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心得体会 拙政园的审美心得体会(优质6篇)

时间:2023-08-30 16:09:39 作者:纸韵 拙政园心得体会 拙政园的审美心得体会(优质6篇)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一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作为唐代文人元稹所作的《送李邕之广陵》中描写的“曲院阿瞒春应早,苹花香徧满东篱”之地,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里,我有幸领略了其众多美景,并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审美精髓。

首先,拙政园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园内的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无论是曲径通幽的廊桥、怡然自得的小亭还是林泉禅意的假山,无不体现出对于自然和谐的极致追求。这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放松,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同时,园内建筑的巧妙布局和精美细节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之处。每一个建筑和景物都经过精心设计,形状优美,色彩协调。这些建筑无论是从远处欣赏,还是近距离细细品味,都让人叹为观止,不禁让人思索中国建筑审美的丰富内涵。

其次,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展示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敬畏和赞美。园内的植物和水景都被充分利用,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拙政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其中以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宋代花卉“木香”最为著名。这种花朵在园内的分布极其巧妙,不仅点缀了整个园林,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而水景方面,园内的池塘、小桥和流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道道别具特色的景观。这些水景既形成了独特的画面,又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正是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拙政园成为一个极具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园林。

再次,拙政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园内的各处,游客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人们钟爱的山水画作品。这些画作通过山、水、云雾等元素,表现了中国文人对于自然及其变幻的情感表达。通过欣赏这些山水画作,我意识到,中国的艺术审美是一种深度的哲学思考和精神的寄托。这种审美思维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一种对于自然的独到观察和沉浸式体验。同时,园内还以碑刻、招牌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诗词书法风采。这些文化遗产的展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的机会,更加深了人与园林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后,拙政园的修复和保护也凸显了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由于岁月的流转和人为的破坏,拙政园多次经历了修复和保护的过程。这些修复工作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修补,更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通过修复和保护,拙政园得以存留至今,并将美丽和瑰丽的园林艺术传承给后世。这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历史,更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并体验到其中蕴含的审美感受和人文精神。

总结起来,拙政园的审美心得主要体现在建筑、园林艺术、文化内涵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它以其精致的建筑、独特的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严谨的保护方法,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和赞美。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领悟到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拙政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艺术之宝,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欣赏和细腻感受美,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审美的卓越成就。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二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有人说,拙政园酷似我国古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这话究竟有没有道理?还是请大家跟我走进拙政园,去探寻一下大观园的影子吧!

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借西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为“拙政园”。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以拙政园为赌注,一夜之间输掉了。自此拙政园400余年来,屡易其主,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有清香高洁、超凡脱俗之意。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此榭为东花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面对荷花池,背倚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给人一种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是参照此榭设计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那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阁中有“天泉井”,相传此井为元代大弘寺东斋的遗迹。夏日可在此阁欣赏紫薇花。这座建筑物,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面看却只有一层。欣赏苏州园林里的建筑物,高的楼阁要仰视。如果您站在“天泉阁”的戗角下,凝视飘动的浮云,您似乎感到楼阁正在蓝天中翱翔。这就是苏州园林建筑物上大都建有戗角的奥秘。这些戗角,除了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主要是增加了动感和美感,成了苏州建筑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东中花园以这条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费尽了心机。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种压抑感,浴室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人感到开阔而深远。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现在各位请看池岛假山,池岸曲折,水绕山转。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点缀其上。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具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图特色,也体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们先来观赏“悟竹幽居”。此亭俗称“月到风来亭”。与众不同的它是一个方亭,4个大大的圆洞门使人马上会联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北面青竹石笋,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文征明的书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义于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诗:“书后欲提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停住上有文征明手书的对联,上方还有明代画家倪云露的“山花野鸟之间”题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湖中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联,不仅描绘了此处的景色特点,还巧妙地点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联上联仿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则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只见藕香榭前各路水源汇聚一池,似乎“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过“小飞虹”,过“小沧浪”,有种余味未尽的感觉。

