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3-12-01 11:06:03 作者:JQ文豪

贸易的发展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沟通,构建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贸易环境。以下是一些关于贸易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各国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而因其对各国的影响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对此,发达国家多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资本、人才、技术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市场的扩大、效率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注意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造成的威胁,全球化进程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分化,对人类环境的更大破坏,以及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而产生的各种国际矛盾和冲突。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到了各国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不同对策上:前者调整政策,修订法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之中;而后者则多采取谨慎、批判的态度,贸易保护主义、排外浪潮屡见不鲜。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目前各国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正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要在这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则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进程对传统制度、秩序的影响,以采取相应的举措和规范。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追溯到197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限制,而成为全球性的。这种“全球化”多表现在经济领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多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涉及从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移民,劳动保护等许多领域。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是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跨国界经济交流与交往。其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长期以来共同发展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和市场天生具有的不断扩展、膨胀的本质促使之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是全球性、无国界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跨国公司在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值得肯定的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的开放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几个国际经济法问题。

上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关系这样那样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加以调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作为国际法意义上国家主权的一个方面,是指国家有完全的自由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运行规则、制度规范,而不受制于他国的权利。上面提到过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它必然要求全球运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反映在法律中,即要求各国法律制度的趋同化(这也便是学者们所争论的法律全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为障碍,保证正常的经济流转,达到效率最大化。而达到这种趋同化的运作方式便是改变国内法律规范中与全球经济活动规则相冲突的部分。否则,便将被抛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缘,永远与贫穷为伴。“自我封闭”的后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明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也不例外。目前,反映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有关条约的缔结(如wto),给缔约国发挥经济主权提出保留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服从它的统一化规则,经济主权应做出一些让步。

但法律的这种趋同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侵蚀和丧失。如何客观地看待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权?首先,国际商业交易的根本特点在于涉及不同法律的适用问题。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整,都离不开跨国、跨法域的前提。这说明,无论国际关系发展如何,无论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到什么程度,无论人权多么重要,至少在国家或法域存在的条件下,一国主权不会消失。否认了主权,就无法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

在经济全球日益加深的条件下,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如今,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的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因此,在承认、尊重各国经济主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国的经济主权,即根据其国家利益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力,尤其在解决国际经济争端方面,使得在双边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被滥用的在国强国的经济权力让位于多边规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利大于弊。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加以运用,维护其经济利益,就是例证。

三、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理论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关于法学分科的理论也不例外。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首先就是因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给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空前迅速发展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融资、国际税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许多方面。自18世纪以来,世界对外贸易就在数量上存在长期增长的趋势,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贸易出口相对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长期滞后的。这反映了生产国际化还停留在低级的、肤浅的水平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贸易增长率一贯地、持续地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强劲趋势。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西方国家中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都在2/5以上。

在世界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金融业务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货物贸易。种种世界经济现象表明,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已经越来越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到平常人的工作、收入、消费和生活。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国际经济法必然要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学科。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最近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各国经济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孤立运转。在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状况都会对国别经济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关系的内涵、形式和数量不断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必须随着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法律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国际经济关系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成功助长了人们发展这类法律的热情,这类法律的迅速增加成为战后世界法律史的一大特征。今天世界上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已经如此规模庞大,以至于不可能有人能够在该领域内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专家。国际经济法学科也不得不分成许多分支,如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税法等。应该说,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奠定了法律渊源的基础。

从法律渊源来看,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产生同西方经济学兴盛及其对法学的渗透是分不开的。例如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秩序规则的gatt/wto法律,它们所包含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原则等,都是直接从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来的。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法的前身是中世纪的商法,这是主要建立在商事习惯和惯例基础上的国际性商人习惯法。但是,由于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强调行使主权,重商主义经济学说风靡三个世纪之久(16-18世纪)。国家干预商人的贸易活动,商法的发展遭到挫折。从18世纪开始,欧洲各国把商人习惯法纳入各自的国内法,作为一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商法停止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开始尝试制定统一的国际商事规则,战后以来,大批国际经济统一法以条约和惯例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经济秩序趋向法制化、国际经济统一法又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国的涉外经济立法不仅有义务同自己所参加的国际条约保持一致,也不能不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或者让本国企业丧失生意与利润。因此各国涉外经济法就不能不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法它集中调整各种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渊源、国内法渊源、实体法渊源、程序法渊源于一身,从而使各种国际经济法律关系被作为一个法学研究的整体。世界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种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都是使世界经济成为统一体的纽带,国际经济法体现了把世界经济作为有机统一体的精神。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活跃对国家经济类法律研究的学术气氛。据我们理解,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增进世界经济的效率,任何渊源的国际经济法都应遵循这个宗旨。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持续高涨和一系列的国际危机相继爆发,使得人们感到,国际实务方面的重大缺陷既了国际金融框架和全球市场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也影响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为了改善国际会计实务,有必要在和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同时,充分重视、积极研究和尽快解决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

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资源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其资本实力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而且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不是联合国,而是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会议。东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处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决策高峰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于10月发出了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呼吁。

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也就是在适应和满足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的曲折和进步中发展。与其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国际金融活动更为突出和集中地体现资本运动、资本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更加需要准确、真实、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国际会计可以一方面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一方面促进国际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效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性资本所有权个人化的有机结合。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只有准则而没有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这样的有机结合就没有基础,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于是,一个全球统一、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出现。

跨国性和国际性的微观经济实体集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会计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以及其框架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其业已发生的积极影响在于达成和促进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信用基础并提供决策信息,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

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货币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则缺乏权威有效的保障,在实际中主要依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和自愿采纳,实务权威性较为有限。会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缺乏国际公认和统一有效的原则和标准,使得会计信息跨越国境的处理成本提高,传递效率与内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和统合难点。

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大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存在着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一些重要裂缝。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必须向该资本市场呈交根据该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这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东道国会计准则作为各国资本市场的跨国准入条件,在实际上分割了国际资本市场,从而也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效率。全球统一准入条件等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出现,以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并服务于全球化经济的国际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之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障碍。

由于欧洲包括伦敦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美元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发展家的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形成、逐渐成长,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逐步发展。近一两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地上一个台阶,首先要看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此对应,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具有全球统一的实务权威性,首先有待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接纳。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发生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之前完成的机构、制度和准则的大幅度调整,仍未能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对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要求。而且,从美国有关方面的角度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在质量上明显低于美国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去,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水准似乎才是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从而进一步统一准入条件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开放的前提。

引人注目的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年实行调整并大幅度靠拢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美国有关方面为了巩固和更好地发挥美国会计准则在本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公开大讨论。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力度的一些建议,却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久之后,从安然公司与安达信会计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帐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瞒过了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使资本市场会计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华尔街股市指数在这一次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高潮中持续下落,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状态似乎良好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胁。在野的`民主党为此发难,执政的共和党开始担心由此造成中期选举的失利。为了应对这一场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采取应急和减灾措施,加快推出对公司会计业务加强监管的公司会计监督法,并抓紧动用刑法严惩造假舞弊有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动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商业行为改革”。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已经成为维护和稳定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项迫切议程。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大家在质疑和思考这种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看清:国际会计准则继续发展并取得实务权威性,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担心: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比各国的会计准则更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市场会计危机。

三、国际框架与国际准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但是却又相辅相成的专业领域。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实务权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纳、正式承认,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保障。在国际金融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国际金融框架的变化、调整和进步。在会计学方面,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实施和修改。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还有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走向。

