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创新设计教师版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通用

时间:2023-05-01 20:09:06 作者:曹czj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一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自由奔放地思考、想象、表达、写作,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引导学生自由奔放地说,为写作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求异、求新。

1、课件显示:四个旋转的圆分别变成娃娃脸、桔子、球、泡泡,排列在画面上方,接着走出一个卡通女孩--圆圆作思考状。

师:圆圆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的呢?小朋友愿意和圆圆一起想吗?让我们打开思维的门窗,放飞想象的翅膀,一同走进这圆的世界。

揭题:圆

2、激情:老师设置了四道关卡,大家要热情参与,积极创新,有丰富的奖品等着你噢。

1、你由圆想到了什么?把它画下来好吗?可以独立画,也可以找伙伴合作画。

2、学生作画。

3、请画得多的同学说说画了什么?其他人补充。

4、看圆圆画了些什么?课件显示:图片1

1、恭喜小朋友通过了第一关,为你们插上一面小红旗。第二关上不上?

2、你最喜欢哪一个,看着它你想到了什么?能说一段话吗?

可以选自己画的,可以选圆圆画的,也可以选现在新想到的。

课件显示:图片2

3、先独立构思,后找伙伴说说。

4、指名说。

1、说得多好啊!太棒了!奖励小红旗。第三关更难了,还上不上?不畏艰难,好样的!

2、要求:自己取个题目,15分钟内完成。

3、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1、想想第四关该是什么了?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了发出声念2遍,边念边改。

2、找伙伴互改。语句通顺吗?想象合理吗?

3、集体评改。

一人读,其余学生听后评一评,评得好的发大奖。

同学们通过大胆想象,连闯四关,画出了一张张充满生趣的画,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新意的文章,圆圆还写了一首有关圆的儿童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互相传阅。

附:《有趣的圆》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二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节课以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为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使用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把握每次实践练习的机会,充分熟悉,熟练。理解搜索的要领,达到活学活用。

从教材地位上分析,本课在此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介绍搜索引擎的两种使用方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网络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网络使用技巧,提高上网效率。

教材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学生能够自的,自觉的使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使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本课教学要求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并且学会比较,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其信息素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性分析,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从学生特点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精神不易长时间集中,需要教师始终掌握学生思维动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学习情绪,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鉴于以上考虑,对本课的'讲授选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模式上使用探索研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分组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让其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高度的热情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课堂效率。

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

屏幕录像软件。

搜索骑兵软件。

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

前几节课使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网络知识,基本能够使网络为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服务。但面对略高级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技巧。通过日常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不能正确有效地应用网络,没有养成较好的上网习惯的现象。这些问题通过本课都将一一进行解决或改善。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学习习惯,自觉锻炼,动手动脑,勇于实践。正确认识网络的便利和信息化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使用要求。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启发及实践,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信息。并引导学生在搜索中建立分类查找的思想,掌握对关键词的提炼技巧和要领,提高上网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与优势,令其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重点:两种搜索方式:相关专题搜索(即分类搜索)和关键词搜索,每种方式的形式,特点,使用技巧是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尤其是关键词搜索,使用熟练后将非常方便。而且此方法目前在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难点:

(1)分类搜索对学生分类能力的考察和要求。在学生没有正确把握搜索对象的归属分类的情况下,很难顺利使地用其完成搜索任务。这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类概念,培养其分类能力。

(2)关键词高级检索方式(使用”空格”,”+”或”&”连接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搜索的核心在于关键词的提炼。要提高搜索效率,做到”用最少的关键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这样三最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也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练习要注意尽可能引导学生努力掌握提炼关键字的技巧,自觉培养提炼能力。

略。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三

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教案《导学案教学设计的创新》。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四

高一语文新教材选编了两篇外国散文,一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另一篇是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这两位作家的美文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美的享受,还有思想的启迪。如果按照一般的抒情散文来教学,就会破坏作品的整体美,而且不易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深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我把该课的教学设计成一堂口语课。

第一步,请学生看图说话。

教科书上有托尔斯泰坟墓的插图,请学生看着插图快速构思,描绘托尔斯泰坟墓给人的感受。实际上,在学生的观察和描绘中,他们会注意到托尔斯泰坟墓的简单和朴素,而这种感受正好就是茨威格在文中所描绘的内容。