从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间,后面宽阔的平台连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所以称为“远香堂”。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而且厅内没有一根阻碍行动和视线的庭柱,四面都镶有玻璃,可以坐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厅的南边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十分重视意境的设计,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法作点缀,既记述了名园的历史,又点明了景点的精华,还书法了园主的情怀。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各位游客走到这里,见到前面一道云墙,两面种有牡丹,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再往前走就发现黄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边的一个门洞。当我们步步走近时,门洞渐渐扩大,你会发现门洞像一轮明月,镶嵌在白色的云墙上。穿过门洞后,这轮明月又被这边的黄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从月洞门外向南看,嘉实亭掩映于枇杷丛中;入洞门回首北望,掩映于烟波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与月洞门、嘉实亭同在一条视线内,收到了隐蔽对景的效果,由此可见,苏州古典园林在辟门开窗时,除考虑到出入和采光外,力求处处有景,景随步移。

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这些建筑把空间分为3个小院,而小院既隔又连,相叠穿插,空间和景物处理上富有变化。每个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脚步量一下却发现相差甚大。原来“玲珑馆”前的云墙造得较矮,视野开阔就显得大。而“海棠春坞”尺寸比较小,但开了几个漏窗,使天井显得比较宽敞。“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的“得少佳趣”篆体砖雕把我们引入佳境。北厅“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状元洪钧所书,南厅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名出自清代状元陆润庠的手笔。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曼陀罗花即是山茶花的别名,园主在小院中种了各种山茶花18种,故取名“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如果游客们有兴趣的话,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在“卅六鸳鸯馆”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楼阁的倒影,这幢楼阁便是“倒影楼”。楼阁下层“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纪念馆”。沈周是文征明的老师,后人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合称“明四家”。到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古老的文化之都,苏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各式园林之中的朱自清笔下著名的“东篱乌鹊一叫卖,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游朱自清曾经居住过的拙政园,更是成为了现代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景点。笔者有幸游历了该园,深受其园林建筑带来的美感和哲学启示。以下将从审美、文化意义、历史和个人体会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审美

拙政园无疑是中国园林中的一颗瑰宝。进园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亭台楼阁,满目繁花似锦,色彩缤纷逼人。每一座亭台都展现出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山水相连,层层叠叠的亭台水榭彼此呼应,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在这幅画中,戏水池中的水波粼粼,山石花木与城市的喧哗交相辉映,让游客不由地沉醉在其中,领略不到浩然之气,独立显珍之美。

文化意义

在拙政园中,除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优美景致之外,还展现了苏州文化的内在精髓。作为传统园林中的代表,拙政园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二: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精神无限的意境。在环境工程学与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园林不仅仅是手工艺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园林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加深与文化交流的体验。

历史

拙政园的历史悠久,也是其在文化和审美价值上的重要体现。据史书记载,这座园林是由中国近代文学巨匠朱自清所倡导建造,自身背景和文化底蕴也同时受到了先朝文化思想和苏州市民思维的影响。该园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辉煌,使游客们在感受古老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内省自我,感到对历史的承载以及对的经验的传承。在游览拙政园时,游客也无疑会感到对园林历史的敬重和对美好城市这片热土的热爱。

个人感受

作为一名涉及旅游资源管理行业的从业者,我想强调的也是拙政园其中内部情境的实际快乐。在拙政园里,游客可以不受游客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可以自由穿梭于各式庭院之间,在不同庭院感受到各式园林,与朋友家人略微自得地走过桥,尔后看看小桥流水飞瀑,投闲雅静,听一段流传千年的诗词,观赏一次亭台水榭独具特色的茶喝,怡然自得的心情是无可比拟的。

综上所述,拙政园的审美、文化内涵、历史和个人感受,无不彰显着一个子虚乌有的中国精神。每一座亭台水榭或是山水之间的异域情趣无不自然地渲染着它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并无时无刻地提醒着我们,在推翻封建旧制、奋起反抗、拨乱反正之余,寻找心灵空间的所在,并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景观。据主管团队发布,想要去拙政园游玩,最好早日预定门票。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四

拙政园位处浙江,是国家5a级景区。你们知道吗?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拙政园的美丽吧。

走进去后,映入你眼帘的是一片绿,竟连一根枯草都见不到。那时正值夏天的炎热,而在这里,高大壮实的绿树为游人遮住了太阳的火热,留给我们的是一片清凉,令人心旷神怡。

走在石头铺成的路上,偶尔还能见着一两块奇形怪样的石头,和没见过的植物。由于树的数量很多,品种繁多,怪树更多,再加上没有一丝垃圾和现代化学物质的影响,使这里看起来美不胜收。

