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22:34:03 作者:书香墨 最新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精选8篇)

奋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够充实我们的生活并让我们变得更加有价值。奋斗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不气馁。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企业家的奋斗故事,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一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二

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

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

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好像。

生4:我将第一节诗做口译朗读,芦苇茂盛、清早露水变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其它三组均以上述方法汇报出诗的二三节)。

生:口译朗读。

师:请回答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师:(随生答板书)那么这些意象象征什么?它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通过反复涌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文字很简单,简单到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这些字。

生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生2: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长、阻跻、阻右。

师:(随生板书)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品重章反复中所更换的文字,区区几十个字,但简单的文字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感,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

生(xxx):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诗人伫立在河岸边,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敢问诗人为何如此?噢!原来是对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娇巧玲珑笑餍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诗人大概就是为此而烦乱的吧!诗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娇美的佳人怎能忘怀呢?于是伊人时隐时现,恍惚迷离。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xxx):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话开头就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这句话不仅有这些作用,当我读到第一句话,眼前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思,给全文笼罩了一层凄情落寞的情调,借情表明离别绪。

我仿佛进入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晨轻轻柔柔的将黑夜的帘子掀起,托拽着太阳纺织的万丈长裙,悄悄的敲开了黎明的大门。让晨雾笼罩着万物。雾不愧是晨的孪生妹妹,她扭动着妩媚的身姿,飘荡在河上宛如一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将头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芦苇上,英俊的风将这个美丽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芦苇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

学生3(xxx):

当我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

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大地演奏的苇荡交响曲中,梦幻的帷幕被缓缓拉开,皎洁的月光和闪着明眸的星星点亮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软如纱般的薄雾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风轻轻的撩动着她的秀发,吹拂着她的纱衣,她有如山间的野菊花淡雅而妩媚。她轻盈空灵的舞步,婀娜优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摇曳生姿。

生4(xxx):

我对《蒹葭》一文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一句诗做了以下拓展:

那个让我为伊消得人憔悴,魂牵梦绕,剪不断,挥不走,拉不开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妩媚的倩影,缓缓拨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风破浪,至彼岸,诉真情。可又恐欲渡无舟辑,且浩浩情河冰塞川。嗨!此时此刻,渡河,寻梦,相交,婵娟,难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生5(xxx):

我赏析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交代了节气,时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晚秋的清晨火红的太阳还在山后打着哈欠,幽暗的芦苇丛也仍睡意朦胧,空气的泪珠却在芦苇的叶子上打转,似乎留恋这柔美的床,但寒流的巨手无情将它变成了霜。风婆婆冻地直哆嗦,打了个长长的喷嚏,那片片芦苇便也涌动起青苍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芦苇丛中向河的对岸张望,张望他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静谧的景物太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恋人正在河的对岸向他招手。只是可望不可及,这宽宽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脚步,可谓秋风恶,芦苇薄,几年离索,错,错,错!苇花落,闲池隔,山盟虽在,相聚难多,莫,莫,莫,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6(xxx):

天苍苍,夜未央,芦苇荡中雾茫茫,蜿蜒小河东流去,相思之人心悲凉,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红皆感伤,伤心欲断肠。在这片朦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伤心的河,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丽的面庞,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爱的执着,这份执着将是他永恒的力量,彼岸,依旧是恋人美丽的面庞,这边,相思人用泪水抒写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向同学们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用芦苇白露起兴,茂盛的芦苇,未干的晨露,烘托出一种凄凉,萧飒的氛围,而秋天早晨凄迷的景色与诗人寻访未果,失望忧愁的心情又是那么的吻合,创造了深婉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而诗中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追求者路途的险阻及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全诗虽无一字言诗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却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含蓄之美,这是本诗的含蓄美。(板书含蓄美)

另外,诗人用道创造了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蒹葭》全诗写得扑塑迷离尤其是伊人的飘渺不定,若即若离,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是本诗的朦胧美(板书朦胧美)

总之,这首诗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细品之下方觉唇齿留香。

师:同学们能谈谈诗里三个部分的重复诗句有什么作用吗?

生:《诗经》中不少的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现在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诗的主题吧。

生1:我认为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及对爱的执着。

生2:老师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生3:老师我认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觉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难判断。

生5:我觉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热爱的人。

生:向诗中的作者一样执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相信最终总会将可望变成可即。

生:熟练背诵。

师:结束全课。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三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作业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四

1、知识技能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并能由此归结出本文写作特色。

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放幻灯片1)

二、解题

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

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高声畅读。

5、集体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自由发言,各诉己见。幻灯片8)

3、教师点评。展示自己的理解。师生共赏。(诗歌赏析投影显示)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五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___的情感。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为霜

未晞

未已长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写景思人

蒹葭白露伊人

情景交融蒹葭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给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在练习本上写)

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这时铃声响了,我还是问道: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的微笑吧。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六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七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篇八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