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食文化演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30 06:12:53 作者:翰墨 最新美食文化演讲(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食文化演讲篇一

我对冰糖葫芦情有独钟。几颗山楂、一根木签儿便凑成了一串香甜可口、酸爽鲜嫩的冰糖葫芦。这几乎成了我对家乡美食的所有记忆。

说到冰糖葫芦的特点,它的形状和颜色可是它的一大优势哦!远远望去,冰糖葫芦就像一个五颜六色的灯笼,仔细观察冰糖葫芦犹如一位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仙女,在天柱上飞旋。随着人们生活标准的提高,冰糖葫芦的形状变得更加婀娜多姿,有香蕉、山楂、水蜜桃……穿上那晶莹的糖衣,仿佛努力地睁开那水汪汪、迷人的大眼睛撒娇地说:“快来尝尝我吧!”有谁不会被它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呢?在它的“铁证”下,我们还是“服输”吧。

上集说冰糖葫芦秀色可餐,这集我们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解、探索一下它的真实面目。拿起冰糖葫芦,首先就会被它那热气腾腾中蕴藏的清香味道所迷住,它不费吹灰之力把万众所吸引。你现在肯定迫不及待地想大吃特吃一根,但又恋恋不舍地一小口一小口嚼着。轻轻地咬上一口,一阵清香顺口而来。刹那,这清香流进了我的五脏六腑中。啊!好凉爽呀,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五颜六色的小果肉全部吃掉!我对这味道一直赞不绝口呢。

那么,冰糖葫芦又是怎么脱胎换骨来到人间的呢!原来,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小红果放在提前准备好的木签上,再用熬好的糖浆一裹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吧,冰糖葫芦比人类的出生简单多了。

我爱家乡的冰糖葫芦,对它情有独钟,它让我吃出了家乡的味道,童年的滋味!

我在此还想提醒大家:食多伤胃。虽然冰糖葫芦深受大家喜爱,但吃多了容易伤身体。

美食文化演讲篇二

提到我最喜欢的家乡小吃,那就非芋包莫属了。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吧。

芋包的上半部像一个个的小褶似的,下半部是圆嘟嘟的形状,有些像一个圆柱。制作芋包的主要原料是菜芋和木薯粉。

将菜芋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没过芋子。煮熟后,剥去芋皮,拍烂。再放入适量的木薯粉,揉搓至软硬适度不粘手为止。因为做芋包的坯是用白色的木薯粉和菜芋搅拌而成的,所以芋包的表面是白色的。木薯粉和芋子的份量一定要刚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搅拌出来的坯不是太硬就是太粘,不仅不好包,而且口感也不好。

芋包的馅可以用瘦肉、香菇、豆干、红萝卜等食品搭配而成,它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做的,不过不要放甜食。把准备好的馅一一切碎后,一起放到锅中翻炒一番,调好味,就可以起锅了。把炒熟的馅装在一个稍大一些的盆子里,盆子中间要放一个倒扣的碗,以便把馅中的水分沥干,然后再放到一旁,等晾凉了再包。如果馅中的水分太多,馅太烫手了,包出来的质量就不好了。

芋包坯和馅都准备好了,就开始包芋包了。首先从芋包坯中捏出一小块来,揉捏成一个小碗似的面皮。一定要记住,要捏得很均匀,要是太厚了,吃的时候要嚼得久一点;要是太薄了,在蒸的时候,皮会裂开,馅也就漏出来了。然后,把馅舀一些到“小碗”中,在“小碗”的边缘捏出一个个的褶,然后左手掌心托住“碗底”,右手的食指和拇指一齐把这些小褶往中间聚集,捏成一个小圆锥似的头,一个圆嘟嘟的芋包就这样做成了。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芋包放入沸水中煮熟。差不多好了之后,就会有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面来,打开锅盖,只见一个个芋包胀鼓鼓的浮出水面,看了都让人。再用漏勺把它们捞到盆子里,淋上一些老酒、酱油、猪油,放些味精,葱花等调料即可食用了。那个味道吃起来软润香滑,让我们吃了还想吃。

