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时间:2023-10-29 20:08:34 作者:MJ笔神 2023年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况。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教学计划的编写方法,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二、单元教学构思: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二、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训练题

1、直接写得数(12分)。

25×3=(),17×4=(),10×600=(),26×30=(),

100×70=(),48×2=(),20×900=(),16×5=(),

15×30=(),0×200=(),290×30=(),40×11=()。

2、用竖式计算(8分)。

321×12=(),209×18=()。

3、脱式计算(12分)。

1、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写作(),2002年1—10月,全国共生产了9088093辆摩托车,读作()。

3、和9999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根据27×12=32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270×12=()270×120=()27×1200=()。

5、最小两位数乘最大三位数的积是(),最大两位数乘最小三位数的积是()。

6、一个多位数是由4个千万、9个万、5个千和3个百组成,这个数写作(),把这个数精确到万位是()。

7、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八位是()位。

8、□里最大可以填几?

9、在春季运动会上,小红是4年级2班的15号运动员,她的号码是4215;小明是三年级5班的8号运动员,他的号码是3508。根据这个编码规律,你知道戴号码2307的学生是()年级()班的()号运动员。

10、把下面一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4144407,44144078,4144740,41447。

()()()()。

1、6050701读作()。

a、六千零五万七百零一。

b、六百零五万零七百零一。

c、六千零五十万七百零一。

d、六百零五万零七十一。

2、由2个百万、3个千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六位数。

d、七位数。

3、一亿四千零五万零二写作()。

a、14050002。

b、140050002。

c、140500020。

d、140052000。

4、下面的数中,最大的是()。

a、77000。

b、707000。

c、70万。

d、700007。

5、1亿里面有()个万。

a、10。

b、100。

c、1000。

d、10000。

6、150×60积的末尾有()个0。

a、4。

b、3。

c、2。

7、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应()。

a、不变。

b、除以100。

c、乘100。

8、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

1、一个数,它的最高位是亿位,这个数是个七位数。()。

2、8547387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855万.()。

3、60006000中的6个零都不读出来.()。

4、454999≈46万.()。

5、如果乘数的中间有0,那么积的中间就有0.()。

6、320×9与32×90的积相等.()。

2、学校里有12个教室,每个教室中有26张课桌。这些教室一共有多少张课桌?(4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从小到大排一排。

3041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计算题。

3+8=。

9+6=。

13-6+1=。

9+8=。

14-7=。

10-5=。

5+8=。

19-9=。

6+7-8=。

3+3=。

15-5=。

8+7=。

三、解决问题。

1、树上有19只小鸟,第一次飞走了4只,第二次飞走7只。树上一共少了几只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本科技书,我两天看了18页,昨天看了6页,今天看了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路公交汽车上有4人下车,现在车上还有8人,车上原来有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训练题

1.四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训练题: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

2.由5个一、6个十分之一、7个百分之一和1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

3.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4.0.9里面有()个0.1,2.78里面有()个0.01。

5.三角形具有()性。平行的四边形具有()性。

6.小明的身高是1米28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7.120cm=()m3元6分=()元。

8.()和()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9.最小的一位小数是()。

10.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

11.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2.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9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1.小数是比1小的数。()。

2.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3.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取掉0,小数大小不变。()。

4.三角形越大,内角和越大。()。

5.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的末位对齐。()。

6.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整数部分是0的两位小数,最大的是()。

a、0.01b、0.09c、0.9d、0.99。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a、1b、十分之一c、百分之一。

3.小数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a、一b、十c、一百。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a、钝角b、锐角c、直角。

5.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a、1b、2c、3。

6.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0厘米、50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只能选()。

a、80厘米b、90厘米c、110厘米。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平形四边形。

1.口算,(6分)。

1.5+0.5=2.1+0.6=0.8-0.76=。

2.38+0.7=0.26-0.12=9.6-2.8=。

2.竖式计算。(9分)。

3.用我喜欢的方法计算。(6分)。

13-4.85-3.1570.9-1.25-1.75。

(1)已知甲、乙两数的和是20.58,甲数是7.86,乙数是多少?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40°,那么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七、应用题22分。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0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长是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是多少厘米?4分。

