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 调研产业项目发展方案优选(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03:44:00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 调研产业项目发展方案优选(通用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行动和无效努力。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篇一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xxxxxx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紧密结合安徽实际,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xx市敏锐感知机遇、主动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进行了率先探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界定主要是方向性的。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则根据自身实际,分别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但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合肥的实践表明,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仅有概念上的认识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主动作为,付诸行动。近年来,合肥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体化,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公共安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既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使我们提出的产业指向有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努力能够做到。同时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方面也是基于合肥的现实基础,又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及其深远影响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打牢了坚实支撑,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同时,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据统计,2xxx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亿元,增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全省总量的37%;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占全市gdp的。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和。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均居全省前列,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确立了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其中,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有望在十二五成长为双千亿产业。

(二)在集聚效应已经显现的同时,涌现了一批优势企业。据统计,20xx年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总户数824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总户数的。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龙头企业(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赛维ldk、晶澳新能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四创电子、科大立安、英科智控、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量子通信、智能家电、新材料、公共安全和生物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开区形成了以江淮汽车、捷敏电子、芯硕半导体、国晶微电子、杰事杰、熔安动力、合肥锻压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站区形成了以京东方、鑫昊、彩虹、乐凯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三)在凸显产业技术优势的同时,积累了一批领先技术。京东方六代线、鑫昊等离子是国内外平板显示行业两大技术的领先者;赛维ldk、晶澳、海润是国内外太阳能光伏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芯硕半导体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杰事杰新材料是国内技术水平最高的工程塑料生产企业;安凯、江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轩高科动力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阳光电源占据国内光伏逆变器60%左右的市场;四创电子测速雷达成功应用于国庆阅兵和汶川大地震援救活动,成功开发了动中通等新产品;合肥生命科技园拥有国内胰岛素产品门类最齐全、生产能力最大的胰岛素及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2b填补了国内空白,等等。同时,在语音软件、量子通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部分技术水平国内甚至国际领先。

(四)在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形成了一批有效投入。十一五以来,合肥无论是在软环境,还是在硬环境建设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企业来肥发展创造了优质、便利条件。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了市四大班子会商、与企业和院校(所)联席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还成立了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快三大国家级开发区载体建设,推进一中心、三基地 建设和孵化器建设,促进企业扎堆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规模达到6亿元(含省补1亿元);与国元证券深化战略合作,共同设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了代建制、驻地服务等制度,帮助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等等。2xxx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61亿元,至2xxx年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计74个,总投资已超过1074亿元。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467亿元;新能源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300亿元。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对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契合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弯道超越的预期,也为合肥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抓发展新机遇争取了主动。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分化、大调整,往往蕴含着历史性的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危中寻机,引进、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做大做强做优了产业基础,为合肥跨越赶超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都争相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及产业振兴的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共同的选择。合肥通过率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子,牢牢把握了发展主动权。

二是契合了以做大增量为主、提升存量为辅的战略取向,也为合肥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全面转型增创了新优势。产业经济学表明,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量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最好的增量,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趋势是一致的。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进入收获期和集聚效应的不断显现,正在引领合肥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契合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发展规律,也为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注入了新动力。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产业基础的城市化,是空洞的城市化。合肥的城市化,是要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城市化,是要有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支撑的城市化。进入十二五,合肥一切工作的主旨,就是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环巢湖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就仍然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推动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起点、注入了新动力。

四是契合了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也体现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建设的新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归根到底要看科学承接的水平。而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建设,核心是创新型产业发展。无论是科学承接,还是创新承接,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和发展壮大。

