能跟着想过来会比较有乐趣。原来学高数还是有点用的啊,帮助理解了很多,比如说虚数之类几何意义啥的,若是高中的时候看来,估计八成是理解不了的。看到评语里面很多人说是中学时候念到的这本书,然后影响颇大受益终生。呃,人和人果然还是有差距的。。。不过我自己也好奇,如果是我中学的时候念到这样妙趣横生的书,或者是别闹了费曼先生,我会不会也心动的走上理科的光芒大道。。。或者能更确切的说物理。。。

吸引人的还有科学里的人文色彩。思辩的很。

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还有阅读时候的快感。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边看边想,再研究研究图,居然就懂了,或者自以为懂了。觉得自己居然有点懂相对论,对于量子力学也可以发表发表点意见,这个感觉不错,被科普的感觉真好。(虽然能记得多久是个大问号。)。

如果以后有个女儿,我是多么多么的想要她学理科啊(不过好像又舍不得让她那么辛苦。。。)。

要把这本书存留起来,毒害将来可能会有的小朋友。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前些天,和人讨论寒假读书的时候,她和我抱怨说,书中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是不懂什么意思。一朋友拍案说道,这不就是我读sci文章的状态吗,每个英文单词都认识,但tmd就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是,英文书籍的中译本假如质量不佳,那么阅读体验就会糟糕得不想形容,其二是,现在的科学论文只能是该领域的研究者才能读懂,对于门外汉来说,与天书无异。然而我今天说的这本书,恰好这两点都不符合。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的作者是g・伽莫夫,是吴伯泽先生在原译者暴永宁先生1988年版本上校正付印的,吴伯泽从195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共发表译作约500万字。这保证的中译本文字的质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到的科学著作指的是类似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并不是指现在的各种期刊。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这类书籍既能给他们领域的专家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或门外汉。

如今的科学论文越来越专业,受众越来越窄。交流越来越专业,促进科学的进展,但这确实给想了解某一领域的人来说,提高了门槛。但《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便是这样一本属于“通才教育”的科普书,。

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虽然这本书的很多内容在之前的教育中都有接触,很多的知识都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教育中被普及,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本1946年出版的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都充满生命力,即便都了解这些知识,但书本身幽默的语言风格也会让人爱不释手。

他告诉你什么是费马定理,告诉你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说陈景润证明了“1+2”。他会向你展示1寸长的线段也好,1尺长的线段也好,1里长的线段也好,上面的点数都是相同的。甚至平面上所有的点数和线段上的点数都相同。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部。

这本书并不仅仅是数学,里面也有物理。里面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谓的重力其实便是时空扭曲的产物,宇宙的边界是怎样的,时空的扭曲怎么证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怎么转化?光速不变的意义又是如何,3.0x10^8这样一个常数怎么成为沟通时间和空间的桥梁。

不仅仅是在宏观的宇宙,四维的空间。在微观世界,原子的结构只是简单得像太阳系一样的吗?电子有着固定的轨道吗?基本粒子中除了质子、中子和电子之外,还有中微子,这个你知道吗?你会相信中微子我们无法捕捉它,只能通过能量的变化估计他的存在,也许他像一个子弹穿过你的身体,而你却没有任何的感知。

虽然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知道核电。但是中子碰撞的链式反应,甚至核裂变的具体流程很难理解,但这本书却做到了。这是一本告诉你科学是什么的书,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的知识在更新换代,但人对自然的认识是阶梯状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世界,在这本书上,你可以感知人们认识世界的历程。

虽然书是作者于1946年写的,距今也已经71年的时间,但是却始终保持着生命力,仍然是了解这个美丽世界的敲门砖。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今日终于把第一部分内容读完了,这部分内容让我收获挺多的。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无穷大的数就是无法计算出具体的大小,而对无穷大与无穷大的数大小的比较没有清晰的认识,只错误的认为无穷大的数中部分无穷数的集合是要少些的,比如错误的认为偶数的个数是要小于整数的个数的。作者用一种通俗的描述方法说明了无穷大的数如何比较大小。即寻找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举了多个常见的无穷大数的例子,比如所有的偶数、整数、普通分数的个数都是相等的。其实这应该就是我们函数里面学过的一一映射,如果两个集合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这两个集合元素的个数肯定是相等的。但我想,如果作者用这种方法去说明的话,估计能看懂本书的人将会少很多。