3.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5分。

4.同学们进行跳远比赛。冬冬跳了3.16米,亮亮比冬冬多跳0.23米,强强比亮亮少跳0.18米,强强跳了多少米?5分。

5.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30°,那么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4分。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能积极思考,提高认识上下能力。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

(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孩子们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中的“上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孩子们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计划

1.通过实验、交流、观察,体会并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利用该关系进行合理的判断。

2.体会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初步感受点的轨迹。

小棒,ppt。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三个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让学生利用自己手里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围。

一个围成,一个围不成,师帮助学生换小棒围成。

想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出示两根小棒(3厘米、5厘米)。

这里有两根小棒作为三角形的边,能够围成三角形吗?

生猜测第三条边应该有多长。

2、验证。

(1)小组合作。

从1厘米到9厘米的小棒能不能和上面的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

组长分工并做好记录。

(2)小组汇报。

1、2、8、9厘米的小棒不能,3、4、5、5、7厘米的小棒能。

(3)质疑:为什么8、9、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得出:3+5=8,和等于第三边。

3+59,和小于第三边。

结论:当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3根时能围成三角形。

看1、3、5厘米三根小棒,1+53,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

结论:三角形任意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验证结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

四组小棒,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说理由。

找出加最短的两条边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了。

2、快速判断。

3、淘气到学校路线图。

学生找出淘气到学校的最近路线,并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寻找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应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

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

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长城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长城游玩,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您能玩得开心,玩得尽兴,玩得满足。

接下来,我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长城的概况。

长城位于北京的北面,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个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就在自己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长城,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在巍巍群山之间蜿蜒盘旋。它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国父孙中山参观长城后,评价道:“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修筑在八达岭上的一段长城。这段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烽火台”,也就是方形的城台。在这“烽火台”上,周幽王还曾经导演过一起“峰火戏诸侯”的历史闹剧。

在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动用了百万之众,竟占全国人口的1/20!想当初,古代人民艰苦劳动,才把那一块块重达千斤的条石、城砖抬上这峭壁深壑。因此,为了尊重古代的劳动人民,我在此提几点要求:

1.不要乱涂乱画。

2.不要把塑料袋、废纸等垃圾随手丢弃。

3.不要破坏建筑物。

长城,用“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态登上它,领略它的雄伟,壮观。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6.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边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角)

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边)

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角)

注: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p84图)

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3.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度(多边形的边数-2)

24. 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6.最少用2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最少用3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最少用2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菱形。

27.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8.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29.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0.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3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3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33.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不相等的。()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4.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两个钝角。()

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和就大于了180度,根本拼不成三角形。

35.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6.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37.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8.三角形的底越长,这条底边上的高就越短。()

39.一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再不发生变化。()

40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4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42.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43.0.15时=15分()因为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的进率不是100。

44.0.3与0.3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

45.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6、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8、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9、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0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其特点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1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其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

1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的特性。

14、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15、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8、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是对称图形。

19、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0、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数学四则运算的法则。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主动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

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第五单元作文

每一面窗都有不同的画面,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都有它不同的姿态。我家的窗一年四季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夏天,有时骄阳似火,有时乌云密布,下雨时,你可以透过窗户欣赏窗外那斜斜的雨丝,淡淡的雨雾,以及那朵朵的花,片片的叶,它们经过雨水的湿润而加深了颜色!这就是一幅令人清爽的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透过窗户,你可以看到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各种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秋风抚摸着小草,小草马上就睡了。这就是一幅迷人的画。

冬天,雪精灵纷纷飘落下来,拥抱着大地,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雪白的'棉被,树上、屋顶上全白了,雪儿把它们装点得十分美丽,这是个冰天雪地的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在区角游戏中,观察到幼儿们在语言角交流:“洋洋,你帮我拿下小兔?”“小兔在哪里?”“在那里。”幼儿间简单的交谈我发现了幼儿们对于方位有些不清楚。于是,设计本次“认识上和下”的活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丰富幼儿空间方位的辨识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1.体验寻找上下方位的乐趣。

2.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会使用上、下方位词。

3.能正确分辨上、下方位。

1.重点: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

2.难点:能将从树上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从树下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1.知识经验:认识森林的动物,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2.物质材料:餐桌,树,房子,各种食品,小动物。