二、合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案例及主要经验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涌现出很多突出的亮点,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合肥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京东方6代线、鑫昊等离子为龙头的平板显示两大技术项目逐步进入收获期,扎堆效应已经显现,集聚了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乐凯光学膜、日本丸红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时,正在推进8代线,筹划引进10代线,规划建设代线,届时合肥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完全能够成为全国第一,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合肥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赛维ldk太阳能电池项目建成投产,海润光伏项目紧紧跟进,晶澳太阳能、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等一批项目以及一批相关配套项目都已开工,目前在手的已有10gw,到十二五末可达到25gw,相当于打造一个光伏三峡。同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以熔安动力、芯硕半导体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迈上高端;以乐凯光学膜、彩虹玻璃基板、杰事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国轩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在前列;以量子通信、美亚光电等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占据制高点;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语音产业独树一帜;等等。这些都表明,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大规模、快速度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合肥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创新招、出奇招,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

案例一:融资模式创新京东方6代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合肥承诺以自有投融资平台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京东方股票定向增发,认购金额不低于60亿元,3年锁定期结束后通过二级市场退出。2xxx年6月10日 ,京东方50亿股定向增发顺利完成,每股增发价锁定为元(当期京东方股价平均为元)。由于市场反响热烈,社会资金认购踊跃,合肥方让出部分认购权,实际投入仅为30亿元。这样,xx市通过30亿元定向增发带动了资本市场和银行145亿元的投资,开创了政府引导资金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政府风险可控并能保证收益的前提下,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募集资金,并以此带动巨额的银行融资,既实现了政府资金的风险可控,又撬动并引导了大量社会及银行的资金投向国家重大产业和关键项目。

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篇二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4940万吨,货运周转量96693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4021辆,吨位15801吨,挂车294辆,吨位9092吨,总载重达到24893吨位。据统计,xxx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7.47%,占服务业的比重达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4.1%。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4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x年全区纳税过100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6%。4家企业中,纳税都不足500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200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网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网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资源,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在物流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以提升和带动我区物流产业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联合,重点支持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自律意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篇三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查,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1、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2、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2、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1、部分干部观念落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着力建基地、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使蔬菜产业逐年稳步发展。但有的同志、特别是部分干部对发展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发展蔬菜产业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服务,导致蔬菜产业发展不快,曾一度为湘西北最大的蔬菜生产、批发集散地的光环随之消失。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方面,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路况更差,菜农无力投入改造,天晴一把刀,下雨乱糟糟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另一方面,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3、企业加工环节滞后。近年来,我市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产量直线上升。但因加工企业技术落后,加工档次低,精、深加工极少;企业规模小,加工产品单一,加工链条不长;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率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导致****的多为时鲜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

4、市场集约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上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菜农卖菜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易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1、要切实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前,关键的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等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政府要成立发展蔬菜产业的专门工作机构,把重点生产基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要大力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合力,切实推动蔬菜产业化。二是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发展蔬菜产业,关系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既不能在市场商机面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蔬菜产业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真正形成蔬菜产业化。

2、要加大蔬菜基地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抓住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时机,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加大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大力提倡蔬菜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帮扶力度。财政、科技等相关单位要从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角度,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支持蔬菜产业的发展。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做好保险工作,解除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要培育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出台支持蔬菜加工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的申报、融资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国家和市里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向龙头企业倾斜。要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创办更多蔬菜加工企业。二是建立完善利益机制。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4、要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档次。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认真抓好种苗和良种选育,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注重培养科技骨干,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着力建设好1万亩根茎菜、1万亩菌类蔬菜、1万亩多年生蔬菜三大特色基地,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名优蔬菜品种,使我市的蔬菜种植由特色产品向优质产品、相对集中向区域化转变。二是大力引进新技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要在蔬菜生产环节堵住农药残留。向农民推荐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监测体系。蔬菜市场要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强化对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加大蔬菜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力度。

5、要完善蔬菜产业服务体系。一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要指导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与外地销售网络接轨的专业组织,在信息咨询、规范经营、协调价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强村、强企、能人的作用,创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工商部门要及时审批颁发营业执照,在收费上给予适当的照顾;税务部门对新办的中介组织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要选拔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担当蔬菜销售经纪人,对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农民组成的销售网络。二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蔬菜营销协会,设立蔬菜信息中心,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

