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屈原(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2 20:53:40 作者:文轩

优秀作文是学生对文化、社会现象和人生感悟等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探讨的结果。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端午节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2、躲端阳。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躲端午”的起源在秭归有另一个版本,原本民间女子出嫁后很难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3、“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4、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屈乡,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

临江祭祀屈原,龙舟是最为重要的,几天前就将龙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时,首先将龙头安插到龙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点睛。杀鸡宰羊将血倒入碗中,一饮而尽,将碗重重的摔倒地上,告示,赛龙船开始。然后在鞭炮声中龙船缓缓出水。白龙作为孝龙在前,其它龙船随后,在哀婉的招魂曲中,开始游江招魂。仪式结束,才开始正式比赛。

5、向江中抛棕子。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

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6、喝雄黄酒、稻场娱乐。

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相传在乡亲们找寻屈原时,一位老医师想到蛟龙水兽怕雄黄,便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大夫。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7、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

端午节端午品屈原

自屈原投江以后,他一直被人们所怀念,我也不例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将屈原投江的日子——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佩戴花花线、荷包,喝雄黄酒,还要吃粽子和赛龙舟,这种习俗已经连续了两千年之久,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敬仰! 我很敬佩屈原。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人,有一段时间深得楚怀王的赏识。楚怀王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屈原此时就有了一个实施美政的计划:上有一位举贤任能的君主,下有一群竭智尽忠的臣子,国家就能富国强兵,而且屈原认为他一定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看到这里,我不禁敬佩他远大的志向和无比耿直的性格。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便遭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从而在楚怀王面前造谣,说屈原的坏话,令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绝望了,流落江湖。但是他依然关心着楚国的一切。

当楚怀王决定与齐国绝交时,屈原不顾自己已经没有了官职,穷困潦倒,毅然决定亲自去齐国说明,但是,齐国已经没有人相信他了,他无功而返,伤透了心。后来,楚怀王又放走了秦国人质张仪,更令屈原悲愤不已,不顾自己的处境,径直去宫里参见楚怀王。但是,做出来的事又怎能收回去?屈原又一次失望了。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把屈原彻底流放了。可怜的三闾大夫,身形憔悴,面容枯槁,然而还是一片赤诚,把整个的心思放在了对国家的挽救上。可是事情并不像他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结果是,不久秦国便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看到楚国已经无可救药了,在绝望和悲愤之下,高声呼喊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投进汨罗江,自尽了。这更令我悲伤不已,感动不已。悲伤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就这样去世了。感动的是因为屈原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但是,正因为这样,让我认为屈原并不应该死。如果他听了渔夫的劝告,能够忍着巨大的痛苦,不再那么锋芒毕露遭人嫉恨,楚国也有重建的可能的。但是,傲骨铮铮的'屈原终究是忍受不了内心的痛苦,投江自尽,让楚国再无回天之日。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颂屈原,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不由得深深感叹:屈原之死,悲哉!壮哉!惜哉!真可谓是: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每年端午节这天,人们在品尝粽子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战国时期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大夫屈原。

战国迄今,尽管历史已逾越两千多年,但屈原的不朽之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仍为历代文人墨客们所传诵;而屈原的气度、胸襟、抱负、悲惨境遇,每当人们一论及,在唏嘘之余,则不得不为之折服。也正因为如此,屈原在中国的青史中,无论是文韬、也无论是政略,均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堪称“千古云霄一羽毛”。

屈原所生活的年代,属诸侯割据、政治风云变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年代。因此,他所奉行的政治改革和“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之主张,很大程度上触及了一批权贵、宵小和奸佞的利益。而楚怀王呢,则又是一个柔弱无能、不纳忠言、不辨贤愚、治国无术的昏君;对于屈原的屡谏,他非但不采纳,甚至听信靳尚等一些鼠辈之谗言,多此将屈公放逐。按说,屈原屡被放逐后,应吸收经验教训,放弃自己的主张,就可以求得自保了,但是,此公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未屈服与奸佞与宵小辈的谗言,在楚怀王面前仍然从谏如流。最终,境遇不言而喻---在政治抱负毫无办法施展的情况下,只有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固然令人折服,但屈原的愚忠和遭遇又不得不令后辈滋生一种莫名的遗憾。这种遗憾,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其一,屈原忘记了“树直有用、人直无用”这一至理名言,更忘记了上司的无能和权贵们的相互倾轧;其二,屈原忽略了自己的身边尚有一批无才无德的宵小之徒和奸佞之辈。他应该知道,在“小人多而君子寡”的特定环境中,姑且不言伸展其志,就连求得自保都困难重重。其三,屈原的报国之志,虽然其意甚笃,其情可宥,但面对忠奸不分的昏君,没有必要从谏如流---哪怕你心底无私,为国为民,他也不会采纳你的主张。不如缄口不言。其四,屈原在经受多次打击和屡遭放逐后,就应该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逆境中另觅他途。古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又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如此贤才“何愁别国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什么要自投汨罗江,赔上自己的一条性命。鉴于如上四点,屈原真的不值,令人为其悲惨境遇感到遗憾。