3.环境创设:创设“森林音乐会”环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教师以收到邀请函的口吻邀请幼儿参加森林音乐会。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去吧!(幼儿随老师一起从走廊上进入活动室。)好,请小朋友们找一只动物和它做朋友,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坐下来!(地上贴有小动物图标,幼儿席地而坐。)。

二、认识嘉宾,感知方位。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师:森林音乐会开始了,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吧!(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幼儿随音乐一起来做动作。)。

幼:“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边唱小羊叫声时,手部动作上咩咩,下咩咩,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二)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认识上和下。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来前来参加,瞧,树上有只猴子!看,树下有谁呀?

幼:树下有条毛毛虫。

师:你的眼睛真亮,真棒!一下子就发现了,真棒!好,我们在来看看这边小鸟在哪里?

幼:小鸟在树上。

师:小兔又在哪里呢?。

师:小兔在树下。

(三)幼儿自由找寻小动物们所在的方位。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它们一起来听音乐会!请小朋友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哦!

幼:(幼儿自由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好!请找完小动物的小朋友们悄悄回来,舒服地坐下来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幼儿间自由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三、欢送嘉宾,巩固方位。

(一)出示房子,分辨上、下方位。

师: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听听音乐会有些累了,这里有间房子,这栋房子分有楼上的房间和楼下的房间。请将在树上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请将在树下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幼:(幼儿送小动物到房间里休息。)。

(二)师幼共检验。

幼:同意!(不同意请说明原因。)。

四、美味餐点,巩固方位。

(一)幼儿观察餐桌的上面和下面的物品,再次巩固上和下。

师:听完好听的音乐会,肚子是不是有些饿了?看看餐桌上有什么?

幼:蛋糕、水果、饼干......

师:蛋糕在哪里?(教师从桌子上将蛋糕拿起来给幼儿看看后立刻放回桌子上,用动作提示幼儿。)。

幼:蛋糕在桌子上。

师:哦,桌子上有这么多好吃的,那桌子下有什么?(桌子下有椅子。)好,我们一起坐下来品尝美味的餐点吧!

五、分享交流,结束部分。

师:吃完好吃的,我们一起到外面看看还有谁也来参加吧!

1.园内延伸:智力游戏“动物躲猫猫”。

2.园外延伸:亲子活动,在家练习上下方位。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认识依靠行动,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森林音乐会”情景,让幼儿们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幼儿们首先从听音乐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然后找寻小动物认识上和下,再到送小动物去房间休息巩固上和下,最后品尝餐点经验提升等循序渐进认识方位,在整个过程中用游戏贯穿始终,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这也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指导思想一致,真正做到课程游戏化。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掌握算理。

提高口算正确率。

口算卡片。

1、口算。

450÷96000÷6100÷10。

39÷372÷480÷5。

120+48。

2、估算。

387÷5426÷8218÷4。

142÷5135÷7320÷6。

说一说426÷8、142÷5的估算过程。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4、360÷9。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l、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材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看一看(一)》,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参加教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运用所学知识。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问题情景。

(课件演示配音)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

(二)学习新知。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坐好来看你面前的纸箱,互相说一说你坐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箱子面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活动)。

(2)汇报。

(3)你们看得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内讨论一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考眼力:淘气看到大家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接受挑战吗?

看谁能快速的找出第几幅图是谁看到的。书上p26连一连。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我们以小组来活动,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猜测的看到纸箱的几个面是否正确?(学生活动)。

(3)汇报。你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几个面。

a:一个面的。请坐在你的位置,也能看到一个面的同学站起来。(正对着长方体的正面或从上往下看,或拿起来看底)。

b:两个面的。请在你的位置,看到两个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旁边的同学走到他的位置检查检查,是不是能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

c:三个面的。(站在角的位置)。

(4)亲身体验:请你走到角的位置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3、认一认:正面、侧面和上面。

(1)自学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件:笑笑配音)其实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自己的名称。答案就在书上的p26页。可是我没有看懂,聪明的小朋友们,你可以教教我吗。你们现在看到的(绿颜色)的面(正面),你知道叫什么吗?依次揭示上面和侧面。(这个呢?)。

(2)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应用与扩展。

1、游戏一:

2、游戏二:

五颜六色的长方体多漂亮呀,喜欢吗?

