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模板5篇)

时间:2023-09-08 06:17:52 作者:翰墨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模板5篇)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那么演讲稿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篇一

如今,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平时“沉睡”的档案,一旦为解决百姓“急、难、愁”问题而被“唤醒”后,会演绎出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些年,在第二故乡马鞍山安享晚年的李大妈有件烦心事始终困扰着她:1958年她将户口从上海迁出,与同学一起赴安徽马鞍山参加建设,在第二故乡作出了奉献,也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养育了后代。女儿的另一半在上海,所以家也安在上海,但女儿户口一直在马鞍山,“人户分离”多年,给女儿全家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年,知青子女依据有关政策可落户上海,然而女儿虽然具备落户基本条件,但由于无法提供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相关档案依据,女儿户口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那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大妈的妹妹和李大妈的女儿来到了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接待人员耐心倾听她们讲述了事由的来龙去脉,根据她们提供的线索,却没找到相关档案。接待人员又对她们细心引导,请她们提供当时李大妈具体的离校时间和赴外地参加建设的人员批次等要素,由此确定新的查找线索。经过仔细排查,终于找到了她们所需要的关键档案,一份1958年动员社会青年参加本外埠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总结。在十几页的总结中,接待人员找到了李大妈当年离校时的相关记录。依据这份档案和其他相关材料,李大妈女儿的户口顺利迁入了上海市徐汇区。李大妈特意从马鞍山赶到上海,和女儿、妹妹一起专程到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致谢。

一天,一对老夫妻神色焦虑地来到普陀区档案馆,要求查阅他们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老夫妻想变更房屋产权登记,加入子女的名字,但需要有他们的婚姻登记证明,偏偏结婚证早就遗失了。要补证明却记不得当年是在何处办理的结婚登记,四处查询,均无所获。后来老先生想起当年在华师大工作时曾把户口迁到学校,于是来普陀区档案馆查询,但接待人员把他们的姓名键入相关档案数据库,信息框跳出的却是“对不起,没有找到您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结果,两位老人黯然神伤。接待人员运用其他查询方式也未有结果。“会不会不是在普陀区登记结婚的?”接待人员仔细询问。因为年代久远,两位老人已记不清了。

接待人员决定利用全市民生档案跨馆查询系统进行查询。果不其然,在虹口区档案馆相关信息中查到了两位老人结婚登记的信息。老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华师大工作前,户口曾短暂挂靠过虹口区,因为时间久远,而且挂靠时间不长,就忘记了。两个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联手出具了结婚证明。老夫妻俩看着1966 年的婚姻登记记录,拿着盖上红印章的证明材料十分激动,连声道谢。接待人员也由衷高兴,多亏有了这个跨区域的民生档案查询平台。近年来,上海档案部门开展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和知青子女回沪等民生档案实现“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市民凭本人身份证,在就近首访的档案馆或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可查到本人相关的档案信息,并当场获得档案部门出具的档案证明。

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你我他不定会成为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档案里的故事丰富多彩,除了民生的,还有决策参考、经济建设、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篇二

民生,自古迄今,一直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话题,元代张养浩曾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汤夏桀,秦皇李唐,天下大势,分合之间,皆起于民生,然而,当岁月的流苏轻拂时代的面孔,我们扬弃了那个代天牧狩的时代;当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的信条,百姓骄傲的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当十七大为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民兴政举,政通民和,成为我们新的动力;当今天各位济济一堂,共议民生,我们的心严肃而澎湃。

千万政府公务员辛勤耕耘,我只是其中一员,从事最基础的工作,接触最基层的群众,我时常为他们丰收时畅快的笑容而欣慰,也时常为他们辛苦的劳作简陋的条件而辛酸,这块土地上,有我们的祖辈,时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在忍受着贫困的煎熬,面临着灾害的冲刷,是的,我们要做的正是使他们坚定而团结,和谐而富足。

我只想通过一个事例,来铺开这满纸的浓墨重彩:

今年元月,五十年一遇的雪灾袭击了****这片土地,农田、水利设施、民房受损严重。10多万株柑桔树被冻死,5000吨柑桔滞销,8000亩油菜、5000亩小麦、5000亩茶叶均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因雪灾造成危房192间,涉及68户,228人。4月初,冰雹再次袭来,全乡农作物受损面积达15000余亩。这两次灾害给农民群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万元,平均每户减收1000多元。

我们的民政干部在第一时间分赴灾情最严重的9个村,做群众思想工作,了解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和动员群众投身抗灾救灾各项工作。看着灾区老百姓那无助的眼神,我的心揪在了一起,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承担一点,哪怕是多么微弱的一点!