走到小飞虹前,桥梁形成优美,线条自然。配上那不深不浅,清澈的刚好能看见底的小湖。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过了桥往前,忽见一座楼,门开着,里面挤满了人。我好奇地进去一看,只见屋里牌上刻着两个大字:“天泉”原来是一口井,里面的水满的离井口只有一米,如果不是因为太黑,我觉得我都可以一直看到底。

离开了大楼,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的池塘长满了荷叶,还有含苞欲放的荷花,真是美极了!让人赞叹不已。

跨过石门,又是一番美景。这里是盆栽,虽不如刚刚那样遮天盖地的茂盛,但也有一番韵味:阳光照射着这些植物,大大小小的盆栽和着灿烂的阳光,也形成一片怡人的景色。

走出石门,迎面便撞着一棵红色树叶的奇怪的树。无论是主干还是枝条,都是弯弯曲曲的。树干是深褐色,配着那艳红的树叶很是好看,我们被它的魅力吸引了,跟它合了个影。

每一处都有它们的美丽和独特的魅力。在拙政园里,你欣赏的可不止一处景色,而是每一株的美丽。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之一,《拙政园》以其丰富的内涵、精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游人和学者前往考察。近日,我也有机会亲临《拙政园》,深度体验这座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在这次考察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其园林设计的艺术之美,更深刻体会到了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味。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对《拙政园》的考察心得进行总结。

首先,考察《拙政园》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进入园中之前,我先是被它的名字迷惑了。为何一个政府要给自己的园子取一个“拙”的名字呢?然而,当我走进园中,看到那石雕、假山、湖泊的独特造型时,我豁然开朗。我看到的不只是园林中的自然美景,更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体现。《拙政园》所追求的是“自然真趣”,即保持自然的质朴和真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种审美观使得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造型的平衡、对称以及美学的感受。通过欣赏《拙政园》的园林设计,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魅力。

其次,考察《拙政园》,我对园林设计的细节之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拙政园》作为其中的一座典型代表,凝结了古代园林设计的精华。在考察中我发现,园内的每个角落、每个石雕、每片花瓣,无不精心设计。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设计师的智慧和造诣。例如,我在园中看到的石的运用十分巧妙。不论是假山的石块还是小桥边的石阶,都能在不同的角度让游人感受到它们的美。此外,园中的建筑、景观的设置也是审视设计技巧的绝佳教材。园内的厅堂、亭台、花园等各种建筑形式协调统一地融入自然环境,使人在其中倍感舒适和美好。这次考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湛之处。

不仅如此,考察《拙政园》还让我对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拙政园》在设计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表达了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思考。例如,园中的山石造型追求“山水有形”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园内的名人堂、文华殿等建筑充满了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此外,园中还设有许多意象深远的景点,如三槐堂、貌似真、景秀斋等,通过各种方式引发游人的思考和想象。这些设计既追求了审美的享受,又体现了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考察《拙政园》让我深受启发。除了欣赏其园林设计的美,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园林设计的细节之处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践行。《拙政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只有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

拙政园心得体会篇六

【在兰雪堂内拙政园全景图前】

欢迎大家来拙政园参观。

拙政园和我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在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象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象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象,把抽象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向右经芙蓉榭,在天泉阁前】

我们现在在这一部分看到的建筑大都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的时候移建来的古老建筑。芙蓉榭是典型的水榭,卷棚顶,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石梁挑出建在水面上。榭一般面水,两面开门洞而不上门,侧面墙上有窗;因为是欣赏水面景观特别是夜色月影的场所,故称水榭。这里的芙蓉榭取名源自水中遍植的莲花,它们自古就有水芙蓉的美称。如果我们从芙蓉榭的东面看花园,巨大的落地圆光罩以建筑本身的深色调在逆光中把蜿蜒的溪水、曲折的石桥、夹岸的绿树全部引入我们的视野而形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面,象照相机聚焦一样,构成了一幅成功的框景作品。在整个游园过程的开端,拙政园给了我们一次动人的亮相。在细节处理上,我们注意到水榭临水面的门框上安装的却是方形的落地罩,与圆光罩相对应。在同一条视线上工艺家们运用相对平衡原则,方圆变化,来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味,同时景深就被拉长,审美距离产生了,就更凸现了美。如果说在水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同有任何艺术加工的、朴实的美的话;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一堵高大的云端衬托下、桃花柳绿掩映下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给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而身后的天泉阁,外看似两层,实为单层,在建筑上属亭。亭,意源自停,指走走停停歇脚的地方,所以都高在路途中央、假山峰顶承上启下的地方,建筑以攒尖顶为屋面形式,装饰十分简单,大都无墙或者矮墙围护,我们最熟悉的有凉亭、驿亭。相传这里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当初园主买的正是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现在开阔的草地上种植了很多珍贵的树种,有活化石-银杏,不远处还有苏州的市树-香樟和苏州的市花-桂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辨认一下。