第二步,即席发言。

题目:什么是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打开思路,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入手,结合两篇课文的内容去回答,比如简朴是美,伟大是美,自然是美,温馨是美,思想是美,宁静是美。如果反向思维,那么华丽是美,平淡是美,修饰是美,孤独是美。

善于归纳的学生会发现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之分,有现实美和艺术美之别,他们往往会有一些精彩的发言,比如距离就是美、丑到极点就是美、美是相对的、残缺是美。这样,学生会明白美是无处不在的`。

发言进行到这一步,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教师趁机引申出一个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判断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有不同的要求,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朝代,杨贵妃是绝对不能算作美人的;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对美也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美的理解也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

在即席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让他们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样的教学就完全改变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和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从侧面回答了作家为什么会从简朴的托尔斯泰墓上、萧瑟寒冷的冬天里看到了美的存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应该就是这堂课最好的结束语了。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五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琥珀》创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1、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1、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六

1.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2.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一、出示课题:

(生说,并由生板书到黑板左边,竖着排列:可能有图穷匕见、穷困潦倒、穷凶极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穷”字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出示幻灯1:

“穷”字解释:

1.缺乏财物。2.环境恶劣,没有出路。

3.达到极点。4.尽,完。

(设计意图:理解“穷”字的几种意思,积累有“穷”字的成语,并由“穷”引出课文重点内容。)

出示幻灯2:

二、层层深入,学习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一)初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桑娜矛盾的心情

1.谁来读读第九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桑娜的心情吗?(板书:忐忑不安)介绍“忐忑”写法。

3.还可以用什么词说桑拿的心情?(教师适时板书: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找到课文重点段,初步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找出矛盾原因,理解桑娜一家穷苦的困境

过渡:为什么她的心理这样矛盾?(穷)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并适当批注。

1.略读: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回来。

2.精读:(出示幻灯3)

a: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你能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抓住“从早到晚、勉强、黑面包、只有”)

黑面包是一种用麦皮和少量的面粉做成的,吃起来很硬,口感发酸。

(4)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你的朗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一家真是——(板书: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捉襟见肘)

过渡:还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家里的贫穷?(渔夫从早到晚地打鱼,他今天的收获怎样?)

清早就驾船出去,夜晚十一点多了刚刚回来,至少十七、八个小时,却什么都没打到,每一网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半点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获取关于“桑娜一家贫穷”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理解桑娜一家贫穷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是那样的一贫如洗、那样的捉襟见肘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3.引申理解贫困

以前是勉强吃饱,也许以后会是忍饥挨饿。

以前桑娜还能在家里做家务活,多了两个孩子之后……

(设计意图:想象桑娜一家在非常贫困的基础上,抱养了邻居的孩子之后的窘困境况。为理解桑娜夫妇的品质作铺垫。)

4.再次理解桑娜心理矛盾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有关“穷”的内容,进一步引申,理解桑娜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矛盾、那样忐忑不安。)

三、理解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料这个消息后,他是怎样做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说说你的理解。

3.熬字写法,(板书:熬,四点底用红色)

介绍四点底:煎、熬、烹、煮都有四点底,四点底表示用很长时间、慢慢、不间断地用火煮东西。

“熬”字在字典中解释:1.久煮。2.忍受,忍耐。这里选哪一个?

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忍受、忍耐,这样换可不可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忍受?怎样的忍耐?怎样的.煎熬呢?(长时间的、忍饥挨饿的、无穷无尽的……)

(设计意图:通过“熬”字再次感知桑娜抱养邻居家两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妇纯朴善良的形象。)

(二)想象情景,理解夫妇的为人

1. 是呀,教师运用黑板上的成语总结:

出示幻灯:

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说桑娜夫妇的想法吗?

哪怕……也……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不论……都……

2.听了这些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桑娜、怎样的渔夫?(板书:淳朴善良、心地善良、无比善良)

3.(出示幻灯5)填写:他们( )贫穷,但是他们( )不贫穷。

(设计意图:通过“用关联词语说话、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

三、练习心理描写(出示幻灯6)

善良的桑娜看了看熟睡在帐子里的七个孩子,又看了看撕破的渔网和空空的鱼篓,她陷入了沉思。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七