各蔬菜基地要在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信息发布点。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能够做到有效衔接。三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建设一个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同时,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各地农贸市场,逐步形成一个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交易市场为基础,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篇四

为了解我市光伏产业发展情况,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今年9月中旬,由市政协县(市、区)政协工作委员会牵头,会同市发改委、民革xx市委、民进xx市委、市工商联、市政协研究室等单位组成调研组,分别对xx区、xx区、xx县的光伏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开企业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1.光伏企业生产建设情况

据市发改委5月底统计,全市在发改委备案的光伏产业和关联产品生产企业27家,其中8家生产、4家未生产、3家缓建停建、12家未建。27家备案企业中,除去未建、缓建、停建的15家后,有9家生产碳化硅微粉,属于光伏切割刃料的辅料企业,1家生产单、多晶硅电池片,2家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产品。

目前,我市实有9家光伏企业,其中正常生产的2家,分别是河南明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xx市)、河南光之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xx区);半生产的有3家,分别是易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恒瑞新材料有限公司(xx县)、河南亿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xx县);停产的有4家,分别是吉阳恒基伟业新能源有限公司(xx县)、国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xx县)、正丰源实业有限公司(xx区)、众邦新材料有限公司(xx区)。目前存在的这9家光伏企业中,6家生产光伏切割刃料,1家生产光伏电池片,2家生产太阳能光伏系列产品。在建生产电池片的吉阳恒基伟业新能源有限公司由于市场因素影响,主要设备未安装。半生产状态的河南亿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年设计生产多晶硅切割刃料3万吨,而目前每天生产20吨;恒瑞新材料有限公司设计年产量5万吨,目前年产量万吨。

2.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情况

全市光伏发电项目10个,总规模合计兆瓦。其中已建成项目5个,合计兆瓦,分别是:xx县圣光集团医药物流公司兆瓦、平棉纺织集团3兆瓦、汝州明鑫科技有限公司兆瓦、鲁山一高1兆瓦、xx县昆阳中学1兆瓦,5个项目总投资2022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637万元。

已批复在建项目5个,合计兆瓦,分别是:平煤神马产业园区兆瓦(兆瓦7月份已投入运行)、平棉纺织集团5兆瓦(兆瓦正在运行调试)、舞钢中加钢铁15兆瓦、舞钢公司20兆瓦、舞钢产业集聚区20兆瓦,5个项目总投资7761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877万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光伏产业发展先天不足。2022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光伏发电产业市场急剧萎缩,严重冲击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连尚德公司这样的光伏产业巨头已申请破产重整。这主要是因为,在光伏产业链的硅料、铸锭(拉棒)、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六个环节中,我国光伏产业的主要优势在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两个环节(组件生产和工程安装利润率最低,约为10%左右)。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度硅(以上),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公司,2022年初高纯度多晶硅已上涨至约300美元/公斤,部分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在整个产业链中硅料尤其是高纯度硅料毛利率是最高的;从2003年起,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超常规高速发展,年增长率100-300%,2022年我国光伏电池年产量700mw(兆瓦=1000千瓦),仅次于日本和欧洲,位居第三,但因产品价格高而95%以上只能出口。2022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0gw(吉瓦=百万千瓦),产量,出口,占 。我国光伏产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境,形成“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我市光伏产业正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发力,一上来就遇上了“寒流”,一出生就“先天不足”。

二是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竞争实力较弱。在生产的企业中,除易成新材料公司碳化硅微粉年产能15万吨外,其他微粉企业大多产能在1万吨以下;在生产半生产的5家企业中,2022年年产值易成新材料公司达到46259万元,而其他四家年产值均在2000万元以下。由此可见,我市光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缺乏有竞争力、影响力、有品牌、有实力的光伏产业龙头企业。

三是光伏生产辅料企业多,产业链不完整。在备案企业中大多是生产碳化硅微粉或以生产微粉为主的企业,而碳化硅微粉是用于太阳能光伏、半导体晶硅片的线切割工艺,生产的5家企业中有3家主要生产碳化硅微粉,2家生产光伏组件产品。