再前面的秫香馆,歇山顶,堂皇正南,八开间的大厅。秫香,也就是稻麦飘香。在这里享受秫香,借指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园主远离政治的隐居市野的心情。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中心假山的堆砌方式主要用夯土再在边缘处点缀以石块。拙政园区别于前世园林的叠山特征就在于主要是土山。毕竟当园林专用的假山石日益昂贵日益稀少的年代,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了。

【过秫香馆,经复廊入中部花园,在倚虹亭北侧】

刚才我们走过一条复廊,是苏州古典园林里非常典型的。在院墙的两侧,依墙设两条走廊。在兰雪堂我们看到在拙政园的平面图上,贯穿园中美景的都是走廊,因此我们说走廊是园主为我们设计好观赏花园的最佳路线。走廊提供了遮挡风雨的活动空间,不但起到了分隔建筑空间的作用,而且连接着园林的各个景致。其次苏州古典园林在构景上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充分体现“空间在时间上的延续、变化和发展”,而廊柱之间框起的“镜头”对准着园中每部分的主景,随着游览者的观景点逐步转换,就可以产生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效果。徜徉其间,沿着走廊的上下游走、左右转移,游园者不但无风雨烈日之累,享受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无限的艺术,还在设计者安排下,平添了游览者追索园主寄情山水的原来性情的欣赏乐趣。

复廊分割了拙政园东、中两部分,墙上开了25扇花样故称“花窗”。它们不但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使花园两部分的景色相互呼应,自然过渡。从东部入门口的缀云峰到中心的巨大假山,马上我们的眼前将是一个水的世界。

我们的视线完全被眼前的美丽景色吸引住了。在营造上,我们首先看理水。向西望去,我们的视线被强烈吸引在水面最亮处,也就是蓝天白云的倒影处,平视过去,一片水池开阔生出浩淼之态。特别是在稍远处,架了一座矮栏曲桥,水顺势沿着右面的山岛流淌转折回旋。在水的无尽处,出现了一个圆洞门,空敞着,透着西部花园的光线。这时我们马上注意到门洞前有亭翼然,随着戗角曲线的向上挑起,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树冠之间的一座宝塔-北寺塔,越上越尖,指向天空。在两岸假山夹峙的空中通道里,由亮到暗,由近及远,由低而高,由大变小,变化生发的节奏和美是不言而喻只能用心体会的,而我们只有兴叹其美的份了。

园主利用自然洼地,掘地成池,堆土成山,塑造了理想世界中的神仙福地-东海篷莱三岛。北半部分,三座岛屿散落池水中,由堤桥相连。只见近处两条溪水由北向南在岛屿之间悠然注入主流,随之向西奔去,过中途曲桥,在荷风四面亭前从小沧浪方向由南而来的、和从见山楼方向由北南行的另两条溪水汇合,形成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水面,并在别有洞天的门前亭子处形成了一个水湾。同时荷风四面亭所在的小岛处理成半岛的形式伸入湖中,栽上一丛芦苇也把太湖风光纳入这个封闭的园中了。而当我们站在荷风四面亭停驻观赏时,湖水却呈现三水碰撞聚合后又背道而驰,泛起些微涟漪,又往前行。一个动态的水世界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把与水相连的神话故事、溪流弯湖等各种形态、太湖风光的具象比拟得表达了出来,同时种植了莲花,风起时花盖摆动,风静时清水淙淙,水在流动中无时无刻传送着新鲜喜悦的信息。