群众,他们终年辛勤劳作,青年人或是打工或是求学,背井离乡;孩童们每天走几里的山路上学,校舍简陋;老人们在家里,年过花甲仍要下地劳作;很多家庭依旧在贫困线上挣扎;很多学子,因为家庭境况辍学,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的心始终坚定,雪灾压不垮我们的民众,冰雹摧残不了我们的希望,贫穷鞭策着我们不断追求,落后让我们越挫越勇!党的十七大对民政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的,民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像坚实的支架支撑起了我们求发展求和谐的伟大事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政工作虽琐碎,但正是这点点滴滴,包含深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党赢得民心的根本。

所以我们要从政治高度重视民生。十七大报告不仅从政治的高度重视民生,更为重要的是从政治的高度向全党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总体任务。政通民和,政令先行!

所以我们要从社会救助的角度保障民生。社会救助是“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对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特殊作用,不仅要灾害过后的雪中送炭,更要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的细水长流!

所以我们要从为民情怀上彰显民生。古人云: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化民生为民兴,最关键的是怀为民情怀,谋帮民之策,办利民之事,急民生之急。心忧民生,方能凝聚民心;关注民生,方能集中民智;改善民生,方能发挥民力。

一树不能遮日,万木方能成林。在这个绸缪民族复兴的时代,我们如果不依靠我们千千万万的民众,何以成大事,何以创伟业!

一沙不足道哉,聚沙却能成塔。在这个运筹国家腾飞的时代,我们如果不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以何报民众反哺之恩。

号召,戮力同心,兢兢业业,方能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方能无愧党对我们的信任,方能将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向前!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篇三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的内容和形式。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9档案与民生演讲稿精选,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我不是一个档案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接触过档案,逐渐认识了档案,也受益于档案,对档案有着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

1993年10月,我到局行政办公室工作。办公室有12人,没有档案员,也没有档案室,虽然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人们对档案还处在陌生的状态。一天,我走到一楼距门卫较近的一个房间,看到堆放着七、八麻袋东西,用细铁丝穿连着麻袋口,一部分裸露在外面。问后方知,是准备送到废品站卖掉的。我打开一个麻袋口,随手一翻,竟是些纸质文件和资料。在那个时期,文件和资料散放在机关的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管理。看到这些资料总觉得不应该当“废品”轻易卖掉,便找人搬到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存放起来。

1996年,档案达标在自治区国税系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档案达标是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第二年,克拉玛依市国税局档案达标全面启动,成立了组织机构、培训人员、制定方案等组织实施。档案的可贵在于资料,档案的生命力也在于资料。因此,三年前存放的资料,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废品”变为“宝贝”,身价倍增,成了支撑档案立卷的重要来源。可见资料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跌宕起伏、荣辱成败竟在一瞬间。

在整理档案的日子里,按照标准认真分类、鉴定、编目、整理,凡是用圆珠笔起草、复写纸书写的文件底稿全部进行了手工抄写;书写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进行复制;档案不完整的材料进行了补充;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文件进行裁剪、裱糊,确定保管期限。完成了税务部门1980年至 1997年文书、会计、税收、基建、声像、设备档案的全部组卷,将过去零散存放的资料,第一次装入文件柜,放进了档案室。整个过程倾注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机关档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随意到规范的转变。同时,制订了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借阅制度,建立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形成了单位领导分管、办公室主管和档案人员具体管的档案管理网络体系。1998年10月,局档案管理评审验收为自治区一级单位。随后,5个基层单位的档案全部达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局档案管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一个基层单位,档案的规模和数量同政府机关、大型企业相比,乃是“冰山一角”,但毕竟填补了税收工作的一项空白。人们在方便、快捷的查询中转变观念,又在档案利用和成果转化中增强了档案意识,档案为税收工作增添了“助推器”,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于工作的调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很少去涉及档案。

