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通用5篇)

时间:2023-10-16 00:52:22 作者:薇儿 2023年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通用5篇)

当我们遇到需要决策或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请示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请示的态度要谦虚而有自信,表现出对上级或相关人员权威的尊重和信任。请示是一种求教和学习的机会,以下是一些请示成功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篇一

1、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眼要清,脚要清,动身进步似猫形。

3、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4、一寸长一寸强,硬劈硬进人难防。

5、落步如钢钉,进步快如风。

6、出手如飞回如箭,火烧指头还嫌慢。

7、刀如猛虎,剑如飞凰,枪似游龙。

8、打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

9、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10、手到眼不到,尽是瞎胡闹。

11、打得宽不如交得宽。

12、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

13、眉动心必动,乍膀全力发。

14、枣子练的精,打人占上风。

15、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16、平时练武技,危急能防身。

17、练拳先练桩,大顶增力量。

18、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顶手。

19、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

20、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21、冬练劲,夏练筋。

22、武人相敬相倾。

23、宁叫筋长一寸,莫叫肉厚一分。

24、低头探腰,学艺不高。

25、十个把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勒。

26、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27、冬练劲,夏练筋。

28、艺不轻传,不妄泄。

29、一力降十会,一巧破百拙。

30、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31、教师见教师,手快打手迟。

32、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

33、连环步,往前攻,巧打飞踢占上风。

34、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

35、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篇二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4,5岁吧,《少林寺》热播,看完后我就吵着要去学武功,爸爸妈妈吗当然不同意,于是就去理个光头,天真的以为理了光头就会武功了,现在家里还保存着那时理了光头后的照片,有时候翻出来看看也会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挺可爱的。

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看了许多武侠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对武侠世界里各种神奇的武功羡慕不已,也曾经几次想着去报暑假武术班学习,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现在想起来还挺遗憾的。但这个时段的我对于武术的喜爱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的层次,觉得如果能在朋友面前潇洒打一套武术套路那该是多得意啊,对武术本身内在的文化并没有任何理解。

小时候有许多因为喜爱武术而发生的趣事,小学时有一次去舅舅家玩,看到舅舅的书柜上放着一本书《点穴与解穴》,当时真是觉得如获至宝,心花怒放,武侠里的主角们不都是机缘巧合得到一本武功秘籍于是成就一身惊人本领的吗,因为担心舅舅不肯把这本‘武林秘籍’给我,于是战战兢兢地将这本书藏在衣服里带回了家。

不得不说当我喜爱一样事物时,还真是很有恒心和毅力的,怀揣着一颗当大侠的炽热之心,我开始了修习之道,每天都会照着书上的讲解和图片练上许久,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书中的许多内容,因为是一本讲述如何击打穴位的书,所以里面并没有太多的套路演练,只配有少量的插图介绍击打穴位的动作,更多的是练气的法门,第一张就是一张人体穴位图,许多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但像什么人中,三足里,膻中,天池穴,我现在还能大概找到位置,然后还有如何采补天地之气以供己用,如何呼吸,如何用以意控气,让气在体内运转等等,那时候每天早上天还蒙蒙亮,我就起床去采集天地之气,因为这时候的天地之气最为纯净,大概方法就是找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扎稳马步,对着树干手呈环抱状,用书中所教方法吐纳,然后运转吸收,到了中午呢,我会在自己的小卧室里打坐半个小时,来调息体内之气。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没有和任何人说,我想等神功练成时去小伙伴们面前露一手,也不知道是心里作用还是真的得窥法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真觉得有点作用,比如书中所说的以意念控制气息在体内游走,然后将气集于一点,就能达到强于自身力量的击打力,我运气时好像真能感觉到有气流在体内游走,当时真是喜不自禁,看来神功已成,可以‘出关’了,于是当天晚上把小伙伴们聚集起来,然后拿了一块磨玻璃球的磨石,对小朋友说,我要一掌将它劈成两半,当时没有一个小伙伴相信,这磨石大概和磨刀石差不多长宽厚,但是质地较为疏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用蛮力劈开应该不难,不过对于才小学四年级的我们来说,显然是难以置信的,其实我也没什么把握,在这之前也没试过劈东西,因为太急于展示,所以也没先做个演习什么的。