下面我们用手中五颜六色的长方体玩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如:你的正面是红色,上面是绿色,猜一猜,下面是什么颜色?)。

3、游戏三:

机灵狗、笑笑、淘气看到的礼物各是什么形状的?书p27第3题。

4、游戏四:

猜猜看(出示美丽的学校照片):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

5、游戏五: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二)练习三。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1、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实物观察与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2、实物操作与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3、提倡一个图形的多种实物摆放。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年级第五单元作文

昨天下午我和爸爸和他的学生们去采风。

这时正值春天,田野里看到了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的小草绿了,树上的嫩芽也露出了笑脸。听到了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牛儿躺在田野里的草地上,还有小牛在吃奶,哥哥姐姐见了,很高兴,就去牵牛,要跟它们合影。

过了池塘,就进了森林,我们踩着针叶,笑啊,跳呀。哥哥姐姐很高兴,有几个争着背我,还有几个把手串起来,提着我向前跑。我觉得很搞笑。

我们沿着湖边一路走着,哥哥姐姐不时俯拾着古代的陶瓷片,有的哥哥捡到了黑咕隆咚的碗底,爸爸说那是一千多年前的陶瓷片,不好看,也就不值钱。后来,哥哥捡了一块青花碗底,上面画着淡青色的一朵花,爸爸说这个漂亮,哥哥听了很高兴,送给了我。

来到了一个村庄。我和哥哥姐姐在一户农家的压水机那里喝水。在那个村庄上我们看到了一树树的桃花,有哥哥一踢那树干,那粉红色的花瓣片片飘落,像下了一场红色的雨。有哥哥姐姐要摘花,爸爸说不要摘,说摘了长不了桃子。

后来,我们说着,笑着,回了家。

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知识点

“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例如,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6个百,放在亿位上表示6个亿等等。

“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458这个数有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占了一个数位,我们就把它叫做三位数。198023456由9个数字组成,那它就是一个九位数。“数位”与“位数”不能混淆。

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所以在读数时先读数字再读计数单位。

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一定是整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1)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1、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

2、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p13例6(0的运算)。

1、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3、复习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上周一直在学习四则运算,主要讲了四则混合运算,不知道你们的掌握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就来做几道题。

课件显示:

(2)8×7÷2。

(3)2+3+6×5。

(4)72÷9-1×3。

(5)(9+11)×5。

做好评比!

(二)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然后课件再次显示关于四则运算的.概念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没有括号的。

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

加减乘除混合:

先乘除,再加减。

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

文本框:四则运算。

(三)新授。

1、引入。

(1)快速口算。

排火车进行快速口算。

课件显示:。

(1)100+0=(2)0+56=。

(3)0×78=(4)154-0=。

(7)0÷76=(8)235+0=。

(11)0×29=(12)9×0=。

(2)举例总结关于0的四则运算,在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显示。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100+0=100。

0+56=56。

154-0=154。

99-0=99。

0×78=0。

29×0=0。

0÷23=0。

0÷76=0。

(3)0不能作除数。

课件显示:

0不能作除数。

18÷9=?2×9=18。

36÷6=?6×6=36。

6÷0=??×0=6。

6÷0是不可能得到商的,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0÷0=??×0=0。

0÷0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4)巩固运用0不能作除数。

考考你!判断对错。

课件显示:

(1)128+0=128(2)0+45=45。

(3)88+0=0(4)1×0=1。

(5)0×97=0(6)0÷56=0。

(7)16÷0=0(8)60-0=60。

(9)0÷76=76(10)10÷0=10。

(四)巩固练习。

1、应用题的解答。

课件显示:

寒假中,小明3天完成87道口算题,照这样计算,他6天能完成多少道口算题?

2、判断并改错。

=75。

240÷40×3。

=240÷120。

=2。

让学生先判断再自己改错,提醒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

(五)做课堂练习,结课。

做书《练习二》的第二题,以巩固。

五、作业设计。

1、背会《四则运算》的概念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做《学习之友》单元测试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