在叠山上,三座假山从东面看,山势高耸;从南面看,山体绵延;从西面看,群山连绵;山的多种形态特征惟妙惟肖,“横看成岭侧成峰”,难怪有人说它是堆砌出的立体山水呢。

而在中部主要建筑位置中,远香堂也以大体量、四面厅的形式占据中心位置。东设牡丹圃,北有荷花池,西面送来走廊另一头的桂花香,南面的冬天有积雪成云覆盖在棱角分明的黄石假山上,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同时也用植物枯荣来展示四季更迭。这种建筑和植物配置之间完美的结合,在园中比比皆是,并且和谐地与园中的山、水溶为一体。造园四要素:山、水、建筑、植物在拙政园里不但根据各自的特性完全而完美地展示着,而且相互之间互为依存,形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居环境。在当今以人为本、以注重生活质量为前提的现代社会中,苏州古典园林折射出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无疑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无怪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草烂漫,顿时驱除了红尘的喧嚣,正慢慢引导我们进入园林的精神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北寺塔离我们所站立的位置有500米远,并非拙政园里的建筑。从这个固定的视角看出去,正好可以使我们的观赏视线完成向上的延伸。而塔本身也在两侧树影之间自成一景,成为造园家们称道的“借景”范例。

【北移至梧竹幽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简单的十四个字把园林景观的精髓和欣赏方式、感受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清风、明月、流水、静山四种勾起诗人灵感的对象,春风、秋月、夏天流水、冬天静山四季观园的要点,爽、明、动、静四种美好的平和的心理感受,游走中寻流水的万千姿态,静坐时看大山雄浑。两句话,又在“梧竹幽居”中突出一个“幽”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中生出无限妩媚,亲切喜人。这副对联真切地传达出明代刘繁荣沉静的品格,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我们站在亭中,四壁开凿的圆洞门一人等高,立刻框起四周的园景而成为四时的景色。春天雨后竹笋破土,节节高;夏日碧叶连天荷花别样红;秋水映照满月,一缕桂香似有似无;冬雪覆盖游廊,粉妆玉砌的世界有梅花和早开的山茶。我们还注意到两两相对的洞门,一在岸,一在水;一在明,一在暗;一处可放眼远望,—处有阻挡;阴阳平衡原则还表现在门为圆,而桌为方。不但呈现出二元对位的相对性,我们还可以从观赏春夏秋冬景色的时候感受到空间在时间序列上的流动、廷续变化。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象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沿着连接池中岛屿的石桥,来到中部制高点——雪香云蔚亭】

雪香,香雪海之雪香也,是梅花争春、疏影摇动、暗香徐来,洁白而清雅。“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熟悉的联句把“幽、静”的景况更突出了,并且饱含了无我、出尘的禅意。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园主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句“山花野鸟之间”把至情至性的生活感受、处处流露园主“有我”性情的特质都不遗余力地勾画出来了,真正让人们来理解鸟语花香的可人,总结了拙者的全部生命意义在于把生命归于自然本身。楹联与题额,一禅一道,把园林佛道交融的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布局上,拙政园中部的各种建筑在空间中的三点一线、相互对位的格局是十分精彩的。在低处池畔,有一辅线居中: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别有洞天亭;在池北高处山顶,有一主线呈拱形: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见山楼;在池南有一线步步往下:绣漪亭—远香堂—香洲。以上所说的是三条主线,因借自然的池水流动方向,高高低低写成了一个“川”,使空间不因本身的东西长南北窄而显得逼涩,并形成了一种有点有面的观赏方式,停作静中观,游走时则跌宕起伏。另外,隔河相望两两相望的“对景”,有绣漪亭—待霜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香洲—见山楼,在大小、形制、高低位置等方面都相互作阴阳对称状。所有这些建筑,都好象是抑扬顿挫的音符,随意中暗扣自然的天籁。

中部花园的中心观景点在雪香云蔚亭,从我们这个高度看,俯仰之间主要景观都在眼底。明显的,整个中部的主要建筑都围绕着园中的水做文章。池岸曲折,水绕山转。池水分聚,在荷风四面亭的四周潆洄。而建筑首先也按照流水的主要方向呈东西向排列,确定了建筑的序列;到荷风四面亭的位置,明显地池水聚集后呈四散状,这时建筑也以亭子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着见山楼、雪香云蔚亭、倚玉轩、小沧浪、香洲、别有洞天亭,明暗有致,以池水分隔。其次,所有这些建筑的名字大都与水有关,特别是与水中种植的荷花有关。如主要建筑“远香堂”名取自著名的《爱莲说》,“香远益清”,赞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再其次,桥平且矮,栏杆更矮,走在桥上,心理感受与水特别亲近。拙政园把水乡独有的各种水景观丰富而有层次地再现在咫尺天地里,并且完美处理了建筑与各种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形成了内在的韵律。