事物往往在循环往复中发展,2019年3月,我承接了《克拉玛依市国税志》的编篆工作。《税志》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资料为基础,档案则是素材的主要来源。我们再一次走进了档案室,一切感到那么熟悉,作为局档案达标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当年的工作场景,不时浮现在眼前。

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密集架,犹如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列车,驶向远方;翻开一页页殷实的档案,犹如一幅幅税务工作的画卷,扑面而来。我们用8个月的时间,卷卷过目,猎取需要的大量素材,在字里行间采集数据。如今,一部反映克拉玛依税务系统50年发展历程、记述主要事件、盘点税收工作89万字的《税志》“浮出水面”,即将付梓出版,档案资料为《税志》提供了“半壁河山”。档案不仅利在千秋,它更惠及当代,没有档案,《税志》将会步入无根可寻、无源可朔的境地,我们应该感谢档案。其实,在一部档案里蕴藏着巨大能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遗憾的是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认同。

在《税志》的编篆过程中,为了史实可靠,数据准确,叙述完整,曾经到数个档案馆(室),多方查找资料,深感档案的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动态地看待档案,每当走进档案室,就像进入沙漠深处的人们有一种对水的期盼;每当获得到索要的素材,就像步入玉龙喀什河,有一种双脚踏到和田玉的感觉和喜悦。档案以它固有的形式,储存于室中,静静等待,无怨无悔,不计得失。当人们需求时,倾心相助,薄积厚发,惠泽社会,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生存在书写历史,奉献在创造历史,克拉玛依是一个以石油而得名、又以石油而发展的资源性城市,早期的税务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土地上,经受了风大、水少、炎热、干燥的考验。在工作条件简陋、物资断缺的条件下,克服困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但在现实中,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音像资料更难以寻觅,皆源于过去没有建立档案。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重视看到的东西,殊不知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比看到的东西更加珍贵。现在的克拉玛依水与城市相映、蓝天绿地、人与自然和谐、石油文化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税收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人们正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倘若有那么一个部门或有那么一个人,能把那段历史资料保存下来,记录下来,让今天的人去了解过去,把老一代艰苦创业精神传承下去,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业绩,亦必将是税收事业的一名功臣。

人在旅途,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不论在那个工作岗位,很难成就一番事业,能把“工作当事业干”足矣。间接的接触,切身的经历,体味到档案工作的平淡、繁杂,正是千万个档案工作者经得住平淡、不厌于繁杂,支撑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铸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值得可敬。喜看今天,档案不仅局限在机关、企业、社会团体,且已经步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进入到平民家庭,真是应了哪句“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乃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档案正以它独有的形态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里。

如今,20年已过去,“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事情还是那样清晰,如同在昨天,意想不到是几麻袋即将丢弃的资料,由于一个不经意的决定,成就了克拉玛依一部税务档案。倘若失去那些资料,哪有档案的延续和完整;倘若没有档案管理的达标,又哪有今天的《税志》。历史是现实的向导,更是未来的人指引,一部档案存储着历史,一部《税志》在述说着历史,一切都将淡淡过去,一切又将渐渐开始。

如今,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平时“沉睡”的档案,一旦为解决百姓“急、难、愁”问题而被“唤醒”后,会演绎出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些年,在第二故乡马鞍山安享晚年的李大妈有件烦心事始终困扰着她:1958年她将户口从上海迁出,与同学一起赴安徽马鞍山参加建设,在第二故乡作出了奉献,也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养育了后代。女儿的另一半在上海,所以家也安在上海,但女儿户口一直在马鞍山,“人户分离”多年,给女儿全家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年,知青子女依据有关政策可落户上海,然而女儿虽然具备落户基本条件,但由于无法提供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相关档案依据,女儿户口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那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大妈的妹妹和李大妈的女儿来到了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接待人员耐心倾听她们讲述了事由的来龙去脉,根据她们提供的线索,却没找到相关档案。接待人员又对她们细心引导,请她们提供当时李大妈具体的离校时间和赴外地参加建设的人员批次等要素,由此确定新的查找线索。经过仔细排查,终于找到了她们所需要的关键档案,一份1958年动员社会青年参加本外埠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总结。在十几页的总结中,接待人员找到了李大妈当年离校时的相关记录。依据这份档案和其他相关材料,李大妈女儿的户口顺利迁入了上海市徐汇区。李大妈特意从马鞍山赶到上海,和女儿、妹妹一起专程到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致谢。