本文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语文教案设计的问题,提出语文教案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包括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余映潮先生在《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一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在四个不同的层面理解“教案”二字。第一层面——定义层面: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策划、而营构的一种教学安排。第二层面——技术层面: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进行的结构完整、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方法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的一种教学策划。第三层面——艺术层面:教案,是既有理性色彩又具备诗意手法的教学蓝图,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第四层面——教改层面:教案,是从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角度来表现时代教改意志的一种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案与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教学正式实施之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 的规划,它体现着教学的目标、方法、步骤,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体现着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因此,可以说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在这四个层面中,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具体把握,是教师个人教学思路、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综合;教改层面的教案则是教师对教学改革中的新思想、新理念的理解、吸收和容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只有教改新思想、新理念的教师是不能设计出一份扎实、细密、实用性强的教案的,同时一个只有教学经验、教学思路而不能积极地吸收、借鉴新理念的教师也不能设计出一份新颖、有创意、体现教学新发展的教案。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关注新理念,同时将新理念融会贯通于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中,才能设计出好的教案。

我认为语文教案设计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案设计中要“有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不可偏废。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现象却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在教案设计中更是如此。潘涌在《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一文中提到指令性教案的三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唯有欲达之教学目标 和欲授之教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忽视他们在课堂这一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用这样的教案指导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习主体灵性思维的泯灭。所以,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的主要对象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各具特色的课文。这一点使语文学科的教学根本区别于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不能像它们一样给学生某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有着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和学习基础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为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张琼在《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一文中讲道:实实在在地一切以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遇的障碍为教学起点,以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内在需要为教学重点。一篇课文从哪儿讲起,重点讲什么,不应该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学生对文章的“亲密接触”程度。任何离开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他还指出:关注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不是廉价简单地肯定学生,而是把学生在钻研文本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形成的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关注学生“独特体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这个过程在课堂上能否得以落实和突出。

上这堂课时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联系他们的体验来学习课文,这种心中有学生的备课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关注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有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深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也常常是滔滔不绝一节课,给学生以信马由缰、贯古通今的享受。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满堂灌”则是照本宣科,极其乏味地肢解课文。整个课堂,教师的讲授不仅没有给学生知识,还剥夺了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动口说、自己动手写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所以,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还应关注到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适时适量地设计出适合所学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些活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课后反思时我感到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目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深入文本,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我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圈、点、勾、划的习惯。这一设计关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 ,我发现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课上习得的方法改编神话,而且还有想像丰富的佳作。这就表明这种设计贴近学生实际,能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收益。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之贯穿于教学之中。

二、语文教案设计要增强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教案是在对教学进行预设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预设不到的情况。特别是语文教学,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是很难预设全面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动态生成的因素。俞发亮在《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一文中指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教学当然课前要备课写教案(详案、简案),当然得预先设计;但是,当过分强调教案的预设作用时,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师生即兴的发挥、创造无法生成,从而导致僵化,缺少生气和智慧。教学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越少。

那么,教师在教案中应该如何处理这对矛盾呢?目前较普遍的主张是增强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即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自觉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在教案中,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要以多种教学方法构筑学生展示思维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样才能促使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的形成,建设开放性课程。

讲《行道树》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想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思路。经过自己的琢磨,我这样设计:假如我是一个记者,全班学生每人都是一棵小树,我这堂课将对他们进行采访。上课之初,我便给学生点明我们的角色。我便问道: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你愿意生活在哪里?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生长在草原上,获得一种高大挺拔的优越感;有人说生活在海边,享受海风吹拂;有人说生活在一户人家的小院里;有学生说想做一棵行道树……我就由此自然导入  课文,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我最初设计时,就把自己当成一位记者,将要探讨的问题列了一“采访提纲”。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完全可以让学生也转换角色,让他们一部分人当小记者,随便请班里任何一棵“小树”答记者问。“记者”就需要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小记者”的发问,我发现自己在教案中设计的问题他们都能找到,而另外一位学生也能很好地应对。我成了一位引导者,我也积极参与其中,这种氛围特别好。他们回答问题时,我提醒他们要注意“采访”别人的语气,注意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下课铃响了,他们课下还积极地讨论。课后,学生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种探讨学习的形式。课后反思时,我为自己的教学机智而自豪。如若自己将问题提出来,学生可能觉得还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将教师提问灵活地变通为学生之间的提问与作答,便使他们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若我固执地坚持教案的预设性,那么这堂课就不见得那么成功。不要被教案预设性束缚了自己的教学机智,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三、语文教案设计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

