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汇总8篇)

时间:2023-10-16 12:09:26 作者:琉璃 最新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汇总8篇)

典礼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它具有特定的规范和程序,体现出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典礼的写作要简明扼要,不要过于啰嗦,突出重点和亮点。典礼结束后,参与者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精彩的典礼之一。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二

模式:结构式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cm、10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臂长()厘米

(5)说说还有那些物体长1厘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三

万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3

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

能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并能动脑解决问题。

初步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律。

学生会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连接两个万以内的数。

计数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什么地方参观吗?(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的同学也到了几个地方去参观,我们去看看。

二、新授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看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他们到果树园参观,看到了950棵苹果数和1棵梨树。到动物园,看到了895只鹌鹑,806只鸽子。到彩蛋制作处,看到了530个动物彩蛋和495个脸谱彩蛋。)

2、看图和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哪种果树多”的问题。(解决四位数和三位数比较)

(1)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比一比1和950的大小就知道了。)

(2)怎样比较1和950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4)比较2356与680的大小。

4、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解决相同数位的两个数的大小。

(1)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就是比较895月806的大小)

(2)怎样比较895和806的大小呢?(学生小组讨论)

(4)比较6390与6590的大小。

三、练习

比一比

女孩:我摘了122个桃子。男孩:我摘了97个桃子。

学生写数,然后独立完成比较。

四、教师进行课堂

比较数的大小

1>950895>860

作业设计同步学习与探究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四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重难点分析1)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1)学带:直尺绳子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橡皮擦积木火柴盒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曲别针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积木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发散练习。

七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五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用身高作为参照物,不太可能再出现:床长2厘米的的错误,当我出示“大树高4厘米”的纠错题时,学生们早已笑的前仰后合,用手指比划着4厘米长,说:“大树才这么高,还没一张叶子长呢。”看来学生对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建立已经很清晰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六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读、写万以内的数

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计数器

计数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五个学生分别戴着头盔(头盔上写着计数单位)入场,一个小朋友说,我们五个是亲兄弟,谁能帮助我们排排队?让学生到上面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排列的理由。(指导学生按数位顺序表排列)

2、个位上出现数字8、十位上出现数字9、百位上出现数字1,并按照数位顺序排成一行,一生说:我们三人站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读出这个数吗?学生试着读一读。

3、老师:你能接着读出五个数吗?学生试着读一读。(重点让学生说读到199时,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一个一个数数。

1、老师读数:二百九十八,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借助计数器读一读。

2、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三百零二,并把它写出来。

学生先借助计数器独立完成,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一个小组汇报,可以在计数器上边拨数,边读数,并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其余小组进行质疑。

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读数、写数的,对于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数又是怎样读写的。

4、老师小结:读数时,数的中间有一个0,要读出来,数的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数的中间和末尾有几个0,都要写出来。

(二)一百一百地数数。

1、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八百,学生试着读一读。

2、一百一百地数,边拨边数,数到四千一百。(学生先自己拨一拨,数一数,再同位之间一人拨珠,一人读数)

3、班内汇报交流。

一人拨珠,分别拨出三千八百、三千九百、四千、四千一百,指定学生读出来。

4、写数。

老师拨出上面的几个数,学生独立写出来,反馈时让学生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

5、老师小结:读数时,数末尾的0一个也不读,写数时,哪一位的末尾一个数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七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直接基础。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

2、使学生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自主探索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你们来分水果,我们来看看要分哪些水果。

(多媒体出示:一个西瓜、一盘桃子、一串香蕉)

2、师:请你们把这些水果分给4只猴子,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公平?

生: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3、那你们来平均分一下,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呢?

板书:一个西瓜、一盘桃子、一串香蕉、每只猴子分到

二、主动探索,内化新知

1、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指名回答。

2、师:你想分什么?

(学生分水果的顺序是随机的、不定的,因此老师的课件也必须是随机的)

生:我分西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这个西瓜的1/4。

板书:4份,这个西瓜的1/4

师:那为什么要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呢?

(多媒体出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

生:因为有4只猴子,所以要平均分成4份。

师:同样地,一盘桃子、一串香蕉也要平均分成4份。

(师边指着黑板上一盘桃子、一串香蕉的板书,边重新板书:4份)

师:接下来谁来分?

生: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1个桃子。

板书:1个桃子

师:那香蕉呢?

生:把一串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2只香蕉。

板书:2只香蕉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生:还可以说每只猴子分到了这盘桃子的1/4。

板书:这盘桃子的1/4。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一盘桃子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猴子分到一份,就是这盘桃子的1/4。

板书:把一盘桃子圈出来

师:谁还想来交流你的想法?

指名几生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样地,把一串香蕉平均分成4份,除了可以说每只猴子分到2只香蕉以外,你还可以怎么说?(多媒体出示:一串香蕉)

师: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朋友们听?

指名说。

生:把一串香蕉看成一个整体,(多媒体出示:把一串香蕉圈出来)把它平均分成4份,(多媒体出示:用虚线表示平均分)每只猴子分到一份,就是这串香蕉的1/4。

板书:这串香蕉的1/4

师:谁还想来说说?

指名几生说一说。师板书:把一串香蕉圈出来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师:可见,这一份有可能比1小,有可能正好是1,还有可能比1大,而到底有多少,我们就得看总数有多少才能确定。

5、师:那为什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生:因为都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们的1/4。

师:不管总数有多少,只要根据平均分成了4份,就知道每份是它们的1/4。

三、巩固练习,综合运用。

师:认识了1/4,你还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的两幅图)

请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填完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每个球是这一盒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多媒体出示)

每个蘑菇是这一盘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多媒体出示)

提问:同样是一个球,一个蘑菇,为什么一个是这一盒的1/6,而另一个却是这一盘的1/5)

因为分母不一样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行左边一幅图)

师:请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指名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要分什么?

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

虚线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如果是2/6的话该怎么分?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二行右边一幅图)

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把多少个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师:认识了不同的几分之一,你还能来找找不同的几分之一吗?

让学生拿出12个小正方形,4人小组活动,找不同的几分之一,找到一个就在你的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边说师边板书,写出学生找到的分数。

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3、你能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你有什么好方法?先平均分一分,看每份是几,再在图中适当的部分图上颜色。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

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类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只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数种类项目小兔小狗小牛小猫

跑步

跳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

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师:参加()的()只数最多?参加()的()只数最少?

生:……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种类1秒-2秒3秒-4秒5秒-6秒7秒-8秒8秒以上

小兔

小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相关范文推荐