凡后辈者,可从屈原的教训中,悟出如何做人的真谛。切记:在宵小肆虐、奸佞横行的特定环境中,坏人好做,君子难为;忠言逆耳,谗言利行。

端午屈原的演讲稿

老师和学生:

大家好。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著名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和凝聚过程。从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古代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今天是x月x日。再过九天,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了。所以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关于端午节的思考。

端午节让我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看到了自己国家的灭亡,人民的流离,他想报效国家,却无法重返天庭。愤怒之下,他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这一天,人们在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

也许,这个古老的传说已经无法打动21世纪的现代人。我记得一个震惊中国人民的报道!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大学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吴冰安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紧急信息,称据可靠消息称,一个亚洲国家即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该国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单,并将很快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中国人过端午节已经有几千年了。如果变成了别人的“文化遗产”,你不觉得是天大的笑话吗?如果有人告诉你,过了几年,中国人要划龙舟,要吃粽子,要过端午节,需要从其他国家写这篇文章,你肯定会说:“你在国际上跟我开玩笑吧!”几千年后,中国的端午节成了别人的“文化遗产”。更何况?一场关于“保卫端午节”的辩论在民间悄然展开。有人说:“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坚决捍卫这一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人说:“我一直对端午节情有独钟,每年都吃粽子看龙舟赛。如果端午节真的被其他国家抢了,我会觉得特别别扭。”后来经过核实,韩国宣布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并不是想窃取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过韩国的声明可以说是提醒了我们,一个国家改变对本土文化的态度是多么有价值。所以也是一种激励,来捍卫我们祖先的“遗产”,实现他们的珍贵。

同学们,端午节的争议让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产生了忧患意识,并引发了一些相应的行动。怎样才能把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的生活,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要有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来自哪里?教育。改善国民教育,加强个人实践。当整个国民教育得到改善时,人民就会对自己的文化资源有广泛的认识。当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民族文化的种子就会在灵魂中生根发芽。能在一个人心中扎根的文化资源,将是新鲜而永恒的。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留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强和洗礼。让我们带着尊重和珍惜来看待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

谢谢大家耐心倾听。请接受我端午节的祝福:端午节快乐!谢谢。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端午节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一个端午三次过,主要为纪念生于秭归乐平里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今年端午期间,该地推出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

1、祭奠屈原。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屈原祠或长江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今年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更是别具一格。不仅有参加活动的领导祭祀屈原,还有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祭祀屈原,以及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祭祀屈原、当地的群众祭祀屈原。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在屈原故里祭祀屈原,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2、游江招魂。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礼毕,众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然后,“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招魂曲》,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唱《招魂曲》、游江的过程中,岸边的人和龙舟上的队员向江中抛撒用彩线缠绕的粽子。唱完《招魂曲》,龙舟的游江也随之在水面上划了一圈。此时,便准备正式竞渡比赛。今年端午节,湖北省外及港澳台龙舟代表队、湖北省内龙舟代表队30多支,将在中国龙舟训练基地――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游江招魂”。

3、龙舟竞渡。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一种新的节日民俗。

4、吃粽子、蒸馍馍。三个端午(阳)都吃粽子(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是吃粑粑,即蒸馍馍),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馍馍),还特意请回出嫁的女儿一起过端午。端午节前夕,全国85家厂商,在屈原故里秭归展出2000多种粽子及其他节令食品。这些商家来自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5、喝雄黄酒。端午这天,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酒中,喝少许,涂于小孩额前耳后,可防虫咬,防毒,洒于房前屋后、床角墙根,防毒蛇、毒虫。