一天,一对老夫妻神色焦虑地来到普陀区档案馆,要求查阅他们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老夫妻想变更房屋产权登记,加入子女的名字,但需要有他们的婚姻登记证明,偏偏结婚证早就遗失了。要补证明却记不得当年是在何处办理的结婚登记,四处查询,均无所获。后来老先生想起当年在华师大工作时曾把户口迁到学校,于是来普陀区档案馆查询,但接待人员把他们的姓名键入相关档案数据库,信息框跳出的却是“对不起,没有找到您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结果,两位老人黯然神伤。接待人员运用其他查询方式也未有结果。“会不会不是在普陀区登记结婚的?”接待人员仔细询问。因为年代久远,两位老人已记不清了。

接待人员决定利用全市民生档案跨馆查询系统进行查询。果不其然,在虹口区档案馆相关信息中查到了两位老人结婚登记的信息。老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华师大工作前,户口曾短暂挂靠过虹口区,因为时间久远,而且挂靠时间不长,就忘记了。两个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联手出具了结婚证明。老夫妻俩看着1966 年的婚姻登记记录,拿着盖上红印章的证明材料十分激动,连声道谢。接待人员也由衷高兴,多亏有了这个跨区域的民生档案查询平台。近年来,上海档案部门开展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和知青子女回沪等民生档案实现“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市民凭本人身份证,在就近首访的档案馆或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可查到本人相关的档案信息,并当场获得档案部门出具的档案证明。

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你我他不定会成为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档案里的故事丰富多彩,除了民生的,还有决策参考、经济建设、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篇四

民生档案记载的信息都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如哪些村之间有山林纠纷,哪些农户家中农产品无法出售。通过这些看似简单却很实用的民生档案,政府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民情,并以此为依据服务民生。这无疑是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了一个通畅的诉求渠道,使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及时地反映到政府工作中来,使“决策有依据,发展有方向”,有利于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下面是关于档案与民生的演讲稿,欢迎借鉴!

如今,档案与民生密切相关。平时“沉睡”的档案,一旦为解决百姓“急、难、愁”问题而被“唤醒”后,会演绎出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些年,在第二故乡马鞍山安享晚年的李大妈有件烦心事始终困扰着她:1958年她将户口从上海迁出,与同学一起赴安徽马鞍山参加建设,在第二故乡作出了奉献,也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养育了后代。女儿的另一半在上海,所以家也安在上海,但女儿户口一直在马鞍山,“人户分离”多年,给女儿全家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年,知青子女依据有关政策可落户上海,然而女儿虽然具备落户基本条件,但由于无法提供自己当年“上山下乡”的相关档案依据,女儿户口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那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大妈的妹妹和李大妈的女儿来到了位于外滩的上海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接待人员耐心倾听她们讲述了事由的来龙去脉,根据她们提供的线索,却没找到相关档案。接待人员又对她们细心引导,请她们提供当时李大妈具体的离校时间和赴外地参加建设的人员批次等要素,由此确定新的查找线索。经过仔细排查,终于找到了她们所需要的关键档案,一份1958年动员社会青年参加本外埠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总结。在十几页的总结中,接待人员找到了李大妈当年离校时的相关记录。依据这份档案和其他相关材料,李大妈女儿的户口顺利迁入了上海市徐汇区。李大妈特意从马鞍山赶到上海,和女儿、妹妹一起专程到市档案馆档案查阅服务中心致谢。

一天,一对老夫妻神色焦虑地来到普陀区档案馆,要求查阅他们20世纪60年代的婚姻登记档案。老夫妻想变更房屋产权登记,加入子女的名字,但需要有他们的婚姻登记证明,偏偏结婚证早就遗失了。要补证明却记不得当年是在何处办理的结婚登记,四处查询,均无所获。后来老先生想起当年在华师大工作时曾把户口迁到学校,于是来普陀区档案馆查询,但接待人员把他们的姓名键入相关档案数据库,信息框跳出的却是“对不起,没有找到您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结果,两位老人黯然神伤。接待人员运用其他查询方式也未有结果。“会不会不是在普陀区登记结婚的?”接待人员仔细询问。因为年代久远,两位老人已记不清了。