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客观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相比较,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是一种国际经济生活中而然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身当然也要反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乃至国际资本运动的自然和客观需要。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体现为一种具有国际公认性的专业,而这种国际公认性必须依赖于其制定和发布机构本身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认的国际独立性、国际专业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种因素及国际和各国的人为因素更多的事态发展。总之,国际会计的发展服务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则更为明显地受制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而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也必须要有国际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这样一种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逐步接纳和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四、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

美国会计原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依赖于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反过来说,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实务权威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合起来看,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这三个支柱,支撑着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这种三柱支撑的强势地位,形式上显然比依靠强势货币的单一支撑更为稳定。但是在实质上,人们已经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摇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基金会在国际活动中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从无暇一顾转为积极参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恢复、进步和发展,发展家的发展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瓦解,使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的统一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以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景进一步明朗。美元、欧元和日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现雏形,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资本市场日益感受到来自伦敦、东京和法兰克福的竞争压力。然而,综合美方处理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及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改革的重大影响,又说明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分别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会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应当看到的是,在加强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强国际金融框架建设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保险监管国际协会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几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近几年来积极和密切的协商,已经于3月2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金融稳定论坛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地将国际会计准则列为关键的的国际金融准则之一。金融稳定论坛是一个国际论坛,不同于国际合作的决策机构,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但是,其表态向世人展示了论坛成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对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大幅度修改和加强了原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且通过国际会计发展论坛去探讨国际金融框架。

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会计组织的这一呼应姿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其中,美国财政部已于6月25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的主要国际金融准则之一、与本国的有关准则对照列入自己的互联网页。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而不是财政部,该部这一动作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没有实际约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预示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可以视为美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表示的一种肯定态度和积极姿态。与美方的态度相比欧洲方面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更为积极,业已通过欧盟的法律程序,决定从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表。

以上情况和分析说明,国际舆论公认国际会计准则属于国际金融准则的范围之内,从而是构成和运行国际金融框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国际金融框架是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重要的经济环境。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要求,从而得到必要的支持,则取决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爆发以来的美元走势疲软、美国市场恐慌和美国经济衰退压力增大等情况说明,美方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角度,似有必要重新考虑对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提供新的更大的实际支持。

当然,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景其实不取决于一两个国家,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国际信息标准。资本具有国际化的特征,资本需要自己解放和发展自己。根据生产力发展决定论,资本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必将不断改造自己运动于其中的国际金融框架,并且有能力确定和发展自己的信息标准。与美元和美国经济的走势相结合,国际市场的资本走向,必将创造和确立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的趋同。但二者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充分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性,对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会计准则及其实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了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和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与此同时,我国财政部于2009年9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2日以财会[2010]10号文正式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趋同路线图》)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明确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本文主要依据iasb最近提出的修改意向,和《趋同路线图》的意见和建议,就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下具和财务报表列报等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提出趋同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t具列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多个科目引人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整体的应用依然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没有完全与国际准则相同。

1、公允价值定义。iasb征求意见稿中颁布的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则如下: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相比而言,两个定义的含意基本一致,只是1asb的公允价值定义更加强调了市场环境,更接近实务,更容易操作一些。同时,由于iasb的定义更加强调在市场中取得信息,使得其在成熟完善的市场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公允价值取得的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报告主体有能力在计量曰获得的、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为第一层次之外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人值。第三层次为不是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输人值。我国新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规定了公允价值取得的三个步骤。首先,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其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最后,如果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资产,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以看出,市场数据是公允价值取得数据的基础,但是iasb对市场数据依存度更高些。而我闰尽量避免使用市场的主题数据,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币场经济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不能完全有效地为公司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提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会计利润提供了空间,故我国采用相对谨慎的态度对待公允价值采用的市场数据。

3、公允价值具体适用范围。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较多,比如在金融资产计量方面,我国还要求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4、一些具体准则的区别。资产减值转回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明显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转回,这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更加接近市场的现实状况,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但我国由于曾出现过利用资产减值调整会计利润的现象,所以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便不能转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准则中差异也较大,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则是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人账。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和市场监管水平看,现阶段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准则尚存在差距,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趋同。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建议。

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全趋同,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和定价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利润操作等现象,同时也可以给进一步完善该项会计准则提供更扎实的经济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不够成熟,适合我国的合理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因此还应逐步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

2、增加实务操作的可行性。对于一些具体的实务操作方面,比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行为,可以按照iasb提出的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确定公允价值的可行方法执行。或者要求iasb承认我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已添加了实务性操作的范例,规范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细则。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防止操纵利润的发生。因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是必须的。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环节的管理,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

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十多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将会不断的完善,这就为我国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金融资产被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人损益的金融资产;(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应收款;(3)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9年7月14日iasb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该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同时规定:(1)如果是衍生工具,则不允许重分类;(2)如果某些金融工具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规定),则不允许重分类;(3)在不再活跃的市场上,对其他金融工具的重分类规定适当放宽,即允许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对一些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同时,准则的修改也对两种情形进行了限制,即不允许将衍生金融工具和持有目的明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我国针对iasb提出的修改表示支持,认为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是对扩大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表示担忧,认为“对于具有基本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这是由于在我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中,贷款及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工具,在处置或出售时,实现的收益不能转人当期损益,这将影响企业报告的经营成果,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趋同建议。

针对这次iasb提出的修改意见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丁具确认和计量》(cas22)虽然在金融工具方面已基本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我们认为应当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具体建议如下:

1、适当保持稳定性。我国的金融证券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市场而言,我国起步较晚,很多市场行为不够规范,整体监管不足。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水平均有较大差距,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识和运用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并且由于我国金融丁具管理较为严格,且引人时间不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未直接受到影响。同时企业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情况下,适当保持其稳定性是需要的。

2、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用要有所限制。现阶段颁布的征求意见稿,扩大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但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活跃,没有完全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信息,加之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影响金融工具计量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所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应用要有所限制,只有当具备基本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后,才能扩大公允价值使用范围。

3、使用金融工具应谨慎。目前我国的金融工具使用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应收款项、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现阶段如果盲目的改变金融工具重分类可能会引起其他相关政策跟不上,主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等现象,所以适当保持谨慎原则,防范次贷危机等类似事件发生,逐步放开金融工具的使用。

总之,由于国际会计准则能够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上的确认和计量更加灵活,更能反映有效、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随着我国对外投资逐渐增多,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到iasb修改准则的进程中,力争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的诉求和呼声,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应有的突出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行为;解决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有些会计制度还存在的政出多门等问题;会计政策的制定机构要积极颁布统一会计指南,根据不同行业编制实施会计准则的具体范例,以指导实际会计工作。

三、财务报表列报差异的比较和趋同建议。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报告列报的差异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的'结构性财务表述。财务报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但是在国内,由于市场成熟度不高,投资者理性程度不够,投资者还不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依赖财务报表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主流。因此,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企业的考核和评估。由于财务报表的作用定位以及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我国的财务报表规范与国际财务报表规范还有一定差距。

关于财务报表的列报,我国会计准则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已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两者相比,对报表列报总体要求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详尽具体,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原则化;相反,对各报表结构和内容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概括、更灵活,而我国会计准则更详细、更明确。这主要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面向全世界多元化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详细的总体要求、灵活的报表格式以及更大的专业判断空间有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而我国会计准则面向我国单一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报表格式和内容的规定详尽明确,能减少报表的编制和使用成本,提高报表的编制效率和使用效用。