6、挂艾蒿菖蒲。端午节当天清晨,露水未干时,上山采割艾蒿、菖蒲,回家用彩带扎上,悬挂大门两旁(三个端午都如此),避邪祛风。采来的艾蒿除了当天应节外,一年中,不论何时有什么痛痒时,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也可不配),用水煎煮,洗擦患处或泡脚,可止痒祛风消炎。小孩消化不良,也可用艾叶煮鸡蛋,将热蛋在孩子肚子上来回滚动,即可去滞。

7、扎香袋(包)。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松、柏或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布中,以五彩线缠绕,佩戴胸前,祛邪防病。

8、农民骚坛诗社。骚坛诗社成立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是秭归一个民间诗歌组织。其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骚坛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与上海白社、东坡诗社等全国有名的诗社都有交往。目前,社员已达60人,范围扩展至秭归县各个乡镇。1949年后诗社曾一度中断,1982年由农民诗人谭光沛倡导恢复,至今仍年年坚持开展活动。骚坛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x00首,自1982年恢复骚坛后,社员共写诗填词约4500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x本。其中,78岁的李国杰老人写诗达x00多首,老社长、农民诗人谭光沛公开发表诗作x0多首。

9、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作东,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当地的建东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送瘟船”,有的叫“送神船”。至此,端午节过完。

x、世界最长龙舟亮相屈原故里。一艘世界上首次带辅助动力装置、设计全长为62米的最长钢制龙舟,将于今年端午节期间亮相当20x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这艘龙舟宽2.4米、型深0.6米、设计吃水0.4米,可容纳120人同时乘划,拟将申请大世界吉尼斯。建成后的巨型龙舟全长62米,以纪念屈原62寿岁。

端午怀念屈原诗歌

向远古飞去。

河水清清。

硕长的身影。

拉近明与暗的距离。

山不出声。

只有碎了的心一寸寸断裂。

水不流动。

惟有国破的悲声哭起。

问苍天生何苦死何惧。

风一缕。

踏波寻渊追长鹤。

消剪烦丝浸明月。

忘却得与失爱与恨。

情与愁喜与乐。

凝化一株百荷一滴碧水一片云霞。

迷茫象云笼雾罩的原野。

我孤独成一棵树。

看不清希望。

看不清星星闪烁。

在无助的人海。

心灵象空洞的夜幕。

被寂寞吞噬记忆。

吞噬生命的知觉。

我想是一座塔。

在艰难面前立一身傲姿。

我想是一溪水。

在无奈之中流一生执着。

宣嚣的城市争吵着他的宣嚣。

多彩的霓虹增添人心的困惑。

在思想的笼子里。

人为什么活着。

寻久远的前世。

有一个灵魂站在那里。

无语。

只拉长再拉长一道清瘦的影子。

点灵魂之烛。

拨亮迷离的眼睛。

原来活着不独为自己。

在人群的苦难里。

用浪漫描天国的瑰丽。

一条溪一座山都在他的血液里。

点灵魂之烛。

拨亮生命的价值。

生不足惜。

死又何惧。

宁可毅然死去。

也不残喘着哭泣。

柔情融一江碧水。

傲骨立一杆不弯的戟。

上下求索。

生命对与人的意义。

你是一盏烛光。

照亮所有不屈的人。

------从生到死。

端午节畅想屈原

布谷鸟走的时候,端午来了。

我对端午一点概念也没有,我只对放假有概念。不过是吃食上多了粽子,其他的一点变化也没有。纪念一个人,用整整一天,在我看来很是无聊。

不知道多少多少个年月日春冬秋以前,有个叫屈原的大骚人颤抖地来到江边,想仰天长叹“啊,我活不下去了!”却又怕惊扰了不远处的渔夫。正思索着怎样与这花花世界来个大大的告别,渔夫却来了,带点崇拜与欣喜。他问他,:“你怎么来这了?你不是屈原吗?”