同时,比较精妙的还有,雪香云蔚亭和对面别院尽头的嘉实亭的对位,从空间透视原理的运用上,从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穿过枇杷园的园墙到四方的嘉实亭再到嘉实亭内四方窗框起的窗景,这暗藏的一线和一组对景是最典型的一例。在枇杷园景区,一带矮墙半遮半掩,园中“玉玲珑”的窗户和铺地都因为划分的空间较开阔而作冰裂纹处理,四周种植的枇杷暗喻多子多福。而“海棠春坞”也由于空间比较局促,所以围绕小院中央种植的两株珍贵的垂丝海棠,相应地作海棠花的铺地装修用多种曲线、东西两面开辟漏窗来延展空间。“听雨轩”院子的处理又别出心裁,简洁的芭蕉叶、简洁的竖砖平行铺地,开凿了一个小池塘来拓展空间,以小见大,虚实交织、变幻无穷。

拙政园不愧是明代文明集前世大成的一次精美的展示!

【荷风四面亭】

刚才观赏了拙政园的山林主景,我们现在的位置可以说是延伸到西部花园的一个过渡区域。首先,“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点出了春柳夏荷秋水冬山的四季景色,虽借用了济南大明湖一副著名的对联,但针对性地改动了原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用“壁”替代“面”更直观更具体,也更把柱间的“框景”如同手绘一样挂在墙壁上的感觉描画出来了,而“半潭秋水一房山”则应景非常贴切。细微处见工夫,从这里也略见一斑。

在亭的两侧,北面见山楼连接游廊,如同苍龙入水,细心的朋友可以饶有趣味的找出,见山楼象龙头,爬山廊象龙身,戗角象龙角,洞门象龙嘴,曲桥成了龙须,而张张瓦片象极了龙身上的鳞片,几块石头堆筑俨然龙爪,但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的云墙也如同白云一般遮蔽了饱餐园中秀色的龙尾。在近处,几枝芦苇却把太湖的风情引进了堂堂大观园,幽密中把生活里平凡的野趣活生生地烘托出来。

在亭的西南侧,石舫“香洲”,“洲”谐“舟”。整体象船,集中了亭台楼阁榭多种古典建筑形式,他们的名字:荷花台、四方亭、面水榭、澄观楼、野航阁,也紧扣着江南水乡的特点。在似是而非之间,不仅把临水的建筑造成旱舟的形式以应景,还把放逐江湖的在野心情勾勒出来了。在很多古典园林里,我们都能见到船形建筑物,新颖的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灵感来自于苏州水城最平常的交通工具,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活哲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重提匹夫的政治劝戒观点。我们又可以理解成,从政如同乘船,得祈求幸运得遇明君来掌陀辨明方向,风平浪静而一帆风顺;下船如同在野,踏上坚实的大地,离开是非的政坛,终于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踏上回归自然的道路。

“香洲”以一种“不系之舟”的形式,淡化了船的实用功能,与直接模拟自然物质形态的方式不同,追求的是在神似中凸显其人格化的借喻,从而使简单的船形的建筑上升到“不系之舟”的精神层面上。正如楹联所说的那样:枕雪一洲仙境外,荷风三界佛香中。借“舟”之形,来表达“不系”之人格自由、精神遨游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中追求言外意、弦外音的含蓄和象形引申含义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在审美的同时,也正是有了船形,使审美者生发出推波助澜的雅兴,水顿时有了流动的感觉。

亭的正南面,形成一小汊湾,中途经过廊桥“/小飞虹”,逶迤远去,不知所终,从而在尽头形成了“小沧浪”区域曲折幽静的气氛。主人选择了《楚辞—渔父》的话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干净的话,来洗帽子上的飘带;脏了只能洗脚了。碰上了清明的政局开明的皇帝,文人进科举做官可以发挥自己的抱负;遇上“浊世”,政治腐败昏君在上朋党作乱,不同流合污,只有选择避世隐居,修身养性,以图某日真命天子重出江湖再作鸿鹊之志。我想主人不但把渔父当作了自己的老师,还自比他们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发现得到重用,象渔父的沧浪水清又清。整个园林中的基调是一致、并且相互呼应的。也许这就是“得真亭”里悟得的真经吧。

