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04:37:40 作者:温柔雨 2023年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8篇)

欢迎各位莅临,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关于XX的重要性。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和思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

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能够辨别并模仿不同的声音。

能够聆听各种声音,尝试用听觉感受世界。

课件准备:“各种各样的声音”音频;“各种各样的声音”组图;“家”、“饭馆”、“公园”情境图片。

播放音频及组图“各种各样的声音”,鼓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你会模仿这个声音吗?试一试吧。

小结:我们听到了溪流声、海浪声、动物的叫声等等,当我们用听觉去感受这个世界时,世界变得很动听。

出示情境图片“家”、“饭馆”、“公园”,引导幼儿找一找这些场景里的声音并尝试模仿这些声音。

——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找一找饭馆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找一找公园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组织幼儿寻找“声音在哪里”,鼓励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并带领幼儿进行验证。

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厨房寻找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你猜对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寻找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个声音在哪里?

——你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在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耳朵的构造及其每个部分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4、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教学重点:利用自制鼓膜模型探究声音是怎样对鼓膜产生影响的,并能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课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并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归纳认识问题。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视频等展示耳的奥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实验体验法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的教学材料有:

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课一开始我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课件,让学生由听到的产生联想,然后汇报。我顺势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的呢?学生会说出 “用耳朵”。我紧接着追问: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同时板书课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声音课件导入,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

(二)、探究新知,认识鼓膜

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播放耳朵构造相关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在传统教学中,运用耳的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耳朵构造,但对于全部同学来说,演示效果不好。利用视频展示,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模拟了具体形象,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明白。我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耳朵各部分作用,对于各种猜想,我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讨论,去争辩.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也能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设计实验 鼓膜的作用

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鼓膜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教师告诉学生我们不能拿真实的鼓膜进行实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器材(音叉,气球皮、细沙, 纸屑,1个玻璃杯)模拟鼓膜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进行探究活动。在做实验之前,我会提出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1、鼓膜振动与音叉振动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2、鼓膜的振动与音叉的远近有关系 ?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在小组中说说设计方案, 尝试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学生充分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共同总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索空间,这样做既能使学生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又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四) 、课中游戏,耳廓作用

教师播放声音文件,先让学生感受声音比较小,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提示学生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

通过对比、思考,是耳朵的哪一部分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才使得我们感受到大小不同的声音的?(耳廓)

通过播放声音,感受声音变化的游戏设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培养学生对耳朵有残疾的人的爱心。

了解了鼓膜、耳廓的作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耳朵的工作原理吧!播放耳朵的工作原理视频,师生小结耳朵的工作原理。

许多科学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像耳朵的工作,就不能用只用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知识难以掌握,此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媒体与学生实验两种方式相结合,使它们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就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加深了印象,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后延伸 开阔视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耳朵是我们人体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已经认识到耳朵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用耳卫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预防耳朵受到伤害呢?学生谈看法后播放耳的卫生视频,播放耳的卫生视频,为的是更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保护耳朵的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辩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3、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声音的见解。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辨别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

1.各种饮料瓶子一人一个,分别装有若干的硬币、纸削、豆子、米等

2.打击乐器若干。

3.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的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一、引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小动物家里去做客,那做客时要怎么样呢?(老师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能随便的碰东西)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及豆子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辩硬币在易拉罐瓶子(旺仔牛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跟小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瓶子)里面装的是不是牛奶呢?请小朋友不要打开盖子,你们拿起来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摇旺仔牛奶瓶听辩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幼儿回答。证实正确的答案以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百事可乐)那里面又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辩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豆子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3. 操作活动三听辨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米发出的声音)

4. 操作活动四听辨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老师可以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辩打击乐的声音

利用老师身上的口哨让小朋友把眼睛闭上用耳朵专心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2. 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铃、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 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用饮料瓶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里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三次以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教室。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儿的一日起居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课件形象具体感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手一种饮料瓶子作为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饮料瓶子后,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了饮料瓶子上,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后觉得应把各种物品摆在桌上让孩子先去主动探索,然后再给予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在教学中达到每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稳走每一步,虽然这节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会泄气,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提高教师的成长。活动下来也让我体会到:探索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

取出一个留有小孔的纸盒,让学生透过小孔看到,里面是黑暗的。把纸盒后面的电线接通电源后,大声喊:“亮”,让学生透过小孔看到纸盒里变亮了。又一会,变暗;再喊,又变亮。如此反复两三次。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请用实验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猜想,如下:

1、盒子里装有录音机,听到说话会发光;

2、里面装有能听懂话的电灯;

3、大声说话产生的声浪使“声浪发电机”发电,电灯变亮;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提出探究方案:

1、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伴随的现象;

2、发现会引起物体发生的变化?

3、拆开纸盒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电灯,检测是否接触不良;如果不是再找资料或咨询。

按设计的方案,分小组分别检测电灯是否接触不良和声音引起周围的变化。

1、学生寻找发声材料和教师提供相结合,可能找到的有:小鼓、小槌、锣、锣槌、三角铁、碰铃、土电话、橡皮筋、塑料尺、钢锯条、钹、口琴等;教师提供的材料有:音叉、音叉槌、盘子、水、装有外接喇叭的录音机、米粒等。教师提示学生可利用各种发声物体做实验,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如:动耳听、动眼看、动手摸、动脑想。

(1)把发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里:

序 号 发 声 材 料 发 声 方 法 伴 随 的 现 象 你的探究结论

1、 碰铃 两铃相碰 手摸感到颤动

(2)探究声音引起周围空气的变化:

学生设想:把两对碰铃分别装入密封的瓶子和通过热膨胀

排出空气的瓶子里,摇晃,你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发现声音会引起空气振动。

2、拆开纸盒察看,检测电灯是否接触不良;找资料及咨询。

(1)、经检测,电灯接触正常;

(2)、观察发现有声控装置,阅读说明书。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导致声控装置接通电源,所以纸盒亮了”。

1、本案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本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课堂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3、本实验探究提倡开放性,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实验材料及设计实验方案的机会,并在实验中强调“四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手摸、动脑想”。

4、注意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5、让学生对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观察、合作精神、积极性、主动性等。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震动。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在这节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膜,包住一个玻璃杯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膜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因为气球膜的不易观察,可以在气球膜上放上一些纸屑或沙子、盐,借助纸屑、沙子或盐来观察气球膜的振动。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鼓膜的作用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一、引入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 物理"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 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 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

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 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 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 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 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 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 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