教案虽然是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个人智慧和教学艺术的结晶,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案设计中,却始终存在着单纯依赖教参,甚至完全地照抄照搬教参的情况。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缺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学木讷、呆板、千篇一律。我们现在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如果我们的教案是这样的,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我们的教案、我们的课堂就要有个性,而能够使我们的教案、课堂变得有个性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要将个性融入教案设计,教案中不仅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教师要从自身的特长、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对学生的了解来设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案,使教案设计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才情以及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在进行《斑羚飞渡》公开课时,我将课文读了十几遍,最终决定第二课时设计“让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过程”的课上小练习。我自己研读课文后也查阅了大量备课资料,但很多都千篇一律。我将课文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等教学内容安排在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镰刀头羊的形象及斑羚飞渡的精彩瞬间。斑羚飞渡的过程震撼人心,这种过程是如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通过一系列动词。这样,便可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使他们学习掌握并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备课时我精心地揣摩每一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上课时个别学生读了自己写的片段,发现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了。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案,教师要心中有学生,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自己的教案设计更贴近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要将教案教条化,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变通,构建生成性课堂。改变教案千篇一律的面孔,将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构思融入其中,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使教案切实成为自己课程改革思考的载体。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案也要体现教师的个性,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创新作文课教案:圆篇八

《换圆圆》是小班下册《幼儿创新智慧游戏》中的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小班的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经常会拿方形的积木去拼插车一类的东西,他们也在思考:为什么方形的东西不会转呢?他们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这节课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机会,小班的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很弱,我们只能从孩子身边熟悉的事情出发,慢慢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班的孩子以直观性思维为主,他们还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这需要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借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引导他们去创新思维。小班的孩子喜欢玩,会滚动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本节课中我以滚东西比赛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前提,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进一步动脑筋思考,教师抛出问题,让孩子们有具体的问题去想,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孩子的`创新思维得到实践,孩子在玩一玩、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幼儿动脑的良好习惯。

小班的孩子喜欢动,喜欢模仿,喜欢热闹,我以滚东西比赛的形式导入,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我的怎么滚不动?她的为什么滚得快?幼儿在互相交换玩的过程中发现圆圆的东西会滚动,方形的、三角形的物体不能滚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你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会滚动吗?幼儿结合自己的一点点生活经验说出见过的圆圆的东西,比如:汽车轮子、电动车轮子、球、易拉罐等等,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小猪的球为什么投不进去呢?小猪的小推车为什么不转呢?小猪的遥控车为什么不跑呢?幼儿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找出原因,下一个环节,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换圆圆的游戏中,幼儿加深了对圆圆物体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幼儿乐于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2、提高幼儿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圆柱体的奶粉罐若干、玩具车轮、中、小型的呼啦圈;方形的铁盒子、纸盒子;三角形的物体若干;图片三幅,积木若干,圆形轮子、方形轮子、三角形轮子若干,三种形状的球篮,小球若干。

1、教师组织幼儿上课,出示准备好的圆的、方的、三角形的物体,引导幼儿进行滚动物体的比赛。

师:孩子们,来来,自己选一样东西,咱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滚得快。教师自选一个圆形的物体滚动,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幼儿自己进行滚动尝试。

师:为什么你滚动的快?你用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我的是圆的,滚得快。

师:为什么你滚动的慢?你用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我的是方的,滚的慢。

师:为什么你滚动的慢?你用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我的是三角形的,滚不动。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的形状,鼓励幼儿互相换着玩,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的快慢。让幼儿通过活动,实际感知圆形物体可以滚动,三角形的、方形的物体不能滚动。

(教师指导用语:仔细看看,你手里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会不会滚动呢?为什么呢?)

2、组织幼儿回到座位上,稍微休息一下,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会滚动,如果换成方的、三角形的就不能滚动了。

3、引导幼儿人说一说,你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呢?它会滚动吗?为什么?幼儿思考后,分别说一说,教师给予鼓励。

4、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

(1)小猪的球为什么会投不进去?怎样就能投进去?

(2)小猪的推车为什么不转?怎样让小推车转起来?

(3)小猪的汽车为什么不跑?怎样做汽车就会跑?

幼儿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导用语:你是怎样把球投进去的?你真聪明!你的办法真不错!来,试一试!还有别的办法吗?)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活动围绕活动目标进行,让幼儿在玩玩、想想、做做的过程中解决了换圆圆的问题,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习惯。不足之处,教师多引导孩子去说,去观察,根据孩子的能力大小提出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幼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教师语言需要简练一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