1asb巳发布的财务报表列报要求,将企业价值创造方式(业务活动)方面的信息与募集和筹措资金(筹资活动)方面的信息分开列报。主要包括:(1)一个主体应当进一步分解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将经营活动的信息与投资活动的信息分开列报;(2)—个企业应该根据筹资来源,将筹资活动的信息分解列报。特别是来自非所有者筹资的信息(及其变动)应当与来自所有者筹资的信息分开列报;(3)?个主体应当将终止经营的信息与持续性业务和筹资活动的信息分开列报;(4)一个主体应当将所得税信息与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其他所有信息分开列报。在综合收益表中,主体应当列报与如下方面有关的所得税费用(收益):

(1)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信息(来a业务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收益或损失的总计数);(2)终止经昔的信息;(3)其他综合收益项[1。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萣列报的项目不丙以要素来分类,而是将其按照活动的性质分为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财务报表更合理的反映企业的活动,可以避免企业对于信息的粉饰。其次,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具体分析,由于各种列报都是按照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區别开来,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去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会计指标的运算也更加的方便快捷。然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尚未实现这种分类方式,因此不利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建议。

1、促进会计理念的转变。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会计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淡化收人和费用。在利润表观中,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盈利能力。这种财务报表主要是通过收人与费用的比较,直接表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在资产负债表观中,只要除所有者投资及利润分配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都应汁入当期损益,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持续获利能力。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也应积极提高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核心报表,突出所有者权益的新变化。由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才能够体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2、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鉴于围际会计准则列报的差异情况,我们建议,我国应该加快脚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行同步,首先是在报表形式上如报表种类、格式上首先保持一致;其次在内容上逐步渐次调整到完全一致。当然,我闰会计准则还要首先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财会工作者的接受能力与素质,最大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可以一次趋同。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更改,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靠近。但是这种靠近必须保持--定的独立性,主要是由于我闰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我闰企业业务交易的类型和自主性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适当保留我国会计准则的某些国家特色。在进行具体准则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以服务我国国内企业和投资者为出发点来进行修改。也就是说,我同会计准则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实现全面趋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水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探究论文

风水文化来源于我国古代先民观察和改造自然的体验,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本文从风水文化与园林设计的研究现状入手,探究风水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力图将风水文化结合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合理的利用营造出更好的园林环境。

风水文化;园林艺术;关系

风水又名堪舆是满足人视觉感官的一项追求,更是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精神寄托。对于风水文化与景观园林的关系研究不是想要将风水文化来定义科学的景观设计方法,而是更多的运用古人积累的经验及现代人的科学技术所总结出使风水文化更好的服务于园林景观设计,营造适宜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氛围。挖掘风水与设计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对于风水文化的探究从未停止过。一直以来风水便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用迷信否定风水的内涵故而不能因为太相信风水文化而不顾眼前之实际项目内容环境,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积累下的经验之谈,上世纪80年代之前,风水学在中国大陆几乎为禁忌之话题,但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都对之前的风水理论进行了传承。环境营建形态理论与诸多因素有关,生物是环境的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人类也未曾逃脱自然的束缚。人类渴求通晓未来的能力,观察事物天象瞬息万变,总结其规律,根据时代所追求的`物质不同,风水文化的变化也是随着时代所改变。风水文化字面意思来看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山川、湖泊、土地、绿植每个自然存在的位置均是自然空间的划分与阻隔。古时临水而存,水是生命中繁衍的象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水在风水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1因地制宜,依山傍水

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用于自然的客观性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风水文化体现了园林设计中的诗情画意,展现自然的美好,在适应自然与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人文感知,把握自然规律,在设计中融入风水文化,依山傍水是风水文化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代所提倡的绿色建筑低碳景观其实也正是充分的进行自然界的可循环资源,古时的人们总是选择生活在山间在水边,许多诗文中也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都提到了依山傍水的重要性,设计是要回归自然,材料的循环利用,“背山依水”正是动静结合的绝美园林风景。由此看来山水之间是风水文化曾提到的,更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者所追求的。

2.2空间对称曲径通幽

对称美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内容中经常出现,世间万物均遵循着一定之规,从动植物的形态对称以及古典园林中中对称的关系中可知,园林的设计中对称的美感是模仿自然万物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意境”,追求曲径通幽之感受,在造园空间时大多选择弯曲的小路通向各个节点,障景、框景、对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在风水中便是寻龙脉、重朝案、察砂观水、定方位的理论观点。风水文化中强调“屈曲有情”最忌“直去无收”一览无余。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根据所在地域已经营造空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配置,根据季节不同营造丰富的植物欣赏运用,做到赏花观叶,嗅味摘果。风水文化中强调控制园林空间的风向和朝向,实现植物在园林空间中的装饰美化作用,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植物艺术不仅在空间营造上具有功能意义,更在风水文化中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棕树、桔树、竹、椿树、槐树、桂树、灵芝、梅树、榕树、枣树、石榴、葡萄和海棠此13种植物代表吉祥。从谐音到色泽以及植物本身所有的生长特点来代表了美好的寓意,这一点从至今仍在延续使用。

2.3辩证思维的园林艺术

风水文化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其以太极为创造核心,在功能构建上多以太极的思维模式。辩证思考的方式,认为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选择了阻隔,就要考虑如何通透,选择了幽闭就要考虑如何引导人流。阻挡之后又运用框景、借景进行流通,私密的空间就有小径来连接,中国的许多装饰纹样均采用两面,图纹和图底同样为一幅佳作,正如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不同角度下的同样山峰并不相同,在园林中即是一种对比,虚与实,封闭与开敞,停止与延续等。辩证的思维,设身处地的将自己投身于古典园林之间来体会这一风水文化。

2.4风水整体系统与山水之联系

风水文化强调整体性,环境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风水文化追求着自然人文,追求着理想的生活环境和栖身之所,将所设计的园林环境做到与连接建筑与自然,成为自然与人们活动空间的纽带,风水文化在建筑和室内的运用中更为普遍,装饰物的摆放以及建筑中轴对称等建造手法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更为普遍,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颐和园,再以自然环境的依托,将借景运用到了园林中各个景点出,借西山的巍峨,玉泉山的连绵。风水文化中认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清风。风水学中重视“藏风聚气”,这在园林中的运用也可理解为住宅中的风若强劲那必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如若环境中缺少了这些生机,自然不可称之为风水宝地。再者,风势过于强劲,人们生活之时也会被大风所伤。空气清爽,阳光充足,微风徐来,不管是从物质和精神上都会使得在这片园中的居民心情愉悦身强体壮,这自然便是好的风水。

在今天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设计不仅仅是学科,设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探讨,现代园林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设计,其根本在于发展性在于创造。风水文化是一种整体环境的平衡,是外界与内心,是人类与自然,是形态和神韵。重新用山水文化来审视园林艺术中的较多表现手法是不谋而合的,风水文化对于我国造园历史上的选址及营造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应将风水文化与现代园林艺术相结合共同谱写将来的园林艺术。

[1]刘晨晨.中国风水与环境艺术[d].西安美术学院,2010.