我将磨石放在一级台阶上,一半悬空,然后用左手牢牢压住石头的另一半,小伙伴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我,我右手高高举起呈手刀状,然后开始按照书中法门,调动全身精气汇于手掌下沿,然后一掌狠狠劈下,啪的一声闷响,磨石应声断为两截(此处绝无任何虚构,如有雷同,那可能你和练过同一本书吧,看来是师出同门了,哈哈),小伙们发出一声惊叹,而我自己也有些意外,摸摸微微有些发红的手掌下沿,竟然也不觉得有什么疼痛。这应该是我人生中一段还颇为奇妙的经历,自这次大展神威后,小伙伴们都争相问我借书,我记得当时将书借给了陈海,结果就一去不回了,没了秘籍我也没有继续练下去了,于是这段短暂的武学奇旅就此结束,如果当时继续修炼下去,说不定我现在已经是武术宗师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身体里气体的运转更多的应该是心理作用吧,毕竟气功的修习不是那么容易参透的,何况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还没有老师教导,劈开磨石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段时间的体能锻炼,因为除了练气外,书中还教导了许多传统武术练习力量的方法,我也会在晨练时去练习,比如用砖头当哑铃练习臂力,在锻炼中力量增长了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但其实这些旁枝末节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不管怎样,它已成为一段珍贵的童年记忆。

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篇三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生于北京,演员、武术家、慈善家、企业家。下面我们就看看关于这个名人的故事吧!

名人的故事李连杰小时候的故事

李连杰小时候不是因为过于淘气所以才被送去学习武术,其实那时他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调皮是从后来开始的。

李连杰的家庭成员有母亲、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从不让他下河游泳或骑自行车。任何冒险活动,哪怕只带有一点点危险都是被禁止参与的。8岁时李连杰才开始上学,不知为什么老师总是很喜欢他,也许是因为他太听话了吧,老师选他当体育班长,职责是带领一到六年级的同学做课间操。因为李连杰天生五音不全,唱歌老跑调。每次到了音乐课期末考试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单独唱一首歌。当老师最后叫到他的名字时,他站了起来。“李连杰,你今天嗓子痛,是吗?那么你可以不参加考试了。坐下,100分。”老师就是这样善解人意地照顾他。

练武源于巧合

李连杰从1971年夏天开始习武,那时暑假放一个月的假,家长不希望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在街上乱逛,于是把他们送进现在的北京体育学院暑假学习班,糊里糊涂地,李连杰就被分在武术班。当9月份学校开学后,包括李连杰在内的20多个人却被通知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回到这里接着训练,其中李连杰是唯一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鲜感过去了训练变得越来越苦,3个月的训练后,又有一部分人退出了训练,20个人中只剩下4个人。一年过去了,9岁的李连杰准备参加平生第一次比赛,实际上,这是“”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这次比赛既不是政府举办的也没有奖金,唯一的奖品就是:最棒的表演者会被公认为“优胜者”。然而,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精英。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这是李连杰第一次离开家,平生第一次离开北京。离家的那天早晨,李连杰的母亲开始哭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去了济南,最后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在面前表演

回到北京后,李连杰突然接到通知,从现在开始,他每天只用上半天学。可是增强训练强度是有原因的,中国那时需要举办一个重要的外交赛事-泛亚非拉美乒乓球锦标赛,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赛事,国家要邀请一些国外选手前来参赛,这是一次文化交流和外交的重要时机。组织者计划在开幕式上表演一些节目,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的面前,其中包括京戏、舞蹈,当然也少不了武术表演。武术团计划表演5个节目,李连杰参加其中的3个。训练是无法想像的累,为了使表演完美无缺,他们先后进行了12次彩排,每次都有高层领导来对表演进行评估。真正登台表演的时刻到来了,他们的表演非常出色,领导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因为他们就是想出错也错不了,实在是练得太熟了!后来国家周恩来接见了他们,李连杰回忆说:“可以想像国家亲自接见并且称赞你的表演,那是怎样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更是终身难忘。”

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篇四

小老头叫吴彬,身高1。63米,是北京武术队首任总教练,同行和学生们叫他吴教练、吴头或者是吴老爷子,而他喜欢自称“小老头”。他总是说“你看看,我这个小老头”。小老头笑多,话少,笑起来眼睛就弯成了一条缝,再加上脸色黑中发红,活像两座小拱桥立在黑土地上。