接待人员决定利用全市民生档案跨馆查询系统进行查询。果不其然,在虹口区档案馆相关信息中查到了两位老人结婚登记的信息。老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华师大工作前,户口曾短暂挂靠过虹口区,因为时间久远,而且挂靠时间不长,就忘记了。两个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联手出具了结婚证明。老夫妻俩看着 1966年的婚姻登记记录,拿着盖上红印章的证明材料十分激动,连声道谢。接待人员也由衷高兴,多亏有了这个跨区域的民生档案查询平台。近年来,上海档案部门开展民生档案远程服务,使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知青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和知青子女回沪等民生档案实现“就地查询、跨馆出证、馆社联动、全市通办”。市民凭本人身份证,在就近首访的档案馆或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可查到本人相关的档案信息,并当场获得档案部门出具的档案证明。

类似的故事时有发生,你我他不定会成为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档案里的故事丰富多彩,除了民生的,还有决策参考、经济建设、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12月15日出席全国档案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要适应当今时代的新发展、适应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推进档案事业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5日,全国档案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发表重要讲话。

令指出,档案工作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事业,一直受到中央高度重视。胡多次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胡号召全军官兵、全国档案工作者和广大共产党员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极大鼓舞和鞭策着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档案工作者,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将永载中国当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史册。

令指出,过去5年来,全国档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时俱进,扎实奋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特别是紧紧围绕重大活动、重大国际盛会、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积极主动提供档案服务,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发挥了独特作用;把大量民生档案、家庭档案、电子档案等纳入档案资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档案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档案馆库建设力度空前,在夯实档案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令强调,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时期开局之年。希望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切实履行档案工作职能,在档案收集、保管、研究、利用等各个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制度、馆舍、装备、队伍等各项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努力推动档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服务,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 -产-党成立90周年。

令指出,现在档案系统正在规划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各级档案部门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分析档案事业发展大势,努力破解档案事业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档案事业发展思路,使制定的规划更具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更加符合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要注重系统思维,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把服务大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中心工作的要求凝聚力量、摆布工作,防止档案工作游离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之外,防止档案工作的具体事务游离于档案事业的整体发展之外;注重战略思维,从长远和根本的视角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既注意解决眼下问题、具体事项,更注重放眼未来、把握根本,研究思考档案事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规律性的问题,尤其要密切跟踪“物联网”、“云计算”、“海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超前思考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未来图景;注重辩证思维,从对立统一的视角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在工作中统筹考虑、综合施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防止简单化、绝对化、片面化。

令强调,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要从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实现永久保存和利用。确保档案安全必须筑牢“五道防线”:一是制度防线,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有缺漏的尽快制定,需调整的尽快修订,已过时的尽快清理,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二是环境防线,充分考虑档案馆舍的选址安全,建设具有防火、防水、防震、防潮等功能的档案库房,配备先进实用的档案安全设备,使档案始终处于安全、可控、有利的环境中。三是技术防线,充分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进行综合性保护,尤其要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工程,使珍贵的历史档案实现数字化。四是人员防线,进行经常性的档案安全宣传教育,加强有针对性的安全技能培训和演练,增强保护档案安全的意识和本领。五是保密防线,加强对涉密档案的管理,强化防泄密技术建设,确保核心档案在保密上万无一失。

令指出,档案资料是档案事业的基础和核心,每份档案都是我们家业中的“真金白银”。抢救和保护珍贵历史档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是一项关乎千秋的伟业。务必万分重视、务必痛下决心,以一天也不能耽误的精神,充分调动和挖掘工作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务必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程。

令指出,档案工作基础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档案工作的基础资源、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建设,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档案资源建设要广覆盖、深加工。要扩大档案资源征集范围,确保立档单位应建尽建、所有档案应归尽归,同时精心做好档案资源整理工作,摸清“家底”、建好“账本”。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讲规范、重内容。要针对“有路难通”的问题,强化网络系统设计、统一标准规范,实现档案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针对“有路无车”的问题,加强档案数据的日常采集、加载、更新,不断丰富内容资源,切实改变一些档案馆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设施建设轻资源建设的问题。三是档案馆舍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现在全国启动了一大批档案馆舍建设工程,其涉及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大,在档案事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务必把这件事关档案事业长远发展的好事办好,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倾力打造精品工程、效率工程、环保工程、节俭工程、安全工程,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令强调,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各级党委都要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着力改善档案工作的条件,热情关心档案干部的成长进步,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