家乡的小吃虽然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是独具特色的芋包。

美食文化演讲篇三

说起家乡江西的美食,那可真是数不胜数啊!板鸭、酱鸭肾、炸肉丸、腊肉腊鱼、炸鱼腐、肉蒸粉……都是江西人过年必备的食物,这其中,我最爱吃的就是鱼腐了。

据史书记载,江西鱼腐史称“皱纱”,起源于元朝大德年间,经过700多年的发展,“皱纱鱼腐”已成为极富江西地方特色的一道菜,特别在赣南地区。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宴席必备的压轴菜,以祈求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春节前,我作为妈妈的助手,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回做“大厨”的感觉,做的,就是鱼腐。

万事俱备,只欠上锅。4斤食用油下锅温度达到沸点时,我把鱼肉握在手心里,挤出一个小圆球,用小调羹轻轻一铲,“扑通”一声滑入油锅,只需要七八秒钟,鱼腐便“仰泳”在那油面上,三分钟后,我抄起网勺,将鱼腐们全翻了个身子。哦,白色的“鹅卵石”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金灿灿的小金球,身价顿时翻了好几倍呢!

嘿嘿,写到这里你是不是口水已是淹了太平洋呢?哈哈,别急别急,我家乡还有许多美味等着我介绍给你呢!

美食文化演讲篇四

大家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道我们家乡的美食——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原为宋朝皇家御用美食,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风味独特,是开封的美食之一。开封灌汤包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将猪肉绞成馅,放入盆内,再加入酱油、料酒、姜末、味精、盐搅拌。接下来和面,将面揉的不软不硬,光滑不粘手。然后,待面发开后,切成一个个的面剂,开始擀皮。擀皮是很有讲究的,擀好的面皮周围要薄一些,中间略厚一点。这样,汤包既能皮薄如纸,又不会破馅。万事具备,就开始包包子了!这一步很关键,不仅要掌握好肉馅的比例,而且还要在包子里加入些已经冻好的肉冻。正宗的开封灌汤包的包子皮上要捏制30道绉折,并且要求纤巧匀称。搁在白瓷盘上看,就像一朵朵丰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白菊。最后一步,就是上笼蒸制了,蒸大约1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蒸熟的汤包端上来,热气腾腾,雪白晶亮。抬箸夹起来,饱满的像盏小灯笼,隐约可见里面汤汁摇动。有一种吹弹就破的柔滑,不要说吃了,看着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对着一个个晶亮剔透的汤包,你可千万不要急着下口,否则热热浓浓的汤汁可要溅你一身。正确的方法是轻轻提起汤包上面的折皱、细细地咬上一小口,拌着扑鼻香味,徐徐地吸吮粉红色的汤汁,顿觉唇齿留香。这时,你再慢慢的品尝汤包,浓香的肉馅配上筋道的包皮,令你食欲大增。开封灌汤包不仅营养高,而且脂肪含量低,健康不发胖!

看了我的介绍,相信你早就坐不住了吧!还等什么,按照我介绍的办法,自己亲自做一次开封灌汤包吧!

谢谢大家!

美食文化演讲篇五

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吧!我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舌尖上的美味吧!

登场美味---青椒鸡腿肉!它乃至出于奶奶的铲下。

镜头一:色。

青椒鸡腿肉,绿色无公害,安全无污染。香喷喷油光发亮出现金光灿灿颜色的美味鸡腿肉,再配上青翠欲滴让人倍增食欲与口感的青椒,再加上调味的味达美,简直就是一副美妙绝伦的美图!

镜头二:香。

晚上刚一回到家,就有一股美味直往鼻子里钻,我狠狠的吸了一口气,闻到了有猪排;白菜炖肉;酸辣土豆丝;还有一股莫名而又奇特的奇香特别的吸引着我,它是那么的诱人,让人着迷,我完全被这股奇香所吸引,它的奇香盖过了所以饭菜的香味,我赶快大步奔了过去一看究竟,原来奶奶还炒了一盘青椒鸡腿肉。

镜头三:味。

啊!我的舌尖美味---青椒鸡腿肉,我爱死你了,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流口水了,有机会我请你们吃我奶奶做的美味鸡腿肉哦。