退休之后,小老头的笑才多起来。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给人的印象多是严肃而沉默,当他的皮鞋声在北京什刹海体校的木地板上响起的时候,原本聚成一团嬉闹的队员们立刻作鸟兽散,开始装模作样地训练起来,这些六七岁时就被选入体校训练的队员,或许分辨不出别人的脚步声,却一定能听出小老头的脚步声。

那时候的小老头还不是小老头,他总是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前面坐着小队员唐来伟,后边坐着小队员李连杰。一天的训练结束后,迎着夕阳,穿过老北京深深浅浅的胡同,小老头会把这两个年龄最小的队员送回家。不过,这段温情并不能抵消每天一二百次翻腰、四五百次踢腿,以及八百次连续快速起蹲所带来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死掉,我们小时候都恨他,”李连杰在一次采访中说。可如今,李连杰依旧保持着一年至少来探望他一次的频率,偶尔遇见小老头的父亲,李连杰会行中国最传统的礼节,双膝跪地,磕头之后恭恭敬敬地递上红包。

“赖”在李连杰家三天

1958年的秋天,北京市的枫叶红彤彤地连成一片。彼时,天安门车站里,一辆从上海驶来的列车刚刚进站,来来往往的乘客中,有一个年轻人好奇地打量着这里的一切,这个人就是吴彬。

吴彬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在上海中学度过,他喜欢在学校里打打球、跳跳操,有时候也跟舅舅练练拳。从上海中学到吴彬家需要穿过一条狭长的巷道,巷道里的破书摊常常摆着几本发黄的武侠小说,这就导致吴彬回家总比别人晚了几个小时。随着高考临近,他在书摊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一天,当他再一次路过这条巷道的时候,发现了北京中央体育学院的招生简章。时至今日,吴彬都常常感慨,那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时刻,只不过在当时看来,那似乎只是普通的一天。

1959年,周恩来和胡志明参观北京体育学院,吴彬单独表演了猴棍,和同学门惠丰表演了单刀进枪和空手夺刀。表演结束后,周总理握着吴彬的手说“武术是中华的传统体育,谢谢你们,你们表现得很好”,胡志明亲手送给他两块越南水果糖。吴彬舍不得吃,一直保存到放假,带回上海。

从体育学院毕业后,吴彬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业余武术队,成为一名武术教练。一切要从挑选队员开始,吴彬奔波于北京市各所小学,一遍又一遍地测试学生,30米跑、立定跳远、跳高、劈叉、下腰、体能、协调性、模仿能力、悟性,最终选出以李连杰、李霞为代表的二十余名队员。根据李连杰的姐姐李连萍回忆,当初其母并不赞同李连杰练习武术,吴彬为此连续三天“赖”在她家不走。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武术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篮球队训练的时候,吴彬就召集队员在过道里压腿,做准备活动,篮球队训练一结束,武术队马上抢占场地。隔三差五,他就带领学生去公园的白塔跑楼梯,训练体能。这些十几岁的小队员,连续踢腿有时可达千次,马步站桩可以达到50分钟。

“苦”是吴彬训练队员的首要方式,其次是“巧”,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训练,是指手、眼、身、步四者的统一,武术的身法、韵律蕴藏在形神之中,神无形则不存,形无神则呆滞,最后要达到“精”,即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虽说小队员们训练的`刻苦程度异于常人,不过在这种上帝也会犯错误的年龄里,吴彬这位教练员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晾被子。清晨出操之后,发现哪位小队员没有叠被子,便准是溺床了,他利用孩子们清晨出操的时间,把湿漉漉的被子抱到外边去晒,要是遇上雨天,就拿到火炉边去烤。身为教练的吴彬,一直都担当着家长的角色,即使是面对如今已然成名的吴京,他依旧担心,“这个孩子的性格太外向了,爱说爱闹,不了解他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样不好。”

提议“武术入奥”十四年

在周围人的认知里,吴彬不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武术家,但却是一个极好的武术教练。执教生涯近六十年,北京什刹海体校走出的武术运动员和武打明星数以万计,小老头有一本上了年纪的厚厚相册,他把它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上,照片被工整地用胶水粘在照片纸上,内容全是学生们的日常活动。可是小老头时常出差,不能把这些照片带在身上,他就自己琢磨着,用手机把照片翻拍了一遍。小老头举着手机给周围人看,“这个孩子现在在澳大利亚,这个孩子是日本武术队的领队,哎呦这个孩子我生日没来,他老婆得病了——”说着说着,手机弹出一条广告,小老头突然笑起来“这个不是甄子丹嘛,我当初从美国领回来的孩子”。他口中这些孩子,如今都已经年过半百了。