【入别有洞天圆洞门,扇亭对面】

我们所在的西部,经过清代主人的修葺,风格与中部花园略有不同,总体上多了一些修饰,中心位置稍显拥塞,不通透。但是清末时尚物——蓝色玻璃的引入,成为它独特的地方。正对我们的小小亭子,因势利导,沿着转折的流水,做了一个优美的扇形。我们看,亭子的屋面如同一把书生的折扇在展开,而扇柄不正是后面紧挨着的圆顶“笠亭”的髻顶吗!园主摇扇朗诵的诗句不已经写在了亭子上吗?——与谁同坐?自比宋代文豪苏东坡,孤傲、清高得只能“明月、清风、我”相为伍了。沿东墙一条南北向的走廊凌水如游龙飞走,柔顺的水中倒影与水光潋滟投射到墙体上,相应成趣,恍惚中一切都在运动中相视浅笑。近处的浮屠,不知为了纪念哪个落水的灵魂?现在成了游龙嬉戏的珠。尽头的水阁,安安静静,登楼可以看“卅六鸳鸯馆”在水中的倩影,楼下的“拜文揖沈之斋”纪念的是苏州历史上杰出的明代画家:文征明和他的老师沈周。我想,纪念的不但是作为“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先生创意构筑了这个拙政园,应该还有他们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对如诗如画的生活环境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生活理念的摸索吧。楼中还有一珍贵文物,那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无根竹诗画图木刻屏风,刚柔兼济的画风和园主能屈能伸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

再向西看,镶有蓝色玻璃的建筑就是“卅六鸳鸯馆”。大家看,河塘鸳鸯的应景之作,给今天的拙政园增添了几分生趣。这是一个“鸳鸯厅”的建筑形式。鸳鸯,即阴阳有别,又阴阳平衡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座建筑从外面看只有一个屋脊,而从里面看,却被中间的屏风隔而为二,同时南北有两组独立的梁架结构。北有“卅六鸳鸯馆”清代苏州状元洪钧的题字,南置另一苏州状元陆润庠所题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名字工整对称,皆喻吉祥美好,摆设都为满清风格的红木制品。

北在阴面,凌空建在水面之上,前临池塘,面对满园景色,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南处阳面,落在岸上,除去种山茶花外,便是一堵高墙隔断,在强烈的景观对照中,镶嵌在窗上的蓝色玻璃倒一致地把蓝色的光影铺在地面方砖上。人们还发现,透过蓝色玻璃看外面光亮的世界,可以在夏日炎炎里看到点点积雪点缀在石块上,荷叶上,顿生凉意。往上看,厅的椽子呈弓形和弧形,在古代,这种结构能提供良好的音响效果。清代主人张履谦先生酷爱昆曲,有了这音响,昆曲——唱三叹的情致真可以烘托得精妙异常,产生袅袅不绝,绕梁不去的效果。而设在四角的耳房,也就是当初唱戏艺人的化妆间了;平时的时候,是佣人侍立的地方。

【留听阁前的露台上】

唐代婉约诗人李商隐悲切感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后世的园主也浪漫地每年残留几枝枯败的莲梗,让自己感动自己,诗意与真实的人生感受混在一起,悲秋也有了理由。值得一看的是,留听阁内精美的雕刻制品。一是楠木隔扇门板上的夔龙透雕,圆润有神,应是太平天国忠王府的遗物;一是门框上的挂落由一整块银杏木雕成,松竹梅“岁寒三友”和“喜上梅(眉)梢”的两组传统图案交织在一起,别有新意。往南望去,一条溪水逶迤而行,绕过远处的“塔影亭”折向左边,不知所终;与之相平行的岸上走廊,也一路直行,到亭子处折而向东。利用视线的被阻隔,造成流水曲折幽深的理水之道再一次发挥得淋漓尽致。

拙政园在每一个观赏者心里形成的一个“人间天堂”的缩影,也象它独特的存在一样,半明半暗,一水流长。世代传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