无穷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解释清楚后,接着,作者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无穷大数都相等呢?——层层深入。由此引出了第二级无穷数列,前面的为第一级无穷数列。

作者用反证法说明了线段点的个数是要大于整数的个数。首先把每一个点看做一个无穷小数,这样才方便于建立对应关系。然后假设这两种间存在前面所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很容易找出一个无穷小数(这个小数的第n位不等于第n个整数对应的小数的第n位)不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中,所有不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也就是线段的点的个数要大于整数的个数。作者又说明了任何线、面、体上的点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而到现今,数学家们已经找到第三级无穷数列,所有几何曲线的数目。虽然作者没有给出证明,但应用前面的方法很容易证明,假如线段上的点与几何曲线的数目存在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同样,我们也很容易找出一条几何曲线不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中,比如这样一条曲线,它等于前面一一对应的所有曲线从开始到无穷的和。

有关第一部分心得暂时记到这,作者通篇用最基本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无穷大数比较大小“深奥”理论,基本没有让读者不懂得专业术语,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我很遗憾,没有更早接触这本书,一本科学的方向标。我突然催生出一种幻想:如果能有人在整个科学范围内写出像这样一本充满了趣味与知识的科普书籍该多好!

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看清当下科学的全貌,而不仅限于盲人摸象;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理清科学的脉络,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向着青草更青处荡漾;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拥有什么;有了这本书,我们的了解将更加全面,我们的学习将更加满足我们的需求……类似的句子还可以写很多,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科学的过去与现在,并去追寻他的未来……。

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体系,将整个科学放入其中,从而方便我们去查阅和获取?我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而无法去知晓这个问题在未来甚至现在是否有解。于是我只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猜测我们可能的一些解决方式。

从现阶段来看,我们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客观数据形式储存,另一种则是通过人类的大脑以主观经验形式来储存。现阶段来看,从我个人的浅薄认识出发,我认为两种方式各有优势,而互为补充。数据形式具有存储量大、再明确目标时易于查找的特点;而经验形式则具有模糊搜索能力和基于自身的再创造能力。

我想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则可能有人质疑,我或许需要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你的研究遇到瓶颈,前路迷茫,我想更多的人会倾向于找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聊聊天而非拿去让一台电脑来解惑(事实上这是我在一次又一次对着电脑迷茫的经历后得出的个人结论)。即使是当下人工智能处理下的数据也只能给你一堆虽然详尽,但是你已经了解的知识(要不怎么搜得到)。

而经验(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则能告诉你你到底应该了解什么,换言之,到底什么东西能解决你的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使得当下的探索往往是先找人聊天解决方向问题(获得灵感),再通过精确化的数据搜索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这个过程至少受两方面条件的制约:

当下知识爆炸导致的学科精细化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可以说上文“前一阶段”寻找思路的难度正在加大。即使是当下常见的集合多领域专家“会诊”的模式,也会因为专家的人数与相互交流受限程度之间的负相关,而难以高效运转。

知识存在“多级权限”并且有很强的领域性,获取和掌握上层知识的难度不断升高。

说白了,以上两段话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要么不知道找啥,要么找不着,要不找得到却看不懂。

我以为,这是科学、技术与生活运用之间出现明显断层的一条原因。

如果我们无法期待人工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或许只有我们的智慧能够接此重任——做科学的方向标。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之前我也一直在思索,但这本书无疑极强的促进了我的决心。我想,或许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一本或几本书来勾勒出我们整个科学的轮廓和架构,以此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素养,最终通过知识人群基数的增加来减小科学—技术—生活之间的代沟。

而写这种书的人无疑需要是一名多面手,了解各个学科的分支后跳出细枝末节的具体知识,以全局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来构建一个充满相关性、逻辑性而又简洁明了的知识框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意义非凡。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有人去把我们厚实、丰富却复杂、高深的科学读完、读薄。在自身获得主观经验的同时,利用文字(或数据)的形式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分享给整个社会。