美食文化演讲篇六

提到重庆的美食,不得不说到火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飘来阵阵火锅的香味,闻香望去,每一家火锅店里都挤满了人。而经常吃火锅的人,怎么也不会腻它。

这个周末,我提议去吃火锅,爸爸妈妈同意了。刚进一家火锅店,那迷人的香味就飘到了我的鼻子里。本来就肚子饿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了。可惜老板告诉我们,已经没有座位了。这里的生意这么红火呀?我们马上又换了一家,这家只有一张桌子没有坐人。我们立刻坐下,却被服务员叫了起来:“嘿!干什么呢?这儿已经被别人预订啦!一会儿就要来呢!”我们只好又去了另一家,但是一样是满人。这下我可丧气了。爸妈又带着我去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吃火锅,没想到,人一样多!不过这家火锅开得够大的,我们总算坐下来了。

妈妈边点餐边说:“你知道火锅怎么来的吗?”“妈妈,我不知道。”“告诉你吧,很早以前,沿江的渔民长久呆在船上,难免风吹雨淋的,得了风湿病,于是他们就把去寒气的花椒、辣椒……,以及各种菜带到船上,用一个锅煮来吃,这样吃不但能让人身体暖和,还能消除风湿的疼痛,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到了冬天,就喜欢吃火锅来驱寒,火锅就是这样来的。”哦,原来如此。

吃完火锅,我总结出火锅的三大特点:一麻、二辣、三烫。我们一家开开心心地走出了火锅店。重庆的火锅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顾客,真是让人吃了还想再吃一次!

美食文化演讲篇七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会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五黄

农历五月,杭嘉湖地区称五黄月,江南民间在端午节吃“五黄”的食俗由来已久。“五黄”一般指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阴雨连绵,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止了,人们说是把天补好了,吃煎堆的食俗便由此而来。

腊肉

南方是盛产腊肉的地区,端午节这个隆重的节日,当然也少不了腊肉的充场,香醇浓厚的肉块、诱人的色泽,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吃一口就意犹未尽。

油炸面食

河南许昌,把端午节叫做“五月当午”,不仅吃粽子,还要过点油,吃点炸面食,这些都是当地的端午节老传统。

炸菜角、糖糕、油馍馍

在河南商丘,过端午没有吃粽子的习惯,反倒是炸菜角、糖糕、油馍馍是每年五月五的必点美食。糖糕就是南方人口中的年糕,河南商丘当地叫做糖糕。

艾馍馍

艾馍馍,即用艾蒿来蒸的馍馍。关中地区人地方过端午节,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蒸馍馍,口感清甜、柔糯。因为端午时艾草茂盛,芳香通阳而不伤阴,很符合古人助阳化气、阳极阴生的要求,加上艾草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可驱虫杀菌,所以古代端午人们习惯以艾草制成各种美食,除病驱瘟。

茶叶蛋、盐水蛋、大蒜蛋

茶叶蛋、盐水蛋、大蒜蛋都是端午节的风味佳肴。在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人们喜欢在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打糕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在端午节这天会食用清香的打糕。打糕,顾名思义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p

美食文化演讲篇八

大家好!

在喜迎建国__周年大庆之际,又迎来我们湘菜盛典——第四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隆重启幕,这是我们湘菜行业的一大喜事!

受湘菜美食文化节组委会邀请,很荣幸又回到家乡参加今天的盛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北京湘菜协会,北京所有的湘菜工作者,热烈祝贺第四届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隆重开幕!