民生警务演讲稿三分钟篇五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以下是由本站pq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档案与民生演讲稿,仅供参考。

重新确定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着重提出档案工作服务方向的新选择是服务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稳固社会之基的需要。

在我国“民生”这一概念由来已久,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就浅显的普遍认识而言,民生指的是涉及人民生活中吃饭、穿衣、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深层而言,从人权角度看,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法律角度来看,最大的民生就是老百姓的权利问题;从责任角度看,民生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由此可见,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活动领域,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问题不仅其内涵在不断发展,而且其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既有文化的、又有生活的等等。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自从产生了人类,并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出现了社会,便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这种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不论其采取何种管理形式,其整个管理行为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即总是为了将社会向前推进,只不过历史上不同的统治阶级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了不同的原则和手段。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民生稳定,则社会和国家稳定,民生不稳定,则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就无法将社会发展纳入正常的轨道,从而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

同理,作为保存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形成的历史记录的档案工作,其服务的最终目标也势必是人民群众。只有当档案工作既为国家机器等社会管理机构的综合治理提供完整的依据,又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有益的服务之际,才是档案工作的真正目的实现之时。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明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胡在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又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对于我们党的宗旨及提出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号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而提出的口号,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愈能如期实现。

档案工作作为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就必须在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及时地、积极主动地将工作方向调整到服务民生上来。

3、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根据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署,中央又决定从2019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党和国家加强民生建设服务,也是档案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涉及民生的档案正是档案部门服务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档案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贴近中心工作,才能够在发挥档案作用的同时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因此,档案工作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必须适时调整我们工作的服务方向,牢牢树立起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和实践,必然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产生影响。

档案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制度和档案工作实践。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一直是文书工作的后缀部分并主要为机关行政管理服务,所以早期档案学著作一般把档案的作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推进政务之工具”;二为“备修史之用”,认为“档案本身便是历史”。随着社会的演进,后期著作有所发展,特别是殷钟麒明确地提出了档案的第三种功用,即可“供各科学术之研究”,包括“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的利用”。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领导阶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对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上也产生了变化,认为档案的作用是: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档案界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又有了新的认识,就目前而言,大致上可以将各种服务对象区分为领导和各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各类学者、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社会大众三种类型。将社会大众列入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一,确实具有进步意义。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可以预计将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对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进馆的档案在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范围过于狭窄。现在接收的都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各一级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并不接收这些机构下属的一些代行行政管理职能或直接从事社会管理职能的单位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而从档案的内容来看,涉及到民生的档案中很大一大部分又就是由这些部门形成的。二是时间上的滞后性。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中央和省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是自形成之日起满20年的档案,区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的是自形成之日起满2019年的档案。这种在时间上明显滞后的馆藏,在档案主要作为存史作用之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就档案工作适应服务民生需要而言,则问题就明显地突现了出来。

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民生,我们必须对馆藏建设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要积极调整馆藏收集范围,根据档案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特点,将有些档案按时或提前接收进馆,通过扩大接收范围,丰富档案馆藏。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档案资源为手段,不断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为此,我们一要对档案法律法规作出适当的修改,为档案更好地服务民生提供有效的保障;二要深入有关行业和部门,做好调查和登记工作,界定各行业和部门形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档案的种类,并加以积极指导和有效监管;三要严格归档制度,使文件材料得到及时收集与归档,确保及时建档,有效管理,不流失、不散失,保证各个行业或部门形成的档案齐全完整,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档案信息来源。

3、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需要对档案利用理论作出新的构建。

一是在对档案利用者的研究上,要突出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用。如上所说,目前档案学界认为,档案利用者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对于这一点从总体而言还是基本如此,但对于这三个部分的先后顺序值得研究。就机关档案室而言,这种排序还仍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更具有社会性的档案馆来说就有些不太恰当了,应当把为人民群众服务放到首位。因为不管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服务民生的政治意义,还是从目前档案提供利用中各类利用对象的绝对数量来看,为民生服务的利用都是占居首位的。作出这种程序上的调整,不只是一种咬文嚼字式的文字游戏,而是随着顺序的调整,会对我们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会对我们的工作实践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