[2]余燕,杨在君.论风水学对古代造园的影响———以四川阆中风水与园林的相关性分析为例[j].四川建筑,2016(1)

[3](明)计成.园冶[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2.法律因素。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统一管理的准则,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法律因素成为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治程序。

5.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有自己特定的、严密的会计程序,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采取不同的规范形式,组织这些程序的方式或规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按准则和按制度来规范是不一样的。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人们通过学习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不同,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中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20多年来,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在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5号发布《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1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7号文印发《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等项准则的通知》,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相关披露,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所有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六项会计准则。对于〈投资》和(〈无形资产》两项会计准则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施行这项会计准则。对于国有企业有意施行这两项准则的应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以上两则通知充分表明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将长期并存,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

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自行制定的,属于公司内部核算制度。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由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但目前还不宜确认,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无法消除。准则和制度有可能会长期并存,从而成为中国特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2.会计准则内容差异。

2001年12月,国际七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普华)发布《2001公认会计原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与会计准则有关的80个指标的调查,《报告》将全球62个国家2001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会计准则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rss,即先前的ias)进行比较,分析自20报告发布以后各个国家的变化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不少差距。

《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被调查的62个。

国家约有1在缩小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方面取得了进步;约一半国家在减少差距方面尚未作任何努力,未曾应用或建议某些准则。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其中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6个项目: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准备、雇员福利、所得税、合并会计;披露方面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和分部信息。

在《报告》的中国部分,重点比较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述为四个方面:

(1)中国因缺少特定的确认与计量准则而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包括权益结合、并购情形下的准备、雇员福利、负债折现、发行者金融工具的处理、金融资产的中止确认、衍生套期保值会计、处置国外实体时与该实体相关且已递延的累计汇兑差额处理。

(2)中国无以下项目的特定披露规则:权益变动表(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上市交易的投资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稀释的每股收益、使用后进先出法时存货现行成本或先进先出法成本的揭示。

(3)中国会计准则在以下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差异。从事非相似活动的子公司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待销售的子公司(甚至以前是被合并的)不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中、多数企业合并使用购买法会计,合并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均以账面价值合并、允许大修理费用的预提或摊销、交易性和衍生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一般不以公允价值持有、提议的股利按应计制原则确认为负债、递延所得税会计并不常用,如果应用也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计算并允许使用递延法或负债法处理,非常项目的.定义非常宽泛,与主要分部有关的特定披露未作要求,没有特定主体合并准则。

(4)其他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允许融资租赁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金额确认;中国没有要求分部报告应以财务报告使用的政策来编制。

三、协同的对策。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协同。

相互协调,以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准则和制度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求企业既执行准则又执行制度。那么两者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就非常重要。(2)对于我国会计规范改革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即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第二步即远期目标是采取单一形式的规范,至于是选择准则还是选择制度,等经过加入wto过渡期后由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一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再次,还应看到国际会计准则是相对的,按目前的情况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统一使用。由于各国会计环境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试图以一套国际会计准则应用于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且将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参与iasc的改组活动,并努力争取一定的地位,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一定的利益。

2.会计准则内容的协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当通讯、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本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调整其战略目标和章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对其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报告,它们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它们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欧盟成员国已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以前统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而我国目前已有包括100多家b股公司在内的逾1000家上市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50多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公司,为避免会计准则差异造成问题,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特色,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外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注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特别准则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通过与国际逐步接轨,使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统一,同时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

四、结语。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已加入wto这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应该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需要,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会计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准则的适用范围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是差不多的,其中,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在生成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建筑物等方面不适用,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如下几个方面不适用:一是,依据国际相关条例被划定为持有待售的厂房、不动产、设备等;二是,森林和与其相似的自然性自然资源;三是,石油、矿产、天然气、矿产权和与它们相似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开采与勘探,除开上述两条中提到的正在发展或使用的厂房、不动产和设备的其它厂房、不动产与设备。由此可见,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适用范围没有国际会计准则的详细,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范围却非常明确。

二、确认条件方面。

根据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使用情况来看,有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寿命不低于一个会计年度;二是,提供劳务、生产商品、出粗或经过管理方面的。与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对厂房、不动产、设备等进行确认,应满足的条件有:一是,企业在生产商品、供应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情况使用的二是,使用期限可能不少于一个会计期的。在对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确认条件进行比较以后发现,它们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定义是差不多的,但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提到的是高于一个会计年度,而国际会计准确说的是可能不少于一个会计期,因此,我国固定资产的定义更清晰,而国际会计准则对特性、实质更侧重。

三、初始计量方面。

(一)外购的。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实际应用的情况下,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成本是指各种税费、购买价款、装卸费、运输费、安装费等,而国际会计准则指的成本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范围上,还增加有折扣这个内容,即固定资产方面的回扣、商业折扣等,都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成本的抵减项。因此,在这个方面,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二)自行建造的。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成本是指在建造这个资产达到预定可用的状态之前所产生的必要支出,如人工成本、工程物资成本、相关税费等,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企业自建资产成本和生产待售资产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在建设期间产生的物资亏盈、报废毁损等,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中,建设期间出现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等,在减去残料价值和保险公司、过失人等以后,其净损失是算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中的,在所有工期完成以后,其是要计入到营业外支出中的。

(三)融资租入的。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从粗赁开始日期,承粗人需要承担的粗赁资产公允值和粗赁最低付款额现值中比较少的一个,并将其作为粗入资产的入账值,而差额是没有确认的融资费用。

(四)非货币性交换取得的。根据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使用情况来看,通过非货币性交换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以公允值计量;二是,以账面价值计量。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在这方面有更详细、更规范的规定,很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从而使处理方法更加专业、清晰。

四、后续计量方面。

目前,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后续计量方面的比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折旧方面。首先,折旧的范围。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这方面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有明确规定,除开已经提了折旧但在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企业可以对其它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其次,折旧方法。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中的.折旧方法有很多种,如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等,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折旧方法有余额递减法、直线法、工作量法等,两者相比较下,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体现出来的人性化程度更强,可以实现企业固定资产与经济效益预期结果的有效预测,从而确保折旧方法的合理选择。最后,折旧时间。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没有比较精确的规定,但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中有比较广泛的规定,因此,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合理应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折旧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期末计量、减值转回处理、后续支出等方面。

五、处理和信息披露方面。

在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理时,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国际会计准则都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厂房、不动产、设备等剔除在外的,但是,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是将经营活动损益计算在外的,并且更加谨慎、灵活性与创新性也更强。在披露信息时,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提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是寿命、折现率方面;二是,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计量基础和分类等;三是,固定资产初期和末期的原件、资产减值金额等;四是,当前确认的折旧费;五是,担保方面的资产账面价值,等等。而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还增加有两项内容:一是,如果按重估金额列示厂房、不动产等项目的,需要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二是,通过成本模式进行计量,在厂房、不动产等公允值和资产账面价值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对厂房、不动产等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因此,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完善,需要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借鉴,才能促进我国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已经大致趋于同步,但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力度,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1.2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共制定出二十六项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只是各国会计实务的汇总。第二,九十年代中旬,为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减少了12个。第三,从九十年代到20,制定出了40项“核心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发布的ias/ifrs以及相关的解释有40多份,且拥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于2月16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且于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不仅表示我国符合自身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也表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得以初步实现。

1.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对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是“立项”,财政部有关部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提出有关建议,再根据建议对立项进行修改,再形成研究报告。第二是起草阶段,起草组应当根据必要的项目,在展开研究后,形成初稿,并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三是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财政部有关部门应当运用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意见稿进行修改,提交给会计准则委员会。第四是发布阶段,起草小组根据有关建议修改初稿,形成最终稿件,再由财政部领导最终审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相关主题,研究不同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向权威部门咨询、提供建议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体现出了公开与严密的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2)借款费用核算范围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象应当要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其中还包括了存货,其判断标准主要是看达到预定状态的时间长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资本化核算的涉及面相对较小,只是用于专门借款,并且只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并不包括存货。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4)资本化期间的开始与停止的不同。两项会计准则在确认资本化条件方面是一致的。对于停止资本化的,必须按照会计核算原则的内容来核算。达到可使用状态的资产就必须停止资本化。而关于暂停资本化,两项会计准则均明确指出了在非正常中断持续一段时间后应必须予以暂停。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本文从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一、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其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32项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三部分。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而应用指南则侧重解决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实务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具体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于建立,该体系包括《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41项国际会计准则和30项解释公告。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侧重于指导各项具体实务;解释公告类似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指南,侧重于通过各项具体的实务问题多方面地对会计准则的应用进行解释;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并不属于任何一项会计准则或解释公告,因此并不涉及对任何具体业务的计量或确认提供参考标杆。