感谢家乡的领导和各界朋友对北京湘菜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北京的湘菜源于湖南,受益于湖南,湘菜的根在湖南,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了主席故乡情。高端湘菜冲刺京城,拉近了湖南与北京的距离。湘菜是湘人的骄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辣椒文化突出了湖南人的霸气,色,香,味,型,更体现了湘人的艺术,湘菜与其他菜系的和谐融合表现了湖南人的友善和包容。近年来,在北京湘菜越来越受人欢迎,与各大菜系的演艺也越来越精彩,湘菜粤做,粤菜湘吃,粤吃越湘。这几年在北京大,小湘菜酒楼已发展了近几千家,安排湖南人在京就业数万人之多,对拉动湖南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作出了巨大贡献。湘菜产业链型成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们北京湘菜协会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民富强省的宏伟目标,积极响应和支持历界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活动,并配合湘菜美食文化节开展了诸多活动,湘菜企业也通过湘菜美食文化节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菜美食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弘扬湘菜美食,传播湖湘文化,也是在宣传吃的艺术,打造艺术的吃,提升了湘菜的规模,档次和品牌效应。推动了湘菜产业链的发展等。为实现“弯道超车”民富强省,推波逐浪,为湖南的经济建设作出特殊贡献!我们北京湘菜协会将引领北京的湘菜企业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参入第四界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我们将动员大家积极参入消费券大派送活动,用实际活动来支持湘菜美食文化节的圆满成功举办,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参入到中国湘菜美食文化节中,把美食文化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效益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投入到民富强省的洪流之中。为推动湘菜事业的发展促进湖南的'经济建设作出努力和贡献!

最后,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大家身体健康,中秋节快乐,祝第四界中国美食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

美食文化演讲篇九

一提起河南的美食,你一定会想到“烩面”吧。今天,我来到你好好的品味一下家乡的美食,“烩面”。

河南烩面,是“中国五大面食”之一,与北京的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热干面齐名,享有盛誉。是一种荤素搭配,汤饭具有的传统美食。

烩面的气味,十分香浓,你刚挑起一筷子,就能感到一股浓郁的热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垂涎欲滴,闻上去就很有食欲。

烩面不光闻上去香,看着也美,色泽鲜艳。汤用骨头汤熬制,白白亮亮的。面条使用烩面坯拉长,拉成面。下入锅中。配菜则由海带丝、千张丝、粉条、青菜做成。出锅后,再撒上一小把香菜作点缀,辣椒油、醋提味。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出锅了。

当你提起筷子,轻轻的夹住一根面,仔细一看,啊,这面多么有光泽,多么鲜美。一定会不住的往嘴里送,轻轻咬一口,啊,这面多么劲道。汤汁紧紧地裹住面,吃下一根后,便迫不及待地吃下第二根,美味极了。整碗面,菜都吃完了了。喝的是汤,这可是整碗面之中的精髓呢。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饿了吧,那就快快来品尝一下我家乡的美食——烩面吧。

美食文化演讲篇十

这样的提问太生活化了,把古人当作邻人并不容易,我们大约只能依靠想象,“脑补”他们的生活情形。当然,一切想象都有现实为基础,普通人想象唐朝人的生活,无非是依靠经年累月获得的经验、知识、审美感觉,例如学过的历史教材,读过的唐诗、唐传奇或是穿越题材的网文,看过的唐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比如《大明宫词》《妖猫传》之类,听过的“古风”音乐或戏曲,以及我们在现实中的人生阅历与情怀寄托。

《长安未远》也可看作一种对长安生活的“想象”。 所谓“想象长安的方法”,其一,是指历史写作需要有基于当前社会的想象力,作者可以区分古今的变迁与差异,但也要有勾连古今的想象力;其二,是要有意识地借助文学文本的想象,以文学的审美和感悟,带动历史书写。

撰文丨张向荣

《长安未远》,徐畅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6月。

郊区的力量

与许多在历史中灰飞烟灭的繁华都城不同,长安不仅是西汉、大唐这两个伟大皇朝的帝都,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尽管历代长安城的地理位置有变化,昔日的皇宫今日可能是乡村,但其历史基本上是连续的。因此,文化风貌的传承和文献考古的实证,促使围绕着长安的学术研究长盛不衰,正如徐畅在《长安未远》导言中提到的“长安学”。与之呼应的,是今天的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把长安、洛阳等古代名都当作偶像去追慕、崇拜,不同城市的“粉丝”为自己的理想城市争论在古代史上哪个更重要,他们相互攻讦,令人啼笑皆非。

正因为长安的辉煌,才使得其周边显得暗淡无光,甚至令全国其他的城市也不那么重要。大一统时期的帝制中国,“帝都”对全国的资源和人才有很强的集聚和吸收效应,历史的书写和记录也大都围绕着驻在帝都的皇室展开。不妨回顾一下:春秋战国时期,临淄、邯郸、大梁等许多诸侯大国的都城都比较繁华,此外还有一些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而兴盛的商业都市如定陶。尽管这些城市的繁华程度与汉唐长安无法相提并论,但它们彼此没有主次之分,在天下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所以当时的人才不必非要集中到一个城市去求取利禄,而是或在本乡本土活动,或是周游列国自我推销。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许宏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5月。