70年代末,导演张鑫炎找到吴彬,想让李连杰担任《少林寺》的男一号,吴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少林寺》成功上映后,吴彬觉得李连杰继续留在武术队会影响前途,可李连杰是连续五年的全国武术冠军,放飞李连杰很有可能影响整个武术队的成绩。思来想去,吴彬仍然决定不再让李连杰继续参加比赛了,不过他无权对此事进行定夺。据了解,李连杰调至香港电影公司,是中央政府主管港澳台工作的廖承志与魏明拍板决定的。

90年代末的一天,张鑫炎又来到北京武术队,这次他想找一个小孩子拍武打片《功夫小子》。当时正值为八运会备战期间,知道张鑫炎要来,吴彬就把小队员们都藏了起来,可是张鑫炎点名要看吴京。虽然不情愿,但吴彬还是领着吴京去请张鑫炎吃饺子。然而剧本迟迟难产,第二年的时候吴京已经变成了1。7米的小伙子,演不成小孩子戏了。张鑫炎不死心,回去将剧本改为《功夫小子闯情关》,这部电影也就成为了吴京的银屏首秀。

武打电影带动的中国武术发展出人意外,仅仅是少林寺一家就有十几万人在练拳,再加上这几年中国对外形象的塑造,中国武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退休之后,吴彬的主要工作也变成了宣扬中国武术文化。从开始,吴彬以北京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希望申请“武术入奥”,这一提议就是。

回顾自己的执教生涯,他始终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传统武术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你不能总是靠咱们家里传下来的东西,传统武术也是有糟粕的,必须按着体育比赛的规则走,继承下来之后必须创新。”

中华传统武术糟粕之一,是有门户之见。吴彬对此深恶痛绝,“社会上总是自己家练自己家的,武术是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他走访各家武术流派,八卦掌、太极拳、翻子拳、查拳、形意拳,把各家名师请进体校,教孩子们练功。

在学生们练习武术之前,吴彬会教他们最重要的一堂课,武德——武者,止戈也。学武之人拿起兵器之前应该先学会放下兵器。对于年龄小的队员,吴彬喜欢给他们讲杨家将、霍家军的故事。武德教育的培养,促进了整个北京武术队良好风气的养成,在什刹海体校,只有北京武术队享有“卫生免检”的特权。

如今,小老头坦言不再收任何学生了,“没有时间,也不能全心全力地去教学生。”他成了传统武术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积极推动者。,他担任电影《一代宗师》的武术指导,此后的几年,凡是有关武术的电影上线,试映都会邀请小老头去做点评。

80岁寿宴当天,吴彬送给每个钦点的徒弟一把特质的剑,上面刻有“精、气、神”3个字,精为形之基,气为万物之本原,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吴彬说,百年之后,即使他不在了,武术文化也要世代相传。

李连杰的励志故事有哪些篇五

一袭黑衣,一顶黑帽,脚底穿一双黑鞋,在西方人的眼中,李连杰如此装扮符合他们对侠士的想象。

20xx年12月17日,以“黑侠”打扮的李连杰突降深圳壹基金临时办公室。

黑白李连杰没有闪亮舞台,没有音乐伴奏,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李连杰并不夺目,身后立着高出其一头的助手,让人产生一种落差感。

“当你有能力改变一些事情,你在道义上就负有责任,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脖子上挂着一串佛珠,左手亦缠绕着一串;与人对话,兴起之时手足亦动,语速拿捏恰到好处;脸部表情不多,最突出的便是常常转动的双眼,伴着开心的笑容;话语中常伴着睿智的禅宗思想——此时,“黑侠”李连杰变成了一位传道者。

40年练武,拍戏,做了7年公益慈善,正在实施“太极禅”计划,李连杰直言自己正在第四次创业,但做公益慈善是一辈子的事,“在中国做慈善,要冒着付出名誉甚至生命的代价!”