屈原这时肯定是一副长发翩飞,剑眉微皱,双眼迷离,衣衫潇洒的模样,他半醉半醒,亦或是神色平静。他答了这么一句:“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看他这么落魄,象征性地安慰安慰。一转眼,人没影了,原来是跳下去了,、。他最后的遗言说得响当当,不知撼动多少壮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后来,百姓为这个男人干了眼泪,可是,这只能说明屈原只得到了民心,而军心,臣心呢?他统统弃了去。所有的世界里有项潜规则——千万不要当大好人。不然下场不是自杀就是他杀,正反一个字——死。

人们为了他而包粽子,定纪念日。兴许开始时还满是沉痛地哀悼,后来就变成了开开心心过节。多悲哀啊!更悲哀的是后人还把这当成了名俗延续了下来,定为端午节。在我看来,这更悲哀了——屈原的死,变成了人们娱乐的契机。没有人——也许有,但也只是少数,会为他祈祷——他真可怜,所以他死了。

端午和屈原作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屈原散文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见诗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端午屈原散文

粽叶香飘,情浓人间;江河水满,龙舟竞渡。五月端午,人们在这样一个既世俗又带有几分忧伤的日子里,为自己和家人过一个轻松的节,同时也是在为那个几千年来依然活在无数人们心中的先贤过一个有点忧伤的节。

端午时节,在各种媒体空间,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和纪念缅怀屈子大夫的诗文图画。一个历史人物能让一个国度的人们长久地记在心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在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信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世代代的人们自发地去传播一个人的感人事迹,去弘扬他的伟大精神,这是一个奇迹,奇迹发生的背后自有其合理的历史逻辑。

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楚国政权在一帮昏君佞臣的糟踏折腾之下,早已千疮百孔、元气大伤而无法站立。一种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无可避免地出现在楚国人民面前,结果呢?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在醉生梦死,唯独一个清醒的诗人士大夫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走呐喊?可惜楚国朝廷的许多颟顸官员却麻木不仁,或装聋作哑而浑然不觉。釜底火旺,釜水渐温而游鱼不知,可悲啊,可悲!

屈原参与楚国政治的前后几十年里,先有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争宠于国君面前,后有妖言惑君的郑袖乱政,继有胸怀狭窄的怀王稚子令尹子兰胡乱谋划。这些奸佞权臣在国君面前屡进谗言,百般陷害屈原,屈原纵然有天大本事,也无力革新楚国腐败朝政。怀王和顷襄王皆昏庸无能之君,加之手下佞臣弄权作法,一个强大的好端端的楚国就这样被这帮君臣毁了。

屈原确实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他又太理想化了,满朝都是颟顸朽木之官,楚国政权江河日下,岌岌可危,面对这样的可怕局面,屈原忧心如焚,可想而知。

屈原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求索精神,以及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之志和体察百姓疾苦的忧民之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把他对理想的追求之志,把他对楚国的挚爱之心,把他对民瘼的体恤之情全部化为了杜鹃啼血般的诗句,他为国为民而日夜呼号的心曲两千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人民心中。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这是何等的痛苦。被疏远流放之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是何等的窘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何等的清白和清醒。

渔父曾开导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却毫不含糊地回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是何等的痛楚和绝望!屈原只有以死殉国,才能把他心中对楚国及其人民的千般之忧万般之爱显示天地之间。屈原最后抱石投江以死这一决绝勇毅举动就这样定格在楚国走向衰亡的悲剧历史上,就这样闪耀出长虹般的万丈光芒而永留在中华历史的长天之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执着追求真理,最后以死殉国。他的壮烈之死没能唤醒楚国昏君佞臣,但必将可以唤醒后世无数的为国执政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屈原本来也可以和其他浑浑噩噩的朝中大夫一样,可以不死,但他死了,这就是屈原的伟大所在。

几千年来,文学政治才华都卓异非凡者没有几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与一个伟大的爱国志士有关,也只有屈原一人;几千年来,一直受到无数人们无限敬仰爱戴的历史人物也可能只有屈原一人。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他以他卓越的文学政治才华、崇高的精神品质、献身真理的勇气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座高高的历史丰碑,她将永远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与天地比寿!