(三)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比。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用于指导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的解释公告与我国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功能和内容上基本相对应,都制定了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并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提供了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范例与标准。

二、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

(一)基本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了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与分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等内容,统揽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并为会计准则各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标杆和依据。该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2)财务报表的目标;(3)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该框架并不属于任何一项会计准则或解释公告,也不涉及对任何具体业务的计量或确认提供参考标杆,但实质上,我国独有的“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都起着统揽全局,指导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也发挥着相似的功能。

(二)具体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目前由38项组成,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基本覆盖了我国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所面临的各项经济业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前只有37项。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引用和借鉴,但是,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以及长期以来的特殊国情,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并未能达到完全一致,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二者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引入成为了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具有变革性的一项举措。在包括基本准则在内的39项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多达17项,其他20余项对公允价值或多或少均有涉及。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为导向,西方国家经济发达,资本雄厚,资本市场相对完善,因而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并没有像我国那么明显的限制。这看似与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不相称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我国生物资产市场的现状有着其特定的考虑。现阶段,我国的生物资产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相关交易也不够活跃,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要求生物资产的计价基础为公允价值并不可取。国际会计准则对待生物资产计价基础的态度则与我国不尽相同。相关条款规定,企业可以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下确认生物资产:一是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二是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由此可见,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我国的会计准则比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谨慎。

第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就不得转回,即使其价值得以恢复”。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永久性资产减值准备的后期转回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永久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

第三,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而专门规定:“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主要因为我国国有企业众多,国有经济掌握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因而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有相当多的企业受国家同一主体所控制。但是,按照准则的规定,这些企业间的交易并不足以形成关联交易。若把所有的国有企业都看做关联方,把它们之间产生的所有交易都作为关联方交易来进行披露,那么企业的披露成本将会惊人的巨大,将会造成一些企业混淆甚至隐藏真正的关联交易。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关联方交易所做的相关规定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所制定的,因而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关联方交易的相关规定不尽相同。

电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论文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体制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已经逐渐被各个国家所采纳,逐步得到了统一,会计准则成为实现会计规范的最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体系中,会计准则是共同使用的言语,也是共同的经济行为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由我国的财务部门正是颁布出来,而这也代表着我国的会计准则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统一。

一、国内新会计准则的突破点。

国内新的会计准则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准则、详细细则、使用指导。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制的颁发,提供了许多有效的会计信息新理念,促使社会民众和投资人更为科学有效的做出经济抉择,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制,而且,也给国际财务报告的相关完善革新工作提供了支持。新的会计准则有以下几点重大突破:(1)公允价值得到关注;(2)兼并报表基本理论革新;(3)企业兼并会计处理办法革新;(4)金融工具准则革新;(5)资产减值预计计提革新;(6)存货管理办法革新;(7)“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彰显出其地位的重要性、比较性、联系性;(8)债务重组办法革新。要构建市场经济、承担负责任大国、要提升效率减少成本、要真正融入到国际标准发展进程中,就必须要确保国内准则和国际准则趋于统一。第一,在构建国际准则时,要积极参与进去,努力提升影响力度;其次,利用原则导向准则的水平要提升,要严厉查处严重的利益操作行为,要有效规避利用国际准则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后,作为从业人士,需要强化对金融工具等繁杂经济业务准则体制的学习力度,这是因为,相比国内的有关准则来说,国际准则要更加的繁杂,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中国的会计标准体制与国际准则趋于统一是发展的必然,也是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我国应当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增强与世界诸国的及时交流,推进国内会计准则的国际标准进程。

二、我国内部管控建设的施行。

国内内部管控建设在正式开始施行,在先前的5年中,国内的萨班斯法案正式施行,促使可会计管控转化为全面风险的管控。在06年,财政部门作为领导者,同时结合相关的部委,建立了内部管控标准委员会。在,以财政部门为首的五个部委颁发了《企业内部管控基础规范》,在,《企业内部管控配套指导》正式颁布,而这些规范体制的颁布,代表着国内企业的内部管控规范体制正式建立。美国的科索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内部管控标准制定中都是深具影响力的,该委员会就明确指出:中国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与国际通行的coso内部管控理论是保持了高度统一的。国内的企业内部管控规范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作为财政部门,深入研究了世界范围内有关公司管控和治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还未起草内部管控基础规范体制之时,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作为coso的主席,应邀来到中国,与会计司深入研讨了有关会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有效建议。在,会计司同志远赴美国进行考察,又与拉瑞·瑞腾博格博士一起来到国际会计总部,再一次深入研讨了会计基础规范体制的相关问题。内部管控体制涵盖了基础规范和相关的指引,中国特色十分明显:第一,国内的内部管控体制不但是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做出管控,同时,还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合法运营、财务报告等等有关信息做出严格管控,促使运营效率和成果的提升,确保企业的良性健康运营。第二,不但是包含了基础规范中的五个要素、五个原则、五个目标,而且,还有一项审计和评估指导,以及十八项应用指导,让规范更为简单明了,也让企业更加便捷的进行操作;第三,它是由国务院五部委共同发布施行的,这就促使了其更加具备约束性、法制性和权威性。

三、国际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进行核算的标准。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时,必须要有相应的会计模式来做指引,这个会计模式是不具备会计准则的效力的,不包含在准则内容之中。但是,国内的会计准则是由一项基础准则和三十八项详细细则组成的,而其中的一项基础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模式是一致的,很显然,在这点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不同。会计的基础功用和基本工作就是核算。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国际会计管理是其进行会计政策选取和变化的前提和标准,必须要规范合理的分配相应的资金费用。从理论上来说,国内企业在对生产成本做出计量时,所使用的方法是制造成本的方法,并没有对资金费用的平摊做出考虑。但是,完全成本是出口产品实证价格的前提和基本,在平摊有关资金费用时,对于不同的产品,平摊费用要有一定的依据,以及来确保产品的'定价是正常价值。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反倾销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必须要严格执行会计标准,但是,比方说在借款资金资本化方面,国内的会计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会计标准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企业若不能提供合理有效的证明,在进行计量过程中,就必须要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但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并不够发达和完善,所以,只有首先证明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才会采取这种计量方式。在新的准则中指出,当确立了资产的减值损失之后,在今后的期间是不可以回转的。这主要是针对以往国内企业运用资产减值来对利益作出调节的行为。而这也是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为本质性的差别。从对政府支持层面来看,国际会计准则采取的是全面收益的方式来对政府进行支持,规定在损失和收益中计入支持资金。国内新的会计准则明确说明,对支持规定会计依照权益进行处理,无特别说明的计入到损失和收益中。但是,国内的企业数量庞大,拥有不同的规模和所有制结构,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国内的情况,制定符合国内企业发展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已经修订或新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在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四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新颁布的四项准则分别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二号——在其余主体中有关权益的披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号——财务报表的合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三号——公允价值的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一号——共同运营的规划》,以上这些准则都是在正式施行。而且,还颁布了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四项修订之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分别为:《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七号——独立的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的列报》、《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十八号——联合运营及合营中的投资》、《国际会计准则第十九号——雇员的福利机制》。10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九号——金融工具划分与计量》,这也是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初始阶段。本准则计划是在13年初正是开始施行,但是,其它相关的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有关部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对其正式施行的时间进行了延迟,延迟到。