财富的托管人

“我找到壹基金就好像找到了我自己。对于李连杰,我是喜欢、尊敬、佩服。”阿里巴巴掌舵人马云曾公开袒露心迹。那是在一次企业家聚会的饭桌上,此前李连杰与马云未曾打过交道,其时众人大谈商业,唯独李连杰逢人便谈公益慈善,马云在一旁听着,非常震惊。

与李连杰相识没多久,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和淘宝便在5·12汶川地震期间第一时间为壹基金开通了捐助平台。而在李连杰与马蔚华进行一次深入交流后,招商银行则与壹基金合作推出爱心信用卡:消费者每办一张卡就向壹基金捐款一元,每消费一次就向壹基金捐款一分钱。

见到企业家们时,李连杰很兴奋。他需要这些企业家,不仅是为了获得资金,也要为壹基金寻找商业平台。他最喜欢与企业家谈的是财富如何重归社会。

马云常常自我调侃,“我是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但是个福将。”正是这位福将,给非常会筹钱的李连杰找到了“花钱”的第三条路线——壹基金成功从操作型转向资助型,资助民间ngo,创建培养公益人才的平台。

“你会筹款,擅长做宣传,应该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出来,去做平台,参考淘宝和ebay的模式。”马云的建言让李连杰获益良多,如今他常说自己想做的是公益“淘宝”商城。

李先生的“白纸人生”

很多人认为壹基金的创立缘于李连杰和家人在20xx年印尼海啸中幸存,但李连杰却将行善归因于宗教影响,“当你经历了海啸,你就更加清楚认识到佛教所说的无常。没人保证李连杰一定可以活到55、65、75岁。所以应当好好珍惜活着的时候——我既然没死,活着,就要尽可能地帮到更多人”。

李连杰管成龙叫大哥,成龙管他叫李老板。但与在片场人称“李老板”不同,在壹基金内部,大家都称他“李先生”。在壹基金人眼里,“先生”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人活着追求的目的就是幸福、快乐。武术到最后的境界也是这个。”这是李连杰常与壹基金人分享的点滴。

壹基金创办之初,李连杰是壹基金掌舵人,“在没有成立公募基金会之前,如果没有李连杰,它有90%的几率无法运转下去。”在壹基金落户深圳一周年之际,李连杰坦言。但让壹基金“去李连杰化”却是李连杰进一步理解公益后的目标。深圳壹基金变身公募基金之后,李连杰的色彩正渐渐褪去,这恰是他所乐见的。而每当有人提到壹基金遭遇的种种困难时,李连杰总是用禅语来解释,“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没有一个完美的民族,没有一个完美的企业,都在不断改变,壹基金也像一个婴儿,需要初成长机制。”

而李连杰的拍档,壹基金前执行主席周惟彦如此评价他:“一个有国际影响力,可又全身心投入、玩命在中国土地上干公益的中国人。”

黑白之道

“我喜欢太极式——黑里有白,白里有黑。”这是李连杰最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知道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壹基金面临的风险,但他乐观以对。

李连杰曾笑称自己利用大半生的人脉为壹基金找资源,而这些资源设置,有李氏风格,总是瞄准了行业内的第一。细数壹基金现任理事会成员:房地产行业代表人物王石、网络交易平台的大佬马云、金融业的新生力量马蔚华……李连杰要在倡导人人公益的价值之时,先让企业家资源成为信用保障,“壹基金不能让公众的钱受到伤害。有这么多财富、有经济力量的人来保护壹基金的钱,好过交给一个月薪才几千的人。”

一直声称被马云忽悠了的李连杰,继壹基金之后两人一起创办了“太极禅”文化产业公司,今年两人继续互相“忽悠”。

“马云是网络大亨,我就懂武术,我俩一黑一白。”李连杰说。

对李连杰的各种评价中,他本人最喜欢施瓦布的评价。20xx年9月27日,施瓦布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给李连杰颁发水晶奖时说,李连杰是“比尔·盖茨和特蕾莎修女的混合体”——特蕾莎修女用行动关爱生命,比尔·盖茨则用商业手段达到慈善目的,李连杰所走的,是两者兼有的道路,“一手抱着理性,一手抱着感性。”

事隔3年有余,李连杰在深圳壹基金临时办公室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同样如是说。这样的评价比较接近他的灵魂,这同样是他信奉黑白之道的缘故——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从而达到无极。

黑白包容,这是李连杰的人生哲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