由此观之,科学的风向标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属性:个人而言,能够在独立研究和互相交流中发挥创造性;社会而言,能够使更多的人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唯是,我们才能让理论更好地产出技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光明!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无穷大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答案,更别说从一数到无穷大了。但正因如此,这本书吸引了我,有些看似不可能的科学或数学事物,却又能够靠猜想得出事实。书中并未一开始就提出数数这一古老的问题。开头先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一例围绕人类数数的历史问题,书中写道“在数数方面,再凶猛的霍屯督战土也会被已经能够数到10的幼稚园儿童打败”。很讽刺,但知道什么是无穷大的霍屯督人,却不会数到四。(三以上的数他们都称很大,所有即使知道数字有无限个的霍屯督人依旧不会数数)下一页笔锋一转,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无穷大”。也许有人会想在数字后面添上足够多的0就可以了,但这种想法在科学面前未免太年轻。

曾经有人写过无数多的0,却又被一个科学家以寥寥几十字给打败。

几千年前,著名数学家格奥尔格·康托尔提出一个猜想,以此看出无穷数的多少。人们都知道有无数个奇偶数,设想有一个无数房间的旅馆(现实中虽不能,但如标题,这是科学中的猜想)里面佳满了人,但又有无数个客人想入住,这下可难办了。老板灵机一动,叫所有客人移至对应的偶数房间,这一举动又让无数个奇数房间空了出来,无数的客人挤了进去。

上面的猜想很神奇对吧,这也是我读完书后最大的感受——神奇。每一个写在纸上的字如同变魔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让人抓摸不透,就说上面的“房间猜想”吧,数学家们巧妙的用已知事实加上科学猜想得出了既定事实,说些拗口的话,“房间猜想”一开始虽讲明了房间都已满人,但当人们搬进所有偶数房间时,又凭空出现了无数个奇数房间。看似相互矛盾却又符合事实。虽说房间已满,但无穷数没有尽头,你那些搬过去的人,也只能算是其“无穷沙漠”中的一粒沙子罢了。

正因无穷数无限大这一特点,看似已达到上限的无穷数却依旧在无限扩大,宛如黑洞将所有数字吸入口中。

曾有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科学世界中看来,又有一丝不妥,谁能拿出无数个房间与无数个人实践呢。

科学中的事实可由猜想得出,不能实践不代表不是真理,毕竟科学就是如此神奇!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第一次阅读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读后还是感觉很震撼,此书第一版至今快八十年了,作为科普读物仍然很受欢迎。对于作者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查看,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此书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基本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开篇即从数学的大数开始讲解,由古及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逻辑自洽,非常具有可读性。

书里对四维空间的解读让我脑洞大开,深受启发。四维空间即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组成四维,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进行了解读。在不同的参考系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相对论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即在任何地点,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时间的绝对性限制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

书中一开始从微观原子结构来分析事物,即万物由什么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什么,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进行运动。类似于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书中还提到中微子,这种很难被捕捉到的粒子却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的部分主要从宏观来讲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宇宙的年龄,太阳系的年龄,宇宙是会一直膨胀下去还是会到了某一时刻开始收缩,最后成为一个奇点?这些在书里都有解答。书中提到宇宙膨胀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即物理学家哈勃通过望远观察到的红移现象,根据多普勒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宇宙一直在膨胀下去。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会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当给导体施加电压时便会让自由电子流动起来形成电流。这我在上学时期对于电流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刻,书中总是以很浅显的道理讲解给读者,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书中还有一些科普观点到现在得到了验证,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常读常新,但你在读的时候也可提出反驳的观点,但前提是你要有逻辑自洽的能力,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否则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无异。

生物的进化是如何而来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现了遗传物质基因,主导生命有机体的基因是永恒的,每个个体只是基因的一个载体,从出生到死亡,完成了传导的使命即结束了。但基因会通过载体遗传下去,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是细胞,遗传物质dna就在细胞里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即以几何级数快速复制,很快即达到完整机体所需要的细胞数,从这点上来说,书中所讲的内容前后自洽,作者在科学方面的功底很扎实,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我通过阅读此书,深受启发,每个人都要保持对未来探索的好奇心,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一代又一代的巨人前扑后继,永无止境,直到永远。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提到科普书,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它的书名很简单,一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科普书的一个定位。所以当我一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着作,一直没有兴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信息时才发现是它也是一本科普书,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著名人士称赞的好书,于是我也带着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首先我翻了一下目录,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如果要把这么多知识结合起来讲,在没看之前我是觉得那会是一件繁琐并且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但是这本着作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在正文前面介绍了乔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国,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着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全球,《从一到无穷大》更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乔治。伽莫夫科学热爱,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书。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或者数学。里面可能还有生物和化学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