五、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后的影响。

通常来说,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的两个目标准则。为了确保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直接利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和前提,来制定自己的会计准则。因为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会让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会计准则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所以,当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准则之后,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影响。而这种经济影响指的就是:会计准则发生变化后,会通过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告对各个利益集团的抉择方案、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产生影响。

六、关于促进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早日实现趋同的相关建议。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对这一趋势必须做到深刻的认识。全球会计准则以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代表,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应用将实现统一已经成为事实。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时一方面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但中国要想提升改革开放的速度,就要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进一步实现充分利用,不管是直接到海外上市还是大力吸引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都要严格遵守,降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对自身的“特色”不能可以刻意突出。

2.对各国现阶段一致采纳的会计准则中国应当考虑采用,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行为慢慢取消。中国应在准备至海外筹集资金的企业、上市公司、国内一切外商投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的涉外企业依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展开会计核算,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逐步取消;对于国内非公司制企业或规模不大的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可以实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将此种方法作为一种过渡,在时机确定成熟的时候,再对会计制度取消。对这规范这些企业的会计行为可以通过税法或别的相关法律;在存在对外筹集资金需要的情况下,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引导,积极鼓励企业能够会计准则的要求自觉遵守。

3.对中国现阶段把基本准则看作是概念框架的做法进行改变,对会计理论加强研究,加快速度对中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制定,确保中国会计准的制定能够前后一贯、内在一致,与国际惯例更加符合。

4.中国需要对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动态、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形势密切关注,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出台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相关计划,对与国际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认真分析,就如何使差异减少探讨相关措施。

5.应不断努力创造条件,最终可以参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而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够对中国以及别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尊重兼顾。要想使中国的利益得到更好地维护,需要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当大力推动。

6.会计人员的素质需要提升。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形势,要求国内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更精的工作技能、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从当前国内的形势来看,会计人员中还十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会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也并不统一,同时,会计规范体制和相应的标准变化十分快速,这就导致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对这些理论知识做出有效的吸取,也就很难深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所以,国内有关部门需要构建健全的培训体制,促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要最大限度的提升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和国际标准水准,促使他们更快地达到国际标准水准。在国内,注册会计师多达13.5万,但是,acca在国内培训的能掌握国际财务报准则的会计师只有两千人,很显然十分缺乏。在我国的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中,人才培养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作为会计教育,也在逐步强化培训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对于会计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会计行业的人才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促使会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该规划给国内未来的会计人才建设和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国内在制度体系的内容上基本上以及趋于国际标准会计准则,但当前国内还具有许多的因素在制约着会计准则趋于国际标准的进程。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促使会计准则在本质上与国际准则相统一。总而言之,趋同与等同并不一样,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当持续不断地展开深入地研究,加强中国的会计准则的构建,使其能够与国际趋同化以及中国国情均相符合。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本文从当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建设亟待规范和创新的实际要求出发,以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作为依据,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指导思想,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探讨。

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已经普遍增设了选修课(或称“通选课”)。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们对如何建设科学、规范和有效的选修课体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有关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也就此撰写了许多相关研究论述。然而,其中专门针对关于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却并不多见。这使得开展文化类选修课的英语教师在需要完成更高教学任务要求的同时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英语选修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值得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特别制定并于2007年进一步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性地将大学英语选修课划分为: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四大类课程,明确了除“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外,大学英语课程还应着重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要求》所建议的大学英语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是以英语为载体,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实施的文化类选修课程教学,根据各校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开设,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类课程尤其“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2007)。

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开设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主要涉及:文学诗歌类,如《美国文学赏析》、《英诗鉴赏》;人文历史类,如《西方简史》、《美国文学史》;文化知识类,如《西方礼仪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概览》;以及艺术鉴赏类,如《影视作品欣赏》、《艺术鉴赏》等等。

然而,这些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的开展主要还处于开课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及特长对所开课程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的阶段,这就使得选修课教学在为大学英语教育注入了“个性化”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等特色的同时出现了因教师对课程设计整体把握不同导致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的千差万别。

要讨论批判性思维,我们应该首先对西方学术界给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个简单回顾。就曾对学界纷繁复杂的论述进行了一次梳理,认为常见的与批判性思维紧密相关的还有“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批判性意识(criticalconsciousness)”、及“批判性自我反思(criticalreflection)”等概念。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之力”主要在于思维者接受某种观点或结论时进行评价和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思维者在假设的基础上检验命题,并发现偏见和正确看法、以及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另一位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robert·ennis则在1991年将这一思维形式精炼地表述为:

“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ennis的定义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强调“个人判断”及采取的相应的取舍(知识)的“决策”。一个较新的观点来自于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调查研究的说法,认为其目的是探究一种情景、现象、问题或假设,以达到整合所有有效信息并能够有说服力地证明结论或假设。与其他众多从纯思维角度所给的定义不同,kurfiss把批判性思维比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使批判性思维过程更加易于理解的同时强调了“信息整合的效度”和“说服力”两条标准,而“批判”活动的基础是“有效信息”或“知识”,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技术训练并有意识地鼓励其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其整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99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界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将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分解分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认为其中的“元认知”是一种“自我的、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行为,以及这些认知行为中所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所引起的结果,特别是以一种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的推论性判断”。

批判性思维还可被细分为认知技能(cognitive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dispositions),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前者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具体的运作和构成机制,偏重于指导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而后者则指思维者个性气质中的一种趋向性,起到主观引导作用。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的第一项议题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这一态度已经被确立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只在近三、四年,才有对国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零星介绍出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带有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其批判性思维精神;另一方面,在主动的逐步增强的“批判性思维精神”驱使下,学生又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思辨能力。

下面我们将遵循《课程要求》指出的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作一些建设性的讨论。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思维过程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或自己的思考方式具有何种趋向性。在英语提高阶段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自己在文化选修课中的“辅助者”角色,力求放弃课堂中的“主角”地位,而仅应为学生规划出学习范围和方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利用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好奇,为学生搭建一个通过自主收索并消化信息的平台。同时,教师应起到科学调动学生自己“计划、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内容的”的主动性,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动力,树立起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自信心。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第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中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科学训练。当今社会网络咨询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网络收索到丰富但略嫌庞杂的相关知识。选修课教师可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讨论话题;建议合理的关键词或关键话题的网上搜索;或是推荐一些优秀的原版英文网站或链接地址,并且据此安排相关课堂活动任务,如: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原版英文资料打印出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将其浓缩为简单易懂的ppt文件。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摸索kurfiss所说的“调查研究”技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和“有效整合”。为了在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或进行上台讲解,学生必须要对应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分析、解释、推论、说明或自我校对,以使自己的发言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要求》倡议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估”,其中排列在前两位的“学生自我评估”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同样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训练和考验。针对这一倡议,教师可以根据“元认知”理论,调动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等认知手段,积极地通过“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表现。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设计出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准确”但又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充分了解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反复的相互比较,学生逐渐熟悉了导致“课堂成功表现”的构成因素,因而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并及时做出“取舍”和改进。

在开展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时,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自然而有效地融合到其他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观情绪的调动帮助学生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精神;通过客观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的设计强化训练其批判性思维技能。最终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稳步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与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3]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

