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13:46:28 作者:文锋 最新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优秀8篇)

高一教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调整。安全教案是为了防止事故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种教育计划,通过安全教案,我们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危险情况和应对方法,使人们能够在危险面前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在安全教案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安全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 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二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1-4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三

今天上午在徐小陪同区教研员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课,一节是“比例的应用”,现在就听课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记录如下,供做课教师参考。我就按教学环节的顺序来谈。

上课伊始,张老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昨天学习的内容,从比例尺的意义,到各种形式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再到解决实际问题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我觉得整个环节中体现了复习知识点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理解意义,和应用意义。复习形式有个别口答和全员写练,以及学生板演等形式,效果较好。

复习之后,老师组织学生继续学习有关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引出例1,把线段比例尺转化为数值比例尺。通过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解决,学生板演,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效果也较好。

接下来说学习例2,老师领着老师看地图,明确条件和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或者同位交流各自的想法,接着组织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老师把学生的每一种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这个环节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但是是不是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首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这个过程是静的过程,接下来让学生交流题目中条件和问题,完成审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动的过程,接下着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全员参与,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这是一种静的过程,基本完成后,可是让学生先在同位或者小组内交流一下,这是一人生生互动的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方法,判断正误,并进行比较异同,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至此完成了动静结合,教师没有任何包办代替,只是提出要求,只是反问与追问,让学生明白道理,让学生弄清哪种方法侧重于哪一点。这里我主要说的是教法与学法的问题。

下面就这部分的知识,我再谈谈我的想法。知道了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方程,也就是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一种是利用分数与比的关系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由比例尺得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再利用图上距离除以几分之一,求出实际距离;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种用比例尺的意义,实际距离就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这时有必要把比例尺写成分数的形式,更有利于我们的计算。第四种方法就是利用一幅图的比例尺是一定,根据倍比关系,图上距离是比例尺前项的多少倍,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后项的多少倍,第四种方法就是利用等比知识,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的比等于实际距离的比,从而列出等量关系式来解决。这几种方法有的用到了算术方法,有的用到的方程,各有侧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的'设计上区教研员也提出一种设计方法,就是利用一题多变,就复习中的求出比例尺后,是不是可以变换条件和问题,改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题目,进一步沟能比例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者也可以根据比例尺来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实现两种比例尺之间的互换,更好的理解两种表现方式。这些想法,我们都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

整体来说,张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思考,她能够把市教研员吴老师讲的理念和方法在第一时间在课堂上大胆的尝试,就说明张老师是一位很虚心上进的老师,是一位努力追求自身专业成长的老师,而且这一节课上处处能体现出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教学目标的定位,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上,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上,都可以看出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习: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 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 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七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奥数比的应用教案篇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灵活地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投影机等。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

2、求出下面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4.5:2.710:6

1、引入:如果有两个比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相等的比以叫做什么?它有什么样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2、引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表格后回答:

a、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b、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什么?

c、这两次比的比值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80:2=200:5或=

(2)引出比例的意义。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c、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d、做一做。(先练习,后讲评)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看书后回答:

a、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b、什么叫做比例的外项、内项?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先让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再计算两个内项的积,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3、练习:判断下面的哪组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1.4:2和7:10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的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