产业项目调研命题方案篇五

渭源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极具特色的旅游开发价值。为了加快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倾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紧紧依托渭源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把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型战略主导产业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渭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的实施意见》和《渭源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品牌定位,确立了建设“渭河特色文化大县”和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强力推出“生态之源渭河源、文化之源首阳山、活力之源太白山”三大品牌景区。并与渭河沿线天水、宝鸡、西安等7市区成立了渭河旅游联盟,签订了“渭河流域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加强了交流和合作,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域。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齐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产业开发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渭源文化旅游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了两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甘肃渭源华夏文明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节,在兰州、西安召开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多渠道宣传推介渭源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渭源知名度。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举办书画专题讲座,为加强我县文化人才相互学习、交流搭建了平台。目前,我县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4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3家(包括ktv),网吧7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1家,艺术品经营3家,文化市场其他经营单位3家,专业演出企业1个,出版物零售单位3家,印刷企业13家)。依托“渭河源”文化品牌,积极鼓励一批龙头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开发。目前,开发出了以灞陵桥为亮点的工艺品和渭源土特产为主的旅游商品。全县现有专业旅行社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5家,新增旅游商店3家,主要生产有“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鹿血酒、土鸡蛋等土特产,“得林”牌系列中药材营养保健品,“渭井坊”牌系列酒,“绿源”牌蕨菜、卧龙头、苦苦菜等山野菜系列产品,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20xx年1至10月份,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0.27亿元,增速39.59%,文化产业投资额达到1.22亿元,文化从业人员累计达到1260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4.32万人次,旅游收入1.32亿元。人均消费385元,未发生重大(含)以上游客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

(三)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编制完成了《渭河源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太白山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首阳山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通过了评审。同时,集中精力打造品牌景区。总投资8600万元的渭源县渭河源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755万元,完成了景区4.3公里车行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景区大门建设工程,并完成了禹王殿主体工程、一线天摩崖石刻、景区游步道部分工程、玉龙景观道铺装工程、九鼎台的安装工程、渭河龙王庙、历史文化展馆框架工程和完成了生态厕所、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和生态桌椅休憩设施等。总投资4315万元的渭源县首阳山景区一期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161万元,完成了生态停车场、林下休闲区、5座景观亭以及景区1.5公里的游步道建设和首阳山山门、八卦楼、厕所、车站的改造工程,还完成了游客中心框架工程、采薇苑主体工程、生态厕所、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和部分标识系统。据统计,全县“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4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560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编制完成了《灞陵桥保护及环境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渭河源自然遗产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约8969.85万元,建筑面积23683.3平方米的文化综合场馆,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非物质文化展览馆、城市发展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影剧院于一体。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10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个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县上把旅游宣传推介作为稳固开拓客源市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一是设计编印了《渭源旅游指南》、《渭源旅游优惠卡》、《渭源旅游招商手册》及酒店、旅游商品、景区宣传单页、渭源旅游宣传扑克等宣传品,并在县内各酒店和省、市部分宾馆饭店进行了摆放。拍摄制作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文化旅游宣传专题片和《探秘渭河源》,大型纪录片,摄制了《走进渭河源》专题栏目。二是依托“中国旅游日”、兰洽会、文博会等省内外重大宣传节庆活动,向社会各界赠送各类宣传品、宣传光盘、优惠卡、优惠券等,有效的宣传推介了我县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三是在会川镇三角路口、兰临高速和兰州至中川机场、定西至兰州的高速公路旁设置5个大型户外广告牌,并在县内g22高速安定段、316国道河口段等重要路段安装了5块旅游宣传大型户外广告牌,县内各旅游道路制作宣传牌17块,有效宣传了渭源旅游资源。四是将“灞陵桥”、“渭河源”、“首阳山”、“秦长城”等4项知名品牌作为重点商标进行注册保护,极大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民间文化保护成效显著。一是依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渭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渭源县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小组,健全了我县的“非遗”保护体系。目前,我县进入省级名录的有4项,市级名录的有30项,县级名录的有64项。二是挖掘、整理、提炼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编辑出版了《渭源民间故事》、《渭源花儿》和《渭源小曲》三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共3000册,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规划特色不明显。即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统筹不够,导致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在景区景点规划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规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根据以往定量评价结果,渭源县旅游资源中只有首阳山、天井峡、渭河源头、双石门和灞陵桥达到四级水平,景区文化底蕴均未得到深度挖掘,70%的旅游资源处于中低水平。从现有知名度来看,仅有渭河源、首阳山、灞陵桥跻身于定西市旅游精品线路中,而在省内只是略有体现,区域知名度不高。相对于渭河以北的广阔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来讲,渭源南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与同属于秦岭余脉的漳县、岷县等地区具有雷同性。花儿、傩舞等民俗,马铃薯、中草药等产业在临洮、岷县等邻县均有共同的特色。因而,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无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是精品品牌缺乏。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而在我县,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基本空白。也就是说,渭源县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市场品牌和广泛的市场辐射。县内文化旅游资源较多,但产品以单一的观光型产品为主,产品开发缺乏对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等发展因素的综合考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导致产品结构单一,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精品”。