端午和屈原作文

饺子淡淡淡淡的香味,飘荡在苦涩的蒿木中,端午节快乐的节奏。今天,在这个对节日的微弱的悲伤,我的想法没有离开你——屈原。

齐,楚,韩,严,赵伟,秦,战国七雄,中原鹿。一旦强大的楚成为其他国家在罕见的脂肪的眼睛,原因不是楚在位于偏远,人们受苦少,但君主忽视政治,沉迷于唱歌和跳舞。楚国国土地百万,资源丰富,这可以排在一边,主导中原,或做一些生意。无奈,命运如此,微弱统治,对一群恶棍的政治权力:利尚,齐兰...从那时起,楚越越弱。作为爱国者的一代,你不愿意让楚楚这个颓废,沉沉,不断地向国王的回忆,请国王让官员在权力,靠近部长,注意人才,排斥恶棍。但愚蠢的`楚王会放在旁边的掺假,继续喝酒音乐,一整天沉浸在这个快乐的一天。

服务国家没有门,希望楚希望,保护贵族,你凌乱,独自走在河边。焦虑,焦虑,悲伤让你更憔悴。每个人都在睡觉你独自醒来,所有的世界都醉了你独自一人。你拿起石头,回顾朱-你的家乡,你的灵魂的财产,但被污点的恶棍,践踏踏板。最后你决定把这条河的历史,让所有中国的龙舟救捞你数千年......

看着桌子里刚刚煮熟的饺子,闻到一点饺子叶的香味,我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剥下一个饺子。品尝美味的豆酱馅饺子,想法,不禁漂流.........

曲元,你实现统一的伟大事业朱,内部积极的淮王变化图强烈,强烈主张美国反对齐,使楚楚是一个国家富有强大,威廉王子的情况。但最终你是恶人排斥,挨打折磨自杀。虽然你不能扭转潮流,但你仍然成功的名字后面的生活,是世界记得,每个人都读你的真诚的心......

端午节,读你,屈原。在追求你的悠久历史。

端午念屈原作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当端午节吟起这首诗,就勾起了我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的后代。

早年的屈原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共同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他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与之同流合污,使得他们有所嫉妒。同时,楚怀王之子子兰、上官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还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后来,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屈原虽然极力反对,但是楚国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也枉遭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理想破灭,绝望无比,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便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鱼虾会糟蹋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便有了如今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和屈原作文

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爸爸。

我爸爸最喜欢飞伞,而且在全国比赛中赢得过很多大奖。我羡慕我的爸爸可以像无人侦察机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我羡慕我的爸爸可以飞上蓝天,飞过高楼大厦,飞过平原山川。我羡慕我的爸爸飞上蓝天的胆量,如果是我的话,我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而我的爸爸会直奔蓝天,爸爸边飞边唱:“我要飞得更高。”

爸爸不但是飞伞高手,而且也是个游戏高手。他使用计策把别人打败。他常常把敌人杀得屁滚尿流,二我呢,一个敌人也没杀死就从敌人手上跑了。

在我的心里爸爸简直是个英雄,我要学习我爸爸勇敢的精神。

端午念屈原作文

端午——为纪念一个忠心爱国的诗人。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

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端午节。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令人充满思绪的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你——屈原!

端午念屈原作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当端午节吟起这首诗,就勾起了我对屈原的思念之情。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念屈原。

作文。

供大家参阅!

端午节到了,从家家户户飘出的粽子的清香也越来越浓了,竹叶与糯米的香气围绕在每个人身边。

在享受甜美的粽子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人,走在江边,脸上充满了忧愁。现在奸臣当道,江山就要毁在他们手里了!他想着,泪水肆无忌惮的顺着他的脸颊流下。他用力抹去。他早已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可无能为力。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如今却一败涂地。他累了,无助了,他知道他脚下的这片山河迟早会成为别的国家的领土。终于,他轻轻一跃,沉入了冰冷的水中。陪伴他的只有鱼虾和一首唱响千古的离骚。

在跳下去的那一刹那,他是否疑惑,是否还在为这个他所爱的楚国而担忧?

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颗闪烁着的,不屈的心。

他有山一般的理想,海一般的胸襟,却无处施展。

但今天,我相信,他的精神一定会在我们新一代的身上展现出来,他的思想与精神也会一直传递下去。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当端午节吟起这首诗,就勾起了我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暇的后代。

早年的屈原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共同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他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与之同流合污,使得他们有所嫉妒。同时,楚怀王之子子兰、上官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还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后来,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屈原虽然极力反对,但是楚国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也枉遭放逐。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理想破灭,绝望无比,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便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鱼虾会糟蹋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便有了如今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为纪念一个忠心爱国的诗人。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

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端午节。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令人充满思绪的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你——屈原!