秦汉建立帝国,这种状况逐渐开始改变。西汉建造长安,最初只是建造了宫殿,连城墙都没有修筑,换言之,秦汉的都城是围绕着宫殿才形成,而不是在城市里建造宫殿。杨宽曾说此时的长安城是“内城性质”(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1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许宏也说长安“大都无城”(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三联书店2016)。随着汉帝国逐步消除地方诸侯的威胁和郡县制的日益成熟,西汉长安城在面积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人口和功能建筑迅速扩大,皇宫从长安城的西面“溢出”,建造了建章宫等新宫殿;居民区从长安城的北面“溢出”,在城外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近郊;同时,西汉长安的“远郊”也就是陵县也变得繁华起来。

秦汉统治者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强迫地方豪杰迁徙到都城周边居住,这样既能消除地方势力的威胁,也能充实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增加劳动人口。秦祚日短不提,西汉在连续几代帝王执行这一政策后,长安周边依托皇帝陵墓形成的陵县逐渐成了繁荣的卫星城。许多政要、贵族都把庄园安在这里。这些陵县就构成了西汉长安的郊区,在宽泛的意义上,它们也是长安的一部分。

唐人李思训《京畿瑞雪图》局部。

《长安未远》虽然没有对汉唐长安做直接比较,但仍然回答了上述问题。全书的展开基于唐长安与京畿关系的描述,共分为四编。第一编“聚落地理”描述长安京畿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物产以及畿县所辖的乡、里、村。作者的方法主要是在现有研究成果和传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新出墓志提到的乡村名称进行考订修补。普通读者除非有特定的兴趣,倒也不必细读,借助文后附表能得其大概,不妨早点移目第二编“户口居民”。

电视剧《大明宫词》(2000)剧照。

这一编在全书中最为显眼,写作也最为漂亮。作者发现,居住在京畿乡村的士、农、工、商以及西域中亚移民,各有进退之法,新任官吏视京畿为仕途的高起点,退休官员则试图在此葆有对朝廷政治的参与度;“体制外”的处士、书生在这里维系着一种与“体制内”的朝廷及贵族若即若离的状态;此处的平民脑子更为活络,鉴于京畿地区耕地数量少,加之与长安的切近,他们往往不安于稼穑,更愿意为官宦阶层出工出力,供应花木,贩卖木炭,搞“第三产业”。在这一编,作者以两章的篇幅重点写了京兆韦氏、杜氏两个望族,以及作为文官诗人的白居易的京畿生活。关于白居易后文还要详谈,这里重点介绍作者对士族京畿生活的考察。

对唐代世家大姓的研究,当然首要聚焦其在朝廷政治舞台上的表现,研究其家族成员出仕情况、是否担任宰辅等高级官职或成为皇亲外戚、家族出现过哪些名宦等等。本书则另辟蹊径,考察士族在京畿的居住及生活。结论指出,尽管士族在长安城内数代为达官显贵,也长期占据大量市坊屋舍居住,但是,京畿仍然是他们失意退守、标榜郡望、经营别业的根据地。换言之,士族们之所以能够维系家族长盛不衰,其秘诀并不仅在于为官朝堂,也在于扎根于京畿的乡村。

作者的这一结论,令我想起了清代小说《红楼梦》里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的教诲:“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不免有一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感慨。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在此基础上,作者顺利进入到第三编“基层控制”,进一步探讨上述生存方式之所以成立的帝国体制,也就是长安与京畿的权力结构关系。作者以三章的篇幅勾勒出如下图景:一个平民生活在此时此地,既要接受国家机关通过官僚科层和户口制度的有效控制,也要考虑到本乡本土的“地头蛇”,还要小心翼翼地端详“外来户”——你不知道这些陌生人背后是高官显宦还是皇亲国戚乃至皇帝本人。当然,作者的笔下也不乏平民与这些权力的互动,犹如宋怡明在其著作《被统治的艺术》(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版)中,对明代军户与朝廷进行博弈的“日常政治”的描述,唐代长安京畿的小官甚至平民,既有因靠近天子而培养出的越级反映问题“告御状”的不俗能力,也有“皇城根下”睥睨一般官僚的“刁民”特征。