同时,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不够,文化产品与旅游脱节,许多产品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文化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极少。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很少,难以留住客人。

三是融资困难,投入不足。全县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建设投资,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上还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间资金也没有被充分引导到产业建设中来,融资渠道不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拉动和促进作用。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渭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表现在:一是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没有较高的投入,其旅游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而渭源县地处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容量的限制,导致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短缺。二是文化旅游促销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渭源县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包装,区域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明突出,从而也降低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致使文化旅游销售额增长缓慢。三是文化专项基金匮乏,致使非遗保护、图书藏量、文物勘查及保护、三馆免费开放等均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人才队伍匮乏。渭源县现有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工作经验不够,专业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缺口较大,不能适应文化旅游业大发展的整体需要。而且,文化旅游单位市场意识淡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在产品研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使文化资源优势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不强。再者,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编制紧缺,所需机构和人员编制一直落实不到位,文化旅游执法大队、扫黄打非办公室、渭源县美术馆和渭源县野外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制及机构一直得不到切实解决,现有人员与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五是配套设施滞后。目前通往景区的旅游道路路况比较差,尤其是通往首阳山、天井峡景区的西五路、罗莲路和西五路黑爷庙处至天井峡旅游路通行状况极差。各景区规划区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薄弱,河道治理滞后,通讯信号覆盖率过低,供电、给排水等设施基本未通达,同时景区内种养殖设施、工程烂尾楼和原住地农舍、耕地等交错存在,极大的制约了景区建设施工、经营管理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再者,三馆建设面积普遍偏小,宣传展示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职能作用。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领导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行政推动力。全面升格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健全由宣传、政法、旅游、交通、住建、环保、文化、发改、农业、林业、工信、商贸、教育、公安、司法、食药、行政执法、民族宗教、电力、通讯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部门工作机制,各部门定时向领导小组提交、汇报工作进程,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集中全县力量抓旅游的良好格局。其次,尽快成立“渭源县旅游管理委员会”(设副县级专职副主任),升格旅游主管部门职级。由旅委会主任(兼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专门负责统筹推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着重解决职能弱化和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如县内旅游景区、景点分属文化、林业、国土、城建、园林、水务、统战等部门管理,在开发利用上,由于各自利益所致,很难统筹开发,严重影响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部门支持发展旅游工作的目标任务,由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全面抓好任务落实。在各涉旅乡镇组建文化旅游管理办公室,落实工作人员,实施“全县是景区,乡镇是景点”工作措施,保护旅游资源,落实旅游规划,创建本辖区星级农家乐,把文化旅游触角延伸到基层。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尽快成立渭源县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正科级建制,领导职数2名,主任1人,副主任1人,办事员1名。专门负责全县文化产业调控管理、数据统计、渭河源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等工作。成立渭源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正科级建制(正副主任由文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将“扫黄打非”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市责任书要求不得少于5万元。成立渭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科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5人,负责全县野外文物安全维护和灞陵桥日常管护等工作。尽快成立美术馆,核定事业编制4人,争取国家免费开发资金补助等项目。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升格为正科级建制,同时充实专业人才,尤其是音乐、舞蹈专业。

