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二(优质12篇)

时间:2023-11-24 06:29:06 作者:琴心月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二(优质12篇)

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对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抒发情感和展示思想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初二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根据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考察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了。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由于有了这一种思想武装,使得一批青年,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感初二作文

男子4×300米接力即将开始,随着枪声一响,第一棒如箭一般飞了出去,不一会儿便与后面落开了一段距离。接着到了第二棒,其他班的第二棒奋起直追,眼看便要追上了,我们组的也随之紧张起来,但是最终还是以第一的成绩把棒递给了第三个人,当第三个人出发,又与后面拉开了距离,我们也长舒了一口气,最最关键的第四棒就要到了,虽然前面拉开了距离但是还是会很紧张,但第四棒也非常给力,在班级的呐喊声下以第一的成绩冲向了终点,最终我们班男子4×300的接力取得了第一名。

红星照耀中国初二读后感作文

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我阅读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巨著,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报道性作品,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1936年,31岁的斯诺,一位孤单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红色苏区,只为寻求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至十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也不同于目的性明确的宣传稿件,在他笔下,一个个的生活、战斗的场景扑面而来。斯诺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

在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了永恒和崇高。不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还是年龄虽小斗争经验却很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把握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我们跟随斯诺的脚步,走进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感受那充满激情的岁月。相信经过这趟“红色旅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字初二

最后,该书还记录了著名的西安事变。由于蒋介石不顾全国反对,坚持内战要,对日寇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丢失了东三省大好河山,早已愤慨不平的十五万东北军与两万西北军举行了“兵变”,并同苏区结盟,兵变日在西安被禁的蒋介石见到了周恩来等共产首脑很是惊恐。这些人不少都被他下令灭绝亲族,对他恨之入骨,而共产党代表们入下了仇恨,冷静地入下私仇,从民族出发,在谈判中达成了著名的抗日六条例。自此,国共再握手,蒋介石撤回他的军队,这些军队将在不久后同日军战斗。

中国红军已成历史,而他们为自由,为信仰,更为了民族大义而战的“红军精神”永存在中国人民心中,而今“红星”依然照耀着伟大的祖国。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后感初二作文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状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应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带给了超多真实、客观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期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必须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并将激励我们一向向前!

初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_,我们伟大的领袖。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_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_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共产党的_,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_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_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现在的我们,有着无比美好的`生活,而我们现在都生活,可是在多久以前的人们渴望的生活,渴望的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是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他在1936年6月时来到中国开始真实记录到10月的一本书。这本书,深深的牵动了我的心灵。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这一个又一个都领导人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可他们却怀有一颗救国救命的心。而只是因为这一份心,壮大了我们的祖国。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喝同睡一起吃苦,不是更好的待遇却愿意付出一切,只为了70年后的和平,为了给子孙后代更好的生活。

再说红军战士们,不求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为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战士们,百姓们的那朴实回答触动了我是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就不禁的湿了眼眶,因为那时候的红军战士们为了和平都可以奉献出一切,我们又怎能不更加努力。

万里长城,是古时候千万人民用血肉铸成的不倒长城,而今天又何尝不是呢?拥有着美好生活的今天也是80年前伟大的领导人与无数红军战士们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不懈努力才打下的大好江山!

80年后的今天,就如书上所说,共产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长征最艰难的一段我认为莫过于飞夺泸定桥了,这一战可谓是惊心动魄。

在沪定桥前,红军若是后退绕行1000多英里,那么他们绝无生还可能,他们只能前进。

红军冒着桥上熊熊大火,冲入敌人的城堡之中,进行着反击。

地面上是一声又一声嘹亮的红军万岁!红军万岁!空留蒋介石的飞机在空中无能哀叫。(施程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1949年前的中国,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她却拥有一群完美的缔造者。

——题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无疑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但是却只被浓缩成了几个伟大的`代名词;无数英烈光华闪耀的姓名,仅仅只是被“共产党”,“红军战士“这样笼统的称谓所代替。

我,不知所言。

今天,我想有些人,也应该被铭记,比如“邓发”。

邓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国共内斗,共产处于下风之时,依然铤而走险,深入敌内,不断提供重要情报。可以说,共产党的胜利,邓发功不可没。

在《红星闪耀中国》中,作者埃德加·斯诺对于邓发有如下一段描写:“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恶作剧的笑容,在他卸掉那副墨镜以后,你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制服是件伪装,他并不是个坐办公室的官僚,而是个户外活动的人。”

短短几行,却饱含了不少的讯息:邓发是个卧底,他熟知作者身份,且经常锻炼,身体健康。

在书中对邓发并没有太多的文字去描绘,只有寥寥数百字,而字字皆为精髓,我读到的是一个幽默风趣,在敌人的狼窝中,凭着冷静睿智,与敌人周旋,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心态,不畏任何危险的伟大共产党员,一个置生死于度外的,为国无私奉献的邓发。

我想,新中国的成立,也是有着许许多多像邓发一样的人,发着光,发着热,尽管最后泯于无形。如果树立一个纪念碑,或许应该有许多从未耳闻,却立下丰功伟绩的英烈被铭刻吧。

也许1949年前的中国并不完美,但是,她有一群完美的缔造者,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今天这个前途无量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

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表现了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如毛主席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

作者还写了,毛主席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佩、赞美之情。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本被小心保存起来、十分崭新的书——《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

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红米饭、南瓜汤就算得上是美食了!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总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便会做不好。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长征折射出的可贵精神,但是这些精神恰恰是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

3想想在那时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就肩负重任,经受了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而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不能失去信念和信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长征二万五千里,就像一团火焰照亮征程。其中不乏艰难,而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强渡大渡河”无疑是最艰难的一段。

首先面临一难——英勇好战的彝族人。“彝族人对汉族人的仇视由来已久,只要有汉族的军队经过他们的边界,几乎无法避免损失惨重或全军覆没。”如此沉痛代价,可见要想经过领区确为难事。然而红军利用谈判巧妙化解,可见其机敏、有谋。

其次面临一难——河水的湍急险迫,敌人的疯狂进攻。第三天要花4个小时才能运人至岸。河水越急,速度越慢,并且蒋介石的飞机已经发现红军,敌军正从东南方赶来。狂轰烂炸、子弹猛扫、河水汹涌的三重夹击更使红军进退两难,岌岌可危。

三难重加,实为艰险,红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囚笼,确为人民典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