二是在对档案利用内容的研究上,要着重研究机关及有关单位档案室的利用。为了更好地为民生服务,各行政机关下属单位的档案室要在利用档案为民生服务方面下大力气,做出新贡献。如形成于各医院的出生档案和病史档案、形成于收养登记管理所的收养登记档案、形成于殡仪馆的殡葬档案、形成于就业促进中心的失业和无业人员档案、形成于职工培训学校的职工培训档案、形成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的农保档案、形成于房地产交易中心的房产登记档案等内容。要认真研究如何及时、充分地发挥这些档案的作用。

三是在对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研究上,要着重研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从强调档案保管者的社会责任入手。我们现在是利用以前几代档案人积累的档案信息为民服务,那么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又拿什么来为后人服务呢?我们这些档案人一定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努力为党和国家也为人民群众积累更多的宝贵财富。其次,我们要从档案保管机构上做出调整。目前在档案利用中已经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说明档案长期有形成单位保存不利于为民服务。由于档案形成者和保管者两位一体,所以在提供利用时往往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权益而以《档案法》并没有对机关档案室提出开放档案的要求,给利用者设置诸多门坎;或是以维护本部门的利益为底线,有限制地提供利用;或是有的在矛盾明显时干脆就以没有为由拒绝利用。为此,我们要通过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各种途径,使这些档案在形成机关保存一定时间后即向综合档案馆移交,使形成单位与保管单位相分离,在档案形成者和档案利用者之间由档案馆作为第三方来集中保存,代行国家所有权,这样就会在保护人民群众根本权益上产生很好的效果,可以防止档案形成单位在涉及纠纷时极力维护本已属于强势的行政机关利益而使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现象。

四是在对档案提供利用方式的研究上,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首先是要深入挖掘现有馆藏各类涉及民生的档案资源,结合档案利用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着 “先用先整、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馆藏中这部分档案的划控和数字化工作。其次是要在接收新的档案进馆的同时,接收档案电子信息进馆。

1、档案工作服务民生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民生档案”这一概念首先产生于业外。“民生档案”一词较早出现在2019年6月1日由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冷暖人生 二十一世纪中国民生档案》,作者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此书收录了曾在该栏目中出现过的“离婚七年”、“苦力大军”、“ 修锁匠老林”等一批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为民众提供一定帮助的节目内容。随后,汕头市电视台也自2019年12月起,就在每周周六和周日开设名为 “民生档案”的新闻栏目,该栏目侧重于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成为具有汕头市地方特色的新闻栏目之一。

从业外人士提出“民生档案”来看,笔者以为主要是出于一种对档案的虚拟性理解,即主要是受立此存照,空口无凭、立字为据等影响,于是关于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称之为“民生档案”,并以此为栏目名称,就其本意而言,与档案的本质特性其实本无多大关系。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社会各界意识到了档案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或者说人民大众已经产生了得到来自档案的帮助的需要。

为此,在2019年10月26日召开的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精神座谈会上,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指出:档案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与普通百姓结合,进入草根阶层,进入百姓视野。档案部门要秉承“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促进和谐,造福社会”的原则,切实开展好民生档案工作,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民生档案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2、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

就目前而言,档案工作走向社会的程度还不足,档案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人们心目中的知晓度还不高,这种状况给档案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与它的社会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社会性越强就越能够得到来自于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捧,这项事业的发展就越快。

可喜的是随着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提出,行动快的档案部门已经出现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档案报》2019年10月20日第三版载,“随着民生档案利用的不断增长,上海市黄浦区档案馆充分挖掘民生档案资源,以优化窗口服务为重点,突破传统接待模式,更快、更准、更有效地做好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档案利用的人次逐年创新高,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日,黄浦区档案馆迎来了今年第10000个查档者,为此,该馆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馆领导亲自接待了这位查档者,并向其赠送了《外滩150年完全影录》一书。”一个区档案馆于10月份就迎来了当年度第一万位利用者,这不能不说与档案馆正确服务方向的确立有关。这个利用人次对于一个区级档案馆来说,在前几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在编史修志利用档案的高潮时期也是高不可攀的。

档案工作服务民生就是要在实现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及时、更为全面、更为有效的服务,从而为档案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高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