上述第二、三编是本书讨论最精彩,写作亦通俗可读、富有趣味的两部分。最后一编“生活世界”严格说来与前三编的逻辑略显脱节,更像是作者把尚未交代但理应交代的内容做了“打包”汇总,有两章,分别探讨京畿乡村民众的生计,包括家庭收支情况、农桑稼穑等;以及民众的宗教观念和神祇鬼怪。这两章单独阅读倒是颇有趣味的。

重识“文史哲不分家”

以上这段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古代题材小说的开头,出自《长安未远》探讨白居易在长安京畿居官生活的描述。这段话里,白居易卸任旧职、经选拔转任新职,以及与元稹的交游等重要事件及时间点,都是有史料依据的。不过,作者如何知晓白居易“无心观赏”?这应是作者基于白居易的行迹以及留下的诗歌进行的合理揣测,也可以说是一种“想象”。

作者对白居易在京畿的短暂生涯进行了个案研究,写得摇曳多姿,层层递进,值得把玩。先描写白居易所任职的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的地理风貌,主要是与长安的距离有多远,时人用什么交通工具来进行这段行旅。虽说是京畿,也有一百三十多里,若是单人骑马也需要一天一夜,若是车行则需数日。白居易到任后,看到的还是一座刚刚从兵火里重建的小城,而他的工作主要是判案和迎来送往,“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三年任期里,他数次被“借调”回长安。宦游之外,作者还着重描写白居易亲身参与征税,以及关于民生或者说民不聊生的政见。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文和政治活动与此大有相关。在描述白居易的京畿生活与政务处理之后,作者的结论落在了贞元、元和这一时期白居易的城乡观念。但这不是作为诗人的白居易,而是一个前途可期、不过眼下只是普通下级官吏、对未来充满不安全感的年轻人的城乡观念,因此,作者发现此时的白居易一心想回到长安,回到台省,回到帝王身边。他对京畿乡村并没有多深挚的感情,等他真正表现出远离政务、寄娱诗酒的态度,已经是晚年了。

电视剧《白居易》(1994)剧照。

《长安未远》的白居易个案研究,我认为是本书最有趣的章节之一,但据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所说,她一度“曾把白居易文提交读书班,大概由于写法‘特异’,问题意识不够明确,并未得到正面评价;而随后也尝试将此文投稿核心刊物,仍遭冷遇。”(见三联学术通讯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8日:《七个问题|徐畅:从京畿城乡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唐帝国》)。之所以读者有这样的异见,大概是因为读者的角度和关注点不同。

多年前,我刚读中文系的时候,古代文学老师关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文史哲不分家”。但这句话,在古代哲学、古代历史的研究者那里似乎不常听到,盖因这句话委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而且有趣的是,古代文学在哲学、历史那里,往往只是作为边边角角的史料所用,或者干脆被认为是“小道”而颇不重视;倒是古代文学自己的研究总往哲学思想、历史背景、人物行迹等方面靠拢。文学自身的审美、修辞、风格,除非是做专门的美学史、艺术史之类,很难被史学研究特别是传统的政治史、制度史等所采用,文学研究难以真正进入到史学研究的场域。例如,倘若一首诗歌对补充史料很有价值,那么即便写得再差,也会受到重视;许多名诗反倒没有这份“殊荣”。

而另一方面,古代历史研究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冲击可谓是“摧毁性”的,倘若把人大复印资料里近三十年的古代文学研究拿来看,会发现许多过往的研究在今天很难再令人提起兴趣,那些诸如风格的变迁、审美的特点、文学史的分期等话题都时兴一时,现在基本归于沉寂;至于套用各类西方文艺理论、图解各种“主义”的研究更是令人味同嚼蜡,读这些研究真不如重温几遍文学作品。真正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史学和文献研究的成果,比如作家的生平考证、作品的辑佚辨伪等等。当然,这不仅是国内独有,翻阅这一时期的海外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日本,也一样存在类似现象。文与史虽然号称不分家,但“史”好比长安,“文”好比长安的郊外,其地位并不平衡。