[4]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

[5]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

[6]朱新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alec,althinking:an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书法与绘画就在不断发展、不断演进并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足迹。我国古代书画起源问题,都是从伏羲画八卦和仓颉造字开始的。[1]唐代文艺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谈到了书画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书画是否同源,它们之间的同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就从“书画同源”以及“书画用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相应理论论述。他认为绘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现象和反映,有教化人伦的作用,并且与社会的文明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绘画还可以表达出文字的内容,对人们以后的道德伦常及记载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的思想,在《叙画之源流》中写道:“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管》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2]他在这里指出了书画是同源的,虽然具体表现出来书法文字是象形的,绘画是图形,但一样都是能表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并且绘画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画(尤其文人画)离开了书法的用笔,绘画也就很能独立存在。但是对于张彦远所说的书画同源关系,在相关资料中发现,一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绘画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文字,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出现了绘画,而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文字,古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日常生活状态与社会文明。而以学界共识文字的成熟应以甲骨文始,而书法的成熟大约在魏晋。笔者认为不必去追究谁先谁后,作为艺术形式只要能够表达出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抒发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表现传达出一种美感,就够了,它们都只是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书法与绘画都是用来记录人类文明的工具,记录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它们都是用来记载历史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抒发表达思想情感和宣泄情绪的方式。

书画的'另一个相同方面就是在用笔上的相似性,张彦远在《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提出:“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王献之)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2]用笔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和表现形式美的手段,张彦远认为舍弃用笔的画不可取。南齐谢赫在其“论六法”中也谈到了用笔的重要性,“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思古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张彦远在看待书画用笔方面,他觉得书画用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在强调气韵。而中国画强调的就是气韵、意境,在绘画当中很多用笔都是需要用线来塑造的,但是不同的线条与力度所表现出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书法的练习才能掌握国画中的用笔。所以,学习中国画之人都是先从书法开始练起,所谓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看似书法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这么简单,它还是另一种抽象的图画,在用笔方面需要先将书法练好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掌控线条,也就是中国画所说的笔墨,这样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线条的柔美、刚劲、韵律表达出来,只有很好地掌控笔法才能在绘画中更好地将笔墨情趣和力度美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出来。例如,苏轼、赵孟頫、八大、徐渭、扬州八怪等等皆是书画兼善的书画艺术大师。现代国画大师李苦禅也曾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中国书法与绘画所用的材料工具也都是相同的,都是笔墨纸砚,笔与墨及纸张的选取,两者也都是一样的。郭沫若在为安徽一宣纸厂题字时写道:“中国的书画如果离开宣纸则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所以,两者之间是相通的,不过是同源异流而已。笔墨线条是中国书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书法中的草书、楷书、隶书、行书等都是由线条所组成,而在中国画中线条更是能将画面营造到一种妙境高度。谢赫在“论六法”中写到过“骨法用笔”,也就是用笔的力道。赵孟頫在题画诗中也写道:“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同。”和“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书画中笔墨线条的重要性,也是两者都在追求的。在用墨方面,绘画中更注重笔墨的运用配合,这样才能将皴、点、擦、染、干湿浓淡更好地配合起来,反映在具体作品中。在书法中也是需要笔法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把作品完善,而且在用笔时,运笔快速带过会留下非白,这种效果在书法中很常见,同样在绘画中也可以用到,一般我们在作画或者书写的时候第一笔往往沾有很多的墨,浓墨与水结合达到一定饱和度时再去书写绘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往往在国画山水中常常会有这种浓淡墨的效果。

在中国绘画中书法也是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画的“画”称“写”,一方面因为练习书法可以帮助提升绘画中线质,同时中国画中的题款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每一幅完整的作品都需要书画的配合,作为中国文人画,仅仅画完一幅作品如果没有题款好像少了什么,款识也是画的一部分,起着调整构图作用,也就是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每位书画者都需要考虑构图,这样才能让作品更好地展现出来,因此书画就不得不又被统一在一起了,所以说书画根本就是分不开的。

在看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书画关系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书画有着一种源和流的分不开的关系,是同源异流而已,它们关系非常的微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史前文明到现在,文字与绘画对我们不仅有记载文明足迹的作用,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前进的号角。对促进社会文明,反映民族风貌都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现如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继承繁荣中华的传统文化,许多中小学也都开始增添了书法教学课程,人们渐渐也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我们应该多去了解本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书法与绘画既能修身又可养性,我们应该多去了解书法绘画的知识,在继承的过程中将其传承与创新。为此,我们应该将书画艺术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中华文化增添一份光彩,贡献一份力量。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浅析经济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也在不断的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国际贸易物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的风险无处不在,在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因素中,物流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国际贸易中,物流的风险是贸易活动中的重要风险点。本文重点研究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物流,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初具规模。虽然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在世界物流业中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找出物流风险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来做好物流的风险管理,这些都是当今国际物流企业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物流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国际贸易物流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1、经济风险下的国际贸易物流现状。

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由于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危机过后,西方国家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建立起了绿色经济贸易物流机制,以此来强化其自身的物流行业发展。这种机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我国贸易商品很难打入西方市场中去,严重影响着我国贸易商品的运作能力和增加了我国资本投资的难度。西方国家对其国际贸易物流的保护政策严重阻止了我国贸易商品和服务进入西方市场的能力,同时也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造成了严重的阻塞,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国际物流的中转安全和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成功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物流成本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环节,物流成本越高造成的国际贸易风险就越高,关系着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是否能够盈利。目前,根据我国的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工业品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成本占到商品价格的一半,而蔬菜、水果等产品更高占到价格的70%;而国外的发达国家的物流占到比例约为8%。国际贸易中物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要降低其成本运营来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力。物流成本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受到这个风险的影响更大,所以迫切的需求解决方法。

3、与其他国家合作造成的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加入wto后,我国与多个国家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国际中还有部门国家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商品和国际贸易物流非常抵制,甚至有些贸易商品在其他国家得不到很好的流通,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资金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目前国际商品均资金涨浮率较高,而国内目前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远远低于国际经济中的标准水平,因此就造成了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品经济收益资金相差较大的情况,使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经营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的支持对于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是国际第一大贸易国,但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力度远远跟不上有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力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主持国际贸易物理的发展,政府支持的力度不足使我国贸易物流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眼神,也是代表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但是,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健全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着很多地方性政法的问题,使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长期处于一个恶性的政策环境中,造成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十分艰难。

二、在风险管理下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创新措施。

1、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

要想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能力,就要建立完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我们要强化风险管理的能力就必须对国际贸易中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顺利发展。另外,建立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国际贸易往来活动中形形色色的风险因素。我们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1)要健全的完善国际贸易物流对外贸易往来活动中的风险制度管理和体制的创新改革。

(3)加强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处理能力,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2、加速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很多企业由于缺少高素质和专业的物流人才,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环境。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特点,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物流风险。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想办法留住高级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对国际贸易物流的风险防范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

3、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

提高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能力是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中最为基础的保证,也是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哪个环节中会出现风险问题和对所识别出来的风险问题进行属性的定位。总之,提高对国际贸易风险的识别能力可以为国际贸易中所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发生该风险时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程度进行判断与识别,从而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物流中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因素非常多,只有不断加强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对风险管理加以防范,把风险带来影响降到最低。因此,我们要先对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风险做出准确的定位分析,并快速的寻找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案,结合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防范风险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效率,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物流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2]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涟钢科技与管理,,(1):60.