端午与屈原作文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3、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6、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屈原《招魂》。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楚辞·渔父》。

8、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9、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1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

13、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屈原《楚辞·渔父》。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16、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1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20、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2、山中人兮芳杜若。——屈原《九歌》。

23、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2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25、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2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27、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

28、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屈原。

29、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31、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3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3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屈原《离骚》。

3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

35、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九章·怀沙》。

37、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38、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屈原。

39、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离骚》。

4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

4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楚辞》。

45、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

46、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

47、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惜。——屈原。

48、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50、“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九歌》”

【端午的屈原诗句(精选50句)】。

端午和屈原作文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端午心得体会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民俗文化节日之一。而屈原,则是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人物,他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和感悟的东西。在屈原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力量与坚持,也理解了传统文化背后的智慧与美丽。在我看来,屈原端午将永远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和学问。

首先,屈原的故事给了我力量和勇气。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为国家民族付出了很多。然而,因为他的忠诚和正直,反而被人羡慕嫉妒恨。最后被楚王贬谪到湘江。面对床弟泪两行,辞章如湘君,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痛惜和对人民的思念之情。他没有因为困境而退缩,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这让我深受震撼。屈原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永不言败。

其次,屈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价值和取舍。在屈原被流放湘江之时,有个原本深爱他的百姓打算跟随他一起投江,以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为了避免无辜百姓的死亡,屈原做出了自己最艰难的选择,写下了竹简并丢入江中。屈原为了不让自己的爱民之心成为一场悲剧,牺牲了自己,这让我深感他的伟大和高尚。他告诉我,成全他人的快乐和利益远比个人的得失更为重要,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再者,屈原给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感悟。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屈原的故事正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据说,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包粽子,还会挂上艾草和挂包,以驱逐邪气和瘟疫的祛除。这些习俗和文化传承了上千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民间,展现出我国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文化。通过屈原这个形象性的符号,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也感受到了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美丽。

最后,屈原教会了我懂得感恩和珍惜。屈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大臣,他心系百姓,放弃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无私地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他的精神和境遇告诉我,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每当我想到他抒发忧愁之情的《离骚》,勾画出的是他对国家的深情厚谊,我都倍感温暖和感动。屈原传递给我的信息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珍惜和对待。

总之,屈原端午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思考。他的故事里有力量和坚持,有价值和取舍,有传统文化的美丽和智慧,更有感恩和珍惜的品质。屈原将永远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我们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去追逐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愿我们以屈原为引领,端午这一天,悟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心得与体会。

端午和屈原作文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端午节又来临了,举国上下,上至显达下至市井平民又该掀起吃粽子热了,在民间家家户户的堂屋或大门上都要挂上艾叶或柳条以示驱邪逐龌,老人们还要亲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精致的彩色香包和华丽的小手搓送给小孩子以图消灾辟邪,吉祥如意。

随着新时代的飞跃发展,50后、60后、70后的人们也许对过端午节的意义尚都清楚明了,而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估计大多比较淡薄和模糊。屈原是何许人也,哪代哪国的,端午因何要纪念屈原,学习他的什么呢?带着一串串问题,让我们不妨再聊聊五月五端午节,以唤起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不光要了解历史,而且还要牢记屈原这一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英名,学习他的高风亮节和不随波逐流,不与世推移的优秀精神和品质。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生于春秋战国楚国秭归(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他作为楚国大夫经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并曾参与国家法律的制订,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在他的辅佐下,楚国曾一度辉煌,民运亨通,百姓安居乐业。但后来由于受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奸人的陷害而被怀王驱逐出首都郢都,过上了流放生活。在流放期间,渔父曾劝他要随大流,要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不要清高,但他表示宁投江而死,以死明志,也不辱自己的清白。最后在秦国大将白起攻到楚国郢都时,于农历五月初五日,他毅然抱石投了汨罗江而死。不仅如此,屈原还是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第一人,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情调,擅长浪漫主义笔调和手法,其中《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诗篇大多被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所收录,流传至今,仍然广为称颂。

不论从屈原的刚直不阿、主张正义、清高、不随波逐流、爱国等精神和品质上,还是从他的诗词留给后人的价值上来讲,其意义都深远而伟大,因此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时,从其精神品质和文化上,我们要去祭奠他,缅怀他,纪念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