在此,这也不禁促使我们思考,“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话是否可以有新的领会?文学文本能不能摆脱史料的定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回归文学在古代真实的地位,例如《诗经》,就要将其视作“经学”而非“诗歌总集”;例如汉赋,就要将其视作政治文本,而不是修辞和文字的狂欢。另一个思路,则是阅读《长安未远》里白居易这一章节所给予的启发,就是将文学作为史学研究的翅膀,以文本的审美、诗心的揣测等文心、诗思来升腾历史的书写。

《长安未远》之书名,便取自诗人王建的“莫道长安近于日,升天却易到城难”(《寄广文张博士》)。这首诗在书中不断被引用,是对全书的高度概括。在白居易这一章里,这一点就更明显了。例如,白居易为居官京畿的宦游生涯写下“最爱近窗卧”“不忆城中春”等闲适的句子,也写下“折腰多苦辛”“簿书堆六曹”等感慨案牍劳形、迎来送往的句子,但最终还是极度眷恋长安,日夜想回到长安,这些相关的诗句未必有何种实证的史料价值,但若借助这些诗歌,深入诗人的内心,以诗人之眼观看当时的世界,对历史的沉思自然别有裨益。

《长安之春》,[日]石田干之助 著,钱婉约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这又令人想起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的《长安之春》,据说作者是在几乎通读了唐人诗文后才写下这本书,散文的笔触,诗心的感悟,当然可以纳入文学文本;但这又是一本考证唐人风俗生活的史学著作。文与史,在书里结合得相当奇妙。

回到《长安未远》,关于那个最令读者熟知的写新乐府的白居易,作者也探讨了他的这一诗学取向与在京畿亲身从事基层政务的关系。以往谈论白居易,对他关心民生疾苦、开辟新的诗歌语言,多是从其理论主张来谈。而通过本书大致可知,白居易实则是以诗歌书写的方式来介入政治,他有真情实感要抒发,但主要不是发牢骚;他有心要变革诗坛,但不纯粹出于文学革新的理论目的。诗歌,是后人想象诗人生活的途径,在本书也是想象长安的方法。书中这段白居易的个案、人生史,对在古代文学研究与史学研究之间建立有效且平衡的关联,是很有意义的启发。

想象长安的方法

《长安未远》首要是一部学术著作,按理说其阅读受众不会很广。但作者在完成博士论文的格局之外,着力描摹、呈现、讲述唐代长安及京畿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观念和心态状况。因此,这种在场感、还原感,成了本书得以吸引不少非专业人士的原因。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2019)剧照。

这令人想起近年来流行的一些古装影视剧,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等,且不提片子本身是否卖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们越来越关注古装剧的服饰、化妆、道具能否做到了精准还原,是否真的符合历史场景。抛开个别观众过于钻牛角尖,忽略了影视剧首要是情节和表演的极端主张,这一现象说明了观众也好,读者也罢,对通俗文艺产品的考究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一些专业学术论著自然也能走红。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对书写、对叙事有特殊要求的学科。《长安未远》的题材,契合了当下城乡关系、都城及周边关系的社会心态,自然会吸引读者;作者的叙事又特意强调了人生史、心态史的书写,更容易召唤读者置身其中。读者与作者就在这种互动里,形成了良性的阅读与写作。

最后回到本文的主题,所谓“想象长安的方法”,其一,是指历史写作需要有基于当前社会的想象力,作者可以区分古今的变迁与差异,但也要有勾连古今的想象力;其二,是要有意识的借助文学文本的想象,以文学的审美和感悟,带动历史书写。

不过,本书并没有深入提及彼时唐代京畿乡村对长安有怎样的反作用。或者说,京畿仅仅是被动成为长安的影子、使女吗?是否对长安自身的变迁,例如坊市制度的破坏与消亡、长安居民的来源等,也有其特定的影响呢?这一点,本文也无法知晓,只能以读者的身份同样来一番“想象长安”了。

作者 | 张向荣

编辑 | 罗东

校对 | 薛京宁、李世辉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