如果说你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觉得它的内容会一板一眼的来写,那就错了。这本着作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开始时他都有能力引起我们的兴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想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巧妙心思不仅使用来文章的来都而已,在阅读这本着作是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现在我想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数、空间、时间、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也就是主要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高中我就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讲的话那不就更无聊了。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说明一个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时不仅仅是陈述原理,还会配有许多讲解图。比如说欧拉公式时他就在书中展示了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等,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解释的同时也能自己去寻找规律。再比如说作者在讲宏观世界这章内容时讲到了一个反对大地为球形的论点。在这个论点里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这个论点下面就配了一张很有趣的图:一个圆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还是人都会因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这个就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他们反对地球是圆形的原因。在他的笔下,这些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物质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向我们一一介绍自己,一点都没有知识灌输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这部着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目的有详略的看的。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宏观世界这部分的内容呢。宏观世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知识。对于宇宙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这张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比如说天上到底有几颗星星,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的话,他们可定会说数不清楚的,无数颗。但是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两千颗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颗的'速度数的话,那你就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数完天上的星星。在写宇宙的产生时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当中有一个行星红移的现象,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作者就用了一个起球来代表宇宙,在气球上点的黑点表示各个行星,气球不断吹大,我们可以发现每隔远点周围的原点都在离他远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移。如此简单的吹气球试验就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红移”这个专业术语,他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科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我读这部分时就感觉作者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给我们阐述一个一个的原理。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是我们爱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们也可以从对比现今的书籍来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小说盛行,小说的内容不外乎描写各种感情,写法都有雷同,而且从这些书中你能得到的实质性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反观《从一到无穷大》,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但是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就有这些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在生活当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一到无穷大的读后感

参加读书会已经有几次了,先谈谈自己参加读书会的感受。首先是我对“读”有了更新的认识,读这个字本身无论是繁体的“读”还是简体的“读”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我没有查过说文解字,也没有考证仓颉造字的具体含义,我个人的理解都是带有言论推销的意思,或许是观点的有价传播,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没有什么活路,毕竟那是一个王权与士大夫当政的时代。在这里,这个读就是有点意思了,我们花钱,花精力在茫茫书海中择取我们认为值得欣赏的东西到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世界,翻译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我们因相同而联接,因不同而成长。

我觉得读书有三层境界,一是看书本身的内容,体会书中传达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态和书者的智慧卓见;二是看书的结构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达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传达的信息。

我现在谈谈读《从一到无穷大》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字的游戏,第二部分是时空和爱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观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对数的组成系统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了虚实的概念,但是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有虚数和负数,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从一到无穷大呢?不是无限小到无穷大,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而作者为我们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时间”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为之动了起来,我们不再是静止的,在一个时空点去观察世界的一个片段,以个人为参照物乘坐超过光速的飞行器我们将能够漫游过去和未来,更深刻的体会了这一个变化运动的世界。

进入第三部分微观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时间内是肯定的,只是随着人们认识手段的提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原子”罢了,我认为这个事情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也许到最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能量和信息。看到这里,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确实是神秘莫测的、浩瀚的,于是产生了敬畏定义到无穷大,也许是因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以,那个1就是我们人类,而无穷大表明了人类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作者为我们勾画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现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的认识有四个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书中较少篇幅是关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义生物是具有吃、长、生的特点。作者对于生命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答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读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作者已经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个生物发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适用于生物呢。这让我联想到熵,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有赖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物理过程,都是朝着概率增大的方向发展,当过程停止达到平衡状态时,达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这种平衡状态的产生是能量的释放,还不能是消耗,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过程。就好象是人类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大陆探险后,一定会有大航海时代,我们一定会经历航空时代,也必然走进航天时代,这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无限的,然而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现在各发达国家都在争夺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为奇了。

简单的看生物发展好像细胞的任务就是繁殖,繁殖无论有多快,都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造成突变,有些细胞会变化,趋向于复杂,扩大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许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吧。复杂生物的出现并不会让简单生物消失,事实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独立又相对制约,好像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样,高级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较大的生存环境集合,会与其它动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丰富性、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制约性造就了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再回到“从一到无穷大”,试想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个体都想让自己从一到无穷大,尤其是男人,虽然受到条件的制约,但只要有条件,他们无意识的就要去复制自己。不过当今世界,“复制”是多样化的,其中一种就是思想的复制,让大家都有被复制者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原始的复制更快、更广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