[3]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8(01)。

[4]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

[5]于成学.大连保税区区港联动的交通压力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2008)。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现今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溉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并结合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既掌握其词汇、句法,又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外语凸显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由于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掌握外语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进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实际运用外语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长年以来,学日语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单纯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语言的教和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所开设的日语课程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听说课为主,由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用教材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表现为教师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由考试一锤定音,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具有极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不能清楚得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仍然是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问题,写学术文章、论文摘要和专业论文就更难上加难了。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2)所选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3)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

(4)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仅具有好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日语教学应该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从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日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上述所述,教学具有很浓的应试性和短视性,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去实施。结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盲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缺乏创造性,很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日语交际“聋哑”学生,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内外交流与交际的需要。

我们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谈教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把日语教学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视以往教学中的得与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径,应时而动,才能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改革也将具有持久的动力,日语教学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建构新型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日语教学一直遵循“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填鸭式”、“注入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学生接触中日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指将中日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际的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的文化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交际活动,使其课堂语言训练和文化交流最大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日语学习自信心和日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于旧有模式中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中中日文化知识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中日文化知识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担负着组织课堂中日文化知识教学活动及其正常运行的全方位职能;而学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活动具有交际性,而交际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交流、信息空白、选择和反馈,就是说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双方间交换某种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的余地,说话人可以通过对方的反馈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而语言教学中的句型操练和“明知故问”式的问答都不具有真实交际功能。实现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选用有关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中日文化知识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不符合日语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传授语言和培养中日文化素养并不矛盾,语言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具体运用于实践,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知识的更好吸收和内化。因此,要学好日语,首先应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在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日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知识和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指出自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将学到的语言和中日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的各种有利条件,把中日文化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去,努力营造一种近乎于母语学习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性。

更新教学内容应以下列几点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3)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5)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应配合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消极学习语言知识的局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日语,切实掌握语言技能。这便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1陈岩.文化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4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5何冬梅.浅议中日文化比较法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刘慧.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北方经贸,2010(5).

7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探究宿舍设计与宿舍文化的关系的论文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功能。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宏观大环境中,由宿舍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宿舍文化论文范文一: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宿舍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用正日益凸现。

本文阐述了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如何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功能。

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

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

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

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

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课程考试不及格,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得力,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

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在实践中,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

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

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

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

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

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

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

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坏等令人堪忧的现象。

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

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

探究宿舍设计与宿舍文化的关系的论文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不够浓厚。长期以来,学生宿舍被普遍视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宿舍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2.转变宿管学生干部的管理观念,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态度帮助每一位宿舍成员。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办实事。公园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在于党员同学要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态度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做到以上方面,要首先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动工作。通过全体党员会议,支部会议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党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党员们对此项工作有充分而深入的思想认识,并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在落实具体管理工作和分配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党员参与讨论,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定岗、定时间,共同促进宿舍文化的进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丰富宿舍文化内涵。院系,班级以及社团组织要在宿舍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多多开展表演,竞赛和培训活动。这样规范化的活动既丰富了宿舍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群体文化,让宿舍成员形成向心力,充满生命力,是宿舍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者:潘丽单位:淮阴工学院。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本文首先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进行说明,并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对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促进当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在于: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可以尝试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互文性构建策略。

: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策略。

广义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结合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养生功能、尊礼功能、怡情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图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茶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脉,在这一点上讲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陆羽所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也将茶文化的技艺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诞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用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我国茶文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方言”,如何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构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语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新的中华茶文化内涵的使命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茶文化理论的现代性的构建中十分有利于我们提升当前的茶文化软实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下的语言学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属于一种偏向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统化、结构功能导向、隐喻学等视角来审视特定语言的产生、流变过程。总起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1.1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

韩礼德等人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另一种流派是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社会认知语言学,它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形式主义语言学讲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种人的主观认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能力。受这种理论启发,系统功能语言学更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语境下人的一种主观感知、主观认知的交际行为。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结合,我们在认识语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认知主体的主观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看法就构成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或者说叫做“系统功能”。

1.2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讲的,由于语言本身更多地是主体主观认知、主观感知的一种交际符号或者说行为方式,而不同语境、不同共同体环境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学者们所讲的“隐喻学”,而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对此,马力诺夫斯基在调查土著居民语言变迁规律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语言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到土著人当时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这种语言发生的语境就是一种“隐喻”。

1.3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

在语言学上,很多学者对于语言的功能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证化研究。到了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这里,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抽象化的能力,代表着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语言归纳的能力水平;人际功能代表的是主体开展社会交际的一种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向更广泛的信息传播、理论构建、模型构建等内容。因此对于特定的语言符号的构建(比如说茶文化体系的理论化构建)来讲,要采取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步骤进行。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理论构建上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入的东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则没有引进,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着“西方人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却“没有把茶当成一种信仰文化”来看待。基于这种现实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因循着一定的步骤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总结为一个有机理论体系,来向世界宣讲。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这样两个启示:

2.1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学的时候采用的哲学思维是“系统论思维”,它将语言学划分为“语境”、“语义学”、“词汇语法学”这样三种层次,最抽象的层次是语境的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对于我们构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基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还是传统的系统论又或者是任何一种理论,中华茶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都要用一种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实现一种体系化的构建。

2.2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

我国茶文化本身带有明显的世俗主义人本的关怀,无论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属性还是其物质功效和社会交际上的礼俗要求,带有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关怀。系统功能语言学尽管属于一种语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将人视为是语言的基本目的和价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因此,在对待茶文化理论构建过程时,要重视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养、君子之风的把握。这一点其实在教育界、语言界都是一种重要的共识性主张,例如说我国当前高校中的德育课程、选修课程等都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种茶文化的平台和节日来向学生灌输传统社会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义的社会化进程。

总览中国传统茶文化理论的构建,无论是茶圣陆羽还是任何其他人所写的茶学专著,都带有明显的碎片化、技艺化的特点,茶文化尽管分散于这些著作或者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但是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层面,从而在一个全球化交际的时代也就不能给国内外的受众和茶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中国茶文化感官的机会。对此,可以尝试以下两点策略进行构建:

3.1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

在当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畴中,文化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指导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华茶文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整体上分为“形而上层次”、“形而中层次”、“形而下层次”这样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内容、茶文化的交际内容、茶文化的物质内容等。同时基于“功能”的视角,可以尝试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产业等)积极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从传统的养生保健功能、社会交际功能、人生修养功能、审美功能等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产业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构建策略。

互文性是当前翻译学术界和语言学术界都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特定的语言和理论时,是采取系统化思维、语境化思维的一种策略,将特殊语境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结合既有的研究知识和背景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下的比较分析,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视阈,也构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此,中华茶文化的理论构建应当采取开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将中华茶道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茶文化精华(比如说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美国茶文化、印度红茶文化)等开展比较构建;同时,基于我国茶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较广泛和多元,可以尝试在中华茶文化内部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用内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种茶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语言上的对话。

[1]thies,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要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及其独特的文化。

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现象,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就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以分割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民族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它们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记录和整理。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如: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民族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语言来表现,其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和见证。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准确,毫无价值。因此,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语言的教育工作,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可以说,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与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能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政策与法规,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投资力度,从各项政策、措施、财力上倾斜照顾。

(二)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汉语文是较先进的语文,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毫无疑问,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好汉语文。但在民族地区,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也绝不能以汉语文代替民族语文。

学校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各种选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民族语言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得以展现,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双语兼通、热爱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财富,无论失去哪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白乙拉.内蒙古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抉择[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精选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8(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8(5):417.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