同时,建立健全全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统计指标评价体系,每年细化分解旅游业发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对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

二是理顺体制,实现市场化运作。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实行政企分离,统筹、整合县内各类具有资产价值、经济效益和可供开发的“大农业、泛旅游”类国有旅游资源,组建成立渭源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解决旅游管理部门专业人员少,行政管理、宣传营销和建设开发、市场融资两块事务相互交织,工作疲于应付,无力开拓创新,无法适应目前产业发展新需要的问题。高薪外聘高层管理人员,并对公司所掌控的资源资产数量,组织专业投融资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和策划包装,高端谋划编制招商开发项目,积极与银行、证券、投资集团等金融机构对接,采用独自、合资、bt等多种合作模式,对外多元融资,进行景区开发和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以人为本,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积极实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库,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为渭源文化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一支精通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家队伍;加强导游人员引进和培训,开展岗位大练兵,定期举办导游大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服务水平优质的导游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吸纳人才,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演艺人才队伍;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全县都是大景区、人人都是导游员”活动,加强对干部职工旅游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推广普通话,不断提高全县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力争到2014年底,建成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星级酒店。深度挖掘陇中饮食文化,开发渭水菜系,各乡镇以主干道路为重点,积极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打造渭水美食天堂;以渭河源旅游区和灞陵桥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旅游综合体为重点,加快农产品和超市对接,在旅游干线建设农产品购物超市和旅游商品专卖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积极组建旅游汽车服务公司,设立旅游巴士停靠站,开通县城至各景区(点)之间旅游公交专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优化”工程,不断改善城乡旅游环境面貌。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监、物价等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社会治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项旅游服务工作,加大对景区及周边旅游市场环境的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努力营造诚信有序、服务规范、安全舒心的旅游大环境。

四是文旅融合,打造产业品牌。转变品牌打造理念,拓展品牌建设外延,以更高的标准、更远的眼光,打造旅游品牌。按照《甘肃渭源旅游战略品牌策划》和旅游市场需求情况,从定位、规划、建设、宣传、促销、管理等方面,系统策划制定“旅游品牌战略策划重点项目实施规划”,内容对全县所有涉旅乡镇村社、部门行业、服务机构、经营场所和宣传广告产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实现战略品牌目标形象的整体塑造。挖掘传承源头文化,创作推出一至两部大型文化旅游主题演出或历史剧目,展示独具魅力的“渭源印象”,让游客畅游渭源,读懂渭河。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包装策划推出县域两日游、三日游、七日游等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旅游消费;按照“请进来考察观光,走出去宣传促销”的思路,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企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营销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体系,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广泛开展以派出机构代理、目标城市推介、演艺团体营销、媒体广告宣传为主的国内营销和以电子商务推介、国际旅行社互动宣传为主的国际营销;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种大型节会营销活动,争取主办、协办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在组团参加各种旅游推介活动的同时,抽调县内涉旅专业大学毕业生和旅游局导服人员,组成宣传推介营销小分队,每年深入兰州、西安、天水、定西等地机关单位、厂矿院校和居民小区,多形式、多渠道举办各类专题宣传促销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户外宣传牌等媒介刊发专题广告,在各旅行社、酒店摆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推介渭源旅游资源,促销我县旅游产品;在县内精心策划富有特色、影响深远、文明向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力争“年年有盛事,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收入”。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出一个成型的渭河源旅游品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